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苗炜,作家,人称“苗师傅” 嘉宾/西川,诗人、作家 今年3月末,苗师傅见到了老友西川,在他的满是各类藏品和书籍的工作室中,完成了这次播客节目的录制。两人录制时的随性程度,相信耳尖的朋友在节目中能听出一二(不剧透)。 苗师傅是作家,西川是诗人,但两人的开场话题却是从“你怕老吗”开始的,从变老聊到死亡,苗师傅问了一个大家可能都感兴趣的问题“为什么人们似乎总要把诗歌跟死亡放在一起呢”?在西川给出的诸多回答中,他提到其实“中国古代诗人是不自杀的……现在诗人和自杀的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现代诗和死亡之间的关系”。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可能没有停止过对于诗歌的好奇心,但同时也始终存在着对它理解上的壁垒。比如如果不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那该如何去欣赏诗人的诗歌?我们怎么才能走进像艾略特这样大诗人的诗?不同语言中的诗歌会有怎样不同的特色……苗师傅和西川在这期节目里都聊到了这些话题,可能会解答很多人的部分困惑。 诗歌对于我们的生活究竟有什么用?西川说自己的工作感受是“精神上一直都在长个”,在当下的疫情环境下,你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 这期节目,就让我们来聊聊诗歌吧。 【时间轴】 6:20 西川:“没有尸体的死亡是形而上的死亡” 8:00 诗人常常自杀?如何看待诗歌与死亡的捆绑 13:47 接受诗歌训练能“变有钱”? 17:20 不了解诗人的生平,可以欣赏诗人的诗吗? 21:41 中国人喜欢抒情,尤其是年轻人 25:39 什么是20世纪30年代的趣味? 27:58 中国人读的泰戈尔其实不是泰戈尔,是冰心。 33:05 怎么走进艾略特的诗歌,解决理解的障碍? 42:04 有质量、有意味的生活和诗歌的相关性是什么? 53:50 西川:“我就是从古代穿越来的” 56:53 某种语言产生的诗人就比较多,这个假设成立吗? 1:04:06 西川:做诗歌,让我有精神上有“长个儿”感觉 【资料库:节目中提到的人物及作品】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奥地利诗人,早期代表作为《生活与诗歌》《梦幻》《耶稣降临节》等;成熟期的代表作有《祈祷书》《新诗集》《新诗续集》及《杜伊诺哀歌》等。此外,里尔克还有日记体长篇小说《马尔特手记》。 欧阳江河:诗人,著有诗集《透过词语的玻璃》《谁去谁留》《事物的眼泪》和评论集《站在虚构这边》。 阿赫马托娃:俄罗斯“白银时代”的代表性诗人,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月亮”。著有诗集《黄昏》《黄色的群鸟》《车前草》《安魂曲》等。 曼杰施塔姆:俄国阿克梅派重要代表,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俄国诗人之一。 特拉克尔:奥地利诗人,早期表现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代表作《黑利安》《诗篇》。 埃兹拉·庞德:美国诗人和文学评论家,意象派诗歌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 哈罗德·布鲁姆:出生于美国纽约,当代美国著名文学教授、“耶鲁学派”批评家、文学理论家。代表作品有《影响的焦虑:一种诗歌理论》《西方正典》等。 保尔·艾吕雅:法国当代杰出诗人。代表作品有《兽与人,人与兽》等。播客中提到的《自由》是保尔·艾吕雅在1942年创作的一首诗。 高银:韩国诗人,主要作品有长诗《万人谱》等。 巴勃罗·聂鲁达:智利当代著名诗人。代表作品:爱情诗集《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等。 罗贝托·波拉尼奥:智利诗人和小说家。1998年出版的《荒野侦探》在拉美文坛引起轰动。 本·奥克瑞:尼日利亚作家,用英语写作,被认为是非洲最重要的后现代和后殖民作家之一。凭借《饥饿的路》获得英语文学最高奖“布克奖”,成为最年轻的布克奖获得者。 播客中提到的其他浪漫主义诗人:[英]雪莱、[英]拜伦、[英]华兹华斯、[英]柯勒律治、[英]济慈、[法]雨果、[法]拉马丁、[俄]普希金、[俄]莱蒙托夫。 《米沃什词典》:作者切斯瓦夫・米沃什,美籍波兰裔诗人、作家、翻译家,198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译者西川、北塔。本书为米沃什的人生回忆录,呈现20世纪历史文化广阔的精神地图。 《世界抒情诗选:灰烬的光芒》: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书籍,西川主编。 《失乐园》:英国政治家、学者约翰·弥尔顿创作的史诗。该作与荷马的《荷马史诗》、阿利盖利·但丁的《神曲》并称为“西方三大诗歌”。 【特别推荐】 (扫描二维码获取相关内容) 【互动方式】 本期节目由“三联中读”编辑部自制播出。 欢迎你在评论区留下自己对于本期节目话题的想法或问题,并订阅《天真与经验》。 节目双周二在“三联中读”app首发,双周五在喜马拉雅、小宇宙、苹果Podcast更新。更多延伸阅读、加更内容及主播互动、福利赠送,欢迎下载“三联中读”app。 内容合作:[email protected]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制作团队】 监制|俞力莎 制作人|天健 编辑|高佳琪(实习) 音频剪辑|张译丹 丨天真与经验丨 《天真与经验》是作家苗炜×三联中读独家合作的原创谈话类播客。在这档节目中,他将以知识分子的敏锐和思考,对话来自不同领域的实践者,进行人文新知、社会生活、公共话题的讨论,找寻抚慰时代困境的方法论。 “为了获得一些经验,我们还是天真一点儿吧”。 主播苗炜:人称“苗师傅”,作家,前《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原《新知》杂志主编。
主播/苗炜,作家,人称“苗师傅” 嘉宾/王一方,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 ,著作《医学是什么》《中国人的病与药》 本期节目录制于2022年4月8日 *三联中读联合王一方教授推出独家专栏《王一方:医生不曾告诉你的生命哲学课》,解读如何面对衰老、病痛和死亡,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到三联中读搜索“王一方”即可收听。 在这期节目录制的刚开场,主播苗师傅就提到了自己和王一方教授初次结缘的经历,那是在一本书的研讨会上,书名叫做《最好的告别》(最终中译名),而研讨会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如何让这本书的中文版书名不出现“死”字。 如果说死亡是所有人的归途,或许没有人能提出有理的论据来反驳,但中国人避讳谈论死亡却像是一种长久以来的约定俗成。谈及这是否是属于中国特殊文化时,王教授说“中国人是矛盾的,人民有着对于死亡的恐惧,但是中国老百姓的通俗语言中又对死亡的态度极其潇洒,比如‘快乐死了’‘高兴死了’……” 王教授在这期节目中对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一些解构可能会颠覆我们日常的想象:比如在他看来,《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对于死后世界的想象,穿越情人洞的过程描述的正是濒死的体验;《逍遥游》讲述的正是死亡的壮丽过程,从有形世界向无形世界转化不正是逍遥游吗? 如果透过死亡看生活,可能很多的认识和角度都会有所不同,因为那是最真实的世界。人们在具象和抽象的死亡中摇摆,当具象的死亡来临,数字又该如何解读呢? 本期节目中,苗师傅和王教授还就“安乐死”、医学叙事和伦理、衰老和死亡等话题做了深入的讨论,在这里就不剧透了,希望收听这期节目的你,能对于“死亡”有一次新的思考。 小编按:这期有关“死亡”的选题是编辑部年轻同事们非常感兴趣,并且全票通过的,“死亡是有幻灭感”,但是认为讨论死亡却是一个不断社会化和提高认知的过程。我们期待通过这样的话题讨论,能够带来一些知识上的充盈和力量。 时间轴 2:50 中国人避讳死亡是特有的文化吗? 6:29 《桃花源记》:陶渊明对死后世界的想象 9:35 “安乐死”一共要打三针? 13:37 濒死研究与《桃花源记》:身份和空间丢失 19:25 《伊凡•伊利奇之死》:我们如何通过死亡透视生活? 27:12 死亡观有可能影响各个国家的防疫政策吗? 34:40 《老到可以死》:“让死者有尊严,尊严是赋予他那些亲友的”。 36:25 疫情下的“医学叙事”:近距离观察,远距离思考 45:50 看见现代医学的局限性:“康复、平复、残复” 51:07 那些害怕衰老而“自我折寿”的人 55:20 讨论安乐死制度,“仅有医生参与是不够的” 1:02:05 医学伦理:追求不到的4条原则 【节目中提到的人物及作品】 《最好的告别》:作者阿图·葛文德,作者选择了话题衰老与死亡,梳理了美国社会养老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历程,以及医学界对末期病人的不当处置。 《野草莓》:由英格玛·伯格曼执导的情感电影,讲述了年迈的医学教授伊萨克在去母校接受荣誉学位的途中,回忆起自己过去的沉重往事,开启了一段心灵救赎之旅。 《伊凡•伊利奇之死》:作者列夫·托尔斯泰,描写的是伊凡·伊里奇从生病到死去这一段时间里所经历的一切,。 《死亡否认》:作者E.贝克尔。贝克尔通过本书向世人揭示一个颠覆性的真理:死亡并不必然产生恐惧,然而,恐惧的人生却虽生犹死。 《恶心》(又译作《呕吐》):法国作家让-保罗·萨特创作的日记体中篇小说。 《老到可以死》:作者芭芭拉‧艾倫瑞克,本书主要探讨了对生命,我们要顺其自然还是控制到此的问题。 《打开一颗心》:作者斯蒂芬·韦斯塔,是一部兼具叙事魅力、医学知识和奇迹的佳作。 《外科的诞生》:作者是大卫·施耐德,以自身亲历的鲜活手术室故事,切入从古希腊到21世纪的外科学历史。 悉达多·穆克吉:印度裔美国医生、科学家和作家。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癌症医师和研究员、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副教授。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和哈佛大学医学院,在牛津大学获得致癌病毒研究的博士学位。著有《众病之王:癌症传》《基因传》《医学的真相》《重症之后》等。 《死亡与右手》:作者是罗伯特·赫尔兹。本书是象征人类学早期的一部经典著作,它由《一项关于死亡的集体表象的研究》与《右手的优越:一项关于宗教两极性的研究》两篇独立的论文构成。 《安乐死现场》:作者宫下洋一。本书是作者通过走访多个国家,对实施安乐死的医生、患者本人、患者家属等进行采访,整理成的书籍,介绍了各种安乐死的案例。 【延伸阅读】 播客|王一方:“生命”不能等同于“生物” 课程|《解码人类》 (在“三联中读”app可搜索关键词查找相关内容) 【特别推荐】 (扫描二维码获取相关内容) 【互动方式】 本期节目由“三联中读”编辑部自制播出。 欢迎你在评论区留下自己对于本期节目话题的想法或问题,并订阅《天真与经验》。 节目双周二在“三联中读”app首发,双周五在喜马拉雅、小宇宙、苹果Podcast更新。更多延伸阅读、加更内容及主播互动、福利赠送,欢迎下载“三联中读”app。 内容合作:[email protected]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制作团队】 监制|俞力莎 制作人|天健 编辑|高佳琪(实习) 音频剪辑|张译丹 丨天真与经验丨 《天真与经验》是作家苗炜×三联中读独家合作的原创谈话类播客。在这档节目中,他将以知识分子的敏锐和思考,对话来自不同领域的实践者,进行人文新知、社会生活、公共话题的讨论,找寻抚慰时代困境的方法论。 “为了获得一些经验,我们还是天真一点儿吧”。 主播苗炜:人称“苗师傅”,作家,前《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原《新知》杂志主编。
主播/苗炜,作家,人称“苗师傅” 嘉宾/薛巍,笔名贝小戎,《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我们又加更番外啦! 4月24日,《天真与经验》的主播苗师傅受邀参加了“喜马拉雅”播客频道的“423读书日”的直播活动,而苗师傅邀请一起参与直播的嘉宾,正是《小贝阅读写作训练营》的主讲人贝小戎。本期音频是此次直播的录制回放 疫情之下,你过得怎么样?读书能帮我们应对糟糕的局面并得到心灵的安慰吗?身处北京的苗师傅和此时身在上海疫情中心的小贝老师,在这次直播里,从叶礼庭的《论安慰》聊起,畅谈了疫情下的读书生活,感兴趣的朋友不如在假期听听这两位老友的直播实况。 根据@苗师傅@贝小戎 主播们的介绍,你有没有在文学艺术中找到一丝慰藉?欢迎订阅播客【天真与经验】,带你收获更多意义、快乐和安慰~ 节目中提到的人物与书籍: 迈克尔·伊格纳季耶夫:中文名叶礼庭,现任加拿大安大略省怡陶碧谷湖滨区国会议员及自由党党魁。他是国际著名的学者、教授、作家、和新闻从业员。代表作品有《伯林传(伯林文集)》《论安慰》等。 《瘟疫年纪事》:作者丹尼尔·笛福,小说描述了1665年大瘟疫袭击下的伦敦城。在这本书中,笛福不厌其烦地为达到效果逼真,巨细靡遗地描述具体的社区,街道,甚至是哪几间房屋发生瘟疫。此外,它提供了伤亡数字表,并讨论各种不同记载、轶事的可信度。 约伯:根据《圣经》记载,约伯乃是一个忠信不渝敬畏神的义人。 《保罗与保罗书信》:在书中,施文华博士着重介绍了使徒保罗的希伯来与希腊—罗马文化背景,以及这背景下的教育对保罗的深远影响。她广泛综合德语和英语的新学术成果,注重从历史-社会学进路对保罗和保罗书信进行研究,对许多议题提出了自己独立的观点和结论。 古斯塔夫·马勒 :奥地利作曲家及指挥家。 阿赫玛托娃:(笔名,原名为安娜·安德烈耶芙娜·戈连科)俄罗斯“白银时代”的代表性诗人。著有诗集《黄昏》《黄色的群鸟》《车前草》《安魂曲》等。 马克斯·韦伯:德国社会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是现代西方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与卡尔·马克思和埃米尔·杜尔凯姆并称为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 切斯瓦夫·米沃什:美籍波兰诗人、散文家、文学史家。198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被禁锢的头脑》、《伊斯河谷》、《个人的义务》、《务尔罗的土地》等。 【延伸阅读】 课程|《苗炜·文学的30次夜游》 课程|《苗炜·文学体验30讲》 (在“三联中读”app可搜索关键词查找相关内容) 【互动方式】 本期节目由“三联中读”编辑部自制播出。 欢迎你在评论区留下自己对于本期节目话题的想法或问题,并订阅《天真与经验》。 节目双周二在“三联中读”app首发,双周五在喜马拉雅、小宇宙、苹果Podcast更新。更多延伸阅读、加更内容及主播互动、福利赠送,欢迎下载“三联中读”app。 内容合作:[email protected]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制作团队】 监制|俞力莎 制作人|天健 编辑|高佳琪(实习) 音频剪辑|张译丹 丨天真与经验丨 《天真与经验》是作家苗炜×三联中读独家合作的原创谈话类播客。在这档节目中,他将以知识分子的敏锐和思考,对话来自不同领域的实践者,进行人文新知、社会生活、公共话题的讨论,找寻抚慰时代困境的方法论。 “为了获得一些经验,我们还是天真一点儿吧”。 主播苗炜:人称“苗师傅”,作家,前《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原《新知》杂志主编。
主播/苗炜,作家,人称“苗师傅” 嘉宾/余戈,战争史作家,军事科学院研究员 这一期的播客录制于2022年的3月下旬,彼时,俄乌战争的局势依旧剑拔弩张,无数来自双方现场的视频画面在社交媒体上流传,“直播”着这场战争,吸引着来自世界的目光。 在这个时间节点下,苗师傅邀请了军事科学院研究员、战争史作家余戈做客《天真与经验》,从人们并不熟悉的战争史聊起,谈谈我们应该如何从不同角度来了解战争。 余戈的“滇西抗战三部曲” 英国原首相丘吉尔曾说过一句话,大意是“一场仗打完不算,赶紧动笔去写,写完了书,战争才算打完”,这似乎侧面反映出了书写战争史的意义和价值。在余戈看来,按照军事历史学家克劳塞维茨所说,“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所以战争绝不仅是武力的使用,武装集团的军事活动,还包括政治、外交、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对撞。 那么,在战争史作家眼中,当下世界最高关注度的俄乌战争,又有着哪些和以往战争不同的特点呢?社交媒体的无孔不入是否真的能够影响这场战争?社交媒体观战让交战双方变得“慈性化”了吗? 本期节目中,苗师傅和余戈还谈到战史书写中的“民族情感”、人类的“英雄主义情结”以及中国古代的军事传统和那些滇缅战场的老兵故事,其中也提到了多场战役,欢迎大家可以提前了解一下,做做功课,将可能获得更丝滑的收听体验。 远征军雕像 时间轴 03:30 如何理解“战争打完了不算完,写完了才算完”? 09:25 军史、战史、战争史,有什么不同? 15:30 为什么过了80年之久,才有抗战中的滇缅战场的战史? 21:00 在战史书写中,如何把握民族情感的分寸? 23:20 聊聊中国古代辉煌的军事传统:墨子、戚继光 27:45 战史太“难看”了,有什么辅助工具? 31:04 重返滇西战场:体验在炮弹堆中间吃饭 36:24 如何看待这次社交媒体对俄乌战争的介入? 43:52 “战败国”日本是怎么写那段战史的? 50:57 哪些经典战史作品值得看? 01:00:06 怎么理解人类的“英雄主义情结”? 01:06:37 战争到底是不是非理性的? 【节目中提到的人物】 菲利普·戈特弗里德·冯·克劳塞维茨: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普鲁士军队少将。著有《战争论》一书。 乔良:中国著名军旅作家、军事理论家、评论家,空军少将。曾提出“超限战”概念,即超越"界限(和限度)"的战斗或战争。 约瑟夫·史迪威:1904年西点军校毕业,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史迪威于1942年晋升中将,并被派到中国,由于他在抗战主张、争取美援、军事指挥权、远征军作战等问题上与蒋介石发生矛盾冲突,且这一矛盾日益尖锐,美国政府发出召回史迪威的命令。1944年10月21日,史迪威离开中国回到美国。这一事件也被称之为“史迪威事件”。 石原莞尔:日本军国主义鼓吹者,信奉“日莲教”。“九一八事变”罪魁祸首之一,关东军作战参谋。 【节目中提到的书(部分)】 官史:美国陆军军史中心的《中缅印战区史》、英国陆军军史中心的《英国对日战史》、日本防卫省战史中心的《战史丛书》、日本陆战史研究普及会的《朝鲜战争》和中国军事科学院的《抗美援朝战史》。 个人书写:英国李德·哈特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科尼利厄斯·瑞恩“二战”三部曲《最长的一日》《遥远的桥》《最后一役》,渊田美津雄《袭击珍珠港》《中途岛海战》,拉莱·科林斯&多米尼克·拉皮埃尔《巴黎烧了吗》,芭芭拉·塔奇曼《八月炮火》《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内维尔·马克斯维尔《印度对华战争》。 【延伸阅读】 (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取相关内容) 【互动方式】 本期节目由“三联中读”编辑部自制播出。 欢迎你在评论区留下自己对于本期节目话题的想法或问题,并订阅《天真与经验》。 节目双周二在“三联中读”app首发,双周五在喜马拉雅、小宇宙、苹果Podcast更新。更多延伸阅读、加更内容及主播互动、福利赠送,欢迎下载“三联中读”app。 内容合作:[email protected]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制作团队】 监制|俞力莎 制作人|天健 编辑|高佳琪(实习) 音频剪辑|张译丹 丨天真与经验丨 《天真与经验》是作家苗炜×三联中读独家合作的原创谈话类播客。在这档节目中,他将以知识分子的敏锐和思考,对话来自不同领域的实践者,进行人文新知、社会生活、公共话题的讨论,找寻抚慰时代困境的方法论。 “为了获得一些经验,我们还是天真一点儿吧”。 主播苗炜:人称“苗师傅”,作家,前《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原《新知》杂志主编。
主播/苗炜,作家,人称“苗师傅” 嘉宾/止庵,作家、学者,国内知名的张爱玲研究学者 欢迎来到播客《天真与经验》的第1期节目。 如果你在“三联中读”上听过《苗炜·文学体验30讲》《苗炜·文学的30次夜游》两门课程,那么应该对苗师傅不会陌生。《天真与经验》是苗师傅首次和“三联中读”合作的原创谈话类播客节目,以前是听苗师傅在课程中读书,这回,你则将有20+个夜晚,听听他和其他人如何聊聊那些书里书外的有趣见闻和话题。 本期嘉宾:止庵 首期节目,苗师傅去到了作家止庵的家中,从止庵的新书《讲张文字》聊起,畅谈了一些有关张爱玲不为大众所熟知的故事,以及被人们所误解的传说。如果用苗师傅自己的话说,那就是“自己都没有从这个角度想过”。 比如,张爱玲编《传奇》为什么第一篇和第十篇是最好的?大众推崇的《金锁记》其实是张爱玲最不喜欢的作品,改编后的《怨女》才是她认为最完美的?还有那些有关柯灵、周瘦鹃和张爱玲的交往故事,其实背后还有着新的版本。 张爱玲作品改编的电影《色戒》剧照 苗师傅说“我敢说不太喜欢鲁迅,却不敢说不喜欢张爱玲”,对于这样一位中国文学史上的女作家,止庵却在自己的小说《受命》中说效仿了张爱玲,那是一种从《红楼梦》延续而来的中国文学传统。 那么,张爱玲是如何从一位天才少女成为了书迷口中的“姑奶奶”的? 张爱玲 最后,作为初次见面,我们还是想介绍一下“天真与经验”播客名称的由来。这个名字来自英国天才诗人威廉·布莱克的诗集《天真与经验之歌》,“不要以为诗人的意思是区分两种状态——幸福天真的孩子和悲观的成年人……诗人布莱克有孩子气的幽默,有时候傻乎乎的,但也有一种闪耀的智慧。”在苗师傅看来,这个名称既定位准确,又富有诗意。 那么,“为了获得一些经验,我们还是天真一点儿吧”,也希望大家可以在这档播客中获得自己想要的经验。 《讲张文字》,作者止庵 时间轴: 04:30 人们对张爱玲的最大兴趣点:是金句?胡兰成?还是? 07:39 张爱玲为什么能拥有那么多狂热粉丝? 14:40 真正的文学史在书店里,对张爱玲真正的评价也在书店 18:35 “不迎合读者的作家,反而可能获得更多的读者”。 20:40 张爱玲编《传奇》为什么没有完全按照时间顺序? 28:04 作家的自觉与不自觉:《色戒》里王佳芝的戒指其实不该拿? 41:17 张爱玲和毛姆哪里像? 45:29 止庵:“南玲北梅”是90年代的炒作 54:15 为什么大家一般会对改编自张爱玲作品的电影有意见? 58:30 “张爱玲实际上是一个很黑暗、很绝望的作家”。 1:03:55 “粗糙”的男作家们VS敏感的女作家们 1:05:52 止庵的小说《受命》效仿了张爱玲? 1:11:07 张爱玲小说里都有哪两副视野? 【资料库:节目中提到的人物和作品】 《受命》:止庵的首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致敬《史记•伍子胥列传》和《哈姆雷特》的小说。 张爱玲相关作品(按照发表时间排序):《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琉璃瓦》《金锁记》《烬余录》《花凋》《留情》《鸿鸾禧》《十八春》《怨女》《半生缘》《色,戒》《小团圆》 《海上花列传》:清末吴语小说,中国第一部方言小说作者韩邦庆,主要描写清末中国上海十里洋场中的妓院生活。后世张爱玲将其翻译为国语,命名为《海上花》。 张佩纶:晚清时期名臣,“清流派”代表,张爱玲祖父。 黄翼升:曾任清朝长江七省水师提督,张爱玲母亲的祖父。 桑弧:原名李培林,中国内地导演、编剧,曾与张爱玲合作拍摄电影《不了情》《太太万岁》。 平襟亚:评弹作家、小说家。1926 年撰长篇小说《人海潮》,翌年创办以出版长篇章回小说为主的中央书店。曾为《平报》《福尔摩斯报》等撰文。1941 年创办《万象》月刊。 宋淇:原名宋奇,又名宋悌芬,笔名林以亮,浙江吴兴人。文艺评论家、翻译家、香港国语电影业的先锋。与著名作家张爱玲关系甚笃。 胡金人:安徽泾县人,画家。油画和国画均具个人风格,曾主编上海《艺术月刊》。 席德进:四川人,画家。 王桢和:台湾花莲人,知名作家。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梅娘:现代女作家,1920年生于海参崴。本名孙嘉瑞,另有敏子、孙敏子、柳青娘、青娘、落霞等笔名,代表作品有《鱼》《蟹》等。 【延伸阅读】 周刊文章丨止庵:有一个“晚期张爱玲”过早地结束 中读课程丨《止庵·日本文艺旅行地图》 中读课程丨《止庵·为什么要读奈保尔》 (在“三联中读”app可搜索关键词查找相关内容) 【特别推荐】 (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取相关内容) 【互动方式】 本期节目由“三联中读”编辑部自制播出。 欢迎你在评论区留下自己对于本期节目话题的想法或问题,并订阅《天真与经验》。 节目双周二在“三联中读”app首发,双周五在喜马拉雅、小宇宙、苹果Podcast更新。更多延伸阅读、加更内容及主播互动、福利赠送,欢迎下载“三联中读”app。 内容合作:[email protected]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制作团队】 监制|俞力莎 制作人|天健 编辑|高佳琪(实习) 音频剪辑|张译丹 丨天真与经验丨 《天真与经验》是作家苗炜×三联中读独家合作的原创谈话类播客。在这档节目中,他将以知识分子的敏锐和思考,对话来自不同领域的实践者,进行人文新知、社会生活、公共话题的讨论,找寻抚慰时代困境的方法论。 “为了获得一些经验,我们还是天真一点儿吧”。 主播苗炜:人称“苗师傅”,作家,前《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原《新知》杂志主编。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