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6 度过美好人生的单纯智慧 03:02 不管好还是坏,都要“感谢” 05:56 乐于感谢,能消“恶业” 09:56 脱口而出的“感谢的语言” 12:59 心怀感谢,困难成为财富 15:51 谦虚是幸福人生的护身符 19:30 轻易成就难事的“美好心灵”之力 23:10 埋头工作就能触及“宇宙真理”
第十八讲 说理与民主 政治学家列奥·施特劳斯(Leo Strauss)在《自然正当和历史》中写道:“人自然就是社会动物。”人的理性,也就是人与他人说话、交流的能力,是人的社会性的最根本的体现。人的言语行为关联着他人,是一种社会行为。民主社会不是一个利益的共同体,因为民主制度中的不同群体有着不同的、相互矛盾的利益。但是,民主社会却可以成为一个话语的共同体,因为利益不同的群体和个人都可以通过说理而不是暴力,去妥协他们之间的利益分歧和矛盾。对于民主来说,说理不仅是一种话语伦理,而且更是一种自然正当的社会之善。 00:55 哲学民主的理念 06:59 从哲学民主到实践民主 15:20 民主制度中的演说和辩论 22:48 民主的说理与法制 31:21 民主与言论
第十七讲 非说理宣传的四种危害 人们认识宣传的危害,首先是从它对个人独立思想的限制和腐蚀来着眼的,而这种危害则最终又必然祸及整个社会的公共说理。宣传为什么对个人独立思想有限制和腐蚀作用?为什么会危害公共说理?到底对公众会造成怎样的伤害?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它们分别是:一、宣传灌输是与对话说服相对立的话语;二、宣传是非理性的影响力;三、宣传是欺骗和谎言;四、宣传利用人们的心理弱点和认知缺陷。 00:45 宣传是与说服、说理对立的话语 05:00 宣传运用的是非理性的影响力 10:11 宣传是欺骗和谎言 14:14 宣传利用人们的心理弱点和认知缺陷
第十六讲 公民听众与政治说理 一个普遍说理的社会比一个普遍不说理的社会拥有更好的生活方式,因为那里的人民普遍比较懂道理,也尊重道理。在一个普遍说理的社会里,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也会允许别人有自己的看法。这种说理的交往常常是为了各自的自我利益,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对所有人都有益的生活方式,并在这个意义上被人们共同认可为一种好生活。在这样的生活秩序中,大多数人都尽量有恰当的、合适的论述逻辑和例证,证明一件事是真实的,或者像是真实的。在社会生活中,往往并不存在像1+1=2这样的真实,说理是通过讨论、商谈(diskurs)来使那些本来是“看法”或“意见”(doxa)的东西变成可以称为“真实”或“认识”(episteme)的东西,也就是像是真实的东西。即使这些并不是最终可以确定的东西(如正义、公平、平等、善),但也是人们可以共同接受的,因为它们是由说理取得的共同认识。 01:19 以公民听众为依归的说理 09:10 专制的雄辩与宣传 14:40 公民教育抵制宣传
本书是稻盛和夫先生收官之作,也是知名代表作之一。书中凝结了稻盛先生一生的经营哲学和人生智慧,可谓集大成之作。稻盛和夫不是生来就是经营之圣,他的人生是从日本乡下一个被炸毁了的小作坊之家开始的。父母有七个孩子,他作为老二,从小调皮。在二位叔父、一位叔母感染肺结核相继去世后,他也染上了这种不治之症,可照顾家人的父亲和哥哥却没有染病的事实,让濒死挣扎的他感到苦闷,第一次开始追问倒霉的 为什么总是我。在破产企业走投无路之境开始专心致志地工作,实现划时代新材料的发明,人生开始划下分割线。他又开始追问为什么上天眷顾的会是我。当他创办的街道小厂走向壮大的时候,他开始追问作为一个经营门外汉创办企业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当他创办第二家世界500强企业的时候,他问自己为什么还要创办一家大家看起来难以成功的新企业。当他去拯救日本航空的时候,他又在追问为什么自己作为一个外行要冒险进入完全陌生的领域,去拯救一家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企业。就是这些不断追问、思考和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行动,成就了稻盛和夫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也构成了他一心想要写下的这本书的核心内容。他由此向世人发出郑重的嘱托:只要凭着利他之心、感谢之心、谦虚之心、知足之心、强韧之心,坚持贯彻正道,时刻培养美好心根,积极实践,没有人不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幸福。就是这些看上去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方法,蕴藏着人生转机的力量。如果不想错过一生幸福,就好好反复阅读本书,让自己在心灵深处汲取稻盛和夫的成功力量,去积极探索让自己幸福的人生吧 [日]稻盛和夫1932年出生于鹿儿岛市,鹿儿岛大学工学部毕业。1959年4月成立京都陶瓷株式会社(现京瓷)。1984年成立了第二电电企划株式会社。2010年2月就任日本航空(JAL,现日本航空株式会社)会长,仅仅一年让破产重建的日航扭亏为盈,并创造日航史上最高利润纪录。1984年创设国际奖项“京都奖”。此外,还志愿担任拥有104家分塾(海外48分塾)、聚集14000多位年轻经营者的盛和塾塾长,为培育经营人才倾注心血。
第十五讲 说理的目的与环境 说理的人都需要表明自己的主张,说明对事情有什么看法,观点如何。没有明确的主张,读者就不知道你要说什么,在说什么;没有明确的主张,连你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发表自己的主张不只是在一个句子或者一个段落里,而是往往在一番议论或一篇文章里。根据主张的主要具体内容,我们可以把说理分成不同的目的,又称“争议点”。它们的区别并不是绝对的,弄清自己在为何种目的提出主张,也就是在厘清自己提出的是何种主张。这可以帮助一个人有的放矢地进行说理。除了大多数主张都可能涉及的“定义主张”(参见第四讲),还有五种最常见的主张,它们的争议点分别是事实(发生了什么)、原因(原因与后果的关系如何)、意义(如何阐释一件事、一部作品、一席话的意义)、价值(什么是好的、有用的、美的)和行动(该怎么办)。 01:14 真实是说理之本 08:49 说理的价值与宽容 13:53 理在哪里和说理环境
第十四讲 说理的伦理层面 在第八讲中,我们已经谈到,伦理和价值观虽然有关系,但不是一回事。“伦理”属于道德的范畴,“价值”则既可以属于道德的范畴,也可以属于实用范畴。正如康德所说,价值是相对的,因为价值与人的局部判断有关,而那些“不相对的”,高于相对价值的,那些成为它自身目的的,便获得了道德的属性。说理的伦理层面指的是公共话语的伦理,也就是什么样的公共话语才符合道德的目的性,而不是仅仅被用作达到某种其他目的的手段。公共话语并不总是符合道德伦理的,因为公共话语常常被用作为一种手段,甚至是不正当的手段,这是我们大家都有体会的。这样的话语不能说没有它自己的价值观,例如,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有效性高于一切、贯彻某人的最高指示、维护某种根本利益或制度等等,都可以说是“价值观”。但是,这样的价值观与这里要讨论的合乎道德自身目的性的公共话语伦理是有所不同的。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讨论与公共话语的伦理和价值观有关的问题。一、公共话语的修辞伦理来源于怎样一种关乎“美德”的文化、思想传统?二、那些违背修辞伦理的现代话语形式 (包括宣传和广告)为什么不值得提倡,究竟可能对人的心灵和公共生活造成怎样的危害?这一讲讨论的是第一个方面。第十七讲“非说理宣传的四种危害”将讨论第二个方面。 01:53 说理的“理”与“善” 08:15 说理的“诚”与“信” 16:19 说理的“诚恳”与“诚实”
第十三讲 “歪理”如何利用人的自身弱点 2010年,张悟本的畅销书《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和“茄子疗法”、“绿豆疗法”,俨然成为沸沸扬扬的媒体事件。这些疗法大行其道,令人想起了“文革”期间盛极一时的“鸡血疗法”、“盐卤疗法”,以及“文革”刚过后不久的“红茶菌”、“醋泡蛋”疗法。今天又发生这样的事情,值得担忧的似乎不应该只是又有哪个庸医提出了什么新的伪科学说法,而是许多普通中国人一如既往的一窝蜂从众心理。今天,从众心理仍然在为似是而非的说服手段和说理提供肥沃的土壤,延续的是一种与“文革”时期没有多大改变的被动接受心理定势,使得许多人在广告、宣传面前因为不知如何应对,而非常容易上当受骗。 01:01 大众文化的宣传机制 04:34 “要解释”、“求痛快”和“行动热情” 12:52 焦虑、害怕和奉承 18:01 “大胆说谎”和“认知失调”
第十二讲 歪理巧言不是说理 对说理、说服和修辞的研究中,有一种可以被称为“人道关怀”(humanist concerns)的传统,那就是在三个方面都坚持真实(truth)和合理(sound reason)的原则。第一是说话者的真实意图;第二是用可靠的证据和理由来清楚说明结论;第三是对听众的福祉抱有真诚的关怀。作为公共话语,说理必须坚持自己的修辞伦理,包括好的动机、对他人的善意、话语内容的真实。历史上能够长久流传的修辞理论都有伦理的坚持,这在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罗马的西塞罗和昆体良等人那里都有所示范。专制和极权统治者中不乏有能言善辩、长于修辞的(如希特勒、戈培尔),但至今却并没有值得称道的修辞理论是出自这类人士。他们国家中的那种被称为宣传的特殊说服方式,更是被人们普遍视为对修辞技巧的不善和不真利用。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和戈培尔的日记中有许多关于宣传的论述,但并不被当作是对人类或修辞说理的有益贡献。 01:33 作为权力工具的“说服” 05:01 中国特色的“修辞学” 13:46 “屁话”比谎言更有害 20:01 “刀笔者”和“发言人” 24:30 学校“非道义说理”教学是一个错误
第十一讲 说理是一种公民教养 学习说理不是学习一些能把什么话都“说圆”,把无理变成在理的技巧,而是通过提供真实的信息、事实、知识去说服别人,说理因此是说真话。在说服别人的过程中,有效地说真话,包括条理、逻辑、举例、语言的明晰与生动等等,都是必要的。亚里士多德说:“演说者不仅必须考虑如何使他的演说能证明论点,使人信服,还必须显示他具有某种品质,懂得怎样使判断者处于某种心情。”做到这些不只是一个能力问题,而且也是一种教养。 00:48 从小学习说理的教养 08:56 有教养的王子和有教养的中学生 18:25 有教养的说理和有教养的听众
第十讲 书面说理的演变与人文传承 学校里的说理教育主要是通过阅读和写作来进行的,这是因为,公共说理是一种文字形式,用波兹曼的话来说,是“书面形式的公共话语”,“即使是演讲,也不能掩盖这个事实”。就美国的学校而言,说理教育最普遍采用的是一种可称为“格式化随笔”(essay)的书面文字形式,它是实用的而非文学性的写作。这种写作形式常常被翻译成中文的“作文”或“话题作文”。单单这样的中文称谓不能充分显示格式化随笔的意义与内涵。为了说明格式化随笔所可能具有的人文价值和公民教育内涵,需要追溯到它的源头,也就是“随笔”,在英语中叫essay。这个词有时候也翻译成“散文”或“小品”,用以指称一些文学性的写作。对于说理文来说,还是“随笔”这个说法比较恰当。 01:14 ”我写作“和”我说理“ 06:22 说理:普通民众的理性思考与表达 14:39 说理谈论的是”人的事务“
第九讲 学生作文中的说理 美国的学校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低年级,写作一直是重要的课程,他们学习写作的是何种作文呢?他们的作文并不只是人们一般印象中的写作:诗歌、故事、游记、书信等等,而且更是一种特定样式的叫作essay的作文。许多从中国刚到美国上大学的学生在写作上碰到不少困难,原因之一是他们在国内习惯的写作与美国学校要求的作文之间是脱节的。在写作技巧和形式规范上依样画葫芦,学会美国的那种作文是不难的,但能不能领会这种文章背后的人文教育理念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国内教育界近来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对准备留学的人员的英语补习中也有了一些相应的写作辅导。学生学习的essay是一种虽短小但结构相对完整的写作形式,可以用来描述、叙述、比较,也可以用来分析和论述,可以称之为“短文”,更确切地可以称之为“格式化随笔”或“应用随笔”。“随笔”是指它的由来(详见第十讲),“格式化”是指它的章法结构要求,“应用”是指它的用途(如描写、比较和对比、原因与后果、辩论等等)。作为格式化随笔的作文是一种并不随便的随笔。 01:38 作文从”描红“开始 10:55 大学一年级的作文 23:34 大学生作文的要求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