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M 安徒生童话 series 更新啦!这次我们讲的安徒生名作《拇指姑娘》。据简里里说,这是小时候识字的课本。 在峰哥和简里里解构之下,这个看似人畜无害的童话,里面却暗喻的颇值得回味的价值观。想来不禁肝胆颤抖:我们在给孩子们传递怎样的价值观?如: - 拇指姑娘颠沛的人生中,她扮演的一直是一个被掠来撸去的对象。一路遭遇的各种飞禽走兽,看中的都是她的美丽身体!而她似乎也甘然接受,并且以最后得以嫁给王子而作为幸运的归宿; - 故事中的所有角色,都是以貌取人。蛤蟆、甲壳虫、鼹鼠自然不用说,就连拇指姑娘本人也不能免俗。她不愿意嫁给蛤蟆、鼹鼠,也并没有特别的理由,主要就是觉得对方丑陋。而王子一出现,晶莹剔透,头戴金冠,拇指姑娘立马就嫁了; - 故事虽然看似有个皆大欢喜的结尾,但是情节推进中是一个又一个的创伤、丧失。比如那抚育拇指姑娘的妇人,老年得子,得而复失,她后来怎样了?那被绑在荷叶上的蝴蝶呢?空欢喜一张的蛤蟆母子,鼹鼠,还有提供了一年吃住的田鼠?他们后来都怎样了?安徒生似乎觉得没有必要交代。只要主人公拇指姑娘最后住到一个世外桃源,嫁了个如意郎君就行了。可蛤蟆、鼹鼠就不是人了么?(well,当然他们不是人,but you know what I mean. 他们也是有感情,有付出的!)他们的失望、创伤,都不值得稍费笔墨交代一下吗?就是因为他们丑?就这样成为用完就扔掉的配角? ====== BYM 微信号 bymradio Email: bymradio[at]gmail.com
这期 BYM 有两部分内容: - 讲安徒生童话《坚定的锡兵》 - 解构美国70年代末期著名流行歌曲「I've never been to me」 节目里面我们做了以下探讨: - 童话故事,是什么打动了我们? - 面对死亡,人有可能是怎样的反应? - 美国经典歌曲歌颂「女德」 有关锡兵那个故事,录制结束后,我又想到一点,在此补充: 故事中锡兵这个人物,非常坚强和骄傲,所以在遇到任何凶险都坚定面对,一言不发,是高仓健、海明威那样的沉默硬汉。安徒生这里用了一个 literary device: 锡兵作为一个玩具,当然是不能发声的;但是在描写中,这被作为锡兵性格中的一部分,仿佛他是刻意不发声,“什么事都自己扛”。 这看似顺理成章。但是细细品味之,这锡兵真其实并没有选择余地,因为他就是一个锡兵,无法发声。我不禁觉得安徒生如此安排是别有深意的。这锡兵本就没有选择,但甚至他自己都并不知道,并且他还在 self-rationalize -- "呃,不!我身穿鲜艳的制服,怎能开口求救?“ Enjoy the show! (又:结尾有彩蛋!) ====== Blow Your Mind 播客听众群,入群报名链接 jiandanxinli.com/events/892 关注 bymradio
迪士尼动画篇《冰雪奇缘》即改编自本次所讲的这个安徒生童话。 ====== Blow Your Mind 是简里里+峰哥合作的播客节目。 收听方法: 关注 BYM:bymradio,或 在 苹果 podcast, 或 喜马拉雅搜索 blow your mind. BYM 听友群,报名链接: jiandanxinli.com/events/892 节目邮箱: [email protected]
====== Blow Your Mind 是简里里+峰哥合作的播客节目。 收听方法: 在 苹果 podcast, 喜马拉雅搜索 blow your mind. BYM 听友群,报名链接: jiandanxinli.com/events/892 节目邮箱: [email protected]
非常欢乐的和简里里录了一期节目: 先是: update 了上期所引用的《红鞋》的原版故事(即安徒生原版) 然后:峰哥分享最近听到的一个报导,美国一对夫妇试图用完全中性的方法(gender neural)来抚养子女,以及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挑战 最后:我们聊了聊中国神话传说中,原来说来说去都是在说同一个道理。 是怎么一个道理呢?请听节目! Blow Your Mind 是简里里和峰哥制作的播客节目。
本期播客是和 @简里里 录制的。录制过程十分欢乐;剪辑中,也频频乐出声来。有创作经验的人(这应该是所有人吧)都能体会:有时候创作是个很痛苦的经历(我那些做[知识付费]的朋友们,很多好像都是这样),有时候创作是个很快乐的经历。并且,创作过程中的痛苦或者快乐,也会体现在最重的作品中。 这次和@简里里 录节目,就是非常快乐。令我迫不及待想赶快再录一集。 本期节目中,我们 “解构” 了两个童话故事:安徒生的《红舞鞋》、格林童话《青蛙王子》。(其中还有峰哥唱歌。) 峰哥现在对讲故事很感兴趣。我觉得我们最自然的学习方式,就是通过故事(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世界各地所有文化传统中,都强调讲故事;所有社会中的孩子们,都爱听故事)。人的大脑机会是没法通过听 “讲道理” 来学习。It's simply not how we are wired. 学习需要感情(emotions),而激发感情,需要故事。 这个道理是 @简里里 本能就知道,并且跟我讲过很多次的。但是作为一个学数学的理工直男,我需要 have someone like 简里里 to repeatedly hammer it home for me. 想起了 minority report 中的对话: Anderton 警探 (汤姆克鲁斯扮演):少数派报告在谁那里? Hineman 博士:三个人中那个最有悟性的人 Anderton: 谁最有悟性呀? Hineman:当然是那个女孩子!
本期 BYM,再次邀请到了董老师,简里里老师,一起来聊聊[知识付费]。这是当下一个风口,简、董两位老师也都实操的 practitioner -- 两位在豆瓣时间都有,或者即将有作品推出。对于[知识付费]这个话题,是很有发言权的。 董老师在节目中介绍了一本书 《帝国与传播》(Empire and Communications, Harold Innis, 1950)。书中考察了古代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这些帝国,以及他们的书写媒介(石头、泥板、草叶、纸),探究两者直接的因果关系。 Innis 把书写媒介分为两类:趋向时间 vs. 趋向空间。以石头为刻写媒介是典型的趋向时间:一旦刻写好,可以历经世纪,但是难以运输。(英文有成语 carved in stone, 类似咱们的 “板上钉钉”,那就是已经做定论,不能再改了。) 草叶则是典型的趋向空间的媒介:运输方便,但是很快就朽坏了,无法保存。 Innis 由此推出,由于两种媒介性质的不同,推动不同的帝国走上不同的发展方向。Innis 在世的时候,还没有互联网(他在20世纪50年代就过世了)。不知道他看到了互联网,又会作何感想。 本期覆盖内容较多,这里只介绍以上一点。其余请 收听节目!
简里里和峰哥最近看来《银翼杀手2049》。观后感聊了一个小时。 ====== BYM 微信:bymradio
====== BYM 听友微信群对!本节目有个微信群。报名链接:jiandanxinli.com/events/892 也可以来信: [email protected]
====== BYM 听友微信群,we are smart, curious, and nice people! 报名链接: jiandanxinli.com/events/892 也可以来信: [email protecte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