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性别研究博士:当女性主义理想照进生二胎的现实

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到来之际,我们邀请了一位性别研究的女博士。我们与她探讨了社会学与性别研究的方法与困境,也聊了聊今天许多女性关注或纠结的问题:婚育、尤其是生育,会给职场女性带来什么?为什么孩子的“随母姓”很重要?事业和家庭的平衡是可能的嘛?上野千鹤子在中国为什么这么火?……最重要的是,当书本上的理论与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发生矛盾,怎么办? 【本期嘉宾】 沈洋,上海交通大学公共经济与社会政策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家庭社会学专委会理事。本科就读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获得性别研究(GenderStudies)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包括性别社会学、家庭社会学和公共政策,长期聚焦于从社会性别视角探索公共政策、工作和家庭的联结以及家庭互动。 【本期知识点】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Butler) 巴特勒是当代最著名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之一,在女性主义批评、性别研究、当代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等学术领域成就卓著。她对于生理性别/社会性别二元分类进行批判性反思,提出性别操演的理论,即所有的性别都是“表演”,是一种戏仿,而不是一种本质。 代表作:《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 盖尔·鲁宾(Gayle Rubin) 女权主义理论家鲁宾认为,“性/性别系统”是社会把生理性别转化为人类生产活动时的一系列安排部署。她从人类学角度梳理了性/性别系统的历史,对于列维-斯特劳斯、弗洛伊德等学者的理论进行介绍和点评,呼吁改变亲族关系,构想出一个没有性别差异的未来。 代表作:Thetraffic in women: Notes on the “politicaleconomy” ofsex. In R. R. Reiter (Ed.), Toward an anthropology of women (pp. 157–210). Monthly Review Press. 何震 何震生于1886年,是中国最早的女权主义者之一。1907年随丈夫刘师培赴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创办“女子复权会”及《天义报》,宣传女界革命及无政府主义思想。何震解构男女的差异,认为差异是社会化的结果;批判当时男性知识分子表面支持“解放女性”,实则是强调母职,出于为缓解自身养家压力等目的。 代表作:夏晓红.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 金天翮 吕碧城 秋瑾 何震卷[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王政 王政现为美国密西根大学妇女学系教授。她聚焦中国女权主义的历史,记录妇女工作者为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付出的努力及背后冲突。 代表作:FindingWomen in the State: A Socialist Feminist Revolution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China, 1949-1964.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时间轴】 07:32 “性别研究”不是“女性研究” 14:29 与研究对象共情,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23:41 女性主义学者为何依然会选择结婚、生育、生二胎? 31:15 没有一个模板说女性主义者应该怎样去生活 39:11 我想批判“工作与家庭平衡“这个概念 47:12 中国女权主义先驱何震,是不该被遗忘的 53:56 当理论和生活发生矛盾的时候,怎么办? 59:05 上野千鹤子为什么在中国那么火?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沈洋博士推荐: 片头曲:Beatles《revolution》 片尾曲:BetsyRose/Womansong Chorus《BattleHymn of Women》 【本期主播】 红总:传播学博士,一个留学咨询师 海云:文化研究博士,一个做媒体的 【制作团队】 · 制作人:响子、Daytun · 出品人:红总 【出品方】 上海杭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欢迎愿意分享经验的女博士通过以下方式报名参与节目: [email protected] 其他收听途径:喜马拉雅、podcasts、网易云音乐,搜索“我是女博士”

68分钟
10k+
1年前

【13】钢琴博士:钢琴热退潮时,我仍以音乐为志业

“钢琴热退潮”一夜之间成为媒体追逐的热门现象,伴之以人口减少、消费降级等热门议题。而今天的嘉宾正是“钢琴热”在中国兴起时开始学琴的一代琴童,只不过她把这份志业发展成了一个钢琴博士。在本期节目中,她为我们讲述了学钢琴的四个层次,钢琴博士千奇百怪的研究课题,以及她带回国的琴谱,和犹太女神童的传奇经历。在嘉宾亲自弹奏的《永恒的女性》的钢琴声中,让我们开启一趟温暖的音乐之旅。 【本期嘉宾】 姚紫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音乐艺术博士。现为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音乐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钢琴教学法、音乐演奏与接受心理、跨文化音乐传播。 【本期知识点】 音乐表演焦虑 本期探讨了作为状态性焦虑(stateanxiety)的音乐表演焦虑(musicperformance anxiety)的复杂成因和机制。状态焦虑被定义为面对具有潜在威胁性的要求或危险时的不愉快的情绪唤起。长期以来,音乐表演焦虑都被视为一种相对消极的心理现象而被演奏者尽力隐藏伪装,但不论如何抑制,作为一种主观情感体验,MPA对于不同水平和不同音乐风格流派的表演者来说是都一个非常普遍客观存在的问题。许多职业音乐家,如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阿瑟·鲁宾斯坦、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甚至流行歌手都承认自己有严重的表演焦虑。为了控制表演焦虑常见的身体反应,如心跳加快、呼吸浅和高血压,音乐家探索了多种方法和干预措施,如深呼吸、放松练习、服用β受体阻滞剂等。而这一切都是基于我们认为表现焦虑水平越低,达到最佳表现的可能性就越大的不合理假设。 音乐表演焦虑的症状 当你开始出现MPA,身体会发生什么?基本上,你的肾上腺就会开始产生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开始在体内运行并附着在受体上,这些受体被称为 β 受体,而 β 受体实际上遍布全身。我们的大脑、肺、心脏,还有女人的子宫里都存在β 受体。所以肾上腺素会在你的身体各处运行并附着在这些受体上。焦虑感会通过你的情感、认知、躯体和行为等多维度的症状组合表现出来。表现在躯体上的症状有心率、出汗、呼吸频率和血压增加,出汗、呼吸短促、颤抖、手湿、口干、胃部不适、头痛、尿频等;表现在认知上会出现难以保持高度集中和专注,丧失信心和记忆力减退和失误;表现在行为上有或多或少的身体技术变形以及节奏节拍的不稳定,颈部和肩部耸起、膝盖或脚踝颤抖等;心理上会出现恐慌、自卑情绪、忧虑加剧、害怕失败、易怒和不安全感。 犹太音乐神童Josima和她的音乐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生活在欧洲的犹太人被大规模围捕,被迫居住在隔离将犹太人与其他人口的狭窄聚集区(ghetto)。当时最著名的华沙犹太人聚集区面积类似于纽约中央公园,在这样一个空间里集中居住了450,000名犹太人。犹太人聚集区的生活令人难以忍受,没有卫生设施,疾病肆虐。在犹太人聚集区,超过75,000人死于疾病和饥饿,其中大多数是妇女和儿童。然而,即使在如此极端的条件下,聚集区的人们仍然通过创作音乐来让自己平静下来,为自己也为族人保持生活的温度和安全感,并通过音乐共鸣交流。约西玛·费尔德舒(JosimaFeldschuh, 1930-1942)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一名12 岁的钢琴神童和作曲家,约西玛在华沙犹太人区创作并演奏了几十首钢琴作品。约西玛出生在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家庭。 她的父亲是一位活跃的政治家和学者,弗洛伊德的追随者,母亲是一位钢琴家、音乐学家。虽然我们没有太多关于约西玛跟谁学习作曲和钢琴的信息,但可以推测她可能主要从她的母亲那里得到音乐教育和天赋。在犹太人聚集区,约西玛很幸运地得到犹太朋友们的帮助,并为聚集区的人们表演钢琴独奏会。她的一张海报由战后出生的同父异母的兄弟卡米·本·谢姆(Kami Ben-Shem) 保存下来。 Photo 1. Poster of Josima's concert (Sarah Wildman) 约西玛的音乐天赋不仅体现在钢琴演奏上,还体现在作曲上。1940年,年仅10岁的约西玛在贫民窟里创作了17首精彩的钢琴作品。近半个世纪以来,所有这些音乐都被静静地封存在大屠杀纪念馆的档案中,直到2016年我们才将它们从阴影中带出来。约西玛告诉我们为什么音乐在人类生活中仍然很重要。她的作品不仅给认识她、听过她演奏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了他们活下去的希望和力量,也给我们的钢琴教育和学习带来启发。 时间轴 12:26 怎么判断自己要不要以钢琴为志业? 17:56 哈农、拜耳、车尔尼就已经扼杀了琴童们的音乐性 23:00 最难忘的演奏:九岁犹太女童在集中营创作的钢琴曲 29:09 约西玛的钢琴曲《Op. 8 Mazurek No. 6》 34:13 中国孩子用音乐表达感情时会有羞耻感 41:03 我的研究就是要证明,每个人都有他的舒适区 56:21 对音乐的敏感靠天赋还是靠训练? 58:49 对未来学钢琴的琴童有什么建议呢?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片头片尾曲: 姚紫津弹奏 William Bolcom 的钢琴曲《TheEternal Feminine》(《永恒的女性》) 中插配乐: 姚紫津弹奏 Josima Feldschuh 创作的钢琴曲《Op.8 Mazurek No. 6》 【本期主播】 红总:传播学博士,一个留学咨询师 海云:文化研究博士,一个做媒体的 黄薇:历史学博士,一个图书馆员 【制作团队】 · 制作人:响子、Daytun · 出品人:红总 【出品方】 上海杭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欢迎愿意分享经验的女博士通过以下方式报名参与节目: [email protected] 其他收听途径:喜马拉雅、podcasts、网易云音乐,搜索“我是女博士”

67分钟
3k+
1年前

【12】海洋学博士:海底10900米的奇幻旅程

南极、北极、珠穆朗玛峰、马里亚纳海沟被称为“地球四极”。大多数人有生之年能抵达其中的“一极”,已是毕生难忘,而本期嘉宾已成功“集齐”了其中的“三极”。她为什么能去那些无人之境?在探索中有什么样的体验和感悟?那些探索的技术细节和科学价值究竟是什么?女性科学家在野外工作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和劣势?……本期节目将为你一一道来。 【本期嘉宾】 张宇,2011年获得比利时根特大学(University of Ghent)应用生物学与工程学方向博士,现为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深海微生物的生存策略和生态功能研究,与深海环境实验模拟与原位试验技术研发。作为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青年科技人才,张宇参与过多次海上工作,包括2013年参加南极科考、2016年搭乘“蛟龙”号深潜科考、2018年参加北极科考。2021年,她搭乘“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进行深潜科考,下潜深度达10900米。 【本期知识点】 “冷泉”与“热液” 冷泉与热液是深海中两种神秘的特殊环境。 冷泉(Cold Seeps)是指以水、碳氢化合物 (天然气和石油)、硫化氢、细粒沉积物为主要成分的流体以喷涌或渗漏的方式从海底溢出的地区。流体的实际温度约2~4℃,常呈线性群产出,主要集中在断层和裂隙较发育地区,经常伴随着大量自生碳酸盐岩、生物群落、泥火山、麻坑、泥底辟等较为宏观的地质现象。冷泉活动区域一般都是海底生命极度活跃的地方。 热液(HydrothermalVents)又被称为“黑烟囱”,主要是海底深处喷出的高温流体遇到海水时混合形成的“黑烟”,这些黑烟富含硫化物颗粒,流体成分主要是甲烷、二氧化碳和硫化氢,温度可以高达400摄氏度。海底热液活动在离散板块边界和汇聚板块边界均可出现,主要分布于洋中脊、弧后扩张中心等。尽管热液喷口附近温度很高并存在有毒化学物质,但仍形成以嗜热硫还原细菌为基础生产力的食物链,构成一个自养自给的共生系统。 中国深海载人深潜器 第一代:“蛟龙号”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是中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从2009年至2012年,蛟龙号接连取得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和7000米级海试成功,于2013年通过验收。 第二代:“深海勇士号” 中国第二台深海载人潜水器,于2017年通过验收。“深海勇士号”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02所牵头、国内94家单位共同参与,国产化达到95%以上。 第三代: “奋斗者号” 中国研发的万米载人潜水器。2020年11月10日8时12分,“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深度达10909米,刷新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 【时间轴】 05:04 一个荷兰博士引起了我对海洋微生物的兴趣 17:15 “我比较喜欢去别人不去的地方” 21:10 第一次去南极的经历 28:52 为什么人类要关心南极的一只海豹冬天吃什么? 37:08 下潜海底是什么样的过程和体验 41:42 为什么明明有无人潜水器,科学家还是要亲自下潜? 47:10 马里亚纳海沟到底有多黑? 51:42 女性从事野外考察,如何解决生理周期问题 56:26 女性有许多适合从事野外工作的特质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橘子海 《夏日漱石》 【本期主播】 红总:传播学博士,一个留学咨询师 海云:文化研究博士,一个做媒体的 【制作团队】 · 制作人:响子、Daytun · 出品人:红总 【出品方】 上海杭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欢迎愿意分享经验的女博士通过以下方式报名参与节目: [email protected] 其他收听途径:喜马拉雅、podcasts、网易云音乐,搜索“我是女博士”

69分钟
5k+
1年前

【11】历史地理学博士:一方水土如何养一方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上海滩养育吴侬软语,天津卫养育“卫嘴子”。为什么天津卫要叫天津卫呢?为什么成都人爱喝茶?江浙人爱吃鱼?为什么东南沿海很多天后宫?贵州会流行鲍家拳?听上去这是个很生活化的学科,它研究的就是古代以及当代人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今天我们邀请了一位历史地理学博士,和她聊聊明代卫所,以及移民对当代人生活的影响。 【本期嘉宾】 郭红: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历史地理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历史人文地理、晚清新教文字事工。 【本期知识点】 卫所 卫所制度是明初在总结唐宋元等相关兵制基础上形成的有明一代基本军事制度。卫所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以世袭兵制、军户、屯田等特征同驻扎地紧密结合,是军事制度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在地理上相结合的产物,与地方经济与文化也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在明清边地、民族地区、沿海等区域的历史中扮演的角色更为突出。现存卫所城池遗址及文化遗存众多。 谭其骧(1911-1992) 字季龙,浙江嘉善人。中国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中国历史地理学科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1932年获燕京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40年代为浙江大学教授,50年代起为复旦大学教授,主持《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绘。198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1982-1986年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 【时间轴】 03:30 为什么叫历史地理学,而不叫地理历史学? 10:17 “天津卫”为什么要叫为“天津卫” 15:36 朱元璋为何要设立卫所? 29:15 学历史地理的人出去旅游,都看什么要素? 33:08 移民带来的文化融通,影响我们衣食住行 44:00 就是这些年轻学生,他们对于这些学,他们的兴趣在什么地方? 47:55 通过看风水探墓是真的吗?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郭红博士推荐的 谭晶《走西口》 【本期主播】 红总:传播学博士,一个留学咨询师 黄薇:历史学博士,一个图书馆员 【制作团队】 · 制作人:响子、Daytun · 出品人:红总 【出品方】 上海杭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欢迎愿意分享经验的女博士通过以下方式报名参与节目: [email protected] 其他收听途径:喜马拉雅、podcasts、网易云音乐,搜索“我是女博士”

65分钟
7k+
1年前

【10】地理学博士:土壤、灰尘、石头,它们是生命吗?

在之前的九期节目中,我们探讨了生命科学、外太空、还有人类社会,但是我们还没真正讨论过“生命”本身。这期节目,我们才第一次正视了“什么是生命体”这个命题,尽管并没有答案。俗话说:“万物土中生”,土壤仿佛是生命的源泉。土壤也有吞没与排泄,也有生存和死亡。那么和土壤近亲的灰尘、石头呢?今天我们邀请了一位地理学女博士,和她聊聊关于土壤的秘密。 【本期嘉宾】 张祎,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地理学博士、青年教师。研究方向为土壤氮素循环及其环境效应。现主持国家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外源碳对土壤异养硝化作用的影响及其微生物机制”。 【本期知识点】 土壤圈: 土壤圈(pedosphere),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地膜,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是岩石圈顶部经过漫长的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的产物。土壤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综合作用的产物,因此土壤圈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也与地质圈、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密切相关。 土壤和双碳目标的关系: 土壤每年向大气释放的CO2为50-76GtC,远远超过化石燃料燃烧每年向大气排放的5 GtC。全球农业减排的技术潜力高达每年5500-6000 Mt CO2当量,其中90%来自减少土壤CO2释放,即土壤固碳。因此,利用土壤抑制温室气体含量具有重大的意义,减少土壤中碳的释放,让大气中碳回到土壤中,是拯救全球变暖的一个重要思路。 土壤氮循环: 土壤氮循环是指通过生物或非生物过程将大气中的N2转化为活性氮(NH4+,NO3-等)后,N元素进入生物圈,产生有机态氮。有机态氮和无机态氮在土壤各种微生物(真菌、细菌、放线菌)作用下相互转化,并产生氮素气体(N2O,NO,NH3,N2等)的过程。由于氮元素具有多种可变价态,因此土壤氮素循环本质上是氮元素在生物和化学作用下的氧化还原过程,包括矿化/氨化过程、硝化过程、反硝化过程、同化过程等。不同的转化过程和产物对植物生长、温室气体产生、水体富营养化等科学问题密切相关。 土壤自净作用: 土壤自净作用是指进入土壤的污染物,在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化学反应过程,降低其浓度或改变其形态,从而降低或消除污染物毒性的现象。土壤自净作用据自净原理可以分为物理自净、物理化学自净、化学自净和生物自净。由于土壤具有自净作用,所以向土壤中投入一定量的污染物是被允许的,然而土壤的自净作用是有限的,超过了限度就会造成危害,因此量的把握是极其重要的。当污染物的数量或污染速度超过了土壤的净化能力时,便会破坏土壤本身的自然动态平衡,使污染物的积累过程逐渐占优势,从而导致土壤正常功能失调,土壤质量下降。土壤的净化速度是比较缓慢的,净化能力也是有限的,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土壤的自净能力。 【时间轴】 05:36 地理属于文科还是理科? 15:20 地球现在能生活这么多人,要归功于氮肥的施用 22:55 土壤就像人一样,吃进去东西,还要排出来 26:30 土是生命体吗?什么才是生命体? 38:15 土壤全国普查都查些什么? 43:45 学地理,好就业吗?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张祎博士推荐的 Hayd《Head InThe Clouds》 【本期主播】 红总:传播学博士,一个留学咨询师 海云:文化研究博士,一个做媒体的 【制作团队】 · 制作人:响子、Daytun · 出品人:红总 【出品方】 上海杭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欢迎愿意分享经验的女博士通过以下方式报名参与节目: [email protected] 其他收听途径:喜马拉雅、podcasts、网易云音乐,搜索“我是女博士”

55分钟
5k+
1年前

【09】修辞学博士:做好人说好话,是要成为一个优质公民

中国孩子总被家长教育:“你这孩子不会说话。”不会说话是什么意思呢?就像我说今天的嘉宾:“你就像动物界的蝙蝠”,她说我不懂修辞。我说:“你是张三丰的弟子”,她认为我讲得不错。那么会说话的人长什么样?王源会说话吗?易烊千玺呢?奥巴马、布什、特朗普和希拉里谁更会说话?如果我们的节目播出得罪了一些听众,我们算会说话吗?这期节目,我们请来一位修辞学专业的女博士,和她聊聊关于说话的艺术:修辞学是门什么高深的学问?怎样才能学会说话?英语系的人有何前途? 【本期嘉宾】 杨玲,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修辞学博士, 师从“世界演讲之父”Stephen E. Lucas 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美外交话语、美国移民政策以及华裔历史。杨玲老师是南京师范大学十佳教师, 长期从事英语演讲教学, 多次担任“外研社杯”,“21世纪杯”,及“希望之星杯”英语演讲比赛决赛提问评委。 【本期知识点】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亚里士多德(384-322 BC)是古希腊最重要的修辞学家之一。他对修辞学的贡献被广泛认可,并对后世的修辞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修辞学》中。他将修辞定义为“以适当的方式,通过语言来影响听众”。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三个修辞手段:以逻辑说服(logos)、以情感打动(pathos)和以演说者的信用度来征服(ethos)。他认为修辞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和目的来运用,并强调修辞的目标是为了实现说服力和动人心弦的效果。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理论为后世的演讲家、作家和广告人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并成为修辞学研究的基础。 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 西塞罗是罗马共和国晚期的哲学家、政治家、律师、作家、雄辩家。因为其演说和文学作品,他被广泛地认为是古罗马最伟大的演说家和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昆体良(Marcus Fabius Quintillion) 昆体良是一位罗马帝国西班牙行省的雄辩家、修辞家、教育家、拉丁语教师、作家。69至88年教授修辞学,成为罗马第一名领受国家薪俸的修辞学教授,并且是著名的法庭辩护人。他的著作有《雄辩家的培训》以及《长篇雄辩术》、《短篇雄辩术》。 林肯《葛底斯堡演说》 《葛底斯堡演说》(英语:Gettysburg Address)是第16任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最著名的演说,也是美国历史上为人引用最多之政治性演说。1863年11月19日,也就是美国内战中盖兹堡战役结束的四个半月后,林肯在宾夕法尼亚州盖兹堡的盖兹堡国家公墓揭幕式中发表此次演说,哀悼在长达五个半月的盖兹堡之役中阵亡的将士。林肯的演讲于当天第二顺位发表,修辞细腻周密,其后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演说之一。 【时间轴】 02:20 学修辞学,是一脚踏进马里亚纳海沟 10:03 修传播学、修辞学、历史学、语言学,都是近亲 15:58 如何证明历史事件之间有因果关系呢? 22:34 为什么用三名西方修辞学家命名三只猫 33:32 修辞分析,靠研究,还是靠悟? 41:16 中国没有修辞学这个学科吗? 43:38 那些年,偶像明星做过的糟糕演讲 50:52 英语系学生能凭借演讲能力杀出重围吗? 53:25 美国总统们的演讲对决究竟哪家强?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杨玲博士推荐的 美国彩虹儿童合唱团翻唱Coldplay的《Fix You》 【本期主播】 红总:传播学博士,一个留学咨询师 海云:文化研究博士,一个做媒体的 黄薇:历史学博士,一个图书馆员 【制作团队】 · 制作人:响子、Daytun · 出品人:红总 【出品方】 上海杭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欢迎愿意分享经验的女博士通过以下方式报名参与节目: [email protected] 其他收听途径:喜马拉雅、podcasts,搜索“我是女博士”

70分钟
32k+
1年前

【08】数学博士:所有随时间发展的过程,都能用微分方程解释

数学,既是对于自然界事实的总结和归纳,又是逻辑演绎和抽象思考的结果;既是我们每个人从小就要接触和学习的,又傲然立于“学科鄙视链”的顶端。这期节目,我们请来了一位数学专业的女博士,和她聊聊:研究数学究竟是在研究什么?什么样的人适合数学专业?为什么数学家执著于“美”?数学人才的就业前景如何? 【本期嘉宾】 杨歆瑶,美国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数学博士,西交利物浦大学数学与物理学院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偏微分方程与无穷维动态系统。现主持项目“应用于微/纳米线自组装制造的多相流体力学建模和计算”。 【本期知识点】 无穷维动力系统 动力系统是从常微分方程定性理论(关注系统的长期行为,如何随时间演化。比如说稳定性,吸引子的存在,周期解或者混沌现象的发生等)经过发展出来的分支,无穷维动力系统是把这种研究方法用来研究偏微分方程、积分方程或者无穷维映射。我们常用的热方程,波方程都是偏微分方程,这些方程描述了物理量(如温度、压力、波函数等)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规律。例如,流体动力学中的Navier-Stokes方程和量子力学中的薛定谔方程都是描述无穷维动力系统的典型偏微分方程。所谓的无穷维其实是把无穷维的函数空间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指描述系统状态需要无穷多个变量,这些变量通常是函数空间中的点,如温度分布、速度场或者波动函数。 线性分析/非线性分析 线性分析和非线性分析根据系统是否遵循线性原理进行区分。线性分析基于线性系统,在这类系统中,系统对两个输入的响应等于对每个输入单独响应的总和;如果输入乘以一个常数,输出也跟着乘以同样的常数。也就是说系统的响应对输入是直接成比例的,比如电子电路分析、声学、简单振动系统等,一般相对易求解。 非线性分析处理的是非线性系统,即系统的响应不与输入成直接比例关系,也不是输入的直接线性组合,也就是说在非线性系统中,小的输入变化可以导致大的输出变化,因此也表现出更丰富的动态,比如双稳态,混沌等复杂现象。非线性方程更难求解,一般来说需要借助数值方法,或者定性分析来研究。非线性分析更适用于大多数的自然系统,因为现实世界中的许多系统都是非线性的,比如气象模型,生态系统,甚至经济模型等等都是非线性的。 【时间轴】 09:10 数学就好像是一棵大树,三条根是代数、几何和分析 14:32 三体问题其实就是一个动力系统 19:07 数学家 V.S. 计算机,哪个更强? 25:35 数学家可以追求应用,也可以专注“数学之美” 35:29 数学系的学生很好找工作 38:46 为什么有名的数学家不太多? 41:04 研究数学和性别关系不大,和性格关系比较大 47:44 世界上任何随时间发展的过程都可以用微分方程来解释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杨歆瑶博士推荐的 Rameses B 《Moonlight》 【本期主播】 海云:文化研究博士,一个做媒体的 黄薇:历史学博士,一个图书馆员 【制作团队】 · 制作人:响子、Daytun · 出品人:红总 【出品方】 上海杭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欢迎愿意分享经验的女博士通过以下方式报名参与节目: [email protected] 其他收听途径:喜马拉雅、podcasts,搜索“我是女博士”

57分钟
6k+
1年前

【07】戏剧博士:在柴米油盐中天马行空

本期嘉宾温方伊是一位高学历的编剧,亦是一位擅长创作的研究者。她将在节目中聊到:在本科阶段就以《蒋公的面子》红遍大江南北的她,为何会选择去读博士?用做研究的方法去写剧本,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她博士阶段为何会重点研究粤剧,这一南国戏曲哪些特色?《情僧偷到潇湘馆》、《肉山藏妲己》、《甘地会西施》……这些“弹眼落睛”的标题下究竟是什么样的故事? 【本期嘉宾】 温方伊,戏剧与影视学博士,戏剧编剧,南京大学文学院青年教师。创作话剧剧本《蒋公的面子》《繁花》(第一季,第二季)《活动变人形》。 【本期知识点】 粤剧 粤剧是广府地区戏曲剧种,学术界大多认同其雏形形成于明代,在清道光年间形成较为稳定的建制。早期粤剧以“戏棚官话”唱梆黄板腔,辛亥革命时期开始使用方言演唱。粤剧是最早接触西方文化和现代城市文化的剧种之一。20世纪初期,粤剧为适应城市演出需求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粤剧的包容性和灵活性在中国众多剧种中独树一帜。 《白金龙》 《白金龙》是薛觉先的首本戏,讲述阔少白金龙追求落魄贵族张玉娘,男扮女装英雄救美,抱得美人归的故事。 当时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推出“白金龙”牌香烟,请薛觉先编演以“白金龙”为名的粤剧,薛觉先于是决定改编美国默片《郡主与侍者》(TheGrand Duchess and the Waiter),将剧名和男主角姓名设为“白金龙”。该剧由薛觉先主编,梁金堂撰曲,1929年12月28日首演于广州海珠大戏院,一鸣惊人,其后在香港、南洋演出亦大受欢迎,1930年一年便演出近300场,打破粤剧演出的历史纪录,创造了行业奇迹。 《甘地会西施》 《甘地会西施》是廖侠怀首本戏,讲述甘地梦会西施,畅游龙宫,彰忠斥奸,共抒爱国情怀的故事。1948年7月首演,在广州连演50场,获得傲人的票房成绩。该剧以荒诞不经的剧名而闻名粤剧界,曾作为粤剧商业化和殖民地化的反面典型受到批判,20世纪80年代后陆续出现为其翻案的文章。该剧的舞台生命虽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但凭借长期保持的话题度和两极分化的口碑在粤剧史上留下了独特一笔。 该剧以机关布景为主要宣传噱头,商业色彩浓郁,然而其主题却十分严肃,体现了廖侠怀亦庄亦谐,抨击社会的个人风格。 【时间轴】 04:11 “我的创作习惯是考据派,有点像写论文” 13:38 因为城市文化的冲击,粤剧很早就开始求新求变 18:13 粤剧《白金龙》,一个简单粗暴的广告方式 24:37 上世纪40年代的粤剧界可能是“标题党”的鼻祖 31:48 《甘地会西施》究竟是好戏还是烂戏? 37:53 该如何理解当年戏曲改革中的机关布景 45:25 传统戏曲中无处不在的荒诞性 49:48 “我们戏剧人就是惨,但是快乐”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温方伊博士推荐的 开场:丁凡《情僧偷到潇湘馆》 结尾:文千岁、尹飞燕《唐伯虎点秋香·求神》 【本期主播】 海云:文化研究博士,一个做媒体的 黄薇:历史学博士,一个图书馆员 【制作团队】 · 制作人:响子、Daytun · 出品人:红总 【出品方】 上海杭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欢迎愿意分享经验的女博士通过以下方式报名参与节目: [email protected] 其他收听途径:喜马拉雅、podcasts,搜索“我是女博士”

59分钟
4k+
1年前

【06】化学博士:实验室里既有毒性试剂,也有意外之喜

生化环材,四大天坑。我们终于迎来第一位“天坑”专业的女博士了。学化学有助于她挑选化妆品吗?实验室里有毒性的试剂会影响她的专业选择吗?化学就是个不断尝试的学科,可是反复尝试,反复失败,她又如何面对无止境的挫折呢?这位嘉宾是位博士尚未毕业的在读博士生,等待着她的,是学界大胆的理论研究呢,还是业界实用的产品研发?这期节目,我们请来了研究多肽的廖燕燕,和她一起聊聊化学这个令人生畏的专业给她的生活带来什么。 本期嘉宾 廖燕燕:目前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有机硫化学,侧重于含硫多肽的合成研究。 本期知识点 含硫多肽:多肽是由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作为生命激素、神经递质和生长因子等小分子蛋白,在各种生理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含硫天然产物/多肽呈现多种硫的形式:如1.二硫键─从动物胰腺中提取并用于治疗的I型糖尿病的胰岛素;2.硫醚键、硫烯胺─核糖体合成和翻译后修饰的一大类含硫醚键的羊毛硫肽(如林那罗丁(Linaridins)家族的Epidermin,可用于治疗、预防痔疮和可作为新型抗生素的Cacaoidin等),此类结构当中还存在特殊的硫烯胺键;3.硫酰胺键─由甲烷氧化菌Methanobactin(Mbns)核糖体合成翻译后修饰的一类天然产物,可以高亲和力和特异性结合铜离子;4.噻唑环─一种微生物天蓝色链霉菌(microorganism Streptomyces azureus)的含硫代谢产物Thiostrepton,一种治疗脓肿分枝杆菌感染的新型候选药物等。多肽骨架中的硫原子表现出独特性质,使得含硫多肽越来越来引起研究工作者的注意,并促使去探索多肽骨架中引入硫片段后对于其母链骨架的稳定性以及各种生物活性以及药效的变化。 无机化学 vs. 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中两个主要的分支,它们在化学领域中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应用领域。其中,有机化学主要研究对象是以碳氢化合物、酮、醇、酸、碱、蛋白质、DNA为代表的有机化合物;关注于化合物合成过程中的成键与断键(取代、加成、消除、氧化还原等多种反应)以及所涉及的反应机理。此外,有机化学应用于制药、药物合成、有机合成和材料科学等,在药物研发、聚合物工业、香料、颜料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神经递质:是一种使突触前的信息能顺利越过突触间隙传递到突触后细胞,调节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的化学物质。常见的神经递质包括:多巴胺、谷氨酸、GABA(γ-氨基丁酸)、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亮脑啡肽等。 时间轴 10:40 面膜里的多肽到底是什么 15:00 化妆品涂在脸上它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23:44 “化学有毒”的传言对女生有何影响 29:07 去学界 vs. 去业界,我们不是科技民工 36:28 学化学的人往往会做饭 39:30 意外之喜,才是激发好奇心的最大动力 49:23 女博士可以独立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廖燕燕推荐的 片头音乐《蜗牛》 片尾音乐《倔强》 【本期主播】 红总:传播学博士,一个留学咨询师 海云:文化研究博士,一个做媒体的 【制作团队】 · 制作人:响子、Daytun · 出品人:红总 【出品方】 上海杭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欢迎愿意分享经验的女博士通过以下方式报名参与节目: [email protected] 其他收听途径:喜马拉雅、podcasts,搜索“我是女博士”

54分钟
4k+
1年前

【05】宗教学女博士:研究道教让我从“无为”到“有为”

神和仙有什么区别?乾道和坤道的差别在哪里?除了姜子牙谁还能“封神”?财神爷原本是瘟神?……这期节目,我们请来了研究道教的祝逸雯博士,和她一起聊聊道教这个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中国本土宗教。 【本期嘉宾】 祝逸雯,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宗教学)博士,潜心于道教研究,偶尔旁涉其他宗教。正在学习利用各种途径研究道教,包括但不限于从经典出发研究道教历史,以及通过田野调查、调研访谈,了解道教以及与之相关的民间信仰在当代社会里的生存处境。 【本期知识点】 道教的神仙体系 严格来讲,神和仙其实是两回事。神,指的是先天之气所化的,如三清、山神、星神等等;而仙,按照字形来看,即“入山”,指入山修行成道之人。 道教神仙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长生和变化,其体系既是有结构等级的,同时又是开放的。最高的神祇是三清、玉皇、四御、真武、斗姥等等,往下可以延伸到山、水、河、海、地各界,数不胜数。这个体系是灵活多变的,因为只要修炼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升级,当然也会降级,同时又不断有新的仙人可以进入这个体系。 科仪 科仪是道教为信众提供的最主要的宗教服务之一,蕴含着道教的生死观、形神观、宇宙观等等,还涉及道教音乐、艺术等各个方面。概括而言,现行的道教科仪可以分为清事和亡事两种,前者是为祈福禳灾而做的法事活动,例如拜太岁、解土、过关等等,后者是超度亡灵的法事活动,例如中元法会、九阳灯、血湖灯、过桥等等。 受箓 通俗来讲,箓是道士的行法资格认证书。入道的第一步是传度,成为皈依弟子,接着是受箓,这才是成为一名道士的标志。历史上的道箓有很多等级和种类,这与修道者的修行程度和修行道法的种类有关,这个系统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箓是一个package,里头有很多文件,包括道符、历代祖师画像、各式兵马合同、敕令等等,道士需要妥善保管,直到羽化,再作特殊处理。 历史上,可以授箓的著名山头包括江西龙虎山(正一箓)、江西阁皂山(灵宝箓)和江苏茅山(上清箓),目前只有龙虎山是合法的授箓点,但可以举行传度仪式的地方就比较多。 【时间轴】 08:00 科仪是道教跟佛教及民间宗教的重要区别 13:25 中国的道教名山有哪几座? 20:14 道教的神仙体系就像人间的官场 23:18 《西游记》未必就是“贬道扬佛” 27:06 财神原本只是一个护法神,还是一个瘟神 29:42 《长安三万里》对于李白受箓的表现有什么问题? 34:41 谁有资格来“封神”? 47:47 道家和道教有区别嘛?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祝逸雯博士推荐的 开场音乐《迎仙客》 结束音乐《玉芙蓉》 【本期主播】 海云:文化研究博士,一个做媒体的 黄薇:历史学博士,一个图书馆员 【制作团队】 · 制作人:响子、Daytun · 出品人:红总 【出品方】 上海杭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欢迎愿意分享经验的女博士通过以下方式报名参与节目: [email protected] 其他收听途径:喜马拉雅、podcasts,搜索“我是女博士”

56分钟
14k+
1年前

【04】神经科学博士:用科学探索两性差异,让我成为更好的研究者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男性大脑和女性大脑究竟有何不同?人真的可以改变自己吗?连雌性小白鼠都会因为月经而遭遇性别歧视,我们人类该怎么办?数学家、物理学家、心理学家、生物学家、统计学家……所有人都对人类大脑感兴趣,也都在这个最复杂的系统面前抓耳挠腮。本期节目,我们请来一位神经科学女博士,听她讲述关于两性差异的生理学解释,以及科学研究为什么需要女性的视角。 【本期嘉宾】 许晓鸿,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所)资深研究员,中组部第四批“青年千人计划”获得者。许晓鸿课题组的主要兴趣是利用分子遗传学,立体的病毒注射液和行为分析等实验方法来研究本能行为的神经基础。 【本期知识点】 本能行为 本能行为是可以在未经过任何训练的动物中观察到的复杂的行为,如摄食行为和交配行为等,表明控制这些复杂的行为的相关神经回路是由基因决定的。 Nature v.s. Nuture "Nature vs.Nurture"(自然与养育)是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和生物学辩论,用于讨论一个人的个性和行为是由遗传(nature)还是环境(nurture)所决定。这个辩论探讨了基因和环境对一个人的发展和特征的相对重要性。"Nature"指的是一个人从出生时就具有的遗传特征,如基因、生理特征和天赋。这些因素影响着个体的智力、性格、身体特征等。"Nurture"指的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这包括家庭、社会、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对个体的发展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辩论的关键在于,到底是遗传还是环境更重要,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智力和行为。一些人认为遗传决定了一个人的天赋和潜力,而环境则塑造了这些潜力的发展。另一些人则认为环境的影响更大,个体的经历和教育决定了他们的行为和发展。然而,现代研究表明,个体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know unknown/unknow unknown "知道未知(know unknown)"和"不知道未知(unknow unknown)"是两个概念,用于描述人们对于某个领域的知识和了解的程度。 "知道未知"指的是人们知道自己在某个领域中还有一些知识或信息是尚未了解的,他们意识到自己还有待学习和发现的事物。这种认识表明个体对自己的知识有一定的边界,同时也意味着他们愿意积极学习和探索未知的领域。"不知道未知"则指的是人们对于某个领域中的知识和信息的完全不了解,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对这个领域存在所谓的"未知"。这种情况下,个体对于自己的知识边界没有意识,也没有意愿去寻求更多的知识或信息。这两个概念在认知和学习领域被广泛应用。"知道未知"是一种谦虚和开放的心态,鼓励个体不断学习和发展。而"不知道未知"则可能限制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还有待学习的领域。 【时间轴】 04:53 为什么学生物?因为它最接近生活 14:42 神经生物学或者脑科学,也许是所有科学学科里最复杂的 16:29 男性大脑和女性大脑到底有什么不同? 26:41大脑机理决定了我们真的可以改变自己 31:15 实验用的小白鼠也会遭遇性别歧视?! 47:11 科研为什么需要女性的视角?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许晓鸿博士推荐的《放牛班的春天》插曲 【本期主播】 红总:传播学博士,一个留学咨询师 海云:文化研究博士,一个做媒体的 【制作团队】 · 制作人:响子、Daytun · 出品人:红总 【出品方】 上海杭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欢迎愿意分享经验的女博士通过以下方式报名参与节目: [email protected] 其他收听途径:喜马拉雅、podcasts,搜索“我是女博士”

56分钟
7k+
1年前

【03】伦理学博士:我太喜欢待在这个应然的世界里

钱钟书在《围城》里写过一句著名的揶揄哲学的话:“从我们干实际工作人的眼光看来,学哲学跟什么都不学全没两样。” 哲学是一个看似极其高深的学科,却又极其平凡。一方面,在报考专业时,哲学令人敬而远之;另一方面,在成长过程中,哲学又成为心理有创伤者的救命稻草。本期节目,我们请来一位伦理学的女博士,听她讲述自己和哲学的缘分,哲学到底是个怎样的学科,它能为每个人的生活带来什么。 【本期嘉宾】 张容南,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伦理学博士,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伦理学与政治哲学。 本期知识点 忏悔录 卢梭的《忏悔录》是一部著名的自传体作品。这部作品由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让-雅克·卢梭于1782年至1789年间完成。《忏悔录》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了卢梭的一生,深入探讨了他的个人经历、思想和内心世界。 《忏悔录》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关注卢梭的童年和早年经历,描绘了他所受的教育、对自然的热爱以及他与社会和家庭关系的纷争。第二部分则更加关注他成为一个成年人后的奋斗、思考和身份认同。卢梭在书中倾诉了自己的忏悔和内心矛盾,同时也表达了对他在社会中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的愤怒和不满。 正义论 《正义论》是美国政治哲学家约翰·罗尔斯的重要著作。该书于1971年出版,旨在探讨社会正义的原则和原则背后的理论基础。 《正义论》主要提出了两个核心概念:原初情境和公正的两个原则。原初情境是一个理论上的假设,设想人们在不知道自己的社会地位、能力和个人喜好的情况下来决定社会正义原则。在这个情境下,人们将选择两个基本原则:自由平等原则和差异原则。 自由平等原则强调每个人应该有基本自由权利,这些权利应该平等地分配给每个人,并且这些基本自由权利不能被剥夺或牺牲。差异原则则强调社会和经济不平等应当进行合理的调整,以最大化最不幸者的利益。 罗尔斯认为,这些原则是公正的基石,任何一个合理的社会制度都应该遵循这些原则。他进一步讨论了如何应对社会不平等、财富分配以及权力分配等问题,并提出了一种名为"最大化最不幸者的原则"的公正权衡原则。 【时间轴】 05:50 伦理和道德有什么区别? 14:12 现实在倒逼伦理学家做出回应 20:50 学哲学对解决心理问题有什么帮助吗? 29:15 占据“道德制高点”是在要求超道德义务 32:45 哲学的功能:改变公共政策,改变人的观念 40:41 给好奇哲学的中学生一些建议 44:22 哲学学术体系内的进阶路怎么走?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张容南博士推荐的《Both Sides Now》 【本期主播】 红总:传播学博士,一个留学咨询师 黄薇:历史学博士,一个图书馆员 【制作团队】 · 制作人:响子、Daytun · 出品人:红总 【出品方】 上海杭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欢迎愿意分享经验的女博士通过以下方式报名参与节目: [email protected] 其他收听途径:喜马拉雅、podcasts,搜索“我是女博士”

56分钟
7k+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