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二。本期节目,我们聊聊这段时间圈内最大八卦——保险法要改。 事情的起因,是财新周刊披露,正在修订过程中的《保险法》草案中拟新增提出:“若被接管的保险公司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依法进行保险业务转让的,经国务院批准,可以对保险合同进行合理变更。"这句话意味着,以后在特定情况下,保险公司可以不按照原保险合同的约定进行履约赔付。 首先,大家需要理解为什么有这样一个“深水炸弹”流出,而且至今仍然没有官方“辟谣”(现在监管机构对舆论的关注程度可谓史无前例)。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监管机构会动脑筋改变这个可以称之为中国金融制度基石的法案?整个保险行业在面临什么困难?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行业性不景气? 其次,这个法案看上去“伤筋动骨”,但仔细看个中深意也很明显。第一,触发这条的前提条件是保险公司必须“资不抵债”,也就是俗话说的破产。金融机构本身就是经营风险的地方,如果企业经营一直很好,它没有权利也没有动力去擅自改变保险合同条款;第二,变更保险合同需要“国务院批准”,也就超越了所有金融监管机构的审批权限。一旦触发,说明真的“摊上大事儿了”。 本期节目,我们从保险行业最基础的大数定律和资产负债结构讲起,介绍寿险公司和财险公司不同的盈利模型,进而介绍目前的行业症结在于“销售”和“精算”的打架——一方面,精算师为了企业良性经营需要设定一个稳健乃至保守的精算假设(并进而在同样保障/分红条款下倾向于收取一个更高的保费);另一方面,前台销售人员需要让这个保单的价格更加有吸引力,才能说服投保人选择本就已经高度同质化的产品——一切的根源,还是我们太“卷”。相信我,只有当你了解了保险公司是怎么赚钱的,你才能更好的理解并选择你面前的保单。 思维导图 收听地图 03:31 大数定律是保险这个复杂系统的核心 08:10 一个典型的寿险投保流程以及对保险公司财务报表的影响有哪些 17:10 寿险公司的财务模型是怎样的 17:46 寿险公司核心盈利来源:死差、利差、费差 20:24 精算假设是保险公司的核心,不能随意调整 25:02 财险公司的财务模型是怎样的 25:26 综合赔付率是财险公司核心指标 30:26 财险公司的综合费用率构成 36:17 消费者买保险应该看哪些内容 40:52 如果保险法修改后,作为消费者/保单持有者需要做哪些调整 44:19 投资者应该如何看待保险股 46:52 什么是新业务价值 主创团队 主持人:麦子店小二 剪辑:Lxin 制作:Lxin BGM 片头音乐: Saint Romain - she said im lonely 插曲: Xavier Cugat & His Orchestra - My Shawl naomi & goro - Council Meetin' 片尾音乐: 韦礼安 - 如果可以 最后但不是最不重要的话: 如果你觉得本期节目聊的还不错,欢迎关注本节目并转发你身边的朋友,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这档节目。 如果你对我们这个“紧密而松散”的组织比较感兴趣,欢迎添加maizidianxiaoer微信,我会把你拉进我们的听友群。 最后的最后,本节目所有分享/分析/研究均不构成投资推荐,仅代表(包括我在内的)嘉宾个人观点,大家投资要靠自己哦。
大家好,我是小二。本期节目,应听友要求,和大家聊聊最近比较热门的M2问题。可能有不少听友知道,我们国家M2一直很高,但高到什么程度?和大家念几个数字,2024年2月,中国的M2是299.56万亿元人民币;美国是20.79万亿美元;欧元区是15.04万亿欧元;日本是1,238万亿日元。用另一个常见指标——M2与GDP比例衡量,中国的M2占GPD比重已经超过237%,而同时美国仅有75.95%。这个指标是不是让大家想起了2018年前后我们经常提到了宏观杠杆率(当时250%左右,现在大概280%),是不是感觉我们的水有点多? 然,2月CPI仅录得0.7%,距离良性通货膨胀依然路途遥远(不过好歹终于时隔4月终于翻正),是不是我们陷入了某种水放的很欢,但经济/通胀依然我行我素的怪圈?进一步的,经济刺激手段是不是没有了?我们是不是距离经济恢复依然遥遥无期?我们是不是陷入了某种滞涨?是不是坐实了中等收入陷阱? 然,并非(完全)如此。 本期节目,试图从一个相对比较专业和学术的角度,解释目前正在发生什么,以及为什么会发生这个。为什么业界大多没有觉得M2增速很高是一个问题?因为M2就是M2而已。每个国家的货币规模和其经济结构有关,且并没有任何学术界/业界的的共识认为M2/GDP和经济周期有任何直接的联系。虽然但是,M2的绝对规模不重要,M2的变化率很重要。我们过去一直看到新闻中播报M2的同比增速,是因为M2的增速让我们知道现在市场的“水“有多大。为什么要知道水的大小?因为名义GDP=实际GDP+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率又像艘船,”水涨“了船自然高。 那我们现在处于的“水涨船不高“的状态,究竟是什么地方出错了?其实,水涨船高,只是基于一系列假设前提下的产物。快速增长的M2,可能会导致物价上涨,也可能导致资产价格上涨(比如过去的房地产泡沫),也可能什么都不会改变——因为决定物价上涨P的因素,除了M之外,还包括了V和T。这四者组成了著名的费雪公式“MV=PT”(没错,是不是长得很像动量守恒定律)。 经济的复杂性在于很多变量并非中央银行/政府/监管部门所能左右,就像一个精密运行的机器,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于码农,是不是一个更好的例子是自己接手的那个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没bug但改一行代码立马报错200次的APP)。现在我们更多的是讨论是不是应该学习美国在2008年的那样放更大的水,来迅速提振经济水平,但我们的汇率受的住吗?真的提振上来了,经济复苏,居民消费意愿增强,是不是又产生泡沫了? 治大国如烹小鲜,做菜师傅也不容易啊。 本期思维导图 本期最核心的知识点:关于费雪公式(Fisher Equation)的介绍 kimi.moonshot.cn (没错,这是Kimi的答案——放心,他是对的) 收听地图 03:43 什么是M2? 07:54 什么是CPI? 13:02 为什么中国的CPI一直“失真” 15:37 M2和CPI是什么关系? 18:40 为什么这次放水看上去失灵了 18:54 猪周期和还债论,都是错误的 22:05 业界是如何看待现在的状态 25:19 如何用经济学原理解释现在的情况 27:00 费雪公式,一个很不常见但很好用的宏观经济学模型 28:04 M2上涨但CPI不涨的核心原因——货币的流动速度下降 31:54 我们的水放的不是太多,而是可能不够多 主创团队 主持人:麦子店小二 剪辑:Lxin 制作:Lxin BGM 片头音乐: Saint Romain - she said im lonely 插曲: Alvin Lee - Lost In Love Bob James - I'll Never See You Smile Again 片尾音乐: 米津玄師 - 地球儀 最后但不是最不重要的话: 如果你觉得本期节目聊的还不错,欢迎关注本节目并转发你身边的朋友,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这档节目。 如果你对我们这个“紧密而松散”的组织比较感兴趣,欢迎添加maizidianxiaoer微信,我会把你拉进我们的听友群。 最后的最后,本节目所有分享/分析/研究均不构成投资推荐,仅代表(包括我在内的)嘉宾个人观点,大家投资要靠自己哦。
Hello大家好,我是小二。本期节目和大家聊聊AI的另一个当红炸子鸡——英伟达和他的创始人黄仁勋。想录英伟达很久了,但一直没有找到好的切入点。今天这一期节目算是个预热,我们从2023年11月的一篇纽约客的黄仁勋采访报道入手,从创始人的经历来窥探一下英伟达这家公司的成功奥秘。 不知道在座的听友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知道英伟达的?可能有一些是因为最近AI浪潮,有一些是因为知道他们家的显卡“挖矿”很厉害,不过更多人知道皮衣哥(黄仁勋在各种场合永远一身黑色皮衣),大概是因为装电脑的时候必备零部件,以及玩大型游戏所需要不断的更新换代的Geforce系列显卡(3C爱好者的必入之物)。 看上去英伟达的转型非常成功,大有接替英特尔成为下一代芯片行业龙头霸主的趋势,但这是因为黄仁勋具有像乔布斯那样超凡的工业设计品味和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入洞察吗?不是。是因为他们具有强大的技术预见性提前看到了AI领域的厚积薄发吗?也不是。其实AI训练的核心软件CUDA早在2006年就被开发出来了,AlexNet早在2012年就在ImageNet比赛中大杀四方,但AI元年一直到2023年才算真正到来(Transformer模型在2017年依然不受待见,OpenAI在2017年时候业界名声可不怎么好)。究竟这当中发生了什么? 听众们,想必你们都有自己的理解,先别急着下结论,听听我们这期播客再说。 思维导图 收听地图 03:30 被霸凌的童年是英伟达坚韧品质的基石 07:16 Denny’s连锁餐厅,英伟达的起点 12:12 GPU是英伟达聪明的营销策略 13:30 GPU的优点和CPU有何不同 15:26 从游戏版主的破局竟是挖矿 16:35 再一次变身,成为AI训练的基础设施提供商 20:19 AI(或者说Transformer)曾经是不受待见的学科 25:42 先知和偏执往往只在一念之间 27:36 NVIDIA未来又在何方 29:29 大模型行业的算力将会分化 主创团队 主持人:麦子店小二 剪辑:Lxin 制作:Lxin BGM 片头音乐: Saint Romain - she said im lonely 插曲: K. S. Project - Looking For Paradise (Original Mix) 片尾音乐: 徳永英明 - レイニー ブルー 最后但不是最不重要的话: 如果你觉得本期节目聊的还不错,欢迎关注本节目并转发你身边的朋友,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这档节目。 如果你对我们这个“紧密而松散”的组织比较感兴趣,欢迎添加maizidianxiaoer微信,我会把你拉进我们的听友群。 最后的最后,本节目所有分享/分析/研究均不构成投资推荐,仅代表(包括我在内的)嘉宾个人观点,大家投资要靠自己哦。
Hello大家好,我是小二。久违了的麦子店辩论赛又来啦!本期节目,我和3位录制嘉宾一起和大家讨论讨论债券型基金这个大家都知道,但大部分人或许从未买过的产品。 录这期节目的背景,是一个可能稍微有点小众的新闻。2月我们录过一期量化基金业绩闪崩的节目,说到量化3天跌掉了过去一年半积攒的收益。而与此相对的,债券基金从去年开始进入了一个全面牛市,特别是30年国债在上个月涨完了原本应该两年才能涨完的收益。我的朋友圈从去年开始逐渐充斥着各种债券基金净值创新高的“喜报“,银行理财经理天天都在发债基的软文,感觉债券和黄金才是当下真正的yyds。 教科书说得好,资产配置是免费的午餐。按理说,我们的投资组合里面,无论风险高低,都应该保留一些固定收益类资产平滑组合的整体波动。但,面对浩如烟海的公募基金,我好不容易搞明白股票型基金要看基金经理,要看赛道、主题,要看过往业绩……但债券型基金又是怎么回事儿?纯债、偏债、一级债、二级债,这都是些什么玩意儿? 而且,权益嘛,大不了我自己下场买股票,但要下场买卖债券,估计大部分人连门都没摸到。一个冷知识,国内最大的债券交易市场并不是上交所和深交所,而是银行间市场,而一个散户要注册成为银行间市场的合格个人投资者,需要年收入不低于50万元且名下金融资产不少于300万元。这可比科创板北交所的门槛还高了不少。 除了债券交易门槛高之外,我们绝大部分散户其实对固定收益类投资并不陌生,不就是银行理财和信托产品嘛。2017年资管新规推行后,理财产品全面净值化,至少“长得“越来越像基金了,那这两者又有什么差别呢?银行理财毕竟背靠大树,我是不是还是应该相信过往的路径? 债券基金的投资必要性到底在哪里? 这期节目之所以做成辩论赛,也是想避免用一种过于说教的口吻教大家做事儿。比如我自己,其实一直不怎么投资债券基金,我也认为对于时间有限的广大听友来说,做这件事情的成本收益并不是很高。其他嘉宾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欢迎来听听吧! 本期适合1.2-1.5倍速收听 思维导图 收听地图 04:14 30年国债最近为啥涨了这么多 06:10 短债基金最近在互联网平台卖爆了 07:58 亮flag!擂台嘉宾们自己买不买债基 10:26 资管新规之前,银行理财无情碾压债券基金 12:24 资产配置中,债券基金是不是一个必需品? 13:39 债券型基金的投资价值是什么? 14:11 标准的美林时钟模型下,股债配比就是2: 8 15:36 债基吸引小姐姐的是它的透明性更好 16:57 银行理财不败的信仰,究竟还是不是行之有效的路径依赖? 21:43 敲黑板!债券基金(也)不能看收益排名 23:10 常见的债券(基金)分类有哪些 26:25 股票和债券的业界,是很不一样的 26:57 债券最重要的指标:久期 29:00 债券基金是怎么投资的?无非做波段,看信用 33:41 有没有适合大多数人的债券配置方法 40:06 债基是“最终答案”吗 主创团队 主持人:麦子店小二 嘉宾:选基小姐姐、小蜜蜂、申易 剪辑:Lxin 制作:Lxin BGM 片头音乐: Saint Romain - she said im lonely 插曲: New York Jazz Lounge - Just the Two of Us Ron Carter - Summertime 片尾音乐: 米津玄師 - LADY 最后但不是最不重要的话: 如果你觉得本期节目聊的还不错,欢迎关注本节目并转发你身边的朋友,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这档节目。 如果你对我们这个“紧密而松散”的组织比较感兴趣,欢迎添加maizidianxiaoer微信,我会把你拉进我们的听友群。 最后的最后,本节目所有分享/分析/研究均不构成投资推荐,仅代表(包括我在内的)嘉宾个人观点,大家投资要靠自己哦。
大家好,我是小二。本期节目我和小浣熊老师和大家聊聊最近召开的两会。 为什么聊两会?首选作为一个中国公民,两会里面有很多和我们每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我们国家过去一年作为一个整体运转的怎么样?我们国家未来一年准备怎么干?比如,从GDP层面,我们过去一年的增长是5.2%,2024年的目标是5.0%,似乎这就是之前提到L型曲线的新底?如果能够稳住这个增速似乎周期复苏应该很快到来?从CPI层面,过去一年是0.2%,2024年的目标是3%,意味着至少从宏观层面已经认识到了通缩问题,希望快速恢复到良性通胀区间,还大致说明了落地方向。 另外,从2020年以来,作为一个投资人,大家都被政策导向“规训”的很没脾气,哦不,应该说政策导向极大程度上左右了投资回报。两会记者会和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到了新三样和新三驾马车,明年的增长点还分了“巩固加强”、“加快发展”、“积极打造新增长引擎”三个不同维度,产业景气度导向已经非常明显。 第三,这次两会的形式上做了一个很大的调整,由原来的总理记者会改为了民间戏言“五村长”记者会,特别是关于我们资本市场未来的管控机制,这次记者会可以说是干货满满。这对于业界和普通投资人会有什么影响?不如来听听我们的节目吧! 本期适合1.2-1.5倍速收听 思维导图 收听地图 02:55 今年两会的看点都有哪些? 07:49 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中经济层面 12:03 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超60%、C919也投入运营政府工作报告中制造业都有哪些 15:33 在出口方面政府工作报告又做了哪些解析 20:28 再次提出不大水漫灌和强刺激 23:37 2024年具体的工作任务都有哪些 30:54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 38:50 经济部门的五个村长都表达了哪些观点 41:33 为什么中国股市涨不起来 主创团队 主持人:麦子店小二 嘉宾:小浣熊 剪辑:Lxin 制作:Lxin BGM 片头音乐: Saint Romain - she said im lonely 插曲: HisOrchestra,Benny Goodman - If I Had You EddieDaniels - Equinox 片尾音乐: 王力宏 - 心中的日月 最后但不是最不重要的话: 如果你觉得本期节目聊的还不错,欢迎关注本节目并转发你身边的朋友,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这档节目。 如果你对我们这个“紧密而松散”的组织比较感兴趣,欢迎添加maizidianxiaoer微信,我会把你拉进我们的听友群。 最后的最后,本节目所有分享/分析/研究均不构成投资推荐,仅代表(包括我在内的)嘉宾个人观点,大家投资要靠自己哦。
Hello大家好,我是小二。现在已进入阳春3月,上市公司逐渐进入年报季,从今天这期节目起,我们陆续会和听友们上线一些围绕着上市公司最新财报相关的行业分析。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我们延续上一期的人口话题,来和大家聊聊教育,尤其是课外辅导的最新动态。选择这个题目的原因之一呢,是最近我经常刷到一条新闻,主要是说课外教育曾经毫无争议的龙头之一——新东方发布了一个叫“归巢计划”,呼吁原来的老师们回到新东方体系内就业,底下的各种评论指向的都是除夕前一天教育部出台的新政。另一个是,虽然新东方和另一家头部教育公司好未来自民促法实施细则以来(这个我们节目中会重点提到)自股价高点跌去了95%以上的市值,新东方已经转型成了一个卖农产品的公司,但从最低点算股价已经陆陆续续涨了10多倍——这可是在公募基金连续两年平均收益负10个点的行情下啊。真的是又可以开始补课了?还是背后另有隐情?不妨和我们一起听听看吧。 收听地图 02:09 除夕前夜发布了《校外培训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 03:55 为什么要在现在这个时间点来说教育 07:01 好未来股票坐上过山车,背后行业到底发生了什么 12:56 都知道学科教育被严监管,但什么才是学科教育的精准定义? 16:46 回顾2021年民促法的大地震 20:01 这次的征求意见稿为什么反响很大,与之前相比有哪些不同 25:06 从互联网医院经验来看,如果事项的审批从中央下放到地方,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28:20 主播们成长过程中那些补课经历 35:01 邻国的教育又是怎样的 39:16 双减政策发布后,头部两家公司做了哪些不一样的举动 主创团队 主持人:麦子店小二 嘉宾:小浣熊 剪辑:Lxin 制作:Lxin BGM 片头音乐: Saint Romain - she said im lonely 插曲: naomi & goro - Council Meetin' New York Jazz Lounge - Autumn Leaves 片尾音乐: 丁世光 - 瘦子 最后但不是最不重要的话: 如果你觉得本期节目聊的还不错,欢迎关注本节目并转发你身边的朋友,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这档节目。 如果你对我们这个“紧密而松散”的组织比较感兴趣,欢迎添加maizidianxiaoer微信,我会把你拉进我们的听友群。 最后的最后,本节目所有分享/分析/研究均不构成投资推荐,仅代表(包括我在内的)嘉宾个人观点,大家投资要靠自己哦。
大家好,我是小二。本期节目是我们2024年新增的子版块“麦子店读书会“第一期,给大家带来的是《人口战略》。 之所以选择这本书,一个是我们国家公布的2022年度人口统计数据,我们自1962年起第一次出现人口净减少的情况(-85万人)。但根据书中预测,这个历史性下降可能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我们国家未来数十年需要习惯的一个长期负增长状态(如果参照书中悲观预测,我们可能会从一个和印度差不多人口的国家,在2100年跌到和美国差不多人口的中等人口国家)。果不其然,2023年数据出来了,负增长的更多了(-208万人)。这和我们切身利益都直接相关。这不,延迟退休政策马上就要落地了…… 另一个原因,也是这两年在资本市场讨论比较多的,我们如何应对老年化社会的挑战,以及个中蕴含的长期投资机会。对于这种新的人口结构,到底哪些产业有更好的机会,哪些产业需求会萎缩?如果你还只停留在老年人护理和医药行业,就太out了——在老龄化社会里面,金融、旅游等行业往往都会更加发达。 第三个原因,我自己是听了作者上了一档友台播客节目后买了这本书,确实……emmmm……出乎我意料,这本书写的相对比较“工整“,作者并非一味的输出观点,还提供了诸多数据作为支撑。而且作为一本讨论人口问题的书籍,作者也顺带讨论了诸如中国的大城市问题和教育减负问题等等,关于大城市问题的部分观点我觉得确实挺有意思,也丰富了作为播客内容的充实度。 最后一个原因,正如我们标题所述,假设人家都同意人口下降的趋势需要扭转,但谁来为此买单?(我猜部分人想的是反正我不生娃,别赖上我)。作者在书中提了4个方案,核心是国家出钱提升年轻人的生育意愿,但在税收总额一定的情况下,挪用其他领域的开支用来提升生育率(且不论是否有用),真的是一个好的策略吗?增加税收对经济的负面作用又该如何解决?如果不出钱的话,又有什么其他办法? 最后的最后,本节目大部分观点均为作者观点,不是我的观点(我的观点会以“我认为“开头)。希望大家积极讨论,但请保持理性沟通(狗头保命)。 本期建议1.5-2倍速收听。 本期提到的部分图表: 人口负增长已是常态 悲观预测下,到2100年我们会和美国人口差不多 家庭福利支出(即政府部门的补助)和生育率的关系(坦白说我觉得这个图离散程度非常大,基本没有什么回归的意义) 城镇化率越高,生育率越低 数据来源:中泰证券研究所 收听地图 新板块:麦子读书汇 02:35 为什么要推荐人口战略这本书 03:59 这本书里面有很多作者提出的新观点 04:56 但并不代表认同作者所有的观点 第一章 人口和创新 06:01 人口和创新 06:43 创新的公式:人口数量*人口能力(外部交流+内部交流) 06:56 经济的发展在于创新 * 08:31 什么是马尔萨斯主义 * 09:36 在农业时代,劳动生产要素的堆积,主要是土地和人口 * 10:07 工业时代以后,更多的是人和资本 10:49 人的黄金创新年龄是30岁 * 12:27 为什么现在创新越来越难 15:58 什么是创新四因子 * 16:35 人口数量 16:39 大国的优势是规模效应 20:04 创新和反垄断之间的关系 21:09 人口和基础研究、基础设施建造、风险资本之间的关系 * 25:14 人口能力 25:34 教育和创新是互为前提条件的 27:13 人口数量和人口能力之间的关系 · 27:30 教育可以提高人口的平均能力,但顶级人才基本上是随机出现的 · 32:44 以日本为例说明教育和创造的关系 37:44 创业率和GDP增长率的关系是线性正相关的 * 38:46 内部交流 38:56 人口聚集效应 41:27 中国的城市不是太大了,而是不够大 · 42:53 为什么大家觉得现在城市不能再大了 · 43:05 高人口城市不等于高拥堵城市 · 46:34 高人口城市不等于高房价城市 · 47:35 我们国家的“特色” * 49:03 外部交流 50:18 国际枢纽有利于创新的核心逻辑是什么 51:36 为什么美国人口比中国少很多,但却是全世界最有创新力的国家 第二章 人口经济 53:01 老龄化到底对经济有什么影响 * 53:20 应对老龄化社会政府可以有哪些选择 * 54:49 人口减少会降低失业率吗 * 58:25 老龄化对于产业变革的影响有哪些 第三章 中国人口过去、现在和未来 61:57 世界人口的趋势是怎样的 * 62:13 收入越高,生育率越低的背后原因是什么 * 63:30 收入越高,生育率越低的其他因素是哪些 * 67:40 为什么东亚地区生育率普遍较低 68:38 中国人口的过去 71:04 中国人口的现在 73:09 中国人口的未来 第四章 中国人口的策略 75:41 什么是优选移民 * 77:02 留学是工作移民的储备力量 * 78:50 中国作为移民的目的地的话,移民政策非常严格 * 79:51 中国人口基数过大,移民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82:29 控制房价,尤其是大城市的房价 84:07 财税补贴生育 85:34 教育减负 主创团队 主持人:麦子店小二 剪辑:Lxin 制作:Lxin BGM 片头音乐: Saint Romain - she said im lonely 插曲: Lee Morgan - Sweet Honey Bee Indigo Swing - My Baby Comes 'Round at 8 Jim Tomlinson,Stacey Kent - So Nice 片尾音乐: 杨乃文-未接来电 最后但不是最不重要的话: 如果你觉得本期节目聊的还不错,欢迎关注本节目并转发你身边的朋友,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这档节目。 如果你对我们这个“紧密而松散”的组织比较感兴趣,欢迎添加maizidianxiaoer微信,我会把你拉进我们的听友群。 最后的最后,本节目所有分享/分析/研究均不构成投资推荐,仅代表(包括我在内的)嘉宾个人观点,大家投资要靠自己哦。
Hello大家好,我是小二。本期我们又请到了申易同学来和大家聊聊量化基金。 如果大家没有关注量化市场的话,和大家先简单普及一下:2月5日至2月8日(aka春节假期前的最后四个交易日),国内量化圈遭遇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地震。量化中性产品的周度亏损整体约为7%,以卓识、九坤、幻方、灵均为代表的头部私募中性产品则普遍跌幅超过10%,大约亏回到了2年之前的净值水平。没错,两年白干。 繁花里面的爷叔不是说,纽约帝国大厦从底层爬到顶楼要30分钟,跳下来只要8秒么。这不就来了。 如果这看上去还行,毕竟公募和房价基本也回到了2019年时的水平,那还要提的一点是,从数学上说,以“中性”、“对冲”闻名的量化基金“理论上”这个级别的回撤程度(名词解释:从高点下跌的幅度)在模型中属于极小发生事件。多小?我用gpt算了一下,发生概率小数点后6位还是0,意味着理论上我们这辈子都不该看到…… 是不是听起来很熟悉?百年一遇的自然灾害、千年难逢的股市黑天鹅,这两年碰到的还少吗?集中敲入的雪球产品还历历在目,这波量化又收割了一大批从高收益量化产品转过来的投资人。在信托和高收益理财产品消失了之后,究竟高收益低风险的投资在哪里?理财平替的终极答案是什么? 又或者,我们终该接受,一份风险,一份收益? 这期节目会回答如下问题: 1、到底量化这次为什么跌的这么惨; 2、为什么跌的这么快; 3、谁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4、这波大跌,应该怪谁? 5、中性量化,真的中性了吗? 6、监管在这波过程中,除了发公开谴责,还做了什么事儿? 7、这件事情出来之后,未来短期、中期和长期,对行业会有什么变化? 欢迎收听! 本期节目提到的部分图表: 1、中证500指数增强基金最近一年的表现(截止到2月8日) 2、量化对冲基金(即量化中性基金)最近一年表现 3、那张网传的著名图片,是不是看上去很吓人 收听地图 03:11 这次量化事件的整体脉络是怎样的?影响为什么很大? 09:31 量化这次为什么跌的这么快,这么惨? 17:02 管理人在这次事件中是如何应对的?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21:50 公募回撤的幅度是远远小于私募的 25:28 为什么这次大的量化基金表现是不如中小量化基金的 29:51 对于这个市场还是缺乏警惕性 34:01 这件事情出来之后,未来短期、中期和长期,对行业会有什么变化? 主创团队 主持人:麦子店小二 嘉宾:申易、小姐姐 剪辑:Lxin 制作:Lxin BGM 片头音乐: Saint Romain - she said im lonely 插曲: Boz Scaggs - Miss Riddle New York Jazz Lounge - Autumn Leaves New York Jazz Lounge - Just the Two of Us 片尾音乐: Hannes,Waterbaby - Stockholmsvy 最后但不是最不重要的话: 如果你觉得本期节目聊的还不错,欢迎关注本节目并转发你身边的朋友,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这档节目。 如果你对我们这个“紧密而松散”的组织比较感兴趣,欢迎添加maizidianxiaoer微信,我会把你拉进我们的听友群。 最后的最后,本节目所有分享/分析/研究均不构成投资推荐,仅代表(包括我在内的)嘉宾个人观点,大家投资要靠自己哦。
Hello大家好,这里是由麦子店工作室制作播出的麦子店圆桌Night,我是小二。 今天我们是要来聊一个行业:AMC(asset management company)。这个词咋听上去似乎像一个公募基金,但实际上AMC在业内特指的是不良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的也都是一些逾期或者违约的金融或者实体资产。 其实,中国实际从事不良资产业务的公司其实挺多的,很多金融机构近两年都成立了所谓的“特殊资产部”,一方面是管理、处置公司内部的不良资产,另一方面也在市场上寻找一些以较低价格收购不良资产再待市场好转后卖出的业务机会。 但我们今天这期节目聊的会更聚焦一点,主要针对的是前两天的一则新闻:传言四大AMC中的三家拟被中投收购。这意味着从99年四大AMC设立开始到现在整整25年,中国不良资产行业的“草莽阶段”正式宣告落幕。 我们今天这期节目,主要会围绕着四大AMC设立历史背景、被迫转型的原因、未来的前景等展开讨论。因为我严格意义上不算是业内人士,如果大家对节目中提到的内容有补充或者更正,欢迎在留言区指出。 那就正式开始吧。 * 本期节目适合1.2-1.5倍速收听 思维导图 收听地图 01:55 号外:三大AMC要合并了 03:17 四大AMC的设立要比工商银行和中国国际信托晚了差不多20年 05:34 90年代中国商业银行的坏帐率一度超过30% 07:50 朱总理借鉴了美国经验,准备搞不良资产管理公司 08:51 AMC的设立:和WTO谈判赛跑 14:22 详细介绍AMC初始的一揽子交易 17:13 除了用AMC剥离不良资产外,我们的银行那时候还做了些啥 21:30 用时间换空间:从GDP十分之一到百分之一 22:21 广国信从10%的破产清偿率到100% 29:13 信达澳亚成立的小插曲 31:58 四大AMC为什么不行?激进但并不高明的手法 34:38 不良资产管理其实是一个高精尖的活儿 38:24 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孰优孰劣? 41:35 四大AMC翻篇儿了:剥离其他金融牌照,回归主业 42:06 并入中信和中投 本期主创团队 主持人:麦子店小二 剪辑:麦子店小二 制作:麦子店小二 BGM 片头音乐: Saint Romain - she said im lonely 最后但不是最不重要的话: 如果你觉得本期节目聊的还不错,欢迎关注本节目并转发你身边的朋友,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这档节目。 如果你对我们这个“紧密而松散”的组织比较感兴趣,欢迎添加maizidianxiaoer微信,我会把你拉进我们的听友群。 最后的最后,本节目所有分享/分析/研究均不构成投资推荐,仅代表(包括我在内的)嘉宾个人观点,大家投资要靠自己哦。
Hello大家好,这里是由麦子店工作室制作播出的麦子店圆桌Night,我是小二。 今天这期节目很高兴请到了尚在乙流恢复期的小蜜蜂老师和我们一起聊聊2023年和2024年1月的市场回顾。从整个节目的录制过程中,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小蜜蜂老师作为市场一线参与者的悲观情绪。 在讨论之后,我俩达成了一个共识,就是市场的拐点很有可能会来自于整个市场的财富的效应逐渐的体现。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什么时候我们看好后市?要等市场涨起来,居民财富效应体现,大家才愿意存款搬家。然而,什么时候上涨?不知道。 这其实有点讽刺,说明现在无论是企业还是居民,大家都不愿意去在这样子的一个市场的底部区域,能够把相应的资金给到未来的后市。唯一能指望的,只有靠政府这一个强有力的无形的手来去来进行逆周期干预,包括动用中央银行的资金直接下场救市。 除了这些共识之外,我们这期节目也在探讨一些尚有争议的地方,包括节目的最后我们一人立了5个flag——对整个2024年的一个前景预测。 不知道大家对2024年的市场如何看待?欢迎大家通过各种渠道跟我们积极的互动。话不多说,让我们一起来看正文吧。 思维导图 收听地图 05:24 整体复盘2023年 11:32 小二的2023年投资回报是怎样的 15:41 小蜜蜂的2023年投资回报是怎样的 18:54 如何形容2023年的市场?看对了哪里?又看错了哪里? 21:42 今年才开始一个月为什么就泥沙俱下 28:11 今年在政策方面有哪些调整?在做正确的事情吗? 35:26 我们的经济最后会变成日本那样吗? 39:46 究竟什么是人民性 45:44 小蜜蜂老师是如何看待高股息策略的 49:52 展望2024,一人5个Flag 主创团队 主持人:麦子店小二 嘉宾:小蜜蜂 剪辑:Lxin 制作:Lxin BGM 片头音乐: Saint Romain - she said im lonely 插曲: naomi & goro - Council Meetin' New York Jazz Lounge - Autumn Leaves 片尾音乐: 陶喆 - 蝴蝶 最后但不是最不重要的话: 如果你觉得本期节目聊的还不错,欢迎关注本节目并转发你身边的朋友,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这档节目。 如果你对我们这个“紧密而松散”的组织比较感兴趣,欢迎添加maizidianxiaoer微信,我会把你拉进我们的听友群。 最后的最后,本节目所有分享/分析/研究均不构成投资推荐,仅代表(包括我在内的)嘉宾个人观点,大家投资要靠自己哦。
大家好,我是小二。今天的节目和大家聊聊久违的投资干货。今年,哦不,应该说2022年以来,市场为数不多的投资亮点就是传统行业股票了,比如煤炭(天呐居然还有人看这种没有增长的公司)、电信、银行(准确的说银行股是先跌再涨)等等。这背后有经济增速放缓大背景下上游行业的弱敏感性,有下游行业扩张传导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这类权益资产的高(且稳定)股票利息的特质,在当下是一个极具性价比的选择。 所谓高股息,其实就是字面意思:高 (的) 股票 利息(股利) 如果用一点小小的公式来解释, 股息率 =(持股比例*企业利润)* 上市公司分红比例 / 投资成本 如果你小小的留意了一下上面公式,高股息资产的核心有三点,一个是企业的利润稳定,二是分红意愿强,三是投资时的价格足够低。相对来说,这个策略并不看重企业盈利的增长,是一种比较传统的价值投资理念,所以高股息策略也是一个很好的防御性投资策略。 但防御性策略并不代表高股息策略是只有在熊市才有投资价值的策略。以中证红利指数为例,这个指数从2004年成立至今年化回报接近6%,其实对于我们绝大部分听友而言是一个非常“体面”的投资收益了。所以,我先抛一个结论:高股息策略确实是一个适合绝大多数金融小白的躺赢投资法。 不过,所有的投资策略/方法都不是万能的,高股息策略的弊端也有很多,包括波动大、逆周期、向上弹性有限等等。怎么投,投好之后应该抱有什么心态,这才是本期节目的核心要义。 话不多说,我们来听正文吧。 ·本期节目适合1.2-1.5倍速收听 思维导图 本期节目提到的一些图表 1、红利指数虽然没咋跌,但估值其实一直是-1x Sigma左右 2、虽然个股的分红率会随着外部环境波动,但指数整体的分红率异常稳定 3、红利指数的长期回报会略低于沪深300,但最近十年的夏普比率更高 收听地图 01:32 什么是高股息策略 04:10 高股息和其他稳健型投资产品/策略的不同之处 06:50 选高股息标的的核心注意事项 08:51高股息标的常见标签 #tag 12:02 高股息是在熊市比较好用的投资策略 14:07 高股息策略的核心逻辑是股债性价比 18:07 我应该用怎样的心态来面对我选择的高股息策略 21:43 高股息vs固收+ 23:50 高股息vs REITs 25:07 高股息vs 债基/理财/信托 27:09 最适合投资小白的红利指数 37:24 站在2024年1月,还能不能做高股息策略投资? 主创团队 主持人:麦子店小二 剪辑:Lxin 制作:Lxin BGM 片头音乐: Saint Romain - she said im lonely 插曲: Oscar Castro-Neves - Double Rainbow New York Jazz Lounge - Just the Two of Us 片尾音乐: Cody Fry,Abby Cates - Things You Said 最后但不是最不重要的话: 如果你觉得本期节目聊的还不错,欢迎关注本节目并转发你身边的朋友,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这档节目。 如果你对我们这个“紧密而松散”的组织比较感兴趣,欢迎添加maizidianxiaoer微信,我会把你拉进我们的听友群。 最后的最后,本节目所有分享/分析/研究均不构成投资推荐,仅代表(包括我在内的)嘉宾个人观点,大家投资要靠自己哦。
大家好,我是深陷《繁花》后遗症的小二。今天这期节目非常高兴请到了我的一位远方长辈,和大家来分享一下关于1990年代上海的风土人情以及那些一夜暴富的故事。 为什么大家都觉得《繁花》好看,我觉得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个剧真真实实的还原了当时上海的样貌。虽然我90年代已经出生了,但是当时还只是个跟着家长背后在营业部门口东张西望的小屁孩儿。这一次为了决定要录好这一期《繁花》特辑,特地请到了已经财富自由的上海爷叔出山,和大家分享一下尘封的一手记忆。 老八股是什么东西?为什么新股认购证30元一张,却能够让大家财富自由?在大户室里面的人,都是超级富豪?当年炒股票和现在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黄河路不长,却能开出这么多美食店?上海人真的当时就爱往东京跑了?《繁花》最不科学的地方居然是人手一个大哥大? 对了,在节目的最后一段,我俩录了一小段上海话版本,过了个瘾,大家听着玩就可以了。 废话不多说,进入正文吧。 思维导图 收听地图 04:24 “爷叔”、“老克勒”、“老法师”分别指的是什么样的人? 07:38 通过繁花回忆当时上海的投资盛况 11:01 认购券是什么,真的像电视剧里拍的那样 (赚大了)吗? 14:04 90年代的大家都是如何炒股票的 19:46大户室究竟长啥样? 22:35 当时流行的炒股票逻辑是什么? 26:10 现在和90年代证券市场的相同和不同? 29:20 当时上海的黄河路是有怎样的地位? 32:20 同样是美食街,黄河路、云南路、进贤路、吴江路,区别在哪里? 35:25 为什么90年代很多上海人都要去日本 37:53 1988年的甲肝大流行,至今谈毛蚶色变 40:31 上海当时的集邮风潮 42:40 南京路是上海永远的神话 45:44 繁花里的上海话 48:06 繁花的主题:“不响”是什么意思? 主创团队 主持人:麦子店小二 嘉宾:胡老师 剪辑:Lxin 制作:Lxin BGM 片头音乐: Saint Romain - she said im lonely 插曲: Xavier Cugat & His Orchestra - My Shawl 石川さゆり - 有楽町で逢いましょう 片尾音乐: 张学友 – 偷心 最后但不是最不重要的话: 如果你觉得本期节目聊的还不错,欢迎关注本节目并转发你身边的朋友,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这档节目。 如果你对我们这个“紧密而松散”的组织比较感兴趣,欢迎添加maizidianxiaoer微信,我会把你拉进我们的听友群。 最后的最后,本节目所有分享/分析/研究均不构成投资推荐,仅代表(包括我在内的)嘉宾个人观点,大家投资要靠自己哦。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