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裂坛读书会001:《中西文明的对照》(许倬云)

这是墙裂坛策划已久但一直没实现的第一次读书会。刘院长推荐了许倬云先生《中西文明的对照》;我用一个周末啃完,赞叹不已,许先生的情怀和高度几天后还在脑细胞里回音不绝。 最近聊了太多的钱、币、债、和不确定的未来,肉眼可见自己和周围人的心性越来越烦躁。每到此时,我会想起我妈的一句名言“鱼要关心水质”——四周开始变得浑浊时,证明自己习以为常的思考空间需要沉淀。 许先生这本书就像池塘里洒下的一把聚合氯化铝。 [图片] · 本期BGM · GoGo Penguin - Kamaloka · 墙裂坛主播 · 刘晓春 银行家,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肖小跑 特许金融分析师,墙裂坛主理人、《羊群的共识》作者 · 本期内容 · 01 为什么要读它,跟我有什么关系? 1、所有人都能感觉到,仅仅几年,中国和世界、尤其是跟西方的关系就经历了一个温度迅速改变的过程。这种“变温”影响每一个人——不管身处国内还是海外。 2、为什么这本书这么重要?小跑换个角度,用外国人写的一本书来说明:Luke Patey的《How China Loses: The Pushback against Chinese Global Ambitions》(中国如何失败:对中国全球野心的反击) 不满媒体的夸大,作者深入非洲、南美、东南亚腹地,想弄明白过去20年世界对中国观感的变化。曾经正面积极的观感,却在几年内明显变化——甚至包括被认为“中国后院”的东南亚国家,开始怀疑中国的贸易、投资和军事影响力。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1)是美国吗? No。美国并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团结各地区反对中国不是现实。很多时候,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和美国并无关。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原因,比如欧洲更多是竞争,和对贸易的不确定;亚洲是安全——这是一个“分布式的反应”。 2)是经济争端吗? “Economic bully”是近几年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Bully”这个词本用来形容啦A梦中的胖虎行为,多用在美国身上。但很多国家对中国开始有了用“钱和经济”来“威胁自己的经济安全,经济生态”、“一切可以用钱摆平”的观感。从苏丹到澳大利亚,再到东南亚后院,都开始有不满的声音。 但作者认为是西方媒体夸大了中国的影响力:争端的目标行业实际上是很小的。拿澳大利亚举例,媒体宣称铁矿石、龙虾、燕麦争端会有高达250亿美元受到威胁:但一年之后,受影响的只有几十亿不到。原因很简单——中国为什么要用贸易来伤害自己?这和美国的经济制裁非常不一样,那才是致命的。 再看欧洲的数据。欧洲媒体近几年有个高频词“Dependency myth”(对中国的经济依赖),源自“欧洲经济下行,中国市场是出路“的观点。 但是欧洲和中国每天有近20亿欧元贸易额,但还有300多亿美元的贸易量是在欧洲内部,自己和自己完成的。欧洲的特点是多样化。 3)那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原因?或者是现代媒体放大了冲突? 看看媒体的用词:“targeted”(拿枪怼着),“threaten”(威胁),“ambition”(野心),“taken over”(取代)——都非常具有攻击性。 西方在试图理解中国,尤其是政治政策的时候,几乎一定动辄和苏联、俄罗斯比较——但我们和俄罗斯依然是两种文明。 “战狼”已经成了研究中国的国外学者必知词——他们也感觉我们的主导narrative,开始明显变强硬。 所以,问题还是出在文明,文化,和意识形态。这也许侧面反映出了另一个问题:中国现在对世界最大的影响还是贸易和投资,并不是文化文明。 3、尼克松曾说:我们也许制造了一个弗兰肯斯坦(毁灭自己创造着的怪物)。 4、基辛格曾说:(中国是否想成为世界中心?)这就是挑战,(弄明白这个问题)是我们的任务。我们并不擅长,因为我们不了解他们的历史和文化。我认为他们的基本思维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但是它所带来的影响确实世界性的。因此,中国的挑战比苏联的更加敏感和微妙。苏联的问题大多是战略性的。而这是个文化问题:两个思维不一样的文明能否找到共存的方法,创造世界秩序? 5、美国政策规划主任克里恩·斯金纳(Kiron Skinner)有争议的分析:“与中国的战斗,是”与一个完全不同的文明(civilization)和意识形态(ideology)的战斗,美国以前从未有过这样的战斗。第一次,我们将有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而不是白人(这里用了“Caucasian”,高加索人)。北京的政权不是西方哲学和历史的产物。冷战是“西方家庭(western family)内部的斗争”,而即将与中国发生的冲突是“我们将首次拥有一个强大的,外面的, 这就是为什么读许倬云先生这本书这么重要:以上的观点都有明显的“善恶二分法”逻辑。理解文化才是关键,是我们面临的很多问题最根本的原因。但这可能不是意识形态、和沟通不顺那么简单。 02 读完后自己最大的感受? 1、第一个感触:文明不是直线发展 文明不是直线发展的,中国和西方都有高峰低谷,就像市场技术指标一样。“两个大文化系统起起伏伏终究各走各的道路,16世纪以后海洋航道开通,东西方能够直接接触了,于是这两个大文化系统之间的互动也就决定了此后两个文化分别开展的方向”。 这样接着想就更有意思了:下面会是什么节奏呢? 如果从16世纪之后开始:欧洲走完了从盛到衰,从谷底要重新开辟新途径的时候,中国则完全相反,汉唐两次盛世之后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近500年的接触中,中国的衰事恰好碰到了欧洲的盛世。到了现在,欧洲正在衰退期,有走向衰亡的可能。中国呢?“积蓄了200年的委屈和沮丧,积累了反弹的动机,可能就会转化为在其的强大动力,将来的情况可能节奏就又倒过来了。” 2、第二个感触:根儿上的分叉 中西文明的对照,这个“西”是指什么?往前数,西班牙,荷兰,西班牙,英国,法国,二战崛起的德国,然后是俄罗斯和美国——不管轮到哪个崛起,我们其实一直跟这些文明都有巨大的差异。为什么西方在不断轮转,而我们只是内部的分分合合;两边虽然都在变化,但是永远有一个冲突的关系? 3、第三个感触:许先生精彩的“非主流观点”——试图把另外一种可能性告诉你。 希腊是民主的开端?实际上它根本就不民主,和斯巴达寡头差不多。 “希腊城邦在今天被当做民主政治的原型,其实真实面貌并非如此,希腊半岛上的城邦是征服民族建立的堡垒,征服者的战士们据守堡垒,他们的奴隶居住在城外,是被征服的土著族群;城邦的公民,是战斗部落的战士,凭借军事民主制集合为战斗体;有权参政的公民最多只有1/5而已,妇女儿童都不能投票”——真正的公民其实人数非常少,其实和斯巴达一样是一个变相的寡头政治而已。 “军事民主制是战斗部落群发出来发展出来的选举领袖的机制,这一机制是战士们共同决定战斗群的事物,其中没有什么深文大义也谈不上尊重人权”。 “希腊文化终究还是一个伍勇的文化,是侵略和扩张的文化,希腊人的移动性极强,每个城邦都尽量向外面殖民联系的向心力是利益在扩张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奴役其他种族的人民战争的俘虏,便成为奴隶,在这一点上历史常常过度赞美了希腊的文明程度,我们一定要注意希腊文明是构建在压迫和侵略的基础上,80%的服役人口支撑了一个20%的人口统治群,才有如此优美的希腊,文明仔细想想这样的文明,说不上公道”。 4、第四个感触:中西文明区别的根源——食肉动物与食草动物?永远进击的巨人v.s安居乐业的田园?肌肉说话v.s人际关系和德性说话? 西方肌肉服人:欧洲的传统是战斗群统治土著居民战斗群,一定要保持长期的战斗精神,战争掠夺和战令,使欧洲社会有强大的进取心和积极性,但是农业社会缺乏这一诱因,没有发展出同样的浩武精神,也没有经常迁移和掠夺的传统。 欧洲精神正如后来日耳曼传说的浮士德:博名求利,不惜把自己出卖给魔鬼,取得能力,建功立业当然浮士德,最后向上帝忏悔,获得救赎。浮士德精神的前半段恰好是欧洲文明的基本特色,求更快更多更好更大永远进取,动力非凡,但不懂得节制,从而对其他人造成了伤害。 中国文明完全不一样: 大禹治水:由于这种工作必须建立在互助合作之上,因此也必须有相当程度的组织才能够使数千人数万人分工协作完成这个任务。“当时是因为生活的需要,所以必须发展出一个新的组织形态,发展出超越小区域的组织,在这种大型的组织之下,也就必须有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和配套的途径。因为大这么大型的工作,必须有协商和协商以后的服从通过共同取得的协议大家必须合作无件长期的合作,将数十万人的大地区凝结成相当坚实的新单位,超越了村落和部落,这就成了国家的原型,有了原型的国家,公和私之间才会存在对立和互补的两种价值,公和私是对立又互成的观点。” 西周的兴起:只是一个附属小国,却神奇般的打败了击败了商王国,如此奇迹必须找到一个解释:1)要么解释为周人是上天的选民,上天垂顾周人,就像以色列人一样自命为上帝的选民;2)要么解释为周王被上天垂青:新的王者承受天命,建设新的秩序。辩论的结果是选择的第2条路。中国从此有了:历代的王朝都用天子的名号奉天承运,中国也一直自居,为天下而不是列国之一。天人合一。 还必须解释:为什么前朝的统治者就不能得到天命?因为周人的先王比商王更符合道德,周人是朴实虔诚的民族,不像商人不惜人命。所以周人是用道德观念来解释政权的合法性,天命无常,唯德是亲,从此成为中国组织国家队领袖的期待。马基雅维利时代才提出了类似的“德性”观点。 5、第五个感触:最大的矛盾点——“二元对立 v.s. 二元互补” 周易:二元互补的辩证关系,一切事物无不在变化之中,唯有变化是不变的。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思维。这种思想落实在人间事物上,是主导人间关系的大原则,确立人和人之间相处的尺度与尺寸,孔子将中国后世几千年来的思想脉络,一个人间与社会的学问:这是中国和西方制度方向上最大的差异。 西方的思想传统的来源比较复杂:两河流域埃及和犹太。两河流域:整个地形一边是沙漠,一边是高山,一边是高原,一边是波斯湾。一边是干,一边是湿,一边是甜水,一边是咸水。有牧人,有农夫;核心的城邦的国家,在外面的雅利安人。对比也出现在他们的很多神话中,最后归结为神和魔的对抗:这种两分的对比方式和中国的二元互补,二元演化的思维方式非常不一样。一刀切,切两段,一段跟另一段经常冲突,无法融合,这种两分对抗的心态在西方思想中长期存在。 对比中国和西方的传统,就可以看到: 1)中国文化关注的是人间的次序,人生在世的意义,而西方关注的是超越自然和人心的理性 2)中国思想的二元观甚至多元并存的,观念都会综合变成辩证式的演化成为光谱上的延续,而西方的二元对立则是两元分化是永远的对抗,中间一般缺少折中的余地 3)中国的心态是追求和谐与宇宙之中,欧洲的心态则是从对抗中求得胜利 从古至今中西文化有过不少的纠缠和交流,但这些基本的差异却无时无刻不断涌现,面对变化的时候,这些差异影响了各自响应和变化的方式,两者交流的时候,这些差异也常常决定了,难以。但是地球只有一个,我们必须想办法共存。 6、为什么中国总会大一统? 为什么总会统一?许倬云先生从文化入手:罗马帝国用武力征服,是松散邦联。秦汉帝国相较罗马帝国更具统一性和融合功能。原因是: 1)地理:中国北部各地区之间,并没有难以跨越的自然障碍;从中原-->东南-->西南-->南方,只要有道路,陆地交通就无法切断。这个特色是欧洲扩张缺乏的。罗马帝国时代,欧洲核心意大利半岛,只有向北是陆路,其他都是海路。海陆的特点是没有永久的联系,两个港口之间一旦没有船来往,就没有联系了。所以罗马帝国需要依赖军队驻守,四处征伐,得胜后就要派一只军队长期驻守。 那么问题就来了:人口不断被掏空,所以要不断容纳外来“蛮族”来弥补人口问题。西罗马出问题,东罗马不会来救——这是缺乏统一性和融合功能的证明。 2)政治体制:地理环境使文化容易凝聚:“天下国家”体制能维持两千年,世界少有(中央分部办事,全国分层管理,皇权代表主权,文官政府代表职权;内廷外廷分开)。所以在我们的潜意识中:“统一”是常态,文化一致性也是常态;“分裂”是不正常的。这一点欧洲西方正好相反。 在欧洲,罗马帝国没有如此大规模政治共同体的管理经验,没有管理理论——马基雅维利时代才出现。全靠分而治之,靠武力打服镇守。 7、异构性:为什么近代会落后? 欧洲各地的文化呈现很大的差异性,很难形成中国这样同构性很高的庞大而复杂的文化系统。这种差异在接下来的中西发展轨迹中始终存在。中华文明以其统一性、稳定性、融合性的特征,结合成为一个稳定的庞大系统,带来了古代的辉煌与领先世界。 但是,这种稳定,也导致了惰性,以致缺少其他代替的选择,以适应不时出现的“失调”危机,从而,也带来了近代中国的落后。 “欧洲内部长期的族群林立,却保留了欧洲文化的多样性,不至于像中国一样,形成一个过度同构的单一文化。中国的模式,可能相对减轻了内部的冲突,老百姓一般会有比较长期的和平日子。但是,同构性过高的社会,缺少许多可能的选择,面临危局时,缺乏弹性的调节。欧洲内部的多姿多彩,使得欧洲的历史发展出“隔舱”的保护功能。在有内外挑战的时候,各种异质性的特色,使他们可以从许多选项中找出恰当的适应方式。” 1)从文化上:开始变得僵化。从宋朝开始:儒家学者致力于解释经典;2)从经济上:没有可持续积累的资本。 [图片] [图片] 对比中国:欧洲宗教革命后民族国家兴起: [图片] [图片] [图片] 8、许倬云先生强大的、极富感染力的人文主义情怀:“全人类走过的路都应是我走的路”——只要我们能有如此胸怀,就一定是个永远存在的伟大文明。 — End — 主笔&主播 | 刘晓春 肖小跑 总运营 | 陆丽娜 微信公众号:墙裂坛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请注明:坛友

84分钟
99+
4年前

刘晓春:人口红利并非单纯来自于结构

所谓老龄社会,实际上就是一个人口结构问题。之所以是问题,是因为在一定历史阶段,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少了,换一个角度说,就是劳动力人口需要供养的人口多了,有可能供养不起,于是成为了问题。更重要的,因为劳动力人口减少,需求的增长乏力,经济失去推动力,于是成为让人恐慌的问题。更其让人惊恐的是,人口第一大国人口增长的拐点,人口峰值就在眼前。 当下的我们,每个人都将是这拐点上的一份子。有人把中国这四十年的高速增长归因于大量的人口红利。眼看老龄社会的到来,不禁感叹这人口红利的丧失,呼吁放开生育,甚至建议鼓励生育。似乎只有出生率超过死亡率,劳动力人口超过非劳动力人口并不断增长,就能保住人口红利,确保经济增长有不竭的动力。 人口何以成为红利?这才是人口增长失速的当下,人类需要追究的问题。 01 人口结构并非决定因素 当马寅初呼吁计划生育的时候,我们没有收获人口红利。当我们说中国这四十年是托人口红利的福,我们却正是在开启这四十年高速增长的时候将计划生育作为国策的。那些年,我们每年千辛万苦、千方百计GDP增长保“八”,只是因为只有每年GDP增长速度高于8%,才能确保为每年新增的就业人口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 非洲的年轻人口似乎常年多于老年人口。中国周围的许多国家,也是年轻人口多于老年人口。他们的人口红利在哪里? 中国之所以获得了丰厚的人口红利,关键是开启改革开放进程的同时,抓住了全球化的机会。如果只有改革开放,没有全球化的机会,肯定会有人口红利,恐怕不至于这么丰厚。只有全球化的机会,没有改革开放,这机会并不会因为你有丰富的低成本劳动力就能轻易抓住的。全球化并不是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步开启的,这之前是亚洲四小龙抓住了机会。 一个社会,让人们有机会去追求美好生活,有机会去创造价值,才是真正的红利来源。单纯的人口结构比例,会对社会经济有影响,但一定不是单一的决定性影响。 02 开掘现有人口潜能 所谓劳动力人口,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人类的寿命在延长,创造价值的岗位不断丰富。传统说的劳动力人口,主要是从体力劳动的角度衡量的。高度工业化,尤其是教育普及化以后,人类的生存状态,不仅有自然年龄的阶段区分,更有人为的幼儿、学习、工作和退休的阶段区分,于是劳动力人口被严格限定在毕业后到退休的年龄段。所谓红利,主要就是这个年龄段的人口产生的。这样的划分,是否符合现代人类,乃至未来人类的实际状况和可能状况,是值得研究的。 心理学有心理暗示一说,人如果自我认为身体不舒服,不断地这么认为,最后真的会导致身体出毛病。宏观经济方面,有市场预期,当大家都在谈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就真的会到来。我们对劳动力人口年龄段的定性,也会扼杀这个年龄段以外人口的价值创造能力。一些关于人口趋势的恐慌性预测,难免不是人在自己给自己挖陷阱。 我们在说劳动力人口占比下降的同时,感叹人口红利消失的时候,有没有想过,现有劳动力人口本身的红利是否被充分发掘?机关在搞干部年轻化,不少政府机关、国有企业,还执行退居二线制度。更有不少大型民营企业,只聘用35岁以下的员工。 十多年前,到基层行调研,三十多岁的支行行长在感叹,行里员工老化,平均年龄四十多岁。原因是,当时为了减员增效,上级行控制新员工招聘,许多基层行多年没有补充新鲜血液。我观察了一下,确实有暮气沉沉的感觉。心里想,即使是四十多岁,也不是老人啊,不至于如此没有朝气。再进一步分析,是因为有退居二线制度。处级干部55岁退居二线,科级干部50岁退居二线。有的地方加码,股级干部45岁退居二线。这意味着,一个干部,如果30岁还没有提拔,就没有晋升的希望了;提拔后,如果没有不断地提拔,做十多年就要退居二线。最大的问题是,退居二线后,基本上就闲置在那里,连一般员工的作用都发挥不了。所以,人们在40岁左右的时候,已经在心理暗示自己,老啦,老啦,事业已到尽头。因为事业已到尽头,就失去了继续学习新知识的动力,这不知不觉中就反映到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上,进而反映到一个单位的精神状态上。 四十年前,提倡干部年轻化,是有当时的现实需要的。因为文革结束后,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需要看,当时的干部是青黄不接,需要加速干部的年轻化来推进改革开放事业。我们这代人就是在这股浪潮中成长起来的,赶上了年轻化的机会。但,我们始终认为,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不会是常态化的现象。没想到,当我们退休了,这样的非常态化现象依然在持续。 毫无疑问,一个企业,如果员工年轻化,会更有朝气,更有创造力。但就整个社会而言,这样的状态,则是在加速人口红利的收缩,或者说是在加速人力资本的折旧。 如果,企业、机关年轻化的非常态化现象今后是趋势,是常态化现象,那么与其研究促进生育的政策,还不如研究如何发掘现有劳动力人口的红利潜能。这不是简单地延长退休年龄,因为延长退休年龄,无非是延长退居二线的时间,并不能让人在延长的工作年度中创造社会价值。因此,这样的改革,比放开二胎艰难得多,但却有效得多。 因为老龄社会的到来,各路英雄开始大谈开发银发市场。这隐含着一个意思,就是要开发银发一族的需求市场。这样看来,银发一族至少可以为黑发一族提供就业岗位,可以为黑发一族提供产生人口红利的空间。不过,我们是否考虑过,银发市场的供应端,也可以部分是银色的?人口红利的发掘,是否应该考虑全员人口,而不是仅仅局限在年轻人口中。 老龄化,出生人口下降,不仅是中国的现象,几乎是经济发达与比较发达经济体的普遍现象。需要反思现代人类的生存方式。前文说到,工业社会和教育的普及,将人的一生划分为截然分明的幼儿、学生、工作、退休阶段。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寿命延长,文化素养提高,物质资料丰富,职业选择多样,家庭小型化,体力已经不再是衡量劳动力的唯一指标,这样切割式的人生阶段的划分,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都与这样的生存状态相关联。后工业化时代,或者说数字经济时代,人类需要改变生存理念和生存方式,与老龄社会和谐相处,人生阶段的界限需要设法模糊化、平滑化,甚至交替化。 03 全球人口均衡大变局 人类人口的起伏变动,历史上多有,原因不外乎战争、饥荒、瘟疫、气候变化等。但如果往深里分析,战争、饥荒、瘟疫、气候变化等现象的背后,真正的原因,有时还是人口变化。也就是说,人类历史上大多数人口变化的原因是人口变化,是一个地区在一定历史时期承受不了增加了的人口。表面上看,战争等是人为因素,是英雄们、野心家们在创造历史,实际上英雄们、野心家们是被“无形之手”无奈地推上历史的。也许他们因为知道是无奈,所以只能说是“天意”,是“上帝的选择”。历史上,因为战争、瘟疫、饥荒等原因,造成人类人口的暴力式减少,减少的往往正是有人口红利的劳动力人口,杜甫的《三吏》、《三别》有很好的反映。我们可以说,是“看得见的手”造成的,或者是“看不见的手”造成的。但无论是“看不见的手”还是“看得见的手”,背后似乎都有无形之手在推动,或许就是“上帝之手”。因为每次事件之后,人类社会似乎都迎来了新的均衡,人口和经济在崩溃后重新开始增长。 然而,今天,人类或许是第一次面临在和平状态下,经济高度发展,物质生活资料异常丰富条件下,人口增长失速,并且伴随着老龄化。更关键的是,这不是单纯一个国家的现象,无关乎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不过,这“和平”状态会是常态吗?那上帝的无形之手会将我们人类推向如何境地?这可能是比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失速,人口红利消失更让人担心的。 今天,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失速虽然不是个别国家的现象,但也不是完全普遍的现象,还是有着明显的贫富差异。如果仔细分析,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早就进入老龄化、人口增长失速的时期了,只是因为移民政策在维持劳动力人口的增长。假如我们真的认为人口红利对一国的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作用,也可以说,这些国家是依靠输入性人口红利在支撑经济的发展,同时把战争、饥荒、动乱等留在了那些有丰富的劳动力人口却不产生人口红利的国家。这样的均衡方式,现在看来不能持续下去了,输入性人口红利对这些国家自身的人口结构和贫富差距造成了严重的不均衡,于是产生了特朗普现象。特朗普现象,不仅仅是美国现象。这样的现象,会将世界带向何方,这是百年大变局的一个未知数。 当是时也,我们需要从全球变局的视野来看待人口变化,不能就人口论人口,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地开药方。放开生育政策是应该的,但鼓励生育的政策之类,还是省省为妙,解不了近忧,还会留下远患。人类的生育欲望,不是直线逻辑的产物。和平时期人口稳步增长,不一定是生育欲望增强,更主要的是因为存活率提高和寿命的延长。人类往往是在未来不确定的情况下,冥冥之中生育欲望更其强烈,在未来生老病死有保障的情况下,反而没有生育的欲望。 现代发达经济体率先进入老龄社会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注脚。我很怀疑计划生育政策在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中的真正作用。因为我国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过程,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经济起飞的过程,同时也是我国家庭少子化的过程。我们以比发达国家快得多的速度由前工业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老龄化的速度快于这些国家一点都不奇怪,更何况我国没有输入人口红利。所以,没有计划生育政策,我国也会在这个时期进入老龄社会,人口增长失速。计划生育政策如此,何况奖励生育政策?新加坡搞了多年奖励生育政策,效果乏善可陈。 在老龄化的同时,我们还面临气候变化的挑战,也就是说,当我们惊恐于人口萎缩的时候,“地球能负担多少人类?”依然是人类需要面对的问题。人类人口,我国人口,不会线性无限萎缩,无需过分担心。但一定也不是越多越好。 当下,我们首先需要关注的是,人口红利是如何产生的,肯定不是单一的劳动力低成本。实际上是要通过不断改革,建设一个让人人有机会去追求美好生活,有机会去创造价值的社会。其次,我们更要关注我国由于人口流动造成的地区间人口结构差异会对我们国家经济、政治产生的可能影响。强行平衡各地人口结构是不可能的,但如何通过政策有效引导有利因素,防止风险的产生,却是亟待研究的。第三,国际上部分国家老龄化导致的国际人口结构不平衡,可能对国际政治经济带来的风险,以及这些风险对我国可能的影响,我国的应对之策,也是亟待研究的。 — End — 文稿于[财经五月花]公众号首发 主笔&主播 | 刘晓春 总运营 | 陆丽娜 微信公众号:墙裂坛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请注明:坛友

20分钟
99+
4年前

数字货币和虚拟资产的“百团大战”

【本场直播中的所有观点,仅代表嘉宾和主持人个人的意见;不代表喜马拉雅,也不代表MyClub,也不代表嘉宾所在的机构,完全是朋友间的聊天和交流。本场节目,不含任何产品宣传、公司宣传以及任何意识形态的宣传,纯粹的知识交流。缺乏独立思考的小伙伴,和马斯克老师的死忠粉,请在家长指引下收听。】 第一次声音直播分享效果出乎意料的好,两个半小时的头脑风暴丝毫不觉得累。这大概是一次对数字货币最详尽的分享,最全面的剖析。 交流过后,一个感觉异常强烈: 当下真的重启狄更斯体的最好时机: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新的时代,这是一个数字货币和虚拟资产变成现实的时代——我们的大脑无时无刻被各种新概念暴击:央行数字货币,比特币,各种虚拟资产....它是未来,它不是未来,它是“人类文明的对立”,它是“人类文明的希望”.....我们究竟该如何理顺它们?我们的小脑瓜每天应该怎么消化? · 直播精彩片段 · 01 关于CBDC/数字人民币:是什么?不是什么?可能的未来? 其实后来想想这个问题有点多余:在我们现实的经济社会中,央行的数字货币当然才是正规军。德高望重的银行家,也是墙裂坛的校长刘院长在前一个小时把“到底什么是数字人民币”解剖的淋漓尽致。 我从常见误区开始解读: 1)数字人民币和支付宝微信有啥区别? 2)人人在央行开钱包,人行一举歼灭所有第三方支付:从此进入完全免费时代:小企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福音? 3)银行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4)央行和商业银行的新关系? 5)它真的是可编程?全透明?无隐私? 02 三个可能连数字人民币设计者都没想到的问题: 王玮老师抛出三个敲开了所有人脑洞的问题。直接把讨论带入了高阶辩论: 1)将来会不会出现“工行版本”、“农行版本”、“中行版本”......的数字人民币?我们每个人会在不同银行分别开数字人民币钱包吗?如果可以,这些钱包里的人民币,是一样的吗? 2)数字人民币钱包密码丢了怎么办?能给人民银行客服打电话吗?谁来负责呢? 3)数字人民币钱包会有限额吗?它能像纸币一样,只要提得动,就可无限存取吗? 03 关于比特币:和数字人民币的区别?是什么?不是什么?可能的未来? 可能只有一个相同点:都旨在提供一种区别于电子存款的电子现金形式,以满足数字时代的现金支付需求;不参与货币创造。 剩下的就都是不同点了:无论是背后的信用支撑、定位属性、发行方式、流通方式、还是和通胀的关系,都完全不同。 央行数字货币是所有人都可以使用、无感使用的货币;以国家信用为支撑,价值由中心化机构央行认可;而比特币试图用数学真理自证价值,用去中心和共识来保证信任。它必须要额外牺牲效率来实现价值认证。比特币就像一件艺术品,一种追求小众,独立,自治的身份认同。 04 狗狗币打脸比特币,也打脸了现实世界?这像极了2017年各种闹剧——不同的是这次有各种“大咖”纷纷来占位。 05 DEFI到底会不会会取代传统银行?杨博士和王玮老师展开了极精彩的辩论:到底什么是“信任”,什么是“信用”? 06 关于巴菲特和芒格对比特币的评价:新旧金融世界如何共处? — End — 主播 | 肖小跑 运营 | 陆丽娜 微信公众号:墙裂坛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请注明:坛友

119分钟
99+
4年前

【时代叙事】拜登的税,华融的债,狂泻的比特币

· 本期嘉宾 · 郑朗,香港某大型券商固定收益交易员 · 本期BGM · Arcade Fire - Spraw II (Mountains Beyond Mountains) · 本期话题 · 01 拜登的税:全世界政府到了找钱的时候? 一个礼拜前,一个安静的下午。拜登突然“磨刀霍霍向富人”——提议在下个经济政策方案中,将资本利得税调高一倍到39.6%。割下来的肥肉(增加的税收)全部贴在社会福利支出,改善美国长期顽固的贫富不均。 然后市场就呕吐了。消息传出后,美股22日下跌程度创一个多月之最;十年美债从盘中高点1.59%跌至1.54%。 市场反应显然过头了——因为提案大概率过不了,参议院5-5分。民主党内部也5-5分。拜登大概率是做个姿态。或者就算通过,也不太可能高达39%;要知道上一次触及如此高度还是在1978年;而现在的水平(20%)始自克林顿时期的减税。 新闻本身很枯燥,更好玩的是Twitter上的“左右之争”。左派:“国家需要好基建,富人不出谁出血?”;右派(大多为VC投资大佬们):“这么做只能把资金锁死,创业巨头不会卖股票,也就没有资本利得可以收;相反,大家有了钱,干脆不去投资直接消费,结果会触发通胀”。 站在美国政府角度也很容易理解:美国需要大基建,可是钱要哪里来?无非是从三个地方开源节流:1)冒着通胀风险继续发债;2)缩减开支,政府减薪裁员,停止福利和补助计划;3)加税。前两个选项已经是饮鸩止渴,选项三似乎是唯一选择。 这会是全球市场整整一年“一路向上”的转向吗?会是“波动”开始的标志吗?因为全世界政府到了找钱的时候:港府几个月前调高股票交易印花稅,恒生指数应声巨幅波动,跌逾千点;香港今年财政赤字三千亿港币,预计未来四年都会有财政赤字——增加印花税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利得税和薪俸税不可能加,中小企业和民众是救助的对象;地价收入不能碰——唯一选择是资本市场。而新加坡政府是提高消费税(从7%提高到9%)。 财政也是有代价的。 02 华融的债:听,这是信仰打破的声音 [图片] 一件静悄悄的恐怖事件已经上演了半个多月:华融2022年5月到期的3亿美元债券重跌至75.7美分,前所未见;2025年到期的5%债券下跌至79.6美分,瞠目结舌。对华融的抛售蔓延至其它高收益中国美元票据,部分房地产债券跌幅达到创纪录水平——甚至波及到整个亚洲投资级美元债。 外资趁复活节假期加班卖债。 复盘整个市场上微妙又细思极恐的心态变化。 四句耐人寻味的分析:1)市场“死给你看必有用”的信仰在坍塌;2)“破”字打头结局的可能性在增加;3)“领导们的沉默”才是市场最大的不确定性;4)所有方案中都少了一个关键因素:一位财大气粗的白衣骑士(央行or财政部)? 03 Hold不住信仰的比特币 近万美元大跌,到底是监管从严、拜登加税、还是仅仅涨的太多? 币圈真正的流动性其实很少:现在,sadly,很大部分还是上一代金融帝国的投机驱动——必须再来一波大跌,再严酷考验一次,才能摸出自己的路。 比特币这个现象很像做菜:架锅点火浇油,豆腐辣椒花椒全部撒好,火候到了翻炒,一盘麻婆豆腐就炒好了——其中并没有任何一个因素或者材料能单独决定这盘麻婆豆腐的诞生,不是豆腐,也不是花椒,也不是锅。 — End — 主播 | 肖小跑 运营 | 陆丽娜 微信公众号:墙裂坛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请注明:坛友

48分钟
81
4年前

流动性就像空气:有了察觉不到,没有万万不行

在金融从业者中,有一个很小众的圈子。圈子里有一群奇怪的人,TA们每天都在研究一些对金融和市场非常重要、但又让人“每个字都认识,但连起来就是看不懂或者听不懂的”题目——经济中的“流动性”。 如果给我认识的、所有研究“流动性”的几类人做一个画像,大概可以分为几类: 1)首席经济学家们;2)宏观交易员/策略分析师们;3)“Macro Tourist”,朋友圈里的“宏观过客”(毕竟社交媒体上不是“经济学家、病毒疫苗专家、核废料专家”的人越来越少了,这是一个谁都可以成为“专家”的时代)。4)最后一类,就是真的热爱“流动性”,并把它当成一项爱好在研究的小伙伴们——TA们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专业,甚至可以超出机构水平。 “流动性”研究这件事,就像金庸小说中的“劈空掌”——很多武林高手都会用。它是一种不用刻意修炼、待内功达到一定高度,自能将掌力劈空打出的功夫。前提是“内力”积累要足——而这件事漫长且很难。 小跑身边就有这样一位热爱“流动性”研究的小伙伴——陈宇。大家可能更熟悉他的微博名字:流动性笔记(Liquidity Notes)。 · 本期嘉宾 · 陈宇,CFA,公众号“流动性笔记”作者,数据资产管理从业者 · 本期BGM · Luca - Liquidity · 本期话题 · 01 为什么“流动性研究”这个圈子这么小众? 我们的认知中存在对“流动性”先入为主、但很片面和理解:比如经常会吧“流动性”和“放水”、“资本外流”这几个关键词联系起来。一旦思维和理解固定下来,就不会再做进一步研究。 研究“流动性”这个工作,一般情况下不会带来直接回报。尽管不少市场解读人员喜欢将流动性作为市场涨或跌的理由,但关于流动性的严肃研究都面临“黑箱问题”;且只有在市场出现奔溃的时候才会引起重视。 我们共同的精神明灯:Perry Mehrling,Zoltan Pozsar——他们都是把黑箱子打开的人。 流动性其实会随着市场参与者(金融机构)的行为与约束不断演进,研究流动性需要持续的跟踪相关的文献,比较费时费力。 02 为什么需要关注“流动性”?流动性到底是什么? 它更像是空气:有了察觉不到,没有它万万不行。缺乏流动性是一种症状,而不是原因。它是世界上最胆小的东西:会突然、出乎意料地出现或消失——“Lack of liquidity kills you quick”。 流动性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保证市场参与者能以合理价格买到或卖出”。我们所说的“流动性枯竭”,一般只是价格奇高/低而不可得。它是“市场”和“行为经济学”最佳结合点。 但它又以很多面目和形式出现:央行流动性、融资市场信用流动性、市场流动性、交易做市商流动性等等。 主流的“流动性充足、紧缩”概念,大都是从央行角度来描述流动性的状况——不管是它们资产负债表规模的大小,还是公开市场操作的数量等等。 03 提供流动性的做市商 细数不同市场的做市场制度、和流动性创造机制:大部分股市和股指期货市场流动性很足,已经不需要做市商;交易所新产品,比如期货、衍生品、ETF等,需要给做市商incentive;债券一般是OTC;外汇市场是世界上流动性最强的市场,因为各国大银行都是做市商;权证市场、牛熊证等等是券商自己发行,需要自己做市提供流动性;中心化虚拟币交易所也需要自己做市制造流动性。 做市商是不是提供做市服务,本质上是利润驱动的,做市商其实需要库存来完成做市的服务。打个比方,超市是我们身边做市商的直接的例子:对于某一种商品,比如苹果,超市支出一部分成本,形成了库存。 对于做市商这种金融机构,影响其库存的是融资能力(再融资流动性)。 04 回顾近百年来流动性造成的那些金融危机 只要是市场崩盘,流动性总是借口之一 全球范围内,流动性危机大体分为2种:1)联储加息,美元回流:新兴市场流动性危机,比如1980年的拉美债务危机,1994-1995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机、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风暴以及2018年包括阿根廷、土耳其、俄罗斯、委内瑞拉;2)美国金融泡沫引发的全球流动性危机:2001年的互联网泡沫,2008年的房地产泡沫次贷危机,2020年眼下的疫情“黑天鹅”触发高估值美股的巨幅下跌。 1929年与07-09年情况比较类似都是货币信用体系出了问题, 在影子银行层面发生了挤兑。1929年复盘:1929年10月崩盘前,30%-40% 是融资买入的,现在这个比率是3%,15年股灾大概是10%。银行-》券商-》投资者-》股票/债券(发行主体), 发行主体又把钱借回给了券商。 2007年复盘:巴西的贸易商—> 法国银行借钱—>打包证券化—》澳洲的对冲基金---》再把买的这个产品拿来抵押贷款,贷款来的钱再买美国的货币市场基金---》买了法国银行的CP 2007/08金融危机中看到的是当抵押品无法获得融资时,债务链条打破的过程; 2020全球公共卫生危机所引发的流动性危机,是以国债为抵押品的回购市场发生了问题;基金赎回,风险资产敞口平仓,“现金为王”恐慌,全球美元短缺。 1987,LTCM,近期的对冲基金事件——都是某种策略在市场中失效的表现:如果以回到之前高点的时间作为一个尺度:COVID-March,1987年大概用了不到一年半的时间,LTCM用了4个月;但29年用了35年,GFC用了5年时间——这都是体系出了问题。 05 流动性的研究有框架 研究流动性:只有五个字,但里面是一个极深的兔子洞。 研究流动性要研究“信用”:央行信用派生;要研究离岸美元:离岸美元流动性对其他国家市场有巨大影响;要研究杠杆:在金融、经济、市场这几家大机器中,每个参与者都有杠杆,或多或少;要研究金融机构角色和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绝大多数的市场参与者分析金融市场只会考虑交易本身,但往往后面的清算、托管、结算才是体系不稳定的原因。 陈宇研究的流动性是什么?流动性笔记(Liquidity_notes)主要研究全球美元的货币信用体系。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怎么进行套利;对于企业部门、住户部门,怎么获得信用,使经济活动能顺利开展。 — End — 主播 | 肖小跑 运营 | 陆丽娜 微信公众号:墙裂坛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请注明:坛友

45分钟
99+
4年前

《关于虚拟币的一切》S1E3:DeFi——如何把金融用一个“if…then…” 逻辑自动实现?

· 本期嘉宾 · Alex Yang,北大数学系学霸,美国西北大学数学博士,现任VSYS首席执行官 · 本期BGM · "Do You Believe in Magic" by The Lovin' Spoonful · 本期话题 · 本期文字稿稍后推送,敬请期待! 01 DeFi是个币吗?它是个网络吗?它是以太坊上的应用吗?它到底是个啥? 02 区块链整个产业链里哪个环节最赚钱?答案是交易所。交易所有很多功能,除了买卖撮合,还可以提供杠杆、借贷功能等等——但这些功能都是由交易所这个“中心”来完成的。 03 上期节目中的主角——以太坊这样的底层平台因为可以做逻辑运算,中心化交易所的很多功能,比如自动撮合,比如流动性提供,比如借贷,比如打包资产……都可以在智能合约层面来实现,公开透明,规则简单——如您所知,这就是DeFi——“Decentralized finance”(去中心化中金融)。 04 我们在市场上那些最基本的金融行为,比如交易——其实就是拿A换B,拿一个比特币换一个以太坊,或者拿一个USDT(美元稳定币)换一个瑞波币;或者借贷,抵押贷款,期权期货合约——是怎么在智能合约上“自动”实现的呢? 05 其实一切金融产品、交易、合约(股票买卖、期货期权、swap)基本都是一个“if...then...”(满足条件…发生结果)的逻辑。而DeFi如何把金融产品的“if...then...”逻辑用智能合约自动实现?原来一个“中心”金融机构做的事情,如何用“if...then...”逻辑和智能合约完成? 06 为什么“AMM”(自动做市机制)可以用一个数学公式来“优雅的实现”? 07 什么是“uniswap”, “curve”, “balance”——它们到底改变了什么? 08 实操举例:怎么用DeFi买虚拟币?“换汇”?怎么用DeFi借贷?怎么用DeFi做期权? 09 普通人未来的金融生活:也许会如何在DeFi上实现?银行里随处可见的信用贷款,在DeFi上可以实现吗?在非实名制的智能合约上可以实现吗? 10 为什么“新世界”的人总是很开放,而“传统世界”的人却总是不停的给自己设限? — End — 主播 | 肖小跑 运营 | 陆丽娜 微信公众号:墙裂坛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请注明:坛友

40分钟
99+
4年前

【时代叙事】交易员眼中的新闻:联储和市场就像恋爱中的男孩和女孩

新闻和媒体释放出的信号可以影响市场——或大或小,或早或晚,或立竿见影,或潜移默化——区别在于市场上的玩家如何解读,作何反应。 这件事我们已经有了些许认知。凯恩斯老师也有分教:选股就是报纸上的选美比赛。金融如选美,不要选自己觉得漂亮的,要选别人觉得漂亮的小姐姐。但是“市场玩家如何解读”,他们的内心活动如何波澜——这大概才是非市场人士最好奇的。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活捉一只市场上的交易员,让其口述新闻头条和媒体叙事如何影响自己的决策,他眼中的头条和大家眼中的新闻,到底区别在哪儿? · 本期嘉宾 · 郑朗,香港某大型券商固定收益交易员 · 本期BGM · Arcade Fire - Spraw II (Mountains Beyond Mountains) · 本期话题 · 01 交易员的日常? 除了盯市场报价之外,还要盯着主流媒体头条。主流媒体盯哪些?四大财经媒体——BLOOMBERG,CNBC,MSNBC——当一个头条出来,会默认其他人都看到这个头条了,要根据其他人的行动来决定自己的行动。 不同市场,新闻的影响力大小和时限不同。外汇市场需要最及时的反应——大部分额交易都是从一条新闻开始,比如联储加息决议,欧洲市场回购利率突然跳涨等等。 牌桌论:在牌桌上玩家盯的是对方玩家,而不是手里的牌。 02 如何区分不同消息类别?“机构言论”有何不同? 为什么要关注联储的表态?最新表态信号?交易调整? 为什么要关注美国就业市场?这是联储口风转变的关键指标?交易如何调整? 机构“套路”:往往是要买的时候会唱空,要卖的时候会唱多? JP Morgan的Jamie Dimond最近对美国经济的超级乐观预期:一直牛到2023年? 03 拜登的“大基建”计划:罗斯福新政2.0? 距离里根“在当前的危机中,政府不是问题的解决方案,政府才是问题所在”(in this present crisis, government is not the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government is the problem)为标志的“里根经济学”已经过去了40多年。2021年的钟摆,该往左转了? 拜登的“匹兹堡宣言”标志着罗斯福新政2.0的开始?2.25万亿美元基建后又追加了2万亿:一共4万亿,20%美国GDP! “大基建”其实势在必行:美国的基建已经惨不忍睹。波士顿的“地铁与人赛跑”活动——地铁实在太慢,人有很大概率能跑赢地铁;一座十年还没修好的桥;纽约地狱般的地铁——无论谁当总统,大基建早晚要上。 但是有一个问题:国会会不会通过?民主党佩洛西:夏天一定会过。共和党麦康纳:嗯我大概率不会同意。 现在借钱太便宜了。耶伦:现在不借,更待何时? 04 联储其实有自己的一套运行逻辑,但市场喜欢玩“过度解读”游戏。 加息还是降息,扩表还是缩表——逻辑的根基还是整个国家经济,究竟是癌症患者,还是康复在即。 但是市场会对联储的言论“异想天开”,臆测连篇。有时数据真正反映出来的问题,市场反而不关心——它只关心跟其他人的预期差有多大。 联储和市场就像恋爱中的男孩子和女孩子:女孩子一般会过度解读,男孩子的一句话,一个动作,或者微信晚回了30秒,她脑子里都会生成一个小宇宙,已经产生了几千种解读——女孩子就像市场。而男孩子也许只有一个最基本的逻辑:困了、累了、饿了、忙着——男孩子就像联储。 郑朗觉得这和男女无关,应该是追求者和被追求者的心理差异。 — End — 主播 | 肖小跑 运营 | 陆丽娜 微信公众号:墙裂坛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请注明:坛友

59分钟
99+
4年前

《关于虚拟币的一切》S1E4:"闹翻天"的NFT—艺术家的未来还是噩梦?

· 本期嘉宾 · Alex Yang,北大数学系学霸,美国西北大学数学博士,现任VSYS首席执行官 · 本期BGM · "Do You Believe in Magic" by The Lovin' Spoonful · 本期话题 · 本期文字稿稍后推送,敬请期待! 01 NFT到底是什么? 02 从几个奇怪的现象聊起,进入一个离奇的NFT兔子洞。价值十万美元的NBA Topshot球星视频、在Christie拍卖了6000多万美元的艺术家Beeple作品jpeg文件(的所有权)、Nifty Gateway、Decentraland和Sandbox虚拟土地买卖......无穷无尽的新玩法——到底发生了什么? 03 NFT火爆是因为加密货币世界里的“资产荒”吗?虚拟币世界里越来越多的流动性,也需要找地方投资(投机)? 04 “NFT现象”——数字艺术品NFT非同质化代币——这个概念用解构法拆开来理解也许更容易:数字收藏品、非同质、和token。 05 现实和虚拟资产“四大象限”:黄金/钞票、房子、比特币、和NFT。 06 “Token”这个词容易生出误解——它应该更像一张证明“你拥有它”的独家证书,不能改、不能复制、不能毁掉。也很像现实世界中证明金条纯度和真实度的“证书”——一块金条,没有这张证书,是没有人承认也卖不掉的。 07 NFT是泡沫吗?数字艺术品最终是否还是要回归“实物”? 08 它就像一个虚拟世界里的盲盒,代表一种“饭圈共识”,它和盲盒、饭圈、粉丝社区经济逻辑几乎相同。 09 NFT是普通人的投资机会吗?值得尝试吗? [图片] (这是一张解释NFT的内涵图) — End — 主播 | 肖小跑 运营 | 陆丽娜 微信公众号:墙裂坛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请注明:坛友

45分钟
99+
4年前

《关于虚拟币的一切》S1E2:以太坊像个应用商店,它也许能改变金融体系

· 本期嘉宾 · Alex Yang,北大数学系学霸,美国西北大学数学博士,现任VSYS首席执行官 · 本期BGM · "Do You Believe in Magic" by The Lovin' Spoonful · 本期话题 · 01 先扣一顶大帽子:如果比特币是对法币的颠覆和对冲,那么以太坊就是现有中心化金融体系的颠覆和对冲——这顶帽子扣的合理吗? 02 以太坊就像一个苹果应用商店(Apple Store),代币、DeFi等等应用就像苹果店里的APP——这个比喻合理吗? 03 中本聪设计比特币的初心,是实现一个“点对点支付”的网络解决“支付”这件事——并没有考虑太多的金融应用场景;而以太坊把“可编程的智能合约”概念,首先在金融领域发扬光大。 04 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人称“V神”)在比特币上看到了机会,继续对这种加密互联网系统深入探索——怎么让更多人参与、如何保证它的安全、怎么让它变得更强大、更坚固。 05 以太坊是图灵完备的区块链平台——什么是图灵完备? 06 理论上(以及技术上),我们能想象到的“中心化”平台能做到的所以事情,都有机会“去中化”地在智能合约上实现。 07 做个不严谨但是能说明问题的比喻:中本聪在区块链上实现了“货币”的基本功能,“钱”(比特币)被发明出来,可以拿来买东西、支付。但随着“链上经济生活”愈加丰富起来,我们应该不仅可以支付、还可以进行更多更复杂的金融活动——比如借贷收利息、保险、甚至发行期权。这些更复杂的金融活动便是“Application”(应用)——以太坊上正在以“去中心化”的方式实现这些功能。 08 POW和POS共识机制的区别:哪个才是未来? 09 POS的历史由来:你听说过点点币、素数币吗?POW挖矿的能源消耗不如用来解决人类未解之谜? 10 以太坊的“if...then...”逻辑可以完成很多比特币网络无法完成的事情;以太坊上的DeFi应用,就像法币基础上的金融基础设施——支撑金融体系的作业流程。 11 为什么要建立“去中心化”金融基础设施? 1)至少可以让金融体系更简单、透明、冲击一下“杠杆”的黑匣子; 2)可以省掉冗长的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易本文; 3)可以避免前中后台“打架”、化解部分核算、风控部门之间的矛盾——这些优点都可以减少金融体系风险。 12 以太坊的重大缺点:目前有多少替代品? — End — 主播 | 肖小跑 运营 | 陆丽娜 微信公众号:墙裂坛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请注明:坛友

53分钟
99+
4年前

《关于虚拟币的一切》S1E1:比特币对冲一切?(下)

· 本期嘉宾 · Alex Yang,VSYS首席执行官 · 本期BGM · "Do You Believe in Magic" by The Lovin' Spoonful · 本期话题 · 又来蹭知识了。 杨博士是一位具有“永远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回答小白问题”超能力的老师。于是干脆从比特币开始,到以太坊,到各种共识机制、POW/POS,再到DeFi,还有最近火热的NFT、系统地把小白进行到底(内容会涉及到一些我们对虚拟币投资的理解,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请大家在家长指引下收听)。 今天是《关于Crypto的一切》第一集:比特币对冲一切? 本期文稿版明日推送,敬请期待! 01 灵魂拷问三连: 比特币会永远存在吗? 如果能,价格可以到哪里(短、中、长期)? 如果不能,它会因何“灭亡”? 02 杨博士逐一拆解市场上常见叙事(narrative): Narrative 1:比特币是对冲通胀、对冲将会变成废纸的美元、和对冲已经过走入死胡同的货币政策的利器 Narrative 2:比特币是对冲天下大乱的利器(比如第三次世界大战) Narrative 3:机构全都上车了,将来会变成庄家的游戏,只升不跌 Narrative 4:四年一次的分叉周期——每次都是一个新台阶 Narrative 5:中国的秘密武器:每年70亿美元可以毁掉比特币网络? Narrative 6:灰度基金溢价和折价——ETF和信托是散户上车的机会 Narrative 7:比特币是年轻人积累财富的希望 Narrative 8:最大风险到底是什么?政府会杀掉比特币吗?(中国,美国) Narrative 9:交易投资不如挖矿(挖矿还能赚钱吗?) — End — 主播 | 肖小跑 运营 | 陆丽娜 微信公众号:墙裂坛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请注明:坛友

40分钟
99+
4年前

《关于虚拟币的一切》S1E1:比特币对冲一切?(上)

· 本期嘉宾 · Alex Yang,VSYS首席执行官 · 本期BGM · "Do You Believe in Magic" by The Lovin' Spoonful · 本期话题 · 又来蹭知识了。 杨博士是一位具有“永远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回答小白问题”超能力的老师。于是干脆从比特币开始,到以太坊,到各种共识机制、POW/POS,再到DeFi,还有最近火热的NFT、系统地把小白进行到底(内容会涉及到一些我们对虚拟币投资的理解,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请大家在家长指引下收听)。 今天是《关于Crypto的一切》第一集:比特币对冲一切? 本期文稿版明日推送,敬请期待! 01 灵魂拷问三连: 比特币会永远存在吗? 如果能,价格可以到哪里(短、中、长期)? 如果不能,它会因何“灭亡”? 02 杨博士逐一拆解市场上常见叙事(narrative): Narrative 1:比特币是对冲通胀、对冲将会变成废纸的美元、和对冲已经过走入死胡同的货币政策的利器 Narrative 2:比特币是对冲天下大乱的利器(比如第三次世界大战) Narrative 3:机构全都上车了,将来会变成庄家的游戏,只升不跌 Narrative 4:四年一次的分叉周期——每次都是一个新台阶 Narrative 5:中国的秘密武器:每年70亿美元可以毁掉比特币网络? Narrative 6:灰度基金溢价和折价——ETF和信托是散户上车的机会 Narrative 7:比特币是年轻人积累财富的希望 Narrative 8:最大风险到底是什么?政府会杀掉比特币吗?(中国,美国) Narrative 9:交易投资不如挖矿(挖矿还能赚钱吗?) — End — 主播 | 肖小跑 运营 | 陆丽娜 微信公众号:墙裂坛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请注明:坛友

39分钟
99+
4年前

谈利色变:美债长端利率恐怖指数

· 本期嘉宾 · Eva,Credit Frontier Hong Kong Ltd. 创始合伙人 · 本期BGM · Confuse by Yandi · 本期话题 · 01 当我们在讨论”美债利率“时,我们在讨论什么? 当然是十年期美债利率。 为什么10年美债是全球金融资产的“定价锚”?为什么10年美债收益率事实上已经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基准利率,是全球金融资产的定价锚和风向标? 十年美债与经济周期、权益市场定价、全球债市联动、美元指数、大宗商品价格都息息相关: 它影响经济周期:10年美债收益率是市场长期借贷成本的锚,是按揭贷款和其他中长期贷款定价的基础(美国市场),对消费和企业基本面影响巨大——由点及面,经济周期一定会受它影响; 它影响股市定价:10年期美债收益率时权益类证券(股票)估值模型的分母——“无风险收益率”。无风险收益率跳一跳,投资者就必须重新评估股票(以及其他风险资产的估值)——市场的仓位调整由此开始; 它带动全球债市联动:美国与其他国家10年国债利差决定全球资本流动方向,全球债市会与美债共舞; 它影响美元指数: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利差决定了美元资产的吸引力,有吸引力,钱即会改变流向; 它影响大宗商品定价:美债利率上行如果因为通胀预期上行,则大宗商品大概率涨价。 02 复盘去年四季度到现在的走势变化——为什么越来越高?历史上10年美债的高点、低点、平均点在哪里? 03 后期美债利率走势看谁? 依然看联储:若联储加大购债力度,利率被压抑。 若联储认为景气好转:放缓购债,利率会上升。 04 股涨债必跌,股跌债必涨? 不一定。 但要关注几个非常魔性的数字:1.5%,2.4%,2.8% 1.5%是一个要做决策的数字——要决定债券和美股哪个“更值得”。同样一笔资金,如果美债到了1.5%,部分资金大概率会从股转到债,股市会受影响。 每一类市场其实都有一个对通货膨胀的容忍门槛,门槛高度并不相同。现在高科技股成长股预先调整,价值股有阶段性的机会——但并不表示它从此一步冲天、咸鱼翻身了——只是因为那个通胀的点还没到。如果到了,它也会往下调整。 瑞银对这个“门槛”做了排名: 第一名:新兴市场。10年期到达2.4%,略高于当前水准,它就会先向下调整(crash); 第二名:高成长科技股。2.5%——这是过去十年左右的高标准的平均值,2004、2006、2010年都出现过。这个点位通常出现在市场重挫后快速复出的复苏的时期,只要过此点便会开始大幅修正(但这一次1.75%就已经开始大幅度修正了); 第三名:价值股——门槛可以拉高到2.8%左右; 第四名:欧洲价值股——可以承受到3.4%(但如果通胀预期真到了这个点位,party就结束了)。 十年美债利率和股息率比:市场不同,不能苹果对苹果比较。美国的股息率大概在1.5%;如果10年利率到了1.5%,投资者会开始比较。亚洲市场呢基本上是3~4%,不一定会受影响。 05 美债有哪几种与常见用途? 短天期:1-5年;中天期:7-10年;长天期:20年;超长期:25~30+。 这里要注意一件事:大家的定位是什么?这些不同期限的债券分别被谁使用?是散户还是机构投资者? 在宏观变化的时候,机构投资者的身份就定了其不能从市场上完全“撤出”,只能从一个“停车场”转移到另一个“停车场”。 在风险胃口急剧升高的情况下,停车场是美债;再高的话大概率会往美元跑。 现在看美元:上升趋势。 06 对中国国债和信用债市场的看法 07 债券与股票投资组合的搭配方式:cash is trash, bond 也变 trash了? 08 新兴市场背后的巨大的风险——美元 这里必须要提一下新兴市场,尤其是最近土耳其的里拉:上周跌去17%。 过去整整一年,大家可能头脑中的明星是科技股,但新兴货币才是最大投机目的地——依然是常规的“carry trade”策略。 套利多头净买入里拉——里拉成为去年11月到今年最佳的套利交易货币——但是四个多月累计的涨幅一夜之间crash掉。 背后就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牛会爬上忧虑之墙,熊会滑下乐观的山坡(别人乐观我恐惧,别人恐惧我乐观)”——如果美债利率再升高,美元吸引力越来越大,新兴市场的币种会出现以前出现过若干次的噩梦轮回。 对冲基金去年11月开始做多美元:同时增加做空欧元和日元的部位;最近美元走向明显转向——去年一直在地上趴着,今年美元指数已经上涨接近2%。 — End — 主播 | 肖小跑 运营 | 陆丽娜 微信公众号:墙裂坛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请注明:坛友

57分钟
99+
4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