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三十而已》吐槽会:一场关于女性中年危机的想象

【节目主播】Clee,阿喜,阿栩 微博@聊天记录编辑室 【第一部分】《三十而已》为何高开低走?(01:35-18:14) 【01:35-11:34】爽文式节奏的崩坏与前后断裂的叙事结构;不自然的人物成长与情节设置 【11:35-18:14】跨越阶层的女性友谊中层次感与代入感的缺乏 【第二部分】剧中角色盘点(18:15-29:13) 【18:15-24:54】男性角色的丰满程度与角色前后的断裂 【24:55-29:13】男性角色好感排序;作为工具人存在的角色 【第三部分】“三十岁”、中年危机与年龄焦虑(29:14-54:53】 【29:14-34:44】为什么是三十岁?三十岁的真实焦虑与剧情的悬浮 【34:45-36:48】热搜/预告片追剧与标签式的刻板印象 【36:49-43:52】出轨中的男性和女性;与《京华烟云》、《美国丽人》、《结婚的女神》的比较 【43:53-48:17】中年危机下的男性和女性;与《男人四十》、《将来的事》的比较 【48.18-54:53】“三十岁”意味着什么;与《我可能不会爱你》的比较 【第四部分】“三十岁”的物质欲望与阶层问题 (54:54-1:09:27) 【54:54-57:27】三个女主,你最想成为谁? 【57:28-59:16】中年危机与物质压力;与《今生是第一次》的比较 【59:17-1:03:59】电视剧里的女性群戏;同温层与阶层差异 【1:04:00-1:09:27】文艺作品与现实距离;故事的延伸与剧情的完结 【本期节目提及的主要影视作品】 黎志,《二十不惑》,2020 张子恩,《京华烟云》,2005 (林语堂,《京华烟云》) 萨姆.门德斯,《美国丽人》,1999 吴珍锡,《结婚的女神》,2013 米娅.汉森-洛夫,《将来的事》,2016 瞿友宁,《我可能不会爱你》,2011 朴俊和,《今生是第一次》,2017 【本期音乐】 片头曲:金池《不说》 片尾曲:谢安琪《人妻的伪术》

69分钟
99+
4年前

05. 回到二十世纪末:东北文艺复兴里的青春叙事

【聊天记录05 | 回到二十世纪末:东北文艺复兴里的青春叙事】 【本期主播】阿喜、阿栩、Clee 【本期嘉宾】阿羊 微博:@聊天记录编辑室 第一部分《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和越来越流行的东北元素【01:08-10:35】 【01:08-07:10】《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中的东北元素:寒冷、撸串及东北饮食文化 【07:11-10:35】对于什么是“标准的”东北话的探讨 第二部分下岗潮与东北文学中的青春视角【10:36-28:51】 【10:36-12:10】东北下岗潮对文学、影视作品的影响 【12:11-15:19】双雪涛笔下的艳粉街:现实中的铁西区和文学中的虚构场域 【15:20-20:33】东北文学与伤痕文学的对比:青春视角为何在讨论东北文学时不可忽视、反思性在两类文学中的不同呈现方式 【20:34-21:50】艳粉街与苏童笔下的香椿树街的对比:地域元素和时代元素 【21:51-28:51】天才少年的落幕:东北文学中的青少年视角给压抑的故事带来了希望还是更深的失落 第三部分想象中的东北: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对于同一地域的不同塑造 【28:52-01:05:24】 【28:52-34:35】灰色的“铁西区”:东北下岗潮和南方下岗潮对工人群体带来的影响差异 【34:36-37:42】东北文学中的“读书无用论”是一种文学化的悲观想象吗:东北的九千班和《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中的高考氛围 【37:43-42:10】东北影视作品对于东北的浪漫化塑造 【42:11-50:23】东北下岗潮的现实和东北文学如何打破浪漫化的想象:下岗潮与时代的转型,东北的“资源诅咒” 【50:24-56:03】东北文学中的“魔幻现实”:虚构的记忆与真实的记忆如何在故事中纵横交错 【56:04-59:14】东北作家转型的必然性 【59:15-01:05:24】滋生“罪恶”的土壤:东北文学、影视作品中的悬疑元素 本期播客主要提及作品 田宇,《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2020 双雪涛,《平原上的摩西》,2016 双雪涛,《飞行家》,2017 双雪涛,《猎人》,2019 双雪涛,《聋哑时代》,2020 班宇,《冬泳》,2018 班宇,《逍遥游》,2020 郑执,《生吞》,2017 郑执,《仙症》,“匿名作家计划”参赛作品 苏童,《香椿树街故事》,2008 【节目音乐】 片头曲:《我们的1999》,庄达菲 片尾曲:《火车快开》,二手玫瑰

66分钟
99+
4年前

03. 《普通人》:当爱情剧不再只谈论爱(补档)

【本期主播】阿栩,Clee,阿喜 第一部分 关于英剧《普通人》的整体评价(0:50-13:00) 【0:50-3:20】大家对片名“Normal People”的不同理解 【3:20-8:40】对比韩剧《春夜》:爱情的内部阻碍 【8:40-13:00】对比原著作者处女作《聊天记录》:该剧未涉及到的爱情维度 第二部分对于剧中情欲表达的探讨(13:00-17:52) 【13:00-15:30】大篇幅情欲镜头等于loveporn吗?爱欲的五官;爱欲与色情的界线 【15:30-17:52】对比韩国导演安畔锡的情欲表达手法 第三部分爱情关系中的个体意识(17:52-31:45) 【17:52-22:37】男女主角在剧中的表现是否前后有割裂?爱是自我“被看见”的过程 【22:37-25:16】时空转换中男女主对自我认知的变化 【25:16-31:45】爱情中的自我建构:韩炳哲的爱情他者观点;双方对彼此的塑造与融合 第四部分 剧中所展现的性别意识(31:45-50:35) 【31:45-38:34】剧中主角的性别特质;“性同意”与男性气质;豆瓣劝分小组中的性别意识 【38:34-50:35】性别在剧中其余情感关系里;女性自我在爱情关系中所面临的问题;该剧对性行为与生育动机的隔离 第五部分一些闲谈 【50:35-60:55】发散问题:阶级与金钱是否成为主人公爱情的阻碍?《普通人》能代表千禧一代的爱情吗?《普通人》的现代性体现在哪? 【60:55-70:43】大家心目中的爱情片top3 【本期主要影视作品】 阿伯拉罕森,《普通人》,2000 安畔锡,《春夜》,2019 理查德·林克莱特,爱在三部曲,1995, 2004 & 2013 马克·韦布,《和莎莫的五百天》,2009 让·雷诺阿,《乡间一日》,1936 森田芳光,《春天情书》,1996 拉斯·冯·提尔,《女性瘾者 Vol.1》,2013 萨姆·门德斯,《革命之路》,2008 麦温,《我的国王》,2015 伍迪·艾伦,《开罗紫玫瑰》,1985 【节目音乐】 Selena Gomez, Rare Villager, Everything I Am Is Yours

72分钟
99+
4年前

04. 从婧妹到浪姐:女团选秀乘风破浪了吗?

【聊天记录04 | 从婧妹到浪姐:女团选秀乘风破浪了吗?】 【本期主播】阿喜,阿栩,Clee 【本期嘉宾】二恬 第一部分《乘风破浪的姐姐》相关讨论【01:28—31:53】 【01:28—08:26】对《乘风破浪的姐姐》整体观感:“姐姐们”的话题,“女团标准”,多元化,“姐姐们”与训练生的差异; 【08:27—16:10】节目制作的思路与成为“爆款”的可能,节目录制生态的颠倒,导演组、导师与艺人之间的关系; 【16:11—25:00】节目价值观的输出,文案立意与节目本身之间的不协调与相悖性,“三十岁”与女性年龄焦虑; 【25:01—31:53】综艺节目中的女性话题,社会性议题与娱乐圈八卦狂欢,真人秀的不可控性,影视综艺中的“大女主”; 第二部分《青春有你2》相关讨论【31:54—54:55】 【31:54—35:10】《青你2》的价值观与叙事节奏; 【35:11—39:09】做“不一样”的练习生,“偶像”制造逻辑与循规蹈矩的“好学生”; 【39:10—45:04】节目制作思路,对出圈点的尝试,节目剪辑策略的变化,对节目剪辑的感受; 【45:06—54:55】我们为什么看或不看选秀:评价体系的压力、对pick选手的真情实感、话题讨论参与、与练习生的共情、《青你2》中的姐妹情; 第三部分选秀、偶像产业和几档节目的比较【54:56—01:24:27】 【54:56—01:07:20】限定期过后的“限定团”,选秀是否只是圈地自萌,国内偶像产业的困境,“去中心化”时代的偶像选秀,选秀明星的后续发展; 【01:07:21—01:15:28】选秀的“实力”玄学,《创造营2020》与《青你2》的比较(和吐槽):故事线、导师与选手的选择; 【01:15:29—01:19:18】女团和男团选秀的差异:观众组成、个人观看体验、价值输出; 【01:19:19—01:24:27】选秀舆论讨论,选手的草根性,资本影响与理性追星 【节目音乐】 片头曲:《Yes! OK!》,《青春有你2》主题曲 片尾曲:《Ei Ei》,《偶像练习生》主题曲

87分钟
99+
4年前

02. 离开影院的日子

【聊天记录02】离开影院的日子 【本期主播】阿栩,Clee,阿喜 【本期嘉宾】一平 第一部分离开影院的日子里【01:09-08:35】 ·【01:09-04:38】大家分享近期最后一次在影院的体验及各地(香港、美国、英国、内地)影院营业状况 ·【04:38-05:50】疫情期间大家的观影频率及观影选择变化 ·【05:50-08:35】影院对于大家观影选择的影响 第二部分流媒体发展对于影院生存状况的冲击【08:35-42:12】 ·【08:35-10:00】英美独立影院的线上观影活动是否是疫情期间影院的自救行动 ·【10:00-12:47】Netflix、《囧妈》和影院流媒体之争 思考题:和中国相比,欧美文化圈是否在更积极地开展自救行动? ·【12:47-16:43】线上影展与手机观影的可能性:北京电影节、举办的“We Are One World: A Global Film Festival”以及Quibi的推出 ·【16:43-18:57】影院观影是否具有不可替代性 ·【18:57-23:25】为什么Netflix成为了流媒体之王:数据分析、用户体验(我是否能决定平台的内容选择)、商业模式 ·【23:25-25:51】比起内容生产公司,Netflix是否更像是一个技术公司(Tech Company) ·【25:52-27:21】院线窗口期:影院与流媒体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吗 ·【27:21-31:18】Netflix的发展历程及其成功的必然性 ·【31:18-34:56】从《爱尔兰人》谈起,电影是cinema的艺术吗 ·【34:56-42:12】疫情对于电影业会产生什么影响 第三部分影院形式的变迁与介质的革命【42:12】 ·【42:12-43:58】疫情对于电影业的冲击是暂时的,但对于电影院的打击会是致命的吗 ·【43:58-49:45】影院也许只是电影发展的一段历史,电影更够被介质本身定义吗 ·【49:45-52:22】影院的危机是一种介质的危机,纸媒、唱片行业、电视业都经历过相似的变革 ·【52:22-63:38】1918西班牙大流感与60年代电视的普及对电影业的影响:电影业的危机是新生的开始吗 思考题:从制片厂为王到平台为王,这次电影业遭受的危机是全新的吗? 【节目音乐】 Sting,The Shape of My Heart(片头) Improved Sound Limited,Nine Feet over the Tarmac(片尾)

64分钟
42
4年前

01. 文学纪录片:从岛屿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聊天记录01】文学纪录片:从岛屿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本期主播】阿栩,Clee,阿喜 【本期嘉宾】阿苗 第一部分:贾樟柯《一直游到海水变蓝》【01:48-15:05】 • 【01:48-06:03】《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介绍 • 【06:04-15:05】作家作为历史、集体回忆的叙述者;“乡土文学”;余华,从小镇牙医到讲故事的人;空间错置和还原场景 第二部分:目宿媒体《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15:06-38:54】 • 【15:06-18:57】《他们在岛屿写作》简介 • 【18:58-22:34】《岛屿》和《海水》的一些比较: 短和长时段记录;乡土和岛屿;集体与个人;导演与传主 • 【22:35-29:41】基于具体影片的一些讨论:导演的个人背景与纪录片的呈现方式;影像表达和作家文字的互文;纪录片和作家本人 (《化城再来人》、《寻找背海的人》、《姹紫嫣红开遍》、《如歌的行板》 • 【29:42-38:54】《岛屿》系列的整体性特点:纪录片系列内部的联系;作家群和文学史;纪录片和台湾多元文化之间的对话;“国民系列”纪录片下的文化、社会和商业因素;“再现文学地景”的docudrama 第三部分:关于文学纪录片作为一种电影体裁(genre)的相关讨论【38:55-1:02:50】 • 【38:55-40:57】作者中心主义的文学纪录片;对作者和对文学文本的关注 • 【40:58-44:15】和文学科普类影片的对比:纪录片建构文学史、成为文学史的一种书写方式 • 【44:16-53:13】和文学传记类电影的对比:传记类电影具体案例(弗吉尼亚、茨威格、卡波特、鲍勃.迪兰);全面性和侧重点之间的取舍;传记类电影理解和创造人物而不仅是还原人物;non-fiction和fiction的比较;导演滤镜和作家自我发声;导演对作家自我无意识部分的发掘 • 【53:14-1:02:50】一些发散话题:纪录片作为一种电影体裁(genre)的特性;中国的纪录片(表达尺度,呈现历史,社会介入,西方观众的兴趣);关于贾樟柯的一些乱七八糟的内容;关于中国大陆文学纪录片的一些想象 【本期主要电影】 贾樟柯,《一直游到海水变蓝》,2020 陈传兴,《化城再来人》,2011 林靖杰,《寻找背海的人》,2011 邓勇星,《姹紫嫣红开遍》,2015 陈怀恩,《如歌的行板》,2014 Chanya Button, Vita and Virginia, 2018 Bennett Miller, Capote, 2005 Todd Haynes, I’m Not There, 2007 【节目音乐】 罗大佑,《恋曲1980》(片头) 齐豫,《橄榄树》(片尾)

66分钟
99+
5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