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蟹工作比较忙,柳邀请对象、播客投资人、12年建筑师健哥聊聊他的职场生涯。本来规划介绍一本书《毫无意义的工作》,但没想到我俩聊到中段已经跑题,把本期变成了信马由缰的故事会。 他的职业生涯诠释了本播客标题「完犊子了」,经历过裁员、降薪、超长加班,但他也找到了建筑业的乐趣,并且不准备转行。高周转不再,行业降温,重回理性,或许可以让更多热爱建筑的人不至于沦为耗材,在相对正常的工作节奏中找到画图的乐趣,找回行业的初心。也希望老板有点良心,别欠薪、别搞强制加班,尊重人。 准备的内容基本没聊到,聊到的内容很多没准备,因此本集有一些生涩之处,已尽量进行剪辑,请大家多多包涵。 01:03 建筑牛马12年职场路,身体力行诠释「完犊子了」 03:41 出师不利,踩中限墅令雷区 07:53 职场重大滑铁卢:去新疆,被欠薪,每天蹭饭 14:10 大开眼界讨薪路,八仙过海显神通 18:51 恒大项目多难做?出差4个月,24小时待命 27:58 一周多个强排项目,连续加班肛周脓肿 34:37 头部设计公司抓摸鱼:HR统计快捷键 37:10 高周转是如何结束的? 40:50 理想工作不理想,暂停之后的存在主义危机 43:10 转行还是坚持?竣工牌署名很光荣,纯粹地画图很幸福 45:30 刘家琨获普利兹克奖,他代表了建筑初心 50:20 AI替代不了建筑师,Manus做不出来鹿野苑 51:47 年轻建筑师的机会在变少,更多在「为爱发电」 55:10 狗屁工作,殊途同归
信奉「书斋漫游」的柳,在终于完成拖延了五年的西班牙之旅后,突然领悟了旅行的乐趣。 资深旅者蟹,虽然在旅行时才会觉得自己真正活着,却一直抗拒将旅行变成生活、彼岸变为此岸的选项。 本期节目中,结合阿兰·德波顿的《旅行的艺术》一书,我们分析旅行中难忘的往事,并重新思考旅行的意义。 详细得可怕的规划,特种兵式的日程,「好学生」式的旅游方式会带来什么问题?为什么精心规划的旅行,最快乐的时刻往往发生在规划之外?旅行结束后的怅然若失如何应对?旅行是否能帮助我们观照内心? 00:04:01 纪录片和vlog那么多,为什么还要又花钱又花精力去旅行? 00:05:06 文学史上知名的「放鸽子」:期待已久的旅行迫近时,却感到深深的厌倦 00:07:00 一次旅行的发心其实和爱情差不多 00:09:49 不推荐用这个app做旅行规划! 00:11:58 攻略只做60%,柳差点错过西班牙第一大艺术博物馆 00:15:44 数字时代到来前建设的景点,还是得去现场看啊 00:19:14 旅行中不确定的渴望,打开奇妙的世界 00:21:51 独自旅行的主体性:咱就是要花着房费躺一天! 00:23:30 把旅行当成换个地方生活,方便面拯救了我的秩序感 00:25:44 你也会在旅行中有信息焦虑吗? 00:39:01 看着绝美的建筑和艺术品时,已经感觉到遗憾了 00:40:51 如果注定要遗忘,我们为何依然向往 00:46:22 如何「远观」当地人的生活 00:55:01 在巴塞罗那跑步跑出了国家荣誉感 01:01:06 「融入当地」的旅行和「宅在酒店」的旅行,更喜欢哪种 01:07:42 如何接受旅行后的怅然若失 01:08:23 终其一生,福楼拜再也没有回去过埃及 01:15:37 遗忘也是一种美德
本期,蟹和柳聊聊人与动物的关系。虽然我们都养宠物,也会在「是否可以食用猫肉/狗肉」这样的问题上犯难。即使是严格的素食主义者,也会在用开水烫死啃食木质家具的白蚁时,从道德高地连连退却。当人类决定哪种动物应获得更多保育资源,总是和它们的可爱程度息息相关…… 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犹如「身处复杂浩瀚的道德星际」,充满不可思议的矛盾性。那么,为什么要关注动物,为什么要讨论动物的道德意味?——人对待动物的态度是观察人类自身的一面镜子,也是一个思想碰撞的实验场域。 本期我们讨论了一些大开眼界的案例,试图探寻人们如此行事的内在逻辑。例如,丹麦动物园为什么要在公众面前宰杀一头完全健康的幼年长颈鹿?眼睁睁看着亲手养大的小猪被送入屠宰场,是什么感觉?为什么互相厮杀的斗鸡活动,却不比每天食用的肉鸡更加残忍? 00:00:13 养宠人士抛出「引战话题」 00:03:36 动保人士说的cage free不就是溜达鸡吗? 00:06:22 斗胆讨论,吃狗肉在什么条件下是能接受的? 00:08:33 蟹认为阳痿和秃头是不值得动物实验来开发药物的 00:11:52 斗牛和马戏团哪个更残忍?我们的答案和大多数人不一样 00:17:41 你愿意牺牲一个人去救500只狗吗?50只呢? 00:19:59 📚《为什么狗是宠物,猪是食物》 00:23:38 吃狗的妖魔化,是来自于欧美的伦理标准吗? 00:28:53 「所有动物生而平等,但有些动物比别的动物更平等」 00:32:36 宠物权利占据多少城市公共资源,是合理的? 00:34:49 为什么我们反对仅仅把有生命的动物当成财产 00:39:48 保护传统的界限在哪里 00:44:10 丹麦动物园长颈鹿事件:「令人毛骨悚然的硬心肠」 00:48:06 你愿意度过美妙一生后英勇赴死,还是一辈子活在地狱里? 00:53:46 不吃「有脸的肉」也太虚伪了吧! 00:57:33 在世界上还有孩子吃不上饭的时候,谈论动物权益意味着什么? 00:59:33 人对动物保护的重视优先级,是根据动物眼睛的尺寸而定的 01:06:45 不断进行道德思考也是生而为人的一种义务 01:09:55 🎬《银之匙》 01:11:24 给小猪取名「猪肉饭」,亲手喂大后送去杀掉 01:14:13 「直视残忍」也是自然教育中的重要一课
一针下去,她血肉迸裂,脊骨打开,后背爬出一个血淋淋的、年轻漂亮版的分身…… 分裂的是肉体,扭曲的是灵魂。「物质」注定上瘾,「完美」必定崩盘。 本期,蟹柳聊一聊戛纳电影节之后大火的身体恐怖片🎬《某种物质》,以及它的「性转版」灵感来源,奥斯卡·王尔德写于十九世纪末的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两个相隔一百多年的故事,相似的叙事内核:两个自恋的人,对于青春美貌的贪婪,以及随之而来的恐怖后果…… 自恋永远伴随着自恨吗?为什么我们会对自恋上瘾?男性和女性拥有青春美貌之后,为什么是截然不同的故事走向?古老的寓言为何一再重演,在当下又有什么新的启示? 00:02:03 看得很「疼」的身体恐怖片 00:04:25 又老又丑的掌权男性,却嫌弃女明星衰老过气 00:09:26 影片设置的「七天交换律」为何注定崩盘 00:13:27 我们对另一个「我」的嫉妒和盘剥比对他人更甚 00:17:28 当极度自恋转换为极度自毁,噩梦中的怪物登上舞台 00:21:51 男性凝视、传媒帮凶,复仇的血浆平等地喷射在座的所有人 00:24:20 你以命相搏的完美和爱,转天不过是地上一滩脏污 00:26:37 「媚男」美学与恐怖片影史致敬 00:31:03 自恋始于自我厌弃,对完美的「假自体」上瘾 00:33:33 自恋者会陷入无尽的空虚-关注循环 00:35:24 当代生活导向自恋成瘾的第一个面向:社交媒体的凝视 00:39:50 当下流行的减肥药司美格鲁肽,是真实版的「某种物质」? 00:41:23 「你本来就很美」这样的说法,为什么也是有问题的? 00:47:19 「Better version of yourself」的诱惑 00:48:33 为什么女性在故事里总是「空虚」又「虚荣」? 00:51:17 影片本身是否在助长女性被凝视、被剥削的图像传播? 00:57:11 道林格雷的画像,一个19世纪版纳西索斯的故事 01:02:12 当他发现自己长得好看,就从被凝视的客体变成了欲望的主体 01:05:32 要获得原本不属于你的东西,就要付出灵魂作为代价 01:09:53 自恋,让「美」成为枷锁和暴行
邵艺辉的《好东西》,在拍一种很新的当代都市喜剧。这部电影轻盈,灵气四溢,又处处和女性的现实遭遇发生激荡和共鸣,让蟹和柳看后惊喜不已。荧幕上女性角色之间互相当「妈」的美好友谊,也成功治愈了我们心中被「爹味男」造成的创伤。 本期播客,在安利影片的同时,我们也拷问自己在「觉醒时代」下的两性价值观:「女权男」是男性理解女性道路上的进步还是倒退?Situationship中,是谁先爱谁就输了吗?遇到「回避型渣男」怎么应对? 蟹说邵艺辉有潜力成为「中国的Greta Gerwig」(《芭比》导演),却锐评本片「有佳句,无佳章」。柳尽管哭了大半部影片,也认为片中女主遇到的困境是个伪命题。请在评论区尽情拍砖:我们从鸡蛋里挑的骨头有道理吗? 00:01:35 好字拆开是「女子」,her story对应history 00:04:40 为什么「结扎」能让部分男性破防啊? 00:06:25 女性之间互相当「妈」、彼此支持的情感 00:14:01 《再见爱人》里的麦琳是失衡的「妈」?「妈」是照护者还是控制者 00:18:22 女性互相当妈,男性互相当爹 00:19:20 当「妈」也是一个彼此筛选的机制,关系中没有哪一方是无责的 00:21:36 你想当登上舞台的人,还是在台下鼓掌的人? 00:25:36 「总要有人对你道歉」:原生家庭的创伤,可以被自己选择的家人治愈吗? 00:28:20 到底是谁在要求女性「既要、又要、还要」? 00:31:22 什么是两性关系新脚本,以及它带来的困惑和摸索 00:33:22 女强男弱,男性如何自处 00:35:52 一起做家务是爱,性同意也是爱 00:37:13 Situationship,一种很当代的恋爱关系 00:41:34 做梦也没想到,会在国产片的大荧幕上看「女权男」雄竞 00:42:56 表面女权内心普信的男人,是理解女性道路上的进步还是倒退? 00:45:45 爱情的推拉游戏里,爱的更多的一方是输家吗?「恋爱脑」有什么错? 00:52:35 遇到胡医生这种「回避型渣男」,足以拿捏年轻时的柳 00:59:02 我们爱邵艺辉,但还是想吐槽…… 01:15:56 觉醒后的女性怎么面对自己?先站上台试试再说 01:17:23 反套路、反成功学的叙事,是chill又温柔的减压 01:18:30 理想消亡之后,依然面向未来
美国大选前夜,蟹和柳聊一聊近日大火的政治主题韩国综艺《思想验证区域》。在一个实验性的微型社会里,持有两极观点的人们如何共同生活?面对社会和政治的敏感问题,面对「不良分子」的威胁,他们会如何反应,又会激发出怎样的火花? 在精妙的游戏规则限制之下,熟知《老大哥》等生存综艺的柳,期待选手们「撕得更响一点」,而蟹却在为看不清选手面具后具体的人而苦恼。随着美国大选结果尘埃落定,这档综艺也成为当下愈加分裂的政治图景的一个乌托邦式的缩影。 无论「左」还是「右」,「女权」还是「平权」,「传统」还是「开放」,持有完全不同政治观点的人,还能共同打造一个和谐共享的社会吗?小到个体层面,这样的人彼此间能进入亲密关系吗? 00:01:33 豆瓣9.6的综艺神作,12个政治观点极端不同的人生存挑战 00:04:17 韩国已经是男女平权的社会了吗?政治光谱测试的现实指涉 00:06:39 分配、劳动、财税、移民、犯罪……最小化模拟现实政治 00:13:41 「我真有一头牛」:蟹和柳的政治倾向 00:18:04 令人眼前一亮的女性领袖与她所引发的争议;女性要想服众是否会更难? 00:23:04 「君子朋而不党」,女性互助vs政治家的策略 00:29:58 节目中最死硬的几个直男,柳却都不讨厌 00:33:26 利己抑或利他,和一个人的财富水平有关系吗? 00:36:22 韩综的勾心斗角还是过分体面了,没有激发人性之恶 00:41:30 人的行动是依据政治理念上的「道义」,还是结果导向的「利益」? 00:47:28 「知行合一」是可能的吗? 00:53:35 政见不合的人能在一起吗?蟹和柳给出了相反的答案 00:59:02 如果不能和伴侣讨论杨笠,对亲密关系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 01:02:25 爱具体的人,还是抽象的理念? 01:07:18 看完节目对人性还有信心吗? 思想验证区域中的倾向测试地址:https://thecommunity.co.kr/home 大家可以使用sider等AI扩展工具将题目翻译为中文/英文。
逐渐觉醒「我是谁」的蟹,和躺平接纳「妈妈的期待」的柳,本期来聊一聊东亚女性的中年叛逆:如此生活三十年,怎么突然就产生了「出走的决心」? 好学生如我们,仍然抽烟、喝酒、文身。从青春期的一身反骨,到二十多岁时辞职、弃学,如今人到中年,我们仍屡屡产生叛逆的冲动。为什么电影《出走的决心》能引起广泛的社会共鸣?东亚女儿和东亚妈妈们,拼尽全力想要反抗的究竟是什么?我们向往的是出走后的自由人生,还是作为形式的叛逆本身? 叛逆的母亲,出走的娜拉。大厦崩塌后,「延宕的梦想」该走向何方? 00:00:41 垮掉的80、90后,长大后纷纷中年叛逆 00:01:52 为什么东亚女性的叛逆往往「抛夫弃子」 00:04:34 人类学视角下的文身企图,柳的文身竟然是融入集体的尝试 00:08:18 你永远不知道一个乖乖女耳机里在听什么歇斯底里的音乐 00:15:51 「无因的反叛」还是「做自己」,东亚乖女的叛逆该怎么理解 00:20:08 生活中那些细微的叛逆,是柳夺回掌控感的努力 00:26:26 自我需求长期被压抑的蟹,通过叛逆来撕裂「假自体」 00:33:32 所谓「融入不了社会」的叛逆,只是无法满足某些预期而已 00:35:37 为了抵抗掀桌的冲动,只能拒绝加入饭局 00:38:12 「出走」其实是女性的「弑父」叙事 00:42:11 《出走的决心》的双线叙事和女主角延宕的梦想 00:45:04 无限奉献的母亲到底「图什么」?为什么经济基础决定家庭地位是虚伪的压榨 00:52:21 电影版丈夫改的更「温和」了,蟹柳却觉得这样更好 00:54:14 只会说漂亮话的女婿「错」得很隐蔽 00:57:10 母亲出走后,女儿要继承家庭照护的责任吗?如何斩断创伤性依恋的母女传承 01:08:03 开车是特别能给人带来主体性的一个动作 01:10:31 娜拉出走后的戏码,总是缺乏想象力 01:14:33 出走的导火索,有时小到只是为了辣椒自由、抹茶冰激凌自由 01:17:08 男性出走总是会开启伟大冒险,而女性的出走故事往往空间局促
为什么中文里,骂人的字几乎都是女字旁?为什么「先生」是女性的尊称?为什么女性领导者的声音会被认为不是太尖利,就是太温柔? 本期蟹和柳来聊聊语言中的厌女症。语言并不是中性的,而是父权制的产物,日常语言中,处处存在着性别偏见,强化着已有的性别刻板印象。与此同时,女性也以一词一句为战场,突破语言背后的父权结构,争夺对语言的主导权。 结合📚阿曼达·蒙特尔的《语言恶女:女性如何夺回语言》以及🎬纪录片《我听起来gay吗?》,我们来探究作语言作为一种社会建构,如何反映并影响我们的身份认同,以及在语言的战场上,强韧的女性反击力量是如何发生的? 00:01:38 Holy clit, 太「蒂」了! 00:04:09 语言是父权制的产物,处处存在性别偏见 00:06:00 羞辱女性就称她为荡妇,羞辱男性就称他为女性 00:08:43 bitch和ho怎么成了一种女性之间的亲密称呼 00:12:14 偏见在语言中的表现:默认男性是普世人类 00:16:39 用中性词来消除偏见:they/them和TA 00:20:20 「即兴演奏会」式的女性交谈 00:23:06 教女性说话,是赋能吗? 00:31:53 叫异性同事「亲爱的」,算语言性骚扰吗? 00:35:01 女性声音的双重束缚 00:37:12 骂人能避开母亲的问候吗? 00:42:27 「女导演」这类称呼是赋能还是偏见? 00:46:44 「楠丁格尔」这个案例为何激起公愤 00:52:05 做播客后,听别的播客会在脑海中帮他们剪口癖 00:55:05 「丽」「芙」这类词是专属于女性的译名吗 01:01:35 「让我来教教你」?请您闭嘴 01:04:02 建议取消称呼女性为「先生」 01:09:55 语言的使用加上这么多限制,还能不能说话了? 01:12:03 Do I Sound Gay? 语言如何塑造和改造自我认知 01:19:05 为什么想要听起来成功自信,就要学白直男的腔调 01:23:54 在通讯录的世界,更像女性也会被贬低
「我报了一个半马。」8月的某一天,柳对蟹说。 半年时间,柳突然从一个从来不跑步的人,进化成了一个参加崇礼半程马拉松并成功完赛(而且成绩还不错)的人。转变如此猝不及防,用柳的话说,「每年都要整个活儿,今年就是马拉松。」 真的有这么简单吗?跑步最痛苦的竟然不是累到一边哀嚎一边跑,而是摆脱运动中的好学生心态?Keep奖牌、运动装备和完赛后的朋友圈,竟然是这些支撑柳跑完全程? 半途而废也没什么,抱着这样的心态开始跑步吧! 00:00:36 有「魔鬼赛道」之称的崇礼马拉松 00:02:52 从不爱到坚持,转变是如何发生的? 00:08:12 怎么也没想到,柳开始跑步的契机竟然是…… 00:10:36 长跑是一种日常生活的逃避? 00:12:53 keep花里胡哨的奖牌是真能激励人啊 00:13:56 在北京的「中央公园」跑一跑,尸体暖暖的 00:17:34 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你就开始跑步了 00:19:40 自律让柳更自由了……吗? 00:26:27 再跑一公里就能发朋友圈了! 00:30:18 不小心报了「魔鬼赛道」 00:34:06 比赛当天超级冷,柳穿着无袖上衣和短裤参赛 00:38:22 新手跑马,偷感很重 00:41:24 「撞墙」是啥,累得赛道上大声哀嚎 00:45:42 给普通人的跑马经验分享 00:50:08 跑完了,还是要面对生活中的空虚感 00:51:58 好学生的成绩和乐趣几乎是相反的 00:59:41 如果有一天我对成绩有了要求,那是最痛苦的事
*本节目不提供任何医学/人生建议,大家如果有身体不适还请进遵医嘱 一个丁克发现自己怀孕的时候,会发生什么? 往往在遇到艰难选择的时候,才能测出自己的真心。而女性对于自己身体的选择,只要出自本人意愿,就不算错误。 这一路上,我补上了人生中缺掉的生理卫生课数节,学习了医院挂号方法论,成功晋级时间管理大师,也收获了来自亲友的无数支持与爱❤️现在回想起来,仍然会为自己的幸运感到不可思议。 PS. 柳已经满血复活,并且成功跑完崇礼半马。 01:23 从这里进入正题 03:45 发现房间里的大象 06:13 柳的第一反应:算时间、排日程 09:23 老友记诚不我欺 & 物理学不存在了 11:34 疯狂安排,是恐惧失控的应激反应 13:27 医院Day1:检查流程让时间线完全崩溃 20:18 在柳看来,妈妈的知情是一个天大的事情 23:45 中英文信息对冲:外国女的能做到,我也可以 31:02 对象告诉妈妈之后…… 36:11 医院Day2:夜晚急诊室,老天也帮我一把 40:58 医院Day3:生化还是流产,关乎14天假期 47:32 重建情绪:不能既要又要,仍感怅然若失 59:16 关于孩子和丁克的选择 1:03:17 为什么我们想要控制身体,却无法爱身体 1:11:28 上天安排还是自我选择,小径分岔的花园
「妈妈,人生是旷野……」 打开社交软件,你肯定也刷到过这句话。裸辞、旅居、换赛道;去乡野,去海边,去有风的地方……那些令人艳羡的风景,看似自由无边的生活,文案都在不遗余力地宣讲这样一个概念: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抛弃「有限游戏」,追求「无限游戏」,才是人生的真谛。 但是,真的如此吗?太多人把「无限游戏」以及与之相近的概念当作一种收割用户的韭菜刀,一个便捷地成为人生导师的法宝。本期节目,蟹和柳细读《有限和无限的游戏》这本书,分析一个哲学概念为什么红遍全网,又是如何成为成功学的帮凶。 旷野上的人生,真的比轨道上的人生更自由、更自洽、更快乐吗? 📚本期推荐的书籍:《有限与无限的游戏》 作者:[美] 詹姆斯·卡斯 🎬本期推荐的电影:《心灵游戏》(Mind Game, 2004)导演:[日] 汤浅政明 00:00:55 衡水张同学的「轨道」故事 00:06:59 学霸网红俞同学的「旷野」故事 00:11:00 在「有限游戏」与「无限游戏」的概念中理解两种人生 00:14:01 两种游戏的八大不同与本质差异 00:22:28 《有限与无限的游戏》这本书的启示 00:26:54 人生是否是「升级打怪」? 00:30:21 旷野里,到处都是韭菜刀 00:31:14 游戏人生所需的基础资本 00:33:00 如果找不到spark,要怎么过当下的人生 00:35:46 旷野真的比轨道幸福吗? 00:37:56 社会有一层必然性的面纱 00:39:29 「无限游戏」概念走红背后的社会原因 00:42:39 为什么要警惕网红概念成功学化的倾向 00:46:20 结构化的性别不平等造成女性被「割韭菜」的现状 00:51:39 我们为什么需要人生导师 00:54:12 警惕「导师」话术的PUA骗局 00:58:36 张同学和俞同学的故事,换一种讲法 01:00:00 《心灵游戏》:生而为人,能否挣脱必然性的枷锁 01:05:24 「我出生了」:非因果的绝对起点 01:09:05 孙悟空能逃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吗?
近年来,文艺圈的花式「塌房」数不胜数。但是艺人失德之后,那些我们曾经深深喜爱的文艺作品,要如何看待呢?那些年我们错付的爱和信任,是彻底再见,甚至不承认「爱过」?还是看清艺术世界中道德的复杂性,依然承认它们的审美价值? 本期,我们拆解道德与审美的细微之处,在具体的文化语境中探讨风行一时的「取消文化」和「觉醒文化」。 每一个问题都没有简单或者统一的答案。在聊到曾经错爱的艺术家时,蟹和柳也暴露了各自岌岌可危的道德边界。即便如此,我们依然想发起讨论:如何划清界限?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下你最心痛的「塌房」案例,以及你随后对相关作品的反应。 📚本期推荐的书籍: 《划清界限?如何对待失德艺术家的作品》 作者:[美] 埃里克·豪陶洛·马瑟斯 00:01:39 道德有光谱,不提供答案,只提供思考角度 00:03:22 明星的花式「塌房」 00:09:02 最心痛的明星「塌房」:爱有多深,恨就有多痛 00:15:42 作家「塌房」:虚构的边界何在,文学是否是巧言令色? 00:21:30 「觉醒文化」和「取消文化」是什么? 00:25:53 所谓「文化挪用」要怎么定义? 00:27:23 《划清界限》:艺术作品的道德和审美法则 00:30:40 问题一:失德,是否会影响艺术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 00:37:02 问题二:欣赏失德艺术家的作品是错误的吗? 00:44:47 问题三:失德艺术家应该被「取消」吗? 01:01:42 问题四:喜爱的艺术家「塌房」了,我们应该怎么办? 01:08:10 衍生讨论:如何区分反讽,和对恶的宣传? 01:12:42 制片人如何看「暴君」式的导演? 01:17:38 道德两难:观看盗版算是抵制失德艺术家吗? 01:19:38 「一星运动」能惩戒失德艺术家吗? 01:22:38 以JK罗琳为例,聊聊「觉醒文化」是否矫枉过正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