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不合一不是简单的意志力问题,当“知道”与“做到”割裂时,我们不是在对抗懒惰,而是在对抗意识之下90%的冰山暗流。上一期,我们展开日常生活中知行不合一的图谱,本期从三重视角解剖现代人最痛苦的精神困境: * 王阳明: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 潜意识科学:邪教如何劫持科学家的理性 * 实用主义:用“成本-行为公式”拆解道德理想 让我们一起完成从认知泡沫破灭→暗流能量转化→身体记忆重塑的觉醒之路。 shownotes * 知与行割裂的三大病根 认知错位:知识≠体认 冰山下的暗流涌动:情感成瘾、童年创伤…… 工具理性背后的行为异化:机械操作代替本体实践 * 三维穿透破解知行不合一 认知升维:探索真知的标准,破除自以为的幻觉 整合个人冰山的暗流:绘制个人冰山图,挖掘内在冰山下的欲望 行动炼金术:王阳明心法+实用主义 * 终极愈合:拥抱行动溃败时刻,实现从分裂到合一 ref: 陈嘉映: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的是什么? - 爱智者城邦 | 小宇宙 - 听播客,上小宇宙 萨提亚冰山理论
“知道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这句戳心的话,道尽了现代人最普遍的精神困境。 知行合一理论与认知失调现象,揭示了认知与行为间那令人窒息的鸿沟。王阳明心学更是一针见血:知行本为一体,“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隐蔽的“知行分裂”:嘴上说的漂亮,身体却很诚实 嘴上说着“不要内耗”,实际还在用焦虑绑架别人: 深以为自己是一个注重真理的理性派,却从来不验证信息和深挖,依旧跟着传言走; 熟练地使用着各种“高级词汇”、“流行口号”和“理论标签”,却从未让它们真正改变我们的行为 日常表现实则是良知遮蔽与私欲阻隔下的行为异化 认知悬浮:知识囤积症 情绪瘫痪:清醒着堕落 工具理性暴政:异化生存 技术依赖:数字时代知行鸿沟 可怕的大分裂:自我绞杀和待宰羔羊 ref:纪实新闻 脏话、性爱与伤疤,产后培训班里的围猎_百科TA说
前段时间,2年前备受关注的大同订婚案二审判决:维持原判,驳回上诉。同时,该案还入选最高法案例库,从法律权威的角度,否定了陈旧的“订婚即默示性同意”,同时对婚姻关系中女性个体意志应该被充分尊重保护提供了范式。 但除了法案的修正进步,社会群体的认知也需要从习以为常中解脱…… 如果说“大同案”中,男方是在群体无意识主导下的悲剧点火器,那两个家庭其他成员在关系推进过程中的干预和事发后的维稳行为,就是这场悲剧的导火线,他们的行为正是典型的“关系越位”(Role Overstepping)与“关系错位”(Relational Misalignment),本质是家庭权力结构对个体主体性的系统性压迫。 00:04:58大同案中关系越位的三重绞杀 00:05:33第一重:语言欺诈-从“朋友”到“性资源”的陷阱 00:11:58 第二重:身体殖民-订婚宴成性同意背书现场 00:15:30 第三重:次级伤害-家族共谋下的“完美受害者”绞杀 00:21:53 越位即边界侵害,错位引发功能失衡 心理学家萨提亚指出,一个家庭的功能是否健全,关键在于“是否允许个体表达真实的需要、设定界限”。而在很多中国家庭中,关系的“亲密”往往是通过“边界的消融”实现的,这种“融合型家庭结构”容易培养出在亲密关系中“讨好型人格”或“控制型人格”的个体。 边界理论最早来源于家庭治疗学派(尤其是由家庭治疗师萨尔瓦多·米奴金 Salvador Minuchin 的结构家庭治疗),后被广泛应用于人际关系与组织行为领域。它关注: 1. 界限(Boundaries)——我们在“自己”与“他人”之间、在不同角色身份之间划定的心理-行为分界线; 2. 功能性——健康的边界既能让我们保持自我完整,也能灵活地与他人建立亲密、合作或职业关系。 现实表现图谱 00:20:34 双重危害机制 00:30:42 中国式家庭中常见的弥散型边界(Diffuse Boundaries) * 1. 家庭结构失衡:父母越位、孩子补位 * 2. 爱与服从被混淆:表达界限被惩罚 * 3.模仿与复制:缺失范式的代际继承 00:46:48 原生家庭的 越位伤痕 正在延续到下一代的亲密关系中 * 青少年阶段:同一性 vs 角色混淆(Identity vs Role Confusion) * 成年早期阶段:亲密 vs 孤独(Intimacy vs Isolation) 00:50:51 原生家庭中关系越位会干扰这个发展过程 * 1. 亲子角色模糊,压缩“独立探索空间” * 2. 没有边界就没有身份 现实生活中的常见表现 * “我到底该在这个关系中扮演什么角色?”恋爱中极度依赖或极度排斥; 在朋友关系中“母爱泛滥”或不断被利用; 与上司/权威人士交往中表现极度顺从或抗拒。 * “我怎么总像是复制了我爸/我妈的行为模式?”明知道讨好型恋爱很压抑,但总是摆脱不了; 在孩子面前重复父母当年控制自己的一套话术。 * “我不懂亲密关系,也不敢相信别人。”因为家庭中的“亲密”总是伴随伤害(控制、替代、侵入),长大后就会将“亲密”与“危险”画上等号。 00:56:00结合《理解我们内在的冰山》谈关系一致性的深层价值 * 应对姿态与生命力的守恒 * 期待错位与关系熵增 * 渴望共鸣与存在性确认 * 关系定性的核心价值 * 行为一致性的作用机制 * 不一致性的具体危害 矫正路径 1. 角色定位四象限法禁止区(绝对不介入) 协商区(需共识后行动) 协助区(请求时提供支持) 责任区(必须独立完成) 冲突转化模型 发现越界行为时启动三级响应: 观察事实 → 核对期待 → 重构边界(参考萨提亚冰山模型) * 破局可能:从越位到复位 Ref: Erikson, E. H. (1959). Identity and the Life Cycle. Psychological Issues, 1(1), 18–164. Satir, V. (1964). Conjoint Family Therapy: A Guide to Theory and Technique. Science & Behavior Books.
在你身边,是不是总有这样一些人: 他们只愿谈自己熟悉的行业框架,对任何超出舒适圈的话题迅速打断、粗暴分类、简单否定。 起初接触,会误以为是见识有限,但跟这类人交流深入后,才感到一种深层次的冻结—— 他们不是认知力不足,而是认知闭合,甚至自体封闭。 他们害怕的,并非复杂,而是害怕真实地、彻底地活着。 这种状态,并不是个例,而是当代人群中日益普遍的精神症候。 上期内容,我们将自体封闭者的各种症候一一展开,本期我们将继续剖析全封闭自体与认知闭合之间的关系、归因和面对这类人群的应对之法。 shownote 00:06 认知闭合者:特征、危害及归因分析 28:13 信息茧房与自我封闭的关联及影响 39:18 低自尊与全封闭自体相关探讨 47:51 全封闭自体高危人群:全能自恋者 01:19:39应对认知闭合倾向者的社交策略及自我保护方法 Ref 📚 海因茨·科胡特,《自体的分析》(The Analysis of the Self,1971) 海因茨·科胡特,《自体的重建》(The Restoration of the Self,1977) 🎥 《黑镜》S03E01
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人——当你诉说伤痛,却被当作挑衅;当你明确边界,反被视作背叛;当你真诚建议,竟被解读为叛乱?他们像携带认知黑洞的旅人,将周遭一切都扭曲成自己内心宇宙的投影。 当现实被他们的认知棱镜折射出魔幻光泽,我们该如何守护自己的思维边界?从家庭关系到职场互动,从文学角色到真实案例,这场关于心理宇宙碰撞的探讨,将结合心理学理论、经典案例与实用策略,帮助你识别并应对这种认知模式。 你会发现,某些看似“不可理喻”的行为,背后其实有着清晰的心理逻辑;而那些让人疲惫的对话困境,也并非无解。 无论你是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还是已经在生活中感受到类似的困扰,这段对话都将为你提供新的视角与启发—— 或许下一次,当你面对这样的“认知黑洞”时,能多几分从容破局的智慧。这场对话,不仅是对心理现象的剖析,更是对自我边界的守护与重建。 * 什么是全封闭自体? * 心理发育程度 自体-客体 * 一、情感忽视:将他人工具化 * 二、自我中心:否定他人价值 * 三、情感投射:将他人视为“客体” * 总结:封闭自体如何导致共情失败 * 二、认知固化的行为模式 * 三、心理防御机制的外显 * 四、系统性负面影响 * 封闭之“伤”——是隐形,但深刻的! * 内在的“心理监狱” * 他人的“危险冰山”
这不是一场轻盈的飞翔,而是一次负重前行的精神突围。当非线性叙事将童年溃败、成年逃亡与武侠幻境编织成网,观众看到的不是爽文式的逆袭,而是叔本华笔下三重悲剧的当代回响:从吸毒父亲的暴力碾压,到命运齿轮的偶然倾轧,最终归于"长姐""母亲"身份枷锁的自我绞杀。 影片最锋利的刀锋,在于剖开"飞翔"的残酷隐喻。方笛吊着威亚完成的武侠飞跃,是底层女性生存困境的诗化写照——看似振翅的瞬间,实则是钢索勒入血肉的挣扎。当她在片尾纵身跃下城墙,用下坠的姿态完成对宿命的终极反抗时,"金乌负日"的神话图腾在血色中重生:那些被污名为"乌鸦"的女性,正以折翼之姿背负着时代赋予的黑暗前行。 文晏的镜头始终保持着社会学田野调查般的冷峻。朝天门市场的霓虹映照着过早辍学少女的迷茫,影视城的浮华折射着武替演员的生存尊严,而抖音热议的"断亲潮"则在方笛割裂血缘纽带的决绝中找到镜像。这不是对女性苦难的浪漫化消费,而是一份关于"底层女性生存策略"的原始档案 在算法编织的速食文化时代,《想飞的女孩》以近乎执拗的作者性坚守着艺术的尊严。它不提供麻醉现实的致幻剂,而是将重庆山城的潮湿气压灌入每个观众胸腔。当我们跟随手持镜头在逼仄楼道与虚幻片场间踉跄前行,终于读懂那条贯穿全片的黑色钢索:女性的自由从不在于飞得多高,而在于能否在坠落瞬间,让伤口长出新的骨翼。 正如波伏娃所言:"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的。"当片尾字幕亮起,银幕外的"方笛们"仍在负重飞翔——她们每一次钢索上的摇晃,都是翅膀撕裂茧房的声音。 01:58写实主义的力量:《想飞的女孩》—重庆朝天门下的女性命运交响 * 时代背景:服装市场的繁华与隐痛 * 故事核心:姐妹的决裂与救赎 * 三条时间线的交织 * 要看电影拍了什么,更要看它没拍出来的 10:18时代的褶皱里,飞出真实的羽毛 12:10叔本华悲剧的三重回响 * 第一重悲剧:极恶之力的外部碾压 * 第二重悲剧:命运齿轮的残酷咬合 * 第三重悲剧:身份枷锁的自我困局 17:41超越悲剧:负重飞翔的救赎可能 19:10割席之痛,亦是重生之翼 20:22女性叙事的多重宇宙 25:44观影门槛与艺术的尊严 29:09边缘人群的故事离我们远吗? 42:38罗伯特·麦基(Robert McKee):真实故事应被敬畏 * “故事是真实的,而电影是讲述真实的方式” * “故事的主题决定了它的价值” * “观众不只是来看电影技巧,而是来看生活” 59:25我们能逃出命运的车轮吗 * girls on the wire * 努力想要到达的天空,不过是一些别人起飞的地方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毛姆,把“做仰望星空的人”当作自己的宏愿) 1:10:46让底层边缘女性群体的苦难被看见≠消费苦难 1:18:33致想飞的女孩和暂时还没飞起来的女孩 Ref: * 电影《想飞的女孩》 *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 保罗·利科(Paul Ricœur)《时间与叙事》 * 罗伯特·麦基(Robert McKee)《故事》 🎵 告五人《又到天黑》
她19岁辍学,誓言用一滴血改变世界;她身价45亿,被捧为‘女版乔布斯’;她骗过美国前国务卿、传媒大亨默多克,最终却戴着手铐走进监狱…… 伊丽莎白·霍姆斯的故事不仅是硅谷神话的崩塌,更是一场关于人性、权力与谎言的终极实验。为什么聪明人总被理想主义骗子蛊惑?为何整个系统会配合他们演戏?从霍姆斯的家族诅咒到黑暗三角人格的操控术,本期主播们从这些骗局故事开始,试图揭开骗子们的心理密码,一起来识别身边的“谎言陷阱”。 shownote 00:03:59谎言帝国:一滴血如何骗走10亿美金? 家族诅咒 硅谷造神 系统共谋 00:28:20系统共谋:当硅谷、媒体、监管者集体装睡 谎言能活12年,因所有人都在为“颠覆梦”买单。 00:45:09黑暗三角人格:自恋、操控、零共情的终极伪装 天生骗子的人格特质:自恋、精神变态与马基雅维利主义 00:56:08记住这些铁律!远离身边的“霍姆斯”们 多面人德马拉 弗兰克·阿巴内尔 安娜·索罗金 测一测你身边的显性非适应性自恋者 Ref 📕《坏血》(约翰·卡雷鲁)、《我们为什么受骗》 🎥HBO《发明家:硅谷大放血》、Netflix《虚构安娜》 🗒美国加州北区联邦法院案件5:18-cr-00258 ✍️哈佛商学院案例《Theranos: Ethics in Innovation》
接《回避型依恋(中)》上期听了照妖镜作为焦虑型分享她与回避型爱人故事,想必大家对回避型依恋有了比较全面的认知了。本期节目,两位曾经的回避型依恋,主播皮司令和客座主播鹿七七,将分享自己在关系中的回避,尤其是遇到同为回避的另一方,叠加buff的关系让她们如何自处?让我们一起换个视角再看回避。 再见,影子爱人——愿我们都不在亲密关系中做“透明人” 在亲密关系中,双回避型依恋者关系成为彼此的“影子爱人”:靠近时模糊,远离时纠缠。彼此渴望爱却畏惧去爱,依赖存在却拒绝显形。 本期以回避型主播的真实故事,剖开回避型与不同依恋类型的碰撞之痛:面对焦虑型伴侣的炽热追逐,他们用理性浇灭情绪,将眼泪解读为操控;面对安全型的稳定包容,他们因“被看穿”而恐慌,用自卑推开真心;当双回避相遇,则陷入量子态的情感黑洞——既渴望确认又恐惧绑定,连一句“想你”都成了试探的暗语。 原生家庭的创伤烙印、大脑的情绪抑制机制、自我合理化的生存法则……层层剖析下,“影子爱人”的轮廓逐渐清晰:他们不是冷漠,而是困在童年未被回应的哭声里。若你也在关系中经历过“看得见却抓不住”的孤独,或发现自己正是那个用疏离保护脆弱的影子,或许可以和我们一起,开始承认影子的存在,而后选择走进光里。 因为,真正的安全感是允许自己不安。 shownote: 00:21 回避说一:“因为遇上的焦虑型,才收获了6年长跑的恋情” 与焦虑型伴侣相处的回避模式: * 将伴侣的依赖视为“情绪操控”,忽视情感需求; * 因“控制欲”自责,实则源于对自我需求的无知; * 回避的本质是“情感压抑”,害怕暴露脆弱。 10:00 创伤烙印:回避的“生存守则”从何而来? * 从小被教育“依赖=软弱”,形成自我合理化的防御机制: 求助=不成熟,依赖=可耻,脆弱=失控 * 回避型在关系中用“上位者优越感”掩盖自卑 * 神经科学视角:回避感知不到情绪!? 20:29 回避说二:“安全型伴侣的稳定反而引发强烈不安!” * 回避对安全型的误读: 直接沟通被误解为“试探攻击” 平等互动触发自卑 回避的自我监控导致行为僵硬 30:00 回避说三:“双回避的关系就是场菜鸡互啄的大战!” * 双向回避的关系特征: 情感需求的黑洞效应:情感需求折叠,试探性聊天取代真实表达 冲突处理的镜面反射:冲突触发双重冷冻机制,在疏离的危险中坚定“理智” 亲密节律的错频共振:推拉同步性失衡,情感需求表达一直在错位 未来承诺的量子叠加态:容易陷入「既想确立又恐惧绑定」的混沌状态 01:15:05 回避说四:一场无声的告别 * 与回避型初恋的拉扯: 从安全到异地焦虑,最终双方退回回避 未拆封分手信,连最后都在回避 * 感悟:回避的懦弱是“连爱都不敢承受”。 01:19:23 成长密钥:认知升级与行为破局 * 如何走出回避模式: 识别自动化防御,区分“对方行为”与“自我投射” 用“元认知训练”打破非黑即白的逃避逻辑 允许自己不安,接纳关系中真实的需求 01:26:18 终章:致过往与未来的情书 * 回避不是宿命,关系本质是动态平衡 * 与其在孤岛当国王,不如冒险体验真实人间 * 祝福所有“鸵鸟恋人”终能拥抱爱的可能性
本期登陆嘉宾,老朋友播客【鹿七七的愿望书】主理人鹿七七 本期说明书:xuanxi=皮司令,中下期一定要联听!!~~ 🎙️【Shownote】 00:00回避型依恋者图鉴:当代亲密关系里的"孤岛艺术家"🏝️ 00:02🔥高冷艺术的多重宇宙 🎭 人设标签:亲密关系中的"半糖主义实践者"、"情感结界守护者"、"若即若离行为艺术家" 🦸假性独立:表面是超人,内心是"被独立绑架的emo怪" 🗡 防御机制:"用冷漠PUA全世界,却说自己只是怕失控" 😈自我诅咒实现的语言:越渴望爱越推开爱,"自我预言家"亲手写悲剧剧本 🍬亲密关系的毒糖果:智者不入爱河?情感僵尸的制造 00:12:46 在我知道我是回避之前,我不知道我是个回避 00:16:33 理性克制的回避,亲密关系外的优点突出! 00:26:07不同类型与回避的大碰撞! 00:26:57当焦虑型遇上回避型,宿命吸引与相爱相杀? 💔回避型送给焦虑的恋爱魔咒体验卡 过山车爱情:"前期像偶像剧,后期变悬疑片——ta怎么突然消失了?" 情感消音器:"当我开始表达需求,ta的暴躁开关就被打开了" 反向操作大师:"想要苹果却砸了果园,还说自己本来就不爱吃水果" 天花板人设崩塌:"理想化滤镜碎掉后,露出蜷缩的胆小鬼" 先发制人式心碎:"在你说分手前,ta已排练了100次离别" 🧩当焦虑型撞上回避型:冰与火的爱情博弈 🔄致命吸引力的科学解释 ⚡️ 互补陷阱:焦虑的追=回避的逃=永动机式情感消耗 🎭 痛苦成瘾:"熟悉的疏离感,让我梦回童年创伤现场" 💡 破局关键: ✔️ 焦虑型:把"追光"的力气用来"成为光" ✔️ 回避型:练习把"防御塔"改建成"信号塔" 🌈彩蛋:主播的人间观察 👸 Carrie的觉醒:"为什么总被回避型吸引?原来我在强迫性重复曾经的痛苦" 🤵 Big的坦白:"承认自己需要爱,比假装不需要难10086倍" ✨ 终极治愈公式: 勇气(面对创伤)x 觉察(打破循环)÷ 时间 = 从"孤岛"到"群岛"的进化 🎧 下期预告: 《当回避遇到回避:再见了!我的影子爱人~》 💬 互动话题:你遇到过or你是"回避型艺术家"吗?评论区见~
00:00:00自成音浪主题曲发布啦 00:01:38照妖镜和皮司令异地半年了!回避型下我们节后见! 00:02:46我与地铁的乌龙 Chapter 1.善意,是雪中送炭,也是灭火之水 00:05:35你还好吗陌生人? 00:07:44当人从一天开始,就把所有力气用在挤地铁时 Chapter 2.地铁味儿 00:09:28站在面前的胖子 00:12:00奶味香水 Chapter 3.哈哈哈有点尴尬 00:14:09不确定,她是怀孕了吗? 00:15:41抬头就能看到别人的隐私,眼睛不知道该往哪里放才不尴尬 Chapter 4.公共场合,是否该有令人舒适安全的性别边界? 00:16:33好反胃,怎么办 00:18:07先生你好,可以收一收你的腿吗? 00:19:16拥挤的身后,不出三十秒,我就知道了对方是个男性 Chapter 5.讲真,我也挺害怕的 00:21:44假装打电话疯笑,地铁上肆意吃东西的女人 00:24:40过分自洽了? 00:27:06刻意练习,自从开始发疯,整个人都变好了 Chapter 6.别人的空间,自己的角落 00:28:54地铁里的自如 00:31:00口罩还可以这么用? 00:32:09今天的地铁糖分浓度过高 00:34:28Chapter 7.在这里感同身受
如何在BANI时代帮助具有回避型依恋人格的个体应对心理挑战并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 * 成人依恋关系类型 * 回避型依恋—情感输入和情感反应不协调 * 回避型依恋对自我的理想化和对他人的理想化 * 回避型对掌控感的追求对未知的恐惧 * 回避型的不做选择: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 恐惧型回避:对安全感的强迫性追求—控制狂魔 * 疏离型回避:对感官刺激和成就的极致追求 * 评价系统完全依赖于外部的疏离型 * 回避型依恋行为底层机制 * 1.接受不了真实的自我: * 2.错把social skill当高情商 * 3.回避型依恋的边缘系统与压力激素: * 4.回避型依恋的健忘: * 回避与假性亲密关系
《再见爱人4》的大热在播客圈也掀起了一场关于“麦学”的隔空的大讨论:麦琳,是可恶的个体还是绝望的主妇? 今天这一期引入了近期另一部集中展现女性的电影《好东西》,从王铁梅到麦琳,我们从两个女性的困境出发,去真正看一看所谓的女性结构性困境到底是什么。 看见结构性困境的目的,是为了拒绝概念化,从宏观更好地回归每一个微观下具体的人。 ps:本期内容涉及电影《好东西》剧透! shownotes 03:41 当我们在聊女性结构性困境时,到底在聊什么? 17:14 麦琳与王铁梅:全职主妇与单亲妈妈的真假困境 00:35 避免女性主义的错误嵌套给追求平等带来伤害 56:51 母职围墙里的麦琳与拆墙的王铁梅 69:01《老派少女购物路线》:厨房,不应成为困住女性的境遇 75:42 扒了一下东亚家庭的密集母职,却很难对麦琳的母职内共情 Ref 📚 《看不见的女性》,【英】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著 《老派少女购物路线》,洪爱珠著 🎥 综艺《再见爱人4》 电影《好东西》 🎵 Welcome Home,Radical Face 🎙️📣以上内容在苹果播客、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荔枝FM、QQ音乐都可以收听!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