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04 过度自信:懂的多了还赚的少了?|朱宁「超越非理性:你的行为金融学第一课」

一席

《超越非理性:你的行为金融学第一课》由一席与华泰证券联合制作,在一席平台和华泰证券平台共同免费播出。课程共6集,总时长约94分钟。 主讲人:朱宁,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席勒。 Vol.03 不愿止损:亏了要不要卖?|朱宁「超越非理性:你的行为金融学第一课」 第四课 过度自信:懂的多了还赚的少了? 我赶不上巴菲特,但水平应该差不多,会不会是李菲特、王菲特?交易越频繁的投资者业绩越差?牛市的时候为什么散户反而更容易跑输大盘? 过度自信是投资中的普遍现象,许多投资者在获取大量信息后,反而收益不尽如人意。本集介绍投资者不理性行为之一:过度自信,一起看看是什么阻碍我们作出理性的决策。 【时间轴】 00:21 什么是过度自信? 02:22 行为经济学范畴中的“过度自信” 05:20 过度自信的成因与在投资中的表现 * 人往往在复杂的任务面前更加容易自信 * 信息过载时,容易让人强化自信或者产生虚假自信 * 投资者接触到的信息不一定公正和准确 08:21 散户如何不亏钱?通过了解行为金融学,「赚自己该赚的钱,不亏自己不该亏的钱。」 14:04 散户在牛市时更容易跑输大盘? 16:18 如何克服过度自信? * 意识到过度自信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行为偏差 * 尽可能多地去了解一些关于金融投资的基本原理 * 有长期投资和多元化投资的理念 👇课程大纲: 👇课程更新时间表:

18分钟
3k+
1年前

Vol.01 投资是“反人性”的吗?|朱宁「超越非理性:你的行为金融学第一课」

一席

《超越非理性:你的行为金融学第一课》由一席与华泰证券联合制作,在一席平台和华泰证券平台共同免费播出。课程共6集,总时长约94分钟。 主讲人:朱宁,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席勒。 投资历史中,人类常常重复着同样的错误。这些错误行为,恰恰是行为金融学关注的重点。 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行为金融学把对人类行为和心理的思考融进对金融市场运行的分析中。 我们将探讨投资行为中常见的四种误区及其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帮助个人投资者在决策中「少犯错误」,也为我们理解宏观经济运行体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第一课 投资是“反人性”的吗? 传统经济学假设人是理性的,实际上真的如此吗? 历史上,市场的大幅波动常常与个体的非理性行为相关,投资者的心理、社会心态也会影响资产价格波动。总结投资中的非理性行为,帮助减少犯错,成为更好的投资者。 * 为什么近些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对行为金融学青睐有加? * 如果人无法完全理性,机器可以吗?人工智能是散户投资者的朋友吗? 【时间轴】 00:46 什么是行为金融学? 01:31 历史上的非理性投资案例 04:14 市场中的人是理性的吗? 05:01 为什么传统金融经济理论不能解释金融危机的爆发? 07:05 诺奖「青睐」行为金融学?个人的决定对于整个经济运行的重要性 11:20 人工智能可以理性投资吗?技术进步与投资决策 👇课程大纲: 👇课程更新时间表:

14分钟
5k+
1年前

我们总是用各种标签把自己套住,但人应该和音乐一样,是自由的|穆拉特·谢力扎提 一席

一席

穆拉特·谢力扎提,音乐人。 我们作为一个人,经常局限于一个又一个的信念、给自己贴上各种标签。但我觉得人应该像这些民间音乐一样,是自由的。当你把层层标签、种种信念拨开以后,你会慢慢地发现你自己,发现自我。 穆拉特是一名哈萨克族音乐人。1990年代从西安音乐学院毕业后,他回到新疆音像出版社工作,为民间艺人编曲,将他们口口相传习得的音乐录制成磁带。在这个过程中,他却发现,很多民间音乐的自由表达在所谓“规整”的乐谱中被僵化、被破坏了。 之后,穆拉特便常年辗转于我国新疆的阿勒泰、吐鲁番、和田等地,以及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重新探访和挖掘传唱千百年的哈萨克民歌。并将民间音乐独特的连音奏法转化移植到古典吉他的演奏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这些传唱千百年的音乐中,穆拉特常感受到天宽地阔,而草原仿佛近在眼前,“我们总是用各种标签把自己套住,但人应该和音乐一样,是自由的。” 【时间轴】 00:06 🎵《最美的阿勒泰》 04:24 童年、奶奶与吉他 09:30 🎵《沙漠驼铃》 13:02 「把我所谓的音乐知识应用到民间音乐上,其实是在破坏民间音乐」踏上寻找民间音乐的路 18:49 🎵《黑云雀》 23:49 创造独特的吉他连音奏法,Kũy(葵)吉他演奏法 26:55 🎵《三粒谷》 30:52 褪去层层标签,感受“万物一体”:情感、爱、温柔、尊严与伟大 33:05 🎵《春江花月夜》改编片段 35:18 「我们没有失去记忆,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湖。」🎵《走吧》 大家可以在小程序“一席商店”找到穆拉特老师的专辑《三粒谷》、《七个岛》! 🚩跟着一席一起走进穆拉特的世界! 👇《最美阿勒泰》 👇描述克烈部生活的绘画 👇穆拉特全家福,他是最右边的小男孩 👇印度电影《流浪者》 👇奶奶(一排中间)、穆拉特(二排左一) 👇穆拉特在西安音乐学院 👇新疆最早的摇滚乐队之一黑马乐队 👇《黑云雀》 👇冬不拉、乌德琴、古典吉他(从左到右) 👇北岛《走吧》抄录

38分钟
5k+
1年前

为了能当领导,我爸给我报的每个志愿都是「人力资源管理」|梁彦增 一席

一席

梁彦增,脱口秀演员,偶尔是个作家。 原来我从小到大忙来忙去,树立那么多理想,会不会只是因为,我也想获得我爸得到的那样无条件的爱呢? 许多人是通过脱口秀认识梁彦增的。他的专场「鸽子的芳心」风格独特,全程互动,“主打简单无脑的快乐,没有观点,没有深度思考。”除了讲脱口秀,他也写诗、写小说、拍电影,微博简介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超话”小主持人。 梁彦增过着当代青年人熟悉的生活:带着理想离开故乡,在新的城市和新鲜的体验中不断变换着目标,重新养育着自己。白天在互联网大厂上班,下了班讲脱口秀,在现实的眼光中,用创作为自己保留了一小块精神飞地,顺便实现了儿时的梦想,当一个作家。 今年,梁彦增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小说集《沉默时,请大声朗读情书》,自我介绍只有一行字:双鸭山人,一个青年。他打捞了记忆中与故乡有关的片段,一个有矿区、火车和漫长寒冬的东北城市,和一群失落的、被时代淹没的人,作为对过往的回望。 不过,他要分享的并非“坚持多年、理想实现”的励志故事,而是一种普遍的困惑:曾经支撑着我们的理想实现了,然后呢,还可以依靠什么继续走下去? 【时间轴】 00:06 和大家聊聊理想 02:07 第一个理想:当奥特曼 07:08 第二个理想:出人头地 10:43 第三个理想:当leader 14:42 第四个理想:「情怀」 20:12 第五个理想:当作家 23:29 第N个理想:那个叫「理想」的东西

30分钟
7k+
1年前

这群中国教育制度下的优胜者,正在被成功学反噬|刘云杉 一席

一席

刘云杉,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早一步,赢一路”,抢跑、超前学习变成了一部分人成功的法宝;效率主导下,精通“套路”仿佛找到了学习与应试的捷径。掌握了这些秘诀的佼佼者们进入大学,又会经历新一轮的洗礼。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下,他们被要求成为对自我高度负责的学习者。在目标和任务驱动下,把自己训练成一个灵巧的“猎手”,快速适应变动的世界,却极少专注、沉思。广泛涉猎,却疏于专业知识。在看似自由与无限的可能性中,忙碌地消费、体验和迷失,不敢做出选择。 这一代学生为什么普遍经历上述成长的痛苦?当年轻一代被贴上精致利己主义者的标签时,更应该检讨的是,什么样的教育制度逻辑塑造了这一代的青年人。 【时间轴】 00:37 “精英的傲慢”和“精致的利己主义”背后的制度逻辑 01:49 为什么中小学生普遍在超前学习? 10:24 孩子的每一天都在被评价 12:14 教育系统被魔幻成一个大型的数据监测、侦探、挖掘、分析、改进的系统。 15:37 “人上人”的孤独 16:36 套路背后的泰特教学模式 18:59 他们以为,人生有最优解和标准答案。 20:57 原本用来自我教育的大学生活,变成了自我监控的学习。 28:31 “做题家总是在揣摩出题人的心思,我要变成命题者”。 29:18 选而不择的困境 31:22 高阶能力:在多重任务不断地变换焦点,但不投身于具体的事 35:29 掌控的反噬 37:54 农夫与猎手 39:01 通向孤独与倦怠的千禧一代

42分钟
28k+
1年前

坐在小县城的麦当劳里,我发现二十岁时预见的那个世界好像没有实现|ale 一席

一席

Ale,写作者 Ale是意大利帕多瓦人,1993年生,天秤座,AC米兰球迷。2014年,为了报道南京青奥会,21岁的Ale第一次来到中国。大学毕业后,因为觉得“中国也许和我有关联”,他搬到北京,从零开始学中文。 在中国生活的六年期间,他学过电影,做过群演,拍过广告。2020年封在学校期间,他在豆瓣写自己跟宿舍保洁阿姨、维修大叔、食堂打菜小哥的日常互动,感觉大家褪下了原有的身份,都是努力活着的人类而已。在最孤独的时候,文字像一根通向外界的绳索,连接了Ale和读到他文字的人们。 2023年初,他开始在世界各地旅居,开了个人专栏,用中文记录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和事。现在,刚刚回到中国的Ale想聊聊十年前他在南京感受到、并把他带到中国来的那种近乎本能的需求:和人交流,和人连接。 这些年我生活在了不同的城市,做了不同的工作,切换了不同的身份。这六年对我是一种摸索的过程。有时候会觉得好玩,有时候会觉得迷茫,有时候会觉得着急。我当时不太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现在回头知道了,那是我的成长。那六年,《我用中文做了场梦》。 【时间轴】 01:29 我想尝试回答一个让我头疼多年的问题:你为什么会来中国? 05:36 两年后,我搬到中国,学电影,和一个法国人卷学中文。 08:24 外国人和自己人 15:15 成为自己人也有麻烦。比如,“ale你多大了,28岁,差不多可以考虑稳定下来了。” 16:22 疫情开始之后,虽然地球没变,但我们好像变得离彼此更远了。 22:28 我发起了一个写作俱乐部,在这个地方,好像真的看到了彼此的内心。 26:55 那六年,《我用中文做了场梦》。 28:45 在外面跑这段时间有它的意义,跨过隔阂,与人连接。

36分钟
9k+
1年前

把孩子培养得那么有独立观点,他会不会成为不合时宜的「杠精」?|蓝方 一席

一席

蓝方,C计划联合创始人。 当大量仇恨言论、偏见歧视、阴谋论在舆论场上一呼百应的时候,我们如何重建公共理性? 八年前,曾是记者的蓝方和两位合伙人一起创办了C计划,一家致力于推广批判性思维、思辨教育的机构。她们希望填补应试教育对于独立思考的忽视,培养一群合格的公共生活参与者。 八年间,C计划的课堂成员从成年人拓展到儿童,他们在课堂上讨论过各种公共议题:大城市应该接纳流动儿童平等入学吗?教室里该不该安装摄像头?代孕该不该合法化?死刑该不该被废除? 除此之外,情感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有了喜欢的人,该不该谈恋爱?我的朋友总让我不爽,该不该跟他绝交?如何应对自己的情绪?相比于理性的公民,成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人,理解自己与他人,也是一个个体拥有良好生活的前提。 【时间轴】 00:40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从一堂讨论连坐制惩罚的课讲起。 08:26 批判性思维如何教?阅读是个好方法。 12:04 家长的担心:把孩子培养得这么有独立的观点,会不会反而和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呢? 13:08 消失的课间十分钟,学生给班主任写了封信。 14:36 遇见杠精,你应该争论,还是应该闭嘴呢? 16:10 日常生活中的非暴力沟通与明亮的说理 17:48 为什么我们要让城市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要去关注流浪汉、流动儿童和路边摊贩呢? 20:39 如何用阅读应对无处不在的偏见、歧视、仇恨言论和网络暴力 22:54 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对自己有什么伤害 27:38 C计划的8年:谁来为批判性思维和公共理性买单?

29分钟
8k+
1年前

小镇做题家:流动的代价|谢爱磊 一席

一席

谢爱磊,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从2013年起,谢爱磊对中国四所精英大学的近2000名学生开展追踪研究,其中近28%的学生来自农村和小镇。他们在学业上努力付出,赢得高考这场战争,成了人们口中的“小镇做题家”。 对于一个寒门学子来说,排除万难考上精英高校就等于实现阶级跨越了吗?这或许只是故事的开始,在结束培养“做题机器人”的教育模式之后,没有人告诉他们未来的人生如何走。在陌生的文化世界里,他们进退维谷难以适应,时常自我低估、缺乏身份认同。 小镇做题家一度被认为是在考研、“考公”等领域更有优势的群体,他们被等同于更擅长背书做题。但在谢爱磊看来,小镇做题家的潜台词并不是他们擅长什么,而是缺少什么。同时谢爱磊的研究也显示出,小镇做题家们越来越难以找到一份精英工作,学业成功越来越难以换来社会意义上的成功。 他在学校里发起「师友计划」等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们在大学的新生活与过往的旧生活之间建立起一条连接彼此的道路,想要在这个不完美的系统上,去做一点微小的能改变它的事情。 -时间轴- 00:42 一项关于“做题家”的追踪调查 04:03 在精英大学中“找不到感觉” 06:51 “自我低估” 09:03 你是不是这个城市的一员? 13:06 农村籍学生在就业时存在哪些弱势? 19:50 我们可以为小镇做题家做些什么? 25:31 “你觉得读书能够改变命运吗?”有一个受访者反问我,你觉得呢?

28分钟
9k+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