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提要 本期是“心理学”系列节目之MBTI心理测验。最近,MBTI测试再度风靡社交网络。校园、职场等社交语境中,大家对内向的i人和外向e人有着热烈的讨论。心理测验是现代宗教,人们在贴标签、找同伴的同时也是认识和重塑自我的过程,面对不同的结果与伴随的鄙视链,让不禁让我们发问:不同性格为什么会被歧视?心理测试结果的真实性和科学性究竟有多少?如何更好的认知心理测验结果背后真实地自我? 本期,江江和美羊羊从MBTI测试出发,从【心理测验】的科学性原理、社交工具化的【人格标签】为关键词,为你揭示心理测验背后的奥秘。 🔎内容剧透 * 1. MBTI、普鲁斯特问卷的心理测试为什么火爆?MBTI测试的i人和e人什么意思? * 2. 不确定时代,心理测试会让我们找到确定感和认同感吗? * 3. 根据MBTI找工作、职业规划,靠谱吗? * 4. 浮躁、没有耐心的现代人,为什么习惯用心理测验结果贴标签? * 5. 如何摆脱二元思维,认识现实和自我的复杂性? * 6. 心理测验结果不是算命,如何突破知识的诅咒、防止过度工具化? * 7. 心理测验背后的统计学原理是什么,如何判断心理测验的准确性? * 8. 为什么心理测验可以撒谎,心理测验结果为何不稳定? 📚知识拓展 MBTI人格测试:“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是基于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发展出来的一个人格测验,初版编制于1944年,依据测验的结果会把人分到16种人格类型中去。测试根据不同场所的问题描述,需要你在一个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的7点量尺上打分,从而形成一个结论。
🎙本期提要 本期从“哲学社会学”角度聊聊人工智能时代的风险与挑战。美羊羊将与你分享:智能手机的使用对我们的生活有着什么样的影响?人工智能是怎么演变出来的?机器学习的结果是否万无一失?人类思维与机器算法的差别何在?
🎙本期提要 本期是“心理学”系列节目之“父亲”。一年一度的父亲节得以让我们不断回溯和重塑对父亲的认知,在传统语境之中,父亲是威严、冷峻、沉默的,朱自清的背影、曾国藩的书信中都有所体现。在现代小家庭单元内,父亲的角色仿佛依旧是沉默如山、强调权威感的,他既是家中的顶梁柱又会在琐碎的日常中变为背景板。有人说和父亲之间的互动是我们和权威关系的最好体现,父亲作为家庭权力的象征,讲道理但不关心情绪,他们爱家人的方式遥远而不松弛的。尤其,对女儿来说,每个女孩都以父女关系为起点构建自身作为女性的命运。父女关系将自始至终地塑造她,伴随她从小女孩逐渐成长、成熟,恋爱和结婚。你和父亲互动多吗?你也有一个“喂,爸,我妈呢?”的典型父亲吗? 这一期,江江和美羊羊聚焦【父爱】和【父女关系】,从家庭心理学的角度和你一起探索父爱的复杂性,以及修复父女(子)关系的钥匙。 🔎内容剧透 * 1. “与父亲无话可说”,你会如何形容父亲? * 2. 为什么父亲总是沉默寡言?父亲和母亲的区别有哪些? * 3. 从心理学角度讲,父亲对女儿的影响有什么? * 4. 和父亲的关系对女儿成长后择偶与处事的模式有什么影响? * 5. 女性如何谈及她们的父亲? * 6. 如何修复、重建更好地父女关系? * 7. 《家有儿女》里朋友式的爸爸夏东海,你想拥有吗? * 8. 现代社会对父亲的要求和期待有什么变化? 📚知识拓展 《父亲与女儿》: 法国心理学家阿兰·布拉克尼耶所著。他曾是巴黎心理健康协会主席,临床心理医生学院名誉教授。出版的著作有《母亲与儿子》《你好,焦虑分子!》等。作者指出,女儿终其一生期待得到父亲的尊重和爱,又希望父亲能成为自己的骄傲,但父亲似乎总是沉默被动的一方。 父女之间天生而隐私的秘密,疏离而亲昵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影响与密不可分的联系。
🎙本期提要 蔡徐坤的塌房引发讨论,这也是数字社会信息爆炸之下的结果。韩炳哲新书《非物》探讨了数字化秩序如何操纵了我们的认识。我们已经生活在互联网建构的后真相时代,所以信息到底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媒体话语是否操纵了我们的认知和价值判断?现代人又该如何与信息和谐与共?
🎙本期提要 近年来,寺院禅修成为热潮。禅修、内观等兴起到底是时代变化还是切实有用的生活方式?禅修到底有什么作用?本期节目,江江和美羊羊将带你揭开禅修的神秘面纱。
🎙本期提要 本期节目聚焦男性话语的动因与影响。黄子佼的“疯男人”发言引发关注,近期内地和台湾的反性骚扰行动已经持续半个多月了,从政坛、媒体界、文学界……无数有权有名的男性沦陷其中,近日台湾知名主持人黄子佼在几个小时之内上演了认罪、爆料、拉踩、失联等行为,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不堪。美国作家乔安娜在《如何抑制女性写作》揭示出女性书写所面对的结构性暴力,女性作为弱者的代表常常处在“失语”的状态里,而女性的“失语”与社会主流的男性语言的强占息息相关,男性话语为什么经常被diss?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男性声音?如何才能让弱者被听见? 本期,江江和美羊羊以【男性话语】为关键词,探索话语权建构背后的身份与表达。 🔎内容剧透 * 1. 黄子佼发言是道歉还是推卸责任,自杀式发言背后的心态是什么? * 2. 男性话语为什么总被diss? * 3. 语言的力量如何体现? * 4. 尊重女性需要从改变国骂开始吗? * 5. 我们想听到什么样的男性发言? 📚知识拓展 * 《如何抑制女性写作》:乔安娜·拉斯(1937—2011)是美国科幻/奇幻作家,也是一位激进女性主义者。这是一部愤怒又锐利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它直指女性书写所面对的结构性暴力,带领读者重新认识那些被贬抑的声音。 *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作者洪堡。语言会影响思维、语言具有暴力和政治性书中提及不同语言的语法结构差异可能会导致不同语言用语者之间的思维方式存在差异,并且某个群体的一些社会生活特点也会反映到群体的共用语言结构上来,语言结构和精神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 * 《野性的思维》:法国哲学家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系统深入地研究了未开化人类的“具体性”与“整体性”思维的特点,认为未开化人的具体思维与开化人的抽象思维没有高下之分,而是互相平行发展,各司其职,人类的艺术活动与科学活动即与这两种思维方式相符。书中涉猎广泛,论述方式别具一格,是一部具有哲学意趣的理论人类学专著。
🎙本期提要 本期,美羊羊将与大家分享观察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现状,探索年轻人的心理状态。
🎙本期提要 本期是“极简生活”系列之塑料。2023年的世界环境日由科特迪瓦主办,以塑料污染解决方案为主题,以“塑战速决”为口号,旨在终结塑料污染、创建循环经济。塑料,方便又轻薄的塑料无疑是人类现代最伟大发明之一,给生活带来极大便利性的同时,曾经的它还拯救了无数野生动物、植物的生命。可是这种被人类大规模使用还不到100年的新材料,如今彻底失控了。塑料产品极难降解缺无处不在,无论是家里的小角落还是南极北极,甚至人类的血液里,都可以追踪到它。塑料的负面效应远超它的正面效应,但我们似乎依旧毫无负担的即用即丢,仿佛追求便利已经成为一种人类的本能。如何更好看待和使用一次性产品? 这一期。江江和美羊羊从“塑料”出发,以【一次性】、【循环】为关键词,和你一起为塑料正名,探索塑料时代的循环生活理念。 🔎内容剧透 * 1. 6月5日世界环境日,2023年主题:塑战速决。 * 2. 生活中的塑料有哪些? * 3. 塑料危害存在性别不平等性吗?为什么说塑料是一种“民主材料”? * 4. 常见的塑料分类 * 5. 对于塑料的刻板印象和污名化认知,塑料有什么优势? * 6. 如何提高塑料的使用效率? * 7. “塑料”等于“一次性”吗?如何把“一次性”转换为“再次”? 📚知识拓展 塑料的分类 * 1号塑料PET(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喝完就丢 最常用于制作矿泉水、碳酸饮料等瓶装饮料中。PET常用于做饮料瓶和分装瓶,通常耐热最高为65℃,耐冷至-20℃,只适合装暖饮或冻饮,装高温液体、或加热则易变形,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融出。 * 2号塑料HDPE( 高密度聚乙烯):不建议作盛水用具 装有清洁用品、沐浴产品的塑料容器或是在商场中通用的塑料袋多是此种材质制成。还有一些工业用品,可耐110℃的高温,若标明用于食物则可用来盛装食品。 * 3号塑料PVC (聚氯乙烯):千万不要让它受热 常见于雨衣、塑料膜。用该材质制成的塑料制品易产生两种有毒有害物质:一是生产过程中没有被完全聚合的单分子氯乙烯,二是增塑剂中的有害物质。 * 4号塑料LDPE( 低密度聚乙烯):超过110℃会出现热熔现象 保鲜膜、塑料膜的原料,耐热性不强。合格的PE保鲜膜在温度超过110℃时会出现热熔现象,留下一些人体无法分解的塑料制剂。 * 5号塑料PP( 聚聚丙烯):小心清洁后可重复使用 这是唯一能放入微波炉中加热的材质,所以成为了制作微波炉餐盒的原料。耐130℃的高温,熔点高达167℃,透明度差,小心清洁后便可重复使用。 * 6号塑料PS (聚苯乙烯):切忌直接加热碗装的泡面盒 这是用于制造碗装泡面盒、发泡快餐盒的材质。不能用于盛装强酸(如柳橙汁)、强碱性物质,因为会分解出对人体不好的聚苯乙烯(致癌物质)。 * 7号塑料PC及其他类PC:牙刷刷毛、电脑外壳、衣服上的塑料。成分不明确,难以回收。
🎙本期提要 本期节目是“空间与心理”系列节目之围墙。围墙作为一种界定内外部的空间要素,也划分这城市的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2016年,我国曾有过一次将封闭住宅小区转变为开放街区的讨论和实践,但最后不了了之。城市中的围墙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构筑物,学校、小区、各种公共建筑、机关单位等,似乎也是一种中国特色。从秦汉时期到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位制大院”,围墙都是生活的重要边界物。现代城市又该如何有效发挥围墙的管理和分界功能,保障生活呢? 本期,江江和美羊羊聚焦围墙的【边界功能】与【准入机制】,从建筑空间和心理学角度探索围墙的物理功能与心理功能。 🔎内容剧透 * 围墙是如何形成与演变的? * 中国的围墙是否有东方文化特色,这与西方自由主义的开放空间是否不同? * 城市的围墙的特点及功能有哪些?城市围墙有什么弊端? * 哪些围墙需要破除?大学校园应该开放吗? * 进入围墙的准入机制该如何设定? * 如何减少不必要的围墙,发挥土地的正外部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心理边界的“心墙”和信息监控的“信息墙”有何意涵?
🎙本期提要 本期节目是“社会心理学”系列节目之校园性骚扰。本期,美羊羊将与你分享:学术妲己、校园性侵案报道数量的增加,似乎说明校园性骚扰为什么变多了,真的是这样吗?为什么校园性骚扰会发生?师生关系的权力和信息不对等是诱因吗?校园性骚扰的受害者是完美受害者吗?
🎙本期提要 本期节目是“消费与社会”系列节目之粉红税。一年一度的6·18购物节将至,伴随铺天盖地的广告的还有大家的购物热情。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等待收货,都会促使大脑都分泌多巴胺,感到快乐。但消费带来的快乐总是转瞬即逝,时常会调入陷阱。与女性消费相关的“粉红税”越多被大家关注,很多商品、服务中的“花瓣粉”、女性专用都潜在地提升了商品价格。你是否观察到同样的商品,女款价格高于男款?为什么商品会性别差异定价?又该如何避坑粉红税? 本期,江江和美羊羊从价格歧视和消费陷阱出发,通过粉红税背后的【符号化消费】与【消费主义】的本质,探索性别偏见下的消费主义的心理诉求,寻找消费时的真正需求。 🔎内容剧透 * 1. 618来了,你参与剁手嘛?为什么? * 2. 你注意到隐藏在生活中的“粉红税”了吗? * 3. 什么是“粉红税”?粉红税为什么存在? * 4.“粉红税”的经济学意涵是什么?背后的文化和身份象征又是什么? * 5. 什么是价格歧视?粉红税属于哪种类型的价格歧视? * 6. 消费者追求品牌价值的背后的心理是什么? * 7.“粉红税”有什么现实利益? * 8. 消费社会中,商品拜物教、追求符号化,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热衷品牌认同? 📚知识拓展 * 粉红税:购买相同商品或服务,女性商品的价格常高于男性的现象。pink tax 这个现象最早于1991年由美国经济学与法学家 lan Ayres 提出具体是指根据性别对产品和服务实行差别定价的一种行为。因此也有人称其为“性别税”。也有一些人将“粉红税”引申为生而为女人,相比男性购买产品与服务时额外的花费,并称其为“身为女人的代价”。 * 《消费社会》:法国,鲍德里亚。书中揭示了大型技术统治集团是如何引起不可遏制的消费欲望,包括物的形式礼拜仪式,消费理论,大众传媒文化等。 * 《景观社会》: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居伊·德波的代表作。德波所谓的景观,不是建筑园林设计等行业所指代的景观。而是通过图像(包括图片和影像)构建起来的虚拟社会景观。“景观社会”背后的语言逻辑、深层生产关系与意识形态性的理解发人深省:这种虚拟的景观已经代替并超越了真实,比真实还真实具有“超真实”性,因而谁控制了景观就控制了现实。
🎙本期提要 本期是江江和美羊羊的心理对谈系列。我们从生活出发,以近期关于女性的社会新闻聊起,希望能够和你一起践行真正的【看见女性】,探索女性主义背后的社会心理。 🔎内容剧透 * 1. i型人(内向型)美羊羊的社恐体验; * 2. 女性议题相关新闻事件: 小学生校内被撞离世后,母亲坠楼身亡 江歌妈妈:“她坠亡了,你们休想让我放弃生命” “学术妲己”背后的“学术纣王”问题 太古里街拍事件后,“小三裙”成为最大赢家? * 3. 如何在社会新闻里看见女性? * 4. “学术妲己”、“小三裙”等词汇背后的社会态度是什么? * 5. 江江游览今年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展的感受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