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 生日这天,儿子偷偷给我写了一首粤语歌

今天是我的生日。一大早其乐就给了我一个惊喜,他写了一首粤语歌,演唱、制作,发给我了。我很感动,没想到拥有了一首专门送我的歌。他在歌词中,像Elton John写给妈妈一样,说:"You Can Tell Everybody, This is Your Song." 所以在他还没在各大音乐平台发出之前,我先在自己的播客发出来。 之前他给妹妹、妈妈都写过歌。写给我的这首,是他到了伯克利音乐学院读大一之后,技法更加成熟的作品。听起来像是90年代的港乐,有一点陈奕迅。他的粤语也是看Youtube自学的。歌词的粤语韵味写得很好,我最喜欢"音乐之车可插柳,带我同每种世界邂逅"这两句,因为他小时候我开车带他,经常放各种音乐,无心插柳让他走上音乐道路,后来我们也经常到各个地方父子旅行。我甚至觉得歌名可以叫《音乐之车》。 新气集第77期的时候,我曾和其乐录过一期播客:《非音乐家庭如何走出非传统音乐人》。大家也可以收听。 李其乐的Spotify频道是:LQL 《原来》 词/曲/演唱/编曲 李其乐 (ig @lqlthatsme) 钢琴/Josh 歌詞: 夜深深 你乍現在我世界 一瞬間 你的聲音 似是音符 回望那天擁抱 未來 可有幾多? 燈昏昏 你我面對面 忙碌匆匆 兩塊熒幕 投射眼前的 重中之重 哪怕 對望一秒鐘 可能流連忘返 解鎖永恆靈丹 原來 你咁似朋友 音樂之車可插柳 带我同每種世界邂逅 原來爸爸咁似朋友 待我回家 翻出我的結他 再載我一程好嗎 唔使怕肉麻 今天我 冥冥地眺向 未來某天 那道門前 千軍萬馬卻荒無人煙 如果 這刻 你出現 化解我的憤辯 用你煮的湯麵 原來 你咁似朋友 音樂之車可插柳 带我同每種世界邂逅 原來爸爸咁似朋友 待我回家 翻出我的結他 再載我一程好嗎 唔使怕肉麻 You can tell everybody You can tell everybody This is your song This is your song 原來 你咁似朋友 音樂之車可插柳 带我同每種世界邂逅 原來爸爸咁似朋友 待我回家 翻出我的結他 再載我一程好嗎 來生不可求

3分钟
67
1天前

88: 当你有了写作虚构的冲动,怎么开始?三三✖️楚焙

三明治在今年春天开启了一次全新的尝试——「虚构短故事」。本期节目我邀请到了在这一写作项目中担纲导师的三三和楚焙,她们分享了各自进入小说领域的契机,也讨论了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以及小说中的时间运用、叙事视角和对话技巧。 三三说:“写作是重塑现实、探索未知的关键。” 我们也聊到了三明治的「虚构短故事」,这个全新的写作项目旨在为想进入这扇窄门的写作者提供情感与专业上的支持,帮助Ta们的写作冲动平稳落地。 欢迎大家收听! 【时间轴】 01:35 三三与楚焙进入虚构创作的本源驱动力 02:39 写作是对现实的重塑,是与世界重新协商的过程 05:18 编织虚构的文字让楚焙感到更加自在 08:09 写作者如何看待自己的创作与“经典”之间的关系 14:37 从经验到小说不是直接的翻译,而是创作的素材 19:02 缺乏足够生活经验可能导致创作瓶颈 24:05 创作过程中的自我怀疑:担心作品价值和意义,以及对自我表达的顾虑 29:13 中文小说创作者的困境:同侪间缺乏及时的互助与支持 33:40 写作工作坊如何区分朋友之间的指导 35:18 楚焙作写作导师的工作模式 38:21 三明治「虚构短故事」会提供哪些专业指导? 47:53 三三与楚焙期待与什么样的写作者展开合作? 57:17 珍惜每一点写作冲动,让它平稳落地 【三明治虚构短故事】 【主播】 李梓新:作家,三明治创始人 【嘉宾】 三三:作家,著有《晚春》《俄罗斯套娃》等、《三明治「虚构短故事」项目总顾问 楚焙:作家,三明治「虚构短故事」项目负责人 【提到的作家】 弗兰纳里·奥康纳(Flannery O’Connor) 厄尼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爱丽丝·门罗(Alice Munro) 三岛由纪夫(Yukio Mishima) 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 【配乐】 片头曲:李其乐 片尾曲:方大同-Tango 【剪辑】Leah 感谢大家的收听,您也可以在公众号“ThinkAge新气集”找到关于「新气集ThinkAge」的推送。

61分钟
99+
3天前

82. 陈婉莹:如何重新想象新闻业

这期节目我非常荣幸地邀请到我的人生导师,著名新闻人陈婉莹教授来做一期中文播客节目。 我是带着疑问和陈教授讨论的,在全球新闻业大衰退的今天,年轻人还应该期待新闻业,选择从新闻业开始职业生涯吗?机构媒体的公信力日益下降,个人媒体抬头,是不是一条好的出路?新闻媒体包括的范围、涵盖的能力有多少? 陈婉莹教授以她从事新闻50年的经历,以及从事新闻教育近30年的经历,说出她的理解和洞察,也介绍了新任港大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JMSC)总监、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导演杨紫烨(Ruby Yang)创办的亚洲首个国际化纪录片硕士专业。 我期待能和陈教授多聊聊一下她的新闻往事,希望能做成一个系列,让我们回到新闻的黄金年代。大家有给陈教授的话题,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会转达给她。 欢迎大家收听! 我们在节目中聊到了这些话题 1:00 当下的中文媒体环境中,如何看待新闻的价值? 6:40 个人媒体的兴起与机构媒体的式微 21:37 今天的新闻专业毕业生如思考个人职业发展? 29:25 AI会给新闻生产带来怎样的影响? 36:28 使用AI工具对写作进行探究的可能性 41:04 特稿依然是新闻人努力的方向吗? 58:32 陈教授的新书先睹为快,改革开放初期到90年代,港大与内地的交流史 延伸阅读 港大纪录片硕士专业介绍 关于陈婉莹教授的报道 陈婉莹教授在三明治的专栏 主播:李梓新,“三明治”创始人 嘉宾:陈婉莹,著名新闻人,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创始总监、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创始院长 感谢大家的收听,您也可以在公众号三明治找到关于「新气集ThinkAge」的推送。 剪辑:备备 片头原创配乐:李其乐

64分钟
2k+
1年前

79. 吴越:一个文学编辑部里“静默的嘈杂”

我和吴越、郭爽在2018年的一次线下分享,被收入吴越去年的新书《必须写下我们——被写作改变的人生》里。时隔五年,我邀请吴越来新气集播客聊聊,说说她在《收获》杂志是如何发掘新人,陪伴作者修改作品,以及见证他们的成长。 吴越说:“每一个小说都像要跳出来一样,它们在说话,很响亮。所以一个文学编辑部是静默当中的嘈杂。” 我们谈到《收获》杂志每期的青年作家专号以及其中的作品。吴越还分享了如何向《收获》杂志投稿的方式,以及他们选稿流程和标准。 欢迎喜欢写作的大家收听! 本期提到的作家 韩松落 邵栋 林棹 索南才让 David Shields Joan Didion 节目中我们聊到这些话题 01:44 中文文学世界中的非虚构与虚构 6:30 从记者到文学编辑,吴越在《收获》如何遴选小说? 15:15 从初稿到发表,一篇小说会经历哪些“工序” 24:15 年轻的作者们对于社会动态的感知和表达 31:35 作者如何寻找自己的声音和叙述角度 40:51 《收获》的投稿渠道详细讲解 48:58 文学正在衰落吗? 53:46 索南才让是如何被编辑发掘的? 1:02:09 作品的打磨也是编辑和作者、作者和作者之间的连接 主播:李梓新,“三明治”创始人 嘉宾:吴越,作家,《收获》杂志编辑 感谢大家的收听,您也可以在公众号“ThinkAge新气集”找到关于「新气集ThinkAge」的推送。 剪辑:备备 片头原创配乐:李其乐

90分钟
1k+
1年前

78. 拒绝“方程式”育儿,家有18岁孩子的经历给我们带来什么启发?

1月初的一天,我和小创在伦敦家中坐下来,想聊聊家有一个18岁的孩子是怎么样的感受。 由于早婚早育,在我们的同龄人中,我们是孩子年龄最大的家庭。跨越2005-2023这18年,养育两个孩子的体验,好像已经过了好几个时代。中国社会和我们自己的家庭场景乃至个人发展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在这期节目中,我和小创把对其乐18年的养育过程分为三个阶段,0-8岁,8-15岁,以及15岁以后。而且慢慢养育会过渡到教育,再到引导和陪伴。这个过程,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式的探索,全无科学实验班的精密,也没有以果为因的倒推。 在育儿好像变成了方程式的当下,我们想让每个家长看到自己孩子的特性,他们不是元素、符号或者变量,他们就是他们自己。 Timeline 2:20 育儿超过18年的感想 13:45 8岁的儿子与创业阶段的妈妈 19:21 青春期中,从内向含蓄到逐渐打开 26:48 0-8岁和8-15岁,父亲眼中的教育 30:48 如何看待教育的“路径依赖” 39:56 当家长的松弛感与不确定感如何平衡 45:38 发现和保护孩子的“自我” 57:29 “孩子的可能性”会是家长的恐惧吗? 1:08:31 生活环境的变化,让孩子探索自己的路 1:19:17 给孩子独立面对“混沌”的成长机会 主播:李梓新,“三明治”创始人 嘉宾:徐小创,Storyland创始人 感谢大家的收听,您也可以在公众号“ThinkAge新气集”找到关于「新气集ThinkAge」的推送。 剪辑:备备 片头原创配乐:李其乐

93分钟
1k+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