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阿根廷文学大师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集,收录小说七篇。其中的同名短篇小说是一部带有科幻色彩的作品。它讲述了一战期间在英国为德国当间谍的主人公余准在同伴被捕、自己被追杀的情况下,为了把重要情报告知德国上司,而不惜杀死汉学家艾伯特的经过。故事的讲述又以余准被捕后狱中供词的方式展开,且以欧洲战争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的推迟为切入点,引人入胜。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 1. 作者和作品介绍。 2. 博尔赫斯如何通过迷宫般的叙事结构展现人生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3. 小说集中的中国元素对整体故事氛围和主题有何影响? 4. 博尔赫斯如何探讨时间的多维性与非线性? 5. 标题中的“分岔”象征了什么?它与人类的自由意志和命运有何关联?
本期我们聊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是讲十年浩劫也就是那个特殊年代发生的故事,这一类文学作品属于伤痕文学。伤痕文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因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要是是反映那段特殊历史时期的具有悲剧性色彩的文学作品,主要是对四人帮的罪行进行讨伐,对底层劳动人民在浩劫中遭受的身体与心灵上的折磨与苦难的一种讴歌和同情,是对那个苦难年代的控诉与表达。 无论如何,读这样一本书有些沉重,但对于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我们,一方面是感到震惊且害怕,书中记载的人物故事非常沉痛,他们的遭遇非常可怜;一方面是从过去的教训中得到反思,对待历史有更深刻、丰富的认识。我们从中选取了几篇故事与大家分享。 你将听到: 1.作者和作品介绍; 2.三位主播分别转述感兴趣的故事1-2篇。
《昨日的世界》这是奥地利作家斯特凡茨威格的一部自传性作品,回忆了他在奥匈帝国时代的生活和对欧洲的深刻观察。书中充满作者对已逝时代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忧虑。茨威格在书中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叙述了自己从19世纪末生于维也纳,到跨越世纪之交,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人生历程。其中穿插许多名人轶事,以很真挚的感情和平实的文字,记录了自己所认识的特定时期的各种人物,亲身经历的社会政治事件,以及对那个动荡不安时代的感受。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 1.作者、作品、创作背景介绍。 2.“昨日的世界”是指什么?茨威格通过个人视角反映了怎样的欧洲时代命运变迁? 3.茨威格对于人类命运的震撼思考? 4.如何看待书中反复出现的知识分子的无力感? 5.如果我们整生活在未来的“昨日的世界”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和反思现在这个时代?
本期节目主要讲《金瓶梅》后半部分的内容,随着西门庆的纵欲身亡,西门府的财务状况急转直下,西门府树倒猢狲散,李娇儿跑路,孟玉楼改嫁,潘金莲被赶出门,春梅另起炉灶,旧日的仆人和兄弟忘恩负义,拐骗钱财,落井下石,昔日繁华的西门府如今无尽凄凉,只留下无限膨胀的欲望和世情的冷暖自知。 你将听到: 1.简述西门庆家道中落、由盛转衰的表现和主要原因。 2.主要人物命运或结局点评。
《哈利·波特》系列是英国作家J.K.罗琳创作的奇幻文学巨作,讲述了孤儿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成长与冒险。书中融合了魔法、友情、勇气与对抗黑暗势力的主题,情节扣人心弦,角色鲜活生动。罗琳以细腻的笔触构建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魔法世界,吸引了全球无数读者。她的作品不仅适合青少年,也深受成年人喜爱,传递了关于爱、牺牲与正义的深刻思考。《哈利·波特》系列已成为现代文学的经典,推荐给所有热爱奇幻与冒险故事的读者。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 1. 《哈利·波特》是如何构建其独特的魔法世界的,哪些细节让读者深感沉浸? 2. 哈利·波特的人物成长轨迹是怎样的,他在魔法石事件中经历了哪些心理变化? 3. 书中的友谊、勇气与牺牲等主题是如何贯穿整个故事的,对你有何启示? 4. J.K.罗琳在创作《哈利·波特》系列作品时,受到了哪些文化或现实灵感的影响,这些影响如何在作品中体现?
作者杨云苏,笔名为“故园风雨前”,曾是央视纪录片导演,如今是一位写尽街头巷尾的作家。《团圆记》是杨云苏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1999年的春节,文中的主人公也与当时的男朋友檀生,以及檀生父母一起回到檀生母亲的老家潮汕。第一次以准儿媳的身份出现在大家族中,受到亲戚们的热情招待。当主人公进一步融入这个家族时,却发现隐藏在表面热闹和谐下的波诡云谲,以及一触即发的家族争战……那里等待她的,不仅仅是亲朋好友的热情,更有家族内部复杂微妙的关系网。作者在潮汕独特的人文风俗以及家长里短中,揭露了看似完整团结的大家庭下,每个个体都有着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以细腻入微的笔法,用富有画面感的文字,栩栩如生地呈现了中国式家庭关系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 1.主播们对于过年的态度是期待还是忐忑不安?当代年轻人和家族之间的观念冲突是否越来越大? 2.作者和作品主要内容介绍? 3.书中展现了怎样的传统潮汕人家的生活画卷?展现了怎样的中国式复杂的家庭关系?维系家庭关系的纽带是什么? 4.关于书中几位女性长辈的人生对比,从女孩到妻子到母亲,他们有的出逃,有的留守,后来都过着怎样的生活?女性的成长是否要离开家? 5.喜欢的段落分享?感受和启发? 6.过年回家安全顺利度过的指南?
本期节目我们将分享《金瓶梅》26-50回的内容和情节,以西门庆为中心,围绕他的公事和家事,形成了一个西门宇宙,我们能看到西门庆在这几回的故事中走上了人生巅峰,迎来了生命的高光时刻。随着故事的展开,我们也看到一张张由利益、权力和财富编织起来的盘根错节的大网,每个人都深陷其中,互相勾结、互相利用,构成一个利欲熏心、现实露骨的人情社会。 “家富自然身贵,逢人必让居先。贫寒敢仰上官怜?彼此都看钱面。婚嫁专寻势要,通财邀结豪英。不知兴废在心田,只靠眼前知见。” 你将听到: 1.西门庆从西门大官人到西门大老爹的升级之路: 2.感兴趣的人物或情节分享或点评; 3.有趣的俗语或者歇后语分享。
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爱尔兰作家、诗人。1882年2月2日出生于都柏林,1941年1月13日卒于瑞士苏黎世。他是意识流文学的开山鼻祖,其长篇小说《尤利西斯》成为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他一生颠沛流离,辗转于的里雅斯特、罗马、巴黎等地,多以教授英语和为报刊撰稿糊口,又饱受眼疾折磨,到晚年几乎完全失明。但他对文学矢志不渝,勤奋写作,终成一代巨匠。《都柏林人》是詹姆斯·乔伊斯久负盛名的短篇小说集,称得上20世纪整个西方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集了。1914年出版,置景于二三十年代的都柏林,截取中下层人民生活的横断面,一个片刻一群人,十五个故事汇集起来,宛若一幅印象主义的绘画,笔触简练,错落成篇,浮现出苍凉世态,遥远、清冷,然而精致,是上上之品。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 1.作品+作者介绍 2.《都柏林人》中的民族认同与情感变化。 3.《都柏林人》中的政治理念与社会现状。 4.《都柏林人》的语言实验与手法探索。 5.《都柏林人》的人物塑造。
《山居杂忆》由出身百年世家的高诵芬女士主笔,她的丈夫徐定戡在需要时做些补缀,儿子徐家祯润色朗读再定稿,以百年家族闺阁小姐和家庭妇女的视角,记录了她的经历和看到的人、事、物等。书中并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人物,也没有惊心动魄的大事件,只是细细慢慢地娓娓道来,被很多人称为一部私人版的百年中国见闻史。 作者高诵芬是浙江杭州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南宋武烈王高琼后代。自幼在家延师授读。年十八,依父母知名,媒妁之言,嫁同邑徐定戡。1994年1月,与丈夫定居于澳大利亚,开始写作回忆文字。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 1.很多网友说这本书是半部红楼梦,半部金粉世家,大家读后什么感受? 2.作者背景介绍?家庭情况(杭州高家)整体介绍?她所出生的杭州名门贵族的介绍? 3.作者的大家庭在杭州旧时风俗介绍? 4.关于那个年代封建大家族的婚丧嫁娶等介绍? 5.从人为切入点聊聊那些过往?我们不熟知的中国传统社会? 6.时代对于大家族的影响? 7.聊聊大家族的家风?
《素食者》作者韩江获得了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她不仅是韩国历史上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是亚洲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女性作家。《素食者》通过描写英慧不吃肉,想要成为一株植物,以决绝的方式对韩国守旧传统展开叛逆抵抗。小说由《素食者》、《胎记》、《树火》这三个部分构成,分别从丈夫、姐夫和姐姐的视角展开叙述,从不同的视角刻画出英慧的痛苦抗争过程,构思精致、设计巧妙,通过极端的艺术表达方式,引发人关于人性深刻的思考。 1.获奖作品内容及作家简介。 2.从开始不吃肉起,英惠受到来自丈夫、父亲、姐姐和姐夫的如何对待?她是怎么反抗的?《素食者》如何展示了女性的身体、心灵如何受到社会控制? 3.关于“身体自由”和“艺术表达”,在看似荒诞和疯狂的故事背后,折射出的人性的底色:欲望、占有、暴力、抛弃、反叛和解放。结合你觉得荒诞离谱的情节谈谈,透过荒诞想表达什么? 4.从食物、身体到死亡,用伤害自己的方式反抗来刺痛世界,换来个性的解放,这个过程无法得到任何人包括家人、朋友的理解,即使最后要用结束自己的生命为代价,这一切是否值得? 5.为什么素食者可以获诺奖。
这部惊世之作出版于1932年,作者阿道司•赫胥黎以传奇性的远见和充满讽刺意味的笔触,塑造了一个物质生活丰富、科技高度发达的“美丽的新世界”。在遥远的未来,人们在基因设计与药物麻醉下,失去了个人情感、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失去了爱情,只是消极服从于一种统治秩序。去保留区度假的伯纳德和列宁娜,偶遇了“野人”约翰和他的母亲琳达,并将他们带回了文明社会。琳达很快死于服用过量的索麻,约翰也意识到“文明社会”并非是美好的乌托邦,开始渴望回归保留区…… 这部强有力的后设小说作品,令无数读者为之着迷也为之惊恐。时至今日,它所阐述的对文明与科技发展的思考,依旧发人深省。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 1.如何在追求个人自由的同时确保公共安全?在当代社会,我们如何找到自由与安全之间的平衡点 ? 2.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的个人信息和隐私正面临着哪些风险?应如何平衡科技创新与个人隐私保护之间的关系? 3.如何看待科技发展对道德伦理的挑战? 4.在当下社会中,追求物质享受与追求内心满足感之间应该如何取舍?消费主义文化对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产生了哪些影响? 5.我们应如何在社会角色与个体自我实现之间找到平衡? #好剧推荐#: 七幕年度巨献——《我,堂吉诃德》封箱轮 20世纪殿堂级音乐剧 曾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 场场震撼,一票难求 #音乐剧《我,堂吉诃德》中文版十周年封箱 🗓9月13日-11月17日 📍北京·上海·深圳·广州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购票
本期节目我们分享蔡崇达的《草民》,这是蔡崇达继《皮囊》《命运》之后作为“故乡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它延续了作者对故乡东石镇的深情回忆,在书中借由身为作家的“我”之眼回望故乡,全书延续“蔡崇达风格”,通过七个短篇故事,聚焦那些如野草般的人们咬紧牙关对抗命运巨浪的故事,以细腻的文笔将东石镇上的草民们平凡却又不平凡的故事跃然纸上,展现了不同背景、不同年龄的普通人面对生活困境时,所展现出来的如野草一般坚韧和不屈的品质。 《草民》为我们展现了在困境中依然坚持不懈的人们,背着观音的曹操,在海堤跑道上奔跑着的黑昌,看着台风的蔡耀廷、许安康……他们就像野草,总能找到生存的方式。与宏大叙事的作品不同,蔡崇达将目光聚焦在这些平凡的个体上,对普通人致敬,记录了在时代的浪潮下,普通人的挣扎与坚守、失落与希望、破碎与重建,总有办法,总会过去,我们坚韧而伟大!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 1.故乡对三位主播而言意味着什么? 2.作者和作品简介? 3.作品中最触动你的故事? 4.书中写到的东石镇的几位普通小人物,反映了哪些现实问题?从故事中受到哪些启发? 5.怎么解读题目“草民”,读完书后觉得如何回答封面上的那句话“我们为什么生生不息?我们凭什么生生不息?”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