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第一期节目(同时也是连续三周“年终盘点”的最后一期),我们来看几家全球范围内的“失意大公司”。 本次挑选的标准依然围绕“2021”和“大公司”两个关键词展开,其中,有一些“意料之中”的公司没有入选。在反垄断、平台治理和隐私数据保护等大话题上,全球的主旋律与中国一致,但尚未对Google、苹果等真正意义上的“大公司”产生实质性的业绩影响,所以我们只是将其列入提名,把更多时间留给了另几家确实闹心的公司。比如被拆分的通用电气,它的案例在这一年格外具有纪念和讨论意义。 我们从自己挑选这几家公司的过程,以及此前的听友留言中发现:对于国内的公司,以及与个体联系紧密行业,大家的感知往往都会敏锐一些;但对于全球范围内的话题,除非你是国际新闻爱好者,或是自身工作已经受到了严重影响,一些足够重要、深远的变化也往往容易被忽略。所以,我们也希望这期节目能在更大的视野上,起到一些“查漏补缺”的小作用。 最后,我们还简单讨论了正经历严重通货膨胀和债务压力影响的土耳其。这不是公司案例,但讨论“事情为什么会这样”,也符合我们早前提到的一个思路——如果从经济学规律出发,去看治理国家时的一些操作,可能会发现这与治理一家复杂公司的差异并不大。 新的一年,依旧欢迎你的收听、支持与反馈。 | 主播 | 肖文杰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许冰清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 时间轴 | 02:03 通用电气所代表的“工业集团终极形态”过气了 09:46 令阿迪达斯头疼的中国市场与东南亚工厂 17:37 从“急性病”转成“慢性病”的汽车业缺芯潮 26:26 全球投资让软银集团膨胀、也让它市值缩水 34:13 土耳其为何再次掉入通货膨胀的恶性循环 | 延伸阅读 | GE and the Belief in Management Magic 针对通用电气拆分所代表的工业集团时代落幕,《华尔街日报》给出的看法是:管理很重要,但经济和商业周期往往更重要。 《鸟巢“管家”争夺战》 《第一财经周刊》2008年的报道,当年全球四大电器巨头为了“鸟巢”仅仅1.65亿元的智能管理项目招标展开了激烈争夺。 [Why Manufacturing is Driving Vietnam’s Growth](vietnam-briefing.com/news/why-manufacturing-is-driving-vietnams-growth.html/) 越南在贸易方面的竞争力日益增强,已成为世界上极具吸引力的制造业中心。但新冠疫情反复正让众多工厂以及背后的全球品牌受伤。 《非常时期,汽车业的自救与“过冬”》 《第一财经》杂志2020年4月刊报道,没有想到新冠疫情对于汽车供应链的影响如此深远,以至于2022年,我们依旧可以讨论“供应链韧性”的问题。 《研报 | 13500亿日元!软银为何会亏这么多钱》 2020年4月,也就是软银集团首次因投资失误、账面资产缩水时,我们对这家奇特的日本公司(以及孙正义本人)的一些讨论。 2018-2021年土耳其货币和债务危机-维基百科 是的,在维基百科上,有一个独立词条专门介绍土耳其近年动荡的经济局势。 《公众感觉最糟糕的时候,情况已经开始好转了》 《第一财经》杂志2021年12月刊对复旦大学副教授、畅销书《置身事内》作者兰小欢的访谈。从这个标题可以看出,他对2022年还有很多期待,希望你也是。 | 后期制作 | 董思哲 | 收听方式 | 你可以通过小宇宙播客App、苹果播客、Spotify、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荔枝、汽水儿等平台收听节目。 | 认识我们 | 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YiMagazine 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
“切忌没有根据的乐观。” 这是电影《新哥斯拉》中有的一句台词。 2021年的最后一期节目,我们用盘点“失意大公司”的方式来回望这年。这既是我们供职的《第一财经》杂志的传统,也符合大家对过去一年的整体印象。 选择的标准是“2021”和“大公司”。首先这家公司的主要失意事件应该发生在2021年,这样有些公司就被排除在外,比如华为,它虽然今年也面临挑战,但这种挑战的引发事件发生在2021年之前;其次这家公司要是大公司,中小微公司不在范围之内,因为大公司对整个商业世界的影响力更大,同时可选项也较少,选起来方便。 根据这个标准,我们从编辑部自己的候选列表,和听友的留言中,选出了10家2021年的失意大公司,国内和全球范围各5家,分两期介绍,这期是国内部分。 这些公司的失意原因大都显而易见,但我们仍想做一些基本的梳理,记录一些值得记录的细节,如果能让你的2021整体印象变得颗粒度更细一些,那就太好了。 | 主播 | 肖文杰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许冰清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 时间轴 | 02:56 滴滴 06:43 苏宁 12:11 阿里巴巴 21:01 好未来 30:08 恒大 38:58 “提名奖” | 延伸阅读 | 什么是滴滴的真问题 《商业就是这样》第24期,录制于滴滴被网络安全审查之后。 《苏宁的流动性危机早有伏笔》 2020年底对于苏宁集团的研究。 《人事架构大调整,阿里重启“大航海时代”》 对阿里巴巴架构调整的分析。 《虾米真的被阿里巴巴耽误了吗?》 虾米是阿里大文娱困境的典型代表。 《阿里巴巴的性侵丑闻,公众之怒从何而来》 我们的同事吴洋洋对阿里巴巴争议事件的第一时间分析。 《“双减”政策风暴》 《商业化的学前教育是时候停下来思考初衷了》 3年前对K12教育培训的反思。 《恒大: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专栏作家崔鹏对恒大危机的评论。 | 后期制作 | 魏玥琪 | 收听方式 | 你可以通过小宇宙播客App、苹果播客、Spotify、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荔枝、汽水儿等平台收听节目。 | 认识我们 | 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YiMagazine 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
从这期开始,我们进入年终盘点模式。 第一弹,我们来关注2021年“横空出世”的一家独角兽公司——SHEIN。说是横空出世,但其实这家公司也已经过13年的历练,只不过因为它的产品不在内地销售,所以国内消费者和媒体此前所知甚少。 但疫情之后,凭借惊人的规模和增长速度,SHEIN已经变得无法忽略。它的上一轮融资还是在2020年底,当时的估值已经达到300亿美元。 SHEIN的业务并不新鲜,它把中国生产的女装,卖到北美、欧洲、中东等全球各个市场。它显而易见的标杆是ZARA等快时尚巨头。我们曾经在第29期节目介绍过ZARA,它已经把快时尚这种模式修炼纯熟,但相比前辈,SHEIN速度更快、品类更多、更便宜,而且几乎所有产品都通过电商渠道销售。它已经从“快时尚”(fast fashion)进化到“即时时尚”(real-time fashion)。 “SHEIN是怎么做到的”——2021年,所有人都在问这个问题。我们试图给出一个尽量完整、中肯的解释,或者说理解框架,而不是什么一点就通的“秘籍”。 最后,预告一下,接下来两期节目,我们将盘点2021年的“失意大公司”榜单。我们非常欢迎你在评论区写下你的名单,我们相信这是一个回望2021年的好角度。 | 主播 | 肖文杰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许冰清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 时间轴 | 01:51 关于“年度独角兽”SHEIN的一些“大”数据 04:25 婚纱,跨境电商都爱的尖货? 10:53 没有审美,也能去SHEIN做设计师 14:54 “即时时尚”背后的数字管理系统 27:15 小包直邮避免被税,跨境电商的“省钱小技巧” 31:41 每一部分都比同行好一点,最终让SHEIN在2021年起飞 | 延伸阅读 | 《揭秘 SheIn:中国最神秘百亿美元公司的崛起》 《"超越“亚马逊,神秘的SHEIN是啥来头?》 《跨境电商独角兽SheIn(一)从寒门学子到三千亿创始人的传奇故事》 SHEIN的早期发展过程、以及其创始人许仰天的背景,有很多种大致相同但细节不一的说法。本期文章的内容主要参考了以上三篇文章。 《走快一点、做精一点、想远一点 ——看80后“行动派”如何开辟在线服装外贸蓝海》 目前公开资料中关于许仰天的最早报道之一。 《SHEIN为什么这么快?》 《第一财经》杂志通过走访SHEIN的前员工,以及位于广东的多个代工厂,深入介绍了SHEIN建设供应链和数字管理系统的过程。 《【深度】SHEIN在全球每天卖数千万美元的秘密,藏在广州300多家工厂里》 2021年夏天,界面新闻同样关注到了SHEIN在广州的代工生产规模。 《跨境独角兽SheIn(二)从无人关注到2.5亿粉丝:Shein的营销奇迹》 SHEIN如何利用海外网红和投放策略,让公司的推广实现较高的ROI(投资回报率)。 《SheIn 移动总经理裴暘:公司有钱了做什么?》 在2016年的一次行业活动上,裴暘分享了SHEIN的一部分营销投放策略,以及在产品图优化上的很多心得。 How Trump’s Trade War Built Shein, China’s First Global Fashion Giant 彭博社对SHEIN的这则长篇报道认为,SHEIN吃到了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低税率红利。 Chinese online giant Shein lead the race to buy Arcadia 2021年年初,SHEIN竞标收购Arcadia集团,报价领先于同行,但Arcadia集团最后被Boohoo买走。 Shein opens Parisian pop-up shop during fashion week 从美国迈阿密和法国巴黎的快闪店案例可以看出,SHEIN对于线下的营销机会并非全无兴趣。 | 后期制作 | 魏玥琪 | 收听方式 | 你可以通过小宇宙播客App、苹果播客、Spotify、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荔枝、汽水儿等平台收听节目。 | 认识我们 | 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YiMagazine 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
“机器人”(Robot)从101年前被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发明之初,就给人一种强烈的未来感。即便到了现在,依然如此。 日常生活中,许多自动化产品被冠以“机器人”之名,以提升其科技感(物流机器人、扫地机器人),但本期节目讨论的“原教旨主义”的机器人,指的还是科幻作品里设想的,那种可以替人做各种事情的人形机器人。 这种产品一度被认为难以实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曾有一波机器人热,本田等日本公司开发了一系列“人形自走”的机器人产品,它们能够直立行走,与人互动,但因为各种技术和功能上的缺陷,最终这些机器人的使用场景仅限于舞台,无法成为大规模生产的商业产品。 但在2021年,以特斯拉为代表的电动车制造商们重新进入这个领域。而且这些公司不是在玩票,而是认真地将机器人视为和电动车一样的重大机会。哪些技术前提的改变,让它们有自信能把机器人从未来带到现实生活中?它们还有哪些挑战需要克服? 这期节目并不想让你对机器人这件事更怀疑,或是更有信心。但如果能让你更认真对待这个“科幻电影里的事物”,那就好了。 如有兴趣,可以点击这个链接购买《第一财经》杂志2021年11月刊 | 主播 | 肖文杰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许冰清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 时间轴 | 02:43 为什么非得是“人形自走”? 06:26 “造个阿童木出来” 10:24 从波士顿动力到ANYmal 14:42 机器人也处在“特斯拉前夜”? 20:11 起点与终点 | 延伸阅读 | 《让“大白”成真》 这篇文章介绍了更多机器人创业背后的细节。 《机器人革命》 细致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对于机器人行业的影响。 《陈楸帆×刘宇昆:漫谈机器人》 两位科幻作家对机器人的思考。 《为什么机器人一定要长得像人?》 科幻作品中的机器人想象,以及背后的文化思考。 《在仓库里,机器人已是一把好手》 在许多领域,机器人,或者说智能自动化工具已经非常普及,物流业是其中的代表。来看看背后的商业逻辑。 攻壳机动队 STAND ALONE COMPLEX 根据士郎正宗原作漫画改编的电视动画,共两季。虽然名声不及押井守的同名电影响,但质量不输电影,甚至更佳。节目中提到的TACHIKOMO是作品中的一种人工智能战车。 新世纪福音战士Neon Genesis Evangelion 由庵野秀明导演的动画作品。节目中提到的“EVA”出自此作,根据官方定义,它是一种“泛用人型决战兵器”。巨大机器人是日本动画特有的题材类型。 底特律:成为人类 Detroit: Become Human 节目中提到的游戏,Quantic Dream出品,2018年发售。 | 后期制作 | 魏玥琪 | 收听方式 | 你可以通过小宇宙播客App、苹果播客、Spotify、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荔枝等平台收听节目。 | 认识我们 | 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YiMagazine 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
第二期“小历史”栏目,我们来关注一条运行于浙江省内的铁路。 2021年底,中国的第一条民营控股高铁线路“杭绍台高铁”开始试运行,民营资本在这条铁路中占股51%,这被认为是铁路系统改革的一个里程碑。 但本期节目故事的主角,不是杭绍台高铁,而是一条始建于30年前,规模更小、如今早已不是主流交通选择的线路——金温铁路。可以说,后者的历史价值和改革深度,要远远超过如今的杭绍台高铁。 铁路、火车,看似是寻常的交通运输工具,但许多国家都曾将其视作经济和政治博弈的关键载体。在中国,铁路系统的管理运营更是至今都与“铁老大”紧密相关,想用市场经济制度打开这个体系,并不容易。 浙江多富庶之地,如今的金华、温州,商业价值更是蜚声海外。这两地之间的铁路规划,早在1912年就被孙中山先生写入《建国方略》中,却历经“七上七下”。直到1990年代,温州地区“死路一条”的困境,才被一个创新的制度和团队解决,造就了全国第一条“中外合资”的铁路线。 金温铁路的历史,也与大名鼎鼎的南怀瑾紧密相关。说到南怀瑾,后世对他的讨论、争议非常丰富,本期节目与他的思想、文化和其他事业无关。通过翻阅史料,我们主要希望还原南怀瑾对于金温铁路的期望,以及一些超前的、理想化的想法,与当时的中国现实对冲后的结果。 | 主播 | 肖文杰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许冰清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 时间轴 | 03:14 1912年,金温铁路规划就被写入了《建国方略》 05:54 骑行21天送至北京的民间建设方案 09:05 南怀瑾对金温铁路提出的8条超前想法 11:37 在淤泥上修铁路,还要省钱 15:55 未能如愿的一笔摩根士丹利贷款 20:04 “事后求神拜佛,何如事先盖庙烧香” | 延伸阅读 | 我国首条民营控股高铁杭绍台铁路开始试运行 杭绍台高铁控股股东方复星集团对于项目的介绍。 《南怀瑾与金温铁路》 由金温铁路的总顾问侯承业博士编撰,详细记述了金温铁路修建的始末。本期节目中提及的大部分内容来自于本书。 刘锡荣:南怀瑾先生与金温铁路 曾任温州市长、市委书记的刘锡荣参与了金温铁路建设前期的很多工作,他的回忆内容与《南怀瑾与金温铁路》所著内容基本一致。 金温铁路,圆我21年的梦-访为铁路建设上书者 温州新闻网2004年对金温铁路民间催生者李子元的报道。 京沪高铁,神话与现实 《第一财经》杂志2019年底对“闪电上市”的京沪高铁公司的研究报告。京沪高铁也被认为是铁路市场化改革的一个经典案例。 | 后期制作 | 杨超,董思哲 | 收听方式 | 你可以通过小宇宙播客App、苹果播客、Spotify、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荔枝等平台收听节目。 | 认识我们 | 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YiMagazine 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
冬天来了,感觉很适合讨论富有安全感和获得感的民生话题,比如囤货。 寻常人家,哪怕再热衷于买买买,也很难把住所变成仓库;但如果是国家出手囤货,采购就会走向另一个数量级。石油、棉花、金属、糖浆、猪肉、蔬菜、咖啡、葡萄干……都能变为令人安心的储备。 从1953年开始,中国就格外重视建设国家战略储备体系,以至于给外界留下了热衷囤积民生物资和大宗商品的印象。从规模上来说,中国在粮食、猪肉等方向上的储备确实足够惊人,但从比例上来说,这更像是一个消费大国最基础的居安思危。 另外,就像企业会关注周转、清理库存那样,国家储备其实也是一个与市场紧密合作的流动体系。如果你对储备物资的管理办法略有了解,就会发现,秋刀鱼会过期、肉罐头会过期、(美国医疗系统囤的)N95口罩也会过期,逢年过节出现在市场上的储备猪肉,却不一定会过期。 而在国际市场,近期与储备最相关的新闻之一,就是美国联合日本、印度、英国等多个国家,释放了总计超过1亿桶的战略石油储备,试图抑制油价上涨。但是这个策略实际上失效了——短期内,油价不降反升。 政府到底投放多少储备,才会真正改变市场的运行规律?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一路追踪到了十多年前的中国糖市场和棉花市场。结果发现,调控价格这件事,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这期节目,我们就来聊聊“国家囤货”这件事。 | 主播 | 肖文杰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许冰清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 时间轴 | 01:09 加拿大最近释放了2.3万吨“枫糖糖浆战略储备” 04:32 中国的储备猪肉量大致相当于1200多万头猪 07:06 指导全球多国石油储备的IEA,本身就诞生于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 15:55 新冠疫情来了,美国医疗储备中的N95口罩被发现过期了 21:08 “托市收购”政策如何让储备粮变成了“转圈粮”? 24:16 美国释放石油储备,为何油价不降反升? | 延伸阅读 | 本期的延伸阅读比平时要丰富,请按需自取: Explainer: What is the SPR, the emergency oil stash Biden is tapping? 路透社关于美国战略石油储备(SPR)的知识点小总结。 Canada taps into strategic reserves to deal with massive shortage ... of maple syrup NPR对于加拿大枫糖糖浆储备的(正经)报道。 热点解析:中国大宗商品战略储备有哪些品种? 路透社对于中国大宗商品战略储备的知识点小总结。 特写: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基地探秘 关于我们在节目中提到的宁波镇海石油储备基地,主要细节来自于这篇文章。 中国将拍卖220万吨储备粮食 储备粮在拍卖时,品质不一定都在最佳状态,有一部分只能做饲料。 《防灾,原来如此!》 提及美国医疗物资的储备时,我们也想推荐这本实用、简明的安全应急指南,由《第一财经》旗下“未来预想图”团队出品。 4个问题,带你了解中国的“战略猪肉储备” 《纽约时报》2019年针对中国猪肉储备的经典报道。 托市收购是与非 《时代周报》关于“托市收购”制度的一个入门报道。 经济日报:托市收购稳种粮信心 《经济日报》对于“托市制度”的讨论。 浙江湖州 鱼米之乡米更香 我们在节目中提到了一个品牌与粮站合作收粮的案例,就出自这篇报道。 中央储备糖、储备肉06年平抑价格应急救灾作用显著 关于华孚集团释放储备糖以平抑物价的故事,来自这篇文章。 政策明朗有利于国内糖价稳定——2021年《中央储备糖管理办法》变动与影响分析 虽然没有查到原文,但我们还是根据这篇文章,引用了广西财政厅课题组《广西蔗糖储备财政政策研究》的一些成果数据。 | 后期制作 | 杨超、董思哲 | 收听方式 | 你可以通过小宇宙播客App、苹果播客、Spotify、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荔枝等平台收听节目。 | 认识我们 | 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YiMagazine 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
这两年的新消费创业热,喜欢把一个个格局稳定的传统消费品重新做一遍。三顿半是其中的代表,它把有些沉闷的速溶咖啡做出了新意,也挑战了传统巨头的地位。在另一个品类里,也在发生类似的事情,那就是袋泡茶。 袋泡茶和速溶咖啡确实有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有一定成瘾性,相比于同类的其他产品形态,它们的核心价值都是方便,而且这两个市场都有一个长期的跨国巨头。速溶咖啡里是雀巢,袋泡茶里则是立顿。 在这期节目里,我们首先回顾了立顿是如何确立其统治地位的,它的核心是把一个农业品变成工业品。其次,我们解释了中国茶叶市场的特殊性,在这个市场里,昂贵的产品(原叶茶)比廉价的产品(袋泡茶)卖得多得多;最后,我们从新式袋泡茶的产品创新切入,解释他们如何打破这种不利局面。 但在分析完所有要点后,我们发现,袋泡茶创业公司要挑战的,未必是已有的老大,或者说,这不是它们现在要关心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热衷欣赏大卫挑战歌里亚的叙事,但商业世界里,大卫未必得亲手击败歌里亚。 | 主播 | 肖文杰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许冰清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 时间轴 | 02:42 立顿本人爱营销 07:12 所有立顿喝起来都是一个味道 14:42 足球运动员爱喝茶 19:41 金字塔和尼龙 22:48 水果和花香 27:32 立顿or三顿半,谁是对手? | 延伸阅读 | 《袋泡茶又变潮了》 《第一财经》杂志关于新式袋泡茶的报道,可以在其中找到更多数字和技术细节。 《中国茶叶更新招股书,旗下90%的茶叶是采购来的》 远川研究所对于中茶这家公司的研究。 把茶叶卖给年轻人有多难 播客《贝望录》关于茶叶市场的节目,其中有关于传统茶叶、新式茶饮等市场的分析。 《Sir Thomas Lipton And His Empire Of Tea》 NPR关于托马斯·立顿本人的报道。 《茶的真实历史》 茶叶是全球史当中的重要角色,这本书能帮助你重新理解茶叶。 《A Full Cup》 托马斯·立顿的传记。立顿公司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 后期制作 | 魏玥琪 | 收听方式 | 你可以通过小宇宙播客App、苹果播客、Spotify、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荔枝等平台收听节目。 | 认识我们 | 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YiMagazine 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
本节目第一次串台了。播客《井户端会议》《东亚观察局》《魔都剧好看》的主播梵一如老师最近在上海开设了一间录音棚,我们有幸体验,也就顺势录了一期——不,是两期节目。 一期是我们作客《井户端会议》,与梵叔聊了媒体从业者的转行故事,其中包含许多之前没谈起的个人经历和见闻。非常欢迎你在各个平台搜索“井户端会议”,收听这期节目——串台【商业就是这样】:媒体这座“围城”和我们的选择。 另一期就是本节目,我们邀请梵叔来解析当下在上海大火的线下演出市场,尤其是本土音乐剧行业。 除了播客主播,梵叔的另一个身份是文化演出行业资深从业者和投资人。他告诉我们,从疫情之后,上海的线下演出行业经历了跌宕起伏,从一开始受疫情影响处境艰难,到现在出现了难得的繁荣景象。按照梵叔的说法,“人民广场附近快成上海的百老汇了”。这引发了我们的好奇:火爆的背后哪些因素起了作用,一场演出的商业模式有了哪些变化。梵叔是这个些好奇最合适的解答者。 这也是我们第一次尝试访谈,信息密度和节奏还在适应当中,欢迎多提意见,期待你的反馈。 | 嘉宾 | 梵一如(微博:@番薯梵一如) | 主播 | 肖文杰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许冰清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 时间轴 | 05:20 音乐剧在上海火热的三个因素 12:20 剧场品牌化是大趋势 18:13 一部音乐剧成本500万,花在哪儿 28:12 经典盈利模型:保利巡演 31:33 一线演员可以分票房了 36:10 音乐剧、话剧、脱口秀、live house对比 44:49 影视人才在音乐剧获得强烈正反馈 47:51 亚洲大厦盛况 51:33 和游戏、酒吧、剧本杀争夺消费者 54:27 高铁对音乐剧的加成 | 延伸阅读 | 魔都剧好看 梵一如最新推出的一档关于上海线下演出行业的播客节目。 《<声入人心>给中国音乐剧市场带来希望了吗》 关于节目中提到的综艺《声入人心》的深度报道。 《小剧场的春天》 疫情之前的北京话剧市场观察。 | 后期制作 | 魏玥琪 | 收听方式 | 你可以通过小宇宙播客App、苹果播客、Spotify、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荔枝等平台收听节目。 | 认识我们 | 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YiMagazine 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
如果要选一辆车来代表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汽车行业,桑塔纳是毫无争议的候选者。 这是中国汽车市场销售时间最长的一款车,正常情况下,一款车型过了6年就要更新换代了,桑塔纳从1984年卖到了2012年。甚至在停产之后,“桑塔纳”这个名字还被挪用到一款新车型,又销售了10年。2012年,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新车市场,汽车在家庭中普及;1984年,则是中国汽车业一个时代的开端。 这一年,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这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合资公司之一。中外合资是改革开发初期的重要突破之一,而上海大众则是这个模式最成功的样本。 而这期节目要讲述的,是这些看似枯燥的历史数字和宏大叙事背后的一个小片段——上海大众成立初期的故事。故事的核心内容来自一本名叫《上海1000天》的书,它的作者波斯特是上海大众第一任德方负责人,我们被他的叙述吸引,循着线索又参考更多资料,把这个故事带给听友。在这个故事里,合作的双方是两个庞大的公司,背后还有更庞大的政府,但主要参与者都展现出了创业公司般的活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特别想在当下分享这个故事的原因。希望抛砖引玉,让大家对书本身产生兴趣。 同时,我们也以此为契机,开设一个名叫“小历史”的系列,讲述历史中有意思、有价值的商业故事。希望你喜欢。 | 主播 | 肖文杰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许冰清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 时间轴 | 02:42 “我是中国的部长,我想和大众的负责人谈谈” 07:30 外汇平衡,一个很有时代感的名词 11:00 波斯特心态崩了 17:30 互相帮对方唱黑脸 21:00 横在路口的大吊车 | 延伸阅读 | 《上海1000天》 除了细节丰富的回忆,波斯特在每个章节的最后,还会列出几条建议,给想要在华做生意的外国人,虽然这本书写于2008年,但这些建议现在看仍非常重要。 《我在大众汽车40年》 大众集团前董事长哈恩的回忆录,其中专门用一个章节讲述了入华的故事。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这个决策,不仅改变了中国汽车业,也改变了大众集团的命运。 《车记:亲历·轿车中国30年》 作者李安定是中国最资深的汽车记者之一,这本书的史料价值不逊于官方档案。 《上海汽车工业志》 从1949年到1995年的档案,有丰富的数据。 | 后期制作 | 魏玥琪 | 收听方式 | 你可以通过小宇宙播客App、苹果播客、Spotify、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荔枝等平台收听节目。 | 认识我们 | 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YiMagazine 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
有惊无险,上海迪士尼乐园经过两天的临时闭园,在本期节目上线的11月3日,重新恢复运营。当天的客流量不高,大多数游玩项目都不需要排队,一位在现场的迪士尼粉丝开玩笑说,这可能是见“川沙妲己”的最好机会。 他说的“川沙妲己”,是现在上海迪士尼乐园人气最高的IP(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迪士尼朋友”),也是最近社交网络的明星——玲娜贝儿。 因为玲娜贝儿的设定是一只小狐狸,上海迪士尼乐园在上海浦东的川沙地区,所以粉丝们就开玩笑地给她起了这个名号,形容它的超高人气和吸引力。在乐园内,为了和玲娜贝儿拍照,可能要排队数小时,在乐园外,想从黄牛那里买一个玲娜贝儿的周边玩偶,可能需要花数倍于原价的金额。而玲娜贝儿首次亮相,其实也就是2021年9月29日。 很快,在社交媒体和分析文章中,玲娜贝儿被贴上许多标签——“一夜爆红”“没有作品,只靠颜值的偶像”“社交网络时代的明星”。但我们在研究之后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玲娜贝儿不是一夜爆红,相反,它是迪士尼乐园核心商业模式的又一个成果。同样,把玲娜贝儿与泡泡玛特旗下的Molly等玩偶类比也并不贴切,我们找到了一个更有启发的类比对象——熊本熊。 在这期节目里,我们就尝试一一破除外界对于玲娜贝儿这些想当然的评论,顺便再次理解一下迪士尼乐园的“魔法”。 | 主播 | 肖文杰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许冰清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 时间轴 | 02:47 玲娜贝儿是长达20年积累的结果 06:16 达菲家族的核心客群 10:46 游乐设施、秀、餐饮和周边商店 17:23 熊本熊和玲娜贝儿 22:39 “我身上沾到了魔法星尘” | 延伸阅读 | 《迪士尼的中国平衡术》节选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吴洋洋在上海迪士尼乐园一周年时写的深度报道。 《上海迪士尼开始试运营了,它可以从东京迪士尼学什么?》 东京迪士尼是全球最成功的迪士尼乐园之一,这篇文章介绍了背后的几个know-how。 《如果没遇见这只熊,那么你就白去日本玩了》 未来预想图主编赵慧关于熊本熊的深度报道。 | 后期制作 | 魏玥琪 | 收听方式 | 你可以通过小宇宙播客App、苹果播客、Spotify、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荔枝等平台收听节目。 | 认识我们 | 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YiMagazine 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
实不相瞒,我们可太喜欢逛超市了。在满足消费需求之余,这大概也是都市里最轻松、便宜、有意思的解压方式之一了。 但近些年在中国市场火起来的另一种“超市”,也就是像山姆会员店和Costco这样的“仓储会员店”,就让人觉得有点压力。首先,它们几乎都开在郊区,连出发都要鼓起勇气;其次,要支付几百块的会员费才能入场,让门口的店员也异常紧张;最后,网红的牛排、面包、饮料几乎都要靠“抢”,而且……是不是也太大份了? 我们似乎又见证了中美消费观念的一次小型冲突——的确,在仓储会员店的策略中,汽车文化、郊区生活和储备式采购,在中国城市消费者都不算主流。但也有些思路看起来挺有价值,比如做“高质低价”的自有品牌,门店与仓储一体的“平价感”,以及在会员费、省钱规模、消费频率和利润率之间的算计。 以及,没想到在发布本期节目的时候,我们也撞上了家乐福中国与山姆会员店对供应商“二选一”施压的热点新闻。为了维持自己的品牌形象与声誉,两家公司都在争抢好产品;随着对手越变越多,这种竞争也必然会越来越激烈。过去,这些商业博弈大多藏在水下;但随着反垄断的大潮,这次它们浮上来了。 本期节目,我们就从拆解“仓储会员店”的商业模式入手,来看看这种话题性与争议性并存的“超市”,到底能不能抓住中国消费者的心。 | 主播 | 肖文杰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许冰清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 时间轴 | 04:27 仓储会员店做的不是零售,是批发 06:32 会员费就像是信用卡的刚性年费 15:04 宜家替仓储会员店先教育了中国消费者 17:21 “高质低价”培养出“闭眼买”的习惯 25:53 山姆做电商,盒马在进化 | 延伸阅读 | Understanding Costco 一家主要在澳洲及新西兰开展业务的咨询公司,在2000年代初为美国仓储会员店做的商业分析报告,内容很翔实。本期节目的部分数据和观点也来自于这个报告。 《Costco:品质与价格的极致追求,以顾客为本的最佳典范》 兴业证券2019年为Costco撰写的行业研报,复盘了其发家过程。 《Costco火了之后,我们研究了沃尔玛山姆会员店》 《21世纪商业评论》在2019年对时任山姆会员商店中国电商与市场部高级副总裁陈志宇的专访。陈志宇目前的职位是麦德龙中国副CEO,而麦德龙中国被物美收购了。 《山姆如何再出发》 《第一财经周刊》2016年对山姆会员店在华扩张的报道与讨论。 《Costco的火爆,会不会虎头蛇尾?》 《第一财经》杂志2019年在Costco中国内地首店开业时的报道。 | 后期制作 | 王怡宁 | 收听方式 | 你可以通过小宇宙播客App、苹果播客、Spotify、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荔枝等平台收听节目。 | 认识我们 | 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YiMagazine 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
长沙,长沙,长沙。 这座中部地区的省会城市是近两年消费市场的明星。茶颜悦色、文和友、三顿半、费大厨、墨茉点心局……这些诞生于长沙的消费品牌,把成千上万的消费者从全国各地吸引过来。带着人气和烟火气,它们近些年又从长沙出发,开始在全国开店。 《第一财经》杂志的同事,从2017年开始就对长沙充满好奇。好奇到什么程度?每年我们至少会有一篇专注报道长沙的稿件,每个长假后都能在办公室里见到长沙特产。所以在这期节目里,我们就从商业的角度,来揭开长沙身上最常见的三重好奇。 首先,为什么是长沙?我们会从宏观数据、商业地理和消费心态等基础信息入手,勾勒出一个长沙消费市场的框架;当然,也不能忘了另一个重要动因——繁盛的文娱产业。 其次,哪些品牌能兴起?我们从过去的报道中,也试着为“长沙籍”消费品的创业者总结了几条方法论。它们有些像是刻板印象,仔细想想又有点灵气。 最后,这些火热的品牌,现在要如何走出长沙?出了长沙,它们还能保持魔力吗?茶颜悦色、费大厨和文和友等已经“出征”的长沙品牌,之前在接受《第一财经》杂志采访时,都提到过自己的困惑。我们就基于这些信息,来给出一些判断和观点。 最后的最后,我们还试图找到下一个可能成为“长沙”的城市,结果发现,大可不必。 | 主播 | 肖文杰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许冰清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 时间轴 | 01:35 长沙品牌“报菜名” 06:03 早在2009年,奢侈品就感受到长沙人的消费潜力 11:49 湖南卫视不仅是流量出口,还是人才基地 16:14 长沙,提供刺激 19:32 垃圾分类和交通规则 | 延伸阅读 | 《消费创业看长沙》 2021年10月,《第一财经》杂志集中关注了出现在长沙市场上的一些新消费品牌,以及这股“湘军”力量向湖南以外市场“出征”的过程。 《长沙,小确幸之城变网红》 2020年底,《第一财经》杂志将长沙选作当年的现象级城市,并探讨了“网红化”对于长沙老城区的一些压力与动力。 《一天排队2万号,长沙饭馆文和友到底有什么魔力?》 2019年秋天,《第一财经》杂志具体观察了“超级文和友”这个特别的商业案例。 《吃沙拉的长沙人,和九龙仓的新商场》 2018年,长沙市中心开出了一座数十万平的购物中心。这给本地消费市场带来了很多大品牌,也进一步点燃了长沙的消费潜力。 《新一线长沙特刊》 2017年,“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团队从城市数据、文化标签、本地大公司、公司人、文娱产业等多个视角,为当时的新兴“新一线”城市长沙制作了一本特刊。这是《第一财经》杂志团队对长沙形成整体认知的起点。 | 后期制作 | 魏玥琪 | 收听方式 | 你可以通过小宇宙播客App、苹果播客、Spotify、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荔枝等平台收听节目。 | 认识我们 | 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YiMagazine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