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美国之间的竞争永远不是简单的贸易和生产,而是对技术的竞争。这种竞争究竟是在抢什么?或者是保卫什么呢? 目标只有一个:残存的生产率。谁赢,谁就能够获得当下极稀缺的增长。而赢的唯一希望就是新的技术,以及新技术带来的生产力。如果一方在新技术发挥威力之前输掉了,那等待它的就是巨大的债务的坍塌,和国内国外的重新洗牌。所以华为的遭遇,真的不是打嘴炮,而是妥妥的生死博弈。 想到这里,美股市上特斯拉和其他科技股的表现,也许就不是很难理解了。
主场悖论:不管是中资银行在外,还是外资在中国,都会遇到主场悖论——所以这么对比合适吗? • 氛围优势:主场上有几万球迷的鼓励(本地客户还是会选本地银行) • 裁判尺度:在规则以内的判罚可能会向本国球队倾斜;裁判也许会迫于球迷压力做出误判(主场监管不可避免会有倾斜性) • 场地优势:球场场地尺寸大有讲究,各国联赛的规定不同,可以制定不同场地规格。比如一个善于短传的球队到了一个大尺寸的客场,短传的失误会增加(各国监管规则非常不同) • 战略差异:主客场难易程度不同,球队对主客场的期望不同,会影响到具体战术选择和是否完全发力(除非外资银行想完全放弃本国市场,否则不会下血本投入资源)
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如恒河沙数,不同的参与者进入不同的市场,也有在不同市场同时出没的,还有同一市场不同角色进入的。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业务,有不同的业务逻辑和风险逻辑。银行与他们打交道,如果不了解他们的业务逻辑和风险逻辑,就可能成为接盘侠,承担他们的风险。监管如果不清楚他们的业务逻辑和风险逻辑,监管政策或调控措施不但不能控制风险,还可能抑制市场功能的发挥,甚至叠加风险。即使是同样的市场,投资同样的产品,由于角色不同,其业务逻辑和风险逻辑往往也大相径庭。
美元这把尺子为什么会变得这么诡异?原因是无解的债务和史诗级的放水药不能停,已经让美元变成了一把极危险、极诡异的尺子。就像哆啦A梦的“自欺欺人尺”,它会随着联储的史诗级水位上下浮动,让您永远感觉不到通胀的存在
这是一场永远不能结束的比赛,队长水不能停。但海洋的入水口已经不止一条,美元流动性的危急时刻已经过去(暂时),现在其它国家接棒,都可以登上舞台,提供流动性。这场接力跑不只是在货币领域,财政领域也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最后呢?这场4×100米接力会有一个End Game吗?
人类社会发展总是两极摇摆,颗粒度越来越细的个体行为,终将变成下一个“大叙事”。没有可以完全脱离整体的个体。
小微企业信贷之所以成为世界难题,不是单纯的风险问题,实在是一个经济问题,即规模经济问题。也正因此,各类机构都希望找到批量做业务的方法。�
最近股市涨得很辣眼睛,不管这种涨,是让已经上了车的您心慌,还是让没上车的您后悔,每当历史到了这么一个时点,都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和大家聊一下“逆势行动/投资”(Contrarianism)这件事。
政治本来就是一门资源分配的学问。从某种程度上讲,其本质就是经济学。
中国银行混业经营之诞生和美国沃克尔法则之死亡——这两件事在过去几天同时出现了。证监会要给银行发券商牌照,混业经营的讨论又开始了;同时美国的沃克尔法则也正式寿终正寝。这是巧合吗?历史又押韵了吗?全球金融自由化又来了吗? 对此,小跑与刘院进行了对话。
上世纪90年代炒股的前浪,最引以为豪的故事,是自己当年是如何跟央行战斗的。比如说索罗斯老师1992年量子基金敲打英格兰银行的故事,让很多金融人士心潮澎湃。 这是一个央行打小怪兽的时代。 转眼到了2020年,变成了一个“chicken game”(弱鸡游戏)——死给你看,看谁先怂。所有人都在绞尽脑汁怎么抢跑央行。反正两条铁律:1. Stocks only go up股只有向上一个方向;2. 如果遇到任何问题,请参见第1条。
那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比特币这件事呢? 我把它描述为一件事,一个社会现象,一种思潮,一种信仰,而不是一类资产。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