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line 00:30 1995-2025: 家族餐饮的三十年 02:40 餐饮行业的私密性 05:47 街头小吃比米其林餐厅好吃吗? 06:50 精致餐饮(fine dining)的菜肴结构可能是不一样的 07:30 商家如何面对食客主导的评价体系 10:30 在上海,多少分的餐厅比较好吃? 13:33 “味觉清晰”与“口味直给”——美味路边摊的特点 15:00 高档餐厅“好吃”在哪儿? 16:50 不同餐厅的不同“范式” 18:10 “预制菜”一定不好吗? 22:50 社交媒体时代的“既要又要” 24:30 美食是生活综合体验的一部分 28:00 什么样的城市算“美食之都”? * BGM Aloha Honu by Flitz&Suppe
Timeline 03:20 “理性的自负”——“祛魅”的另一面 05:00 我们真的向往自由吗? 06:21 科技可以替代人性的全部吗? 11:30 人性的自私与美的负面能量 13:28 "perfection of imperfection"——人的破碎与残缺 15:00 你能接受ai复刻的亲情吗? 17:31 “祛魅”还是“祛美”? 19:00 用不同的思维方式看待人类的财富 21:40 世界是人类意识的产物吗? 23:21 “祛魅”之后能再“赋魅”吗? 26:51 人性体验里“偶然”的美 30:17 美的“代价” 32:30 那么,科技与“美”冲突吗? * 《克拉拉与太阳》 石黑一雄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了机器人克拉拉眼中的世界。在作者典型的细腻、内敛风格下,克拉拉的见闻、经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所面临的问题,这部作品有着科幻小说的外壳,内里则表达了作者对科技飞速发展背景下人类命运走向的思考。 * “理性的自负” 英国哲学家哈耶克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对人类理性能力抱有过度的信心,认为理性能够获得近乎完美的知识,从而构建出理想的社会规划,实现完美的人类生活。这种自负源于对理性能力的盲目信任,忽视了人类知识的局限性和复杂系统的不可预测性。 * “自发秩序” 哈耶克的一个重要哲学思想理论。自发秩序原理指市场控制是不必要的,因为市场本身能够产生一种自发的秩序——每个人都在“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自发地实现个人利益的极大化。 * 迈克尔·桑德尔 哈佛大学政治哲学教授、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社群主义的代表人物。 * BGM So Blue (feat. Louk) by Sebastian Kamae & Emulov
Shownotes 01:26 “碎片化”和“观点前置”——社交媒体时代的表达 04:20 新闻的范式 06:10 “反人类”的新闻学 08:39 DeepSeek和ChatGPT的“人设” 10:00 学术论文的规范 13:20 个人叙述与“理论支撑” 15:30 表达中的“姿态”焦虑 18:26 “卷”、“信息茧房”、“过滤气泡”——过度“造词”的新闻学 22:00 “思辨”or“实证”? 25:30 建筑设计里的“表达”与“背书” 28:20 “制魅”与“祛魅”、“构建”与“瓦解” 30:28 人工智能对观点表达的影响 32:35 没有绝对的“背书” 34:00 基于思辨的“慢”表达 * 新闻五要素(5W) 指一则新闻报道必备的五个基本因素,分别为何时(when)、何地(where )、何事(what)、何因(why )、何人(who )。 * Bubble Diagram(气泡图) 建筑设计术语,用来展示初期设计阶段对功能空间关系的分析。 * Parti Diagram(灵感图) 建筑设计术语,通常作为建筑设计的第一步,设计师用简单的手绘图表达一个抽象的初始设计概念。 * BGM Visualize by Stieber Twins
Shownotes 01:20 买同一个品牌的衣服有助于塑造个人风格吗? 02:00 个人穿搭的“一致性” 05:30 “季节性人格”——有一种色彩可以代表你吗? 09:10 风格就藏在你下意识的那个决策里 10:00 社交媒体时代的风格“塑造” 12:45 风格可以习得吗?还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个人特质? 17:03 真正的风格是“自我”的外在表露 18:40 聊聊时尚之外的风格 19:30 设计行业里的风格——“标签”和“语言” 21:55 尊重自己的真实感受 26:00 漂亮的颜色存在于“光谱”里("spectrum") 28:00 变化的外观、既定的“语言”:好的设计需要一个总体的逻辑 34:38 风格的形成——感性与理性的结合 * BGM Transgender by Crystal Castles
Shownotes 02:06 电影对“海派文化”的刻画 03:24 电影小品?《爱情神话》与《好东西》的松弛感 10:52 男性观众可能“破防”的点? 13:18 女人眼中的“女性美” & 男人眼中的“男性美” 18:40 女人也需要欣赏男性“脆弱”的美 20:01 女性的政治权力与社会对个人的包容 21:24 对性别问题的探讨与舆论“出口” 22:45 中国电影有时肩负过多的社会“叙事” 26:07 女性与抽烟,镜头里的“政治正确” 27:21 “创作者”思维与“评判”思维 28:07 “瓦解”那些“堡垒”——关于公共议题的讨论 29:50 《好东西》里让人流泪的瞬间 33:51 把“性”拿掉之后,看人与人如何相处 36:17 “婚姻”是现代人的某种宗教 40:54 人类“存续”:或许需要倡导,但非个人负责 * BGM Home Sweet Home (Mixed) by Philanthrope
Shownotes 00:30 社交媒体上的“恶意” 02:39 人在独处时的“怪癖” 04:00 “隐匿”与“暴露”之间——互联网提供的舞台 05:34 “momo”——对“隐匿”的极限追求 07:00 无人角落里的个人道德 08:35 不是所有的行为背后都有利益考量 09:30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癖好” 10:10 算法、引流与负面言论的传播 12:06 你的道德标准会根据场景改变吗? 13:00 “马路上捡钱”的道德难题 18:26 “正直”——道德准则与个人行为的一致 25:50 “违反规则”还是“影响具体的人”? 27:10 自媒体人如何管理负面评论? 28:43 “破窗效应”与“恶”的传播 35:06 博主们的“焦虑症” * “破窗效应” 是犯罪学的一个理论,该理论由James Q. Wilson及George L. Kelling提出。此理论认为任何可见的混乱、忽视与犯罪的迹象,例如破窗(这也是一这一理论的名称来源)、破坏公物、乞丐、酒鬼等,可能会鼓励一个地区进一步的犯罪和反社会行为。因为以上的迹象表明,该地区的秩序已被破坏,且缺少执法。 * BGM long night by Pleij
Shownotes * 美与生活的优先级 00:43 “每个人的审美不同”吗? 01:40 生活中的偏好不一定与美学相关 03:16 “美学”是什么? 05:01 带着“实用主义”的室内设计 * 美与社会 07:07 功能性+意义感 vs 美学 09:40 也需要一点“美”的熏陶 11:15 “严谨”还是“松弛”?——对待“美”的不同方式 13:01 美学与社会人文的一致性 * 美学、意识与艺术作品的叙事 15:30 “美学”即“意识”? 17:00 美是一种确定的、复杂又多元的叙事 20:00 好的审美就是带着“美”生活 * BGM New Partner by Palace Music
Shownotes 02:50 追求“托底”的感觉 04:43 传统文化里的“稳定”思维 05:20 “稳定”工作与兴趣爱好可以兼顾吗? 07:23 有关“躺平”的话术陷阱 08:50 对“存续”的信仰与集体主义 10:55 我们是如何看待死亡的? 12:20 生活里的恐惧感与不确定性 15:05 “既要又要”的侥幸心态 17:00 “自发秩序”与“动态平衡” 20:10 宏观上的“稳定”话术 22:20 关于“稳定”的选择1: 认清自己生活的“底线” 23:40 关于“稳定”的选择2: 尊重个人意识 * “自发秩序” 奥地利经济学家、哲学家哈耶克的一个重要哲学思想理论。自发秩序原理指市场控制是不必要的,因为市场本身能够产生一种自发的秩序——每个人都在“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自发地实现个人利益的极大化。 * Sabbatical (@SabbaticalTommy) YouTube旅行及语言类博主。 * BGM Whispering Tree by Solar Trees
Shownotes 02:00 Rol的第一台相机:富士X100,开启街头摄影 08:12 摄影里的“性别分工” 10:18 学摄影的不同渠道:上课 or 自学? 11:10 入门摄影的“五个阶段” 14:45 咖啡文化和摄影艺术 16:30 当“摄影”成为工作:商业摄影的制式化 17:50 以“出片”为目的的拍照算“摄影”吗? 20:20 摄影艺术中的“意义感”与“真实性” 23:36 再聊“决定性瞬间” 25:16 长焦镜头是“作弊”吗?——为什么摄影需要“限制” 27:00 大放厥词:世上的每一张照片都是“遗照” 32:00 与其他艺术门类的相似性 36:15 意义、概念、表达 * BGM Butterflies by Matt Wilde
Shownotes 03:24 情商更是关于你自己的 05:44 它是绝对的真理吗? 06:10 实证/实用主义的概念有什么特征? 07:29 人的意识与情绪可以被量化吗? 08:56 中美当代文化的相似性 11:30 “情商”与“人情世故”是一回事吗? 13:00 坚持自我?还是照顾人际? 17:19 等级与权力——中国语境下的“情商” 23:16 在“情商”之外,有其他的人性观念吗? 27:24 “代际差异”下不同的情商认知 * “情绪商数(Emotional Quotient, EQ)” 指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情感的感知、理解和应对能力。这一概念强调情绪对个人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性,以及情绪智商的发展可以影响个人在各个领域的成功。该概念起源于美国心理学家 Peter Salovey 和 John Mayer 在1990年提出的“情商”理论。 * 《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Daniel Goleman / 著 在“情商”的理论被提出之后,该书将情商的重要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并将其应用于个人成长、教育、领导力和组织发展等领域。情商理论此后在世界范围内变得广为人知。 * BGM Trance by Foster
Shownotes 01:20 “拉黑”的几种情况 05:22 “异见共存”与“大一统” 06:10 控制感、边界感和“全能自恋” 09:19 大家不喜欢听感上理性的言论吗? 11:00 “无趣”的逻辑 14:10 不同的观点,相同的“叙事” 17:20 “极化”的声音与“理中客” 18:30 极端的“美好” 20:45 消费主义时代的“完美”商品 25:20 “人情世故”与“社会化”的表达 27:50 群体的“不完美” 29:40 “重叙事,轻观点” 33:15 “限定文字,拉长语言” 35:30 不同意见的根源也许来源于自己 * “全能自恋” 心理学术语。在心理学上被称作“巨婴心理”,也有人叫它“全能自恋”。是每个人在婴儿早期都具备的心理,即婴儿觉得我是无所不能的,我一动念头,和我完全浑然一体的世界(其实是妈妈或其他养育者)就会按照我的意愿来运转。心理学家武志红在其著作《深度关系》中详尽描述了这一概念。 * “交往理性” 德国当代哲学家哈贝马斯的用语。指隐含在人类言语结构中并由所有能言谈者共享的理性。 * 《解释鸿沟》 由腾讯视频出品、尤里卡工作室研制的一部通过对哲学家陈嘉映教授的重要思想交流和日常精神活动的记录,专注探讨当代精神生活的纪录片。 * BGM Like Yesterday by Lab Progression, Midan & Jammin Berries
Shownotes 01:45 留学以及移民观念的变化 03:00 “经济”移民 与 “理念”移民 05:00 “公民意识”与社会氛围 06:30 以“闯红灯”为例叙述人的意识问题 13:21 二十年前留学的一些趣事 15:50 东亚社会的一些移民“传统” 17:10 什么是“爱国”? 19:32 “宏大”与“历史”是我们的宗教吗? 23:05 中国人没有“信仰”吗? 26:00 “爱国”的边界与个人选择 27:55 聊聊“国家”这个概念 29:00 移民与文化联结的难处 34:10 “极致”与“多元”——人与文化合一重要吗? 38:00 我们真的思考过移民这个选择吗? * “公民意识” 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具体体现为视自己和他人为拥有自由权利、有尊严、有价值的人,勇于维护自己和他人的自由权利、尊严和价值的意识,这种意识还包含公民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 “破窗效应” 是犯罪学的一个理论,该理论由James Q. Wilson及George L. Kelling提出。此理论认为任何可见的混乱、忽视与犯罪的迹象,例如破窗(这也是一这一理论的名称来源)、破坏公物、乞丐、酒鬼等,可能会鼓励一个地区进一步的犯罪和反社会行为。因为以上的迹象表明,该地区的秩序已被破坏,且缺少执法。 * BGM Ltlp by edIT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