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7年,杰拉尔德·格拉夫(Gerald Graff)凭借一部《以文学为业:一部制度史》(Professing Literature: An Institutional History),成为了西方文学研究界的明星。如今,每当人们再一次哀叹“英文专业之死”,每当我们后知后觉地质疑为什么“斯通纳们”会如此敬业而潦倒,并反复思考为什么“理论”热会让文学研究走向分裂和孤立,为什么美剧《英文系主任》会展现一幅悲催的学院生态(更反讽的是,这部剧集自身也无疾而终)的时候,格拉夫的这本书就会被重新想起。书中关于美国大学英文系的诸多历史钩沉,或许已经告诉我们:在时代的嗡鸣声里,文学之为修业,各种宛如人性般复杂的冲突与先后相续的自我否认,才是它本质而恒久的主题旋律。 格拉夫的这本书有着历史学家的深邃,有着社会学者的冷静,也有着文学批评家的睿智。他帮助我们祛魅了一种所谓“人文主义神话”,即:在某个美好的过去,大学英文系曾经对文学之用、之美有过稳定的共识,大师们曾在课堂里引领学生读伟大的作品,用读者的灵魂去接近作者的灵魂,直抵文学之美的幽深腹地。 格拉夫似乎对一切关于学科的浪漫化怀旧,都带有怀疑的态度。事实上,美国大学创立英文系、讲授英美文学课程,是在19世纪下半页相当晚近的时候才发生的。从追求古典主义精神的旧学院,到1887年按照德国研究型大学模式建立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再到今天我们熟悉的以“领域覆盖”为特征的文学院系的建制,分裂与冲突从来就是一种常态——古典主义者与现代语言学者、研究者与通才、新人文主义者与批评家、批评家与理论家,从来在文学的基本观念和讲授文学的基本方法上莫衷一是。 有趣的是,格拉夫并不将英文系在制度史上的这种系统性分裂与“模式化孤立”(patterned isolation)视为一种绝对的坏事,他也不像老派人文主义者那样去归咎于商业社会的物质主义或现代社会的专业化。他在《以文学为业》的历史叙述中,不断提醒读者注意到文学教育与研究方法上的变化,其实是学科与社会之间双向影响的结果。新人文主义者、民族主义者、政治左派、专业主义者、新自由主义者都试图在英文系实践某种文化主张,但天生带有某种解构主义者气质的英文系,从未单纯沦为意识形态或社会统治的工具(按照格拉夫的幽默说法,即使是工具,也是效率极低的工具)。 格拉夫在书中试图对抗那种宿命论的学科悲歌,他以一种审慎的乐观主义建议我们这些以文学为业的英文系教师应该敢于去向“讲授冲突”(teach the conflicts),将学科的内部分歧以辩论或对话的方式放入课程教学,从而超越英文系建制中的内部孤立,进而超越狭隘的身份政治与文化战争。 在本期“夜航船”中,两位主播请来了著名的文学译者李晖,一同畅谈阅读《以文学为业》的各种感受,并结合各自作为文学从业者的经验,讨论了英文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并反思了“讲授冲突”这一愿景的可能性与局限性。我们明白,格拉夫当然不是目前英文专业学科危机的拯救者,但是这本书以学科史的眼界,带来了一种思考制度危机与学科使命的不同方式,值得我们每一位关心文学教育的人认真阅读和思考! 话题成员: 李晖(译者,大学教师) 高峰枫(北京大学英文系) 但汉松(南京大学英文系) 嘉宾介绍: 李晖,文学译者,北京大学英语系翻译研究博士,现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代表译作有《应邀之作:拉金随笔》、《绝对恐惧:致杜卞卡》、《魔鬼作坊》、《呼啸山庄》、《刀锋》、《美学》、《浪漫主义》等。2019年获花城出版社“蓝色东欧翻译贡献奖”,2022年获评第一届雅努斯翻译资助计划“未来译者”,2024年获中国译协“优秀中青年翻译工作者”称号。 阅读书单: 杰拉尔德·格拉夫,《以文学为业:一部制度史》,童可依、蒋思婷译,译林出版社,2023年10月; John Guillory, Professing Criticism: Essays on the Organization of Literary Stud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22. 约翰·威廉斯,《斯通纳》,杨向荣译,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1月; 以赛亚·柏林,《自由及其背叛:人类自由的六个敌人》,赵国新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3月; 时间轴: 01:04 “Professing Literature"的书名 02:59 “人文主义神话”及其幻灭 04:31 文学可以讲授自身吗? 14:47 文学学科发展简史 23:04 耶鲁大学当年有多么枯燥 24:09 古典语言学习作为一种“mental discipline" 26:10 面向普通读者的实用批评的诞生 30:30 19世纪美国旧式学院的课外辩论社 34:30 社会变迁如何影响英文系的发展 40:50 《斯通纳》与它所代表的“学科悲歌” 43:04 约翰·威廉斯如何用“爱”来解释研究文学的初心 48:30 专业化与文学体验派 52:05 斯通纳在博士生考试中为什么震怒 55:38 用学科史来反抗绝望:英文系的进与退 1:02:01 “讲授冲突”是可能的吗? 1:07:30 人性现实决定了极少有体制内学者可以“讲授冲突” 1:13:50 "Club"的理想 1:17:39 英文系对立的文学研究方法作为彼此的“解毒剂”和“刹车” 1:26:19 理论创新的怪圈:“求新,不求真” 1:31:10 以赛亚·柏林善于总结对手的观点 1:34:19 结语 本期剪辑:但汉松
詹姆斯·伍德(James Wood)成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学评论家,这并不令人意外。他曾长期在《卫报》《新共和》担任首席文学评论人,现任《纽约客》的特邀撰稿人、哈佛大学文学批评实践教授。三十多年的文学新闻生涯,锻造了他清晰、深刻、博学、严肃的文字风格。在伍德身上,汇聚了一流的散文家、新闻作者和学者这三重身份,这不仅让他的《小说机杼》《破格》等评论集享誉世界,也让他对现当代小说的雄论成为塑造文学趣味与臧否经典作家的重要声音。 本期特别邀请了著名作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毛尖,与高峰枫、但汉松两位主播一起畅谈伍德的小说美学观。从《小说机杼》(How Fiction Works)和《破格》(The Broken Estate)出发,三位话题参与者聚焦于伍德钟爱的自由间接风格(Free Indirect)、福楼拜和现实主义,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小说技艺自《包法利夫人》开始的嬗变——文体自觉、视觉性、诗意细节等等。 就如伍德对福楼拜爱恨交织的态度一样,我们也试图在讨论中发现伍德式小说评论的问题:他对自由间接引语的推崇是否过度?他博闻强记的文本细读中是否有知识硬伤?他机关枪扫射一样的举例是否本身有歇斯底里之嫌?他对后现代作家的批评公允吗?他发明的“歇斯底里现实主义”标签到底指向何物?他反对后现代文学的虚无,又抨击乔治·斯坦纳的神学术语和罗兰·巴特的反现实主义,他大声吁求的“深度现实主义”又到底是什么? 嘉宾毛尖老师以其特有的锐利与博学,还将讨论引向了《包法利夫人》在中国作家中的接受、“当代东北文学”中直接引语的回归、契诃夫与福楼拜的对读、“小说主义”(novelism)在中国商业电影、作家创意写作班的影响等有趣的方向。 本期话题成员: 毛尖(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教授) 高峰枫(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 但汉松(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 嘉宾介绍: 毛尖,作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研究领域包括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外影视、城市文化等。著有《凛冬将至》《非常罪,非常美:毛尖电影笔记》《当世界向右的时候》《例外》《有一只老虎在浴室》《一直不松手》《夜短梦长》《一寸灰》;译有《上海摩登》;编有《巨大灵魂的战栗》等。 本期书单: 詹姆斯·伍德,《小说机杼(十周年修订版)》(How Fiction Works),黄远帆译,行思文化 & 江苏凤凰文艺,20),黄远帆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21年; 詹姆斯·伍德,《破格》(The Broken Estate: Essays on Literature and Belief),黄远帆译,行思文化 & 江苏凤凰文艺,2021年; Timothy Bewes, Free Indirect: The Novel in a Postfictional Age, Columbia UP, 2022. Fredric Jameson, The Antinomies Of Realism, Verso, 2013. 时间轴提示: 03:05 詹姆斯·伍德其人其事 07:04 毛尖二读《小说机杼》的感受 13:14 伍德关于安东尼奥尼《蚀》的知识硬伤 15:37 到底什么是伍德推崇的“自由间接引语” 22:12 隐含的自由间接引语如何被伍德在阅读中神秘化 28:15 新东北作家如何复兴“直接引语” | 《繁花》的半自由间接引语 32:36 Timothy Bewes新著《自由间接:论后虚构时代的小说》 38:44 自由间接引语与宗教祷告传统 42:56 中国作家(李健吾、王安忆、格非)如何解读“爱玛”之谜 47:36 为什么福楼拜必须杀死爱玛 53:21 福楼拜将“风格”变成小说最重要的事 56:30 福楼拜的复杂遗产:推崇细节、推崇可见之物 1:00:52 作家应该像个镇定少语的男仆 | "浪荡儿"的细节照相术 1:07:28 契诃夫作为福楼拜的“校准器” 1:13:07 为现实主义辩护,如何成为可能? 1:16:01 “歇斯底里现实主义”的标签厚道吗? 1:27:09 用“真相”代替“现实主义” 1:30:07 反对小说主义:从商业电影到作家训练班 1:32:39 伍德如何挑战罗兰·巴特的“真实效应” 1:34:36 《圣经》“扫罗”的故事与现实主义的可能性 1:42:43 伍尔夫的"存在时刻”与作为“仪式”的现实主义 1:45:12 总结伍德的意义
在汉语学界,能将四种外语写就的文学作品翻译成中文,这样的翻译者迄今几乎没有见到过。而刘皓明老师既翻译过艰涩的英文奇书《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近二十年来,又独立翻译了里尔克、荷尔德林、贺拉斯和品达的诗歌,同时还为这些高度复杂的诗歌撰写了详尽的专业注释,将文学翻译与艰深的学术研究融为一体,是非常罕见的学者型译者。 刘皓明老师在2024年春季学期在北京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简称“文研院”)担任驻访学者。主播高峰枫老师利用这个机会,在文研院对刘老师做了一次线下访谈,就他的学术经历、在北大读书时如何学习外语、文学翻译的标准、什么是“好的中文”等一系列问题,与刘老师做了深度交流。 刘皓明老师谈到,在读博士期间,发现阅读高难度的西方诗歌,有很多细节很难把握。每句话,每个字,都要花很大精力将它放在一个历史语境中,才能理解。当时,作为读书的一个副产品,会随手翻译荷尔德林或品达的片段,后来就越来越觉得必要对这一批诗歌集中翻译。所以,从里尔克开始,再到荷尔德林,因为要追溯西方诗歌中赞歌这种诗体的来源,才又返回到古希腊的品达和古罗马的贺拉斯。就是在这种“一路的不情愿中”,刘皓明成为了多种语言诗歌的译者,并在译诗的同时,又将研读的心得和成果,以笺注的形式表达出来。 刘老师在1980年代初期在北大读书时,并不是外文专业的学生,却有意识地去掌握英文之外的多门外语。部分原因是在阅读像《荒原》这样的现代主义诗作时,看到T. S. Eliot在其中嵌入了不同语言的各种文本。在北大能提供的教学资源之外,他主要依靠自学,打下若干门语言的基础,待到去美国攻读博士之时,就可以更快地巩固、提高这些语言的能力,才能有今日的翻译成果和成就。 在这次访谈中,刘老师还谈到《集异璧之大成》一书的翻译经过、对文学经典进行“直译”的必要和可能性、如何衡量“好的中文”。最后,两位老师还讨论了方言的消失、以及普通话和数码时代对中文的挤压。 *****嘉宾介绍***** 刘皓明,美国凡萨大学(Vassar College)中日文系与亚洲研究教授。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后就读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比较文学系,获硕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耶鲁大学,获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敎于美国卫斯理学院(WellesleyCollege)、卫斯理安大学(Wesleyan University),巴德学院(Bard College)等高校。刘皓明通晓多种语言,中文以外,英语和德语为主要学术工作语言,此外也精研和掌握拉丁、希腊、法、意等主要欧洲语言。其学术研究领域包括古典希腊和拉丁诗歌、英、德浪漫派与现代派诗歌、文学理论、中国中古文学与现代文学等。 刘皓明是《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的主要译者(商务印书馆,1997),另外还出版过《里尔克<杜伊诺哀歌>述评》(2017)、《荷尔德林后期诗歌》的翻译和评注三卷本(2009),学术随笔集《小批评集》(2013)等。2021年出版了古希腊诗人品达诗集的第一個中文全本翻译《竞技赛会庆胜赞歌集》和古罗马诗人贺拉斯主要抒情诗作品的翻译与研究《贺拉斯<赞歌集>会笺义证》。最新著作是2024年4月出版的《西西里访古纪行》。 *****阅读书单***** 刘皓明,《西西里访古纪行》,四川人民出版社,2024年 刘皓明,《小批评集》,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德] 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荷尔德林后期诗歌集》,刘皓明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美] 侯世达,《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刘皓明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 [古希腊] 品达,《竞技赛会庆胜赞歌集》,刘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 [古罗马] 贺拉斯,《贺拉斯<赞歌集>会笺义证》,刘皓明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 [奥地利]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里尔克<杜伊诺哀歌>述评》,刘皓明译,2017年 *****内容提示***** 03:10 为什么要选择多语翻译之路? 08:54 80年代北大求学岁月 | 如何掌握这么多门外语? 18:58 在北大出版社工作 | 拜访罗念生先生 | 流产的《西汉大词典》计划 20:31 从荷尔德林赞歌上溯至品达、贺拉斯 27:09 出版荷尔德林赞歌集译作的新计划 29:13 翻译《集异璧之大成》的趣事 | 侯世达空降指导翻译原著文字游戏 31:32 再谈什么是“直译” 35:36 如何看豆瓣网友对刘皓明“译文不够顺滑”的批评 39:39 荷尔德林的翻译风格之争 42:33 何为“好的汉语” | 方言的消失 | 多样化的汉语资源 52:34 未来的翻译计划 | 回国的见闻感受 本期节目剪辑:但汉松 片头片尾音乐:北翼乐队《晚晴》
第三期“夜航船”,我们来聊聊英国“文坛教父”马丁•艾米斯(1949-2023)和他的毒舌书评! 他是鼎鼎大名的英国当代作家,其父是小说家金斯利•艾米斯。1974年,艾米斯凭其处女作《雷切尔文件》摘得“毛姆文学奖”,此后出版多部小说,包括《金钱》《伦敦场》《时间箭》等,以及短篇小说集《爱因斯坦的怪兽》。 《与陈词滥调一战》是艾米斯三十年间为英美多家报刊所撰写书评的合集。这些长度各异的书评,涵盖了广泛的文学和社会话题,有对政坛名人的揶揄(撒切尔夫人、希拉里·克林顿),有对当代同辈小说家的挖苦(诺曼·梅勒、J.G.巴拉德),有对经典作家的称赞(卡夫卡、纳博科夫),有对人类智力和体力痴迷运动的分析(国际象棋、足球流氓),还有对时代核心议题以及时尚的酷评(核威胁、刻板的“政治正确”)。 艾米斯以他的“恶趣味”、张扬的个性、英伦才子的腔调和毒辣的文笔,扫荡式地评论了1971-2000年出版的各种书籍,呈现了一部充满睿智和偏见的个人阅读史。 本期节目,我们有幸邀请了本书的译者盛韵,一起来聊一聊艾米斯毒舌书评的特点,尤其是他对陈词滥调的痛恨和对“政治正确”批评模式的批评。我们既讨论了英美书评制度的运行方式、以及书评作为公共写作的社会功能,也听嘉宾谈了不少关于《伦敦书评》《纽约书评》的业内劲爆八卦。 我们相信,文学与文学批评对一个社会的文化关系重大。一个时代出版的重要书籍,理应得到这个时代知识界及时的关注和评论。一篇篇众声喧哗的书评,就是这个时代的聪明头脑所产生出的动静,这是参与当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方式。 *****话题成员***** 嘉宾:盛韵(文学博士,作者,译者,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上海书评》特约编辑,《伦敦书评》《泰晤士报文学增刊》撰稿人) 主播:高峰枫(北京大学英文系)、但汉松(南京大学英文系) ******核心书单***** * 马丁·艾米斯,《与陈词滥调一战》(The War Against Cliché: Essays and Reviews 1971-2000),盛韵/冯洁音译,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2024年5月; * 马丁·艾米斯,《经历》(Experience),艾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年8月; * 克莱夫·詹姆斯,《文化失忆》(Cultural Amnesia: Notes in the Margin of My Time),丁俊/张楠/盛韵/冯洁音译,理想国/北京日报出版社,2020年10月; * Christopher Hitchens. Hitch-22: A Memoir. Twelve, 2010. *****内容提示***** 01:11 翻译《与陈词滥调一战》的缘起;“我恨陈以侃” 07:32 艾米斯哀叹文学批评黄金时代的远去;坚持文学的等级观 16:05 翻译时碰见“Hampton flasher”;恶趣味的艾米斯 19:56 《伦敦书评》《纽约书评》的前世今生;追求忠诚作者的书评编辑 37:01 见功力的“长书评”;在《伦敦书评》发表过250篇文章的Frank Kermode 43:22 为什么毒舌书评现在消失了? 45:05 艾米斯当年辣评默多克、巴拉德和罗斯,其论断是否靠谱? 51:49 艾米斯怒批文化政治人物 54:48 如何在过于“政治正确”的书评中听出弦外之音? 59:25 为政治不正确的拉金辩护;作为人格面具的书信和书评 1:08:20 9/11之后说错话的艾米斯声誉急坠 1:12:28 艾米斯后来如何长成了他小时候讨厌的人 1:16:10 艾米斯为什么抛弃合作了23年的图书经纪人(巴恩斯的老婆) 1:20:16 艾米斯、希钦斯和他们的文人朋友们;“新布鲁姆斯伯里” 1:22:04 总结:为什么我们今天依然需要毒辣的书评
大家好!这是“夜航船”的第一期,它是由两位英文系教师高峰枫(北京大学)和但汉松(南京大学)共同创办的一档人文读书类播客。 这次特别邀请的嘉宾,是倪云老师,她2019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到北京大学英语系任教,主攻方向为中古英语文学,曾获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者荣誉。 和接下来每期“夜航船”的节目一样,我们试图用声音呈现这样一个小而美的世界:三个人,围绕一两本书,共同阅读,相互交流。由于本播客主要由高校老师在业余时间制作,所以它并不追求技术上的精致,或商业上的流量,而是希望恢复一种古老的清谈传统,一种因为书而激发的即兴对话。 第一期节目,我们关注的是以下两本书: 1. 《与父亲的奥德赛》(An Odyssey: A Father, A son, and An Epic),[美] 丹尼尔·门德尔松(Daniel Mendelsohn),卓雨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 文景,2022年。 2. 《重读经典的伟大历险:从荷马、柏拉图到尼采、波伏瓦》(My Adventures with Homer, Rousseau, Woolf, and Other Indestructible Writers of the Western World),[美] 大卫·丹比(David Denby),冯莉译,北京日报出版社 & 理想国,2022年。 这两本书以不同的方式,讲述了当代个体与西方经典的遭遇,这里既有父亲与儿子围绕奥德赛而回环展开的生命故事,也有纽约左派知识分子重回哥大核心课程的个人重读史;既有经典文学的研讨课如何在三代人的激荡中开启个人的生命经验,也有在文化战争的二元对立之外为西方经典当代价值的辩护。 三位谈话者对这两本书有激赏,也有质疑;对自己从事的文学教育事业,有热爱,也有困惑。从这两本书出发,本期讨论了《奥德赛》对于专业读者和普通读者的不同意义,同时结合各自在高校讲授文学经典的经历,反思了西方经典阅读、通识教育/博雅教育的制度变迁和当前遇到的挑战。 换言之,在今日之大学课堂,给年轻读者领读《荷马史诗》或《神曲》,并没有理所当然的绝对意义——经典文本与“我”如何相互开启、照亮,取决于怎么教、怎么学。 * 特别感谢北大英文系乌兰托雅同学为“夜航船”设计的节目logo。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