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建筑学视角下,城市与街道,建筑与室内,这些是我们旅行时用来观察世界的不太一样的方法。本期节目,我请到了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建筑学院助理教授石钟鸣,从城市和建筑的视角聊聊不一样的「加拿大旅行印象」。我想即使大家现在暂时不能动身,也可以在声音里感受、分享这一刻的旅行灵感。 #人物 石钟鸣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建筑学院助理教授 近十年长居城市:加拿大卡尔加里、美国亚特兰大、新加坡、瑞士苏黎世、上海、大连 王春彧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 近十年长居城市:美国纽约、美国檀香山、北京、上海、重庆、武汉 #索引 04:05 在卡尔加里市郊收获美好一天 Calgary’s Dinosaur Provincial Park ©Camille L. 08:33 卡尔加里——一座家门口就能看到极光的城市 极光 ©石钟鸣 15:02 四季风景如画的班夫国家公园 Lake Louise ©Finn Beales 20:43 卡尔加里的冰雪生活:几乎人人都玩冰壶 25:35 卡尔加里的建筑之旅:地标建筑大赏 Central Library ©Travel Alberta Chris Amat Central Library ©Travel Alberta Chris Amat 33:42 漫步在连接建筑群的空中走廊——Plus 15 Skywalk Studio Bell ©Brandon Wallis Plus 15 Skywalk ©Derek 45:34 蒙特利尔——因设计而生的城市,地上地下系统合二为一 49:35 来到蒙特利尔,有时觉得就像置身法国 Old Montreal ©Ready 56:45 关于城市设计的研究和探索将在这里延续 #音乐来源 Daniel Roure - Les Baleines Bleues Kevin Macleod – Study and Relax 本期主编:杨钧杰、张琳 出品:巨有文化
#摘要 本期嘉宾张铭轩,毕业于中南大学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身高189㎝,曾经是一名练习生。从艺经历如下: 2018年代表中南大学参加《搜狐国民校草大赛》 2019年参加《最强大脑之燃烧吧大脑》《创造营2019》《神奇的汉字》《一站到底》 2020年参加《少年之名》…… 但都没有出道。 2020年底,张铭轩离开娱乐圈,入职某顶级在线教培大厂,教数学课。 2021年7月24日,“双减”政策出台。 从练习生到退圈,从入职在线教培到“双减”,看似命运很坎坷、总是事与愿违,但是我倒觉得他曾经活得鲜活丰富、现在也活得开心满足,是人生大赢家。 #人物 张铭轩 毕业于中南大学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 现任在线教培公司数学教师 王春彧 一名热心的电视观众 #索引 07:06 苦难经历:偶像练习生 + 教培从业者 15:58 从综艺节目开始逐梦演艺圈 30:47 胡彦斌建议:张铭轩,你别再做爱豆了 33:12 参加《少年之名》的“最强回锅肉” 38:35 艺人在台上拼命,执行经纪人在后台睡觉 42:34 转换赛道进入教培行业 58:55 退圈后,懂得知足给了人幸福 #音乐来源 Kenny G - 回家(萨克斯风) 【主持人注:这曲子是张琳选的,我不负责哈哈】 Kevin Macleod – Study and Relax 本期主编:杨钧杰 出品:巨有文化
#摘要 近些年,我们越来越习惯在线上“虚拟空间”里,通过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介彼此连接,互联网冲浪已经成为大多数年轻人的日常必要活动。本期嘉宾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陆晔教授,既是媒介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大咖,也是一位“互联网原住民”。 虽然长期深入研究社交媒体,但对谈中陆老师却说自己是“阳光型社恐”。欲知其背后的故事,敬请听到本期最后…… #人物 陆晔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 王春彧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 #索引 08:50 “五条人”仁科爱读书,能从包里随时掏出一本晦涩难懂的哲学书 05:25 新闻传播领域有的老师竟然一年能发60多篇论文 13:04 在社交媒体的虚拟空间里做研究,能保证获取到的数据完全真实吗? 19:00 一些经典“伪相关”,来自我们人类认知的局限 21:46 陆晔老师的课堂,有人拿来当约会场所 27:07 不同的社交媒介,技术影响了用户行为特征 40:46 二位老师在社交媒体冲浪的心得 47:15 陆晔老师微博曾经被“冲”,但他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51:09 陆晔老师的微信朋友圈只有200多个人能看 53:14 陆晔老师通过小红书,了解阿那亚虾米音乐节防疫政策(还好没去成) 58:26 微博未关注人私信只能发一条,这功能好不好? 70:40 人的“社交组团”,尺度是流动的 82:12 二位老师在社交中也会常常“不耐烦” #音乐来源 French Accordion - The Last Waltz Kevin Macleod – Study and Relax 本期主编:杨钧杰 出品:巨有文化
#摘要 一直以来,我都对创业的朋友、尤其是做实体空间创业的朋友充满敬意。本身这门生意风险就已经很大了,这两年疫情又让其变得难上加难。 可是,为什么有人大学毕业之后,愿意一直执著于做实体空间创业呢?从大学生约会房小旅馆、社交场所剧本杀店、到买醉圣地平价小酒馆,主要面向大学生的实体空间创业该怎么讲故事?本期请到了青年企业家严澄峰来聊聊他的体会。 #人物 严澄峰 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盒子空间创始人兼CEO 王春彧 没有创业经验还要对别人的实体空间创业指指点点的建筑师 #索引 04:15 实体创业之一:快捷连锁酒店品牌“盒子空间” 06:14 朋友,让我们手拉手去酒店“自习”怎么样? 09:23 连锁酒店需要自营一个建筑团队做标准化设计 16:40 实体创业之二:线下剧本杀品牌“盒子电影剧本杀” 17:30 靠剧本杀很难改变一个人的社交能力 20:23 剧本杀的剧本发行像电影院线 28:50 如果创业像学术研究一样严谨地“论证可行性”,那什么风口都赶不上了 30:50 实体创业之三:平价小酒馆品牌 32:09 人均50能喝醉,比天堂超市还便宜 34:45 说自己“不装X”,本身就是一种装X 43:40 北大毕业的标签,做实体创业有用吗? 46:30 实体创业,全靠臆想 #音乐来源 The Screen Tones - 五郎の12PM Kevin Macleod – Study and Relax 本期主编:张琳 出品:巨有文化
#摘要 最近《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火遍全网,有人拍手叫绝,认为是视频版的《活着》;有人给予批判,认为博主消费了老人的苦难。 在如今这种“复杂又单一”的社会情绪下,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二舅》以及它带来的社会讨论现象?本期再次有幸请到了研究互联网传播问题的白帆,请他从传播学的学术视角进行解读。 声明:《二舅》本身是一个备受欢迎的视频作品,曾经尝试过视频内容制作的我深知创作不易。夸奖的话本期不多重复。 #人物 白帆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互联网游牧民、不合时宜的思考者 王春彧 无暇做科普视频还要评价人家千万点击量视频的科研打工人 #索引 02:53 《二舅》的故事为什么能刷屏? ——故事内容本身、流量逻辑讲法、时代集体情绪 10:42 如何评价这种刷屏? 24:13 注意力分散时代的核心特征是以效率为导向 28:11 传播学语境下,元宇宙是一种交往空间,一种现实世界的镜像 33:54 二舅治好了博主的“精神内耗”,但没完全治好 37:46 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中提出的焦虑和疲倦,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精神症候 53:52 在对所谓底层生活的凝视中,都市中产获得的只是短暂麻醉 #参考文献 韩炳哲《倦怠社会》,2019 罗伯特·哈桑《注意力分散时代》,2020 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2018 哈特穆特·罗萨《新异化的诞生——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2018 #音乐来源 Kevin Macleod - Piano Magic Motive Kevin Macleod – Study and Relax 本期主编:王春彧、白帆 出品:巨有文化
#摘要 本期请到的嘉宾网名@三国杀火树,本名叶逊敏,清华大学本硕博毕业,原本学的是工科,研究核科学与技术方向,但他却因为打三国杀狼人杀游戏、上综艺,以及与流量爱豆网上对线而闻名。火树的脑回路很古怪,我常常对他的一些行为感到费解。本期播客,他就讲述了一段及其疯癫的生活故事…… 在此我要郑重声明:本期嘉宾的观点仅代表其个人,不代表《空间》这档播客。 #人物 火树 清华大学本、硕、博,曾经研究核科学与技术,现任创业公司老板 王春彧 本、硕、博都不在清华的 清华大学博士后,现任科研打工人 #索引 04:02 火树维权故事:在小区物业面前,自己把一篮臭鸡蛋砸到了自己头上 18:30 火树想在物业面前“现场把自己腿脚变得不方便” 22:53 火树神神叨叨讲述《封神演义》故事,吓唬物业 33:13 火树这个发疯故事终于讲完了的分割线 35:08 火树认为微博和播客两个平台的区别 37:58 火树怎么看自己微博上评论娱乐圈的言论,如“九漏鱼” 40:17 互联网上特别喜欢把人归到某一集体,比如火树上过《名侦探学院》节目,就叫“院人” 50:30 火树上《最强大脑》的时候,做题时试图“自残” 54:01 “白名单思维”与“黑名单思维” 58:08 聪明的火树玩密室逃脱时用一颗哨子做单摆数秒 65:30 火树博士期间的研究题目 71:25 人都是现实的,媒体宣传科研行业有多贫穷,那谁还愿意干这一行呢 #音乐来源 Jason Huang - 交响乐版《听我说谢谢你》,原曲BV1qT4y1a72P
#人物 王春彧 “自由/不自由、无用/有用”矩阵 坐标跳跃者 #正文 各位听友好,进入2022下半年,《空间》第二季也无缝衔接地如约而至了。所谓季播节目,就是一季接着一季播。甚至第三季的主题我都已经在文档里列的七七八八了,请大家期待明年。 首先我要说说第一季的成绩。 在第一季的十期正片中,有3期被选入了小宇宙app首页的编辑精选推荐,分别是第一期认知症老人的空间环境研究、第四期转行冬奥组委的建筑师、第九期从美国东边搬到西边的照明设计师。其实10期3中,在新播客里已经是绝无仅有的好成绩。同时,在喜马拉雅播客的首页上也有4次推荐。一方面我非常感谢这两个播客平台,我要对编辑给予我的肯定表示充分的肯定;另一方面,我想我做得还不够,应该做出更多精品才是。 第一季上线以来,10期节目的全网播放量已经接近百万,在苹果Podcast上的排名一度也冲入了中文播客的前五十名,甚至超越了我从小听到大的声东击西。在小宇宙上的粉丝数此时有11500,也基本达到了我的预期。我知道这些数据和微博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但是我却从每个听友的互动与鼓励中感受到了做播客的价值。 然后我想简单谈一下第二季的策划。 我观察了网上对于之前节目的一些反馈,改进意见中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觉得建筑学的学术研究与职业相关内容太垂直了,不是所有人都关心都想听;一种是建筑学专业学生,就想听建筑的,稍微聊一点生活就觉得不应该。 这一季,我将主题定为“无用之用”,既表达我对于未来十期节目的兴趣点所在,也是对这两种观点的回应。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我认为播客不是讲座、慕课或者TED Talk,更多是一种听觉上的陪伴。我们不应追求听个播客还要学多么密集的知识,那会很累;应该在一些“有用”之嘉宾谈论的“无用”话题中,放松地感悟。 在这样的主题下,第二季我将主要聚焦学术人、名校毕业生和所谓社会精英背后,更加鲜活可感的“生活”面貌。如果第一季的空间是“建筑空间”,那第二季的空间就像一个丰富有趣的“QQ空间”。当然第三季还会回归建筑,会以“城市空间”为主题,所以希望想听建筑与学术的听友们不要取关,容忍我这种有用和无用之间跳跃的怪诞行为。 昨天看到小宇宙app的官方微博上,提到“空间”是“可以听着入睡的”播客之一。我觉得这是一种夸奖,而不是说我语速慢、声音平缓。我自己有时候睡不着也会听播客,能陪伴进入梦中,不就是播客最有用的用处吗。 #音乐来源 [1]片尾钢琴版《梦中人》来自b站博主“退学园园长Susie” BV1SS4y1N7jz 出品:巨有文化
#摘要 本期请到的是我十几年的好朋友、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白帆,主要研究互联网和媒介记忆相关问题。我们来自丹东、铁岭开原两座东北小城,也一起在辽宁省会沈阳度过了高中时光。 平时我们在网上可能很少听得到丹东、开原这两座城市的消息。这背后的原因是否可以通过媒介的相关理论来解释?两个从东北走出的青年研究者,又有着哪些有趣的小城记忆? #人物 白帆 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专业博士研究生 辽宁铁岭开原人 王春彧 辽宁丹东人 #索引 2:45 铁岭开原三代名人:赵本山、小沈阳、李雪琴 4:41 丹东三代名人:容嬷嬷、黄景瑜、刘宇宁 6:40 互联网“可见性”:为什么东北小城市在网上的声量很小? 9:35 王心凌在网上刷屏,是人人自来水,还是幕后团队操盘? 15:44 “媒介记忆”研究:在互联网环境下,我们正在加速遗忘。比如:你还记得斯琴高娃老师和“羊胎素”吗? 26:32 从电视剧《人世间》引发的对东北企业的反思 33:35 高中经历告诉我们,成功的标准从来不是单一的 41:26 即使是辽宁省内比较素质教育的高中,其图书馆依然是个摆设 #参考文献 [1] 兰小欢《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2021. [2] 郑执《浮》2007. (注:这本书对谈中忘了提,作者是《生吞》、《仙症》等屡获大奖的青年作家郑执,也是主播和嘉宾的高中校友。《浮》这本书几乎是对于这所高中生活的传记式记录,读来颇为有趣。) [3] 陆晔,赖楚谣.短视频平台上的职业可见性:以抖音为个案[J].国际新闻界,2020,42(06):23-39. DOI:10.13495/j.cnki.cjjc.2020.06.002. #音乐来源 [1] KevinMacLeod - Study and Relax [2] FreePD - Nostalgic Piano [3] 毛不易 - 平凡的一天(原定的结尾音乐,但是没有版权,请诸位自行脑补) 出品:巨有文化 本期主编:阿洛
#摘要 纽约地铁与夜店会所的照明设计有什么区别?纽约的工作不香?旧金山等湾区城市的生活就比美国东部大城市舒服?本期嘉宾、毕业于罗得岛设计学院的饶逸丝,以建筑照明设计师的视角解答了这些问题。 本期是“在纽约做建筑师”系列节目的最后一期,希望这三期访谈能帮助各位想要到美国学习、工作的朋友更真实地认识一个完整的纽约。 #嘉宾 饶逸丝 建筑照明设计师,现工作于旧金山 罗得岛设计学院建筑学硕士 武汉大学建筑学学士 #索引 09:04 在建筑照明设计公司工作,沉浸式感受纽约市政更新的脉搏 12:28纽约地铁这种市政照明项目具体做什么? 14:36什么?还有做夜店设计的工作?马上到 21:59做吧台照明设计,我感受到了灯光的魅力,它让空间有了灵魂 23:14 公司透明的营收和有趣的私活 31:39 离开消耗了我所有生活的工作,我想去探寻更多的可能性 43:00从纽约到旧金山,是生活方式从大都市到大自然的改变 43:37旧金山人民的娱乐活动之——看房 45:02 从丰富的社交活动到慢慢回归生活本质 58:35 成长,是一个祛魅的过程 #音乐来源 [1] KevinMacLeod - Study and Relax [2]The Beatles - In My Life (Remastered) 出品:巨有文化 本期主编:阿洛
#摘要 本期是“在纽约做建筑师”系列节目之二,嘉宾是毕业于康奈尔大学的张林凝,她在纽约已经工作近5年了。在我的印象中,她一直心态平和、不慌不忙、学习工作生活平衡得很好。相比于我和朋友们留学的时候每天嚷嚷着孤独,张林凝始终能够很好地与自己相处。然而她却说,来到纽约之后,虽然得到了天空,但失去了大地…… #嘉宾 张林凝 建筑师,现工作于纽约 康奈尔大学建筑学硕士 武汉大学建筑学学士 #索引 03:36 在纽约,我做到了work life balance 04:37 纽约的建筑“大厂”,时薪可能不如超市收银员? 11:31 工作,也只是一份工作罢了 14:51 在高校不仅仅需要学术能力,还要求处理各种繁杂事务的能力 17:23 我遇到的三类甲方:慢节奏的政府客户、素质不一的地产商、不食肉糜的富商 18:54 我遇到甲方对我大骂脏话 35:30后知后觉的“第一批无症状感染者”,现在百毒不侵! 42:39 建筑专业学生出国留学不典型指南 58:06 纽约的多元包容,让人感到自在 59:30 来到纽约之后,我得到了天空,失去了大地 #参考文献 [1]雷姆·库哈斯 著,唐克扬译.癫狂的纽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2] 本期提到了许多国际著名建筑事务所,如KPF、SOM、BIG、AECOM、马岩松MAD、PerkinsEastman等等,有兴趣的可以上网搜索了解。 #音乐来源 [1] Kevin MacLeod - Study and Relax [2]Alicia Keys - Empire State Of Mind Broken Down 出品:巨有文化 本期主编:阿洛
#摘要 从本期开始,本播客将开启一个特别企划——“在纽约做建筑师”三期系列节目。我将请到我的三位同学、好友,他们都毕业于美国顶尖大学,毕业后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纽约,作为职业发展的起点。 第一期嘉宾是我的本科同学曹新宇,他在哈佛大学硕士毕业之后,留在了纽约的一家建筑事务所做室内方向的住宅建筑设计。还记得在本科毕业之前,我们被要求在武大做了一场对谈讲座,二人分别作为“国内保研”和“出国留学”的所谓典型代表,给学院的同学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未来计划。多年过去,我们又在相似的领域,做着殊途同归的事情…… #嘉宾 曹新宇 建筑师,现工作于纽约 哈佛大学建筑学硕士 武汉大学建筑学学士 #索引 高端住宅设计: 03:15 “高端住宅设计师”,高端在哪里? 17:58 建筑人的两种状态:成立自己的工作室,或者做喜欢的研究 22:17 为富人做设计,会遇到无穷无尽的奇葩需求 25:01高端住宅更多的是一种咨询服务,关键在于定制 物迹Linger美学平台的尝试: 35:43 中国的家居手工艺值得被全世界看见 40:15 什么?你们觉得宜家的家具就很好了? 北美日常生活: 42:48 从波士顿到纽约,从“安静祥和”到“屎尿味的地铁” 48:55感染了“德尔塔”,喝醋都没味道了 #参考文献 [1] 微信公众号“物迹Linger” [2] 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三版)第1分册:建筑总论[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7. #音乐来源 [1]KevinMacLeod - Study and Relax [2]The Beatles - In My Life (Remastered) [3] Beegie Adair - It's Been a Long, Long Time [4]Slushii - Past Lives 出品:巨有文化 本期主编:阿洛
#摘要 本期请到的嘉宾是Zazazsu乐队的主唱马懿,她也是“城市颈椎病理疗中心”播客的主播。马懿是一个北漂上海人,在她眼中,北京、上海的空间特征何以影响她的社交与情感关系?这背后是否可以通过建筑学理论来解释? #嘉宾 京沪漂流者 ZaZaZsu乐队主唱 独立咖啡主理人 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索引 00:06:12 建筑学中的“人际交往距离理论” 00:15:39 王春彧第一次约会会选什么餐厅? 00:22:26 在法租界压马路是种什么体验? 00:27:51 北京和上海的“五分钟生活圈” 00:37:25 因为过于能共情,所以避免自己随意共情 00:45:52 单相思是一种情感安全的状态 00:49:42 从学术角度探(tu)讨(cao)北京地铁的前世今生 00:57:15 在不断旅居中的思考——王春彧大型emo现场 01:06:50 完美主义 VS 爵士精神 #参考文献 [1] 扬·盖尔. 交往与空间[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音乐来源 [1] Miles Davis - Some Day My Prince Will Come [2] ZaZaZsu – 谁怪谁依旧 [3] ZaZaZsu – 天公作美 [4] ZaZaZsu – 塞纳河没有情人锁 出品:巨有文化 本期主编:小杨哥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