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是「 在场证明」的第二期,我们趁热打铁,从客厅聊到厨房。在上海疫情尚未过去的阴影里谈厨房,那个前段日子里忧心忡忡饥饿难耐的肚子让我们似乎获得了某种发言权。 厨房的历史清晰而重要,貌似只有在互联网开始盛行的这10年才迅速的被都市年轻人边缘化。但10年隐退一朝回归,在疫情封闭的这两个多月中厨房给了我们什么体验?它教会了我们什么?最近这段荒诞的日子里关于厨房我们又能看到和分辨哪些问题?厨房这从必要到非必要又到短暂的纯粹必要的过程里,我们试着理清思绪。 厨房可能默不作声,但从未从家中退场。 BGM 梅卡德尔乐队——死亡与堕落 内容链接 05:55 中国厨房的火塘文化与灶王爷传统 14:20 西方厨房的历史衍变 17:29 现代厨房“鼻祖”法兰克福厨房的出现 25:00 疫情里厨房感受大赏 36:37 高频次的厨房工作让我们找到某种身体的重性 45:35 厨房解救了我变成“三位一体人” 49:00 朋友,起来抢菜了! 52:37 “非必需品”成了“违禁品”? 56:08 萨普文化里的“非必需” 59:10 从《自由论》的角度找到“非必需”的判断路径 66:22 拿开对“公平”的注意力,想想实际问题的解决 71:17 非必要的必要性探讨 76:37 《厨房里的哲学家》选读 播客拓展 * 摩梭火塘文化 https://www.iqiyi.com/v_19rrbbf6h8.html * 法兰克福厨房 https://www.huxiu.com/article/304116.html * “三位一体人”梗的解读 变形记 (豆瓣) (douban.com) 装在套子里的人 (豆瓣) (douban.com) 单向度的人 (豆瓣) (douban.com) * 萨普文化 非洲贫民窟里的“上流绅士”:宁愿捡垃圾,也要全身名牌 - 知乎 (zhihu.com) * 以赛亚伯林《自由论》 自由论 (豆瓣) (douban.com) 欢迎你的在场与证明。 Make “we were there”into “we are here”。
本期是在「 在场证明 」的第一期播客,除了在场证明的由来和介绍,我们也在客厅里聊了第一期的主题:客厅。 除了聊到客厅的由来以及中外的词源差异,客厅作为空间的模糊属性及其他场所特性,同时我们也会结合我们的实际体验聊到有无客厅究竟在现代都市生活中有什么差别,生活中客厅的社交作用及客厅的逐渐消解与功能迁移。 当我们没有客厅时,我们失去了什么?在上海疫情中,我们的实在客厅与虚构客厅是如何作用于我们的生活给予我们启发,客厅又能否作为一种热情好客的观念而被接受或用于达成共识? 欢迎你的在场与证明 Make “we were there”into “we are here” BGM Kendrick Lamar——N95 播客拓展 * [挪] 诺伯舒兹——《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4909464/ * 圆厅别墅Villa Rotonda https://www.awhouse.art/villa-rotonda * 乔家大院(官网可查询导览及布局图) http://www.qjdywhyq.com/ * [德]韩炳哲——《他者的消失》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3442258/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