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是什么,它是考古的近亲还是医学解剖的近邻,还是说学习人类学需要去原始部落和原始人跳舞? 本期是一期求知型闲聊,邵松松带着个人好奇,向瑞吉请教了什么是人类学。录制于本轮疫情前的上海,闲聊内容比较跳跃,我们从瑞吉的个人兴趣,小众音乐和古典乐,聊到他从对心理学感兴趣,到误打误撞学习小众专业人类学的故事。 以及“送礼”这个研究领域:人究竟为什么要送礼,又为什么要还礼?礼物之灵是什么小精灵。 【本期嘉宾】 瑞吉,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人类学学子,此刻被困上海中 【你可能会听到】 05:07 古典音乐和巴赫 12:30 从心理学到人类学 20:14 社会人类学是研究习俗何以成为习俗 24:45 小岛上的礼物循环:马林诺夫斯基发现的库拉环(Kula ring) 26:57 夸富宴 28:42 音乐人类学 【提及的资料补充】 * 书籍:《礼物》马塞尔·莫斯、《礼物的流动》阎云翔 * 词条:库拉环(Kula ring) - 马路林诺夫斯基、夸富宴 - 博厄斯 【背景音乐】 * The Well-Tempered Clavier, Book 2:Prelude and Fugue No. 21 in B flat major, BWV 890 - Bach 【关于野生记者】 一个泛艺术、人文、科技的对话节目。讨论关于美、关于个人成长、关于自我觉察的种种。主创邵松松。 可以在小宇宙/苹果播客/Spotify/喜马拉雅 同步收听 联系请邮件:[email protected] 文字版见公众号:邵松松
配音演员和主播的区别,就好比演员和idol的区别?传说中月入3万的配音,真的是一种可以养活自己的职业么?角色配音、有声书,和点击量几亿的广播剧各是什么东西?本期请到发财同学,一位在北京的配音演员,来聊一下配音这个职业。以及发财是如何对配音产生兴趣,并毅然在大三就来到北京开始入行配音圈的故事。 后半部分我们聊了一下自由职业的生活。采访发财的时候适逢我刚开始gap year,惊恐发觉自己完全无能安排大块时间。所以向发财这位毕业5年从未坐班的朋友取取经!我们聊到了从容的代价、自由职业需要具备的能力,以及人如何知道什么会让自己快乐。 发财说到,很多人可能只是会定日程,但并不一定会生活。无业游民练习中的我也深有感触,有觉知而不羞愧地度过大块自由时间是一门需要修习的艺术。 最近春暖花开,走在路上感觉万物生发。人能感知到春天的美丽,可能就是一种有觉知的生活。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并不为自己荒废春光而羞愧,希望听到这期节目的你也练习开心一下哦。 【本期嘉宾】 发财,一个在北京生活的人,顺便当当配音演员,敲锣打鼓拿着她心爱的电音蝌蚪来到本期节目 【你可能会听到】 * 08:30 表演欲比声音好听更重要 * 14:22 还没出圈的广播剧 * 25:15 北方语流vs南方语流,七拐八拐南方话 * 28:15 童年收音机里的言情广播剧 * 40:10 毅然全职做配乐是因为大学突然知道生死无常 * 1:09:35 无业游民的生活状态,如何调整自己的焦虑与被放逐感 * 1:18:00 自己安排生活的能力是慢慢培养的 【背景音乐】 *天公作美-ZaZaZsu 【关于野生记者】 一个泛艺术、人文、科技的对话节目。讨论关于美、关于个人成长、关于自我觉察的种种。主创邵松松。 可以在小宇宙/苹果播客/Spotify/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同步收听,文字版见公众号:邵松松 联系请邮件:[email protected]
从美剧《爱、死亡和机器人》讲起,聊了聊科技、死亡与自我内核。齐马蓝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蓝色?科幻是否在讨论人类对于死亡的恐惧,对于自身价值的追问?随着技术发展涉及到的科技伦理?科学与文学的相似之处与模糊的边界? 本期节目可能有点两个理科生自high的臭屁,但聊到了我的老本行科技还是难掩激动。在我心里科技永远与人文相关,情感与机器人,科技与浪漫,它们都承载着人类想象力的探索,不断突破表现形式的边界,亦如人类也一直借由文学探寻自我本质与世界的关系。 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那种蓝色,它不是天空的蓝色,不是海洋的蓝色,不是自然界的任何一种蓝色,而是属于你自己的那抹颜色,然后守住它。 【本期嘉宾】 小韩,东京大学现代文艺论研究生在读。一位人大附理科实验班毕业后,奔向文学的运动员男子(微博@你好啊小天才) 【你可能会听到】 08:51 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 13:00 忒修斯之船:船上的所有的木头都不是原来的木头,那这艘船还是原来的那艘船吗 16:58 进入社会,如何有一个部分保持自我 26:17 齐马蓝,那个究竟蓝色是什么 34:37 海洋雪:有机物的残骸碎屑在海里下了一场暴雪 39:25 银翼杀手,仿生人的悲剧 58:12 溺水的巨人与小镇居民,宏大叙事与个人生活 53:36 幸运就是幸运,精英的傲慢是所谓努力就有回报 01:05:54 创作是一种晶莹剔透的打磨 01:07:47 如果对自己足够诚实,人都会走上对自己最有吸引力的道路 【提及的资料补充】 * 剧集:《爱、死亡和机器人》S1E14 齐马蓝、S1E12古鱼复活 * 词条:机器人三定律、忒修斯之船、海洋雪 * 电影和书籍:《银翼杀手》、《雪国》、《银河铁道之夜》 【背景音乐】 *Help Me Pick Up the Pieces - Joey Dee & The Starliters (S1E2配乐-机器人摸猫猫🤖️🐈) 【关于野生记者】 一个泛艺术、人文、科技的对话节目。讨论关于美、关于个人成长、关于自我觉察的种种。主创邵松松。 联系请邮件:[email protected] 后续文字版见公众号:邵松松
和多年好友的被窝夜谈,我们闲聊了北京和文学,也互相回顾了某一段明亮无畏的北京生活和从学生跨入社会的特殊人生阶段。 从本科时各自的换专业风波,聊到古力哪吒工作两年后,考研汉语言文学研究生的起因经过。以及邵松松2017年在北京的短暂保研面试之旅,和2019年研究生毕业刚来北京中关村的艰难生活回忆录。 一路上,文学的无用之用一直伴随着我们,本期又可以说是“北京的生活,文学的狂喜”。 【本期嘉宾】 古力哪吒,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在读(即刻@古力哪吒_) 【你可能会听到】 * 03:55 工作两年后考研 * 27:07 北京与二三线大学生活对比 * 29:33 北京是一个非常男性化的城市 * 34:43 2017年二环人力车的夏夜 * 45:45 大城市的永恒魅力“在伦敦去世的人,比在伦敦出生的人多得多” * 52:53 中关村租房的爱与恨 * 1:01:06 五四时代的问题小说 【提及的资料补充】 * 书籍:《伦敦人》、《伦敦传》 * 古力哪吒为什么要考研旧文链接:因为,那是你的梦啊 【背景音乐】 * Fly me to the moon - Frank Sinatra 【关于野生记者】 一个泛艺术、人文、科技的对话节目。讨论关于美、关于个人成长、关于自我觉察的种种。主创邵松松。 联系请邮件:[email protected] 后续文字版见公众号:邵松松
Fine dining行业是什么,米其林前后厨的人员配置和工作流程是怎样,厨师这个职业艺术性的部分是什么,随着年轻一代消费者的出现,fine dining在中国的未来可能会如何? 本期节目,邵松松带着个人强烈的好奇采访了束河,一位工作实习过若干家米其林的年轻厨师。他也是我第一次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活的Chef to be。感谢西语课提供的神奇同学,让我得以走近米其林厨师这个神秘的职业,也借束大厨的故事一窥fine dining行业的生活,以及他个人从16岁立志成为一名厨师的旅程。 ## 【本期嘉宾】 束河(公众号:束河与他的春天)。嘉宾束河是一位厨师,曾于不同米其林餐厅工作实习。 ## 【你可能会听到】 本期节目较长,分为如下三部分以供导览收听: > Part 1 :大厨个人介绍&米其林前后厨运作 00:00-53:20 - 如何发现自己对于烹饪的热情,并在16岁决定踏上厨师的道路? - 如何算成为一名Chef? - Fine dining的定义和历史? - 为什么大厨觉得北京不好吃? - 米其林前后厨的分工、人员配置、工作配合流程? > Part 2 后厨趣事 53:45-01:01:47 - 后厨的happy hour是什么? - 被厨房认可的标志:hey,大厨你想来当今天的DJ么? - 以Noma为例的北欧风格餐厅? - Fine dining工作的紧张忙碌?从七八十年代的等级森严到目前的快节奏同时的人情味,走向高主流接受度? > Part 3 大厨个人部分漫谈& 城市文化、社会变革、新一代消费者之于fine dining 01:01:58 - 01:41:31 - 为什么要学这么多语言? - 美国烹饪学院(CIA)的课程设置?宴会课程?肉类课程?怎么杀一条鱼?蔬菜怎么煮与food science? - 米其林的评判标准,为体验付费? - 厨师职业关于艺术?厨师个人风格的建立?厨师生活趣味的探索? - 北京吐槽again,丰富的多样性文化之于fine dining行业的重要性? - 全球化和新一代消费者对中国fine dining的影响和未来展望? ## 【提及的资料补充】 * 纪录片: Chef‘s Table-Netflix * 餐厅: Fäviken-瑞典、Atera-纽约、Noma-丹麦哥本哈根、新荣记-上海、福和慧-上海 * 书籍: 《四库全书》烹饪菜谱部分、《养小录》清-顾仲清、《随园食单》清-袁枚、《喂养中国小皇帝:食物、儿童和社会变迁》景军主编 ## 【背景音乐】 * Ich war noch niemals in New York(我还从来没去过纽约)- Udo Jürgens ## 【关于野生记者】 一个泛艺术、人文、科技的对话节目。讨论关于美、关于个人成长、关于自我觉察的种种。主创邵松松。 自荐、联系请邮件:[email protected] 后续文字版见公众号:邵松松
嘉宾Olivia是一位在北京的境外游客导游。成为导游之前,她做过会计、酒店前台,在一场长达一年的背包旅行后,她转变了自己的职业方向。 本期节目中,你将听到Olivia从香港、澳门,到云南、西双版纳,又到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印度的旅行故事。以及回国后成为导游的生活和与游客发生的缘分友谊,以及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 除去精彩的人生经历,Olivia是一个对生活有自己的态度,对职业有自己的热情执着的人。她的身上有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也是这种生命力的力量,吸引并激发了我开始了《野生记者》这个个人项目。非常感谢她,祝大家收听愉快。Enjoy your life! 【本期嘉宾】 * Olivia TIAN,北京导游 【你可能会听到】 * 04:24 从小就有环游世界的梦想 * 08:15 第一次背包客,睡在澳门赌场的一夜 * 12:45 第一次伸手搭车(Hitchhike) * 18:43 人生第一次去酒吧,曼谷街头扮人妖 * 22:46 看泰国厕所小广告,坐上了去柬埔寨的小黑车 * 25:25 惊!海滩抢劫 * 28:43 好心的挪威夫妇雪中送炭 * 34:53 柬埔寨菜市场治好洁癖 * 35:51 坐上火车去拉萨,未当“北漂”先当“拉漂” * 42:46 一美金旅馆的跳蚤和老鼠 * 46:40 印度印象 * 48:32 恒河的诵经与烧尸 * 53:27 如何从背包客成为一名导游 * 56:36 接待外国游客,希望做中国文化的民间传播使者 * 57:56 在北京“生存”还是“生活” * 01:00:21 国内做导游带团的感人故事,与游客的友谊与缘分 * 01:09:35 旅游私人订制,疫情对于旅游业与个人的冲击 * 01:18:39 感恩大自然的力量 【背景音乐】 * *爱江山更爱美人 - 李丽芬 【关于野生记者】 一个泛艺术、人文、科技的对话节目。讨论关于美、关于个人成长、关于自我觉察的种种。主创邵松松。 联系请邮件:[email protected] 后续文字版见公众号:邵松松
关于野生记者: 小时候觉得战地记者很酷,但一路学的理工科。直到有一天看到一段话,对于真正的作家而言,平凡的每一天于他都是生活的惊涛骇浪。 这段话触动了我,其实不必去到战地,不必沟通大人物。于日常中去挖掘一些故事,做一个野生的记者,也是一种记录的体验,欢迎来到野生记者。 本期节目你可以听到: * 1. 邵松松是谁啊? * 2. 为什么叫“野生记者”? * 3. 为什么做一个访谈节目? * 4. 本无业游民Gap Year第一个月时所思所想所做 背景音乐: * *幽默曲 - Josef Suk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