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录音|理性的妄想与激进的精神病学(粉色海猡x Boo x陈劲骁)S5EP8

例外状态 State of Exception

讲座录音|理性的妄想与激进的精神病学(粉色海猡x Boo x陈劲骁)S5EP8 一直以来,人们会对精神分裂患者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偏见:认为他们的症状源于智力的缺陷或理性的缺乏,本书作者萨斯和拉康的一个共享的观点是,妄想是从理性内部诞生并繁衍的,是人存在的一种极限形式。 本次对谈将围绕着《妄想的悖论(维特根斯坦、施瑞伯与精神分裂的心灵)》这本书,聊一聊阐释精神分裂的不可理解性有哪些可能的路径,以及看似理性的“理论”本身是否就携带着某种激进的妄想性。“理解”精神分裂意味着什么?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我们会从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经典精神病学、拉康派精神分析、精神分裂分析入手,批判性阅读该书作者萨斯的认识论视角,即用维特根斯坦批判的(准)唯我论理解精神分裂会遭遇到哪些礁石、有哪些临床适用性的问题,并做一些其他学科的立场补充。 对谈人:小柏Bo0 精神分析师,法语译者,播客“例外状态”主播。EHESS(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哲学博士在读,巴黎七大临床心理学精神病理学硕士,巴黎八大精神分析硕士。 对谈人:粉色海猡 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研究型硕士,德勒兹-当代精神分析和中国儿童理论跨学科研究者。 飞行嘉宾:陈劲骁 本书译者,巴黎七大博士,高校教师,公众号“癔托邦”主理人。研究方向为拉康式精神分析与现象学精神病理学。 讲座要点: 1、关于精神分裂症的偏见与理论 2、拉康对雅斯贝尔斯的批判 3、萨斯如何运用维特根斯坦哲学理解施瑞博的心灵? 4、用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分析精神病主体的局限性(附临床案例一则) 5、精神分裂与机构性心理治疗、机构政治 6、精神分裂症状与场所、氛围的关系 7、拉康理论的疯狂与临床的悖论 8、乔伊斯与女儿Lucia:精神分裂的代际传递 9、妄想隐喻与父性隐喻

135分钟
1k+
4周前

爱欲关系的身体拓扑学与《色·戒》|S5EP7

例外状态 State of Exception

爱欲关系的身体拓扑学与《色·戒》|S5EP7 主要内容 本期播客继续聚焦“浪漫亲密关系”(爱欲关系)主题,主要涵盖两个方面:一是从身体拓扑学视角理解浪漫亲密关系;二是电影《色戒》所展现的女性个体通过爱欲释放出的独特且绝对的自由。 首先,亲密关系的拓扑学(Topology)揭示,亲密关系并非固定静止的状态,而是一种具有高度流动性和浸润性的身体与情感连接。亲密关系中个体之间的界限非常模糊,如流体般没有界限、相互浸透。现实中,社会中的“爱情规范”往往人为地切割爱欲,将其限定为一对一的封闭、稳定结构。 与身体构造密切相关的是,女性的爱欲通常呈现为连续绵延、扩散流动的形态,而男性则多表现为断续明显、界限分明的时间片段。这种差异背后,是两性爱欲表达方式和主体经验的根本不对称。同时,性别权力结构的不平等又使得女性的爱欲在象征层面被频繁物化,女性变成被占有的“对象”。 其次,电影《色戒》中,性爱场景不仅是情欲的展现,更成为权力关系角力的战场。导演李安精准地捕捉了王佳芝内心的情感“核爆”,通过描绘性爱过程中的权力转换,揭示了王佳芝在不断重构的身份之间挣扎,展示了女性在爱欲中对自由和主体性直觉式的寻求。在爱欲中,她既是献身者,又是受控者,同时也是觉醒者,她最终的选择,是绝对的耗尽也是绝对的自由。 嘉宾&学术主持 张念 女性主义哲学家,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被媒体誉为“当代性别研究的领军人物”,“女性主义思想先锋”,张念教授在精神分析理论和哲学学术背景中,长期专注于女性欲望、处境、性差异和伦理-政治行动的批判性研究,专著有1、《性别政治与国家——论中国妇女解放》(商务印书馆2014),2、《性别之伤与存在之痛——从黑格尔到精神分析》(东方出版社2018),3、《阿伦特:政治的本原》(南京大学出版社2022)。论文集有《女人的理想国》(新星出版社2014)。译著有《性差异的伦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22)。 嘉宾 suchao 写作者 策展人 主播 Jenny 哲学博士、策展人、写作者 MZ 写作者、哲学博士 yy 艺术家、写作者、女拳击手 时间轴 00:12’’ 亲密关系一定和性相关吗? 01:17’’ “像小动物式的玩耍,像野兽一样做爱。“ 02:50’’ 友谊是所有亲密关系的底色吗? 04:02’’ 身体拓扑学问题。 05:43’’ 男人的性具有鲜明的开始和结束,而女人的性是绵延。 07:50’’ 身体拓扑学对阳具中心的解构。 09:00’’ 爱人在我们的身体里,我们在爱人的怀抱里。 12:50’’ 《色戒》 16:10’’ 性爱是一种"核爆"的力量。 17:05’’ 王佳芝是一个职业的女人和业余的女特务。 26:15’’ 审美教育帮助我们守护内心的网络。 29:11’’ 个体通过爱欲所实现的自身内在性也是一种超越性。 31:05’’ 亲密关系最根本的伦理生活是爱欲。 33:35’’ 爱欲与权力关系直接相关吗? 40:30’’ “Incel”和“剩女”在概念位置上对等吗? 参考资料 影视: 《色戒》 书籍: 伊利格瑞《性差异的伦理学》

49分钟
2k+
1个月前

从“性资源”到“主体性”:女性如何在亲密中自我挣脱| S5EP5

例外状态 State of Exception

从“性资源”到“主体性”:女性如何在亲密中自我挣脱 这一期节目是一次比较临时的录制,我们也没想到第二期就给自己这么大的挑战,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展开对话。但听完录音,虽然觉得有很多地方不完美,我们仍然很喜欢。在此特别感谢“例外状态”以及艺术家aaajiao的慷慨支持。如果你喜欢这一期的内容,也欢迎订阅我们的节目“分享火焰Sharethe Fire”,期待与你们继续分享更多来自女性视角的声音。 嘉宾&学术主持 张念 女性主义批评家,哲学博士,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嘉宾 suchao 写作者 策展人 主播 Jenny 哲学博士、策展人、写作者 MZ 写作者、哲学博士 yy 艺术家、写作者、女拳击手 主要内容 本期播客聚焦当代亲密关系的现实困境:当下流行的恋爱模式逐渐淡化灵魂层面相互吸引的重要性,转而聚焦现实层面个体间的资源匹配与功能互补。当亲密关系与资源意识深度绑定,将爱情简化为性资源分配的“incel”(非自愿独身者)症候同样日益凸显。 社交媒体似乎加剧了这些现象,其所倡导的匹配原则和“讨好式”算法构筑的信息茧房在持续强化“人是工具”的交往意识。然而,这些现象的根本症结依旧是老问题:两性始终浸泡在被不平等性别权力关系形塑的“平行世界”里。这种真实的权力失衡首先导致两性在集体层面的浪漫爱文化想象上存在根本性断裂,这种认知鸿沟最可悲的副产品之一即为:群体中,女性身体在象征层面总被率先视作“物”。 其次,当我们进入具体浪漫关系时,很大部分男性会无意识延续历史形成的支配者逻辑,将女性的身体与其主体意识剥离,以便其“占有”;而当女人开始追求超越性时,总是必须持续进行着挣脱客体地位、重建主体性的艰难博弈,这个过程总是充满绝望又生产希望。 02’50’’ 张念从结构主义拓扑学谈家庭启示录三角 05’47’’ 资本思维对于亲密关系(现代性问题)的入侵 07’34’’ 今天的厌女文化与“incel”(非自愿单身者) 12’25’’ “性共产主义”在中国妇女解放的历史 15’30’’ 女人的身体成为一种通用货币进入了商品市场 18’20’’ 女人内在的压抑性“内部的网络”与“外部规定性的网络” 19’49’’ 《女性瘾者》如何处理性享乐与神爱的享乐 22’26’’ 中国传统的宗法制用“家”炮制信仰,排除女性,并满足了男性所有的生老病死 26’09’’ 独属女性身体经验的魔幻现实主义 29’11’’ 性工作合法化的A与B面 34’46’’ 因性差异而造就的不同的性满足 39’20’’ 主体游牧与快感的游移 45'00'' 文明中的缺憾 45‘16’‘ 结语 参考资料 影视: 《混沌少年时》 《女性瘾者》 书籍: 伊娃•易洛斯(EvaIllouz)《爱,为什么痛?》《爱的终结》 张念《性别政治与国家:论中国妇女解放》 埃莱娜·西苏《美杜莎的笑声》 哈谢克 《好兵帅克》 弗洛伊德《文明及其不满》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Lévi-Strauss)​​《The Elementary Structures of Kinship》 盖尔·鲁宾(GayleRubin)​​《The Traffic in Women:Notes on the "Political Economyof Sex"》

46分钟
2k+
2个月前

自我约束时代:东亚家庭变迁、边缘型人格、酷儿含蓄美学 S5EP4

例外状态 State of Exception

自我约束时代:东亚家庭变迁、边缘型人格、酷儿含蓄美学 S5EP4 什么是边缘型人格?为什么这一标签会在临床和社交媒体的讨论中越来越常见?这期播客虽然会聊到BPD的临床画像,但更重要的问题是:文明演变的“非形式化”进程给东亚家庭结构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对人际关系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导致主体出现了与外部边界渗透性强、依恋戒断反应激烈的症状? 我提出的假设是:有没有可能有一类人能更精细自然地掌握自我约束技术,在没有边界感的时代保持分寸和含蓄,而另一些人却因为缺乏环境支持而失败了,因此需要通过个人内化的方式来承担痛苦,或是重新习得这门技术?郭敬明的《左手年华,右手倒影》或许提供了当下充满混杂性的美学空间的社会侧写,让我们可以经由布尔迪厄的分析,来了解主体所处的矛盾位置和感官刺激不断散射的缘由。 在自我约束时代的背景下,为什么一些和神经多样性相关的诊断标签成了酷儿身份介绍的一部分?是否是因为我们缺少其他获得大家认可的方式去谈论创伤和私密的情感体验?这是否是和“第三自然”规训要求不谋而合的“含蓄策略”造成的妥协结果?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会进入华语语系的文本,来分析含蓄美学的规训如何影响“现身”,带来了何种排斥的效果。 时间轴 00:51边缘主体的临床浮现 08:01 Cas Wouters的“非形式化” (informalization)理论:第二自然到第三自然的过渡 10:46 第三自然:个体要在失控、释放情绪的同时看起来毫不费力地酷 13:58 东亚家庭的三个变迁: ·不再是孩子认同父母,而是父母转向认同孩子 ·父母企图成为“朋友”,孩子要承担更多维持情感关系的精神任务 ·“母性的劫难”——拉康解释母女关系创伤 29:06 无法满足第三自然柔性自我规训的主体和“仿似人格” 34:04 上海、巴黎、外省人:郭敬明矛盾的身份地位与68年五月风暴中诞生的新小资产阶级 41:53《含蓄美学与酷儿攻略》:“默言宽容的结果反而是酷儿隐身了?” 46:47修辞的迂回与悲剧的体面:电影《从今以后》 本期主播 小柏Boo 精神分析师,法语译者。EHESS(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哲学博士在读,巴黎七大临床心理学精神病理学硕士,巴黎八大精神分析硕士,巴黎七大文学、艺术与当代理论硕士。 工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参考文献 黃宗儀,《中港新感觉》,2020 刘人鹏 / 白瑞梅 / 丁乃非,《罔两问景:酷儿阅读攻略》,2007 Cas Wouters, « How civilizing processes continued: towards aninformalization of manners and a third nature personality », in the SociologicalReview, 2011 ErikNeveu, « 16. Elias, Wouters et la théorie de l’informalisation ». Lesdimensions émotionnelles du politique, édité par Isabelle Sommier et XavierCrettiez,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Rennes, 2012 GenevièreMorel, Tueuses: Du crime au feminin : clinique, faits divers et thriller,2024 HélèneDeutsch, « Some forms of emotional disturbance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schizophrenia », Psychoanalytic. Quart, 11,1942 JessicaChoukroun-Schenowitz, « Le féminin dans la mère » J-A.Miller, « Effet retour sur la psychose ordinaire », Quarto. Revuede psychanalyse, Bruxelles. 2009 PierreBourdieu, La distinction, Les éditions de minuit, 1979 Pierre-HenriCastel, « lnformalisation et vie psychique : un programme de recherche éliasien». Sociologie politique de Norbert Elias, édité par Cédric Moreau deBellaing et Danny Trom, Éditions de l’École des hautes études en sciencessociales, 2022 BGM Robyn - Konichiwa Bi*ches

51分钟
2k+
2个月前

“她说了什么”:在权力阴影下的边界与声音|分享火焰x例外状态|S5EP3

例外状态 State of Exception

这是我们三位主播第一次在播客的语境中,共同回望各自的经历——关于工作关系中的不对等、关于界限的模糊、也关于她的声音如何在叙事中被误读与转化。从一次令人不适的职场经历讲起,我们讨论关系中的模糊性、“拒绝”被否认的机制、以及将私人经验带入公众视野时所面对的风险与挑战。 本期主播 jenny 写作者、策展人、学者 yy?(xueying) 艺术家、写作者、Boxer mingzhe 写作者、学者 时间轴 00:00:33事件的回溯 00:06:56模糊性以及后续过程 00:14:00诉诸公共后所面临的可能性及实用工具 00:15:16法律、道德、社会三个层面 00:17:51权力情境和定义 00:21:21结构性和隐形性;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同时发生,并持续成为房间里的大象 00:24:44鹈鹕案,被隐形的“拒绝”, 00:26:33《道格拉斯被取消了》中玛德琳的处境,“否认她的否认” 00:27:05“拒绝”的圈套和司法层面的性同意(1.0-4.0版本) 00:30:06诉诸公共的始末 00:36:07模糊性之一:日常生活中如何识别彼此的界限 00:37:37模糊性之二:酒精或者酒文化成为掩护 00:39:48模糊性之三:人与人交往交织的复杂层次 00:42:10群体性正义 00:44:49“慕强”与“恐弱”背后的路径依赖,看起来相对“无害”的道格拉斯为什么被取消? 00:50:18“我明明期待的是一个平等的灵魂的交互,但是没想到我是个东西。” 00:50:52 Cancel Culture 中早已内含着许多隐形的受害者,中西(简化的欧美)差异 00:58:29中文语境的困境 01:00:08 受害者陈述转向公开的风险 01:01:39《校花》和刘几手给女性“打分”的背后 01:08:30黑暗人格在社会中的普遍性与其施行方式 参考资料: 电影: 《道格拉斯被取消了》 书籍: 艾伦·约翰逊,《性别打结》 伊藤诗织,《黑箱:日本之耻》 罗翔,《刑法中的同意制度》 ManonGarcia,《同意:关于性的对话》(La Conversation des sexes) 播客: 美西螈与东方巨龙《109.生而为女,凭什么抱歉——2023 再聊<厌女>》 Seahorse Planet Mar15

81分钟
1k+
3个月前

末世论哲学?以一种末日启示的口吻谈论“尚未到来” S5EP1

例外状态 State of Exception

末世论哲学?以一种末日启示的口吻谈论“尚未到来” S5EP1 “保罗·克利的《新天使》画的是一个天使看上去正要从他入神地注视的事物旁离去。他凝视着前方,他的嘴微张,他的翅膀展开了。人们就是这样描绘历史天使的。他的脸朝着过去。在我们认为是一连串事件的地方,他看到的是一场单一的灾难。这场灾难堆积着尸骸,将它们抛弃在他的面前。天使想停下来唤醒死者,把破碎的世界修补完整。可是从天堂吹来了一阵风暴,它猛烈地吹击着天使的翅膀,以至他再也无法把它们收拢。这风暴无可抗拒地把天使刮向他背对着的未来,而他面前的残垣断壁却越堆越高直逼天际。这场风暴就是我们所称的进步。” ——《历史哲学论纲》本雅明 注视着废墟又被裹挟着转身的天使展现出了某种与理性、线性叙事的决裂。面对已然存在的废墟或尚未到来的灾异,应该期待着向前还是徘徊隐退?是否存在一种寓言或是方法论,可以帮助破除线性历史观的幻象?如何重新思考当下与过去的关系?我们将聚焦于“末日启示”这一范式,探讨看似神秘的末世论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本雅明、肖勒姆、德里达等学者们对于这一话题的批判意识。 时间轴 03:40 末日启示作为一种寓言类型:神学、政治、修辞学(操演装置) 13:54 自上而下的《启示录》和布洛赫自下而上的范式 17:01 苏珊·桑塔格:“本雅明把土星气质的破坏因素召唤出来,这样它们就不会自我摧毁了” 18:36 康德的末日启示VS弥赛亚主义 22:34 本雅明:迷醉、历史天使、超现实主义、拱廊计划 31:59 本雅明和肖勒姆的弥赛亚区别:卡夫卡(哈拉卡)、普鲁斯特的玛德莱娜小蛋糕 39:43 巴塔耶的末世论 45:24 肖勒姆:希伯来语的时态与启示录优势;德里达的对肖勒姆末世论的解读 49:09 希伯来语的未完成时与历史天使的姿态:在等待未来中后退,对“事件”的款待(hospitalité) 01:02:47 艺术界的“末日启示”创作 01:13:34 为什么末日启示的隐秘语言是反俄狄浦斯的? 主播 小柏Boo 嘉宾 Guan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本科毕业,巴黎第一大学造型艺术本科,巴黎第一大学美学硕士在读。关注视觉文化领域,探索视觉表现形式如何影响和反映社会,文化及个人身份。 参考文献 Jacques Derrida « No apocalypse, not now : à toute vitesse,sept missives, sept missiles (extraits) » . In: Les Cahiers du GRIF,n°41-42, 1989. L'imaginaire du nucléaire. pp. 79-83. Les yeux de la langue : l’abîme et le volcan,2005 D’un ton apocalyptique adopté naguère enphilosophie, 1983 Aidy Laib, « Au bout de la languel’apocalypse selon Derrida dans Les Yeux de la langue », in L’Apocalypse: une imagination politique,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Rennes, 2022 Patrick Henriet, "Apocalypse, messianisme et« présentisme »”, Écrire l'histoire, 15 | 2015, 129-137. Marc Berdet, « L’Ange de l’Histoire », Socio-anthropologie,28 | 2013, 47-63. Arthur Rimbaud, Une saison en enfer Ernst Bloch, L’esprit de l’utopie, 1977 Walter Benjamin, Sur le concept d’histoire,1940 Walter Benjamin, Franz Kafka. À l’occasion dudixième anniversaire de sa mort, 1935 Walter Benjamin, Karl Kraus, 1931 Marc Goldschmit, L'écriture du messianique. Laphilosophie secrète de Walter Benjamin, 2010 Stéphane Mosès, L’Ange de l’Histoire, 2006 Gershom Scholem, The Correspondence of WalterBenjamin and Gershom Scholem 1932-1940, 1979 Michael Löwy and Renée B. Larrier, JewishMessianism and Libertarian Utopia in Central Europe, 1980 Rainer Rochlitz, Le Désenchantement de l'art :la philosophie de Walter Benjamin, 1992 苏珊·桑塔格,《土星照命》,2020 夏可君,《无用的神学:班雅明、海德格与庄子》,2019 BGM GEZAN, Million Wish Collective - Death penaltydog :

82分钟
2k+
6个月前

讲座录音|存在的想象和儿童的欲望:德勒兹、多尔多、机构心理治疗 S4EP16

例外状态 State of Exception

内容简介 在精神分析中,“部分客体”代表着一种临界的、边缘的欲望状态,它既不属于主体也不属于客体(这两个身份尚未完全形成),或是介乎于两者之间。德勒兹与加塔利在《千高原》中将无器官的身体与精神分析中婴儿的部分客体这一概念相对照,他们谈到,“无器官的身体是童年的块状体(blocd’enfance),是生成(devenir),是童年记忆的对立面。”(MP, p.203.)以及,“生成既不是一,也不是二,也不是两者之间的关系,而是处于二者之间的“中间地带”,是一条边界线或一条逃逸线,一条垂直于二者的下落线。(p, 360.) 在德勒兹看来,欲望机器没有“父母”,只有截断、连接、强度的运动。同时,德勒兹也明白儿童似乎很难逃离把父母、家庭视为想象自己社会位置、拓展自己社会存在的中介这一路径。但粉色海猡注意到,“德勒兹很少在乎真实的儿童,他的生成-儿童概念更多地对应着一个生成和存在的未被俄狄浦斯化的童年状况,而不是生活着的小孩子”。我们似乎面临了一个矛盾性的问题:即,如何使得儿童必然要在某一机构内部(父母关系、学校、社会),进行欲望机器在历史之中的社会生产,同时,又不使得它的欲望基于某种线性叙事的童年记忆而被俄狄浦斯化呢? 粉色海猡从多尔多的“无意识身体形象”概念入手,借助法国机构性心理治疗的经验,讨论家庭的物质空间和感性氛围的营造如何能够积极地婴儿的欲望和想象进行积极互动,从而对父母和儿童都发挥治疗性的效果。 时间线 第一章节 德勒兹:想象与欲望的关系 第二章节 多尔多:无意识身体形象的功能 第三章节 “区分功能”:家庭空间的氛围为何决定了儿童能够安全探索自己的想象? 主讲人 粉色海猡,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研究型硕士,德勒兹-当代精神分析和中国儿童理论跨学科研究者。 主持人 小柏Boo,精神分析师,法语译者,播客“例外状态”主播。EHESS哲学博士在读,巴黎七大临床心理学精神病理学硕士,巴黎八大精神分析硕士。 Reference Oury, J.(2017).Lo Colectivo: Psicopatología institucional de la vida cotidiana. XoroiEdicions. Oury, J.,Guattari, F., & Tosquelles, F. (1985).Pratique de l'institutionnel etpolitique. FeniXX. Dolto, F.(2000).Seminario de psicoanálisis de niños 2. Siglo XXI. Hall, G.,Hivernel, F., & Morgan, S. (Eds.). (2018).Theory and practice in childpsycho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work of Francoise Dolto. Routledge. Dolto, F.(2022).The Unconscious Body Image. Taylor & Francis. Dolto, F.(2016).Lorsque l'enfant paraît. Média Diffusion. Guattari, F.(2005).The three ecologies. Bloomsbury Publishing. Guattari, F.(2015).Psychoanalysis and transversality : texts and interviews 1955-1971.Semiotext(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 London, England. Watson, J.(2011). Guattari’s diagrammatic thought: Writing between Lacan and Deleuze.Continuum. Oury, J.(2017).Lo Colectivo: Psicopatología institucional de la vida cotidiana. XoroiEdicions. Deleuze, G.(1986). Kafka: Toward a minor literature. U of Minnesota P. Deleuze, G.,& Guattari, F. (2009).Anti-Oedip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Penguin. Deleuze, G.(1988).Bergsonism. Zone. Deleuze, G.,& Guattari, F. (2015). What is philosophy? Verso. Deleuze, G.,& Guattari, F. (1987).A Thousand Platea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London [U.A.] Bloomsbury. Deleuze, G.(1998).Essays critical and clinical. Verso. Hickey-Moody, A.,& Malins, P. (Eds.). (2007).Deleuzian encounters: Studies in contemporarysocial issues.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133分钟
1k+
6个月前

⁠记忆、遗忘与灵性情感|古代哲学、宗教人类学、精神病理学⁠ S4EP14

例外状态 State of Exception

记忆、遗忘与灵性情感|古代哲学、宗教人类学、精神病理学 S4EP14 研讨课程|不被谅解的“血”与“泪”:女神与女性的灵性情感 “记忆行为的首要目的之一是同遗忘作斗争,是从(奥古斯丁说的)时间的“贪婪”、遗忘的“埋葬”中夺取一些记忆的片段。赋予它们之间关系一种不安的色调的,不仅是记忆的艰辛努力,还有对于已经遗忘、正在遗忘、明天会遗忘这个或那个任务的担心。因为明天,一定不要忘记记得……“(保罗·利科) 记忆的浮现如何成功,又为何会遭遇失败?古典学、古代哲学视角下,遗忘为什么是对真理或神圣知识的隔绝?对抗遗忘,记得出生之源,为未来的死亡书写记忆,对个人和文明而言有什么样的意义? 本期播客将围绕“记忆”这一主题展开,从古希腊与古罗马哲学的记忆术(ars memoriae),到现象学与精神分析对记忆的理解,再到记忆在历史、宗教、家庭中的角色,我们试图探索记忆的多重面向及其文化内涵。 时间轴 03:00 记忆的定义:古希腊与古罗马哲学(ars memoriae)、宗教人类学、现象学 l 亚里士多德:mnémé(memory)和anamnésis (remembering) 的区分 l 胡塞尔:记忆意向相关项与意向行为 l 记忆作为“术ars”和“力vis” l 荣格:记忆(Gedächtnis)=想起的(Gedachtes)=知识VS回忆(Erinerung)=个人经验的再创造 13:32 记忆之“力”作为主体的责任: l “记得遗忘”(保罗·利科) l 失败的记忆以行动的形式重复(弗洛伊德) l 法官与历史学家的区别 19:20 记忆的反文字传统:德鲁伊社会教育的口述传统与知识神圣性;德里达《论文字学》与卢梭《语言起源论》 28:08 死者记忆与谱系传承 l 尽孝”(Pietas)和“声望”(Fama) l 中世纪“关怀死者”(Totensorge)和“关怀穷人”(Armensorge) l 家庭与祖先作为个人与集体记忆的中介 34:02 记忆的滥用:被阻碍的记忆、被操控的记忆和被命令的记忆 l 记忆的识认(reconnaissance):现象学与精神分析病理学 爱德华·凯西:记忆从于心中到于心外的三个过程:Reminding提醒,reminiscing追忆, recognizing(reconnaissance)识认 柏格森《物质与记忆》:识认(reconnaissance)的行为是记忆与当下感知的混合体 神经症的识认与精神病主体的识别(identification) l 古罗马和古埃及的“记忆除煞”damnatio memoriae:卡拉卡拉;图特摩斯三世抹除哈特谢普苏特女王的名字;赫罗斯特拉特的名声 49:55 古希腊时期的真理(Alêtheia)和遗忘 (Lêthê)与诗人的角色;普鲁塔克De sera numinis vindicta中的忘川 本期嘉宾 小柏Boo,精神分析师、法语译者(福柯、巴塔耶)。巴黎圣–安娜精神病医院临床实习3年+。巴黎七大临床心理学与精神病理学硕士,巴黎八大精神分析硕士,巴黎七大文学、艺术与当代理论硕士。工作联系:[email protected] Florent:巴黎高等师范学院(ENS-PSL)和法国高等研究学院(EPHE-PSL)宗教人类学和宗教历史学博士候选人,巴黎第七大学文学硕士和法国高等研究学院埃及学辅修,精通象形文字古埃及语,拉丁语,古法语等古代语言以及法语,英语,日语等现代语言。 BGM Moby - Memory Gospel 参考文献 保罗·利科,《记忆,历史,遗忘》 Henri Bergson, Matière et mémoire S. Freud, Remémoration, répétition et perlaboration Jan Assmann, Das kulturelle Gedächtnis: Schrift, Erinnerung und politische Identität in frühen Hochkulturen Aleida Assmann, Erinnerungsräume. Formen und Wandlungen des kulturellen Gedächtnisses Pierre Nora, les Lieux de mémoire Jean-Pierre Vernant, les Origiens de la pensée grecque Marcel Detienne, les Maîtres de Vérité dans la grèce archaïque Søren Kierkegaard, la Répétition Søren Kierkegaard, Crainte et tremblement Alain Nadaud, La mémoire d’Érostrate Nicolas Grimal, Histoire de l'Égypte ancienne Caesar, Commentarii de Bello Gallico Hésiode, Théogonie Hésiode, Les Travaux et les Jours Plutarque, De sera numinis vindicta

70分钟
5k+
9个月前

德勒兹的儿童哲学:生成–儿童与语言的解域 S2EP13

例外状态 State of Exception

德勒兹的儿童哲学:生成–儿童与语言的解域 S2EP13 什么是儿童性?儿童与成人的相遇始终是不对称性的,但并不代表儿童使用语言、体验世界的方式低人一等。成人世界的“规则”何尝不是儿童体会的能指谜团呢?是解谜又是解域。悖论的是,儿童虽然脆弱无助,但却拥有着解域成人对世界固化编码的潜能。求助于儿童面对事件的开放态度、玩乐方式,我们是否能对世界提出新的批判性思考、构思新的欲望模式? “驱力和部分客体既不是遗传轴线上的发展阶段,也不是深层结构中的位置,它们是某些问题的政治选择,是进入和出路,是儿童在其欲望的全部力量中以政治方式体验的僵局。” G. Deleuze; F. Guattari. Mille Plateaux. Capitalisme et schizophrénie 2. Paris : Les éditions de Minuit, 1980, 202-3 时间轴 01:36 如何看待在公共场合哭闹喊叫的儿童? 04:06 巴塔耶:儿童的耗费;温尼科特:儿童哭泣共振的音乐性 07:38 后人类儿童研究:废除人类姿态的必然性 09:30 儿童的特性:事件性、开放性 13:53 享乐的身体:与世界之力的直接照面(rencontre) 23:05 残疾研究的地理成熟度概念 32:03 Fernand Deligny的地图绘制术:逃逸线与惯习线的偶然交合,形成新的力 38:00 儿童进入成人世界的可能方式;巴特勒“可理解性”、语言使用的重要性 50:14 阿尔托的语言VS萨德的语言;费伦齐的聪慧婴儿概念;Playboi Carti说唱的儿童性 本期主播 小柏Boo,精神分析师、法语译者(福柯、巴塔耶)。巴黎圣–安娜精神病医院临床实习3年+。巴黎七大临床心理学与精神病理学硕士,巴黎八大精神分析硕士,巴黎七大文学、艺术与当代理论硕士。 工作联系:[email protected] 本期嘉宾 粉色海螺(赵炯骐),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视觉文化研究预科博士,从事当代法国哲学、教育学和次要理论的跨学科研究,主要关注儿童的家庭成长问题。 BGM Playboi Carti:Beno ! 参考文献 Ansell-Pearson, K. (1996). Nietzsche contra Rousseau: a study of Nietzsche's moral and political though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rlin, M., & Wallin, J. (Eds.). (2014). Deleuze and Guattari, politics and education: For a people-yet-to-come. Bloomsbury Publishing USA. Davies, B. (2014). Listening to children: Being and becoming. Routledge. Del Caro, A., & Pippin, R. B. (2006). Thus Spoke Zarathustra: A Book for All and None. Charleston, SC. Deleuze, G. (1987). A thousand platea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U of Minnesota P. Deleuze, G. (1998). Essays critical and clinical. Verso. Deleuze, G., & Guattari, F (1994). What is philosophy?. Columbia UP. Deleuze, G., & Guattari, F. (1987). A Thousand Platea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B. Massumi, Trans.). London [U.A.] Bloomsbury. Deleuze, G., & Guattari, F. (2009). Anti-Oedip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Penguin. Ettinger, B. (2006). The matrixial borderspace (Vol. 28). U of Minnesota Press. Goffey, A. (2016). Guattari and transversality: Institutions,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tion. Radical Philosophy, 195. Guattari, F., & Hodges, A. T. (2015). Psychoanalysis and transversality: Texts and interviews 1955-1971. Semiotext (e). Jung, J., Petkanic, P., Nan, D., & Kim, J. H. (2020). When a girl awakened the world: A user and social message analysis of Greta Thunberg. Sustainability, 12(7), 2707. Lampert, L. (1979). Zarathustra and his disciples. Nietzsche-Studien, 8, 309-333. MacLure, M. (2016). The refrain of the a-grammatical child: Finding another language in/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Cultural Studies? Critical Methodologies, 16(2), 173-182. Murray, S. (2020). Framing a climate crisis: A descriptive framing analysis of how Greta Thunberg inspired the masses to take to the streets. Olsson, L. M. (2009). Movement and experimentation in young children's learning: Deleuze and Guattari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outledge. Porge, E. (2010). Fernand Deligny, un style de vie avec les autistes Y être entre les lignes. Enfances & Psy, (3), 130-136. Roberts, H. (2017). Listening to children: And hearing them. In Research with children (pp. 154-171). Routledge. Semetsky, I. (2006). Deleuze, education and becoming. Brill Sense.

74分钟
2k+
10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