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丨徐涛 嘉宾丨杜晨 后期制作丨迪卡普里鑫 (以下文字只是音频节目的少许补充。「硅谷早知道」每周周五中午12点准时更新,敬请期待。) 作为一家典型的家硅谷独角兽公司,GoPro经历了太多起起伏伏。 作为曾经行业里的明星企业,Gopro 市值一度达到 130 亿美元,其创始人 Nick Woodman 薪酬也成为全美最高的2.87亿美元。但在上市后,GoPro 股价从 2014 年的 87 美元跌落至如今的不到 7 亿美元,也一度传出它寻求出售的消息。 今年8月接受 Bloomberg 的采访时,Nick Woodman将创业形容成徒手攀岩。 那 GoPro 这些年的经历是什么样的,它现在又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岩壁上。如果已经没有退路,是不是如同 Nick Woodman 所说,“唯一能支撑你继续的理由,就是你是否相信你最初的这个信念”。 本期节目,我们请来了刚刚参加了GoPro 8 的新品发布会的驻硅谷记者杜晨。我们会深度探讨GoPro 创业至今的全过程,并试图分析背后的原因。 另外, 听众可以添加我们小助手「声小音」的微信 shengfm1 ,加入「硅谷早知道」听众群。「硅谷早知道」现为「声动活泼」传媒旗下节目。 本期嘉宾 杜晨,「PingWest 品玩」和「硅星人」的驻硅谷记者 The Takeaway * GoPro 相机的巅峰时期销售大概近四百万台,但是这个规模里不可能全是极限运动爱好者,可能大部分的人都是普通人,带着一种我万一用得上的心态,想要买一个运动相机。这些不是他的核心用户,却是他的销量及收入最大的来源。对于他们来说,如果新一代的产品不是重新定义了运动相机,那他们完全可以继续用上一年或者两年前的运动相机。 * 我问Nick Woodman:“过去两年你们学到了什么,以及现在你们的自救措施及结果,是否满意?” 他回答:比较满意,因为对于他来说,最看重的指标是GoPro又开始盈利了,又开始有净利润了,即便这个公司的规模跟他的鼎盛时期根本就没法比。 * GoPro是一个典型的硅谷独角兽,但可能和近几年涌现出来的其他独角兽不太一样,后者更是一个平台,一个大众的东西。但GoPro本质上是比较小众的一个硬件厂商,他们在资本的快速涌入和增长阶段迷失掉了自己,像Uber迷失掉了自己的公司文化,然后变得不顾规则,过度的追求快速成长,结果也失去了最初的一些目标。 ### 本期讨论的主要有: * 创始人Nick Woodman的成长和早年创业经历 * GoPro成长史及巅峰时期 * 探讨GoPro市值为什么会下跌 * 为了挽救下跌,GoPro如何改变其策略 * GoPro是否还能东山再起 相关信息 硅谷早知道丨#32 Uber 上市估值那么高,就不怕腰斩吗? GoPro CEO Nick Woodman on ‘Bloomberg Studio 1.0’ Enjoy! 原创文章,作者:「声动活泼」。 在其他平台收听: 喜马拉雅 蜻蜓FM 36Kr
主播丨徐涛 嘉宾丨张进 后期制作丨迪卡普里鑫 (以下文字只是音频节目的少许补充。「硅谷早知道」每周周五中午12点准时更新,敬请期待。) 继「哪吒之魔童降世」之后,又一部国产动画电影「罗小黑战记」看起来表现不错。 两个月内,出现两部口碑不错的国产动画电影,大概很多人都会觉得这种概率很低吧。毕竟「大圣归来」在获得高票房之后,观众们迟迟没有等来第二部。而在过去两三年,票房尚可的国产动画电影也几乎没有。 所以这个夏天国产动画电影的不错表现,是因为这一产业变得成熟了,还是依然是小概率事件? 本期节目,我们请来了出品和发行这部电影的「卓然影业」创始人和CEO,张进。 另外, 听众可以添加我们小助手「声小音」的微信 shengfm1 ,加入「硅谷早知道」听众群。「硅谷早知道」现为「声动活泼」传媒旗下节目。 本期嘉宾 张进,卓然影业 CEO The Takeaway * 动画海外版权的销售远远大于真人电影,真人电影在国内可能是数十亿票房,在海外可能也只有百万美金的收入。但是动画电影有时候在国内只有千万级的票房等等,海外可能要五百万以上; * 就从全球来看,不管是美国还是日本,动画电影在商业方面的成功不是靠故事,而是靠动画形象,例如Hello Kitty,哆啦A梦,都是有一个很核心的形象,能让所有人记住并喜欢。 * 整体动画电影产业和市场不成熟。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像大圣,哪吒,白蛇传都是公共IP,公共IP是免费的但也是有群中基础的:有基础且免费。所以在没有钱的时候,是不是我们是不应该首选这样的事情来做。 * 产业成熟,意味着你的创作资源相当丰富。 本期讨论的主要有: * 「罗小黑战记」背后的故事 * 为什么中国动画电影的产量和质量如此不稳定 * 中国动画电影产业是否正在迎来转折 * 彩蛋:会不会有「罗小黑战记2」 相关信息 当了门口野蛮人那么久,现在是不是该Netflix来担心迪士尼的反击了 Enjoy! 原创文章,作者:「声动活泼」。 在其他平台收听 * 喜马拉雅 * 蜻蜓FM * 36 Kr
主播丨刘泓君 ** 嘉宾丨Vincent Wu **后期制作丨迪卡普里鑫 (以下文字只是音频节目的少许补充。「硅谷早知道」每周周五中午12点准时更新,敬请期待。) 即使在美国,各路传统媒体也都在艰难求生。在新媒体和互联网公司崛起的情况下,媒体公司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如果是你,会怎么应对? 本期节目我们请来的嘉宾是硅谷明星创业公司 NewsBreak 的首席运营官 Vincent Wu,NewsBreak 已拥有超过 500 万的日活用户,并分别在美国安卓和 iOS 设备新闻类应用中分别排名第一第二,超过 CNN、FoxNews 等美国主流媒体 app 以及 SmartNews、Yahoo News 等同类产品。 Vincent 还曾担任 Yahoo News/HuffPost 新闻集团的首席运营官,并在 AOL(美国在线)担任策略及运营总监,拥有十余年的企业管理咨询经验。 我们会聊聊 Vincent 如何凭借其管理经验和业务能力,从工程背景一路晋升成为少有的美国媒体行业高管,也会深入探讨在当下竞争激烈的媒体领域中,下一步破局和突围的方向在哪里。 本期节目是「硅谷早知道」的中秋特别版,分为 上、下 两集,您目前听到的是下半集,更多内容请进入上半集收听。 节目中提到的SYNC 2019 硅谷大会门票优惠门票入口在此, 更多信息也可添加我们小助手「声小音」的微信 shengfm1 咨询。 本期主播 刘泓君,「财经」杂志与「晚点LatePost」硅谷驻站记者 本期嘉宾 Vincent Wu,NewsBreak首席运营官;曾担任 Yahoo News/HuffPost 新闻集团的首席运营官 The Takeaway 广告主越来越多通过第三方平台来购买广告位,所以越来越多的资金进入到「程式化广告」平台,其显著特征是价格会越来越低。这给媒体运营带来非常大的挑战,因为虽然媒体能保持流量不变甚至增加,但若销售出的广告价格在不停下滑,经验依然是越来越困难。 Apple News 在媒体行业里有一点不正当竞争,因为它是预装的,所以这给他们了很大优势。虽然客户体验非常好的,但媒体的所得却很少。但为什么这么多媒体公司还要在 Apple News 上线,是因为想要接触消费者,为了能有多个渠道让消费者看到其内容。 媒体行业竞争者太多。美国真正主流的大的媒体至少100以上。但音乐行业主流的其实就3、4家左右的寡头,它们一旦联合起来后跟 Spotify 沟通就比较有话语权。而媒体公司很难真正的把整个行业结成一个有力的联盟。 为什么和中国比起来,美国自媒体没有起来?因为现在美国的中小媒体内容还是很好的,但盈利模式很单一。 本期(下集)讨论的主要问题有: * 订阅模式会是媒体平台的良药吗 * Apple News 对媒体行业的影响 * 媒体行业下一步会如何发展 * 中美媒体行业人员流动性 (更多内容请收听本期节目上半场部分) 访谈中提及名词 * 赫芬顿邮报(Huffpost)是一个美国的多语言网络传媒。以新闻报导及其评论平台之形式开始运作于2005年5月9日。被美国在线于2011年2月收购之后,赫芬顿邮报之网站流量一度超越「纽约时报」网站。 * Arianna Huffington,美国「赫芬顿邮报」和 Thrive Global 创始人,曾在2003年和施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同台竞技加州州长选举。2016年8月,Arianna Huffington宣布从「赫芬顿邮报」辞职。 * News Break,其主打产品是新闻信息阅读平台。作为公司,News Break 已成为北美市场最成功的出海创业公司之一。 * BuzzFeed,一个美国的新闻聚合网站,致力于从数百个新闻博客那里获取订阅源,通过搜索、发送信息链接,为用户浏览当天网上的最热门事件提供方便,被称为是媒体行业的颠覆者。 * 程序化广告(Programmatic Advertising),为广告主和媒体提供高效、智能、精准的营销机会,带来营销效率和广告效果的双提升。不同的业务需求驱动下,程序化广告市场中产生了各种交易模式。
主播丨刘泓君 嘉宾丨Vincent Wu 后期制作丨迪卡普里鑫 (以下文字只是音频节目的少许补充。「硅谷早知道」每周周五中午12点准时更新,敬请期待。) 即使在美国,各路传统媒体也都在艰难求生。在新媒体和互联网公司崛起的情况下,媒体公司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如果是你,会怎么应对? 本期节目我们请来的嘉宾是硅谷明星创业公司 NewsBreak 的首席运营官 Vincent Wu,NewsBreak 已拥有超过 500 万的日活用户,并分别在美国安卓和 iOS 设备新闻类应用中分别排名第一第二,超过 CNN、FoxNews 等美国主流媒体 app 以及 SmartNews、Yahoo News 等同类产品。 Vincent 还曾担任 Yahoo News/HuffPost 新闻集团的首席运营官,并在 AOL(美国在线)担任策略及运营总监,拥有十余年的企业管理咨询经验。 本期节目我们会聊聊 Vincent 如何凭借其管理经验和业务能力,从工程背景一路晋升成为少有的美国媒体行业高管,也会深入探讨在当下竞争激烈的媒体领域中,下一步破局和突围的方向在哪里。 本期节目是「硅谷早知道」的中秋特别版,分为 上、下 两集,您目前听到的是上半集,更多内容请进入下半集收听。 节目中提到的SYNC 2019 硅谷大会门票优惠门票入口在此, 更多信息也可添加我们小助手「声小音」的微信 shengfm1 咨询。 本期主播 刘泓君,「财经」杂志与「晚点LatePost」硅谷驻站记者 本期嘉宾 Vincent Wu,NewsBreak首席运营官;曾担任 Yahoo News/HuffPost 新闻集团的首席运营官 The Takeaway 广告主越来越多通过第三方平台来购买广告位,所以越来越多的资金进入到「程式化广告」平台,其显著特征是价格会越来越低。这给媒体运营带来非常大的挑战,因为虽然媒体能保持流量不变甚至增加,但若销售出的广告价格在不停下滑,经验依然是越来越困难。 Apple News 在媒体行业里有一点不正当竞争,因为它是预装的,所以这给他们了很大优势。虽然客户体验非常好的,但媒体的所得却很少。但为什么这么多媒体公司还要在 Apple News 上线,是因为想要接触消费者,为了能有多个渠道让消费者看到其内容。 媒体行业竞争者太多。美国真正主流的大的媒体至少100以上。但音乐行业主流的其实就3、4家左右的寡头,它们一旦联合起来后跟 Spotify 沟通就比较有话语权。而媒体公司很难真正的把整个行业结成一个有力的联盟。 为什么和中国比起来,美国自媒体没有起来?因为现在美国的中小媒体内容还是很好的,但盈利模式很单一。 本期(上集)讨论的主要问题有: * Vincent Wu 是如何在赫芬顿邮报做到公司高管的 * 赫芬顿邮报作为新媒体是如何把流量做大的 * 如何将媒体运营中的数据运用于内容编辑 * 非英语母语国家媒体人如何融入美国文化 * 媒体现在面临是行业模式危机 (更多内容请收听本期节目下半场部分) 访谈中提及名词 * 赫芬顿邮报(Huffpost)是一个美国的多语言网络传媒。以新闻报导及其评论平台之形式开始运作于2005年5月9日。被美国在线于2011年2月收购之后,赫芬顿邮报之网站流量一度超越「纽约时报」网站。 * Arianna Huffington,美国「赫芬顿邮报」和 Thrive Global 创始人,曾在2003年和施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同台竞技加州州长选举。2016年8月,Arianna Huffington宣布从「赫芬顿邮报」辞职。 * News Break,其主打产品是新闻信息阅读平台。作为公司,News Break 已成为北美市场最成功的出海创业公司之一。 * BuzzFeed,一个美国的新闻聚合网站,致力于从数百个新闻博客那里获取订阅源,通过搜索、发送信息链接,为用户浏览当天网上的最热门事件提供方便,被称为是媒体行业的颠覆者。 * 程序化广告(Programmatic Advertising),为广告主和媒体提供高效、智能、精准的营销机会,带来营销效率和广告效果的双提升。不同的业务需求驱动下,程序化广告市场中产生了各种交易模式。 相关节目 流量很疯狂,困在其中的又是谁 Facebook和今日头条是恶龙,苹果就是媒体业的白衣骑士吗? 原创文章,作者:「声动活泼」。
主播丨刘泓君 嘉宾丨张璐 后期制作丨迪卡普里鑫 (以下文字只是音频节目的少许补充。「硅谷早知道」每周周五中午12点准时更新,敬请期待。) 我们生活在一个个人能被精准预测和定义的大数据时代,然而,数据泄露事件却屡屡发生。 2019年7月,美国历史两起最大的隐私泄露事件:Facebook用户隐私泄露事件和 Equifax 隐私信息泄露事件均得到了处罚,两家公司分别被处50亿美元和5.75亿-7亿美元罚金。 同样是隐私泄露,为何金额差距如此之大?本期,「财经」杂志与「晚点LatePost」的驻硅谷记者刘泓君担任客座主播,与Fusion Fund 创始合伙人张璐来一起聊聊数据隐私这个话题。 本期主播 刘泓君,「财经」杂志与「晚点LatePost」硅谷驻站记者 本期嘉宾 张璐,「Fusion Fund 」创始合伙人 The takeaway 美国互联网创新平台所驱动的人的数字化,在过去十多年已经完成了60%~70%。数字资产在数字世界层面上可以定义一个人的身份。如果这个身份被盗用,它所联系的数字资产就也可以被盗用。 如果数据是被很多家公司所拥有,那每次的损害也许不会让大家觉得那么可怕。但正因为这种数据被少数大公司所垄断,数据泄露的风险也就会更高。所以大公司所要承担的风险和责任也更大。 用户在使用免费服务时,要清楚为什么对方给你提供免费服务。没有任何东西是免费的,一定是有代价的。潜在含义就是我们在用我们的数字资产去支付服务的费用,从而换取免费优质服务。从用户角度讲,不要去期待这些公司不用我的数据资产,还可以得到高质量的免费服务,这个是不存在的一个商业循环。 我们过去这十年经历的除了互联网化还有云服务化。云端存储的过程,也会增加泄漏风险。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传感器、低成本的摄像头、低成本的路由器,安全系数都很差,你这个时候怎么保证硬件传感器之间进行信息传输时没有信息泄露呢。 我们不仅要去关注到社交信息层面上的垄断,还要关注个人的生物信息。如果这部分信息将来被垄断,很可能在未来,我们每个人的社会层级、社会地位,会基于我们先天的基因的优劣性,这个是很可怕的。 本期讨论的主要问题有: 个人信息数据的泄露,为何危害会越来越大? 为什么Equifax比Facebook泄露数据更多,但罚款却更少? 如何看待23andme这家基因测序公司? 中美两国在数据保护上的不同点; 智能设备的安全性探讨; 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下,如何提高个人的数据隐私意识。 访谈中提及名词 Equifax,美国三大消费者信用报告机构之一。创立于1899年,它收集并保存了全球超过8亿消费者和超过8800万家企业的信息。 Palo Alto Networks , 美国的网络安全公司,致力于通过有效防御网络攻击来保护企业在数字时代免受攻击。 23andMe,美国基因测序公司,用户可以通过公司的检测产品了解到自己的基因状况,并收到分析报告。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 FTC(Federal Trade Commission),执行多种反托拉斯和保护消费者法律的联邦机构。 黑镜(Black Mirror), 一部由查理·布鲁克创作的英国独立单元剧部,其中的每一集是独立的,背景通常设置在架空的现实或不久的将来,并以黑暗和讽刺的语气和或轻或重的实验感来表现剧情。该剧集获得评论家们的广泛好评,并获得许多奖项和提名。本节目中涉及到的剧集为第二季第1集「归于正轨」和第三季第3集「黑函之舞」。 相关阅读 危险的互联网,以及其中的大机会
主播丨徐涛 嘉宾丨董璠 后期制作丨迪卡普里鑫 (以下文字只是音频节目的少许补充。「硅谷早知道」每周周五中午12点准时更新,敬请期待。) 两年一度的迪士尼全球粉丝大会 D23 Expo上周在洛杉矶吸引了很多迪士尼粉,漫威粉,星战粉和皮克斯粉。在这场大会上,迪士尼除了用一堆预告片挑起大家对新片的期待之外,还宣布其流媒体平台 迪士尼+ 将于今年11月12日正式上线。 那么迪士尼此次进军流媒体将对 Netflix 产生哪些影响 ?美国流媒体市场竞争格局将会有怎么样的改变?本期,我们请到了美国好莱坞影视中心全球CEO董璠来一起聊聊这个话题。 本期嘉宾 董璠,美国好莱坞影视中心全球 CEO The takeaway 颠覆式新技术到来时,老一代都会觉得有野蛮人攻到门下了。但媒体行业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内容创造不可取代。 传统影厂是在做 to B 的生意,很少有 to C的机会。但 Netflix、Amazon 掌握了大量使用者的资料,但他不会让影厂知道。这一点是很让人害怕的,等于说影厂的竞争对手比你更了解受众需要什么,影厂却没有办法来获得这些资料。 Apple和YouTube是流媒体中另一种商业模式。现在流媒体用户,更希望下载一首歌就花一首歌的钱、看一个片子就花一个片子钱,去单个购买,希望有更多的自由度。所以 Apple 的模式和 Netflix 的模式还不确定哪个使用未来的趋势。 为什么迪士尼选的方向很好,因为其内容都是适合家庭,并代代相传的。爷爷奶奶带着爸妈、爸妈有了孩子,这三代人就一起去看。小孩子是看这个长大的,他在长大了也会去给自己的小孩在灌输,这就是它的内容壁垒。 本期谈及: 迪士尼的电影内容和流媒体 Disney+ 如何一起配合 流媒体是如何影响传统好莱坞的制作方式的 目前美国流媒体的市场竞争及影响 Disney+ 的机会在哪里?它将如何挑战这个行业中已有的玩家 访谈中提及名词 AT&T,美国最大的固网电话服务供应商及第一大的移动电话服务供应商,旗下拥有华纳传媒(WarnerMedia)等娱乐公司,而HBO、华纳兄弟、CNN等隶属于华纳传媒; Comcast,美国的最大的有线电视公司,第二大互联网服务供应商,拥有包括多个有线电视频道(MSNBC、CNBC、NBCSN等)、NBC环球集团(NBC Universal)等公司 Hulu,美国视频网站,2007年成立。今年5月,迪士尼宣布和 Comcast 达成协议,前者获得对Hulu的全面运营控制权。 目前美国流媒体市场主要品牌:Netflix、Disney+、Amazon Prime、APPLE TV+、HBO MAX(AT&T Inc)、NBC UNIVERSAL(Comcast Corp)、Hulu( 迪士尼 )、Sling TV( Dish Network Corp)、Youtube TV
主播丨徐涛 嘉宾丨李倩玲(Bessie Lee) 后期制作丨迪卡普里鑫 (以下文字只是音频节目的少许补充。「硅谷早知道」每周周五中午12点准时更新,敬请期待。) 这是一个爆款和流量明星不断涌现的时代。 周杰伦粉丝和蔡徐坤粉丝刚刚展现了这个流量游戏的荒谬,圈内人又忙不迭的开始追捧「私域流量」这个概念。 所以,流量游戏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当这个游戏玩到有些荒谬的程度,整个行业是什么态度,又在发生什么改变? 本期,我们请来了 WPP 前中国区 CEO 和现任Withinlink碚曦投资协作体创立人兼首席执行官李倩玲(Bessie Lee)来一起讨论这个问题。 本期嘉宾 李倩玲,Bessie Lee,中国广告界和营销科技界领军人,现任Withinlink碚曦投资协作体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曾担任 WPP 前中国区 CEO。 The takeaway 我觉得整个行业越来越像国王的新衣。有句广告名言到现在大家都还在用:“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有一半浪费了,但遗憾的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被浪费了”(翰•沃纳梅克),以现在的技术,理论上可以知道广告的花费是有多少浪费的,但实际上现在的情况甚至比讲那句话的时候还要更惨。 「私域流量」的概念并不是新的,在最早的时候,我们叫这个是「一对一」,是直效营销。 人口流量红利正在消失,这不仅是在中国发生,几乎全世界都一样。这时获得新用户的成本上升,那你必须抓住重复订购的那些回头客。这就是为什么「私域流量」很重要 之后广告行业不是一个「规模」的战争,要的是分工。如何把分工给整合管理好,这是一个挑战。 本期讨论的主要问题有: 为什么说广告主,以及广告业的运作方式,造成了现在追逐流量的现状不可避免 为什么说这场流量游戏中,广告主反而成为了最终的受害者 为什么说现在广告商想要改变这个现象非常难 当人们在说私域流量的时候,其实是在说什么;这个概念有这么新吗 广告行业的下一步演化会如何 访谈中提及名词 私域流量,指的是品牌或个人能控制的并且可以多次利用的流量。私域通常呈现形式是个人微信号、微信群、小程序或自主APP。 Costco,美国最大的连锁会员制仓储量贩店,会员制仓储批发俱乐部的创始者。目前它在全球七个国家设有超过500家的分店,其中大部分都位于美国境内,加拿大则是最大国外市场。 WPP集团,Wire & Plastic Products Group,是全球最大广告传播集团之一。总部设在伦敦。它通过传奇性的收购拥有一系列大型广告传媒公司,包括奥美、智威汤逊、传立等。WPP集团(Wire & Plastic Products Group,简称WPP Group)是世界顶级的品牌沟通服务集团。 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创办了全球最大的网上商店Amazon(亚马逊) 互联网广告DSP(Demand-Side Platform):DSP是一个系统,也是一种在线广告平台。它服务于广告主,帮助广告主在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上进行广告投。通过强大的实时竞拍RTB(Real-Time Bidding),和用户定向(AudienceTargeting)技术,DSP可以使广告主更简单便捷地遵循统一的竞价和反馈方式,对位于多家广告交易平台的在线广告,以合理的价格实时购买高质量的广告库存。 Enjoy!
主播丨徐涛 嘉宾丨丁教 肖旭(Vicky) 后期制作丨迪卡普里鑫 (以下文字只是音频节目的少许补充。「硅谷早知道」每周周五中午12点准时更新,敬请期待。) 如果说前几年的硅谷是烈火烹油,那现在用什么词语来形容硅谷更好呢。 本期,我们请来了Pingwest/硅星人记者肖旭(Vicky)以及硅谷的投资人丁教(Diane),盘点她们所看到的现在的硅谷。 在这期节目中,你不仅能听到硅谷对中国企业现在的的态度,也有类似硅谷极客们抛弃公司T恤和格子衫,开始穿潮牌这样的小插曲。希望你听完后对硅谷这半年的情况会有更多的了解。 Enjoy!
采访 制作丨徐涛 剪辑校对丨秘丛丛 (以下文字只是音频节目的少许补充。「硅谷早知道」每周周五中午12点准时更新,敬请期待。) 在过去这十天,最引人瞩目的一个人事变动,当属来自苹果的变动。先是6月28号苹果宣布其首席设计师 Jony Ive 将会于今年晚些时候离职,创办自己的独立设计公司;之后华尔街日报出了一篇更详细一些的报道,说 Ive 的离职和苹果高层内斗有关;这些引起了苹果现任 CEO Tim Cook 的反击。当然也有很多媒体也因此对接替 Jony 的人 Jeff Williams 做出了很多猜测,认为这一人事变动,预示着Jeff有可能会成为 Tim Cook 在苹果的继任者。 我想很多人会好奇 Jony 的离开究竟对苹果意味着什么,苹果内部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及 Jeff Williams 又是何许人也,他可能会对苹果的未来产生什么影响。 探讨这些问题,我请到了我的同行杜晨。他是 Pingwest 和硅星人在硅谷的记者,长期观察硅谷大公司的变动。 Enjoy!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