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股市涨得很辣眼睛,不管这种涨,是让已经上了车的您心慌,还是让没上车的您后悔,每当历史到了这么一个时点,都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和大家聊一下“逆势行动/投资”(Contrarianism)这件事。
政治本来就是一门资源分配的学问。从某种程度上讲,其本质就是经济学。
中国银行混业经营之诞生和美国沃克尔法则之死亡——这两件事在过去几天同时出现了。证监会要给银行发券商牌照,混业经营的讨论又开始了;同时美国的沃克尔法则也正式寿终正寝。这是巧合吗?历史又押韵了吗?全球金融自由化又来了吗? 对此,小跑与刘院进行了对话。
上世纪90年代炒股的前浪,最引以为豪的故事,是自己当年是如何跟央行战斗的。比如说索罗斯老师1992年量子基金敲打英格兰银行的故事,让很多金融人士心潮澎湃。 这是一个央行打小怪兽的时代。 转眼到了2020年,变成了一个“chicken game”(弱鸡游戏)——死给你看,看谁先怂。所有人都在绞尽脑汁怎么抢跑央行。反正两条铁律:1. Stocks only go up股只有向上一个方向;2. 如果遇到任何问题,请参见第1条。
那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比特币这件事呢? 我把它描述为一件事,一个社会现象,一种思潮,一种信仰,而不是一类资产。
地摊作为一种商业模式,应该由市场决定它的发展。 与其鼓励、推动地摊经济,还不如在城市规划中为地摊经济规划一定的空间,进行人性的管理。 规划,要有人间烟火的理念。
以后的世界是一个“颗粒度越来越细”的世界,你不可能再用一个公式去定义一群人、一件事或者一个趋势。你需要有能力理解不同的人性,分辨出不同人性(风险胃口)下人类的群体行为表现,把他们细分细分再细分。
仅从二月份开始,全球总计3.9万亿美元(全球GDP的6.6%)的量化宽松便被神奇地创造出来了。我们正在见证大规模的货币通胀(GMI)——各种货币形式的空前扩张。
世界是一个局,我们要做局外人。 金融也是一盘棋,能把自己放在Matrix之外的人,大概率都是把眼睛放在“钱流”上的人,因为整个游戏的底层规则就是货币体系以及钱的流向。
这是一个拖延了很久的开场白。 这是一个跨界思维碰撞的空间。墙裂坛里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撞墙的梦想,想把金融和其他学科的界限撞开。我们设想的撞墙方式多种多样,有视频表演、播客对谈、把酒唠嗑、严肃辩论、以及合作码字。 我们的主业是金融,但是想用另一种方法来解读金融。不是用数学、不是用模型、不是用公式、不是用定理、不是用经济学理论、不是用政策法规、不是用资产负债表、不是用会计规则,而是用社会学、人类学、科学、人文、历史、哲学、文学、艺术、工匠、烹饪……这些与“人性”天然接近的工具、方法和知识来解读。 一千个人的眼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1000个人也有1000种对金融的定义。我们觉得并且相信,您可以从任何熟悉的、喜欢的起点出发,和我们走一段属于自己的金融理解之路。也许很奇怪、有点不寻常,但曲径通幽,至少这条路是别人没走过的。
随着学习积累得越多,人们的见识和经历越广,这是好事。但你有没有仔细想过或观察过?实际上许多人,反而在思想上、认知上建起了无形的墙,墙还越来越厚、越来越牢固,还美其名曰“有独立思想”。 人类社会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学科也是越分越精细。随着学科的细分,研究的方式更是越来越公式化、物理化。一方面,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学科间,越来越难以交流,许多成了小圈子的自嗨。另一方面,对人类社会的研究却远离了对人性的关怀。 经济和金融,都是人类社会的活动。许多经济现象的背后,都是人类的活色生香,并不是干巴巴的经济理论;我们看历史,更多的看到的是惊心动魄的政治变化、紧张激烈的军事斗争、震撼心灵的文学艺术,还有那些千奇百怪的科学发现,然而这一切的底层触发原因,却往往是经济,或者说,是人的生存状态。 我们要认识这世界的精彩,我们要让我们自己的思想不断冒出新的火花,我们就需要撞裂我们不知不觉树起的思想的墙、跨越那些无形的学科的墙。让我们一起来墙裂坛撞墙!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