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 33: 苹果为什么定价一年比一年贵?来一窥它背后的策略

采访 制作丨徐涛 校对丨秘丛丛 (以下文字只是音频内容的少许补充) 昨天苹果秋季发布会之后,吐槽集中在了新 iPhone 的高价上。例如,“苹果发布了一款能精确检测心跳的手表,以及高价到能让人心跳停止的手机”,等等。 吐槽固然很有趣,但我觉得苹果的定价策略也很有趣。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充斥着低价策略的国度中,进行这样的讨论更有趣。 在这次访谈中,你会听到,苹果在过去一步步证明了其用户支付溢价的意愿。 一个证明是2013年的 iPhone 5C,这款稍微低价的产品,并没帮苹果将市场拓展到大量中低端用户群;倒是有不少曾经消费中低端手机的用户在更新手机之际更愿买价格更高一些的5S。 第二个证明就是在去年。在高价 iPhone X 发布之后,媒体和分析师对之并不看好。但事实上,iPhone X 的销售还不错,这让苹果在一个饱和的智能手机市场中整体销量并没下滑,同时还拉升了平均每款设备的销售价格。 同时,你也会听到,苹果本身扎实的技术能力,卓越的供应链控制,再加上竞争对手(包括三星和 Google 在内)糟糕的表现,都使得 iPhone 这样的定价策略少了很多风险多了很多机遇。 但苹果这样的定价策略也依然面临一些风险,例如: 1、在新兴市场经济形势不妙的情况下,这样的定价策略是否会让苹果在新兴市场上的销量大幅下滑? 2、过去一年中人们对 iPhone X的买单意愿,究竟有多少是因为 iPhone 十周年特别版的因素使然?如果这个因素很大,是否我们无法对 iPhone XS Max 和 iPhone XS 高价下的销量抱有乐观? 3、高定价策略是否会改变人们对手机进行更新的频率?如果是这样,而且苹果无法在未来持续推出足够创新的产品,那未来的销量会受到影响。 更详细的讨论请听这一期的音频内容。也欢迎大家对苹果的定价策略进行讨论。 Enjoy!

26分钟
99+
6年前

Episode 32: 中美科技公司丑闻扎堆背后,有共同的线索

采访 制作丨徐涛 校对丨秘丛丛 _(以下文字只是音频内容的少许补充) _ 这段时间,中国科技公司丑闻不断。就在最近一个月,触雷的就有滴滴顺风车、自如、蛋壳以及京东等等。 其实在过去一年,硅谷也是丑闻不断,这包括最后导致创始人以及 CEO 被换下的 Uber 丑闻,Facebook 的数据泄露丑闻,以及血液检测独角兽 Theranos 的造假丑闻。 关于这些丑闻,今天的节目中有两个观点能给人一些启发: 1、过去10年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快速发展,使得在这个平台上的创业机会增加,门槛下降,评价创业公司增长速度的数据也非常丰富。这使得这类创业公司必须快速迭代快速增长,增长数据成了最关键的指标,投资人也在这方面给了创业者很多压力。所有这些都使得创业公司容易把快速增长看作为唯一的目标,而忘记了创业是一场马拉松比赛,还有很多其它的因素需要考虑。 2、比较中美两国在丑闻出现之后的影响,能发现不同的法律制度正在对公司的行为造成不一样的影响。在美国的环境下,律师容易通过诉讼来名利双收,因此这个群体形成了对公司行为的监督;而在中国,除了监管机构的管理之外,公司的行为没有得到太多的监督。 更详细的解读,请听今天的节目。Enjoy! 嘉宾 Edith Yueng(杨珮珊),是硅谷著名风险投资公司和孵化器 500 Startups 的大中华区负责人,同时她也管理一支 1000 万美元的 Mobile Collective 基金。 提及公司和相关名词 Theranos,曾是硅谷血液检测独角兽公司,因欺诈而正在被司法部门调查。本周最新消息是,这家公司正准备正式解散。 Stripe,一家提供让个人或公司在互联网上接受付款服务的科技公司。 Susan fowler,曾在 Uber 任职,离开 Uber 后写 Blog 揭露 Uber 内部的性骚扰和糟糕公司文化 Lyft,Uber 的竞争对手,总部也在旧金山 Cambridge Analylica,是一家进行资料探勘及数据分析的私人控股公司。2018年3月以不当取得5000万Facebook用户数据而闻名。丑闻曝光后客户和供应商大量流失、内外部调查和诉讼费用不断上涨,2018年5月2日剑桥分析公司宣布“立即停止所有营运”,并在英国和美国申请破产。 Tim Draper,硅谷著名风险投资者,美国创投公司 DFJ 的创办者,除此之外,他曾提议公投将加州分割为六个州 相关文章 Facebook 丑闻背后比数据泄露更可怕的是,Facebook 的商业模式正在瓦解 国内科技公司是否会遭遇 Facebook 危机 美国科技公司最近好倒霉,是之前跑得太快了吗? 血检骗局、硅谷丑闻,估值一度高达90亿美元的Theranos正式解散 即使Uber文化没问题,它的商业模式也在面临挑战丨评论

26分钟
99+
6年前

Episode 30: 我尝试了那个用23亿美元烧出来的初代产品,还找人做了点评

采访 制作丨徐涛 校对丨秘丛丛 (以下文字只是音频内容的少许补充) 8年,23亿美元,产出的是每台2295美元只是给开发者的头戴设备。听起来怎么样。 说的就是 Magic Leap,以及它的初代产品 Magic Leap One。 这周我和两个 VR 行业的从业者都尝试了一下这款产品。和 Hololens 类似,它能将虚拟的影像叠加在你周遭的环境中,因此,你能看着凭空冒出来的小恐龙在地毯上散步,或者小海龟从沙发上方游过。 但我也因此理解了之前 The Verge、连线等媒体的一片负面评价。如果你已经有过 VR 和 Hololens 的体验,那 Magic Leap 有限的应用程序就很难给你带来惊艳的感觉。但对于从来没有体验过 VR 的人,我想他们依然会惊诧不已。 我并不想给 Magic Leap 一个差评。所有这些都证明了物理世界中做出改变,是需要多么巨大的努力以及足够的耐心。互联网上用虚拟世界的颠覆就带来财富的时代已经过去,剩下的都是物理世界中的艰苦卓绝。 而节目中两位嘉宾的点评也非常中肯,这些评价,也许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 VR/AR 这个行业的发展,以及我们应该有的正确预期。 采访嘉宾 徐子健(Alvin),51VR 北美合伙人; 王子元(Steve),硅谷连续创业者,VR 创业公司 Gala360的合伙创始人; 相关信息 即使产品足够惊艳,Magic Leap 依然九死一生 隐忧已现,Magic Leap 会是下一个倒下的独角兽吗 Magic Leap 头盔是“有真本事”的,但问题是没人会买

26分钟
99+
6年前

Episode 29: 乱说话被调查,马斯克口无遮拦说的私有化特斯拉究竟是怎么回事

采访 制作丨徐涛 校对丨秘丛丛 (以下文字只是音频内容的少许补充) 过去一周,特斯拉的创始人和 CEO 马斯克 (Elon Musk)简直是自导自演了一场大戏。 8月7日,他在 Twitter 上说想要私有化特斯拉。这导致特斯拉股票迅速大涨。纽交所显然都蒙了,在马斯克发 Twitter 之后 1 个小时才叫停交易,而这时候离休市不过半个小时了。 这一举动就已经引起了各方的强烈反应。例如 SEC 开始调查马斯克的这个行为是否违反了对上市公司重大信息披露的规定;做空者损失惨重,开始聘请律师,以马斯克操纵股价来进行诉讼。 但13号,马斯克又干脆写了一篇博客,来说明他的私有化想法。其中披露资金来源于沙特阿拉伯主权基金等等。 这又引起了一轮骚动。董事会叫苦不迭,一方面要求马斯克少在社交网络上说话,一方面赶紧聘请外部律师来规避风险;熟悉沙特主权基金的人则开始向媒体放风,说沙特那边还没下一步举动。 不依不饶的马斯克,在周二(14号)又在 Twitter 上说聘请了高盛和银湖作为顾问。但银湖资本立刻说没有参与,高盛也说还不是正式顾问。 到周三(15号),SEC 开始向特斯拉发传票,导致特斯拉股价再次下跌。 这场私有化大戏在接下来肯定还会发酵,但我想大家一定都好奇,马斯克究竟是怎么想的,现在特斯拉究竟处于什么样的状况,是什么样的状态和性格才会让马斯克做出过去这一周的惊人之举。 本期节目邀请到了硅谷一位长期观察特斯拉和马斯克的软件工程师 Anson Li 来进行解读。 Enjoy! 提及相关信息 彭博搭建的预测特斯拉 Model 3 周量产数据的模型-Tesla Modle 3 Tracker Elon Musk Sends Tesla Board Into Damage Control Mode - The New York Times 关于 Tesla Model 3 销量的数据-Tesla Model 3 Could Be #10 Best Selling Car In USA This Month丨 CleanTechnica

27分钟
99+
6年前

Episode 28: 币圈过山车何时能停?

采访 制作丨徐涛 校对丨秘丛丛 (以下文字只是音频内容的少许补充) 半年时间,从巅峰到低谷,其中又各种过山车起伏。这形容的,正是币圈所正在经历的。 这个无政府主义世界发生的事情,很容易让人想到华尔街早期所经历的那些。关于华尔街的那本著作《伟大的博弈》中,第一章的标题就用了美国国父杰佛逊的话,“人类本性堕落的大阴沟”。 在本次访谈中,你会听到,那些并不新鲜的骗局和手段在新的贪婪的驱使下,正在数字货币这个新生市场操纵众生,并且也让监管机构在面对监管和制度创新时,感到为难。当然更为难的是,这个市场是个超越国界的市场,这是此前的国家政府们都未曾碰到的。 本期嘉宾 盛以宣,量数币合伙创始人,区块链观察者 提及名词 USDTB, 2015 年由公司 Tether 所发行的锚定美元的数字货币; Bitfinex,一所于2012年成立的加密货币交易平台,人们怀疑它于 Tether 有关联交易并操纵了比特币价格; 庞氏骗局:一种由查尔斯·庞兹发明的金融骗术,后来被作为金融领域金字塔形骗局的专有名称。通常是用新投资人的钱来向老投资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报,当资金流入不足以支付投资人的利息或回报时骗局奔溃,后期进入的投资人通常血本无归。 双子星平台(Gemini),一个比特币交易平台,由Winklevoss兄弟成立。他们曾起诉马克扎克伯格的 Facebook 剽窃了他们的创业点子并胜诉,获得6500万美元赔偿。 Fomo3D,一个设计在区块链上的模拟庞氏骗局的游戏 MMM 诈骗集团,一个从1990年代就在俄罗斯开始的诈骗集团。这家主导诈骗的公司 MMM 投资公司由谢尔盖·马夫洛蒂(Sergei Mavrodi)为首的三兄弟成立,MMM 是他们三人名字的首字母。2013年 MMM 公司通过“金融互助”进入中国开始诈骗;2015年为躲避监管开始使用加密数字货币进行转账。 ETF, 交易所交易基金,是一种在证券交易所交易,提供投资人参与指数表现的指数基金。 相关阅读 Dissent of Commissioner Hester M. Peirce to Release USDT最后一击:存款银行和律所关系终曝光! ICO监管风暴,硅谷怎么看(1) ICO 监管风暴,硅谷怎么看 (2) ICO 监管风暴,硅谷怎么看 (3) ICO 监管风暴,硅谷怎么看(4)

28分钟
99+
6年前

Episode 26: 美国在忧虑中国式创新,有道理吗?

采访 制作丨徐涛 校对丨秘丛丛 (以下文字只是音频内容的少许补充) 硅谷对“中国式创新”的瞩目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无论是硅谷惊呼中国无人车很可能会弯道超车,亦或是硅谷瞩目投资人号召硅谷创业企业学习中国的“996”,都算是对“中国式创新”的认可和危机感。 而最近类似的声音来自《纽约时报》。它发表了一篇文章《对抗中国的高科技野心,美国也需要“卫星时刻”》,来证明美国政府也应该像中国政府一样,成为美国科技发展的领导者和投入者。 但就像我们上一期节目《 别为中国创新乐观了,隐忧已现,扎堆上市就是线索》中提到的,身处中国,我们也会意识到我们的创新有很多问题。 所以这一期节目中,我们将中美创新仔细做了对比。嘉宾是在中国和美国都有生活经历的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王煜全。 如果跳过论证过程,直接粗暴的给结论,那我想两个结论是重要的:一个是,我们依然有很多需要向美国学习,远未到盲目乐观的时刻;第二是,用开放的态度去直面竞争,才能造就伟大的经济体。 访谈嘉宾 王煜全,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 访谈中提及名词 拜杜法案,美国于1980年通过的一项知识产权方案,使得私人企业对政府资助科研项目产生的技术可以进行商业化 吴恩达,(Andrew Ng),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和电气工程系的副教授,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的主任。2011年在谷歌创建了谷歌大脑项目;2012年与达芙妮·科勒一起创建了在线教育平台Coursera;2014年5月16日,吴恩达加入百度,负责“百度大脑”计划,并担任百度公司首席科学家。2017年3月20日,吴恩达宣布从百度辞职。2017年12月,吴恩达宣布成立人工智能公司Landing.ai。 Sebastian Thrun, 曾经领导Google X 和无人车项目。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授,现成立公司 Udacity以及 Kitty Hawk Corporation; 曹德旺,福耀玻璃董事长;福耀玻璃世界第二大汽车玻璃供应商,2014年开始在美国建厂; 相关阅读 别为中国创新乐观了,隐忧已现,扎堆上市就是线索 五角大楼示好硅谷,这背后有故事 听亚马逊员工聊,亚马逊创新从何而来 关于教育创新,美国人在吵些什么

44分钟
99+
6年前

Episode 25: 别为中国创新乐观了,隐忧已现,扎堆上市就是线索

采访 制作丨徐涛 校对丨秘丛丛 (以下文字只是音频内容的少许补充) 在过去几年,中国式创新层出不穷,就连硅谷都开始觉得中国创新有反超的优势。一些创业者开始抄袭中国的商业模式(例如Facebook抄袭wechat,或者共享单车模式被搬到硅谷),而一些投资人也号召硅谷创业者要多向中国创业者学习。 但今天的访谈过程中,我们发现情况并没有那么乐观。 一个创新的系统的顺利运转,需要大量的钱,需要耐心的投资人和创业者,需要有制度空间,也需要有好的经济环境。 那如果把中国和美国放在这些条件下一条条去分析,会看到什么样的图景呢? 今天的话题是从中国公司扎堆上市开始说的,但事实上,两位嘉宾详细比较了中美创新生态在资金量、投资人、制度空间、政府支持、经济环境的差别。 本次访谈嘉宾 张璐,硅谷风险投资机构 Fusion Fund 创始合伙人,最近入选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青年领袖” 刘勇,硅谷风险投资人,曾先后在多家硅谷著名风险投资机构任职 相关阅读 为什么互联网独角兽近期扎堆上市? 焦点分析|四面迎敌的美团,交出怎样的上市答卷? 最前线 | 光大证券首次给予小米“减持”评级,小米今日股价大跌逾6% 影响硅谷的孙正义以及他的超级投资战车 Enjoy!

25分钟
99+
6年前

Episode 24: 这种硅谷方法论说,赚钱只有两种方式

(以下文字只是音频内容的少许补充) 硅谷前辈 Jim Barksdale 有一句名言: 这个世界上的生意要赚钱,只有两种方式:捆绑,或是分拆。 In business, there are two ways to make money. You can bundle, or you can unbundle 关于Jim Barksdale 他曾是网景(Netscape)公司 CEO。也曾在 McCaw Cellular/AT&T Wireless 担任过CEO,在 FedEx担任过COO。此后他还在时代华纳(Time Warner)、FedEx、升阳( Sun Microsystems)的董事会担任董事长。他还是前美国总统乔治·布什的外交情报顾问委员会成员。 关于“绑定/拆分”这个说法的背景 Jim Barksdale 在网景上市前的欧洲路演上说了一开头的那句话的背景是,微软面对网景浏览器的威胁,将 IE 浏览器和 Windows 操作系统捆绑销售。 但 Jim Barksdale 认为“绑定/拆分”的分析视角可以运用到各种商业模式的分析中,而不仅仅是科技领域。但因为技术的发展正使得“绑定/拆分”变得比过去更容易,因此我们在最近十多年看到的因为“绑定/拆分”而带来的商业模式颠覆正越来越多。 很多科技领域的投资人、分析师等也都很经常用这个概念,例如风险投资机构 A16Z 的 Benedict Evans 和著名分析师 Ben Thompson。 关于“绑定/拆分”的例子 苹果公司通过软件和硬件的绑定,带来更优的用户体验,也使得消费者愿为苹果产品支付更高的溢价; 音乐行业原本的商业模式是将新曲和旧歌放在同一张唱片上打包销售,用户即使只想要听其中一首歌也要买下一整张唱片;但苹果的 iTunes 服务打破了这种绑定,让用户可以单独购买喜欢的单曲。 传统杂志是一组文章的绑定:用户为这样一整组文章付费,广告商也为这样一整组文章投放广告。互联网使得文章可以以单篇形式分发给读者,读者很少为内容付费,或可以只为单篇文章打赏;广告商也可以根据关键词,或其它细分条件,进行更加定向的广告投放。 “绑定/拆分”对商业模式颠覆的规律 新技术出现时,更多“拆分”行为会对商业模式带来挑战; 当技术和产品成熟,更多商业模式的创新和“绑定”有关; 未来的“大绑定时代”的几个例子 巨头们正在不遗余力实施绑定策略,例如亚马逊和微信现在所采用的策略; 为了更好的用户体验,很多面向消费者的人工智能产品必须绑定更多功能,或有新方式能够提供一整套的用户体验; 交通出行领域也许会有一些商业模式各不相同的“绑定”出现; 延展问题 在媒体领域,会有什么样的“绑定”出现; 在您所在的领域,可以用“绑定/分拆”做什么样的分析; 相关阅读 Podcast: bundling and unbundling — Benedict Evans What Happens When Mobile (Really) Hits the Wallet Ben Thompson:媒体这栋大厦快要倒了 How bundling benefits sellers and buyers Ben Thompson:微软的垄断遗风 Enjoy!

15分钟
99+
6年前

Episode 23: 打到硅谷去,单车大战的下一场迁徙

采访 制作丨徐涛 校对丨温笑雨 (以下文字只是音频内容的少许补充) 共享单车的热潮已经过去了?不,在硅谷才刚刚开始。 四月,Uber 以将近2亿美元的架构收购了共享单车公司 Jump 开始进军共享单车市场; 在六月,硅谷的共享单车 Limebike 完成了由 Google Venture 领投的2.5亿美元融资;而另外一家共享电动滑板车公司 Bird 完成了红杉资本领投的3亿美元融资; 在七月初,Lyft 以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共享单车运营商Motivate; 对于中国读者而言,这像是去年中国共享单车大战的硅谷翻版:初创公司不断融资,大公司也开始纷纷押注。 所以在这次节目中,我们把硅谷正在发生的共享单车大战和中国的做了比较。 你会发现,在这场大战中的玩家,的确和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能了解,其实在中国共享单车大热的时候,美国投资界并不看好这一商业模式;当然我们也探讨了中国共享单车创业公司的命运,是不是也会发生在美国共享单车的创业公司身上。 嘉宾 杨轩,36氪深度部负责人,《新商业观察》主持人 杨林,36氪深度部资深记者 相关内容 硅谷早知道第一季丨 模仿摩拜单车,这家硅谷公司如何看中国创新和出海挑战 新商业NEO 100 | Limebike鲍周佳:共享单车在海外还有机会 收购共享单车公司Motivate,Uber劲敌Lyft进军单车市场

26分钟
99+
6年前

Episode 22: 非法人体试验却拿到巨额投资,这个和死亡赛跑的创业者不寻常

采访 制作丨徐涛 校对丨秘丛丛 (以下文字只是音频内容的少许补充) 这个世界上创业公司很多,每家创业公司都有不同寻常的故事。但请相信我,今天的这个故事和你们之前听到的都不同。因为这个故事的主角,故事本身,以及引起的争议,都足以拍成一部好莱坞电影。 这家公司叫 Rational Vaccines,是一家研发疫苗的创业公司。如果你用中文搜索这家公司,那出来内容清一色的,是在说 Peter Thiel 投资了这家公司,以及这家公司在做非法人体试验。 但 Peter Thiel 在 Radication Vaccine 这家创业公司的故事中却是配角。这个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叫做William Halford 的教授,大家都管他叫Bill。他在南伊利诺斯大学任教,是一位微生物学家,专门研究疱疹。 在他的研究开始有所眉目的时候,他被查出患有鼻窦癌,医生说只能存活五年。他决定开始和时间赛跑。 这只是一个悲情的故事吗?事情远远没那么简单。在他和时间赛跑的过程中,他成为了违法一系列法律和伦理准则的人。 他的家人和合作伙伴认为他是个为科学献身的人;一些病人认为他是个善良友好的医生;另一些病人觉得他在利用他们的治病心切和无知,并对他的公司提起诉讼;一些同行认为他是罔顾法律和伦理;而另外一些同行则认为他正是这个世界需要的能够打破成规取得突破的人。 Halford 教授在去年夏天去世,而他的创业公司依然运转,700万美元的融资,包括从peter thile的Thiel fund中得到了400万美元融资。 至于Halfrod教授和他的创业公司究竟经历了什么,请听我们这一期的节目。 相关阅读 The Dying Scientist and His Rogue Vaccine Trial Years Before Heading Offshore, Herpes Researcher Experimented On People In U.S. 一部分音频素材来自于纪录片 Patient Zero: The Life and Work of Dr. Bill Halford 的预告 Enjoy!

22分钟
99+
6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