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技术的两次发展,曾经把广播电台推向辉煌:一次是1990年开始,由录播到直播的进化;一次是21世纪初私家车市场的爆发。而后网络时代到来,广播看似是较晚、较轻地受到了冲击。从娱乐广播元年的90年代初,到现在各个平台层出不穷的音频产品,声音内容不再敢号称广播,而是愈发走向小众、垂直,曾经可以被守着的收音机,渐渐变为一个能指符号。 广播电台,曾是那么的充满温度,魅力非凡。这其中不得不提殿堂级中国音乐明星DJ之一——黄凡。作为年龄最小的那个,黄凡最开始是以“黄凡哥哥”的身份在南京广播台少儿节目《大小世界》里充当主持人。但一次广东之旅,让他第一次见识了音乐直播广播电台的魅力,黄凡从1993年开始做电台DJ,短短几个月之后就拥有了众多忠实“粉丝”,而在2003年,正在达到音乐DJ事业顶峰的他却突然宣布离开南京,据说是因为爱情。随着黄凡悄然地淡出人们的视线,他已快成为人们记忆中的“传说”,再也没有“黄凡”式的动人声音。 回到黄凡亲历过的跨进直播的年代,主持人们经历过魔鬼式的训练打造,在所有节目的创新呈现背后,是不知疲累的全情投入。而本期节目的意义不仅在于怀旧,这是从一个人的广播史中,提取好的声音内容的诞生动力,分析好内容所需要的支持和环境,以播客为例,面对新的节目我们能从传统广播中借鉴的,内容间可以相互补充。当然还有新形势下平台可能做的、和期待他们应该做的,毕竟在算法时代坚持内容为王,需要点理想主义(但不完全够)。 本期活字电波联同播客《我这行说来话长》主理人阿汤,和广播界前辈黄凡老师,一起聊聊有声广播这30年的历历。 【本期时间轴】 [04:40] 80后的非典型传统广播电台从业者阿汤的有声经历 [08:40]黄凡solo:教科书式梳理广播三十年经历 对声音媒体的认识→第一批直播电台主持人→从广州把李春波的《小芳》这盘磁带带回南京后,开始了流行音乐广播节目…… [34:55]今天的自媒体应该最大限度的去接纳网友的评论 [39:43]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东西很好,但是并不被接收到 [48:05]播客可以接过广播的接力棒吗? [59:06]如果广播没有温度,就会被AI替代 [01:04:50]数据化时代,做内容如何看待数据 [01:13:50]广播死忠粉不在后,怎么看广播的未来? [01:20:10]采样黄凡播报的江苏高考考场考前提示语 感谢串台伙伴:【我这行说来话长】 你也可以在视频号“凡radio”上看到黄老师的动态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我失眠,所以我会抑郁吗?失眠、焦虑、抑郁是三位一体吗?睡不着时,常常刹不住胡思乱想,觉得自己在走“下坡路”,失眠的夜充满了噪音,这噪音既来自环境里不息的声响,也来自内心不甘入睡的躁动。尤其是当自己的失眠不被理解,睡不着、睡不稳、早醒的痛苦就又增加了一重。 我们为什么失眠?除了躯体性疾病,还有哪些心理要素、常识、误区需要被看见和解决?失眠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失眠是一桩事件,还是会不断发展的状态?睡眠辅助药物是否会产生依赖性?睡觉也是一件需要学习的事情。本期我们邀请到《失眠疗愈》作者,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睡眠医学科主任孙伟博士,为我们厘清失眠的知识和本质,在有了基本的常识之后,我们再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求助相应的机构。强烈建议收听。 【图书简介】 《失眠疗愈》由拥有18年临床实践,诊疗超过10万失眠患者的北京大学睡眠医学专家孙伟博士撰写,并获中国睡眠研究会科普部权威推荐。书中系统阐述了“行动改善睡眠、药物辅助睡眠、从心根治失眠”三部曲治疗法,打包世界睡眠研究的最新成果&基本知识&数据调查&科学测试&行动步骤&药物指南&真人分享,并配以近百幅暖心疗愈插图和药物全彩图片,帮助失眠患者走出误区、释放焦虑,及早获得疗愈。 【本期嘉宾】 孙伟, 2009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获临床医学博士学位。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中国睡眠研究会青年委员、优秀科普专家。2009年8月起就职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现为睡眠医学科主任。专业方向:睡眠障碍、抑郁症、酒精和药物依赖、心理治疗。 【本期时间轴】 [04:10]失眠发生率新趋势:总数攀升、低龄化、女性居多 [07:20]千万别喝两杯再睡…… [12:00]从偶尔失眠到长期失眠,中间出了什么问题 [22:10]失眠病因主要有三个!!! [30:00]觉知:潜意识的问题意识化 [38:00]梦的重要,以及各种睡眠指标 [43:45]睡眠专家谈“强迫性熬夜” [53:21]助眠药物梳理解析 [01:01:45]封控区的朋友们如何调节睡眠 [01:06:10]睡眠专家解决焦虑的方式——“元贞无咎”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春天开始,我们就在期待一波“报复性旅行”。时间逐渐推向Q4,关于旅行的愿望实现了吗?际遇可能在告诉我们“报复性旅行”未必实现,被旅行“报复”的可能却压得人一直小心翼翼。像打地鼠一样弹出的新增风险区、甩鞭子似的被系统不断退票、到一个新地方不是先寻找美食而是先找核酸点……今年想要出去浪,付出的代价那的确是要大一些。 几位今年出过省的编辑部同事,一起聊了聊今年旅行的魔幻感:为什么会有负罪感?为什么出发和归来有了一丝玄学的味道?为了“一帆风顺”我们还能掌控些什么?你会发现从不知道健康宝为什么“打不开了”,到熟练地应对其的奥秘,都没超过一年的时间。 一切都在加速,希望实现“说走就走”的可能也是。 【本期时间轴】 [03:05]临出门前发烧,走得最远的地方竟然是被拉出去隔离的地方 [11:55]打工人旅行状态:边回复工作,边上错车 [25:00]2022年出去玩,多少会有点“愧疚感” [37:40]给居委会报备,竟然还收获了“指导” [48:05]想说走就走,要铁了心般走掉 [59:00]疫情最开始时的境外游感觉到的微妙变化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你是否凝视过自己的父母?是否凝视过自己的遭逢与父母有着怎样的关联?我们测试着生长的环境,然后抉择是否承继父业,是否出走追寻。当决心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如何处理个性与父母的经验?如何在斩断精神脐带之后,又与父母保持亲爱? 初看《匠人精神3》腰封上的“以孝育人 激发潜能”,并不很是信服。我们便以父母和自身工作关联的探讨中,渐渐去梳理出一个模样:我们的个性从何而来,我们都选择不是没有出处,处理代际的关系是一个深远且不断变化的课题。 《匠人精神3》中,秋山木工的多位学子及其父母首次现身说法,讲述自己的真实故事与心路历程。其中,既有刚刚高中毕业对未来充满迷茫的叛逆少年,也有二十八岁才来到秋山木工半路转行的女性,有一开始遇事总想逃避的人,也有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他们八年后离开秋山木工时,大多都在事业或者生活里小有所成,拥有了更大的精神力量——“孝”的含义引申,并非我们所拒斥的那种硬邦邦的“孝”,而是比较柔软、有弹性的“孝”(继承父母德行的优点、弥补缺点;超越父母;正向影响父母的人生)。“孝”带来愈合…… 【本期时间轴】 [03:11]即使工作经历跟父母关系不大,他们的志趣喜好也影响到了自己 [13:40]用书信与父母联系 [23:10]你会跟家人谈工作吗 [31:10]决心“自己培养自己”的时刻 [48:05]我们会把经验传递给下一代吗 [55:05]父母教给自己的东西 [01:09:00]对“孝”的理解和因此带来的愈合 【图书简介】 秋山木工是日本首屈一指的家具厂家,其订制家具常见于日本宫内厅、迎宾馆、国会议事堂、知名大饭店等,因重视人才品格的独特工匠培养制度,在业界及海内外受到瞩目。继前两部阐述匠人精神的著作风靡中文世界后,秋山利辉进一步以40年人才培育的经验心得为例证,直指匠人精神的终极根源。 秋山木工独特的学徒制,志在培育一流人才,长年吸引世界多家企业前来见学取经,但能顺利复制其教育成果的却寥寥无几。秋山利辉认为,那是因为完全漏掉了一件事:秋山木工的弟子们在做而其他公司没做的,其实只有一点,那就是孝敬父母师长,实践孝行。把这种实践转向他人,就是一种理解和关心。 在《匠人精神Ⅲ》中,除了秋山利辉对“以孝育人”的进一步阐发,秋山工坊的18位学子及其父母也分别讲述了各自的人生故事,生动印证了秋山学校不可思议的传奇成就,也展现了这些学子们所经历的成长和个人精神世界的丰富。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这是一部过了40年还在重版的书稿。上世纪80年代,香港商务印书馆联合故宫博物院,集结故宫各部门一流专家,打造出了这套经典的“故宫三书”,以高清大图和详实又通俗的文字,立体介绍有关故宫建筑、馆藏国宝、皇家生活三个主题的内容。 “故宫三书”当年一经推出便轰动港岛。这套书的作者团队、拍摄制作条件,在当年已是顶级,如今更再不可能复制。它是市面故宫书系的“前辈”,更是当之无愧的“天花板”。 2000年初,出版人汪家明先生首次将这套书引进大陆,并主导、见证了此后的多个版本。40年后,活字联合广西师大出版社,用更年轻化的方式重新编排设计,于是就有了这套“青春版故宫三书”。我们请到了新版“故宫三书”的策划编辑团队,一同来聊一聊这套书背后的故事。 【本期时间轴】 06:36 要聊这套书,先聊聊故宫:1966年,特殊年代里第一次去故宫 10:46 第一版“故宫三书”:故宫一流专家打造 15:23 带着彩样从香港飞到故宫,打开国宝库房,与原件比对 16:51 从香港引进大陆,三联版“故宫三书”强调“书感” 22:35 人美版“故宫三书”:打造普通读者的“沙发书” 28:06 改版初衷:“这么好的书,阅读样式却和现在的读者拉开了距离” 40:10 重新抠图,文字重新梳理,“犬牙交错”设计法 48:44 图文书无法被取代的魅力:改变读者的视觉体验 57:59 洽谈日文版权的小插曲:整个过程仿佛“升级通关” 01:02:17 调色、盯印的波折,印制也是技术活儿 01:04:44 为了编书,编辑刷了一遍《甄嬛传》 01:17:05 封面设计打磨,谁说故宫书系只能“红墙黄瓦”、“穿金戴银” 【图书实拍照、内页欣赏】 40:29《故宫与皇家生活》内页,皇室生活起居用品。这些图片全都是重新抠图、排版出来的。 45:40 《紫禁城宫殿》内页,坤宁宫。 47:00 《故宫国宝100件》内页,黄杨木雕笔筒、象牙雕笔筒大图。 “故宫三书”实拍照(摄影:广西师大出版社)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幸福的人,往往一眼就可以辨认出来。幸福显现在他们的眼眸,在那一瞬间,幸福就是他们的当下。”幸福就是:当下活着的美的片刻。 剑桥大学英美文学博士乔治·麦尔森爬梳了古往今来不同身份的人的档案文件,不只是文学作品,还包括一般人忽视的文献资料:私人信函、日记、旅行日志、诗文。他从中收集生命体验的精华,摘取了充满快乐和活力的片刻,形成了一本小书《片刻与永恒:九十九个幸福时刻》,与读者共享毫不矫饰的小小欢喜。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本书的两位编辑以及其他作为销售、作为读者的几位编辑,共同分享读这本书以及从中被唤起的回忆,温馨可爱。我们用了无数次“神奇”来概括这种阅读与经验交融的时刻。是的,这不仅是一本书,还是一种礼赞,一场飨宴,就像假日一般使人精神一振。它跨越了时间和文化的障碍,收集幸福的片刻,以单纯、悠闲、具诱惑力的方式,呈现为生命的永恒精华。 它可以像朋友一样在旅途中、在上班路上、在居家生活中陪伴着你,也可以作为送给朋友的最好的礼物。 【本期时间轴】 [01:35]64开小开本,与手掌同大,像展翅的小蝴蝶 [09:20]幸福,在我们心里是怎么一回事 [19:20]所有的细节集合成一本妙书 [31:50]作为读者喜爱的篇章 [52:10]我们会觉得什么样的人幸福 [01:00:20]本期高光时刻:感受幸福的层层累积 [01:07:40]本期最高潮:对人性最有信心的时刻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终于!爱在胡同里种菜的图书营销阿廖采访到她(差不多)年度最喜欢的一本书的作者:长角羚和蚊滋滋了!这本书就是《土里不土气:知识农夫的里山生活》。本书记录了拥有生物学教育背景的“八〇后知识农夫”长角羚和蚊滋滋在北京东北浅山地带的7年农耕生活。在看似平平无奇的北京城郊近野、听起来干枯冷漠的北方山坡沟谷,隐藏着爆棚的野性机密与生命故事——只要你保有对自然的敏感与惊奇之心。全书分为“里山技”“里山食”“里山客”三个部分,以350多张彩版手绘分享11类半野生活技能、107种动植物观察,还穿插有“大鹅历”“大地菜桌”“里山食物历”“农夫的一年”等十一组视觉饱满的“野性通讯”。 在城市里生活久了,都会想要和自然亲近,但大部分人一是容易懵,不知从哪儿切入和着手;二是经常想不出什么新鲜的,农家乐?野外烧烤?露营?好像大家都这么玩,但这些“玩法”也逐渐程式化了,变得越来越不吸引人了。总之,在接触自然这方面,很多人既缺乏基本的知识和了解,又缺乏想象力。另外,即便是心系自然的人,偏向性可能也不同。有的人,喜欢不厌其烦地认知动植物,享受辨认、观察的快乐;有的更偏向感受——我来了我看到我沉浸就OK了;还有的人,可能特别适合动手和实验。 本期节目就跟随阿廖的提问,聆听两位作者乡间生活的日常,以及他们对自然的理解和观察,还有做自然教育工作的发现,想象与自然联结的可能吧! (来自剪辑师的tips:两位作者超级默契且幽默讲着理性科学的内容,听他们讲话就好舒服) 作者简介 长角羚(本名赵天晓) 蚊滋滋(本名张赫赫) 非典型八〇后,拥有生物学教育背景的他们相遇在挪威的Ås小镇。志同道合的两人由挪威生命科学大学硕士毕业后,先后加入环境NGO自然之友(FON)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FFI)。2014年两人共同创建盖娅·沃思花园,开始自耕自食的里山生活和环境教育实践。虽然他俩一个爱做美食,一个喜好种植,一个话说不停,一个干活没够,一个是雷厉风行急性子,一个是神经大条乐天派,但总能回归一个共同的心愿,即保有荒野、农地、人居环境的平衡,让人与自然的生息在土地上静静舒展。 【本期时间轴】 [03:26]秋天地里的农活儿和亲近自然活动 [08:56]在里山,一天和一年的生活节奏大概是怎样的? [13:35]“知识农夫”是哪种农夫 [23:22]里山生活,是什么生活? [38:24]普遍的、城市伙伴对自然的误解 [54:38]去乡野生活能带回城里的 [01:00:20]年轻农民家庭跟村民的相处 [01:04:40]如何切合个性有想象力地跟自然联结 [01:24:28]认知自然的好的知识平台或小工具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中秋节和教师节出现在同一天,这种“巧合”本世纪仅有三次。每次教师节你会想到哪位老师呢?今年我们聚焦在二本院校的老师上,确切地说是他们的学生对他们的印象上,有那么两个共同点:嘉宾年龄跨度3岁,基本是89年——91年生人,他们提到的老师当年也大都是三十上下。有那么几个不同点:地区不同、后来各自再接受的教育不同、文理不同,感受不同。大体上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私人记忆,勾勒一部分普通学生的大学生活。在人人为自己的前途奔忙、不敢奢求确定性的时代里,回忆师生间的信任和彼此相助,是否曾在下课铃声响后伫足互相看那么一眼,聊几句未来或是迷茫。 【本期时间轴】 [04:40]第二个故事:湘妹子在东北二本到211硕士,再在长三角985读博、留校 [12:05]一位老师的硬盘文件夹写着“光荣与梦想” [14:12]一本老师和二本老师真的有什么分别吗? [25:17]第三个故事:普通北漂毕业十年还会焦虑自己的学历吗? [32:45]第四个故事:工科男的男老师们可以浪漫吗? [37:18]团委老师、辅导员的故事 [44:36]第五个故事:老公是她最明显的大学记忆 祝各位老师们节日快乐!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身体既是抵抗后现代主义种种全球化趋势的最后据点,也是首先受到它们影响的前哨。细究年轻人的养生方式,也时常是“中体西用”“中西结合”:睡不着时用褪黑素还是喝酸枣仁茶?渴了喝凉水还是热水?天凉下来是锻炼自己的抵抗力还是穿秋裤……我们自然是家庭与环境影响下的总和,但脱离家庭之后,我们有了自己的身体观念和抉择。 本期两位嘉宾代表了年轻一代养生的特色:有更乐于尝试的态度,也习惯于先去了解原理再去试用,并给结果的发生一些时间。她们在养生的路上有哪些心路历程,又尝试过什么方式?可以当做娱乐旁听,也可以当做一种经验来借鉴,但最终会感觉欣慰:我们自己注意身体,将小毛病扼杀在摇篮里,是在过劳社会里,对生命最积极的负责。 【本期时间轴】 [01:15]年度最叛逆嘉宾组合:催爱吃凉的父母穿秋裤的中医迷VS爷爷老中医但自己喝中药就吐的西式养生人 [03:50]年轻人都用了什么养生办法 [08:13]年轻人为何如此关注身体? [21:35]中式养生就真的不能喝凉水吗? [29:19]中式、西式断食和戒糖是一个逻辑吗? [40:05]脱发,你选中式还是西式的办法? [44:23]冥想好用,那这算中式还是西式? [54:05]养生需要多大的花销? [01:02:00]养生时出现纠结怎么办? [01:08:18]老养生人给的建议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角斗场的<图兰朵>》一经面世,便收获了一众名字响亮的拥趸,比如陈丹青。上世纪70年代,年龄相差一岁的陈丹青和田浩江,分别做过农民和工人,二人都在29岁时去到美国,也曾在纽约经常交往。但是交情不是陈丹青诚邀田浩江进行对话的根本动因,这个夏天,陈丹青为这本书数次感动,甚至慨叹自己同样书写的国外生活《纽约琐记》与之相较显得“太装X了”。 陈丹青跟田浩江和妞妞在纽约街头 这是一场熟龄并相熟的人之间极其坦诚的对话,《角斗场的<图兰朵>》确确实实展现了田浩江本人一路从美国牛仔州奋斗到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跻身世界级艺术家的、独一无二的奋斗经历,但确实如陈丹青所说,书写自己的成功要比书写自己的苦闷难得多得多。然而本书并不是在炫耀成就,田浩江的笔法极其坦诚,他把自己所有的情感都通过文字呈现出来,他成功的原因在于他的经历,而他的经历本身就是歌剧。 你也可以同步收听活字电波第106期《世界上最会唱歌的一群人,有着怎样的艺术人生丨田浩江专访》更多地了解歌剧相关的内容。 【本期时间轴】 [01:45]二人的交游,陈丹青的当面表达感动和喜爱 [09:00]艺术家是虔诚的作者 [13:40]写《角斗场的<图兰朵>》是一个挣扎的过程 [19:20]嗜歌剧如生命的人为何再也不看歌剧了 [21:10]同代人的辨认,如何理解李安所说的“全盘西化” [29:30]如何表演跟经历的关系,如何对应那种“内心的感觉” [35:00]歌剧世界的私人指南:台前、幕后、群像 [41:40]对人物塑造来说,眼睛很重要 [50:30]任何事情任何人都不是孤立的,一定是围着他很多东西,有的是因为情感 [57:35]艺术家有年龄焦虑吗?What's next to you?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中国人的一切经验和信息,都藏在以古文为载体的古典文化里。古文覆盖的内容相当广泛,我们可以从中读到美德与修养、友谊和情义,也可以读到对自然的观赏、艺术与审美的趣味,以及生活的经验和历史的智慧。正如哥伦比亚大学商伟教授说: “古文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结晶。小自身边琐事,日常交往,大到历史兴衰,天下存亡,没有古文不涉及的话题,也没有古文处理不了的题材。” 商伟是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杜氏中国文化讲座教授,他先后就读于北大中文系、哈佛东亚系,师从袁行霈、林庚、宇文所安、韩南等泰斗级学者,学术视野开阔、造诣深厚。 由商伟教授选编注释的《给孩子的古文(插图版)》刚刚出版面市。一部好的古文选,就是一部中华传统文化的读本;阅读一本好的古文选本,也就是经历一次古典文化的精神洗礼。古文,不仅带我们感知中文的雅正典丽,更是把遥远的时代与今天连接在一起。 活字文化特邀商伟教授将与语文特级教师、特级校长、知名图书推广人柳袁照一起,从《给孩子的古文(插图版)》聊起,谈谈阅读古文经典对于人生成长的意义,带领我们透过文字,触摸代代相传的文化精髓。 【嘉宾介绍】 商伟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给孩子的古文(插图版)》编注者。1978年考入北大中文系,1982年师从袁行霈先生攻读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方向)研究生,1984年毕业留校,兼任林庚先生的助手;1988年赴美留学,在哈佛大学师从韩南,主攻元明清小说戏曲研究,获东亚语言文化系博士学位。同时师从宇文所安继续从事中古文学的研究。目前担任哥伦比亚大学讲席教授。著作有《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题写名胜——从黄鹤楼到凤凰台》等。由于其严格的学术训练、跨文化的工作经历,先后给中外学子讲授古代文学和古代汉语,因此功底深厚,视野开阔,讲解深入浅出,本次专为青少年编选了《给孩子的古文》,并与文对应选珍稀古画相配合。 柳袁照,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语文特级教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人。苏州第一位特级校长。曾在农村、城市的普通中学任教师;曾任苏州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政策法规处处长、教育综合改革办公室主任;曾在被称为“最中国”的百年名校苏州十中任校长十五年;兼任苏州市振华双语实验学校校长;曾任三届江苏省政协委员,曾为上海市、福建省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评审专家。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苏州市教育管理学会会长兼秘书长。苏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导师。教育部领航班导师。曾任北大教育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副总裁、北大培文学校总校长。曾任北京新学道教育集团总校长、兼任教育研究院院长。 【本期时间轴】 [07:10]现代人为什么编古文选? [23:52]当读到《给孩子的古文》,教育工作者考虑的问题是什么 [27:56]现代的我们,阅读能力其实是退化了 [45:00]一线教师的肺腑之言:当下最简单的问题,其实是最讲不清楚的 [01:02:15]中国的文化是通过文字而维系的文化,所以它从来没有间断 [01:18:04]如何读古文 [01:24:10]现代汉语是一个不太成熟的语言 [01:32:25]插图版,插的是历代名画名帖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活字文化“A纪实”系列的第一本书《白与黑:国父的女儿们》是一本能唤起讨论激情的好书。作为非虚构作品,作者以硬核的历史资料,将难觅踪迹的“小人物”召唤到历史前台,借美国国父杰斐逊隐姓埋名的黑奴女儿的身世和消失,揭开了新大陆民主革命号召“生而平等”背后,被漠视的生命和不上台面的历史。既牵涉到美国的政治,又牵涉到种族问题和性别问题。 本期节目,我们将“A纪实”系列译丛主编和两位学者,以“透视美利坚:那些我们不知道的全力真相”为主题的对谈,搬运至播客。我们将一起跟随老师,从《白与黑:国父的女儿们》中的一幕幕历史的细节中透视美国社会和历史,呈现对真实人生的深度关注和解读。当下的美国社会滋生了许多新的现实矛盾,引发了形形色色的新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困扰,而其根源与过程,正隐藏在这些历史的细节当中。 你可以先听活字电波103期《从总统山到唐山,她们,被忽略被遮蔽被侮辱被损害》补些本书的基本内容。 【嘉宾介绍】 林鹤,清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硕士,后留校任教,之后转为自由作者。著译作品有《西方20世纪别墅二十讲》《流水别墅传》《水晶之城:窥探洛杉矶的未来》《包豪斯》《世纪风格》《午后的爱情与意识形态:肥皂剧、女性及电视剧种》等。 王炎,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兼职教授。有多年海外旅行经历,并往来于中美学界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著有《小说的时间性与现代性—欧洲成长教育小说叙事的时间性研究》、《奥斯威辛之后—犹太大屠杀记忆的影像生产》、《美国往事—好莱坞镜像与历史记忆》等。 毛尖,作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著有《非常罪非常美:毛尖电影笔记》《当世界向右的时候》《例外》《有一只老虎在浴室》《一直不松手》《夜短梦长》《一寸灰》等。 【本期时间轴】 [01:04]微观看宏观,毛尖认为《白与黑》是一本真正的美利坚戏剧的文本 [08:50]《白与黑》谈的是两个巨大的历史,却以新历史观给它们加上血肉 [20:08]非虚构的写法除了是新的史观,也是硬核数据现实主义 [30:15]国父与黑女奴之间的“感情”是主奴之间的一切悲剧 [37:00]从材料中分析一段不浪漫的冰冷“韵事” [48:30]黑白以及其他族裔之间的种族矛盾仍是当今美国动荡的诱因 [01:00:00]戏剧性东西很容易变成一种廉价的胜利 [01:04:40]在制度困局下,教育并不能赋予女性父权下的自由 [01:22:30] 《白与黑》引发的对历史和西方知识的反思,对好莱坞式个人叙事的批评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