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表达欲消失了吗?至少这一期证明:暂时没有。停更大半年后,我们回来啦。这次想聊聊很多人正在经历的困境:朋友圈的文字打了又删,评论区长篇大论却只能保存在草稿箱,为什么想说的话越来越少? 我们从各自这大半年来的空白聊起:蛋妞开始在学校里就职,过上了备课授课的日常;小盒子继续在出版行业打工,每天面对着书稿和杂务。一方面,生活比较平淡,不足为外人道也;另一方面,我们对自身的表达要求颇高,不想留下一些无关痛痒又不堪回首的内容。我们不是放弃了表达,我们只是对表达更加审慎。 我们追求的是一种凝练过后的公共表达,它与朋友圈的分享、碎片化的杂感不同,它首先需要对得起自己,让自己事后看来不至于羞愧。影响表达欲的因素很多,心理的,社会的,技术的,但不表达不等于不想表达,暂时无法实现的表达,也应该得到私人的记录,这没准会成为你未来表达埋下的种子。 总之,我们还在,也谢谢大家仍然还在! |谈话人 蛋妞、小盒子 |内容提要 我们并未消失,我们仍要表达 蛋妞的学术生活,小盒子的编辑生活 你觉得没有表达欲,是因为你能力不足吗? 公共表达是不预设特定对象的,那朋友圈算是公共表达吗? 言论风险的成本,影响着我们表达的欲望和方式 “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VS“误解他人是每个人的宿命” 同温层对表达欲的保护会导致“信息茧房”吗?
学服装设计的17岁中专女生姜萍,闯进了全球数学竞赛12强,持续引发关注,支持者和质疑者的口水仗延续至今。但我们今天不想讨论事情本身的真假,也无意在各种“证据”里当网络的法官,我们要抽离出来,讨论这件事背后体现着的“后真相时代”的一些特征。 后真相时代,不是说没有真相,也不是说不需要真相,而是真相可以自定义,从情绪需求出发,真相被批量生产,人人都有自己的真相,真相成了叙事。真相贬值了,通胀了,但这不是说真相就不重要了,相反,真相成了手机一样的必备品,我们依赖“真相”,正如我们依赖手机。 从猫一杯、胖猫等事件走来,类似的反转故事层出不穷,在无厘头的信息爆炸里,社会的舆论和注意力疲于奔命,最后往往一地鸡毛,等待着下一个热点的翻炒。本期试图提供一种对待信息热点的思维应对策略,不让个人的精神生活被社会的浪潮裹挟,减少内耗。 |谈话人 蛋妞,小盒子 |时间轴 02:02 我们热衷于寻找“逆袭的天才”叙事,无论是选择相信还是质疑 06:50 质疑的伦理:学术性规范与传播学特性混杂交织,常常模糊了焦点 11:14 观点的分歧在于对“小概率事件”的接受程度,更像对各自世界观的信任与捍卫 17:50 翻译海德格尔的农民工VS数学竞赛拿名次的中专生,谁的冲击更大? 20:00 后真相时代,带来了一种“后真相焦虑”:真相可以自定义,虽然贬值,却不能没有 28:55 事实的澄清与挖掘成了奢望,贡献情绪和叙事成了流量的宠儿 36:40 为什么我们渴望在“逆袭天才”身上投射自己的寄托和希望? 40:10 文化背景和制度因素影响着关注的原动力
农夫山泉引发的争议虽然渐渐平息,但这场闹剧背后的心理机制仍然值得分析。从今年一月起,以“战马行动”为代表的部分自媒体用户,通过牵强附会、借题发挥,把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符号硬是解释成“媚日”“辱华”的“日本元素”,撩拨着大众的敏感情绪,其影响也早已不限于短视频平台,并在一场针对农夫山泉及其创始人钟睒睒的网络猎巫中达到高潮。 我们觉得这种反智的构陷本来没什么可说的,不过其中确实有很多能够提炼的思考。它们关乎能指与所指、隐喻和象征、仇恨与舆论。借助于雪耻型民族主义的解释逻辑,个体生活中的不幸遭遇得以与民族的苦难命运合为一体,由此超越了个人的卑微感,上升为一种复仇的悲壮体验。当精明的阴险、狂欢式的蒙昧盛行之时,我们又该如何自处? |谈话人 蛋妞、小盒子 |内容提要 汉字、基本图形的联想,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倒农夫山泉”:网上与现实的体感差异,精致的歹毒 剧本短视频的兴起:伪装成实拍社会新闻的剧本表演 平台的“评论”权重:钓鱼帖热衷“拉踩”挑拨情绪,获得算法加权 @老蒋巨靠谱《一场反智闹剧》:是谁给了“战马”们肆无忌惮的底气? 刘擎“雪耻型民族主义”:仇恨是一件很累的事,但仇恨也是转移注意力的麻醉剂
最近,我在简中互联网上发现了一种令人困惑的表述,那就是东亚这个词反复出现在我的眼前,这种以东亚为形容词+名词的构词方式,延伸出来诸如东亚父母、东亚家庭等概念。但是,这种概念却是值得警惕和质疑的。因为,这个概念背后可能具有殖民主义的背景,也可能让我们忽视了各国内部的差异性。 那么,东亚这一表述为何变得普遍,为何频繁在中文互联网上被提及,以及为何会有许多人会对东亚女进行主体的自我认同?这些都是引发本次讨论基本问题。在本期节目中,我们将反思有关东亚,亚洲,主体性等诸多论述。 | 对谈人 蛋妞、诡谲子(例外状态主播) | 本期涉及话题 * “东亚”概念的历史源流 * 最近互联网上频繁出现东亚家庭、东亚社会这样的说法。这样的说法到底是在指称什么? * 为什么许多人会使用“东亚”这个概念?有的人为何选择认同“东亚”? * 有关“东亚”的流行言论存在什么问题?
最近,张雪峰又因其「文科都是服务业」「服务业总结成一个字就是“舔”,就是“爷我给你笑一个”」等过激言论被推上了热搜,引来铺天争议。虽然他之后在微博做出了“道歉”,表示自己从事的也是门“舔”的生意,没有什么所谓的不好,但他夸张的姿态,和明显不情愿的表情,都让整个事件更加发酵。 可以看到,相关评论下支持的声音仍是主流。不少人直呼“话糙理不糙”,“说点事实而已,有什么好破防的”。不仅文科生,许多理工科出身的人也要对接客户,不得不放低身段曲意逢迎。在这个内卷的社会,所有人都可能在职场上身不由己。所以,张雪峰对文科的“贬低”,其实恰恰当了很多人的嘴替,把积攒心中的无奈、迷茫和怨气释放了出来。大家把张雪峰的那套逻辑视为事实判断,把批判的声音看作价值判断,主张先尊重事实再谈价值。 文科和服务业是什么关系?如何看待服务业中的“跪舔”?我们该呼吁怎样的学科建设与就业引导?本期我们试着来探讨这些问题。 |谈话人 蛋妞,小盒子 |时间轴 03:17 “服务业”究竟包含哪些行业? 05:32 “舔”字让人联想到身不由己的场景 08:40 “服务”的范围被歪曲成了不平等的主奴关系 14:00 重技术轻人文,是工业社会愈加发达以后必然带来的回响 18:38 当下的就业状况,无法保证若干年后仍然如此 20:35 对于文科之用,“文科生”的回应却显得苍白 26:20 工业党的底色,和张雪峰的受众高度契合 30:02 如果真要为了就业,比起考研不如读技校 37:42 哲学算文科还是理科?从哲学系师资构成说起
人格是我们独一无二的标识。你曾经思考过自己是谁吗?要如何弄清自己的人格?风靡当下的MBTI测试是什么?它到底准不准?本次我们伴随《我们何以不同》一书,一起探讨人格测试与自我认知的迷思,并分享我们各自的MBTI结果。 (小盒子的结果竟然出乎意料?) MBTI不仅是一种测试,更是通达自我认知的钥匙。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其实也是对哲学三问“你是谁,你从何而来,你到哪里去”的心理学回答。不过人格测试并不是万能的,因为人格可以发生变化,而人也并不能简单定义,真正重要的,仍然是认识你自己。 (MBTI人格特质一览表,图源Wikipedia) |谈话人 蛋妞,小盒子 |时间轴 01:34 回忆一次心理学课堂上的人格测试 06:32 蛋妞的心有戚戚:MBTI有那么准吗? 11:36 MBTI小游戏:ENTJ的蛋妞现场诊断小盒子 20:41 你的回答所指向的,是当前的你,还是理想中的你? 25:45 信效度考量:要关注每个特质的稳定性与百分比 29:32 大五人格特质(Big Five):外向型,神经质,宜人性,尽责性,开放性 37:25 陷入困惑的“你话不多”——我到底话多不多? 43:12 人格特质与道德评价:现代社会似乎有一种“外向崇拜”,内向则被视为性格缺陷 47:10 筛选是必要的,但不能仅仅依靠一份人格量表 本期图书:
从播客到线下,跨越时间和空间,声音让我们相遇和相聚。蛋妞回国啦!他途径桂林,各站停车时隔一年久违地再次线下录制。这次我们来到了桂林的野山书店,书店的主人野兔和山猪,是播客「最近买了什么书」的主播,也是小盒子在线下就认识的朋友。他们经营的这家书店,在桂林山水的环绕下别具一格,仿佛一处「文化空间」,吸引着志趣相投的朋友,承载着各种思考与感悟。这个下午,我们有幸齐聚一堂,从蛋妞回国的见闻谈起,探讨生命中难忘的瞬间,畅聊书店和图书,畅想附近和远方。 也欢迎关注@最近买了什么书 ,以及他们创办的「野山书店」,感受两位爱书人的真诚与热情,一定会对你有所触动~ |谈话人 蛋妞,小盒子 嘉宾: @最近买了什么书 的主播:野兔,山猪 |时间轴 05:24 蛋妞回国的感受:书店的数量,故友的担忧 12:54 茫然当下,回顾过去,还是展望未来? 18:05 少子化与教育:日本的独身主义现状能带来什么启示? 23:50 养老问题:同辈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而上一辈也到了生命的关键节点 28:26 书店业态的中日对比,定价保护与同人文化 34:15 独立书店和图书馆不应该是对立的,读者的阅读习惯是可以训练的 46:25 买书不仅是为了看,还是一种“文化期货投资” 51:58 异地录播客会面临哪些问题? 55:27 从播客到书店,让声音与文字共鸣
这是一个敏感的社会。生活中有太多的「政治正确」,似乎人人都感觉被冒犯,都说要共情,但也常常「玻璃心」。是我们太脆弱,还是社会对我们太不宽容?在过度刺激和强调距离的过去与当下,如何找回得体感,思考敏感性与韧性的辩证关系,成了现代人迫切的需要。 本期我们借助《敏感与自我》一书,尝试来探讨「敏感」与「冒犯」的边界。敏感的人活得更幸福还是更痛苦?为什么我们难以在共情上达成共识?不冒犯任何人的「纯洁语言」是可能的吗?共情又是何以可能的?希望这些内容能对你有所启发。 |谈话人 蛋妞,小盒子 |时间轴 05:57 人类是如何变得敏感的?变得敏感,是一件好事吗? 14:54 分道扬镳的敏感:太敏感是问题,不敏感也是问题 23:25 我们都共情,但共情不到一块儿 30:25 被《芭比》整破防了,至于吗?太敏感了吗? 36:13 战争让人更敏感还是更凶狠?「敏感」的反义词是「冷血」吗? 40:00 语言的冒犯:要激怒一个人,只需要一个符号,甚至一个表情,一个手势 49:50 共情何以可能?「濠梁之辩」与认识论基础 58:55 健康的社会应该像健康的人体,既要适度敏感,也要做好保护,增强免疫力
消费主义是当今社会绕不开的话题。批判消费主义很容易,也大多落入俗套,本期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主流的消费主义批判,尝试为消费主义辩护。 我们的讨论从如下问题入手:我们何以能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消费主义的”?消费主义的价值评判是从何而来的?如何理解其背后的“异化”理论?批判消费主义会陷入自我取消吗?我们能从消费主义批判里学到什么? “消费主义”的道德化,可能会取消消费行为的合法性。我们试图用“消费社会”来取代“消费主义”,描述现代社会的商业运作状况。当批判消费主义的声音也不可避免地商业化,就有必要重新审视消费能给我们带来的价值。比起拒绝消费从而被消费,不如拥抱消费,进入消费,让消费为我所用。 | 谈话人 蛋妞、小盒子 | 时间轴 02:15 分享最近的消费体验:烘干机治愈了内心,而电子设备延展了世界 13:18 疾病还是罪状?用“消费社会”取代“消费主义” 19:34 只批判“消费主义”,却不批判消费的个人,能够减轻道德负担吗? 22:35 消费是一种暴力,但比起贫瘠和禁锢,它却是相对不那么坏的暴力 28:03 “齐泽克T恤”:批判消费主义的声音,也会沦为商业化的符号,变成一门生意 33:57 知识分子的需求就比大众的需求更真实、更理性吗? 41:52 研究消费主义不是不消费,而是为了防止被骗 45:37:商业综观之“消费漫步”:网购平台,超市以及奢侈品店 | 参考书目 消费主义全球史 / [法]安东尼·加卢佐 / 广东人民出版社,2022年
常听到“真理越辩越明”,但是真的如此吗?我觉得这句话是可疑的,因为“真理”、“辩”和“明”这三个概念很可能都未经审视,因此有必要逐一考察。此处也不卖关子了,直达结论:真理越辩越明,这是一个“不可能三角”,“真理·辩·明”三个要求里,最多同时只能满足两样。 要想让这句话成立,我们可能需要重构对其中概念的认知。如果是真理,同时又明确,那论辩则无从发生,或者说为此展开的言说,都已不是论辩,而是发感慨,是谈心得;而如果是真理,又经过论辩,那其结果就不再明了,也无需明了;而那些经过论辩,又明了的事,早已不再是真理了,而是说法,也是生活的真实。 |谈话人 小盒子 |时间轴 01:55 “真理越辩越明”的神话,是一种知识的本质主义神话 04:44 避免预设结论坚信不疑的“征服式论辩” 07:25 真理无需,也不可能总是那么明白 15:10 辩论的有效性,不取决于结果,而取决于过程 25:09 “是什么”与“该怎样”:真理属于事实判断还是价值判断? 33:05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真理辨明论唱得越响,往往越反对多元化 41:07 我们无法打着终极真理的旗号,指点人类的历史和生活
近年新海诚的动画电影在国内也引起了热议,今年上映的《铃芽之旅》,延续了《你的名字》《天气之子》的风格,聚焦于日本的灾难背景。但与前两作不同的是,这部电影克制了男女主间恋爱戏码,展现了更多灾难与记忆间的牵绊。本期从文本到现实,从角色到情节,从新海诚的创作经历到作品理念,我们试图发掘更多的视角,分享各自的观察。 本期我们还邀请到了资深新海诚爱好者佐治(他在JC10 | 弹幕护体,评论区见:「评论」中的自我表达中也登场过),他去日本留学的动机就是源自新海诚的作品,对新海诚的所有作品也是如数家珍,甚至在电影院把《你的名字》看了几十遍。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的热情与厨力! 我们或许是最晚聊的,但我们也想聊一些不那么时效性的内容。本期不可避免地是观影体验与影片内容的畅聊,会有剧透,如果还没看过,很建议欣赏完原片再来收听!或许可以给你不一样的启发。 |谈话人 佐治 蛋妞、小盒子 |时间轴 01:10 各自的观感:新鲜,共鸣,突兀,责任 05:35 不仅是铃芽在关门,也是日本社会的“关门” 12:50 需要脑补、看设定、查资料才能解释清楚的影片,是不合格的 19:07 从《星之声》到《铃芽之旅》,新海诚一以贯之的主题是“距离” “天灾三部曲”的叙事变化:双螺旋结构→矩形结构→单线叙事 23:35 要恋爱,还是要责任?又或者,我全都要? 32:33 用娱乐作品唤醒大家对创伤的集体记忆,注定如履薄冰 37:39 “关门师”这么攸关国运的职业,居然没有组织化、编制化? 42:25 《灌篮高手》和《铃芽之旅》谁的受众更广? 47:35 日本的“圣地巡礼”文化,成为了旅行的意外之喜
买书不读怎么办?每逢读书日大促,剁手买书是很多人的选择。但是堆在家里、挤占空间,成为尾大不掉的“积读”,又会给人带来焦虑。另外,眼下越来越多的应用,也在记录我们的读书行为,阅读量、阅读时间的数据化统计,也会加深我们对于读书的焦虑。这期节目,我们就沿着之前的“读书论”脉络,聊聊如何应对读书过程中的各种焦虑。 | 谈话的人:蛋妞、小盒子 06:10 “积读”:买书“积”在家里,也可以是“读书”行为的一部分 16:20 “积读”=买书不读带来的阅读焦虑是如何产生的? 1.“读完的书才有价值”? 实际上,不用读完的书,比需要读完的书要多得多。 2.书比其它物件更难断舍离,我们需要定期维护“积读”,让书“流动”起来。 30:40 各种读书应用把阅读数据化后,带来了更多的“阅读焦虑” 36:50 阅读行为不应限制媒介,也可以碎片化 40:40 阅读的初衷在于对我们自身“问题意识”的回应,问题意识勾连起我们的“主题阅读”。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