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进入广告行业,摸到了那个黄金时代的尾巴, 2019年成为行业自由职业者, 14年来经历了4A金字招牌的无脑崇拜,到本土广告人的全面胜利。 分享一个广告从业样本的见闻: * 酒池肉林x协会,没有专业技能,全是人情世故; * 说话英语夹杂的由来; * 那些消失的岗位:完稿,Traffic; * 日新三万的行业灯塔; * 最耍大牌的明星,口中的雪茄不能熄; * 老鼠人月薪2700,被迫天天出入CBD; 【说话人】 罐子,好奇心饲养员 【关于次卧】 一个话很多的人,一个很多好奇的人 【收听方式】 随手打开习惯的音频平台搜《次卧》试试,说不定就搜到啦
通过“专点看不懂的”和“一点到底”的方式, 我终于冲出了我的淘宝信息流, 再一次见到了淘宝新世界! 今天特意来分享自己的大惊小怪! 01:20 澳洲土特产盘点,从袋鼠睾丸到澳洲人自己的豆汁儿; 07:09 摆脱淘宝信息茧房小技巧; 09:54 “满头问号”系列,不怕莆田假,就怕假普莆田; 22:30 “爱美之心”系列,增高鞋垫早已成古董单品; 27:15 “懒人福音”系列,恨自己生错了时代; 33:28 “赛博电线杆广告”,投机倒把集中营; 41:29 “抽象系列”,不理解但是看起来真的好开心; 44:53 人类刚需; 【说话人】 罐子,好奇心饲养员 【关于次卧】 一个话很多的人,一个很多好奇的人 【收听方式】 随手打开习惯的音频平台搜《次卧》试试,说不定就搜到啦
澳大利亚有自己的佛罗里达, 今天和大家分享袋鼠国的一些奇葩日常! 由于“闲人集锦”过于碎片化,就不做时间线跳转了,给大家列个大概吧: * TA!光天化日翻进你家,不图钱不图财,只为半口苹果,一罐可乐哗啦啦; * TA!澳洲队长,一手握方向盘,一手拎汽车门,红灯停,绿灯他是真行; * TA!晒1000刀罚单,只因开车时煎了牛排; * TA!粗中带细,打着右转弯灯,碾过绿化带原地掉头; * TA!坐在大巴车头(车外版),化身迪士尼在逃王子; * TA!公众场合假装癫痫,只想被男性压身制服; 从左至右:停车位午睡,迪士尼在逃王子,假癫痫男的迷之操作 【说话人】 罐子,好奇心饲养员 【关于次卧】 一个话很多的人,一个很多好奇的人 【收听方式】 随手打开习惯的音频平台搜《次卧》试试,说不定就搜到啦
歧视,是指身份标签带来的不公平待遇, 分享两年以来在澳洲的“不公平待遇”, 从买口红到换轮胎, 从当地健身房品牌到宜家, 一开始以为这遍地都是种族歧视, 现在来看, 只是来到了一座没人在好好上班的城市。 最后的题外:录播客两年了,第一次正确使用麦克风! (我也没称职到哪里去) 【说话人】 罐子,好奇心饲养员 【关于次卧】 一个话很多的人,一个很多好奇的人 【收听方式】 随手打开习惯的音频平台搜《次卧》试试,说不定就搜到啦
最近刷到太多吐槽甚至谩骂“脱口秀性别议题泛滥”的话题, 作为一个互联网样本,我今天要回嘴! 什么叫“只讲性别议题”?什么叫“讨好女性观众”?什么叫“脱口秀完了”? 到底是谁的标准在定义脱口秀,女性又怎么不能被讨好了? 男性被讨好了那么多年,现在才讨好女性还晚了呢! 有些脱口秀有可能确实不好笑,但更多的只是笑容转移而已,从你脸上转移到她脸上。 朋友们,女性的站起来不代表男性的倒下,除非,你本来就踩在女性身上。 从一个普通男性的角度分享,“留几手们”到底在不高兴什么? 我的建议,有不舒服就去琢磨到底为什么不舒服, 不然的话,以后不舒服的日子还长着呢。 【说话人】 罐子,好奇心饲养员 【关于次卧】 一个话很多的人,一个很多好奇的人 【收听方式】 随手打开习惯的音频平台搜《次卧》试试,说不定就搜到啦
由于担心被自己的信息茧房惯坏变得狭隘, 便保持着定期去别人的信息茧房串门的习惯,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近期的信息刷新点: 16:04 【三和大神】 “打螺丝一个月,厂里拖欠工资不说,还被骂像狗。现在打两天零工去网吧打游戏,谁都不欠谁,活得自由。” 指路B站——摩的司机徐师傅《三和大神天花板》 19:36 【COS委托】 聘请专业Coser,在现实世界扮演虚拟世界中的心仪者,进行“角色扮演约会” 24:36 【ASMR讨骂】 “我的解压方式是去重复体验那种不被爱着的感觉。” 指路网站《别的》 35:20 【挂厕文化】 网络厕所成为年轻人强烈负面情绪宣泄的最佳选择:互联网同温层的空间能被信任,完全匿名的规则又让人无需顾虑太多。 44:42 【Freeze Branding】 冷冻烙印纹身,本是一种牲畜烙印方法,一些农民使用这种方法作为热烙印的一种不那么痛苦的替代方法。 【说话人】 罐子,好奇心饲养员 【关于次卧】 一个话很多的人,一个很多好奇的人 【收听方式】 随手打开习惯的音频平台搜《次卧》试试,说不定就搜到啦
这里的大龄文盲特指我本人! 到了想读书的年纪,不知道从何读起,于是从高分榜,必读榜入手, 可是苦了我的三分钟热情! 今天和大家分享大龄文盲读畅销榜和必读榜的苦! 07:18 “75挑战”的题外话结束,正式开始吐槽图书经典榜! 《瓦尔登湖》:一个财富自由的中产白男,跑去森林边做精神生活的富足练习; 《人性的弱点》:90年前的职场小红书,教你如何取悦别人; 【说话人】 罐子,好奇心饲养员 【关于次卧】 一个话很多的人,一个很多好奇的人 【收听方式】 随手打开习惯的音频平台搜《次卧》试试,说不定就搜到啦
“流浪汉”的称谓再一次让无家可归者里的女性消失, 所以在播客里我们称他们为“无家可归者”或者“浪人”。 澳大利亚人口普查机构数据: 全国无家可归人数从 2001 年的约 95,300 人增长到 2021 年的 122,000 人, 每月大约有 10,000 人进入无家可归状态, 每四天就有一名无家可归的年轻人死亡。 为什么在国内几乎见不着无家可归者的同时,国外的无家可归者“遍布街头”? 是什么让人们无家可归? 怎样的人最容易成为无家可归者? 澳洲社会又提供了怎样的支持? 谢谢在“服务与支持无家可归者的NGO”实习半年的社工Juli, 让我对无家可归的这个群体多一点了解。 【说话人】 罐子,好奇心饲养员 【嘉宾】 Juli,女权主义积极学习分子 【关于次卧】 一个话很多的人,一个很多好奇的人 【收听方式】 随手打开习惯的音频平台搜《次卧》试试,说不定就搜到啦
“跨性别”的自我认同若不加限制,是否人人都可“自称女性”进入女性空间? 是否有权力结构的人(例如男性)会“以女性身份”为由侵犯女性权利? 跨性别群体的个例负面的传播,让人容易忽略其群体的普遍性和脆弱性。 究竟谁来定义,怎么定义“什么才是女性?” 女性,需要被定义吗? 03:46 被脑子负面个例冲洗,引发对跨性别女的敌意 10:44 如何定义女性,怎么样才算女性 30:40 跨性别群体的体育竞技 37:53 “跨性别女”和“跨性别男”的生存大不同 【说话人】 罐子,好奇心饲养员 【关于次卧】 一个话很多的人,一个很多好奇的人 【收听方式】 随手打开习惯的音频平台搜《次卧》试试,说不定就搜到啦
如果说浴室是一个人的“人生KTV”, 那我觉得一个人驾驶的车舱内就是一部《活着》, 一个人开车的时候,就是“世界你是主角,其他人都是NPC”的具像化。 然而,汽车赋予了驾驶者匿名性和力量,这是非常糟糕的组合, 会进一步释放心中的恶。 分享汽车带来的“匿名性”: 1. 心理距离的诞生 * 去个体化:当人被封闭在金属车厢内,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被遮挡,会产生一种”匿名感"。这种匿名性会降低自我约束,让人更容易释放攻击性 * 工具化认知:司机更容易将其他车辆视为”移动的障碍物"而非"载着人的汽车",这种物化倾向会削弱共情。 2. 环境压力的催化 * 战或逃:堵车、抢道等场景会激活人的应激反应。在封闭空间内无法"逃跑","战斗"本能便通过鸣笛、辱骂甚至追逐表现出来。 * 控制感失衡:驾驶中人对速度、路权的掌控欲极强,一旦被干扰(如被超车),会产生类似"领地受侵犯"的愤怒。 3. 共情机制的失效 * 面部表情缺失:人类共情依赖面部神经镜像反应(看到别人皱眉自己也会不适),但隔着车窗和防晒膜,这一过程被阻断。 * 快速决策需求:驾驶需要瞬间判断,而共情需要时间思考。大脑会优先选择更原始的”威胁反应”而非理性共情。 * 【说话人】 罐子,好奇心饲养员 【关于次卧】 一个话很多的人,一个很多好奇的人 【收听方式】 随手打开习惯的音频平台搜《次卧》试试,说不定就搜到啦
“假如你是上帝,你会制定一条什么规则?” 在Reddit和Quora上,最受欢迎的一条普世规则是“黄金法则”: “You must treat all people as you wish to be treated.” 但作为普世规则,这条法则具有相当多的前提约束, 脱离了约束,就会造成世界混乱,比如: •“我希望别人打我,因为我有受虐倾向,所以我打别人没问题。” •“我喜欢孤独,所以我孤立他人、断绝联系也可以。” 感觉不如我们中文世界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具有直截性。 在邀请DeepSeek和ChatGPT同时进行规则制定后,GPT让人大失所望! 无视现实自然规律版: ChatGPT:“在对他人做出决定或行动前,必须先切实感受对方将因此产生的情绪。” DeepSeek:“每个人都必须像理解自己一样理解他人。” 符合现实自然规律版: ChatGPT:“每个人在成年后,每年必须花一个整月时间做“最低社会价值”的工作,且禁止通过任何身份背景获得优待。” DeepSeek:“任何个体或组织在行使权力时,必须全程公开其决策过程与利益关联,并接受受影响者的直接质询。” 【说话人】 罐子,好奇心饲养员 【关于次卧】 一个话很多的人,一个很多好奇的人 【收听方式】 随手打开习惯的音频平台搜《次卧》试试,说不定就搜到啦
最近有一个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想法,分享给大家,就是【生活的模块化需求】 最开始的出发点是从女性主义出发, 是否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在关系中摆脱情感劳动过度承担,重建边界与尊严,拿回主体性。 然后想到人的需求并不会因为意识觉醒而消失,比如虚荣、控制、表达欲,这都是构成人类丰富性的部分。 但我觉得很多传统的满足他们的场景都比较令人不适,比如炫耀、控制他人、情绪勒索。 而需求模块化是不是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更成熟、更友好的满足方式呢? 通过认识需求,用拼图思维满足需求,从而达到情感自足? 举例:以“虚荣心”为例 传统满足路径(可能带来负面观感) • 在酒桌上炫耀自己的收入、关系或经历 → 容易引起反感、社交紧张 模块化替代方式(理性、体面) • 在社交平台发布一定质量的内容(如专业见解、知识科普、生活美学分享),获得点赞与认可 → 虚荣心得到客观而不侵略性的满足 • 参与专业社群,输出经验或建议 → 获取成就感与尊重 我想象中的这是一种将各类心理需求(如虚荣、归属、安全感、表达欲、控制欲等)进行有意识地再分配的生活方式,通过更合适、更健康的渠道去满足这些需求,而不是依赖单一的人、关系或场域。 不过也是不成熟的一个想法,其中也有很多弊端,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呀! 【说话人】 罐子,好奇心饲养员 【关于次卧】 一个话很多的人,一个很多好奇的人 【收听方式】 随手打开习惯的音频平台搜《次卧》试试,说不定就搜到啦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