1,实验主义的来源 2,胡适的方法 3,问题的出现 4,渐进主义无法制约整体主义 5,理性的贫困 6,悲观的乐观主义者
1,抗日战争中昆明和李庄的林徽因 2,不是女神的荣耀,而是苦难成就了她的坚强 3,为什么她会留在大陆? 4,两个“三角恋”的分析
6月10日,是林徽因诞生120周年。近日许纪霖教授在她的故乡福州林氏祖屋边的友朋文化榕书院,发表了纪念性演讲。共2个半小时,分2次播出。上集内容集中在三十年代沙龙时期的林徽因,下集内容将是战争苦难时期的林徽因 1,告诉你另外一个林徽因 2,民国北平的公共领域:思想共和国与文学共和国 3,中国的文艺复兴之母 4,民国四大知识美女,为何唯有林徽因成为沙龙女王 5,林徽因与其他知识美女的恩恩怨怨
2月4日,春秋书院年会有一场人文与科技专家的对话,畅谈人工智能的若干问题。这是上半场的实录,主题为:技术加速主义还是对齐主义?下半场的主题为:国际环境下中国人工智能的未来,将日后上线 主持: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国家重点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嘉宾: 严 锋(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科学杂志《新发现》主编) 肖仰华(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教授、上海市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邵怡蕾(华东师范大学AI金融研究院院长、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中国办事处秘书长) 张 铮(上海纽约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亚马逊云服务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
1月21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许纪霖、瞿骏教授、上海影视编导蔡艺芸、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陈丹丹教授、美国McDaniel College房琴副教授,跨越太平洋,线上对话电视剧《繁花》 1,《繁花》与90年代的上海 2,导演王家卫为何成功? 3,《繁花》的演员表演评价 3,《繁花》的灯光、布景和音乐 4,《繁花》的沪语版为何比国语版好看?
1月19日晚,许纪霖、苏智良、周武三位学者,在上海建投书局,从电视剧《繁花》谈到《上海繁华》,这本新近由人大出版社出版的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叶文心教授的名著 1,上海的两次繁荣:从开埠到开放 2,上海的都市性 3,魔都的商业精神和经济伦理 4,上海人为何喜欢以开放的视野做专业的事情
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出版了35年,共计225种。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为中国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海外中国研究的大门。日前,在林子人主持之下,许纪霖与王笛两位教授就海外中国研究有一场对话,这是现场的录音,虽然音质一般,但很有现场感 海外中国学研究,有四个值得我们借鉴的长处: 1,问题意识 2,结构框架 3,好的故事 4,分析概念
12月18日晚,上海译文出版社主办了一场对话,邀请许纪霖与沙青青对话基辛格 1,基辛格的外交魔力 2,基辛格的均势理论 3,基辛格的外交智慧 4,假如今天还有基辛格,这个世界将安宁许多
这是一次与90后、00后畅聊人生、命运与如何自我成就、自我成长 1,时代不确定,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自我 2,人生最要紧的是发现独特的自我 3,好运总是降临在有准备的人身上 4,不必有小目标,但一定要有梦想 5,Chat GPT的出现,为每个人都提供了一次重新出发、弯道超车的机会
这是主播2023年5月25日在华东师范大学思勉高研院主办的《“短视长读”:新媒体、短视频与阅读论坛》上的发言音频,很有现场感 1,从文字的说理到视觉的魔力:30年来新媒体的演变 2,挖呀挖的小黄老师:颜值即正义,颜值即流量 3,文字诉诸于理性,视频诉诸于心灵。生活在表层,感觉至上的时代 4,Chat GPT可以超越人的理性,但无法替代的,是人的感觉和心灵,视频的流行短是对即将降临的GPT时代的演练吗?
1,30年前,为何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弹的? 2,几乎所有的中国知识分子,都卷入了这场大论战 3,人文精神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个否定性的自我定义 4,在一个内卷和不确定的年代,如何发现和坚守自我?
1,马斯克的预言:碳基生物的存在,只是为了激活硅基生物吗? 2,人工智能+生命科学,一切皆有可能 3,留给人类的时间不多了 4,新人类,不是技术上能不能,而是哲学上该不该的问题 5,人工智能是人类的好伙伴,但不能听凭其自主进化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