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人世间》收视率打破央视近8年纪录,很多人真情实感地追剧,并讨论各种延伸出的话题。活字文化也有看过这部剧的同事,她们是如何看待这部剧的?在看剧的过程中,有人竟然将故事和活字一本新书结合到了一起,那这本书的特约编辑又如何看待呢?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本期时间轴】 [03:00]编辑们如何看《人世间》 [07:10]《人世间》中的改革背景,与文科生都能看懂的经济学小书 [09:50]“中华文化新读”系列里为什么有一本谈经济的书 [11:09]《人世间》为什么与写经济学的《沉沙无意却成洲》相关 [14:40]与经济最近的时刻竟然是经营游戏的时候 [17:10]这本书到底讲了什么 [27:35]作者厉以宁教授是什么样的人? [28:45]《沉沙无意却成洲》的结构和各部分内容内容 [38:10]“为新文化创造经济基础” [44:45]建立什么样的伦理经济学 [50:25]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学教育 [58:15]编辑们的读书总结 内容简介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文化是最有力的支撑。因此,超越厉以宁先生经济学家的身份,在大文化的视野下选读他四十年来的文章,不仅能看到他为中国经济发展所选择的“中国道路”做出的贡献,还可以从他的分析中深入体会到,中国走出自己独特发展道路的背后,有着怎样强大和深厚的文化底色。 厉以宁,1930年生,经济学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非均衡的中国经济》《中国经济改革与股份制》《罗马—拜占庭经济史》《工业化和制度调整》《希腊古代经济史》《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等。他是我国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的学者之一,参与推动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主持起草了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对我国经济改革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2018年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并获评“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问题来了:我们之前一共讲了几期爱情? 热衷于“搞钱”的现代,你觉得爱情变得速食了,还是虚幻了?为何我们一边想要自由,一边又想抓住确定性?旧时男欢女爱的故事似乎没有了生长的土壤,可是束缚明明比以前减少了,欲望为何却萎缩了呢? 感谢戏剧影视艺术和文学,带领我们跨越时空,去感受人类丰厚的、复杂的、有声有色、生命力勃发的情感世界。本期节目是对之前五期【古代情观】系列所讲内容的反馈和交流,我们再去体会一次“有欲、有情、有义”的生活吧。 【本期时间轴】 [02:10]编辑的一些话:为什么做“古代情观” [06:30]主讲人杭程经历过的爱情与传统有什么关系吗? [13:44]坐在现在谈古代,背后呈现的东西。再叙《牡丹亭》 [23:00]来自现代生活的迷惑和发问 [34:15]“一见钟情”与“见色忘义”,所谓爱情,第一点是“欲” [47:40]文艺青年确实更容易喜欢《浮生六记》 [54:11]大多文学作品里讲的人欲,是从男性欲望出发的,例《再生缘》 [01:00:30]女性塑造男人的故事,揭开一个事实:隐匿在历史叙述中的女性 [01:06:45]古代情爱中常见的“女鬼”形象,以《活捉三郎》为例 [01:13:30]了解古代爱情故事,第一读文本,其次从戏曲进入。例《桃花扇》 [01:20:10]情爱成立的终极落点,是勃发的生命力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在情观系列节目更新期间,杭程的博客上有了新的更新:“现代人追求卓越的爱情、追求不非凡的爱情,追求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追求烟花般的耀眼和灿烂,然后用此后的一生去收拾一地生活的碎屑。那些怅然那些厌倦那些不甘从何而来,难道真的是不够爱吗?不是。后来我明白,我们的爱情不够最浪漫不够最美好,恰恰是因为我们的爱情不够最平凡。” 本期节目,杭程从自己熟知或是导演过的现代爱情讲起,继续谈对中国古代情爱故事的认识和体会:在追求自由式的“极端爱情故事”之中,现代人的没能在困境中找到真正的出路。而看似不谈追求不谈方向的中国传统情爱故事,却以其诗意的情怀,滋润心灵。 【主讲人】 杭程,媒体圈和戏剧圈的传奇人物,行为随性特立独行。在记者做得最好的时候转做独立戏剧,编剧导演了《丑儿的春夏秋冬》、《新青年》、《爱情秘方》、《我爱上了神》、《拍案惊奇一枝花》《鹅笼书生》等多部作品,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思想卓越、艺术个性鲜明的独立戏剧家。 【本期时间轴】 [03:00]文艺复兴开始,西方对自由爱情的呼唤和追求 以《唐璜》为代表 [08:02]有时候在追求一种热烈的“伤害”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09:35]爱情至上的那些故事 [13:34]你能接得住这样的爱吗?你能履行你的诺言吗? 《旧爱》 [17:30]传统国人诗意化浪漫化的生活和表达 [20:04]彼此施恩、纠缠的“冤家”与西方爱情喜剧 [28:12]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滋润心灵的东西 [31:18]情爱观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 [33:00]奥尼尔对爱情的追问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女性是男人精神的指引者”,这是艺术家带有浪漫色彩的想象吗? 作为戏剧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杭程对“大时代背景下的悲欢离合、奇怪的故事、情爱观的突破或者不凡的爱情”都没有太大兴趣,他想写一份平凡的美好爱情。因为如果不存在这样的情爱生活样本,平常的日子该如何熬下去呢?直到他读到《浮生六记》,才发现这样的爱情,早就有人写过了。 【主讲人】 杭程,媒体圈和戏剧圈的传奇人物,行为随性特立独行。在记者做得最好的时候转做独立戏剧,编剧导演了《丑儿的春夏秋冬》、《新青年》、《爱情秘方》、《我爱上了神》、《拍案惊奇一枝花》《鹅笼书生》等多部作品,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思想卓越、艺术个性鲜明的独立戏剧家。 【本期时间轴】 [01:05]古代女性不可能拥有幸福吗? [06:10]传统故事里的反面角色在表达两个字:边界 [16:09]中国人认为最美的爱情是什么样? [20:30]最真实的、日记般记录的、平凡美好的爱情《浮生六记》 [27:10]不是只有不凡和传奇的爱情,才值得回味和品尝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传统中国人知道什么是爱情吗?没有恋爱、没有爱欲的释放,他们好像特别呆板保守无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们的婚姻好像憋屈死了?打开古代爱情故事的文本,有不同印象中的鲜活跑出来:故事越是久远,越似乎有现代的东西在里面。古人有些理解,似乎比今人更加通达。“才子佳人”,他们用诗情画意,抵挡生活的艰涩。情爱,充满人生的智慧和生活美学。 本期继续听杭程讲述“中国古人的情爱观”,听戏剧家如何理解那些中国经典传统情爱故事,中国传统爱情故事到底牛在哪儿。 【主讲人】 杭程,媒体圈和戏剧圈的传奇人物,行为随性特立独行。在记者做得最好的时候转做独立戏剧,编剧导演了《丑儿的春夏秋冬》、《新青年》、《爱情秘方》、《我爱上了神》、《拍案惊奇一枝花》《鹅笼书生》等多部作品,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思想卓越、艺术个性鲜明的独立戏剧家。 【本期时间轴】 [01:10]“从一而终,至死不渝”的情爱,有跟现代更贴近的人性的部分 《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 [06:40]女人塑造男人的故事 《李娃传》 [09:30]隋唐时期自由追求爱情似乎并没有完美的结局 鱼玄机与温庭筠与道观生活 [13:10]“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崔莺莺与张生 [15:40]至情,可以穿越生死 《牡丹亭》 [19:00]空门和红尘,落地又通透 小尼姑和小沙弥“双下山” [21:32]故事变迁亦是情爱观变迁 白娘子,法海,雷峰塔 [25:32]“意淫” 《红楼梦》 [29:36]中国人追求的情爱的大致面貌 《浮生六记》等 [40:55]古代爱情故事多“女追男”?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获得双方、父母、社会、天地的同意,办了个天地可鉴的婚礼之后,洞房花烛夜,给婚姻开了个好头。古人讲求“恩爱”的夫妻生活开始了。把情爱转变成亲情,是中国古人的发明吗? 杭程老师在本期讲述了中国古人厮守红尘的情路中,“恩爱”的成因与智慧:恩爱不是讲求矫揉的报偿,是情爱维系的终极方式。而获取恩爱的结合是——才子佳人,这里的才子佳人也不是炫耀一种天造地设的璧人模样,而是被提炼出可以抵达幸福、人人可为的传世模式。 【主讲人】 杭程,媒体圈和戏剧圈的传奇人物,行为随性特立独行。在记者做得最好的时候转做独立戏剧,编剧导演了《丑儿的春夏秋冬》、《新青年》、《爱情秘方》、《我爱上了神》、《拍案惊奇一枝花》《鹅笼书生》等多部作品,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思想卓越、艺术个性鲜明的独立戏剧家。 【本期时间轴】 [00:55]洞房花烛,中国式爱情审美的集中体现 [04:16]中国人为何不讲“爱人”而是“冤家” [07:08]《桃花扇》里的恩情 [08:20]柳如是与钱谦益 [16:50]才子佳人经典模式,为何人人可为 [19:10]《雷峰塔传奇》的妙处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关于爱情的讨论是聊不尽的,尤其是在一个性别议题讨论激荡、拥抱多元价值观的时期,社交网络上一旦有所谓“新瓜”,便有年轻的朋友们震惊、怀疑、重新评估、再次期待、继续碰壁。如果想锚定方向,我想我们应该参照更多的坐标和航向,只要是有价值的、有美感的,我们都不妨拿来参考和思索一下。于是便有了这个系列的节目:中国古人的情爱观。我们邀请到独立戏剧家——杭程,来做这个系列的讲者。 杭程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思想卓越、艺术个性鲜明的独立戏剧家。在二十余年的创作过程中,他从《新青年》等初期追求可以在舞台上开拖拉机的狂热、无所畏惧的表达的作品,创作导演到传奇戏剧《鹅笼书生》,在其中迷茫和转变的几年,是传统文化滋养了他。他在《鹅笼书生》的节目单中写道: “旧时中国人的爱情观是:有情有义,厮守红尘。我觉得真的挺自由的,挺达观的,挺美好的。知天、知地、知人、知己。情义是自由与约束间的张力,呈现出一种荡气回肠的诗情画意在里面。 比照当下被西方异化了的爱情观,当代人在享受所谓自由爱情的同时,不知多了多少痛苦、迷茫和绝望。想要得到救赎吗?你们在西方的戏剧文学中找到过吗? 我把这样一个意思编了三个故事放在一个古代传奇故事里面,它的名字叫《鹅笼书生》。 是时候回头看一看,中国人对爱情的体会曾经多么地深刻和美好。” 这样一段导演自述恰恰是我们认为他可以讲讲中国古人情爱观的理由,这个系列无关社会学、人类学或者女性主义,而是一次审美与心灵的巡回和垂问,也涉及西方戏剧与中国传统文学的比照。 【本期时间轴】 [04:05]伯格曼的《婚姻风景》引发的离婚率 [07:50]西方的“爱情”和中国的“情爱”,还真不一样 [12:25]传统中国人是如何相识的——没日久生情这回事儿 [20:40]中国人相信“天造地设” [25:10]中国古代不把个人看得那么重要 [27:40]彼时的姻缘“双方同意、父母同意、社会同意、天地同意” [30:18]禁锢与保障的两面一体,结婚的过程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多年以后,面对假期,我们仍会想起学生时代放假回家第三天即被父母嫌弃的往事。而当子女“翅膀长硬”有了独居空间后,与父母团聚,又会迎来什么温(ji)情(fei)脉(gou)脉(tiao)的日子? 在“就地过年”的倡导下,回家需要核酸、报备、隔离甚至阻隔的艰难中,我们嬉笑着和父母一起生活,两代人的隔阂、不解。但末了,来自山东湖南江西河北黑龙江的我们默默啜泣着:回不去的名字,叫故乡。 真情实意的表达和回馈会有神奇的疗愈效果,这期就是这样的记录,也许会哭泣,但是很丰盈。祝春节快乐。 【心路历程】 [04:49]回家就是一个动作,买票、等待、赶车,赶着回来。 “我长大了,我父母也长大了” [10:06]妈妈的控制欲比较强…… “我有一段时间很想结婚,想赶紧搬走” [16:54]当父母以后,明白他们就是想参与我们的生活 “导致孩子永远是孩子的身份。所以特别累” [27:50]妈妈的那些很纤细的敏感和脆弱 “爸妈开始像候鸟一样跟着我” [39:30]什么时候才开始长大 “放松,得我先开始。逼自己别那么敏感” [51:49]假装上班或者说感觉放假压力很大 “有十天假咱就说一星期,有一星期就说三天” [01:00:00]就地,这个工作地,不是我的家 “你也不知道,你究竟属于哪儿。你是觉得孤单的。”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鹤岗,因低房价被“转型”成网红城市的一个黑龙江地级市,是导演耿军的家乡和其创作的故事的发生地。 在耿军的影像里,这座位于高纬度地区的城市显得更加冷峻:与消费时代相匹配的热闹街市、东北饮食男女的打情骂俏,都不在影片的表现范围之内。同时《东北虎》亦不是包装成异乡情调或是犯罪悬疑的黑色电影,它试图表达“每个人内心里凶猛的那一部分,不应该被生活这块巨大的抹布给擦去,去挣扎,试着勇敢一点儿,可能结果是满脸灰,一身骚,但还得挣扎着要活成个人样儿……” 本期节目,活字电波邀请到导演耿军,一起聊聊他正在院线热映的新片《东北虎》。用东北话说点实话,谈电影本身,讲创作意图,说东北的诗意,也真诚地倾吐期待中的——人和人彼此温暖相待。 【嘉宾介绍】 耿军,导演,1976年出生于黑龙江。2002年开始拍摄电影,作品曾多次入选国际影展。剧情长片《烧烤》入围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新电影单元及鹿特丹电影节未来电影单元,剧情长片《青年》入围罗马电影节主竞赛单元,2014年以剧情短片《锤子镰刀都休息》获金马奖最佳创作短片。2017年《轻松+愉快》获得圣丹斯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并获第54届金马奖最佳剧情长片、最佳导演奖等四项提名。 【导演语录】 [03:10]“我自己是一个喜欢逛动物园的人” [06:58]“是不是我电影里的主人公也可以看一下观众” [08:48]“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都不为人知” [11:15]“我对坏人感兴趣,如果听说谁是坏人我想跟TA见一面” [15:20]“我们拍电影的,不需要展现一个地方的全貌,那是航拍的活儿” [19:00]“我们在宣传这个电影的时候从来没说是喜剧” [25:58]“K歌时看到的那些跟剧情没什么关系的MV——沙滩泳装美女,美好得一塌糊涂” [33:20]“我不认为我拍的是最底层,我拍的是广大层” [35:37]“人跟人之间能透露一点温暖和善意的东西,越来越少见” [38:18]“等放映许可证的期间,我写了俩剧本” [39:02]“画画的孩子说‘我们画画的是半个文学家’” [44:50]“被骗那一刻特别美好” 【音乐】 片头:《也可能是技巧》via电影《东北虎》原声带. 陈筱舒 片尾:《我是男主角》via电影《东北虎》原声带. 陈筱舒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如果你常逛豆瓣“山倒组”,肯定知道近两年读者对出版社选用轻型纸做书的讨伐,如果你是其中一员,没准儿还加入了“反轻型纸联盟”,甚至买书前还跑去“是轻型纸哦!”鉴别一下再下单。但如果你觉得轻型纸做的书确实很轻、好翻、不割手、能摊平,阅读感受不错,加入了“我爱轻型纸”,那你可能被前几个小组几万人当成“为出版社洗白”的人。 发黄、发霉、掉渣,轻型纸真的那么不堪吗?在全球倡导环保、技术屏幕挤压图书阅读的新时期,我们的纸业何去何从?出版业的编辑如何选纸,怎样考虑预算,又如何面对讨伐轻型纸的声音?本期我们邀请了两位极具代表性的重磅嘉宾,恳切地谈谈关于轻型纸的话题。 【本期嘉宾】 王彩萍,2002-2012~香港兴泰行洋纸有限公司,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2014-2016~创业北京诚品原素贸易有限公司;2021年底成立北京七次方贸易有限公司。 刘海光,当代世界出版社副经理,副编审,“雅理译丛”出品人,“雅理”品牌联合创始人。 【本期时间轴】 part1 王彩萍部分 [03:55]作为纸商,跟轻型纸的初接触 [05:58]作为北欧特产的轻型纸 [08:48]我国出版人对轻型纸的接受过程 [15:45]作为贸易商对轻型纸做书成本的认识 [20:22]纸张变黄的原因 [26:04]作为承载内容的纸张,应依据内容有多种选择 [31:55]放眼全球,国内出版人对做书是特别用心的 [41:00]有喜好、有分辨、有要求,能提出问题,是令人欣喜的进步 part2 刘海光部分 [43:50]常用几款纸的成分介绍 [58:00]各种纸的价格与成书成本比较:用轻型纸真的不便宜 [01:03:10]做书时凭借什么来选纸 [01:07:10]技术角度讲讲为什么轻型纸掉渣了 [01:11:05]“精装+轻型纸”咱好好聊聊 [01:16:30]读者不爱轻型纸的声音,编辑该怎么听 [01:20:10]大家都用轻型纸,是“跟风”吗? [01:23:40]编辑正面轻型纸发黄的问题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刚过去的2021年是鲁迅先生140周年诞辰,从《觉醒年代》热播到鲁迅后人被刷上热搜,“迅哥儿”去年有点忙。b站曾发布了一项数据统计,综合分析了站内那些读书相关的视频、弹幕、评论等等,结果显示,在b站,鲁迅是最受年轻人欢迎的作家。 北大人文学者钱理群教授说,他只要面对青年朋友,就会情不自禁地讲鲁迅。今天的年轻人如何理解鲁迅?我们现在仍然需要鲁迅吗?从“一怕周树人”到“迅哥儿永远滴神”,我们如何与鲁迅“重新相遇”? *片尾有彩蛋,记得听到最后! 【本期嘉宾】 刘东,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方向在读博士研究生。 卤煮,活字出品《北大钱理群教授讲鲁迅》系列课程的策划编辑。 【相关书目及课程】 《钱理群讲鲁迅》《钱理群新编鲁迅作品选读》 二〇二一鲁迅诞辰140周年收官之书,当代著名学者钱理群,在晚年重新回到鲁迅研究,采用讲演的方式向大众再谈鲁迅,于是有了这样两本鲜活的小书。 《北大钱理群教授讲鲁迅》系列视频课 后疫情时代北大钱理群教授关于鲁迅的最新读解,B站搜索“钱理群讲鲁迅”了解更多。 【本期时间轴】 [03:20] 北大毕业生把鲁迅的《野草》改编成rap,在b站有900多万播放量 [08:55] 解读、“二创”层出不穷,这一代年轻人怎么看鲁迅? [15:48] 鲁迅的地位非常特殊,“英国人会要求莎士比亚回答今天的问题吗?” [18:00] 为什么我们一度“拒绝鲁迅”? [24:17] 离开教科书、离开学校,我们又与鲁迅“重新相遇” [31:00] 语文教育的困境:时代背景导致现代白话文在诞生之初,内涵就极为复杂 [32:12] 鲁迅教你骂人?“你只看到他嘴毒,没看到当年那些骂他的人” [40:18] 钱理群教授:“鲁迅拒绝给人当导师,他是把自己的困惑和挣扎都告诉你” [41:18] 鲁迅经历的探索过程:“他是以个人面对整个时代和世界的大问题” [52:07] 钱理群教授的鲁迅研究与他自身互为映照 [56:46] 进入鲁迅的阅读建议:回到原典 + 借助“中介” [01:01:18] 钱老师与夫人的定情信物,是他研究鲁迅的手写论文集 [01:06:48] 钱老师的“树洞”信箱:每一代人都有自己要面临的问题 & 片尾彩蛋!
跨年时刻,你准备去哪里安抚心灵?玲娜贝儿、环球影城,下雪的紫禁城和许愿的雍和宫,在这颠簸的一年里,哪一处更适合安放你的情绪?本期嘉宾小张同学是办过迪士尼年票,一年去28趟迪士尼、10次故宫,再加环球影城和发现王国的游园达人、神人,凭借自己强大的游园经验,她给我们讲述了“守护神奇”的“神奇”在哪儿,又是怎么被迪士尼、环球影城,媒体、流量和大众加持的。 本期可谓既硬核又实用,而且适度的吐槽符合跨年的欢乐。如果你打算跨年去迪士尼看烟花,到各处的游乐园玩儿,就更不能错过啦! 祝新年快乐,明天我们继续再见! 【本期时间轴】 [02:15]最近两年,去了45次迪士尼,今年还去了10次故宫 [06:17]把迪士尼当成自家后花园来逛,意外在YouTube“上镜了” [11:12]童年情感记忆、拆解沉浸化游园体验,迪士尼是怎么造梦的呢? [21:50]来聊迪士尼的上午,刚去过雍和宫 [24:06]“迪士尼朋友”的魅力和治愈 [27:43]玲娜贝儿今年为什么那么火?甚至要去拜她? [33:22]沉浸在迪士尼朋友的治愈中,是种什么心态 [40:50]跨年去上海迪士尼、环球影城的不同玩儿法 [49:30]去游乐园可能发现一个新的自己(的高血压),游园tips及吐槽 [55:20]一起守护神奇的温馨故事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