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白天建筑师晚上打酒师|疫情后,如何重建自己的公共生活?

流离失所

欢迎做客“流离失所”,好久不见!我们今天请到了居住在上海的建筑师旺旺来和我们一起分享:自疫情以来城市公共生活的变化和思考。从下班后去跳海酒馆做兼职打酒师开始,他试图通过联结公共空间和人从而切身感受上海这座城市。我们聊到了很多种感知城市的方式,例如菜市场、朋友聚会等在城市中某个空间里的具体感受;短暂停留在一个城市的旅行偏好;所居住的社区中常去的地点等等。这些分享都引发了我们对自己很多无意识生活行为的观察和反思。希望通过这次分享也能触发大家对于某些城市的特定记忆,这些主动或是无意识与空间的联结,让我们即使身处异乡,也能流离有所。 「旺旺」 在经历疫情期间的彷徨失措后,我正在努力重建自己的生活秩序,也慢慢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推向公共化。城市和公共生活一直都充满魅力,我接受在办公室迎来清晨的太阳,也享受在酒馆里打酒洗杯子的乐趣,生活永远不止有一面。不论作为观察者还是参与者,真诚祝愿美好属于所有人。 「本期主播」懒&瓜 「嘉宾」旺旺 「timeline」 04:28 带着平面图逛大兴机场的建筑师旺旺 08:12 建筑设计师&酒馆兼职打酒师 09:48 i人bartender: 把自己当主人,来的都是朋友! 10:58 先有人,再有酒,酒馆的去中心化 12:18 跳海酒馆500人社群从哪来 17:26 把酒馆当客厅 18:29 酒不好喝也能这么火啊! 20:19 在菜市场二楼开酒吧赚钱吗? 30:14 疫情之后内缩的‘公共生活’ 34:14 用双脚寻找和城市的联结 37:19 徐汇滨江——旺旺的城市“大客厅”! 41:46 生命力满满的阿姆夏天 47:10 我们对城市宜居的定义来源于什么? 54:59 伦敦四处散落的绿地公园 1:01:06 沙发客的旅游方式 1:04:47 快速找到“熟人”场所是种特别牛的能力 1:07:54 参悟“流离失所” 1:09:24 学建筑除了没钱都挺好的 片尾bgm-平原-缺省 跳海酒馆慢闪店-上海,夜间光合作用 徐汇滨江,上海 阿姆斯特丹,荷兰 布达佩斯,匈牙利-中央市场 费城,宾夕法尼亚州,美国,文丘里母亲之家Vanna Venturi House。第一座突破了现代主义桎梏同时又在其传统中落地生根的美国建筑。

91分钟
99+
1年前

「006」两次赴澳打工度假|休学、考研、攒学费重读本科,用WHV替自己按下重启键

流离失所

欢迎做客“流离失所”,好久不见!本期我们请到了在2017和2022年在澳洲WHV打工度假的体验者Eason,和我们一起分享他不断重启人生的精彩故事。从大三休学去昆士兰某农场摘番茄开始播下种子,WHV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能让研究生毕业的他丢掉体制内铁饭碗,再渡重洋为矿工做赛百味。人们总是会感叹和羡慕他人顺利精彩的人生,但背后却往往是孤独、煎熬和绝望。但好在一切过去后,我们仍会记得路上的每一个幸运时刻、同行的每一个闪闪发光的人。 「本期主播」懒&瓜 「嘉宾」Eason(关于2017年的那三个月:mp.weixin.qq.com,内容来自Eason个人公众号) 「timeline」 00:40 故事从澳洲农场当农民开始说起 02:09 疫情之后的第一批WHV‘工人’ 09:23 2017年,大三休学,第一次赴澳打工度假 11:24 人的某些重大决定都是在某一天某一个瞬间就突然决定好了 14:08 向学霸学习:如何顺利办完休学手续 15:52 WHV,落地之后需要做什么? 18:48 误入摘番茄集中营 23:08 职业目标是隔壁包装厂offer 27:04 计时的工作不要脸,计件的工作不要命 32:21 幸运是:遇到很好的朋友;不幸是:攒的钱都花光了 34:23 WHV工资单曝光 39:41 2019年,回国毕业,跨专业考研 40:35 看起来顺利的人生也是:一个人熬 47:35 比起被告知什么是合适的选择,更想听到‘大人’的理解和支持 48:18 读研高光时刻是得知考上了的瞬间 52:49 研究生毕业,‘星空’突然就不亮了 57:33 2022年,待业,等待签证二次赴澳 59:22 赚钱攒学费,计划重返校园 60:02现在的澳洲WHV环境如何? 60:03 实用WHV东西海岸选择tips 60:04 路还会有的,人不要被路堵死 片尾bgm-2021-LÜCY 「关于澳洲WHV」 澳大利亚打工与度假签证英文名为 work and holiday visa,属于462类别,简称WHV。从2015年开始,澳大利亚政府基于中国和澳大利亚签订的中澳自由贸易协定(FTA),对中国公民开放打工度假签证,每年开放5000个名额(此处的每年是指澳洲的财政年度) 打工度假签证是一种旅行工作许可,目前欧美、亚洲、大洋洲的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打工度假签证。它允许签证持有人在签证颁发国合法地受雇,从事一些临时性工作,用于弥补其旅行资金。 打工度假签证鼓励与促进双方国家的青年公民以打工游学的形式进行文化交流。这种签证通常倾向于年轻人,所以有年龄限制(通常在18-30 岁左右),目前,对中国大陆开放打工度假签证的有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个国家。 澳大利亚的打工度假签证分为两种:Working Holiday Visa (462 签证)和 Work and Holiday Visa(417 签证),简称WHV。 可申请462签证国家/地区:阿根廷、奥地利、智利、中国大陆、捷克、厄瓜多尔、希腊、匈牙利、印度尼西亚、以色列、卢森堡、马来西亚、秘鲁、波兰、葡萄牙、圣马力诺、新加坡、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泰国、土耳其、乌拉圭、美国、越南(共25个,年龄限制在18-30岁) 可申请417签证国家/地区:比利时、加拿大、塞浦路斯、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爱尔兰、意大利、日本、韩国、马耳他、荷兰、挪威、瑞典、英国(共19个,年龄限制在18-30岁,加拿大、法国、爱尔兰年龄限制为18-35岁)

70分钟
1k+
1年前

「005」戛纳红毯到国企办公室|与花束般的生活分手后回归现实

流离失所

欢迎做客“流离失所”,好久不见!一年读英硕一生英伦情,终其一生的英国小留到底在怀念什么?今天我们请到了:刚好回国一周年的典型性英国留学生鲸鱼。她和我们分享了她现阶段无聊的工作、小资的生活和正在寻找的理想,以及她曾作为楞头文青在First影展、戛纳电影节的见闻。 西方的社会告诉人们‘你可以成为任何人’,我们的社会告诉人们‘你要怎样才成为优秀的人’。但我们平凡而普通,除了成为什么人,我们不管在15岁、25岁还是35岁都需要‘活着’,生活本身的内容也是我们的理想之一。花束般的生活也是和一次次头脑一热、盎然的理想不断分手、祛魅的过程,愿我们可以在和生活的一次次分手中继续前行。 「鲸鱼」 去年这会儿我还在破旧的酒店里进行隔离,一边做核酸一边规划自己明亮的未来,当时的我意气风发,神采奕奕;而后经历了春招的接连打击,父母的不理解,对未来道路的迷茫,再到现在还算维持住了一份work-life balance。在回国一周年的时间点上,最大的感受是活得很不纯粹。当一切附加上所谓的“意义”与“价值”,我也不知不觉变成了攀比的局中人。 做着一份看似体面却没意义的工作,在社交平台维持着一种虚假的小资生活,看似高级浪漫,却失去了一些真挚。面对他人的评价与羡慕,在得意下还藏着“诚然惶恐”四个字。看似“I can have everything”,可这也不过是我们在社会注视与规训下,所理想化的生活。我们老中人的快乐来自于体面,来自于虚荣感,而非发自内心的快乐。在everything的背后,我依旧空洞无趣,灵魂下坠。或许我从来怀念的都不是国外的五光十色,而是那一份无可比拟的松弛感。向往的也不是刺激的冒险活动,而是当时有勇气的自己。 「本期主播」懒&瓜 「嘉宾」鲸鱼(微信公众号:世间水火) 「timeline」 00:54 英硕小留回国一周年 02:00 在国企怀念一辈子:那本该“大放异彩”的留学生活 07:57 让人汗流浃背的“小众圈子” 09:43 亲手揭下虚伪的英国留学生面纱 11:11 国企作息助力小资理想生活 14:06 打乒乓球不会发朋友圈,打高尔夫会 17:50 丽水vs芬兰,理想vs现实 25:27乌镇戏剧节和爱丁堡边缘艺术节 29:31 被爸妈供着的文艺青年们 30:16 文青鲸鱼的追梦之旅:从First影展到戛纳 34:41 热爱电影的志愿者们积极参与打杂 40:54 换上礼服走红毯,走进影厅呼呼睡 45:39 如果有更好的电影节,那也只能是下一届戛纳 46:40 First志愿者/戛纳观影pass申请经验分享 51:36 「我们可以成为任何人」吗? 53:22 咖啡妹和联合国 54:40 被同化不是机关触发,而是逐渐麻痹的过程 55:36 我们的漫长人生不止停在35岁 60:01 想成为一个有选择的人,无论怎么成为 60:07 嘉宾们的奇妙缘分 First影展官网:www.firstfilm.org.cn 戛纳电影节官网:www.festival-cannes.com 「花束般的恋爱First影展版」by鲸鱼 男孩和女孩相识于青海大剧院,两个人都也因为没抢到票在门口排现场观影,没想到最后工作人员说就剩两个位置了,俩人暗自窃喜,而后映后交流时因为争抢同一个话筒时男生谦让,随即认识。 交流后得知男孩是北影学编导的,女孩是中戏学戏文的,俩人都定了西宁城东80一晚的青旅,在偶遇谢飞后齐声说出了“中国第四代导演”;在李子为的鸡血演讲中备受感动,又一起痛骂排红毯的伪影迷;在唐道广场的“西宁的夜”一起蹦回春丹,结束之后因为打不到车上了20起步价的黑出租,男孩大手一挥说我掏了!女孩感动不已,第二天去first商店购买了一把“撒野”的扇子送给男孩,两人越聊越合拍,又一起买了20小时回北京的火车,只为一句“青春没有售价!” 等到了北京,两个人因为彼此都看不上对方学校而心生嫌隙,最终因为俩人报了北影志愿者却只选上一人而以分手告终,拉黑并移除了豆瓣粉丝。 又是一年八月,又是一年first,又是一年回春丹,两人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认出彼此,相视一笑,看了看曾经在豆瓣上一起标记想看却到现在都没看的片单,略感一丝心痛。 「鲸鱼戛纳红毯照意外流出」 片尾bgm-最好的时光-安溥

71分钟
99+
1年前

「004」伦敦调酒师&自由摄影师|条条大路通工签

流离失所

欢迎做客“流离失所”,好久不见!本期节目我们请来了在伦敦当调酒师&自由人像摄影师的lulu,同时这是我们尝试的第一次线下录制。就像大家平时在朋友家吃饭喝酒,我们举杯谈天说地,分享了有趣却也琐碎的生活,咀嚼了艰难的选择和进步。自我意识的逐步显现,意味着人生每一步越来越难走,选择清醒将会伴随着迷茫,但好在身边还有大家。 无关他人,希望每一次挣扎和努力都是在向“我想要的是什么”,这问题的答案一步步靠近。我们两个私心非常喜欢这期线下录制,节奏氛围内容都恰到好处,就是朋友间一次再平常不过的聊天。Cheers! 「Lulu」 希望每个人都快乐! 「本期主播」懒&瓜 「嘉宾」Lulu(小红书id:西柚大王(伦敦约拍版)) 「timeline」 01:29 在伦敦找到工作值得放三天鞭炮 02:47 面经:good good, yes yes 04:48 从工程造价到酒精发展的转行之路 06:31 调酒师入职培训第一步:4小时企业文化PPT 10:19 世界各地工作秘籍:忍 13:42 太阳上山拍摄,太阳下山调酒 20:37 成为freelancer:看你想在这份工作中发掘怎样的你自己 22:03 古典乐的启蒙是致爱丽丝? 23:50 停止内耗,行动起来去上班 25:32 服务行业感悟:只想当客人的爹 28:01 英国人也爱在路边喝啤酒 29:13 每一次醉酒都是提升口语的绝妙机会 30:32 英国就算要完蛋也舍不得离开伦敦 31:40 真正想做的事还是“追星” 41:08 收起狭隘眼光,不再审视他人 44:20 欧美青春剧一般的逛公园dating 53:15 做出改变是件难事儿 54:13 在哪都有shabi同事,和难以忍受的职场关系 57:09 室友是签了合同的亲密关系 58:22 酒鬼们快乐干杯 片尾bgm-他夏了夏天-苏打绿

65分钟
99+
2年前

「003」公派西班牙教汉语|工作也可以和生活一样有意义

流离失所

欢迎做客“流离失所”,本期节目我们请来了真正的老师:在西班牙当公派国际汉语教师的罗老师。 孔子学院创办之初是以文化传播和交流为目的,但因其背书来自国家政治单位,创办和扩张的目的在西方世界曾经饱受争议。罗老师带我们看看现在的孔院公派教师的真实生活:作为一个第一次在西班牙生活的中国人;作为一个汉语教师和文化传播者;作为一个热爱语言教育的从业者;作为一个想要生活工作平衡的普通人。 「罗老师」 在国外做中文老师,我常常觉得自己反而是收获更多的那个。因为环境和学生的多样性,你可以看到世界远不是有限屏幕里展示的那样。70岁的退休老人同时在学中文和阿拉伯语,30岁的年轻人在为考公焦头烂额,社会班的学生很坦然地说自己是个屠夫,中文系的学生也常常因为实习不来上课。这世界常常显得很不一样,但其实又大致相同。 真实的接触才能消弭误解,有宽容的心态才能拥抱差异。去远方是为了不再盲目向往远方。有时候走出去了才能更好地回看来处。 “越是在远方城市陌生的小区里迷失方向,越是重新认识出发的港口和孩提时奔跑过的广场。”——伊塔洛·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本期主播」懒&瓜 「嘉宾」罗老师(微信公众号:逆行枝蔓) 「timeline」 01:39 有阳光的地方适宜人类生存 02:39 国际中文教师是什么? 05:18 孔子学院的非营利性和工资标准 07:17 想存钱,先吃苦 10:38 西班牙人的啃老方式也是读书读到35岁 15:36 母语西班牙语的人用英语学中文 17:44 文化输出停留在了“李小龙” 18:29 对日韩文化感兴趣却阴差阳错来了孔子学院 21:20 不是会说中文就可以教中文! 24:58 划分在英语大类下的对外汉语专业分支 29:00 当老师这件事是认真的 30:42 学生就像镜子,更新认知 33:55 公派体现在房租报销上 35:39 国际教师岗位任期结束后,何去何从 38:29 谋生新路总是会在路上发现 44:59 考不考研都可以看的转行秘籍:考研书单 53:53 西语和法语的壁垒约等于杭州话和上海话 58:19 “桥假”,西班牙人不调的休 1:02:03 行业劝退时间 片尾bgm-平凡之路-朴树 「提到的相关内容」 italki:线上语言学习平台。 塞万提斯学院:塞万提斯学院由西班牙政府于1991年创办,是世界性的非营利组织,以推广西班牙语,以至西班牙及美洲西班牙语地区文化为目的。其总部设于马德里阿尔拉卡街49号,以纪念西班牙文学名著堂吉诃德的作者塞万提斯。 歌德学院:歌德学院是德国在全球范围内从事文化活动的机构,以德国最受景仰的人文思想家歌德的名字命名,任务是在全世界推广德语及德国文化。目前歌德学院在德国有13所、在德国以外有128所分院。 其它国家的类似机构有:法国的法国文化协会,英国的英国文化协会,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学院,意大利的但丁协会,葡萄牙的卡蒙斯学院,中国的孔子学院等。 “桥假”:西班牙有一种独特的放假模式,叫做“Día Puente”,就是“桥假”。比如说,某一个节日全国放假一天,刚好有时候,这一天恰巧与星期六隔一天连在一起,西班牙人干脆将这个“隔日”也一起休了,这样就可以连续休息4天。 这个“隔日”便被称为“桥假”。

68分钟
1k+
2年前

「002」当互惠生的这一年|低成本赴美当“保姆”,值得吗?

流离失所

欢迎做客“流离失所”,本期节目的嘉宾是:在美国匹兹堡当互惠生的施施。 之前很多人问过懒究竟是靠的什么能不读书也不工作在美国留这么久?本期我们请到了互惠生姐妹施施一起来聊聊她当互惠生的这一年:从简中互联网查无此项目,到现在“婚绿”“当保姆”各种标签乱飞,家庭和互惠生交换的东西不仅仅是简单的劳动换取报酬。而这个“另一种生活”的体验过程,值得与否,更多还是因人而异。接下去的日子还是会面临无数种选择,我们或将交换年轻、时间、身体、知识去换取我们想要的生活,无论中间波折几许,祝大家都有美好的清晨和夜晚。 「施施」 诚然,争议颇多的互惠生项目,体验感与结果往往都是因人而异的,作为一个在疫情期间前往美国的最简易性价比最高的跳板,我不曾后悔踏上过。“视野所及,心之所止”。来美一年,收获最大的是不畏惧未来和从头再来的勇气。人生不应该有桎梏,不要活在“他人”的眼光下,成了框架模式下的一员,随时都害怕着“出轨”所带来的异样目光。社会是可以没有标准的,人生的出路也不只有一条,每个人都可以演绎自己的剧本。 “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 It sucks. You're gonna love it!” 「本期主播」懒&瓜 「嘉宾」施施(小红书id:姝婷sixty) 「timeline」 01:12 究竟为什么可以在美国停留那么久? 02:41 第一次听说“互惠生”的时候 05:00 简中互联网的信息壁垒 06:32 花钱赴美当保姆?? 07:37 投胎一般的选择“互惠家庭” 08:30 文化交流的终点是“忍” 10:10 不配自称Nanny的薪资水平 13:23 汇率差营造的美梦 15:19 在“互惠家庭”既当妈也当女儿 21:06 是求生还是体验生活? 22:30 过真实的“圣诞节” 26:32 留美途径千千万,如何选择和取舍? 31:18 令人羡慕的“配得感” 34:43 哪里月亮才圆? 41:05 苦中作乐的互惠生们 46:28 选择总是有得有失 片尾bgm-奇妙能力歌-陈粒

52分钟
1k+
2年前

「001」从铁岭出发到阿姆斯特丹|辞职、退学、房贷,一直分叉的计划和不断出发的人生

流离失所

欢迎做客“流离失所”,本期节目我们迎来第一位嘉宾:流浪在阿姆斯特丹的滚爷(微信公众号:遥山北海)! 上世纪80年代左右,东北重工业区的衰落,奠定了出生自那边的年轻人们,终将漂泊的二三十岁。起因是身边人的一句“你应该出去看看,阿姆斯特丹挺好的”,所谓「生活、思想西化」的滚爷从铁岭出发到南京,到北京、上海,再来到了阿姆斯特丹。 问起你来自哪里,多少都是有点东西南北混血:一口儿化音没人相信你是个南方人;回了东北“这小子讲话怎么有点别扭”;说起人生规划都觉得你“过于西化”。于是,在「老中人房子、妻子、孩子」的严格定义下,可能他这辈子都要流离失所了。 但他选择往前走,去路上看看。 走在路上的人其实真的很孤单,已经不再能像以前一样坐在马路边喝酒聊天,但这通电话依旧可以连接不同时区的我们。 「滚爷」 我时常会想什么是家:是稳定的住处,是信得过的亲密关系,是踏实平静的心理状态,或者是任何值得我们依赖的东西。于是在这样的答案下,家成了奢侈品。我们这一代人被经济发展的浪潮拍来送去,普遍过着一种居无定处,心无定所的生活。我会忧虑于自己一直无法找到那个像家一样的地方,也会对此感到不屑找到又能怎么样。但子孙绕膝也好,流离失所也罢,最终每个人都会在人生不停的熵增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 *前30min因为录制问题有一些音质切换,望包容! 「本期主播」懒&瓜 「嘉宾」滚爷 「Timeline」 01:32 曲折且昂贵的相识经历 03:50 自带提纲的嘉宾 04:25 精神南方人的东北人现在流浪到了阿姆斯特丹 05:50 云淡风轻的“三年攒钱留学计划” 06:13 攒钱秘籍是不花钱 09:28 滚爷的自我诊断:抑郁症 10:13 冬令时让人对欧洲祛魅 10:31 科普时间:荷兰不在北欧 11:23 ”这书我读不下去了“ 14:01 名贵马种的回国航班未能起飞 15:52 转机出现了! 17:29 几日不聊,房子都买好了 20:42 平静的站在新家门口和人生转折点上 21:32 人生像爬不完的山 22:08 “家”是什么? 24:16 东北菜究竟为什么这么大份? 25:49 房贷还清的那一刻应该是很可怕的 28:38 文献时间:构建身份认同的要素 30:22 荷兰红灯区十点就关门了,国内洗脚房还没开门 31:22 我们走向“一个人活下去” 32:10 月亮真没这么圆 35:35 焦虑来源:习惯性给自己找意义 36:09 国内大厂VS阿姆小厂 40:01 工作除了钱和数字以外,意义在哪里? 42:37 职场文化取决于公司而不是国家 44:51 快来和老外抢饭碗! 49:09 会不知不觉把原本的生活丢掉,但找回生活是一瞬间的事情 50:15 人生计划一直很周密,却也一直在分叉 54:16 在土耳其险些被绑架的求生故事一则 56:55 流浪路上很多孤独时刻,还好有大家 *滚爷提到的歌词“我告诉自己再熬一熬,枯坐比久睡要好”来自乐队野外合作社-复活 片尾bgm-没有人能够比我们更接近对方-声音玩具 如果你对懒的流浪故事感到好奇,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KeepBeingYou】

64分钟
2k+
2年前

「000. Intro」非常规Gap Year |‘计划外’这件事本身就在计划内

流离失所

经过千山万水的拖延,第一期节目终于来了! 本期节目,瓜和懒回顾了在Gap Year一起经历的各种离谱往事,共享大脑和嘴皮子的始末。从连轴转音乐节到新年第一天登顶雪山,再到蹦极、义工和长达一个月之久的318骑行之旅。哦对,还抽空上了个班……一切的一切,千丝万缕的联系,带领我们最终来到了“流离失所”。是废话大王们的终点,也是“流离失所”的起点。 于是我们在这个新起点摆出了一道美丽的起跑姿势,欢迎大家一起来欣赏我们长达五十分钟的华丽登场! 「本期主播」懒&瓜 「Timeline」 00:39 给大家画个饼吧 03:01 和停下来没有关系的GAP YEAR 06:19 “乱七八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随意 09:23 不正常人类的相互鼓励 09:54 音乐节爬雪山蹦极骑行318…瓜懒接踵而来的碰撞 16:28 脑袋空空才能专注当下 21:31 户外是一件一个人的事情,我们只是恰好一起做了这件事 28:09 Best Memory:和世界断开联系的那些瞬间 33:46 年纪轻轻,别害怕脱轨 36:05 在2022年第一天,肩负起流浪的使命 38:48 “流离失所”的由来竟然是因为relationship issue 44:03 依赖语言系统,亟需输出生命力 46:41 彰显音乐品味的时刻到了! 片尾bgm-深蓝-陈婧霏 如果你对懒的流浪故事感到好奇,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KeepBeingYou】

51分钟
1k+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