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没有心,不要试图它

01 1726年,英国田园。村里有个姑娘叫玛丽,眼大辫粗,身强力壮。 有一天,玛丽小姐突然生下了一堆兔子“零件”,包括一个兔头,几双四肢,几对耳朵和身体。 消息震惊了全村,并很快传进了乔治一世的宫廷里。一位叫霍华德的名医马上进村调查,他检查了玛丽,化验了生出来的兔子,然后证实了这个消息——人类确实生出了兔星人。 英国人民震惊了,但质疑声四起。于是为了证明自己,霍华德请来了英格兰最伟大的医生兼解剖学家——纳撒尼尔·圣安德烈,一起调查。 玛丽在圣安德烈老师面前生出了第15只死兔子——至此,两位英格兰医学界最知名的人士都选择了相信,并把一些兔子标本带回伦敦,呈给了国王。 结果当然是假的。这个历史上著名的“玛丽生兔事件”侮辱了那个时代所有英国人民的智商。 不管是真傻还是装傻,这两位知名医生选择相信的背后,是为了支撑一个理论:“母体印痕”(maternal impression)——孕妇的情绪和期望,会让胎儿身体发生改变。玛丽会生小兔子,是因为玛丽产前对一只没逮到的兔子念念不忘。在当时的英格兰,相信“母体印痕”理论的医生们,都会嘱咐孕妇:怀孕后一定要把奇怪的动物从脑袋里移除,比如猩猩,河马,和蜥蜴。 多年以后,这个理论当然灭绝了。 [图片] 但是它转了个弯,好像又出现在了金融市场上——我们的情绪和期望,似乎也应该会让市场“胎儿”的身体发生改变。我们悲伤,它应该也要悲伤地下跌;我们快乐,它应该也要兴奋地跳涨。 就像“母体印痕”一样,我们总是觉得自己的情绪可以影响市场,可以精神控制,可以了它。 …… 完整版文本,详见“墙裂坛”公众号 互动方式 微博:@墙裂坛 @肖小跑 听友群:可以加小助手微信, [图片] 请注明:墙裂坛听众。 墙裂坛期待听到更多听众的声音, 欢迎大家评论及来稿。

19分钟
18
4年前

市场没有心,不要试图PUA它

01 1726年,英国田园。村里有个姑娘叫玛丽,眼大辫粗,身强力壮。 有一天,玛丽小姐突然生下了一堆兔子“零件”,包括一个兔头,几双四肢,几对耳朵和身体。 消息震惊了全村,并很快传进了乔治一世的宫廷里。一位叫霍华德的名医马上进村调查,他检查了玛丽,化验了生出来的兔子,然后证实了这个消息——人类确实生出了兔星人。 英国人民震惊了,但质疑声四起。于是为了证明自己,霍华德请来了英格兰最伟大的医生兼解剖学家——纳撒尼尔·圣安德烈,一起调查。 玛丽在圣安德烈老师面前生出了第15只死兔子——至此,两位英格兰医学界最知名的人士都选择了相信,并把一些兔子标本带回伦敦,呈给了国王。 结果当然是假的。这个历史上著名的“玛丽生兔事件”侮辱了那个时代所有英国人民的智商。 不管是真傻还是装傻,这两位知名医生选择相信的背后,是为了支撑一个理论:“母体印痕”(maternal impression)——孕妇的情绪和期望,会让胎儿身体发生改变。玛丽会生小兔子,是因为玛丽产前对一只没逮到的兔子念念不忘。在当时的英格兰,相信“母体印痕”理论的医生们,都会嘱咐孕妇:怀孕后一定要把奇怪的动物从脑袋里移除,比如猩猩,河马,和蜥蜴。 多年以后,这个理论当然灭绝了。 [图片] 但是它转了个弯,好像又出现在了金融市场上——我们的情绪和期望,似乎也应该会让市场“胎儿”的身体发生改变。我们悲伤,它应该也要悲伤地下跌;我们快乐,它应该也要兴奋地跳涨。 就像“母体印痕”一样,我们总是觉得自己的情绪可以影响市场,可以精神控制,可以PUA了它。 02 [图片] “玛丽产兔”这个故事是我在《生物学之书》(The Biology Book)里翻到的。合上书,我决定刷一下新闻: “现在是晚间新闻播报: 2021年1月6日下午,QAnon示威活动演变为骚乱,暴徒闯进了国会山,造成美国百年历史上最严重的国会大厦袭击。多人死亡。” “同时,欧洲传来消息:辉瑞疫苗突然发生病变,丧失了效用。在英国,接种过的人群出现了大面积重复感染现象。” “古巴现场报道:一个埋葬了千年的恐龙突然复活,咬死了村里的所有人。” “亚洲新闻:僵尸袭击了朝鲜,《李尸朝鲜》中“丧尸”神秘疫病再次出现,并且袭击了金正恩。金正恩脑神经发生病变,开始向世界各地无定向发射导弹。” 听出一身冷汗,世界末日真的敲门了? “下面是财经新闻:全球股指全线上扬。纳斯达克指数突破历史新高,比特币突破4万美元,中国创业版指数大涨。全世界人民股票账户里又多了10%。” 嗯,上面这一段是我臆造的,大家不要当真。虽然有点夸张,但实话说这些惊悚悲伤的新闻,和现实世界其实也没差太远——世界并不很乐观。 只是,令人极度不适的是:最后一条财经新闻是真实的。 市场如此冷血,也不是第一次了:60年前,肯尼迪遇刺之后,道琼斯涨了30点,到周五涨了5%;之后的整个12月都在上涨,然后又是两年的两位数的上升。1939年希特勒入侵波兰,三天后,在二战爆发的边缘,开盘涨了近10%;古巴导弹危机,两天之后涨了近4%......这样的例子,真的,比您想象的要多得多。 这就是我们在试图理解市场时,所犯的“母体印痕”错误。 市场没有感情,没有情绪,它不会因为您的悲伤而悲伤,因为您的震惊而震惊。我们对于市场和现实世界如此背离的不解、震惊和困惑,全都是试图把自己情绪PUA给市场的行为。 现实生活中再惨烈,再悲伤,再震惊,市场还是可以一路往上涨。市场胎儿的形状,不一定会因为我们母体的情绪而畸变;上帝也没规定,它一定要遵守人类情绪的逻辑。它和现实世界运转的逻辑不一样,这里并没有喜怒哀乐,只有利率、未来现金流、预期、故事和微观交易结构。 03 如果非要给市场一个人性化的器官功能,那就是“预期”。区别只是——市场现在反映出来的价格,到底是对“现实”的预期,还是对“现实预期”的预期,还是对“现实预期的预期”...的预期。 举个例子: 1) “现实”:“美国大选”大片的结局——国会山百年一遇的暴动。 2)“现实”的预期:也就是对于“美国大选”的预期,市场估值模型中有三种情境: - 最乐观的(Best-case scenario):拜登获胜,夺取参议两院,blue wave(或者完全相反的极端)。 - 最悲观的(Worst-case scenario):川普大帝连任,夺取参议两院,或者夺取参议院。美国继续往极端方向,一去不复返。或者拜登胜选,川总政变;或者两党僵持进入持久战,长期混乱和不确定。 - 最有可能发生的(Most-likely scenario):拜登获胜,但是参议两院分裂,民主党被共和党主导的参议院制衡,继续拉扯。 所以虽然暴动发生了,但是最好的情境(blue wave)也发生了——拜登领了总统证,不会再有意外;民主党十年来首次控制了参众两院,至少在财政刺激方案上,不会互怼拖的太久。 所以?大涨。 3)对“现实的预期”的预期:“现实的预期”这个共识大概率会达成,市场会过度的乐观,且这种乐观的加速度太快,或者共识形成的速度太快。“太快”就需要有调整,如果能抢跑这个调整,就会获利。 所以?市场就在爆炸坏消息(国会山暴动)出来之后,开始了一波“预期抢跑”——市场大涨;等预期回过味来,再获利结束本轮“预期赌局”——反映到现实的市场上,就是大家看到的周一大跌。 同样道理,对于“新冠过后全球恢复”这个主题,或者这个故事,也有上面的“现实版”,“现实预期版”,以及“现实预期的预期版”三张牌桌。看您选哪个。 [图片][图片] 未来的好消息一定会来。总有一天病毒会消失,经济会恢复。理论上,现在每一个坏消息的出现,都应该是重新上膛的时刻。 但这是一道非常难做的题,因为“恢复正常”是个不断移动的“靶子”。 医院不堪重负,病床空出来了算达到“恢复正常”的目标吗? 不算,因为死亡人数一直在上升。 死亡人数进入拐点了,算达到目标了吗? 不算,因为还有可能发生第3次第4次,第五六七八次全球大爆发。必须群体免疫,或者接种疫苗。 疫苗也有了,算达到目标了吗? 不算,因为病毒已经变异。也许新增完全清零才算达到目标。 按照这个逻辑,您大概get到了:只有当所有好消息集中到来,所有乐观的预期都被确定的那一刻,才是所有人集中火力获利(take profit)之时。 当所有利多都已经出尽,所有好消息都来了,那下一步的预期该是什么呢? 只能是坏消息了——真正泡沫破裂的时候也就来了。 04 当然还有技术性(微观市场结构)的原因——但它们跟您的情绪就更没什么关系了。 比如: 1)为了避免在去年年底交税,大家会在新年刚开始的时候卖掉一部分,开年后再把仓位补回来——补仓位的动作正好赶上了暴动。 2)再微观一点,到交易簿(order book)级别:现在的市场已经变成了一个极薄、极没有弹性( inelastic)的市场: 今年3月,全球一起熔断之后,所有在市场上交易为生的人都要直面同一个问题,所有品类的资产,都像一只在冬天拔光了毛的鸟,上蹿下跳不停,强度越来越大。就连极小众的商品市场都跳跃的让人上气不接下气。比如木材:先腰斩,再双倍弹回来,再双倍,再腰斩,然后又双倍弹回来。就像《Wiplash》里那逼死人的鼓点。 这就是市场围观结构最大的问题:被动指数基金越来越大,就像一块大石头,死死把大部分流动性压在身下;市场的流动性变得越来越薄,主动交易的钱们(或者“庄”们——不是很恰当),现在以一个极小的资金量,就能带动一个巨大的市场。 交易簿(order book)越来越浅。拿美国股市举例:回到2010年,您需要至少10亿美金才能够清掉order book上的所有单,让市场的价格跳一格。在今年3月,只需要几百万美元就可以做到;现在大概千万美元——这对大机构/庄/主动基金们,动个小指头就可以了吧。 于是高波动性就变成了我们每天的主食;于是市场就越来越与现实背离;于是人类的PUA越来越一厢情愿。 嗯,最后再给大家留一道思考题: 您觉得市场的“母体印痕”的神话,会有终结那一天吗? — End — 互动方式 微博:@墙裂坛 @肖小跑 听友群:可以加小助手微信, [图片] 请注明:墙裂坛听众。 墙裂坛期待听到更多听众的声音, 欢迎大家评论及来稿。

19分钟
40
4年前

时代叙事(1):理性估值特斯拉;武器化社交媒体;数字银行之痛

“时代叙事”系列是墙裂坛尝试的一个新的栏目:我们想在这个信息嘈杂的时代,选择更客观,非标题党,国内外的深度文章,帮助大家区别“噪音”和“信号”,独立思考。 每一期包括一个大概20分钟的音频评论,以及选读文章链接以及关键内容节选。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 小跑推荐 · 01 第一篇推荐有删减(可以通过《墙裂坛》公众号收看/收听)。 02 华尔街日报“The Expensive Education of Mark Zuckerberg and Silicon Valley——They have weaponized social media, and we are all paying the price”(你们武器化了社交媒体,早晚要还的)(2018年专栏) [图片] 链接: https://www.google.com/amp/s/www.nytimes.com/2018/08/02/opinion/the-expensive-education-of-mark-zuckerberg-and-silicon-valley.amp.html · 点评 · Kara Swisher是《华尔街日报》的顶级科技记者,女神让所有硅谷大佬们闻风丧胆——因为实在是太犀利,和她对谈,刀刀戳心。 昨天的事情发生之后,她第一个质疑的不是暴动者,而是被“武器化了的社交媒体平台”们。权力越大,责任越大,特朗普在集会上怂恿,追随者们在parlor上群情激奋,所以作为这次暴动的集合地——一个叫做parlor的社交社交平台,到底有没有责任? [图片] 当然有。和滴滴淘宝美团是一样的。 03 市场的魔幻反应。大摩(Morgan Stanley)的一篇研报。 链接: https://www.morganstanley.com/ideas/global-investment-strategy-outlook-2021 [图片] · 点评 · 昨天一片混乱,市场是完全大涨的反应——反正大家都麻木了,现实生活中再惨烈再悲伤再震惊,市场还是会一路往上涨。 [图片][图片] 但是对于昨天的事件,金融市场上还是有清晰的逻辑的: 1)首先:在去年年末,为了避免交税,大家会在新年刚开始的时候才卖掉落袋为安;持续卖掉几天之后,再把仓位补回来。暴动正好赶上了补仓位。 2)虽然暴动了,但这却是最“确定”的结局了:拜登正式领了总统证,暴动不确定预期早已存在,昨天实现,利空出尽,大概率不会再有意外事件。 3)Bluewave真的发生了:两场颠覆性胜利让民主党10年来首次控制了参众两院——至少在下一轮财政刺激方案上,不会再互怼拖延太久。另外,民主党是一个MMT党,未来的通胀预期将会非常强烈。很胀。 · 刘院长推荐 · 04 徐远教授《看多特斯拉的理由,为什么经不起推敲?》 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iy05JqQOS_S2JUOkIFu8Zw · 点评 · 从资产定价的角度,想象力太狂野,并不是符合逻辑的做法。 我们在特斯拉——只是一辆电动车身上赋予了太多太多的光环:流量、解放人类、太空、未来的居住地、火星......把所有马斯克老师自带光环的人类未来之光都塞进对特斯拉这辆车的定价中,是不是合理?是不是客观? 我们对于这些商业故事和定价估值,应该怎么样独立判断? [图片] 05 《欧洲数字银行面临成长之痛》 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CNedu2QSCzxOUDvPuG7Ogg · 点评 · 和大家的认知也许相反,全球的数字银行大都并没有赚钱,也并没有风光无限,而是面临了很多实实在在的问题。最有趣的是,很多银行已经开始迎头赶上。 — End — 互动方式 微博:@墙裂坛 @肖小跑 听友群:可以加小助手微信, [图片] 请注明:墙裂坛听众。 墙裂坛期待听到更多听众的声音, 欢迎大家评论及来稿。

13分钟
41
4年前

时代叙事001:特朗普时代的暴力结尾;理性估值特斯拉;武器化社交媒体;数字银行之痛

“时代叙事”系列是墙裂坛尝试的一个新的栏目:我们想在这个信息嘈杂的时代,选择更客观,非标题党,国内外的深度文章,帮助大家区别“噪音”和“信号”,独立思考。 每一期包括一个大概20分钟的音频评论,以及选读文章链接以及关键内容节选。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 小跑推荐 · 01 纽约时报:《国会大厦暴乱:特朗普时代的暴力结尾》(Washington in the Final Convulsions of the Trump Era) 链接(需要翻墙): https://www.nytimes.com/2021/01/06/us/politics/trump-congress.html?_ga=2.169170081.1298621759.1610079698-1314321180.1610079698 [图片] · 点评 · 2021太猛了,之前只在美剧里看过炸国会山,今天居然肉眼亲历了。 一个国家的立法机构收到冲击,是否代表参与者已经不再相信这个国家的法治?是否代表法治的崩塌,民主制度的终结?无论如何,从此以后,至少“民主”这两个字再从美国领导人口中说出来,观感一定会大打折扣——大旗破了。 经此国会山一役,很好奇川总还怎么走完剩下的总统任期?怎么发号施令?下属怎么遵守? 全世界人民都很震惊。但是回过味来,当我们想跟别人去描述这件事的时候,会发现找不到合适的词了——这到底是“政变”,还是“骚乱”,还是“暴动”,还是“人民武装袭击”,还是......大型自拍真人秀现场? 我们对于这种政治事件,要非常小心地选择描述它的词语。首先肯定不是政变——我在泰国经历过两次政变:一次赶走了他信,另外一次赶走了他妹英拉。两次都是军队坦克出动、有组织有规划、并得到皇上的支持。看历史上的政变,大都也都是有组织的——比如俄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首先进入政府破坏设施,夺取广播电台,再控制国家喉舌。 [图片] 但是昨天这场闹剧,QAnon们闯进了国会山后,好像....不知道该干什么——有的坐在南希的位置上自拍,一个戴牛角的野生部落扮相大哥在摆拍,还有一些人顺走了大厅里的摆件。这似乎是个没有特殊目的的行为艺术?似乎只是为了“闯进去”而闯进去,阻止选举人点票程序——也许这只能称为“骚动”。 但无论如何,昨天和今天永远地“不一样”了。玛格丽特·麦克米伦(Margaret Macmillan)老师在《War: How Conflict Shaped Us》( 冲突如何塑造我们)这本书中有分教:人类历史能称为转折点的时刻,几乎一定会演变成武装冲突。武力,也一定会是转折点、标志性事件。 [图片][图片] 所以从昨天的暴动开始,美国也标志性地分成了三派:民主党,共和党,和“Trumper”。 02 华尔街日报“The Expensive Education of Mark Zuckerberg and Silicon Valley——They have weaponized social media, and we are all paying the price”(你们武器化了社交媒体,早晚要还的)(2018年专栏) [图片] 链接: https://www.google.com/amp/s/www.nytimes.com/2018/08/02/opinion/the-expensive-education-of-mark-zuckerberg-and-silicon-valley.amp.html · 点评 · Kara Swisher是《华尔街日报》的顶级科技记者,女神让所有硅谷大佬们闻风丧胆——因为实在是太犀利,和她对谈,刀刀戳心。 昨天的事情发生之后,她第一个质疑的不是暴动者,而是被“武器化了的社交媒体平台”们。权力越大,责任越大,特朗普在集会上怂恿,追随者们在parlor上群情激奋,所以作为这次暴动的集合地——一个叫做parlor的社交社交平台,到底有没有责任? [图片] 当然有。和滴滴淘宝美团是一样的。 03 市场的魔幻反应。大摩(Morgan Stanley)的一篇研报。 链接: https://www.morganstanley.com/ideas/global-investment-strategy-outlook-2021 [图片] · 点评 · 昨天一片混乱,市场是完全大涨的反应——反正大家都麻木了,现实生活中再惨烈再悲伤再震惊,市场还是会一路往上涨。 [图片][图片] 但是对于昨天的事件,金融市场上还是有清晰的逻辑的: 1)首先:在去年年末,为了避免交税,大家会在新年刚开始的时候才卖掉落袋为安;持续卖掉几天之后,再把仓位补回来。暴动正好赶上了补仓位。 2)虽然暴动了,但这却是最“确定”的结局了:拜登正式领了总统证,暴动不确定预期早已存在,昨天实现,利空出尽,大概率不会再有意外事件。 3)Bluewave真的发生了:两场颠覆性胜利让民主党10年来首次控制了参众两院——至少在下一轮财政刺激方案上,不会再互怼拖延太久。另外,民主党是一个MMT党,未来的通胀预期将会非常强烈。很胀。 · 刘院长推荐 · 04 徐远教授《看多特斯拉的理由,为什么经不起推敲?》 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iy05JqQOS_S2JUOkIFu8Zw · 点评 · 从资产定价的角度,想象力太狂野,并不是符合逻辑的做法。 我们在特斯拉——只是一辆电动车身上赋予了太多太多的光环:流量、解放人类、太空、未来的居住地、火星......把所有马斯克老师自带光环的人类未来之光都塞进对特斯拉这辆车的定价中,是不是合理?是不是客观? 我们对于这些商业故事和定价估值,应该怎么样独立判断? [图片] 05 《欧洲数字银行面临成长之痛》 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CNedu2QSCzxOUDvPuG7Ogg · 点评 · 和大家的认知也许相反,全球的数字银行大都并没有赚钱,也并没有风光无限,而是面临了很多实实在在的问题。最有趣的是,很多银行已经开始迎头赶上。 — End —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小宇宙App 订阅收听《墙裂坛》, 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互动方式 微博:@墙裂坛 @肖小跑 听友群:可以加小助手微信, [图片] 请注明:墙裂坛听众。 墙裂坛期待听到更多听众的声音, 欢迎大家评论及来稿。

18分钟
37
4年前

时代叙事001:特朗普时代的暴力结尾;理性估值特斯拉;武器化社交媒体;数字银行之痛

“时代叙事”系列是墙裂坛尝试的一个新的栏目:我们想在这个信息嘈杂的时代,选择更客观,非标题党,国内外的深度文章,帮助大家区别“噪音”和“信号”,独立思考。 每一期包括一个大概20分钟的音频评论,以及选读文章链接以及关键内容节选。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 小跑推荐 · 01 纽约时报:《国会大厦暴乱:特朗普时代的暴力结尾》(Washington in the Final Convulsions of the Trump Era) 链接(需要翻墙): https://www.nytimes.com/2021/01/06/us/politics/trump-congress.html?_ga=2.169170081.1298621759.1610079698-1314321180.1610079698 [图片] · 点评 · 2021太猛了,之前只在美剧里看过炸国会山,今天居然肉眼亲历了。 一个国家的立法机构收到冲击,是否代表参与者已经不再相信这个国家的法治?是否代表法治的崩塌,民主制度的终结?无论如何,从此以后,至少“民主”这两个字再从美国领导人口中说出来,观感一定会大打折扣——大旗破了。 经此国会山一役,很好奇川总还怎么走完剩下的总统任期?怎么发号施令?下属怎么遵守? 全世界人民都很震惊。但是回过味来,当我们想跟别人去描述这件事的时候,会发现找不到合适的词了——这到底是“政变”,还是“骚乱”,还是“暴动”,还是“人民武装袭击”,还是......大型自拍真人秀现场? 我们对于这种政治事件,要非常小心地选择描述它的词语。首先肯定不是政变——我在泰国经历过两次政变:一次赶走了他信,另外一次赶走了他妹英拉。两次都是军队坦克出动、有组织有规划、并得到皇上的支持。看历史上的政变,大都也都是有组织的——比如俄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首先进入政府破坏设施,夺取广播电台,再控制国家喉舌。 [图片] 但是昨天这场闹剧,QAnon们闯进了国会山后,好像....不知道该干什么——有的坐在南希的位置上自拍,一个戴牛角的野生部落扮相大哥在摆拍,还有一些人顺走了大厅里的摆件。这似乎是个没有特殊目的的行为艺术?似乎只是为了“闯进去”而闯进去,阻止选举人点票程序——也许这只能称为“骚动”。 但无论如何,昨天和今天永远地“不一样”了。玛格丽特·麦克米伦(Margaret Macmillan)老师在《War: How Conflict Shaped Us》( 冲突如何塑造我们)这本书中有分教:人类历史能称为转折点的时刻,几乎一定会演变成武装冲突。武力,也一定会是转折点、标志性事件。 [图片][图片] 所以从昨天的暴动开始,美国也标志性地分成了三派:民主党,共和党,和“Trumper”。 02 华尔街日报“The Expensive Education of Mark Zuckerberg and Silicon Valley——They have weaponized social media, and we are all paying the price”(你们武器化了社交媒体,早晚要还的)(2018年专栏) [图片] 链接: https://www.google.com/amp/s/www.nytimes.com/2018/08/02/opinion/the-expensive-education-of-mark-zuckerberg-and-silicon-valley.amp.html · 点评 · Kara Swisher是《华尔街日报》的顶级科技记者,女神让所有硅谷大佬们闻风丧胆——因为实在是太犀利,和她对谈,刀刀戳心。 昨天的事情发生之后,她第一个质疑的不是暴动者,而是被“武器化了的社交媒体平台”们。权力越大,责任越大,特朗普在集会上怂恿,追随者们在parlor上群情激奋,所以作为这次暴动的集合地——一个叫做parlor的社交社交平台,到底有没有责任? [图片] 当然有。和滴滴淘宝美团是一样的。 03 市场的魔幻反应。大摩(Morgan Stanley)的一篇研报。 链接: https://www.morganstanley.com/ideas/global-investment-strategy-outlook-2021 [图片] · 点评 · 昨天一片混乱,市场是完全大涨的反应——反正大家都麻木了,现实生活中再惨烈再悲伤再震惊,市场还是会一路往上涨。 [图片][图片] 但是对于昨天的事件,金融市场上还是有清晰的逻辑的: 1)首先:在去年年末,为了避免交税,大家会在新年刚开始的时候才卖掉落袋为安;持续卖掉几天之后,再把仓位补回来。暴动正好赶上了补仓位。 2)虽然暴动了,但这却是最“确定”的结局了:拜登正式领了总统证,暴动不确定预期早已存在,昨天实现,利空出尽,大概率不会再有意外事件。 3)Bluewave真的发生了:两场颠覆性胜利让民主党10年来首次控制了参众两院——至少在下一轮财政刺激方案上,不会再互怼拖延太久。另外,民主党是一个MMT党,未来的通胀预期将会非常强烈。很胀。 · 刘院长推荐 · 04 徐远教授《看多特斯拉的理由,为什么经不起推敲?》 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iy05JqQOS_S2JUOkIFu8Zw · 点评 · 从资产定价的角度,想象力太狂野,并不是符合逻辑的做法。 我们在特斯拉——只是一辆电动车身上赋予了太多太多的光环:流量、解放人类、太空、未来的居住地、火星......把所有马斯克老师自带光环的人类未来之光都塞进对特斯拉这辆车的定价中,是不是合理?是不是客观? 我们对于这些商业故事和定价估值,应该怎么样独立判断? [图片] 05 《欧洲数字银行面临成长之痛》 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CNedu2QSCzxOUDvPuG7Ogg · 点评 · 和大家的认知也许相反,全球的数字银行大都并没有赚钱,也并没有风光无限,而是面临了很多实实在在的问题。最有趣的是,很多银行已经开始迎头赶上。 — End —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小宇宙App 订阅收听《墙裂坛》, 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互动方式 微博:@墙裂坛 @肖小跑 听友群:可以加小助手微信, [图片] 请注明:墙裂坛听众。 墙裂坛期待听到更多听众的声音, 欢迎大家评论及来稿。

18分钟
32
4年前

代际理论解释一切:第四转折,历史巨变和比特币

· 本期BGM · Generationwhy, by ZHU · 本期内容 · [图片] 我们终于送走了2020年——这个“魔鬼撒旦找到了挚爱“之年(这个梗出自这里:https://mp.weixin.qq.com/s/1dxUu0Y5qE0tVkfL1UOkHw)。 但是,2021年,英文读作“the year 2020-and-one (谐音“won”)”,翻译过来是“2020又赢了”。 还没完呢,2022年: 英文读作“the year 2020-and-two (谐音“too”)”,翻译过来“又是一个2020”...... 这让人不得不琢磨:这好像不是一年两年就能消失的“非正常年份”,而是一段风云变幻、前所未有之历史大变局。地缘政治、经济、货币、科技......全部在变。我们每个人也已经切肤的感觉到,就连空气的味道、风、和水都在变。 在这个时刻,找一个最能解释这些巨变的“理论”、“逻辑”、或者“说法”就显得格外重要。这样的理论当然有很多。比如达里奥七十年债务大循环、修昔底德陷阱中的大国之争、还有各种经济周期、大小循环......但似乎总觉得还差点什么。 直到小跑读了一本书《第四转折》,突然觉得灵光乍现,好像找到了一个最简单、最有说服力的解释——因为“人”在变。一代一代人之间的性格、文化、理念的冲突,潜移默化造就了这一切。 于是赶紧和刘院长讨论:这个“代际理论”究竟有没有道理?它是不是世界变化的原因? 我们讨论了: 01 不一样的历史研究方法“代际理论” ● 史特劳斯(William Strauss)和豪威(Neil Howe)两位老师在《第四转折》(The Fourth Turning)中提出了“代际理论”。 ● 以往的历史研究是线性的:横轴是时间,纵轴是事件或者演变规律,就这么一条线性地、像电影叙事一样的从开始到结束讲下去。 ● 代际理论用了一种新的方法:不是在线性的坐标轴上发展,而是在横纵坐标轴的夹角做了一个扇形的1/4的圆。人类的发展分为4个轮回,就像四个季度,在这个扇形像钟摆一样来回摇摆。两位作者把整个历史信息重新整理了一下:从人类的最源头开始看历史事件的发生,是如何影响每一代人的心理文化情绪,反过来又如何影响了科技,影响了历史的进程。 ● 这个非线性发展的人间,有个衡量单位,叫做“ Saeculum”(生命寿量)。一个“寿量”大概等于90年。衡量的是一个“邦”,或者一个“世代”的兴起,到所有经历这个“邦”或者“时代”的人全都死光光之间的时间,一代人的记忆全部消失的时间。一个生命寿量结束后,另一个就开始了。传说,人类终极之神给每个领袖和文明分配一定数量的“寿量” ——全用完了,您的时代也就过去了。 ● 每个“寿量”又可以继续细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22年,就像春夏秋冬,或者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每个季节都有一个主导的情绪,一个明确界定的、可预测的一代人的特征、性格和脾气。 □ Prophet (Baby Boomers) :先知一样的婴儿潮。有原则,自恋,后危机时代的领袖。 □ Nomads(Gen X):游牧的X时代。现实,冷酷。 □ Hero (Millennials) :英雄千禧一代。有能力,不深思熟虑,傲慢地等待着下一次觉醒的攻击。 □ Artist (Gen Z) :艺术家的Z世代。受过度保护的儿童,危机后世界的敏感者,优柔寡断直到觉醒。 ● 这个划分是基于美国的历史: □ 第一次转折是二战后的美国:危机后的“高峰(High)”:政府机构强大,而个人主义式微。尽管高度的一致性,会使人感到压抑,但社会整体对其共同的走向很有信心。比如杜鲁门、艾森豪威尔和肯尼迪的任期。 □ 第二次转折是“觉醒”(awakening),政府机构在更高的原则,和更深的价值观的名义下受到攻击。产生了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的意识革命,代反文化运动;青年人开始奉行一套与其父辈截然不同的价值观。政治抗议活动,反越战,女权,各色人种争取更多权利。还有吸毒。 □ 第三次转折是“解体”(unraveling):政府软弱不受信任,而个人主义则蓬勃发展,社会分离涣散。 □ 第四次转折是“危机”(crisis):感知到国家存亡受到威胁,政府机构将打破重来。一个另辟蹊径的“领导”总是可以找到/制造一个契机来动员一场集体行动。第二次转折重塑了新的价值观、文化和宗教;第四次转折则会重塑外部世界——政治、经济和权利。 ● 世界就是被这些“脾气”们主导着。“历史”就是这样和“世代”们共生着,互相影响着——当这一代长大成人,历史就改变了。 ● 然后在后面的“寿量”里,它继续和世世代代的脾气纠缠,循环,在对立的力量间震荡,不停地反抗上一代——资本主义 vs 平均主义,自由主义 vs 平等主义,孤立主义 vs 扩张主义——中间伴随着情绪的剧烈变化。 02 刘院长是否认同这个理论? 03 科技的作用? ● 科技用科技的力量武装新一代人,一定会比上一代更进步,进化出更优秀的人类吗?答案也是否定的。因为一代人有什么“脾气”、性格、特质和文化,就会生产出什么样的科技。(蚂蚁,外卖小哥,算法,抖音)。 ● 每一代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各种代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冲突,但又相互平衡——这种battle就像一个护栏,只有它才能保护人类,避免螺旋式下坠:比如,如果婴儿潮一代掌握资源和权力的时间过长,也许会真的应验“老年俱乐部”的逻辑。如果千禧一代重建了社会制度,一切会变得太有秩序和乏味,未来的人类也许都是码农的样子,艺术细胞会退化。 ● 这个理论也很容易被裹挟或被利用。其实很多时候不是代际之间的战争,而是利益的战争——年轻人特点或冲动容易被资本裹挟,会被玩坏。 04 我们现在是不是正处在“第四转折”? ● 书中说,在近代历史的三次大循环中,“第4转折”到来时分别发生了:美国内战、大萧条、和二战。掐指一算,我们目前处在“千禧循环”的第4转折,会看到些什么呢? ● 小跑认为是经济重构,和比特币:整个世界会慢慢分成两层,一个是法币/现实的世界,一个是虚拟的世界。现实世界已经走到了一个末端,传统经济衡量分母——美元,已经出现了很大差错。二战后婴儿潮大规模退休,养老体系是一个巨大的庞氏,一个没有办法兑现的承诺。如果财富需要重新分配,是不是需要一个新的货币“锚”? ● 与此同时,虚拟经济蓬勃发展;黄金不是解决方法,只是向虚拟世界过度的一个中介? — End —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小宇宙App 订阅收听《墙裂坛》, 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互动方式 微博:@墙裂坛 @肖小跑 听友群:可以加小助手微信, [图片] 请注明:墙裂坛听众。 墙裂坛期待听到更多听众的声音, 欢迎大家评论及来稿。

54分钟
99+
4年前

“财政赤字货币化”和“MMT”:会像病毒一样和我们长期共存吗?

· 本期BGM · "Still Crazy After All These Years",by Brad Mehldau Trio · 本期内容 · [图片] “财政赤字货币化”、“赤字货币化”、“MMT”——它们是2020年金融业界当仁不让的年度热词。至少上过两次热搜:第一次是两会前的全行业热议:我们能想到的、听过的所有经济学家的名字,都出现在了这场针对它的辩论中。第二次是几周前的刷屏演讲,引发的新一轮央行财政部“年度互怼”。 虽然今年是个“语出惊人”之年,但大家隐隐感觉“财政赤字”+“货币化”这个叙事,会像病毒一样,和我们长期共存;或者到了要直面它的时候,不能再拖了。 缘起还是全球蔓延的病毒:它让世界上所有政府都面临同一个大问题:要花钱了,要花大钱了。但是发现没有钱。或者本来就没钱,但不能再把脑袋埋在沙子中——不得不“面对”了。每次要“面对”,“赤字”这个词就会出现在各大媒体头条。 赤字(政府支出大于收入)在很多国家本来就是常态,包括我们——这是支持经济发展的必要状态,只是今年的剧烈变化让人觉得异常紧张。每当大家用不同的语言、“叙事”来描述这件事,就开始变得很乱:我们在热议“财政货币化”,美国人民在争论“MMT”;在各自的领域里,根据屁股的不同位置,还分有更多的派别和角度。好像很严重,但不明觉厉。 新年伊始,刘院长和小跑对“财政”这件事进行了烧脑讨论。并得出了一个结论:金融的本质就是“赌”——但是要“赌”的有水平。 我们讨论了: ● “财政货币化”和“MMT”在国内和国外分别代表什么? ● 它们为什么会被“定期热议”?为什么今年的争议的声音越来越大? ● 央行和财政顶起互怼的历史沿革? ● “财政货币化”和“MMT”是同一件事吗? ● 为什么央行不能永远印钱——不管是美元还是人民币? ● 认识这件事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对银行实操会有什么影响?对一线交易资产配置有什么影响? 重点文字摘要: 01 我们在谈论“财政”的时候,永远要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我们是“大政府”、“全能政府”,而西方政府大多为“小政府”,不干预经济。职能更多,花钱的地方当然更多。 02 花钱多了,钱怎么来?总会成为一个问题。历史上的历次改革,某种程度上都是因为政府要花钱。比如盐铁论、王安石改革等等,都是因为政府缺钱——几千年都是这么一个过程。 03 “国债”或者“主权债”是用“权力”来换钱。几乎从人类诞生开始,就有了借贷行为;国家借钱的历史也有据可查。在战争不断的年代,国王为维持军队和打仗,经常不小心就财政困难了。国库空了,在西方,解决方案多位国王的“私人债务”,进化成了更“中立”、信用“更高”的“公债”。 04 在东方,变通的办法也很多。比如南宋末年,贾似道的“公田”充军囤田;又比如重铸铜钱、银币;还有各种“票、证”也可以充数当钱使。据真实史料记载,最清奇的操作,是拿和尚的“度牒”当成通货支付给卖家。(度牒是朝廷发给和尚的“出家凭证”。上面记录有俗名、年龄、籍贯、出家的寺院、出家时间、师父法名等等信息)。度牒限量发放,持有者可免徭税,有补贴。有价值,也就变成了有价证券。 05 小跑一直有两个百思不解的问题:1)政府借钱一定要还吗?2)美国真的会因为自己无穷膨胀的债务而崩掉吗? 06 法兰克纽曼,深发展前行长,克林顿时代副财长——是来自金融实操业界的MMT代言人。纽曼的观点:美财政部在联储的账户里从“一开始”就有钱。如果财政部今天要花掉(支付)100美元:1)直接从账户中支付出去100美元。2)然后发行新的、数额大致相等的国债,填平账户。这就是现实世界中美国政府花钱的流程:支出--减记--发债--补足。简称“先花钱,再借钱”,并不是正常逻辑中的“先借再花”。 07 这很像“旁氏”。但事实是,美国发债从来没遇到过任何障碍。对于美债持有国(投资者),有机会把钱借给美财政部,意味着自己的钱可以停泊在这个全世界最安全、流动性最强的港湾。借钱的好像还帮了所有投资者一个大忙:财政部不是在借钱,而是在为大家提供一个机会,让资金可以逃离任何高风险,稳稳地把自己掖进美国国债的保护伞下。没了美国国债,钱要放在哪儿呢? 08 “美国把全世界国家按在地上摩擦了两次”。牙买加协议后,用大量赤字,把美元塞到其他国家手里;盈余国的美元外储只能去买美国债;付利息还要用美元——美元就这样让“谁也逃不脱”。中国可以用这一招吗? 09 美国关于MMT的主流观点: ● 作为一个主权货币发行国,美国“非自愿”违约风险为零。除非自己“违约”,否则一定有办法还——印钱。不存在没有“还款能力”,只有没有“还款意愿”的可能; ● 美国政府支出从来不受收入的限制。它买得起任何以改货币标价的商品,还的起任何以该货币标价的债务——只要它愿意。只要在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上改动几个科目,美元就发行好了。 ● 政府根本不需要借钱ーー他们需要发行债券的概念纯粹是一种自我约束。世间不存在金融约束,只有资源限制。和政府永远有钱去打仗的道理一样。政府发行战争债券不是为了筹钱打仗,而是为了挡住私人部门去和政府争夺资源,军粮,商品,战争所需的一切资源。 ● 政府先花后借。发债,只是控制通胀和改变私人部门行为的一种方式。 ● 美国政府的赤字是所有人账上的盈余。美国政府欠美元,但也垄断了美元的创造——不利用这种超能力来解决社会问题、发展经济是不道德的。 ● 如果一个经济体的产能没得到充分利用,政府就应该投入和花钱——这才会提高GDP。如果现在不花,将来会损害所有人的生产力。反正让经济能力处于闲置状态是没有意义的。 ● 它头上只有两个紧箍咒:政治和通货膨胀。但只有对那些大量发债却没有盯住汇率的主权国家,通胀才是真正的限制因素。 10 银行在放贷款、处理政府平台项目时,面对“财政赤字”的潜在风险,该怎么判断和“周旋”?刘院长给出了精彩建议。 墙裂坛是由几位被金融耽误了的文艺青年发起的一个实验项目。我们试图撞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探讨跨界的意义,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解读金融。 您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墙裂坛

54分钟
99+
4年前

新旧金融大碰撞:蚂蚁模型再厉害,依然是穿了“计算性”马甲的“信用业务”

· 本期嘉宾 · 王玮,Unizon Blockchain(优证链通)联合创始人。二十年金融科技老兵,目前专注区块链开放金融(DeFi)领域。 · 本期BGM · The Times They Are A Changin', Bob Dylan · 本期内容 · 小跑今天光荣地从C位主播位,退到了B位捧哏儿暖场嘉宾位。“传统金融”代表刘行长作为主持,和“新金融”代表玮哥进行了“中心化”和“去中心化”金融的第一场battle。我们“battle”了: 1)到底什么是“计算性”?到底什么是“信用性”? 2)对金融“信用性”和“计算性”的两分法:业务与技术应用的契合点是什么? 3)事物的规律、实质、逻辑,有没有“线上”和“线下”的区别? 4)为什么交易所反而最贴近“计算性”的本质? 5)永远不要单独看待“技术”:一个关于二维码的有趣类比。 6)蚂蚁金服的模型再厉害,依然是穿了“计算性”马甲的“信用业务”。 7)科技应用的能力、能量有无限的想象空间,但科技的真实应用往往出乎人们的想象,这到底是为什么? ——以下对谈文字整理—— 刘行长:能否更详细、通俗地解释一下你对金融业务 “计算性”和“信用性”的分类?这两类是怎么和科技契合的? 玮哥:我对“信用性”和“计算性”的这种边界的划分,是希望能够把金融科技这件事讲明白。 一种科技的出现,主要还是因为计算能力的提升,或者计算模式的改进,它不可能把整个社会颠覆掉。于是哪些是科技可以改变的,哪些不能,需要有一个边界。不然就会经常出现矛盾:金融科技发展好像能席卷一切,但几年之后又要整顿;科技巨头进入本不该进入的领域,造成各种问题。既然如此,我们是不是应该有一个合理的边界划分? 金融银行业的核心其实还是“信用”体系。央行和商业银行基于信用的二元货币派生体系,是银行领域最主要的功能之一。这部分“信用”机制,科技是不可能完全替代的,因为这里涉及到现实世界的因素,涉及到对人、公司这种主体的考察。科技在“信用”这个领域,还是辅助性作用。 但是除了这些严格依赖现实世界、和人的主体因素之外的部分,还是有大量可以由科技来完善的。举最简单的例子:有位大咖抨击银行有当铺思维,其实对于大部分不搞金融的人,也不太理解它俩的区别。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有没有创造信用,或者有没有基于信用来派生货币。 银行通过资产负债表的扩张来创造货币,它有信用的货币化能力。当铺不一样,它只是根据抵押品出借,如果典当的人没还钱,就把抵押品拍卖或清算。这种不创造信用的金融活动,完全用计算机实现整个流程的可能性是存在的。DeFi 所谓的借贷平台其实就是这样一种实现,在不派生信用的情况下,严格意义上说整个流程是不需要人的参与,因为没有关于信用评估和扩张的流程。 所以关于信用和计算性的分类,主要还是为了帮助我们传统金融行业的人,了解 DeFi 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DeFi和区块链圈子的极客们,是不关心这些的;可能他们觉得整个世界都可以“计算”。我们这种跨界的中间搭桥人,搞不好也被人说成“骑墙派”——要跟传统行业和监管机构解释这些新科技,还要说服那些极客创新者们,一定要理解金融的本质规律,它是不可能完全被技术颠覆的。 刘行长:我可不可以换个角度来理解:目前的技术要上线应用的话,内容必须是可计算的,或者说内容已经是确定性的,规则也是确定性的? 比如加减乘除,数字是确定的,加减规则是确定的,无非要得到等号后面的东西——这样线上就可以做了。但是如果数据不能确定,或者规则步骤不能确定,就不能变成计算性的? 玮哥:总体上是这样的。“计算性”因素会被放大,是因为现在的计算能力确实越来越强,大家会觉得世界上还有什么是不可计算的?这样就极端了。但我换在创新者的角度来看:现在的金融系统、流程中,可剥离到一个完全可计算的环境中的部分确实也是越来越多了。 所以如果我们把那些高度监管的、有信用扩张的部分拿出来,把它们圈在一个小圈子里,由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剩下一切是可以放在公开环境下,完全用计算方式去实现的。 刘行长:现实操作中有很多很复杂的问题,比如抵质押品的市场价格变动、利率的确定;还有很多东西没有办法确定——比如我们现实当中的抵押品,等出现不良,我是先司法查封,还是直接起诉?这些都是有技巧的。而且这个技巧要到事到临头才能确定,这是不能预先做成一个模型放在那里的。 而当铺的模式是确定的,没有其他人可以来司法封存,质押在这里,我随时可以处置。处置是确定性的,这样就是可计算的。 玮哥:抵押品可能存在市场波动大、或者处置市场容量不够的风险——这些现实世界中的因素也是可以做模型,或者计算化的。比如价格波动:最简单的办法是降低质押率,降低平仓线——这样其实就转化为了计算机问题。 还有利率的决定,我认为这里是 DeFi 价值最大的地方。DeFi 平台有一点跟互联网平台很类似:它是个典型的双边平台,其实就像当铺,有人往里放钱,有人放抵押品来借钱,这种资金的供求关系,其实是决定利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么多年我们讲“利率市场化”,其实就是希望找到一种机制,能够让市场上资金供求关系,更好地反映到利率上。DeFi 平台只把可计算性的部分放进来,利率的可计算性也就由此产生了,利率的决定机制就会更加计算性,更加市场化,更精确地反映市场上资金的供求关系,并且这里也不会有什么道德风险——比如贷款人给你利率高,给他利率低,因为是完全计算化的。 如果没有这种全面公开透明的市场,利率的发现机制就建立不起来。当然市场准入还是需要管理,DeFi 也需要社区或者投票机制等等来规定;一旦进来,就变成了一个完全计算化的体系,清算逻辑、市场利率决定机制都是透明的——这就开了一个新天地。 小跑:我想插一句,刘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就是思考的点——细分。银行有八大风险,我们刚才讨论了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人为因素比较多,不是能够完全用 1+1=2 规则来确定;但是对于市场风险,虽然抵押平仓都可以计算,但也会遇到黑天鹅事件,25 个西格玛之外的不能预测或计算出的风险,它可能是市场上的人性的部分、比如羊群效应造成的。 刘行长:我试图给王玮的“计算性”和“信用性”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定义:能够“上线”和不能“上线”来区分。 业务也好,工作流程也好,如果它的规则、数据、运行规则是确定性的,那么就可以算作计算性;但是同样的事情,如果它所牵涉到的元素是不容易确定的,可能就没办法变成计算性。比如有些抵押品控制可以在线上进行,有些不可以,因为做不到完全的确定性,没办法在线上进行确定,也就不能归为“计算性”。 玮哥:刘行长刚才对于房产抵押的问题。有些地方政府其实已经在做把房产证放到区块链上这种尝试。大家想一下,如果房产证真的发到区块链上,严格意义上,我们从线上角度来讲,它其实已经可以参与区块链上面的质押平台了——质押这个流程是完全“计算化”了的,所以这件事是可行的。 但是如果他没还钱,房产证最后要被清算的时候是要清算到房子身上的;到时候借钱的人说这是我唯一住房,国家政策不允许把我赶到街上去睡——那就是另外的事了。 所以强调“信用性”,看这个人有多少套房,清算房子时能不能还得了?这其实是个人的信用本质,跟房产证是不是可以质押、质押是不是可以变成计算过程——这两件事是分开的。 质押流程虽然是人定的规则,但它其实是完全可计算化的。但是这个人能不能睡到大街上,是和信用有关的问题——当初我们是根据他的信用才质押了房产。需要考核他,判断房产证不能进到平台来质押。但是如果信用考核通过了,那么房产证进来的整个质押流程是完备的,所以如果将来清算的时候再出问题,应该是当初信用考察的问题。 小跑:我想插一个问题:设有两种世界,一个是非常明确的规则,不管多么复杂,但是我们能够在线上来实现。另外一个世界规则没有完全定死在线上,没有完全线上计算自动化。现在有一个突发事件发生了,大家没有想到的风险;在第二个世界里,规则没有被完全写进程序的世界里,可以被监管突然叫停,来把它控制住,可能这个风险就不会发生。但是在第一个世界中,程序依然自动运行,于是巨大的灾难就发生了。 如果这样的话,中间有没有一个界限,计算性的部分到什么程度弊大于利? 刘行长:我们尽可能把一些可计算的、规则明确的、数据明确的东西放在线上。但是,首先在制定这些确定性规则的时候,人本身会犯错误;而且,我们在确定规则的时候,也可能会丢下一些本来应该考虑的问题,或者一些不够确定的东西,或者比较繁琐的确定性。 但是在考虑上线规则的时候,只考虑这项业务本身,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流程状态,不会考虑到现实中会碰到的所有问题。银行金库的设计,硬件会考虑方方面面,双道门锁,但总会有一些漏洞,被小偷发现。 这样就带来一个问题:事物的规律实质和逻辑,有没有线上线下的区别呢?我觉得线上线下都会遇到这个问题,模型本身可能设计的很好,但是碰到突发情况,可能需要人去干预,比如拔电源。甚至如果规则本身有漏洞,那模型只能继续错下去,除非马上去修改。不知道这样理解对不对? 玮哥:刚才小跑“监管叫停就可以避免灾难性的后果”——不是很赞同。因为这种时候监管可能也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举个简单例子,我们国家的股市有跌停板,美国股市有熔断,有的股市连熔断都没有。但实际上跌停板也好,熔断也好,主要是为了解决人们的心理恐慌,它对于整个金融市场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现在也还有争论,意义不明。 这就是为什么拆分成“信用性”和“计算性”很重要,因为大部分金融危机是来自于无度的信用扩张、超高杠杆、各种各样的包装。从监管的角度,恰恰是事先预防,或者事先预定规则,可能更好地解决问题。而不是市场已经出现雪崩时叫个停。 我觉得有很多金融的问题,往往是一种“被计算掩盖着的信用”,因为两者之间没有很清晰的区分,导致中心化的账户体系,或者“黑箱式”的数据模型,表面上看是交易、计算性的过程,但其实隐藏着信用的扩张——这才是对金融体系负面影响最大的,其实也是监管机构最担心的。 所以如果我们有更好的办法把这两者拆得更清楚,明确知道哪些创造了信用,哪些没有创造,这样大家可以去监管、观察、评估它。因为我们有技术手段,能够观察到所有的交易、流转过程当中,有没有产生信用派生、扩张、杠杆;而不是只能用监管手段要求提供资产负债表、披露模型算法等等。 小跑:是不是可以打个比方,一个糖尿病人,每天必须要吃药打胰岛素,因为医生说如果不打针不吃药,第二天可能就没命了。但如果有一种方法,可以把身体的各项指标透明出来,可以清楚看到每天的血糖情况,吃一口饭,升高多少降低多少,完全清清楚楚。甚至不用吃药,就可以把身体机能控制很好,保证正常运行? 玮哥:我先引出一个DeFi领域的创新。 在去中心化交易所的领域,其实有一个非常实质性的创新。我们现在股票交易所,是挂买单挂卖单进行撮合的模式;这是一个中心化主体的交易形态。 但是在去中心化交易所,没有一个中心化的系统来来做管理,大家一开始的想法很简单:现在交易所长啥样,把它翻译成智能合约代码就行了,也是买家挂个买单,卖家挂个卖单,然后大家价格合适就成交。 后来发现根本做不下去,因为区块链交易很慢,还要付固定的交易费用——这样就有点荒唐。后来,去中心化交易所领域发现了“自动做市商”的算法,相当于有人给交易所提供一个资金池和股票池,做市商不需要挂买单和卖单,只要把这两个东西放到一个智能合约里,交易者就可以从池子里买走股票,或者把股票卖给池子换走资金——这是一种用智能合约充当做市商的一个机制。 我觉得这其实是发现了交易所的本质,也就是“计算性”的特点。交易所本质上就是个“计算性”的场所。以前在中心化系统中,是买卖双方挂单的撮合,有一个撮合引擎;但实际上,在交易所里,所有人角色都是一样的,所以它其实不是“买家”和“卖家”的双边平台,而是“交易者”(包括买家和卖家)和“做市商”的双边平台,做市商提供交易的标的物,不管是资金还是股票,然后买卖者就从里边各取所需——这种“自动化做市商机制”其实更贴近交易所的本质,它才能够获得成功。 一个新的模型,从计算的角度更反映这件事情的本质——就像发现了一个办法,不用再每天打胰岛素了。从计算角度出发的这种创新,可能恰恰反映出了这个领域的本质。很多金融活动的本质就是计算,有时候从纯技术的角度去创新,说不定就更贴近它的本质。 刘行长:事情的本质规律,线上线下实际上是没有区别的。但是要实现本质或者规律,也许线下的方式更简单;也许由技术来实现,能解决更复杂的问题。但根本问题是一样的,无非是因为有了这个技术,我可以更好、更顺畅地来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要把金融业务搞明白了,才能更好的来用技术;建立在对技术边界逻辑和业务逻辑基础上来监管,才可能更到位。 小跑:我觉得似乎发现了两位思维的差异点。刘行长更多从人的角度来思考,技术是来服务人的,改进现有流程,更安全更高效。技术的应用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基于人类形成的机制去优化。 而王老师因为技术的积累,会比我们先一步或者好多步,直接看到了技术最佳的应用可能性,“back to the future”,直接找到了一个最优化的方法。不知道这么理解对不对? 玮哥:或者不应该分开。正是因为规律不分线上线下,共享的是一个本质规律,才会出现当一件事物被挪到线上的时候,突然发现实现方式跟线下不一样——可能说明我们对这件事的本质规律认识不足,也才出现了计算模型才更贴合本质。 刘行长:规律是一样的,并不等于我们必须要坚持原来的做法;而应该是因为更好的掌握了规律,可以找到更好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比如,假如我是生产刀的企业,比如双立人,我需要解决好“锋利”的问题,这是关键的。但不等于说就可以去打天下,家庭用的刀给屠夫用。我必须给屠户造适用于杀猪的刀,必须了解行业本身的特点,才能够贴近需求。 如果我们今天能够把这些问题讲清楚,应该对很多人是有好处的。不仅是对传统银行的监管,也包括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创新的青年们——因为他们大部分失败的原因,正是因为没有像王玮这样,把业务的规律本质搞明白,认为只要技术,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所以我觉得王玮总结的两分法,是非常有道理的——强调技术的边界在哪里,这个边界就是“计算性”和“信用性”的边界。如果不把这个边界搞清楚,把信用系统的事情掺和进来,有可能要坏事。 我再理解一下:是不是把本来的“信用性”问题都计算化了,就可以实现线上进行操作?比如按揭,如果抵押物的价值远远高于贷款的金额,你不还贷款无所谓,我自己可以处理掉。这样相当于解决了“信用性”问题?就像香港的按揭叫做“砖头文化”——尽可能把事情“计算性”化。 玮哥:业务和技术的边界这件事,在“计算性”这个词上可能有一点点误导。“计算性”其实不是指技术的层面,而是业务的层面,恰好是刘行长刚才所说的——线上线下共享的这个“规律”。 金融服务的某些流程,就是一个计算性的流程,这个流程的差别不在于人做还是计算机做,而在于有没有创造信用,有没有“考察信用”的工作在里边。如果没有,它其实就是个计算性的流程,不管是去中心化交易所,还是当铺式的抵押借贷模型。只是我作为一个技术人,愿意把它叫“计算性”业务,因为它比较适合于计算机实现。 再举个例子,蚂蚁金服基于一个人在它现有系统中的数据,比如采集他日常消费的过程,收集到某个时间点为止的所有数据,然后做一个人工智能模型加大数据风控模型,最后把它形成了一个信用额度——这个过程其实是完全线上化的。但是在我的分类里,它是一个“信用型”的业务,因为它可创造信用。 阿里巴巴的模型再先进再科学,它还是信用类的业务,还必须要受到信用类的监管。很多金融创新的成功失败关键点就在这——有没有用一种表面上是“计算性”的手段,线上的手段,掩盖了它信用性的本质。如果是这样的话,其实它的金融创新是高风险的,而且最好做一些事前监管。不能说有技术就牛,在线上就厉害。 反之,如果它本质上是一种计算性的业务,那么可以放心大胆地让它去做——因为我们知道里边不涉及信用派生。所以监管常遇到的一个问题: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它的根本原因,至少在金融行业,就是没有一个有效区分信用性和计算性的手段。 刘行长:王玮是从“金融业务角度”来分信用性和计算性,我是从“技术运用角度”来理解——这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一个成果,是很有意思的不同角度。 我接下来想问的是:我们一方面对科技有无限的想象,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经常发现,技术最后应用的时候会超乎想象,可能原来想象的它根本实现不了,或者原来根本没想过的事情,它却实现了? 当我们对一项科技进行想象的时候,无论站在什么角度,实际上都是基于目前的状态和认识。所以当它正式投入到应用中后,你会发现原来“想象”的成分太多,可能技术实现不了,可能是技术不屑去实现,或者实现起来成本太高,还不如没有;或者反而实现了原来根本没想到的地方。 玮哥:非常同意。我觉得大部分技术的应用都是这样的。 我讲区块链的时候,经常会举一个怪异的例子:二维码。这个技术1989年就发明出来了,但是在那个时间点,人们实在想象不出它能有什么用:把一段文字编译成一个图,然后扫描了才能再还原到文字上。它自从被发明出后,就没有变了,就干这么一件事。 但是今天无人不知,它已经变成整个移动互联网的一个入口了。互联网基石HTTP协议的0.9版本是1990年才诞生的,比二维码还晚一年;柯达的第一个数码相机,也是1990年做出来的;然后移动支付、移动互联网、O2O电商——到了今天,我们突然发现二维码跟其他技术的发展组合在一起,一下子就让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变化。 如果我们三个人回到二维码发明的那几年坐而论道,畅想未来它有什么用,那挖空了脑袋,也想象不出它会是移动互联网的入口。 所以回应刘行长提的问题,我认为多种技术需要同步发展和互动,不能只看一个点。区块链和比特币12年来基本原理没变,我觉得20-30年以后也不会变,但是几十年以后还会出现什么技术,以及我们的诉求和认知的变化,也许共同作用在一起,就能让区块链出现瞬间的爆发。 刘行长:是的。对于技术应用可能也不是考虑单项因素的问题,可能要和很多方面结合在一起。比如“分布式账户”和“共识机制”的问题,从银行业务角度来讲,到底有多少业务是需要“共识”的,至少在目前的业务里,或者今后什么业务可以只需要共识机制,这个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再比如“中心化”和“去中心化”:我们是要机械的把它们区别开来,还是要根据不同的需求去看待这个问题。如果局限在某一点无限想象,最后的结果就是要么方向错了,要么没有用,要么最后应用的范围会超乎想象——不是想象不够丰富,而是不够对路。 但是今天来不及讨论,我们下一次可以详细讨论:是不是“中心化”一定是不好的;区块链在金融领域应用的反思;以及“信用性”和“计算性”对监管的借鉴意义。 — End —

87分钟
99+
4年前

艺术、风口和经济规律:审美疲劳创造永恒?

最近和雕塑家瞿广慈、昆剧演员张冉对谈,跨界交流,很有新鲜感。对谈中,意识到一个现象,许多艺术形式,都不能持久延续,哪怕当初是多么辉煌。这就牵涉到一个概念,美,是不是永恒的? 昆曲是美的,音乐美,唱词美,唱腔美,舞姿美,服饰美。张冉说,是女人的艺术。那唱腔一出声,弥漫的就是女性的美。然而,曾经差不多就湮没了,幸有周恩来的加持,一直延续到如今。前些年白先勇做过一番昆曲年轻化的努力,到大学推广,热闹了一阵。现如今,靠这些体制内、体制外的演员艰难地维持着。他们有通过他们的努力使昆曲发扬光大的愿景和毅力。 我问张冉,昆曲是应该推陈出新,还是保持传统?问的时候,我自己突然感觉,这恐怕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如果为了适应现代人的审美习惯,为昆曲加入所谓现代元素,昆曲恐怕就不再是原来的昆曲了。如果保持传统,所谓原汁原味,保持正宗,可能就如同博物馆的展品。博物馆里是已经固化的以往,昆曲是还有演员演绎的活化石。虽然在动,好像是活的,但终究是化石。 于是,想到中国的戏曲。 京剧,徽班进京,皇恩浩荡,吸引更多的精英加入,有演员、有编剧,还有各类捧场的,在那时的氛围下创新,涌现了一批名角。但盛况也就维持两代人多一些,真正的顶峰是梅兰芳他们那一代,后来虽有余波,不过是诗的晚唐。现在看,经典的戏、经典的唱段、经典的流派,就是那一代的。京剧迷,依然不少,迷的就是那些流派和唱段。 越剧,源自绍兴所属嵊县山沟沟里的的笃班,一班艺人跑码头跑到上海混饭吃。有大胆的艺人适应那十里洋场的潮流,改造了剧本和唱腔,于是便有了越剧,一下子成就了十姐妹。《红楼梦》可以说是最后的辉煌。山间清清溪流突然变成长江巨浪,然后就余波不兴了。现在,在上海、浙江的公园里,人们在唱的依然是十姐妹的唱段。 上海的沪剧,也是如此。在上海本地小调的基础上,借鉴了其他剧种,甚至西方话剧的元素,叙述的是当代故事,所以开初叫文明戏。同样是一代艺人,以后,就是重复了,再没有新的剧目、新的流派。 其他剧种,包括娱乐形式,都是如此。春晚,经典之后,只有失望,还不如那些戏剧,虽然没有吸人眼球的新经典,但老经典依然有人不断回味甚至学唱。 电影如何?实际上,电影除了拍摄这个外在样式,今天的电影早已不是过去的电影了。 广慈说,“任何时代都是青春崇拜的时代。但我们那个年代的青春崇拜有怀旧性质。今天没有怀旧,只有青春。”今天的年轻人是不是只有青春,没有怀旧,不好说。但这说明作为雕塑家,他直接体会到了今天年轻人在审美上与他的不同。他的艺术品要商品化,就要面向市场。面向市场,就有顺应当下审美趣味的问题。要面向年轻人市场,就要顺应他们的审美趣味。所以广慈有时感觉有自我扭曲。他认为不怎么好的形式,他的年轻助理们却认为好。他总觉得是因为商业化的无奈,为了公司生存的无奈。 我说,想想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罗丹、扬州八怪、吴昌硕、梅兰芳等等,哪个不是面向市场、面向金钱创造了没有铜臭味的美?如此看来,艺术,在创造中真没必要把自己拔离地球。时代变了,你原来的艺术语言不适应了,需要改变了。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美的,世世代代被人欣赏,但“诗经”那套表现方式,在后世只有借鉴意义,已经很难再被复制。“古诗十九首”,后人依然在吟诵,但那文学样式,后人再没能创造那样高度的美。唐诗宋词,也是如此。 那些美,是永恒的,但创造那些美的方式,却不是永恒的。 我们把目光转向组织管理。人们总期望能找到最佳的管理方式,比如组织架构、人员管理等。你会发现,这个领域跟时尚界差不多。层级管理、扁平化管理、后台决定论、中台决定论等等,各种口号不一而足。热闹一阵,人们又开始提出新的模式、新的理论。 为了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更好地服务个人客户,提高效率,防范风险,银行提出了信贷工厂模式。好处是,业务标准化、风险评估标准化、操作流程化标准化,效率提高的同时,可以防范基层一线的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于是对原有流程、制度等进行大规模改造,培训人员,业务面貌焕然一新。很快,这个机制又发生了问题,效率下降了,前线没有主动性,产品和管理流程无法适应各地不同的客群需求和风险逻辑。这时,同样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提高效率,防范风险,又引进了富国银行的社区银行模式。好处是,更亲民,更贴近客户,可以提供个性化、人性化服务。开始试点,效果不错。但轰轰烈烈以后,也就偃旗息鼓了。原因是,中国的社区千千万万,不同于富国银行所遇到的社区,客户的需求完全不同。 员工的管理和考核。评比先进、劳动竞赛、绩效挂钩、360度评价、平衡记分卡,林林总总,一开始往往都非常有效,或长或短一个时期后,效果越来越差,员工依然疲疲沓沓。 评比先进,开始对员工有着非常好的激励作用,做得好,不仅能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还能提升团队的凝聚力。一定时期以后,就成为例行程序,甚至变成轮流坐庄。搞得不好,还会瓦解团队的凝聚力。奖金,从最初的激励,最后变为员工应得的薪资福利的一部分。绩效挂钩的方式,最后则变为员工与企业相互算计的工具。再科学的考核方式,一定时期后,总能被聪明的员工找到漏洞,在尽可能少付出的前提下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这些年,许多人都热衷于寻找风口,但风来得快也去得快。所谓传统的商业模式似乎奄奄一息,新的商业模式一个接着一个,然而,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共享经济、P2P、众筹等等。即使是一些看着还非常热闹的以互联网技术为名的商业模式,实际上都已经讲了许许多多的新故事,即所谓的“迭代”。也可以说,其中的一些所谓模式,虽然还在“风光”,实际上是在勉强支撑,靠的是不断的新故事、新并购在维持。 美,是永恒的,一些美的存在形态也是永恒的,但美的表现形式则不一定是永恒的。王羲之的书法美,是永恒的,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可以欣赏,可以学习。但后人写和王羲之一样的字,就不能叫“书法”,也不能打动人。所以,一千多年来,一代一代的书法家,在崇拜王羲之的同时,都在试图打破王羲之的束缚并超越王羲之。《诗经》中作品的美,是永恒的,屈原《离骚》的美是永恒的。唐诗、宋词,如今依然感动着互联网中的人们。但是,今天的人,虽然还有不少人在吟诗作词,基本上也就是自娱自乐了。王羲之的书法,作为一种存在的美,是永恒的。但用王羲之这样的表现形式去复制这样的美,一千多年以后的今天,就基本不会成功了。同样的,《诗经》、《离骚》、李白、杜甫、苏轼等,他们作品的美是永恒的,但国风、屈赋、七律、七绝、词,作为艺术表现形式,其表现美的功能已经衰竭,或者说其表现美的能量已经被前人耗尽。 梅兰芳、周信芳那一辈京剧演员之后,还是有一些不错的名角,但他们只能重复梅兰芳、周信芳们的经典,就像我们背诵唐诗宋词,基本上没有新的创造。越剧、沪剧等,同样如此。不是说以后的演员不想创新,有想走出自己路子的演员和团体,但热闹一阵以后,就悄无声息了,比如浙江的小百花们。越剧、京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创造新的美的能力已经没有了,也或者是人们对这种表现形式已经有审美疲劳了,除了原有的经典,不再有审美反应了。 艺术如此,制度、机制、模式、范式之类,同样如此。事物的本质、规律,是永恒的,但本质和规律的表现形式却不是永恒的。“百代皆行秦政法”的秦政法,虽说延续了两千多年,实际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汉代一变,分封与郡县并行,逐步演化为郡县,但贵族依然是政治的中心,以至于魏晋的门阀制度。唐代一变,开科取士,平民有了上升的通道,但还是豪门当道。宋代一大变,完全的平民社会。元、明、清,继续有变化。政治制度在变,经济制度、货币制度也在变化。希腊的民主制度,并不能保证希腊城邦的恒久远。这是说,无论是一个机构的管理制度、组织架构、考核制度,还是一个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都没有最完美的,更不会有“长生无极”、“与天久长”的制度和模式。任何制度、模式,其能量、其效用,都会逐渐耗散。 人,以及人类社会,是一种与环境互动的存在。制度、机制、各类模式,既是人类社会本身,也是人和人类社会的环境。互动,既有人和人类社会正向适应环境的方面,也有反向适应或冲撞的方面。反向的适应或冲撞,对环境,即制度、模式效用的损耗容易理解。正向的适应,同样是在消耗制度、模式的能量和效用,因为所谓正向的适应本身,就是一种减少或平缓制度、模式等对人和人类社会自身冲击的谋略和方式。当然,这种适应,往往是无意识的。比如员工考核,目的是为了激发员工为企业创造价值。开始,员工或许是抵制,或许是兴奋,但企业的价值创造是增加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员工慢慢适应了这种考核制度,并且摸到了这种考核制度的门道,转而利用这考核制度的门道或缺陷,最小化自己的付出,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好的制度、好的商业模式,一段时间后会变得僵化、毫无生气的原因。这时,便有了改革和创新的呼声。人和人类社会,对于他们所处的体制、制度,同样会有审美疲劳。 我们现在的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机制,也正遭遇着审美疲劳。现在的宏观经济理论和宏观经济机制,是应对上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滞涨而建立起来的,已经有效运行了四十年,可以说,其能量、效用进入衰竭期,需要进行模式转换了。相应的,货币、货币体系、金融体系,包括各种商业模式,是可能被颠覆、被迭代的。但是,颠覆、迭代后的状态,以我们现有的逻辑是想象不到或推论不到的。只有到了新的模式成型后,专家们回过头来研究,才发现当初没有逻辑的颠覆与迭代,实际上是有清晰的历史传承逻辑的,并且,事物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艺术也如此。总结音韵的规律,遣词用字的规律,是为了更好的表现美。一旦以为只要符合平仄格律、对仗工整、用典巧妙就可以达到美了,那么,诗的美就消失了,格律诗这种表现形式也就徒具面目了。于是,真正的艺术家,这时就会突破这类规则,寻求新的表现形式。 值得深思的,或者说值得深入研究的是,为什么有些艺术形式、社会制度、商业模式具有比较长的生命力,而有些则是昙花一现。这是不是也有规律可循?当然,简单说符合什么什么规律,跟没说一样。比如,商业模式,说一种商业模式有比较强的生命力,是因为其符合经济规律、符合市场规律,听着永远正确,但并没有说明任何问题。但似乎有这样一种可能,有些艺术形式,有些制度模式,其本身的框架相对具有开放性,有不断自我改进和更新的空间,因而能保持较长的生命力;有些艺术形式,有些制度模式,其组成的框架相对封闭,虽然特色鲜明,但没有改进和更新的空间,因而生命力较短。 还有一个值得研究的是,过去的不等于就是过去了。唐代的古文运动,借先秦文章突破了魏晋骈体文的萎靡。欧洲的文艺复兴,借古希腊文化和艺术开启了现代思想之门。清末书法家搜寻上古吉金文字、汉魏碑版,开拓了书法表现的新境界。这些相当于康有为的“托古改制”,并不是简单复制以往。因此,过去的,所谓传统、所谓旧事物,并不就是消失了,没有生命力了,更不必然是先进落后意义上的落后。在一定机缘下消失的过往可以重新焕发生命力。然而,过往的重生,一定不是过往的重复;过往的重生,同样具有两面性,并不必然能创造美和价值。 现在,90后、00后们时兴新国风、新国潮,穿汉服、穿唐装,青春崇拜的同时,好像并不是不怀旧。他们比广慈的怀旧更遥远,广慈这辈人的怀旧,了不起也就是民国。张冉一声声汤显祖创造的美,延续了六百多年,没有理由不发扬光大。这代年轻人,比我们这代,眼界更宽广、思想更开放,当然会有更大的创造空间。

25分钟
50
4年前

一个公式解读2020年“非正常”金融市场

和小伙伴们回顾整年交易,结果变成了市场灵异事件大讨论:太多百思不解的交易事件。一篇正常的宏观年终总结,看来是写不出来了。 当然啦,在没有发生COVID悲剧之前,金融市场也很难解毒(不是错别字),任何我们觉得“嗯好有道理”的分析,大部分是事后脑补和拼凑。 但起码总有个基本共识,常规解毒范式。比如:股票,会随着季报预期兑现上蹿下跳:击败预期上,不及预期下;债市,会随着就业人数,和联储“鹰鸽”嗓音上蹿下跳,鹰下鸽上(抢跑预期);油价,会随着地缘政治上蹿下跳,要打架就上,不打了就下。 今年,一桌摆好了的四条麻将,被推倒在了牌桌中央,全洗了。只剩下一个相同的特点:不管哪类资产,不管什么市场,都以更快、更大幅、更没“逻辑”的style波动。遵守了很多年的共识都靠不住了,南辕北辙,啪啪打脸。 市场和现实世界早就分手,已经没什么关系了,如果只看新闻标题,怕是会对这个世界产生很大的误解。 想了半天,能够串起这些灵异事件的一条线,就是这条DCF公式了: [图片] 这是一场分子,分母,和流量(flow)的集体犯罪事件。 01 分子:在火星 分子,好像已经不是老师教的“企业财务现金流”了,它已经变成了一种接近于梦想的东西。这种转变是怎么来的呢? 我回首了一下:如果找一个“标志性特征”,给过去的10年贴个flag,那应该是什么呢? 想了半天,觉得应该是“独角兽”。 因为“独角兽”这件事,确实是过去十年的一面大flag。有了它,才有了一个以“10亿估值”为存在意义的十年;才有了一个从“未来”这两个字上生根发芽的产业链。 也才有了一款新的“融资/找钱”style:先给“未来”一点钱,鼓励其以最快的速度烧掉;然后再给一点,再烧掉/圈地;再然后上市。 这个操作就像爆米花一样:一小把干玉米迅速加热,让其体积膨胀10倍+,然后喷出一大坨轻飘飘的东西。好神奇呢。 独角兽带来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市场一边批评金融变得越来越“短视”,正如希拉里老师当年所说的“季度资本主义”(quarterly capitalism);一边去拥抱“长期价值”,拥抱那些好像永远也赚不到钱的科技公司们。 比如,明天那个将载入史册的,以第七大市值成员,加入标普的——特斯拉。 嗯,我知道自己已经写过很多次,对特斯拉“不知该怎么表达”的异样情绪了,但有几个数字还是手痒想放在大家眼前: - 6588亿美元市值(上周五) - 三季度净利润3亿(如果把股权激励部分找补回来,Ex-SBC是8亿) [图片] (这是事实) [图片] (这是巴老师说的) - 所以折中一下:PE是...1300 - 上届“标普第七大”:巴老师的Berkshire Hathaway大概5200亿市值,当年净利润300亿,PE是...17 曾经的市场,对DCF公式计算和数据合理性是多么的在意啊......但是现在who cares?没人觉得“不赚钱”这件事还算个事儿,大家越来越喜欢拥抱“愿景”,而从前被视为“真相时刻”的季报后价格波动,反而变成了“短视”。 超然非理性才是新常态吧。So cool。 [图片] [图片] 但“非理性”也得有个说法。所以该如何证明特斯拉,DoorDash,和比特币价格的合理性呢? 不能证明。因为它们就像艺术品,您怎么证明艺术品价值是合理的?想想杜尚老师《泉》。请问小便池可以价值连城吗?当然可以,只要它不是小便池,而是《泉》。 [图片] 如果您非要盘根问底,那首先该问的问题是:什么是艺术? 如果小便池都能成为艺术,那还有什么不能是艺术?如果世界上没有什么不能是艺术,那就什么都能是艺术。如果什么都是艺术,也就等于什么都不是艺术。如果什么都不是艺术,那么,到底什么是艺术? “艺术”剥光扒净,就只剩下了“我到底是什么”的哲学追问——答案永远找不到。如果您连“艺术到底是什么”否没有答案,那怎么去给艺术品定价呢? 同样道理,如何证明一个不赚钱的6000亿美元市值公司存在的合理性?答案是去月球。哦不,去火星。梦想恒久远,一个永流传。 梦想又怎么定价呢? 所以特斯拉不是在卖车,Doordash不是在卖服务,比特币也不是在卖gas,您的思维错了。它们在卖梦想,卖产品,卖年服务,卖软件升级,卖货币和现实世界的对冲——这些收入的时间线是可以无限延长的。 我想起《财富几何学》(the geometry of wealth)里的“享乐跑步机”: 消费使我们快乐,财富梦想给我们荷尔蒙。人类最擅长的就是“适应”,为了能永远触发同样的情绪化学反应,大脑告诉我们:需要新的消费,更大更刺激的财富梦想。 我喜欢特斯拉,对马斯克老师也没有任何意见。正相反,我觉得马斯克老师是人类之光。人类有了他才有了希望。 他做到的最了不起的事,就是发明了能让“梦想跑步机”不停止的最佳方式:和现实对抗的最好方法,就是更远的脱离现实,永远不和“资金来源”妥协。 市场上只有“模糊的正确”,不负责现实。这里负责方向,故事,和梦想。至于未来怎么来,路怎么走,收入轨迹,资本结构,会计,运营,建厂资金,设计,和人的薪酬......那是在现实世界里“搞实业的人”负责的。 所以决定DCF公式的分子不是未来现金流,而是对人类的意义。特斯拉,Doordash,比特币,还有其他年度明星们,不是消费股,不是科技股,而是“故事”股;不是商品类资产,也不是权益类资产,而是“无限未来类”资产。 02 分母:在地心 1.8%——这是年初时长期美国国债利率,后来被病毒惊吓到了0.5%;再后来,就算是被疫苗消息打了鸡血,也才爬到了0.9%而已。 “零负利率”这个词,已经是所有人的共有知识,越来越不新奇了。90%的发达国家的政府债券收益率在1%,里面有40%的收益率为负。 这就导致一个结果:今年和2001年互联网泡沫的最大区别是什么?答案是风险溢价。 要知道20年前,全球无风险利率是可以达到5-6%哦,但是当年的投资者依然堆积在科技股上——这才是货真价实的泡沫的样子。 罗伯特席勒老师的超额收益指数(ECY)有分教,股票再看不懂,只要和债券收益率放在一起,永远都会豁然开朗,解释一切。 如果大家都同意上面的逻辑,那么最大的风险岂不是通胀? 我不想假装自己知道未来利率走势。国内的小伙伴们已经完全感觉不到,但是病毒的阴影在世界所有其他的角落,一丁点儿都没有散去。美国的死亡人数马上就要突破二战水平,香港完全失控,韩国和泰国也没守住,整个圣诞节就要在封锁的阴影下度过了。所以药能停吗?不能停,没有政府愿意提升利率。 如果通胀真的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那它首先要打败通缩阴影。 所以,把“无限未来”和“故事”,用全球零利率折现会发生什么? 当分子接近无穷大,分母接近零时,任何价格、任何估值都不荒谬。一切皆有可能。 03 Flow,flow,flow 我们对华尔街(泛指一切机构/专业/“大钱”投资者的游乐场)有个误解: 这里的玩家们并不在乎资产的“价格”——股票,债券,商品,黄金,比特币......它们价格的数字是多少,高还是低,并不是重点。街里关心的是上上下下的数字周围会产生多少“flow”,以及自己是不是在“flow”的中央。 Flow是什么?流动性,交易量,资金流量,热度,眼球......在街上“flow”就是一切。别忘了世界就是“一张钱流地图”(PTJ语)。 因为真正赚钱的不是“价格”这个数字,而是一个被创造出来的“主题” ,是不是可以把一个flow变成小溪、河流、瀑布和海啸——这才是市场交易的魅力。也是所有人——包括政府想控制的宝贝。 所以不要误会,它们并不想改变世界,也不关心是谁、怎么样改变了世界;再“创新”的金融工具,在其眼中都是一样的。 金融史上已经有很多案例了: 比如米尔肯老师的垃圾债。Junk Bond本身是一件多么伟大的创新啊,创造了多少不可言说的流动性,多少flow。又比如次贷分层,资产证券化,MBS,CDS......只要一个概念可以产生flow,就有可能从一个故事变成现象级,只要成了“现象”,一切就变成了真实的存在。 同样道理,比特币和虚拟币:它们到底是“可信”还是“不可信”,有发行上限的还是没上限,2100万枚还是2亿枚,算法治理还是大蒜治理......一旦上了街,就都不是重点—— Flow,Flow,Flow......才是。 今年3月,全球一起熔断之后,所有在市场上交易为生的人都要直面同一个的问题,所有品类的资产,都像一只在冬天拔光了毛的鸟,上蹿下跳不停,强度越来越大。就连极小众的商品市场都跳跃的让人上气不接下气。比如木材:先腰斩,再双倍弹回来,再双倍,再腰斩,然后又双倍弹回来。就像《Wiplash》里那逼死人的鼓点。 [图片] 这就是最大的问题:被动指数基金越来越大,就像一块大石头,死死把大部分流动性压在身下;市场的流动性变得越来越薄,主动交易的钱们(或者“庄”们——虽然不是很恰当),现在以一个极小的资金量,就能带动一个巨大的市场。 交易的order book越来越浅。拿美国股市举例:回到2010年,您需要至少10亿美金才能够清掉的order book上的所有单,让市场的价格跳一格。在今年3月,只需要几百万美元就可以做到;现在大概千万美元——这对大机构/庄/主动基金们,是多小的一片piece of cake。 高波动性就这样变成了我们每天的主食。 04 最后总结一下 什么是“现实”?就是当你不再相信它时,它不会消失。 菲利普迪克老师在1978年的演讲“如何建立一个两天后不会分崩离析的宇宙?”中如是说。 1. 分子:更大的梦想 2. 分母:零利率世界的共识 3. Flow:薄流动性和鸡血 所以要看到市场灵异事件背后的现实,打破上述任一个必要条件就可以了。 在这个时代,对于“什么是真正的价值”这个问题,不管您是辩论哪一方,都可以是正确的——长期价值也对,追逐短利也没错,怎么都有道理。 这就是“历史交界”时代的特征:信息太多,太透明,传播速度太快,以至于可以有无数种“真理”可以同时存在。 如果一个国家一半人觉得总统选票是假的都没关系,对经济和市场的不同理解还算是个事儿?所以在“基本事实”上被打脸无数次,在下个10年依然可以成为顶级分析师。 对错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真理”越来越不强大。好的故事需要大起大落,冒险可以两者兼得。 但是,依然只有了睡醒后不会消失的才是“真实”。 — End —

15分钟
37
4年前

用区块链给“中心化”和“分布式”金融世界搭桥

· 本期嘉宾 · 王玮,Unizon Blockchain(优证链通)联合创始人。二十年金融科技老兵,目前专注区块链开放金融(DeFi)领域。 · 本期内容 · 区块链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存在。 在这个世界里游荡的人们,总让人感觉跟真实世界不是特别搭界——“异想天开”也许是大部分人头脑中对他们的默认设定。但又不得不承认,金融领域创新最活跃的地方,依然是在这里。新项目层出不穷,不管市场怎么变化,它就像一只打不死的小强。 2017年,小跑出于好奇买了几个比特币,后来就一直惦记着“区块链”这件事,不管是“币圈”还是“链圈”。2018年比特币价格暴跌之后,这里似乎变安静了。今年比特币行情再起,传统金融机构纷纷入局;到了夏天,以太坊上的DeFi项目,让大家肉眼可见又是一浪创新,一管儿鸡血又打了进来。 尽管如此,这里始终是贴着一个“乱”字:大家对于“区块链”的理解依然很“乱”,五花八门——币圈,链圈,传统金融,虚拟金融......大家似乎都在同一个圈子里,却又干着完全不同的事。 仔细思考了一下,似乎发现了问题所在: 两个世界各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包成一个茧,茧和茧之间没有桥。更糟糕的是,大家用一样的词和语言却是一样的——“借贷”、“交易所”、“账户”、“流动性”......这些词背后代表的含义、规程或者操作却天差地别。所以鸡同鸭讲,互相嗤鼻。 于是一个两边跨界的、能把茧捅破的一位资深“搭桥人”就非常重要了。王玮老师是小跑朋友圈里最能担此重任之人。一个在传统银行核心系统深耕了十几年的科技人,为什么一头扎进了“分布式金融”这个大“坑”里?并且想长期留在坑里? 他体会到了哪些我们在“茧”里体会不到的东西? 01 深谙现实世界银行账户系统的IT人,为什么会对“去中心化”感兴趣? 02 金融可以分成“信用性”和“计算性” 03 私链、公链、联盟链:到底哪个“链”才能解决问题? 04 区块链圈里的三类“大神” 05 什么是DeFi? 06 从“0”到“1”?从“1”到“0”?还是变“1”为“10”? 07 一场传统金融与虚拟金融的battle:安排上了 墙裂坛是由几位被金融耽误了的文艺青年发起的一个实验项目。我们试图撞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探讨跨界的意义,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解读金融。您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墙裂坛。还可以在喜马拉雅FM(搜索:上海墙裂坛)收听我们的节目。 更多音频在喜马拉雅FM(搜索:上海墙裂坛)。

73分钟
99+
4年前

在虚拟币世界里抓螃蟹的数学博士(下)

· 本期嘉宾 · Alex Yang,VSYS首席执行官 [图片] · 本期BGM · Sunset Chaser, Ragamuffs · 本期内容 · 今天对谈的嘉宾是一位脑容量比我大两倍以上的数学大牛。他身上集合了我感兴趣的所有的点:数学,量化交易,虚拟币,创业,和天大的脑洞。 Alex 杨博士,北大数学系学霸,美国西北大学数学博士。15年前就在高频交易界的耶路撒冷——Jump Trading做量化工程师;后来在野村证券和UBS这些投行里IQ最高的地方——衍生品模型交易台做了十多年交易。 几年前,杨老师义无反顾地扎进了币圈,开始了虚拟世界的精彩冒险。他创办了FundV,香港最早专注于区块链的基金之一;还联合创办了Beam VC,CyberCarrier Capital 和 TIG,在 TMT 行业投资了超过 30 家企业,包括两家独角兽。现在的杨博士是VSYS的CEO。VSYS是由传奇的区块链开发者PoS共识算法之父——Sunny King主导的第三个区块链项目。 对于币圈,今年似乎是个转折点:那些曾经唱空比特币的意见领袖们,观念似乎瞬间改变了。连Ray Dalio老师也说自己可能对比特币“忽略掉了什么”(missed something)。作为一位数学天才、高智商的交易员、又对虚拟币世界非常了解人,小跑很好奇:杨博士会怎么看? 这篇对谈的信息量非常大,杨老师不小心秀出了天量的专业英文单词。我尽量在文字版shownotes里注释清楚。如果大家就某些问题深入了解,欢迎在我们的微博、公众号、和喜马拉雅留言。 点击回顾(上集) 06 给crypto赋予这么神圣的使命,它其实还扛不起 小跑:我很想了解您在做的事情,以及为什么您觉得现在是个机会? 新冠会不会是一个契机?其实在新冠之前,这个世界在很多层面上,包括金融已经走到一个极端了—— 不管是货币政策架构,还是整个金融架构,都已经出现了非常大的弊端,我们现在卡在了这里。这就像一起“集体犯罪事件”,整个社会体系机器被卡住,除非我们把机器全都拆了,才能重新来过。比如重新进行财富分配。 这件事情也许是一定要做的,但必须有一个契机,必须有个原因或有个机会就能让我们这么做。它可能是一种新的理念、新的体系、新的经济形式、或者是像比特币一样新的货币或者价值传输方式。这样新的东西出来,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大家就可以借着这个东西催枯拉朽,一切重来。 COVID也许就是这个机会。比如它把所有人都同时赶到了线上,赶进了虚拟经济。虚拟币或者比特币,也许正式撞到了这个时点上。 杨博士:我非常希望你说的都是真的。 我们现在的确正在一个“new normal”(新常态)的形成中,它肯定正在改变很多人的行为——从来没有一个时候,如此大规模的人群都希望能够“不在线下”完成交易。但是,给crypto赋予这么大、这么神圣的使命,它其实还扛不起。 我觉得还是因为技术提前到来了:为什么中国的移动支付、线上经济推得这么快?是因为我们没有信用卡。我们的高铁为什么这么牛?因为我们是新的,不像美国,地铁修了那么多年,懒得换了,成本太高。所以还是稍微要冷静一点,我永远不觉得任何一个技术或者一个“single phenomena” (一个现象级),会起一个绝对重要的角色——它只是会给大家带来一些冲击。 我依然非常尊重传统金融的人,他们虽然出了各种毛病。我们最近看到的危机之后,弱的政府就真的只能印钱,强的政府还能动点“大棒”;大家也开始试图往新的方向寻找解决方案,但这个“新的方向”还没有那么大的体量。 我们上次聊的时候,整个crypto的市值加起来可能还不到一个大型科技公司,传统机构的人不会太当回事儿(take you very seriously),所以它要走的路还是很长。这不代表它不能有一席之地,我们肯定不能忽略;但也不能给它赋予太多,否则又会像当年ICO一样——没有监管的话,就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对新兴行业短期是热闹,但长期确实是伤害。 所以,我倒觉得应该“守正出奇”:先得“守正”,先面对直接风险,比如今年的主题是活下去;在识别风险的前提下,再想能做出点什么,比如做出一些show case (案例)。所以在实际做事的时候,还是要回到地面上。我觉得不妨浇点冷水,要淡定一些。比特币今天涨到2万,明天可能跌到1万;但不能说它跌了我们就不做了,应该能够see through the circle(穿越周期);自己要有一个内核,不管外面怎么变。 07 用智能合约把衍生品民主化 小跑:您现在在做的事情:一个每个人都有机会做的、基于smart contract智能合约基础上的金融服务,一个金融的权利。比如,我可能不再需要依靠投行,就可以发一个期权 option;想借贷给别人,不再通过银行这个中介。 您很尊敬传统金融的人,但为什么又想做不依靠传统金融的创新呢? 杨博士:尊重对手是最起码的金融战场规则。 金融为什么会被监管?因为利太大,它离钱很近,它会对国运、对民众都有重大的影响;所以要非常谨慎。但从另一方面,要怎么同时去解放大家的创造力?人和人之间的互动,未来一定要靠钱吗?或者一定要靠货币吗?其实可以打一个很大的问号——这个我觉得是可以去探讨。 传统金融显然还是主流,是解决世界大部分问题的一个工具,它自己也有修复能力。所以你应该问的问题是:传统金融里的那些机构们,它们是不是应该赚那么多钱?Margin是不是高了点?为什么没有竞争了? 很多这样的问题应该问一下:这里有很多套娃,每层都要赚点钱。本来一个挺好的金融工具,却做的那么复杂;投资人也是一样,我又要AAA,又要收益率;我要马儿肥又要马儿不吃草。这里面有人性的问题,技术和科技会带来人性一定程度的转化,但它也会把人性好的和坏的都放大。 所以我觉得,不用给区块链赋予一个很大的使命;就像刚才我们讨论的“0”和“1”:也许从“1”这边走会更顺一点。至少我现在看来,还是应该有更多的机构、更多人才参与进来,它才可以做的更大;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0”这边做一些创新,只要不去碰监管的红线。 “人人发币”的概念听上去super sexy,但显然“人人”里面好人和坏人都在;所以还是在前人的经验上创新——交易需求还是需求,但对接的通道可以更透明化。我相信有一天一定会出现“分布式的淘宝”。 小跑:您能举个具体例子吗?比如怎么利用区块链实现“去掉不应该有的中介”?如果我现在自己想发一个金融产品,比如期权? 杨博士:期权定价是建立在诺贝尔奖级别的“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上。投行们为什么能做这件事情?是因为有人要持有,有人要用杠杆,需求其实没有直接对接。它的定价要通过各种模型,是nonlinear(非线性)的,背后跟波动率相关;而我们普通人的思维基本上是linear(线性)的。但这一套东西很复杂,中间要用到很多数学,包括我们在香港的中资机构,很多都是做不出来的。 小跑:杨老师说的有点专业,我来解释一下。其实我们在聊怎么把“期权”这件事情“民主化”。我们知道期权的定价,背后有一个非常复杂的数学模型,这也就导致了虽然期权看起来似乎是一个人人都可以交易的东西,但实际上背后需要大量的数学模型、和专业的系统。 现在这个“系统”牢牢掌握在一群特殊经营投行的手里,甚至我们中资银行,可能都不了解怎么做定价。这就是为什么衍生品这些东西,一直不能够“民主化”。 杨博士:至少到现在为止,还是非常复杂的。投行们之所以能做成这件事情,除了模型之外,还因为它们有各种信息,有系统的process(流程)。 比如一个420美金持有特斯拉股票的人,他有一个心理价位,大概涨20-30%就退了。如果他想变现,或者套现,投行有需求和信息的集合,保证它可以把所有客户的需求融合在当时的定价里——这是金融机构最赚钱、最核心的作用。 现在,如果这种需求被打破,比如持有特斯拉的人承诺在550美金的时候卖出——你今天要花多少钱来买?这样就把未来的卖出价锁定住了:420进去550出来,今天还有人为此给我20块钱(期权费);将来万一没涨到550美金,对方不交割,这20块钱稳妥白赚。 这个利润现在会被投行通过技术手段赚到,比如25美金跟你对冲。但是,如果我可以把特斯拉股票用智能合约和“token”锁在那里,到时候你拿550美金就可以把它取走——也就是说我直接对这笔交易产生一个“表达”,我不用懂所谓的B-S方程,不需要一个黑盒子,就能把投行最有技术含量的那部分工作实现。 我觉得这会是一个创新,这就是“covered call”(备兑认购期权)——“cover”的意思就是我一定能够“settle”,能够兑付。它未来的意义是——传统金融市场里面那么多产品,如果把好的种类提炼出来,通过smart contract智能合约的形式实现,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使需求双方能够直接表达。 08 改变你,跟你无关 小跑:就像您讲的,现在金融市场上大部分的金融服务,最肥的那块肉都是被投行赚走的,其实是因为它们掌握着整个体系中的关键螺丝。 比如买一张股票,这么一个简单的行为背后,我需要托管、需要清算中心、需要交易所、需要银行、经纪商......很多中间机构帮我完成。原因就是没人认识我,不知道我的账户是否有效;买这张股票,我的权利谁认证?这是不是我的?还能卖吗?......中间一大堆架构规矩、流程法律法规——也就导致中间一块巨大的肥肉被中介机构吃掉了。 而实际上,如果能解决我的身份问题,我的承诺问题,我买了这张股票他就得交割给我,或者我卖了得在什么价位、什么样的方式来交割——如果这些问题都可以放在明明白白的一个“token”里面,放在链上谁也不能改,我就不需要那么多律师经理人经纪人,也可以完成同样的效果,很大的提升效率。 杨博士: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合逻辑的做法。香港有那么多金融机构,它们的出现都是有原因的,是根据当时的技术条件决定。而今天这些技术条件都有提升,这种改变就是“你的改变跟你无关”。套用三体中一句很恐怖的话:我灭了你,跟你无关。 这种改变很难感知到。现在区块链里都已经有成熟的方案了。投行有流量,这个要记住,但是如果新的游乐场建起来了,传统金融不应该去忽视;监管也许是保护墙,但技术永远不会被阻挡的,它只能被delay或者提前。 小跑:或者不是说谁取代谁,只不过是一个技术服务一代人,新的一代人需要新的服务方法。 杨博士:我相信最终有一个好的区块链,它非常用户友好,便宜高效,能实现很多功能。它只解决它需要解决的部分,不需要的部分还是慢慢来。我肯定很看好区块链这个方向,把自己都投进去了,已经是最大的commitment。 在这个方向上怎么去“守正出奇”,把该做的东西做好,做好各种准备,机会来的时候,我在那里。我们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传统金融凭什么要赚那么多钱,这样就有机会被升级。 上次我们提了虚拟经济,还有另外一种新经济叫做“programmable economy”(可编程经济)。我可以在 Smart contracts上面执行永动机一样不停歇的、不依赖于任何人的个人决定、用一套博弈论以及数学来治理的(governed by mathematics)经济体。在这个逻辑下,总有一天它会给我们提供新的价值,可能会对传统、特别是大的金融机构产生冲击。 09 第四产业:给人类未来的精神世界搭梯子 小跑:我们上次聊过虚拟经济。聊了斯皮尔伯格的电影“Ready Player One”。 电影大概是说:在不远的未来,人们每天的生活是靠戴上一个VR眼镜,来到一个虚拟的世界里。虚拟的世界里有不同的身份,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可以去打怪兽赚钱,有虚拟的货币,虚拟的经济体。当一天的工作完成之后,把VR眼镜摘下来,我们就又回到现实的世界。在现实世界只是吃睡,但所有的精神产出都是在虚拟世界。 于是我们就想到了现实。现在人类的物质生活越来越能满足了。甚至我在想,如果说因为COVID这件事,政府慢慢变成大政府,直升机撒钱,照顾所有福利;当我们不用再为生存奋斗的时候,大家就需要找很多事情来做——可能大量的时间或者精神生活都要在虚拟世界里填补。 就算我不跟现实世界的金融机构产生关系,一样可以在虚拟世界里参与经济。比如我挣了一个token,然后在虚拟世界里花掉了——这就变成了一个跟传统金融完全分离的另外一层世界,一个是法币的世界,大家用dollar用美元,一个是虚拟世界,我可以用token,虚拟币;大家两不相干,我甚至不用从虚拟世界回到现实,只要我现实世界有足够的基本物质生活保证。这样的话想象空间岂不是很大。 杨博士:上次聊我们聊了好多,但是我觉得也还没有大开脑洞。 从虚拟世界得到的东西比现实中多,我们可能最后都是Matrix里的一个药丸。时代在前进,这些思想产生有背后的原因:有技术的推动,有对这个世界本质的认识提升。 我觉得还有个现实问题:未来需不需要那么多工作?有没有那么多工作?今天机器人和AI可能会干掉一大拨人的工作;以后用Drone送东西,可能快递行业上千万人又没有工作了。怎么办?这是个社会问题。 这次美国民主党候选人Andrew Yang的口号:Universal Basic Income(全民基本收入)已经非常受推崇了——给你基本生活需求,保证你不会去闹事。人一旦吃饱闲下来,马斯洛需求大了,就开始去想一些天花乱坠的东西。该怎么去消化这部分需求? 我觉得虚拟世界就是一个很好的地方去消化这些东西。打游戏其实是人的天性,游戏里面其实是有经济的。现在大部分的游戏经济是长尾模式:就是大概有顶层少数付费用户支撑了整个游戏产业,其他人只是在里面让这些人付费的时候觉得很爽。 我们想想:人类社会的进化,工业文明可能就400年,之前是农业,种菜;再之前我们的工作就是摘果子,爬树、捕鱼。人类的社会已经进入一个加速度发展的阶段,技术带来了这些改变。所以对“工作”这件事情的理解要改变:打游戏未必不是工作。 再仔细想想,其实这个世界就是想象出来的,不过就是几个神经元的碰撞,人类的体验。我们现在对这个世界的要求,比当初在树上挂着的时候多多了,当初不下雨就好,现在下雨根本不是个事儿。所以再往前发展出新的需求,也许是今天的人无法想象的,需要有更多聪明的人和技术去拓展。 在虚拟经济里面,我们用crypto来治理。其实回头想想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私有权,未来如果在一个比较公平的虚拟世界里面,我们每个人的private property都被自己大脑的记忆保存——才是最安全的。这就是刘慈欣对抗三体人的最后一招:看不明白了的东西是最安全的。所以这也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监管得跟上,技术会一直往前走,我们必须要有更多的精力去面对挑战。 所以未来,我觉得“第四产业”即将出现。“第四产业”到底怎么定义,由经济学家们决定;但这一定是个巨大想象空间。今天已经出现了很多现象级的虚拟经济:我们每天在手机里面花的时间海量,手机不就是进入虚拟世界里的门吗?我们已经进去半条腿了。 小跑:从这个角度看,我觉得您脑洞比马斯克要大。他去火星是基于要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地球上资源不足了,把人类搬上火星去。但也许肉身不用离开地球,精神哪里都能去。 杨博士:如果说在有生之年,要去更多地方体验,我觉得虚拟世界是一个好去处。甚至以后我们的思想也可以被存在链上,就变成永生了。嗯,说的太过了,这就要讨论什么叫生命了。 不管怎么样,今天在虚拟世界里面大家得到了满足,而这个比重在未来只有越来越大,电脑上的场景会越来越贴近现实。但是虚拟世界跟现实世界之间,还要有个梯子——这个梯子可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想做的事情就是搭这个梯子。虚拟世界谁来创造没关系,但是我得把梯子修出来,便宜便捷地让大家上上下下。比如我们刚刚做了一套“micro payment”的方案,就是用数学(下次我们专门聊聊如何用数学来四两拨千斤,很好玩的)。 一定要有一个工业级别的应用,一定要足够便宜,耐用,稳定。所以希望我们能成为第一批把实验室的idea变成工业级别的应用。依赖现有的能源,把我们的精神世界打开。如果从技术上能把这些东西慢慢实现,我觉得显然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有机会见证咱们的文明从“现实”到“虚拟”的迭代过程。 小跑:这一天一定会来的,我非常相信。 墙裂坛是由几位被金融耽误了的文艺青年发起的一个实验项目。我们试图撞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探讨跨界的意义,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解读金融。您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墙裂坛。还可以在喜马拉雅FM(搜索:上海墙裂坛)收听我们的节目。 更多音频在喜马拉雅FM(搜索:上海墙裂坛)。

46分钟
99+
4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