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作家洪爱珠录这期播客的时候,我还不知道仅仅相隔两周之后,我们就会在曼谷唐人街头碰面,聚餐。 聚餐的地方是她选的,老牌潮州菜廖两成,创立于1893年。爱珠和这家店渊源深厚,曾经为他们写过报道。这次她还将报道文章直接打印成画板,带来送给老板。老板和我聊了几句潮州话之后,就接不下去了。毕竟"唐山"(潮州)对他们来说已经太过久远,但是他的孙女却会讲普通话。 菜也很神奇,有潮州古法的咸梅蒸鲳鱼,上面铺上剪成细条的白猪肉。也有我从未尝试过的鸭舌炒芥蓝梗。蚝烙煎得有点不成型,爱珠也一边感慨这家店的没落,一边还要和先生一起看着两岁的女儿不到处乱走。为人父母的都懂。 所以想来也神奇,我和她之前通过网络连线的对话,确实是从潮州菜、泰国说起的。后面也自然地说到了家人、育儿。她大卖的作品《老派少女购物路线》,如果说只是一本美食书,"我还有点不服气呢!",她说。这本书放进了很多的人情、况味。 设计师出身,因母亲病重而重新握笔,在《老派少女购物路线》中,爱珠书写与母亲共处的日常饮食、与外婆穿梭市场的身影、与台北城市变迁交织的记忆,也回望自己在英国的留学时光。我们从关于潮汕菜的共同记忆开始,聊了聊台湾的城市更新与饮食写作,以及食物如何成为生命中不同关系的纽带。 【时间轴】 01:28 洪爱珠和李梓新关于潮州菜的记忆 04:58 台湾新北市的市场变化:老区现在反而被年轻人重新翻新 09:06 洪爱珠:我是严重的恋旧者,影响到我的文风 12:14 散文在台湾与大陆有着不同的处境 18:42 《老派少女购物路线》在大陆的反响:情感跨越地域,读者的共鸣不在饮食,而在人 23:23 饮食写作的在地性:写被城市叙事遗漏的部分 32:12 洪爱珠和李梓新在伦敦饮食体验 40:47 母亲是洪爱珠写作的起点:如果一个人即将“不在场”,影像终究局限 43:44 台北文学奖给了洪爱珠创作的信心,也是发表起点 44:01 从设计师到作家的身份转变 46:47 写作与为人母之间的交叠:最遗憾是无法与母亲讨论当母亲的经验 49:50 洪爱珠的非典型东亚母亲:她极力挣脱上一代的重男轻女枷锁 54:29 育儿如何影响写作:第一年只写了不到1万字,大脑像碎玻璃一样闪 01:01:27 下一本书的计划:台北职人与老行业 【主播】 李梓新,写作平台"三明治"创始人,中英文非虚构写作者。 【嘉宾】 洪爱珠,台湾作家,著有《老派少女购物路线》 【配乐】 片头曲:李其乐 片尾曲:Future Design - penguinmusic 【后期】Leah 感谢大家的收听,您也可以在公众号“ThinkAge新气集”找到关于「新气集ThinkAge」的推送
最近,我的好朋友(也是三明治作者)珍妮参加了位于温哥华的西门菲莎大学(Simon fraser University)的写作工作坊,开启了密集的英文创作。 珍妮说:语言是生活环境和文化语境的衍生。于是,温哥华的生活让她开始探索新的自我表达方式,这不仅拓宽了她的创作视野,也带来了关于个体生命与文化差异的思考。我们还聊了聊各自在中英文写作中的经验、收获与挑战,以及在不同文化中寻找个体声音的重要性。 【时间轴】 01:33 珍妮开启中英双语写作的经验。 04:52 母语羞耻?写作者如何用第二语言和文本保持距离感。 12:58 语言和文体如何形塑写作者的不同人格? 16:06 相较于中文,英文写作更强调一种音乐感的节奏。 28:43 非虚构写作中的三层“我”:作者(writer),叙述者 (narrator) 和人物 (character)。 36:12 英文创意写作很花哨(fancy)?使用第二语言是写作者同他乡的生活环境、文化语境联结后的结果。 54:40 语言是暂时的存在方式。 01:03:44 珍妮未来的写作计划。 01:10:54 从死线战士(deadline driven)到自由写作 (freewrite):珍妮近期在写作习惯上的变化。 【主播】 李梓新,三明治创始人。 【嘉宾】 珍妮,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注册针灸师,在西蒙菲莎大学THE WRITER’S STUDIO学习创意写作。 【配乐】 片头曲:李其乐 片尾曲:Future Design - penguinmusic 【后期】Leah 感谢大家的收听,您也可以在公众号“ThinkAge新气集”找到关于「新气集ThinkAge」的推送
在这集节目中,我邀请到好朋友俞冰夏,聊了聊各自的成长和工作经历,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荒诞与孤独感,以及在复杂世界中维持个人自由和寻找意义的重要性。 俞冰夏说,理解这些荒诞也正是通往“存在主义”的路径。在我看来,存在主义倡导的自我主体性、"他人即地狱"、解决孤独感的问题,忏悔,和警惕被试图摆脱牢笼的自由所重新控制,都是当代人切身相关的问题。最近,我邀请她在三明治开设「存在主义入门」工作坊,这将是一个文学和哲学共生的工作坊,她会在其中谈到萨特、加缪、陀思妥耶夫斯基、波拉尼奥、大卫·福斯特·华莱士,也会谈谈人们为什么总是大半夜睡不着觉刷手机。很多哲学概念听起来仿佛深奥,事实上与生活(存在)全部息息相关。 【了解存在主义入门工作坊】 可以在「三明治」公众号后台回复「存在主义」获取工作坊详情。 【时间轴】 02:38 李梓新和俞冰夏在杂志社共事的经历。 08:50 工作的无意义感:传统媒体行业的衰败与其中的边缘人。 16:54 存在主义在今天还有意义吗?个体如何为自己的存在负责,关注自我主体性。 21:28 存在本身即客观存在。 28:35 俞冰夏童年的困惑: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体系强调积极向上,但个人的生活中却未曾体验过这种昂扬? 30:28 高考时被灌输只要考得好就能得到幸福的人生,但当上了大学后发现这是一个谎言。 40:23 俞冰夏的哲学观如何与她的文学阅读史相勾连? 48:31 互联网时代下,文学社群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55:40 孤独是人类普遍的生命经验。写作和文学探索就像是锻练肌肉,是一种内在驱动力和上瘾行为,而非追求外界认可的过程。 01:04:02 存在主义即人道主义:每个人都在为成为独特的个体而付出努力。 【主播】 李梓新,三明治创始人。 【嘉宾】 俞冰夏,从事文学工作,译有《无尽的玩笑》《悠游小说林》等多部作品,发表小说若干,播客“石在有冰”创始人, 2666图书馆创始人,曾在上海多家媒体供职。 【配乐】 片头曲:李其乐 片尾曲:Future Design - penguinmusic 【剪辑】Leah 感谢大家的收听,您也可以在公众号“ThinkAge新气集”找到关于「新气集ThinkAge」的推送
今天是我的生日。一大早其乐就给了我一个惊喜,他写了一首粤语歌,演唱、制作,发给我了。我很感动,没想到拥有了一首专门送我的歌。他在歌词中,像Elton John写给妈妈一样,说:"You Can Tell Everybody, This is Your Song." 所以在他还没在各大音乐平台发出之前,我先在自己的播客发出来。 之前他给妹妹、妈妈都写过歌。写给我的这首,是他到了伯克利音乐学院读大一之后,技法更加成熟的作品。听起来像是90年代的港乐,有一点陈奕迅。他的粤语也是看Youtube自学的。歌词的粤语韵味写得很好,我最喜欢"音乐之车可插柳,带我同每种世界邂逅"这两句,因为他小时候我开车带他,经常放各种音乐,无心插柳让他走上音乐道路,后来我们也经常到各个地方父子旅行。我甚至觉得歌名可以叫《音乐之车》。 新气集第77期的时候,我曾和其乐录过一期播客:《非音乐家庭如何走出非传统音乐人》。大家也可以收听。 李其乐的Spotify频道是:LQL 《原来》 词/曲/演唱/编曲 李其乐 (ig @lqlthatsme) 钢琴/Josh 歌詞: 夜深深 你乍現在我世界 一瞬間 你的聲音 似是音符 回望那天擁抱 未來 可有幾多? 燈昏昏 你我面對面 忙碌匆匆 兩塊熒幕 投射眼前的 重中之重 哪怕 對望一秒鐘 可能流連忘返 解鎖永恆靈丹 原來 你咁似朋友 音樂之車可插柳 带我同每種世界邂逅 原來爸爸咁似朋友 待我回家 翻出我的結他 再載我一程好嗎 唔使怕肉麻 今天我 冥冥地眺向 未來某天 那道門前 千軍萬馬卻荒無人煙 如果 這刻 你出現 化解我的憤辯 用你煮的湯麵 原來 你咁似朋友 音樂之車可插柳 带我同每種世界邂逅 原來爸爸咁似朋友 待我回家 翻出我的結他 再載我一程好嗎 唔使怕肉麻 You can tell everybody You can tell everybody This is your song This is your song 原來 你咁似朋友 音樂之車可插柳 带我同每種世界邂逅 原來爸爸咁似朋友 待我回家 翻出我的結他 再載我一程好嗎 來生不可求
三明治在今年春天开启了一次全新的尝试——「虚构短故事」。本期节目我邀请到了在这一写作项目中担纲导师的三三和楚焙,她们分享了各自进入小说领域的契机,也讨论了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以及小说中的时间运用、叙事视角和对话技巧。 三三说:“写作是重塑现实、探索未知的关键。” 我们也聊到了三明治的「虚构短故事」,这个全新的写作项目旨在为想进入这扇窄门的写作者提供情感与专业上的支持,帮助Ta们的写作冲动平稳落地。 欢迎大家收听! 【时间轴】 01:35 三三与楚焙进入虚构创作的本源驱动力 02:39 写作是对现实的重塑,是与世界重新协商的过程 05:18 编织虚构的文字让楚焙感到更加自在 08:09 写作者如何看待自己的创作与“经典”之间的关系 14:37 从经验到小说不是直接的翻译,而是创作的素材 19:02 缺乏足够生活经验可能导致创作瓶颈 24:05 创作过程中的自我怀疑:担心作品价值和意义,以及对自我表达的顾虑 29:13 中文小说创作者的困境:同侪间缺乏及时的互助与支持 33:40 写作工作坊如何区分朋友之间的指导 35:18 楚焙作写作导师的工作模式 38:21 三明治「虚构短故事」会提供哪些专业指导? 47:53 三三与楚焙期待与什么样的写作者展开合作? 57:17 珍惜每一点写作冲动,让它平稳落地 【三明治虚构短故事】 【主播】 李梓新:作家,三明治创始人 【嘉宾】 三三:作家,著有《晚春》《俄罗斯套娃》等、《三明治「虚构短故事」项目总顾问 楚焙:作家,三明治「虚构短故事」项目负责人 【提到的作家】 弗兰纳里·奥康纳(Flannery O’Connor) 厄尼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爱丽丝·门罗(Alice Munro) 三岛由纪夫(Yukio Mishima) 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 【配乐】 片头曲:李其乐 片尾曲:方大同-Tango 【剪辑】Leah 感谢大家的收听,您也可以在公众号“ThinkAge新气集”找到关于「新气集ThinkAge」的推送。
一直在搬家的夫妻,李梓新和徐小创在2024年底完成新一轮的跨国搬家,从伦敦搬回上海之后,除夕的早上坐在上海郊区新家,录了这期播客。 很多人可能难以理解这次回流。其实这次回流蓄谋已久,是作为创业者、创作者、育儿父母、国际游牧者等多重身份交叉下的一个综合选择。小创把过去几年在英国的生活,总结为一种青春期的出走。而我说,对于我们的创业公司,也是一次青春期的探索。 在儿子去美国读大学之后,我们决定带9岁的女儿回来融入中国的文化根系,拥有她该拥有的主场感。在我们自己的三明治和故事星球体系中为她拓展更多的创意可能性。当然,她也要学会在上海的双语学校中适应规则。 对于我们来说,这是全新的体验,住到上海郊区也是。 这场谈话发生的桌子。 在上海,我们会继续教育创造、写作、育儿,探索我们的40+ ———————— 主播:李梓新 三明治创始人 徐小创 故事星球Storyland创始人 剪辑:Leah 片头配乐:李其乐 (ins: liqilethatsme)
有小半年没有更新节目了,实在抱歉,因为暂时没有找话题和嘉宾聊天的欲望。这期是我的一个新尝试,我想一个人静静地谈一些写作的事情,可能会做一系列。 最近我开设了一个写作方面的Newsletter - 新写作Xin Writing (https://xinwriting.org/) 已经在两个月的时间更新了八期。基于这些整理,我想把我对中英文写作的探索用自己的声音表述出来。 这期主要谈到第一人称非虚构写作的主题。在文学范畴下的非虚构和新闻型非虚构有什么不同?非虚构因为采用第一人称带来的情感流动,乃至为文章所组织的情感线索,和非虚构通常呈现的外部性、社会性的线索有什么不同?本期会展开谈谈这些话题。 最后我还读了一本我推荐的书的一点章节,My Battle of Hastings by Xiaolu Guo. 这是一本关于女作家到海边买一座小房子供自己写作和逃离家庭的书。 ESEA: https://www.esealitfest.com/ ———————— 主播:李梓新 三明治创始人,现居伦敦,正搬回上海中 剪辑:Leah 片头配乐:李其乐
这期节目我邀请了在UEA和我经常日常交流写作的赵星,他是UEA创意习作系T.K.Wong写作奖学金20多年来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得主,2023-2024在这里驻留写作小说一年。 赵星(右一) 我和他交流了他在写作中的以上海为主题的小说。英文小说写作中的细微感受,在UEA生活一年的细节。 欢迎大家收听! 这期节目我们聊了这些话题 6:45 在上海时如何保持英文写作的语感和状态? 15:06 对赵星影响比较大的作家是? 19:07 如何写作上海在21世纪初的"小黄金期"? 26:22 在UEA体会到新的写作风格是什么? 29:37 一年下来写作上改变最大的地方是什么? 31:48 文学小说和类型小说的交融探索 35:22 中英文写作的异同感 40:39 在英文里可能连cliché都听不懂? 45:56 第二语言写作者在英文写作里的主体性 57:43 写作中的动作、对话、场景描写三者之间的关系 1:04:14 英国的乡村生活感受如何? 主播:李梓新,“三明治”创始人,中英文非虚构写作者 嘉宾:赵星,英文小说写作者 感谢大家的收听,您也可以在公众号“ThinkAge新气集”找到关于「新气集ThinkAge」的推送。 剪辑:备备 片头原创配乐:李其乐
从本期开始,我将开始做一些UEA(东安格利亚大学)创意写作专业师生的采访。这也是我第一次制作英文播客。第一期的嘉宾是来自津巴布韦的作家Godess Bvukutwa。她是三个孩子的妈妈,最大的孩子才9岁,却只身一人来到UEA,在奖学金资助下学习小说创作。她也是当地一家帮助妇女的NGO组织的创始人。 Godess Bvukutwa 我在学校的Sainsbury Centre和她聊了聊她的写作题材,她观察到的津巴布韦教育和中国的异同,非洲女性的身份对她写作上的影响,以及她在英国感受到肤色对自己的影响。 欢迎大家收听! 延伸阅读 Goddes的文章 Of Chronicles of living life with a wrongly spelt name (I) 主播:李梓新,“三明治”创始人 嘉宾:Godess Bvukutwa: a Feminist Thinker, Writer, Fierce Mom. 感谢大家的收听,您也可以在公众号“ThinkAge新气集”找到关于「新气集ThinkAge」的推送。 剪辑:备备 片头原创配乐:李其乐
这期节目是3月31日晚上我和《收获》杂志编辑吴越在上海三明治文化中心举行的线下分享会现场大部分录音。虽然我之前刚刚和吴越在线上录过一期,但是线下互动明显更加直接,聊出来的话题也很有意思。吴越也发挥了记者的基本功,问了我很多关于写作的问题。就先不剧透了,请大家收听! 欢迎大家收听! 对话中我们聊到了这些话题 3:50 用新的语言写作,会塑造新的人格吗? 10:42 如何从内心出发去写作 18:05 生活背景迥异的人们可以从文字中找到共情吗? 22:35 虚构与非虚构的边界 34:16 看见不同年龄的写作者 44:51 文学杂志编辑对写作者的建议 主播:李梓新,“三明治”创始人 嘉宾:吴越,作家,《收获》杂志编辑 感谢大家的收听,您也可以在公众号“ThinkAge新气集”找到关于「新气集ThinkAge」的推送。 剪辑:备备 片头原创配乐:李其乐 背景音乐来自:www.fiftysounds.com
这期节目我非常荣幸地邀请到我的人生导师,著名新闻人陈婉莹教授来做一期中文播客节目。 我是带着疑问和陈教授讨论的,在全球新闻业大衰退的今天,年轻人还应该期待新闻业,选择从新闻业开始职业生涯吗?机构媒体的公信力日益下降,个人媒体抬头,是不是一条好的出路?新闻媒体包括的范围、涵盖的能力有多少? 陈婉莹教授以她从事新闻50年的经历,以及从事新闻教育近30年的经历,说出她的理解和洞察,也介绍了新任港大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JMSC)总监、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导演杨紫烨(Ruby Yang)创办的亚洲首个国际化纪录片硕士专业。 我期待能和陈教授多聊聊一下她的新闻往事,希望能做成一个系列,让我们回到新闻的黄金年代。大家有给陈教授的话题,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会转达给她。 欢迎大家收听! 我们在节目中聊到了这些话题 1:00 当下的中文媒体环境中,如何看待新闻的价值? 6:40 个人媒体的兴起与机构媒体的式微 21:37 今天的新闻专业毕业生如思考个人职业发展? 29:25 AI会给新闻生产带来怎样的影响? 36:28 使用AI工具对写作进行探究的可能性 41:04 特稿依然是新闻人努力的方向吗? 58:32 陈教授的新书先睹为快,改革开放初期到90年代,港大与内地的交流史 延伸阅读 港大纪录片硕士专业介绍 关于陈婉莹教授的报道 陈婉莹教授在三明治的专栏 主播:李梓新,“三明治”创始人 嘉宾:陈婉莹,著名新闻人,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创始总监、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创始院长 感谢大家的收听,您也可以在公众号三明治找到关于「新气集ThinkAge」的推送。 剪辑:备备 片头原创配乐:李其乐
这期节目我邀请了目前居住在波士顿的作家泓舟,聊了聊我们作为"海外徒手育儿"参与者的体验。 泓舟在去年底出版了《我不想成为伟大的母亲》,里面采访了好几种类型的父亲,包括"家具爸爸"、"周末爸爸"、"救火队员爸爸"、"帝企鹅爸爸"。 我们也谈了育儿中的男性参与。以及,在今天我们对教育的想象。 欢迎大家收听! Timeline 1:10 个人创作与家庭育儿的平衡,可能吗? 3:30 “徒手育儿”和老人参与育儿的不同感受 8:20 对“中国式育儿”的理解 18:40 今天的新手父母是否依然缺乏社会支持? 24:50 如何避免成为“完美父母”的焦虑 30:45 人们还向往组成家庭吗? 35:30 年轻人对生育的认知如何建立? 43:07 育儿过程中伴侣之间“爱的表现” 52:32 打破对父亲带小孩的刻板印象 1:05:39 在带娃的过程中抽出自己的时间 1:18:30 社会评价体系对母亲和父亲的要求 主播:李梓新,“三明治”创始人 嘉宾:泓舟,作家,著有《我不想成为伟大的母亲》 感谢大家的收听,您也可以在公众号“ThinkAge新气集”找到关于「新气集ThinkAge」的推送。 剪辑:备备 片头原创配乐:李其乐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