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尘暴、雾霾、PM2.5……曾经一度这些词触动过人们敏感的神经。这几年似乎空气质量得到很大改善。有人看着沙尘满天,阴霾笼罩,徒感哀叹和愤慨;有人凝神发奋,以改善空气质量为志业。今天我们这位嘉宾原本不是大气科学的,她与大气的结缘都应从这空气污染说起。我们就跟随她一起聊聊数学、大气、和农业,聊聊一朵云里有多少雨滴。 【本期嘉宾】 姜中景,北京大学大气科学博士,美国国家实验室博士后,刚刚入职伊利诺伊厄巴拿-香槟分校研究科学家。研究方向包括空气污染,气候变化,地球系统模拟,陆地生态系统模拟,不确定性量化,贝叶斯推断等。 【本期知识点】 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 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的主要区别在于时间尺度。天气过程通常持续几小时到几天,侧重于短期预报,例如明天是否会下雨。气候预测则关注长期的气候趋势和变化,时间跨度可能为几个月、几年甚至几十年。在研究工具方面,天气预报通常使用数值天气预报模式,而气候预测主要依靠气候模式或地球系统模式。天气预报对初始条件高度敏感,而气候预测则对外部强迫因素更为敏感。 地球系统模式 地球系统模式(EarthSystem Model, ESM)是一个复杂的计算模型,用于模拟地球上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作用,以理解和预测气候变化及其影响。ESM将大气、海洋、陆地生态系统、冰冻圈等各个子系统耦合在一起,并加入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形成一个综合的模拟系统。ESM在气候变化研究和环境政策制定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模拟和预测地球系统的变化,科学家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的机制、评估其潜在影响,并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 气候变化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气候变化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是指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及其功能来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这些方案通常包括保护、恢复和可持续管理自然环境,以增强其对碳的吸收和存储能力,并提高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常见的方案路径包括森林保护与恢复、湿地保护与恢复、可持续农业、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以及城市绿化和自然基础设施建设等。 【时间轴】 06:53北京的空气污染促使我去研究大气 13:16从研究PM2.5污染到臭氧污染 17:57可以把地球想象成一个高阶魔方。 20:23数学的视角就是:一朵云里有多少滴雨滴 27:05报考时是个冷门专业,毕业时变成热门了 36:35刚从国内过来时,我非常非常急 44:03全球变暖对农作物有何影响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本期嘉宾自己吹奏的笛子曲《夜莺》 【本期主播】 红总:传播学博士,一个留学咨询师 吴海云:文化研究博士,一个做媒体的 【制作团队】 ·制作人:响子、Daytun ·出品人:红总 【出品方】 上海杭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加入听友群方法一:添加微信“hongniangdingdang”等红总拉你入群。 加入听友群方法二:微信扫下面二维码。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欢迎愿意分享经验的女博士通过以下方式报名参与节目: [email protected] 其他收听途径:喜马拉雅、podcasts、网易云音乐,搜索“我是女博士”
炎炎夏日,来凉快一下!今天我们邀请的这位嘉宾,她研究的是冰,但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冰。她研究的冰叫作“冰芯”,它来自遥远的极地或青藏高原,也来自远古的几十万年前。他们在艰难的气候环境中用钻机打下洞去,提取坚硬的冰柱样本,再到实验室中破解来自远古的密码。那么研究这些来自远古的标本最大的难点是什么?它们能为我们带来一些怎样的信息?用火山岩封存二氧化碳以延缓地球变暖是否可行呢?今天就来跟这位地球化学博士聊一聊吧。 【本期嘉宾】 胡焕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地球化学博士,现为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冰芯古气候学,主要研究方法为基于冰芯包裹气泡中气体的氧、氮同位素对冰芯定年并反演其中蕴含的古气候信息。 【本期知识点】 冰芯 冰芯(IceCore)是指从极地冰盖(如格陵兰岛或南极洲的冰盖)或高山冰川(如青藏高原冰盖)中,用冰芯钻机钻取的圆柱形冰样本。冰芯中蕴含了丰富的古气候信息,能够提供关于过去气候变化、气候模式、气温、降水、气体成分(如氧气、二氧化碳和甲烷)等的重要信息。冰芯中可用于重建古气候记录的指标包括:化学离子组成、水同位素组成、尘埃、火山灰、有机物及包裹气泡等。著名的深冰芯包括Vostok冰芯(42万年),EPIC Dome C冰芯(80万年),Dome Fuji冰芯(72万年)等。 冰芯包裹气 冰雪在极地地区积累的过程中经过沉积压实作用会形成封闭的气泡,将古代大气封存在极地冰盖中。冰芯包裹气记录显示,在过去80万年间的8个冰期-间冰期(冷期-暖期)旋回过程中,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在180-280 ppm之间波动。同时,通过将温室气体浓度与冰芯水同位素重建的古温度信息比对,发现二氧化碳浓度与地球温度呈正相关关系,揭示了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系统的调控作用。 同位素 同位素是指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如氧同位素的三个稳定同位素16O,17O,18O,其质子数相同但因中子数逐渐增加而质量数不同。通过同位素质谱仪,可以实现氧元素各同位素相对含量的高精度测量。通过利用同位素在物质转换和相态变化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性,帮助科学家深入理解各种环境、生态和生物系统中的复杂过程。目前,同位素研究已经成为多个领域诸如地球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和医学等研究的重要方法。如,冰芯包裹气的稳定同位素组成可实现对冰芯定年、重建古代降雪、古代气候突变等重要信息。 【时间轴】 07:52同位素不会说谎 13:11冰芯能够记录下80万年前的环境 23:46用火山岩封存二氧化碳?地球等得了,人类等不了。 31:32取一块冰,怎么把冰里的气泡提取出来? 36:12去南极想的是完成任务,去青藏高原想的是活着回来 46:06读博期间被导师打压到怀疑人生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本期嘉宾推荐的五月天的《顽固》 【本期主播】 红总:传播学博士,一个留学咨询师 吴海云:文化研究博士,一个做媒体的 【制作团队】 ·制作人:响子、Daytun ·出品人:红总 【出品方】 上海杭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加入听友群方法一:添加微信“hongniangdingdang”等红总拉你入群。 加入听友群方法二:微信扫下面二维码。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欢迎愿意分享经验的女博士通过以下方式报名参与节目: [email protected] 其他收听途径:喜马拉雅、podcasts、网易云音乐,搜索“我是女博士”
在文科势弱的年代,数字人文专业好像是很多文科学生们迫不及待想抓住的一个出路。很多学文科的本科生,无论是学传媒的,艺术的,文学的,历史的……考研的时候有很多想转到数字人文专业的,因为觉得搭上了“数字”的东风未尝不是一个出路。同时越来越多的顶尖大学如哈佛耶鲁、剑桥牛津都建立了数字人文项目。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嘉宾一起来聊聊数字人文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它能为人文研究打开一条通往希望之路吗? 【本期嘉宾】 陈静,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从文化研究、电子文学(electronicliterature)到数字档案、数字艺术与数字遗产,都归属在一个叫做“数字人文”的领域下,所以现在自称是数字人文学者,致力于多学科搭建人文数据库,研发算法并且设计开发好看好玩的交互界面。另外,还会做一些艺术与科技交叉驻地、展览和教学项目。 【本期知识点】 数字人文 数字人文的前身是“人文计算”(humanitiescomputing)。数字人文可被定义为一套提出、重新定义和回答学术问题的更智能办法。所谓“更智能”,不只意味着文科学者驱使数字技术(尤其是电脑数据库)作为外在的工具,来回答他们过去已经提出的学术问题;也应该包含学者由于受到数字技术和思维的影响,而提出新课题,甚至产生新的研究范式。因此,数字人文研究往往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学者一直在做的研究工作,例如对大量资料进行爬梳,找出有用的记载。没有数字技术,学者同样可以做得到,但技术可以帮助学者更有效率地执行这些研究的步骤。二是学者不利用数字技术就无法做到的一些研究工作,例如同时比对上千条数据,辨识其中模式。 人文大数据 套用“大数据”的通用定义,即“超出了常用软件工具在可容忍的时间内捕获、管理和处理数据能力的数据集”,人文大数据可以被定义为“基于数字化或者数字生成的,被认为是人文艺术范畴的大规模数据集”。人文领域中的大数据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对人文对象数字化(数据采集)的方式获取的各类数据,这类数据以美术馆、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等文化机构的文化遗产数据为代表,规模庞大且类型多样,在被数字化之前就已经具备了体量大、数据类型多样且价值高等特点,这些数据主要来自手抄或印刷文献、器物、建筑、绘画、模拟方式记录的声音、视频等人造物,代表人类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历史成就;另一类则是数字技术出现以后不断生成的数字文本、图像、视频、音频以及3D模型等基于各类数字软件的多媒体数据,这类数据以博客、Facebook、Instagram这类网络社交媒体的文本和图像为代表,体现了更宽泛意义上的“数字文化”(digital culture),是数字化时代对人类文化艺术活动的记录。 【时间轴】 07:30 人文问题缺乏结构化的数据怎么办? 15:04 我做的第一个数字档案就是民国广告 23:03 扫描历史文献的工作量远比大家想象的大 30:05 什么样的东西在数字化的过程中是可以被表达的? 42:19 等你把基础资料爬梳完就已经耗尽一辈子了 49:03 重要的研究型大学都有单独的数字人文研究中心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本期嘉宾推荐的高桥洋子的《残酷天使的行动纲领》 【本期主播】 红总:传播学博士,一个留学咨询师 黄薇:历史学博士,一个图书馆员 【制作团队】 ·制作人:响子、Daytun ·出品人:红总 【出品方】 上海杭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加入听友群方法一:添加微信“hongniangdingdang”等红总拉你入群。 加入听友群方法二:微信扫下面二维码。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欢迎愿意分享经验的女博士通过以下方式报名参与节目: [email protected] 其他收听途径:喜马拉雅、podcasts、网易云音乐,搜索“我是女博士”
本期节目,我们有幸邀请到了一位研究猫科动物的女博士——北大生命科学学院的罗述金研究员。我们会了解到她当初报考北京大学时为何会选择生物学专业,又如何加入著名的北大山鹰社;带着山鹰社赋予的“现实的理想主义”,她如何在不能做野外的情况下,在实验室里对野生猫科动物进行遗传学研究;她迄今为止最重要的学术成果——确定华南虎是一个独特的亚种,为何花了20年的时间才完成?作为一名猫科动物的研究者,养猫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本期嘉宾】 罗述金,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保护生物学博士。具体研究方向为猫科动物及其他物种表型多样性的遗传机制和基因组学研究,野生动物基因组多样性、演化和种群遗传学研究,中国野生猫科动物的保护生物学。 【本期知识点】 虎的九个亚种 1.东北虎(又称西伯利亚虎) 2.孟加拉虎(又称印度虎) 3.里海虎(已灭绝) 4.印度支那虎 5.华南虎(野外灭绝) 6.苏门答腊虎 7.马来虎 8.巴厘虎(已灭绝) 9.爪哇虎(已灭绝) 华南虎演化之路 距今一万年前的末次冰盛期,刺骨的寒风夹着冰雪从西伯利亚大面积南下,影响了整个亚洲东部,而此时中国西南山地仍分布着虎适宜的栖息地。一支拥有独特线粒体单倍型的华南虎种群躲藏在那里,熬过了漫长的冰期——它们就是现生华南虎中那一支独特线粒体单倍型的来源。 随着冰期结束,中国东部合适的栖息地开始恢复,牛、羊、鹿等大型有蹄类动物扩散,这个幸存的虎种群也向东迁出,与携带古印支虎、马来虎、东北虎线粒体单倍型的种群在华东地区相遇。随着携带不同线粒体单倍型的种群发生基因交融,一个新的融合种群出现在了华东地区,它们就是华南虎的祖先。这段与多个虎亚种分支发生基因融合的历史,也是华南虎如今携带多来源线粒体单倍型的原因。 亚洲野猫 亚洲野猫也称“草原斑猫”,是一种生活在亚洲内陆干旱地区的小型猫科动物,其外形酷似家猫,个头跟家猫相近,或者比家猫略大。它们周身布满豹子般深褐色或黑色的斑点,耳朵尖有着和猞猁一样的黑色簇毛。偏好于干旱的环境,常出没于生长着灌木(如红柳、胡杨)的半固定沙漠中,以塔里木兔、环颈雉等动物为食。典型栖息地是长有灌木和草丛的沙漠和荒漠地带。 目前,罗述金团队正在开展中国第一次针对亚洲野猫的地理分布、生态习性和保护现状进行的系统研究,这项研究将为探究古丝绸之路上亚洲野猫的起源、扩散和交流的历史过程,以及这一物种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时间轴】 02:46 “兴趣好像是天生就注定的,我从小就对野生动物感兴趣” 10:30 北大山鹰社教会我“现实的理想主义” 21:53 虽然一心想做野外工作,但在实验室呆了很多很多年 28:55 用20年时间证明华南虎是一个独特的亚种 35:24 中国是虎演化史上的“基因大熔炉” 40:33 终于可以做野外了!虽然只是在北京郊区 48:47 “豹猫看冬奥”的图片是怎么拍到的 59:16 多样性最高的群落生物,群落生态系统才最稳定——所以我们没必要那么“卷” 01:12:25 如何探索中国家猫的来源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本期嘉宾推荐的Nick Cave 《To Be Your Side》 【本期主播】 海云:文化研究博士,一个做媒体的 黄薇:历史学博士,一个图书馆员 【制作团队】 ·制作人:响子、Daytun ·出品人:红总 【出品方】 上海杭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加入听友群方法一:添加微信“hongniangdingdang”等红总拉你入群。 加听友群方法二:微信扫下面二维码。 加听友群方法三:直接发邮件到[email protected],告知您的微信号,由主播拉你入群。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欢迎愿意分享经验的女博士通过以下方式报名参与节目: [email protected] 其他收听途径:喜马拉雅、podcasts、网易云音乐,搜索“我是女博士
本节目是新周刊刀锋图书奖和小宇宙编辑部联合推出的「站在书后的人」播客企划系列节目之一。很开心收到新周刊和小宇宙的邀请,在新周刊刀锋文化季期间,我们一起来聊聊“站在书后的人”,了解他们的所见、所闻、所行。通过聆听他们的声音,我们可以站在文化前沿,一起去感受文化出版行业的新风向。 “我是女博士”专门挑了一位老朋友何袜皮来访谈。她最广为人知的身份是“没药花园”的创始人。她也是一个爱写悬疑小说的女作家,一个人类学女博士。这次她带着自己的新书《易碎品》做客我们节目,聊聊她在没药花园之前经历的那些事。 「我是女博士」也将从这一期开始建立【听友群】,方便听友们讨论与求学、学科、学术有关的内容,男女不限。不知道这个听友群的氛围会是怎样的,让我们拭目以待吧。具体添加方式请拉到文末。 【本期嘉宾】 何袜皮,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分校文化人类学博士,主持“没药花园”公众号,出版多本犯罪题材小说,如《易碎品》、《为她准备的好躯壳》等。 【本期知识点】 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 人类学传统上区分为四大分支:体质人类学、社会人类学(或称文化人类学)、考古学以及语言人类学,每一分支有更精细的分支。文化人类学研究文化的各个方面,当下的主流研究方法是采用定性研究,最后形成描述社群文化的民族志(ethnography)。文化人类学和不同的学科交叉,细分为不同的方向:如宗教人类学、心理人类学、食品人类学、情感人类学、教育人类学、医学人类学等。 参与性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 参与性观察如今在许多学科中都有应用,但文化人类学一直认为这是自己的首创,早在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和美国人类学家法兰兹·鲍亚士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这种研究方法。它通过需要长期与一个目标人群相处,建立一种密切与亲近的熟悉感,密集地参与他们的生活,从而观察他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心理、行为的方方面面。 【时间轴】 05:23 读了博士发现,已经早就没人研究土著了 13:37 到老挝金三角研究赌场,就觉得是个旅游的地方 22:13 为何最后决定研究中国保安? 28:54 跟保安队长混熟了,他会来问我该如何“贿赂”上司 34:11 就业非常差,读着读着人就少了,今年少一个,明年少一个 39:20 从非理性中试图去找一个理性的解释 42:12 博士论文换题的那一阵,还想过要不要去考个GMAT 55:20 跟着袜皮一起认识一些女性人类学家吧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本期嘉宾推荐的PedroAlmodóvar:Espérameen el cielo (Wait for me in Heaven) 【本期主播】 红总:传播学博士,一个留学咨询师 海云:文化研究博士,一个做媒体的 【制作团队】 ·制作人:响子、Daytun ·出品人:红总 【出品方】 上海杭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加入听友群方法一:添加微信“hongniangdingdang”等红总拉你入群。 加听友群方法二:微信扫下面二维码。 加听友群方法三:直接发邮件到[email protected],告知您的微信号,由主播拉你入群。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欢迎愿意分享经验的女博士通过以下方式报名参与节目: [email protected] 其他收听途径:喜马拉雅、podcasts、网易云音乐,搜索“我是女博士”
本期节目,我们讨论的是一个上世纪刚刚诞生、但已经全方位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学科——计算机。计算机和当下最火的“人工智能”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模拟计算为什么会成为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机器学习是让机器模拟人脑嘛?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嘛?……许多问题在今天还看不到答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飞速发展、资源集聚的计算机/人工智能领域,女性绝不应该缺席。 【本期嘉宾】 钱莹,计算机/人工智能专家。硕士、博士毕业于加拿大女王大学计算机工程系,曾任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超算中心研究员,现为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并行计算、人工智能算法及其在生物医药中的应用。 【本期知识点】 浮点运算 浮点运算即实数运算。因为计算机只能存储整数,所以实数都是约数,这样浮点运算是很慢的而且会有误差。 并行计算 并行计算或称平行计算,是相对于串行计算来说的。它是一种一次可执行多个指令的算法,目的是提高计算速度,及通过扩大问题求解规模,解决大型而复杂的计算问题。 超级计算机 能够执行一般个人电脑无法处理的大量资料与高速运算的电脑,它将大量的处理器集中在一起以处理庞大的数据量。 摩尔定律 由英特尔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提出,其核心内容为:集成电路上可以容纳的晶体管数目在大约每经过18个月到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换言之,处理器的性能大约每两年翻一倍,同时价格下降为之前的一半。 达特茅斯会议 1956年夏季,约翰·麦卡锡、马文·明斯基、克劳德·香农等人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汉诺威小镇达特茅斯学院召开了一次研讨会,正式提出“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的概念。达特茅斯会议标志着人工智能领域的正式确立,1956年也因此被称为“人工智能元年”。 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是一门多领域交叉学科,涉及概率论、统计学、逼近论、凸分析、算法复杂度理论等多门学科。专门研究计算机怎样模拟或实现人类的学习行为,以获取新的知识或技能,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结构使之不断改善自身的性能。它是人工智能核心,是使计算机具有智能的根本途径。 【时间轴】 01:30 计算机和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关系 10:46 超级计算机究竟厉害在哪里 15:16 人们常说的“算力”到底指什么? 24:35 沙特一方面很保守,一方面又很前沿 28:40 在“理论”与“实验”之后,“模拟计算”成为科研的第三支柱 37:58 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人类?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 48:00 为什么计算机/人工智能领域的女性研究者这么少?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本期嘉宾推荐的 Secret Garden:ELAN 【本期主播】 红总:传播学博士,一个留学咨询师 海云:文化研究博士,一个做媒体的 【制作团队】 ·制作人:响子、Daytun ·出品人:红总 【出品方】 上海杭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欢迎愿意分享经验的女博士通过以下方式报名参与节目: [email protected] 其他收听途径:喜马拉雅、podcasts、网易云音乐,搜索“我是女博士”
本期节目是为“吃货们”准备的!我们邀请了两位相近专业的女博士,她们研究的东西都跟“吃”有关。一个是研究人吃进去以后的反应,也就是研究营养学的康康;另一个是研究人吃的东西,比如牛奶,乳酪等,也就是动物与食品科学的小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和食品类学科成为近几年比较火的一个专业。就让我们跟着这二位年轻的女博士一起来聊聊她们是如何研究人体代谢,又是如何养牛的。 本期嘉宾 康康,美国康奈尔大学营养科学博士,现为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与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疾病以及能量代谢、营养生活方式干预相关的营养流行病学研究。参与NIH资助的“Ethnic Differences in Iron Absorption”项目;科技部资助的“靶向超重与肥胖的高质量饮食模式研发与评价”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资助“多维大数据驱动的中国人群精准健康研究”等项目。翻译著作有玛丽·罗琦的营养学科普书籍《消化道历险记》。希望为营养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也欢迎对营养科学感兴趣的同学一起交流探讨。 小龚,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分校动物与乳业科学方向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将人工智能(AI)与农业过程相结合,特别是奶牛养殖领域。现为“DairyBrain”计划和“反刍动物农场系统模型(RuFaS)”项目的核心成员,致力于提升数据整合、农场系统模拟及遗传探索等方面的研究。主导“混合整数线性规划(MIP)模型优化作物轮作和饮食配方研究与甲烷管理环境政策研究”和“使用强化学习优化淘汰政策研究”等项目。 本期知识点 精准营养(PrecisionNutrition) 是一个涵盖了遗传学、饮食习惯和膳食模式、昼夜节律、健康状况、社会经济和心理社会特征、食物环境、身体活动和微生物组等的框架,用来制定与个人和人群健康相关的复杂、动态的营养指南,其目的是实现对个体营养状态的最优化营养推荐和干预。 贫血 贫血是指没有足够的健康红细胞或没有足够的血红蛋白将氧气输送到身体组织的问题。血红蛋白是在红细胞中发现的一种蛋白质,由它把氧气从肺部输送到体内的所有其他器官。贫血可导致疲倦、虚弱和气短。贫血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各自的病因。健康饮食可预防某些形式的贫血。贫血的原因总共分为三种主要类型:一为失血;二为血红蛋白制造数量下降;三为红细胞分解增加。失血可能是由于创伤以及消化道出血等;血红蛋白制造减少的原因包括铁质缺乏、维生素B12缺乏症、地中海型贫血等等。造成红细胞分解增加的原因包括基因上的异常(例如镰刀型贫血)、感染(例如疟疾)、以及自体免疫性疾病。人群血红蛋白浓度的分布与性别、年龄、种族、生理状况(如怀孕、绝经等)、海拔等因素密切相关。 牧场管理 牧场管理指的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技术,对牧场及其资源进行系统的规划、组织和控制,以实现可持续的高效生产和环境保护。在奶牛养殖领域,牧场管理的核心内容包括饲养管理、疾病防控、繁殖管理、环境管理、数据管理等,旨在优化牧场的生产效率、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遗传选育 遗传选育是指利用现代遗传学原理和技术,对牲畜进行有目的的选择和培育,以提高其生产性能和经济价值。在奶牛养殖领域,遗传选育的目标主要集中在提高产奶量、改善乳成分、增强抗病能力、提升繁殖效率和适应环境变化等方面。研究人员通过选择和培育具有优良基因的个体,结合人工授精、胚胎移植和基因编辑等技术手段,加速奶牛品种的改良和优化。 时间轴 01:41 营养学和食品科学有何区别? 10:59 牛的福利包括:防暑降温、蹭痒痒、社交等 17:35 营养学是一个非常交叉的学科,文科也可以来学 21:00 我的研究就是告诉农场主,未来十年你可以种什么 26:42 不同种族的人群对铁的吸收有何不同 34:22 学营养的人怎么吃营养保健品? 39:12 我俩可以开发两款叫“模拟农场”和“模拟厨房”的游戏 41:44 计算机技术如何运用于动物和营养研究 54:45 中国的营养学研究以前是在家政学下面的 59:32 爸妈宁可相信网上说的,也不听我这个营养学博士女儿的 01:02:38 对未来想学这两个专业的学生有何建议 01:09:23 欢迎大家来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一起研究慢性病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本期嘉宾推荐的郑宜农的《千千万万》 【本期主播】 红总:传播学博士,一个留学咨询师 黄薇:历史学博士,一个图书馆员 【制作团队】 · 制作人:响子、Daytun · 出品人:红总 【出品方】 上海杭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欢迎愿意分享经验的女博士通过以下方式报名参与节目: [email protected] 其他收听途径:喜马拉雅、podcasts、网易云音乐,搜索“我是女博士”
今天的嘉宾也是一位听友嘉宾。Skye,一位在学术界沉浮多年,决定离开学术界,投身业界的经济学女博士。是什么让她说出:如果我还有一些很有意义的科研项目可以分享给大家,可能我还对它有一些眷恋在?是什么让黄薇终于有点理解,社会科学费了老鼻子劲发现一个常识的苦楚?又是什么让她终于感受到参与现实社会巨大进步的快乐?请收听这一期的节目吧! 【本期嘉宾】 Skye,经济学博士,国内经济学本科,美国经济学博士。现已离开学术界就职于业界赚钱钱啦嘿嘿。用因果推断的方法研究实际问题后,发现经济学家解释现实和改造现实的能力都相对有限,于是转而投身能融入时代洪流的商业世界,希望本期能让听众了解经济学科研在做什么,为你的选择扫清更多障碍,提供更多信息呀。 【本期知识点】 请收听Skye博士的两档播客节目:《知钱所以然》《反内耗指南》 经济危机 请收听Skye博士的另一期播客节目: 可算是讲明白经济危机了| 货币政策为何变成推绳子?凯恩斯、弗里德曼、马克思如是说 因果推断三大方法 断点回归 就是其他变量都保持在连续的水平上,而只有被研究的这个X变量因为某些事件产生了一个外生的断点,从而利用这个场景研究X对Y的影响,比如,我们可以假设大学录取分数线的上下2分范围是随机的,那就可以利用这些学生在去的大学上的断点,以及在其他方面的变量的连续性,研究该大学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工具变量 如果X和Y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等等复杂的联系时,我们就会寻找一个和X有关而和Y无关的变量Z,把Z放在回归方程,代替X本身。 双重差分 加入有两个地方在一个在某个时间通过了某项政策,一个在其他时间通过了这个政策,那就可以在一定控制下把没通过的地方当成控制组啦。 【时间轴】 03:50 经济学真实地揭示了这个社会很重要的运行规律 07:00 烧煤对人的寿命到底产生怎样的影响 15:53 不同的制度对国家的经济增长会产生多大影响? 23:35 经济学就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 34:24 最低工资法案到底会造成怎样的结果? 37:32 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进入就业市场,对一生的收入有非常显著影响 44:26 是哪个研究让她决定放弃学术工作? 54:20 进入业界让我感觉参与到现实社会巨大进步的过程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本期嘉宾推荐Cuco的《LoQue Siento》 【本期主播】 红总:传播学博士,一个留学咨询师 黄薇:历史学博士,一个图书馆员 【制作团队】 · 制作人:响子、Daytun · 出品人:红总 【出品方】 上海杭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主播其他节目: 小宇宙:“晨读时间” 小红书:“红总课堂笔记” 欢迎愿意分享经验的女博士通过以下方式报名参与节目: [email protected] 其他收听途径:喜马拉雅、podcasts、网易云音乐,搜索“我是女博士”
本期迎来本节目第一位听友嘉宾!Serena是一位研究能源问题的女博士,听了我们节目后报名参加。她和我们分享了化学和化工的区别,讨论了中美两国能源战略的侧重点,包括垃圾分类和塑料回收等问题。和Serena聊完之后,两个文科生红总认为自己适合读工科,而海云认为自己喜欢读理科。 【本期嘉宾】 Serena,化学工程博士。现于美国某高校任教。研究方向为化工工艺模拟,能源系统优化,废物处理。 【本期知识点】 化学工程 研究以化学工业为代表以及其他过程工业(例如石油炼制、塑胶、冶金、食品、印染工业、油漆及氯碱工业等)生产过程中有关化学过程与物理过程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并且应用这些规律来解决过程及装置的开发、设计、操作及改善问题的工程技术学科。它主要研究大规模改变物料中的化学组成及其机械和物理性质。简单地定义化学工程的本质,它是以数学及少量的物理观念为基础应用于化学工业上,来替生产各式化学品或是物料的工厂提供一个最节省成本的反应流程设计方式。 生物燃料 将生物质材料转化所产生的固体、液体或气体燃料,具有可再生性,是石油等化石燃料的替代品。生物质可以用三种不同的转化方法转化为燃料,包含:热转化,化学转化,和生物化学转化。现在市场上使用的多数生物燃料均产自植物。某些植物专门为生物燃料的生产而种植。在美国,柳枝、大豆和玉米是生物燃料的主要来源。巴西多使用甘蔗。其他加工成生物燃料的农产品有中国的木薯和高粱,生物燃料的例子有生物柴油、生物酒精(生物乙醇、生物甲醇、丁醇)、沼气、合成气以及木材、木炭和木屑等固体生物燃料。另一方面的争议在于,为了生产生物燃料,许多土地被改为农地,尤其是开发新的农地也会破坏生态。由于生物燃料的需求增加,在有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农民,可能把原本用来生产粮食作物的土地,拿来种植能源作物,减少粮食作物的生产。 可持续航空燃料(SAF) 由可再生原料制成的航空替代燃料,是化石燃料的可持续替代品。 从化学性质而言,SAF应与常规飞机燃料安全等效,并可与其混合,以实现不更改飞机和发动机的条件下广泛应用SAF。 国际航空业想要实现碳中和,广泛应用全生命周期减碳或负碳的SAF是最有效途径之一。 【时间轴】 05:01 终于有人讲明白理科和工科的区别 10:59 化工的精髓就是“三传一反” 17:46 塑料回收是一个典型的工程问题 30:49 中国和美国在能源工程的研究方面有何差异? 39:38 工科学生的性别比例在研究生阶段开始拉大 48:57 学理科是个发现的过程,学工科是个创造的过程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本期嘉宾推荐Portugal. The Man的 《SoYoung》 【本期主播】 海云:文化研究博士,一个做媒体的 红总:传播学博士,一个留学咨询师 【制作团队】 · 制作人:响子、Daytun · 出品人:红总 【出品方】 上海杭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主播其他节目: 小宇宙:“晨读时间” 小红书:“红总课堂笔记” 欢迎愿意分享经验的女博士通过以下方式报名参与节目: [email protected] 其他收听途径:喜马拉雅、podcasts、网易云音乐,搜索“我是女博士”
绝大部分人玩游戏是为了休闲、快乐、放轻松,但也有人玩游戏是为了分析、研究、发论文。本期节目,我们的嘉宾是一位做游戏研究的女博士,她告诉我们:游戏研究,到底是在研究什么?所谓的“游戏素养”究竟是什么东西?带着研究的目的去打游戏,别扭吗?在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开疆拓土,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本期嘉宾】 孙静,游戏学者,南开大学与弗吉尼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现为西交利物浦大学文化科技学院副教授。研究兴趣为人机交互、XR、游戏文化、新媒体与社会。新著《嬉游志:透过电子游戏看世界》即将上市。 【本期知识点】 游戏评论 Clara Fernández-Vara. Introduction to Game Analysis (3rdEdition), Routledge, 2024. 与文学、电影等媒介一样,电子游戏也有独特的形式元素。纽约大学游戏中心教授费尔南德-瓦拉的《游戏分析导论》,简明清晰,不仅告诉我们从那些元素入手去理解游戏,而且还配有游戏评论范文,是国外游戏课程的常用教材。 张舸、孙静/主编,《全球电竞文化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 本书采用学术论文、专题讲座、学术对谈的方式,深度解读电竞文化。它以地域电竞历史文化为基调,将电子竞技理解为一种基于具体社会历史语境的文化现象,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和历史文化之间的协同作用去激发基于具体语境的知识,涵盖体育科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等不同人群,让电竞研究这个新兴领域成为开展跨国跨学科合作的良好契机,旨在为国内外的电竞研究者、电竞政策制定者、电竞从业者以及未来有志于加入该领域的年轻人提供有力的参考。 邓剑/编译,《探寻游戏王国里的宝藏:日本游戏批评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2020年。 本书收录了13篇日本近40年来最重要的游戏批评文章,涉及日本游戏文化的独特性、日本游戏玩家的主体性、日本学者对游戏批评理论的创造性思考等议题,旨在以日本的游戏批评为参照,促进中国游戏批评的发展。 孙静、邓剑/主编,《中国游戏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 为了探索中文语境下的游戏研究范式及路径,本书共收录了十余篇首次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章,涵盖游戏历史、游戏批评、游戏产业、游戏创新等多个主题。本书立足中国本土,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以跨学科视角,聚焦游戏文化的生产、消费和传播,力争勾勒出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游戏文化发展脉络,为学者、大众和产业提供有效的参考。 游戏素养 詹姆斯·保罗·吉/著,《游戏改变学习:游戏素养、批判性思维与未来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 本书从语言学和教育学的视角出发,结合作者沉浸式的游戏体验,从中总结出36条有趣又有效的学习原则。作为全球游戏素养的奠基人之一,作者詹姆斯•保罗•吉不仅对游戏的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也获得了游戏设计师的高度认同。 游戏设计 Tracy Fullerton. Game Design Workshop: A PlaycentricApproach to Creating Innovative Games (5th Edition), CRC Press, 2024. 本书以玩法设计为核心,系统地讲解了游戏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从游戏的结构到游戏的形式、戏剧和动态元素,再到原型制作和测试,直至游戏的优化和发行,覆盖游戏设计的各个方面,适合不同阶段的游戏设计师阅读,尤其适合没有编程基础的游戏设计爱好者。自第一版问世,本书一直是国外游戏设计课程的经典教材,备受学界和产业的赞誉。 赛利亚·霍登特/著,《玩家心理学:神经科学、用户体验与游戏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23年。 本书以作者坚实的认知科学研究及多年来在育碧等游戏企业的工作实践为基础,结合大量游戏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解读了游戏用户体验设计的主要元素,是全球游戏心理学领域的前沿成果。它既能帮助游戏设计师、游戏程序员、游戏美术设计师等游戏开发从业者从用户体验的视角优化游戏设计,又能帮助用户体验设计师和用户体验研究团队全面了解游戏开发流程,还能为游戏企业管理者、游戏制作人、游戏营销团队以及游戏爱好者提供重要的洞察。 【时间轴】 02:59 学语言或文学的,可以去研究游戏 09:10 从四款游戏勾勒出中国游戏文化史的大致脉络 15:35 游戏研究的不同路径 23:57 理论、产业、设计……凑齐三大板块 33:15 游戏研究者需要成天打游戏嘛? 37:23 国内游戏研究的发展与现状 45:42 游戏界的“鄙视链”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本期嘉宾推荐的阿云嘎的《风之旅人》 【本期主播】 海云:文化研究博士,一个做媒体的 红总:传播学博士,一个留学咨询师 【制作团队】 · 制作人:响子、Daytun · 出品人:红总 【出品方】 上海杭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主播其他自媒体节目: 小宇宙:“晨读时间” 小红书:“红总课堂笔记” 欢迎愿意分享经验的女博士通过以下方式报名参与节目: [email protected] 其他收听途径:喜马拉雅、podcasts、网易云音乐,搜索“我是女博士”
这两年新闻里常爆出医学规培生因受不了工作强度而导致悲剧事件。医学生到底有多苦?今天的嘉宾以超快的语速让我们切身感受到这一点。是什么让她的人生几次三番怀疑自己?又是什么让她流的泪是之前流眼泪的总和?本期节目好像围绕着一个关键字“苦”展开。我们请来一位医学女博士,与她聊聊医学工作的艰辛与痛苦,女性学医的优势劣势,以及自己选择从事这一职业的心路历程。 【本期嘉宾】 研究脑子的Fun博士,ID全网同名。医生,香港中文大学医学PhD。研究阿尔茨海默病八年,希望为攻克这项疾病的难关尽微薄之力,也希望所有听众都能正确认识这个疾病,提前预防,多做对自己大脑好的事情,越早开始越好,但也永远不晚。 【本期知识点】 阿尔兹海默病:请收听Fun博士的科普节目《雷神会忘了他的锤子吗?科学聊聊阿尔兹海默病》 【时间轴】 04:34 用知识来回答生活中的疑问是特别快乐的事 09:37 为了不挂科就可能已经需要拼尽全力 16:07 学医没有划重点,因为病人不会只生重点的病 26:36 第一次真实接触病人是什么体验 35:12 过度共情会不会成为医生职业上的阻碍? 48:30 我放弃了个人生活不代表我鼓励这样做 59:25 女生应该向男生学习,不要总是向内归因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本期嘉宾推荐的林俊杰的《裂缝中的阳光》 【本期主播】 海云:文化研究博士,一个做媒体的 红总:传播学博士,一个留学咨询师 【制作团队】 · 制作人:响子、Daytun · 出品人:红总 【出品方】 上海杭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欢迎愿意分享经验的女博士通过以下方式报名参与节目: [email protected] 其他收听途径:喜马拉雅、podcasts、网易云音乐,搜索“我是女博士”
考古,因需要长年从事野外工作,长期以来被认为不适合女性。然而,从中国考古学诞生的早期,就有勇敢的女性大胆选择这一事业,从1940年代初发掘四川彭山江口沉银岸边江口崖墓的曾昭燏,到不久前(3月14日晚)离世的妇好墓发现者郑振香。本期节目,我们请来一位考古学女博士,与她聊聊考古工作的艰辛与乐趣,女性从事考古的劣势与优势,以及她所投身的一个极为特别的考古门类:动物考古。 【本期嘉宾】 刘一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系动物考古方向博士,现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特聘副研究员。主持“汉水中游地区新石器至秦汉时期动物考古学研究”、“西周墓葬用牲制度研究” 、“周原地区西周时期墓葬用牲研究”等项目。 【本期知识点】 动物考古 动物考古是研究考古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遗存的科学,通过对考古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遗存等进行科学和系统地采集,开展鉴定、测量、测试及各种统计分析,结合考古学背景进行探讨,认识古代动物的种类、古代的自然环境和古代人类与动物的各种关系及古代人类的行为,从特定的角度来研究古代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探讨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动物驯化 在人类的控制、照料和喂养下,动物形成了独特的体型和行为特征,这一过程称之为驯化。人类和被驯化的动物形成了互惠关系,被驯化的动物大大提高了繁殖能力,人类也因此获得了可预见和稳定的食物来源。动物驯化和植物栽培的出现是人类发展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一场变革,被称为“农业革命”,文明之路由此开启。动物考古可以通过动物骨骼所呈现的形态特征、病理现象、年龄结构与性别比例、食性特征、古DNA信息等,并结合其他考古背景,来追踪和识别驯化的发生与否。 锶同位素分析 锶同位素分析可以用来确定考古遗址中出土动物的来源问题。锶有4种天然的稳定同位素(88Sr,87Sr, 86Sr, 84Sr),不同矿物和岩石的锶同位素组成有差异,一般用87Sr/86Sr比值作为某一地区的表征指标。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后,生长在这些土壤上的植物、吃这些植物的食草动物、以及以这些食草动物为食的食肉动物,都会将锶同位素信息保存在其生物体内。因此,生活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动物的锶同位素比值就会存在差异,这为探讨考古遗址中动物是本地的还是外来的提供了研究依据。目前,一般是利用本地动物(如活动范围较小的鼠类等啮齿动物)87Sr/86Sr比值的平均值±2倍标准差来确定锶同位素的本地值范围。如果某一动物的87Sr/86Sr比值在本地值范围之内,表明该动物是本地获取的,如果超出本地值范围,则表明该动物可能是外来的。 【时间轴】 03:13 学了考古,就业还是比较稳定的 12:46 中国的考古分两类:主动性挖掘和抢救性挖掘 14:52 动物考古主要是在研究什么? 29:37 为什么老鼠的骨骼很重要? 33:38 如何判断野生动物与驯化动物? 42:10 考古学家其实很像侦探 48:28 女性从事考古,最大的挑战不再是野外工作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本期嘉宾推荐的吴青峰《……棕发少女》(feat.小野丽莎) 【本期主播】 海云:文化研究博士,一个做媒体的 黄薇:历史学博士,一个图书馆员 【制作团队】 · 制作人:响子、Daytun · 出品人:红总 【出品方】 上海杭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欢迎愿意分享经验的女博士通过以下方式报名参与节目: [email protected] 其他收听途径:喜马拉雅、podcasts、网易云音乐,搜索“我是女博士”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