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 77 食南之徒:除了吃,广东的历史还很有料

扯读

【特别提醒】 赠书! 欢迎您在任意平台留下精彩评论,我们将在全平台精选3位幸运听友各送出纸书1本,敬请留意小助手回信哦! 「扯读」BLSHREAD 提到广州,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吃”——养生早茶、生猛海鲜、老火靓汤,以及福建人(原则上,我们是不赞成吃同胞的)~ “美食之都”的烟火气给人一种它是“文化沙漠”的感觉:无论是本地老广还是外江佬,住下了就心甘情愿沉溺于此地的口腹之欲,与中国当下大环境中那股“向上”的气质相悖,更明显有别于隔壁的新兴城市深圳。 这或许是种错觉,或者说,误解。 本期节目,我们仨广东本地人@陈老师,@Q和@桑夏,借由马伯庸的最新历史小说《食南之徒》,带大家深入了解广东与广州。 《食南之徒》是马伯庸2024年全新长篇历史小说。 故事的主角唐蒙,是一位贪吃的汉朝使臣,他随领导来到南越国,没想到卷入南越宫廷的政争之中,南北对峙、族群隔阂、权位争斗、国策兴废……时局波谲云密,他能信赖的只有美食,能够破局的也只有那颗追求极致美食的心。 更没人想到,唐蒙敏感的味觉竟然拓展了大汉对中华版图的认知…… 题材依然是马亲王的写作“舒适区”:背景设置在了汉初武帝时期,结构与《长安的荔枝》颇为相近。分享了这么多他的作品后,从文学角度来说,这本只能算中规中矩。 文学之外,却有很多惊喜。比如, 原来《史记》还这么细抠! 历史人物之间还有这样的藕断丝连 广东的历史竟然“深藏不露” 借着马亲王故事的由头,@陈老师本地人谈本地事,带各位听友认识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广东文化风俗。 「扯读」BLSHREAD 本期节目,你将收听到以下内容—— 1.广东人谈广东事儿:主播陈老师回归 2.《食南之徒》作者及内容简介 3.内容深度解析 1)印象深刻的人物 2)令人意外的知识扫盲 3)古今探寻·故事之外的广东 4.分享精彩片段 5.整体评价 6.特别提醒 本期节目涉及的音乐—— 咱们屯里人(粤语版) - 罗凯楠 「扯读」BULLSHREAD 片头声音特出 | 小乐 录音 | 陈老师 Q 桑夏 后期 | 包子 上传 | 包子 图片&文案 | Q 桑夏

92分钟
99+
1年前

EP. 76 脏活:唾弃你的坟墓、冻毙于风雪,为众抱薪者为什么受伤?

扯读

【特别提醒】 赠书! 本期分享的书籍涉及少量暴力、血腥情节描述,各位听友请考量周围环境及旁听听众后再行决定是否收听。 依然欢迎您在任意平台留下精彩评论,我们将在全平台精选3位幸运听友各送出纸书1本,敬请留意小助手回信哦! 「扯读」BLSHREAD 道德是什么?人类为什么需要道德? 绝大多数人可能会这么想吧——在正常社会中,只要是个意识清醒的人,就不会轻易允许不道德的存在。“道德的必要性”根本无需讨论。 然而,我们仨@包子,@Q和@桑夏今天可这期节目,可能会打破这种“刻板印象”。 原因就出自这本由美国记者、作家埃亚勒·普雷斯创作的非虚构文学《脏活》。 在这本讲述职业与不平等的著作中,作者援引了“脏活”的概念,以非虚构笔法与社会学视角,基于数年追踪采访,描述了“看不见的工作”背后,资本如何与权力、技术共谋,塑造了不平等的权力结构,揭示了工作中隐藏道德成本的真相,用详实数据和社会理论重新阐释了不平等的当代意涵。 每个当代职场人,或许都听过这样一句话“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现实也正是这样。 那些我们 不屑的、厌弃的,既 不道德又 不体面的工作,的确有人抢着干。 是被pua洗脑了吗?显然很难简单这样一语概括。 而《脏活》的选题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答案—— 因为权力的结构性不平等。 在书中,无论是作者列举的物理意义上的“脏活”工种,如屠宰厂工人、海上油田工人,还是伦理意义上的“脏活”工种,如狱警、无人机操纵员、程序员, 大部分 这些 脏活工作者,明明担负着社会运转最不可 或缺的 角色 ,算是某种意义上的“为众抱薪者”,却遭受着大众的忽视、误解、歧视和指责,承受着工作附带的“伤害”—— 被敬而远之:子曰“君子远庖厨。”可谁关心过庖厨 被推到审判最前线:出事就是“临时工”事件屡见不鲜 被制度捆绑,背负“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压力 更令人唏嘘的是,我们每个人或许在无形中做了某些人、某些制度的“帮凶”,但我们自己却始终认为自己清白、有道德。在我们自诩的这个文明社会,为什么会这样?作者同样在书中给出了一些解释,我们也在节目中做了延伸。另外,还有一个值得思考的小疑惑,那就是原书的副标题,中英文版本并不完全对应—— 英文版:Essential Jobs and the Hidden Toll of Inequality in America 中文版:必要工作的道德伤害 第一,中文版省略了国别“美国”。第二,中文版将“inequality”译为了“道德”。 第一点,我们很难不同意,因为“脏活”问题的确普遍存在于每一个现代社会。第二点可能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这两个词显然是从不同维度在评价这个问题。 各位听友,怎么理解呢? 关于脏活,这一切的背后到底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 「扯读」BLSHREAD 本期节目,你将收听到以下内容—— 1.关于“我不想做的工作” 2.《脏活》作者及内容简介 3.“脏活”的定义 4.内容深度解析 1)脏活的类型 2)脏活的成因 3)脏活能被“干掉”吗? 5.分享精彩片段 6.整体评价 本期节目涉及的音乐 — — Under Pressure - Queen 「扯读」BULLSHREAD 片头声音特出 | 小乐 录音 | 包子 Q 桑夏 后期 | Q 上传 | 包子 图片&文案 | Q 桑夏

88分钟
99+
1年前

EP. 75 夜晚的潜水艇:解开生活的封印,随它找到灵魂的片刻喘息

扯读

【特别提醒】本期节目我们赠书! 欢迎您在任意平台收听本期节目并留下精彩评论,我们将在全平台精选3位幸运听友各送出话题书籍纸书1本,敬请留意小助手回信哦! 「扯读」BLSHREAD 本期我们仨@包子,@桑夏和@Q要分享的书籍是国内90后新锐作家陈春成的短篇小说集《夜晚的潜水艇》。 《夜晚的潜水艇》 是陈春成的首部小说集。 九个故事,游走于旧山河与未知宇宙间,以瑰奇飘扬的想象、温厚清幽的笔法,在现实与幻境间辟开秘密的通道:海底漫游的少年、深山遗落的古碑、弥散入万物的字句、云彩修剪站、铸剑与酿酒、铁幕下的萨克斯、蓝鲸内的演奏厅…… 这部作品集曾荣获2021年宝珀理想国文学奖。同样是宝珀奖,《一团坚冰》让我们仨毫不犹豫地弃读,但陈春成却让人如沐春风。 读陈春成的故事似有读《小王子》的感觉,他那令人艳羡的想象力,给俗世众人的日子洒下了一道光—— 夜晚不再只能熬夜,也可以海中历险;云朵不只是“最美晚霞”,还能被裁剪;《红楼梦》从古典小说变为治国红宝书;鸟儿除了站在电线杆上斗嘴,也会化作响亮的音符,消逝于空中…… 他在现实与幻想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给被“标准答案”规训已久的我们展示一种活法: 走出写字楼,走出格子间,走出那扇窗,或者不走出去也行,因为想象的洞穴没有尽头。 相信很少有人没写过《我的理想》这一命题作文,但现在的你还谈理想吗?又从何时起,“想”这个字成为一种禁忌了呢? 在书中,陈春成写想象力是有形实体的,少年屈从于父母意志与生存现实,被迫把它从脑中抽出装入盒子封存。 我们希望借这本书和这期分享,给每个被生活封印的听友,从樊笼里获得解放的“借口”,哪怕是片刻喘息也好。 欢迎大家读过&听完后,在评论区留言或者加入我们【听友群】分享你的观点。 PS. 豆瓣上线【播客评分】功能,感谢大家予以支持~ 「扯读」BLSHREAD 本期节目,你将收听到以下内容—— 1.关于“我的理想”2.《夜晚的潜水艇》作者及内容简介3.书中最令人意外的“想象”4.书中最有共鸣的章节5.分享精彩片段6.整体评价 本期节目涉及的音乐—— Yellow Submarine - The Beatles 「扯读」BULLSHREAD 片头声音特出 | 小乐 录音 | 包子 桑夏 后期 | 包子 上传 | 包子 图片&文案 | Q 桑夏

67分钟
99+
1年前

EP. 74 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德国文学的鲁迅,水平怎么样?

扯读

【特别提醒】本期节目我们要赠书! 欢迎您在任意平台收听本期节目并留下精彩评论,我们将在全平台精选3位幸运听友各送出话题书籍纸书1本,敬请留意小助手回信哦! 鲁迅先生从未过时,但大概也从未像如今这样火过。当代网民言必称“鲁迅说”,或曰“摆脱冷气”“向上走”,或曰“不干了”,俨然有了新的精神图腾(尽管大部分是沃茨基硕德……)。 一个毫不留情的时代批判者,成为大家宣之于口的寄托人,显然不是为了玩梗或网络造神——我们的时代没有鲁迅,可我们还需要鲁迅。 于是,“假如鲁迅活着,将会怎样?”时不时会被翻出来,晒一晒,哂一哂。 其实,这一畅想也还有些眉目可寻,当中最确凿的证据便来自鲁迅之子周海婴的回忆录《鲁迅与我七十年》。书中披露的那段“毛罗对话”,几乎为之后所有这一问题讨论走向定了基调。 但……从来如此,便对吗? 历史不可假设。不过,我们可以试着从别处窥探几丝痕迹—— 本期我们仨@包子,@Q和@桑夏想和大家推介的作家赫塔·米勒,便被世界知名汉学家顾彬教授称为“德国文学的鲁迅”。 2009年,随着她迄今为止最具国际影响力/文学价值的小说《呼吸秋千》的问世,她爆冷夺得了当年的诺奖。 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称其“以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直白,描绘 了无依无靠的人群的生活图景”。 此前,这位现居德国的罗马尼亚移民声名仅限于小众德语作家和批评家圈子,德国大众读者都少有耳闻。不知道,鲁迅假若转世,是否便是这样的遭遇? 所以,我们重点想安利米勒和她整个的创作,所分享的散文集《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仅仅是一个引子。 用@包包的话说,她是少有的,那种还没读完一本书便让人想去读她所有作品的作家! 本书首版于2003年,再版于2003年,汇集了米勒9篇主题不同的散文,充分体现了米勒的叙事风格和语言特色,以及双重异乡人身份下的社会关注。 熟悉二战和东欧剧变这部分现代史的听友,会很容易理解身负这几个标签的米勒的精神成长史——日耳曼后裔、少数民族、左翼青年,也就不难理解她作品里所流露出的对现实、自由、民主及个体命运的关注和批判。 然而,拒绝遗忘历史和针砭时弊的写作者多如牛毛,诺奖也因此备受诟病,所以,米勒显然不止于此。 只要你翻开米勒的作品,你将瞬间折服于米勒对语言的掌控。 同样是以笔为刀,鲁迅擅长写国民的泛劣根性,而米勒让人意识到,无论多么微小和熟悉的事物,都可以被解构、被重塑、被升华至个体“呐喊”的层面。 诗歌也不再是空灵的、浪漫的,而是理智而冷峻的,像藏着一枚枚钉子,每个读音都含有杀伤力…… 借用一个网络烂梗形容,你就读吧,一读一个不吱声!只不过,她的文字真的很难直白地分享出来。 PS. 背景知识安利 标题:吸血鬼的故乡——罗马尼亚的前世今生 UP主:卡拉不东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mi42127A6/?share_source=copy_web&vd_source=c0f40b6894845bfed6c6521dddbc13ae 本期节目,你将收听到以下内容—— 1.“故乡”并不仅是字典里的一个词 2.《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作者及内容简介 3.内容分析 1)诗意:赫塔·米勒的语言特色 2)故乡:罗马尼亚与米勒的写作 4.如何理解书名《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 5.分享精彩片段 6.整体评价 本期节目涉及的音乐—— 异乡人 —— 李健 片头声音特出 | 小乐 录音 | Q 桑夏 包子 后期 | 包子 上传 | 包子 图片&文案 | Q 桑夏

80分钟
99+
1年前

EP. 73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一幢楼?几本书?你们的答案是…

扯读

本周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时间节点和本期要分享的书籍十分贴合,但熟悉的听友们知道,佛系的我们很少刻意追热度(主要也追不上,不想追……)。 去年的这天,我们也没有读书(见EP49.我们看剧)。阅读之于我们及很多人,更像是种生活方式,和追剧、健身一样,无需一个节日来强调。 假如某个事物被刻意突出了,往往可能意味着稀缺或不足,正如随处可见的标语的功用。 本期我们仨@包子、@Q和@桑夏推介的书《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核心问题就是书籍及场馆的资源稀缺,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各方面协调问题。 这本纪实类杂文集是作者陕西科技大学副教授杨素秋个人真实经历的记录。 从读书到毕业任教,在象牙塔中待久了之后,杨素秋渴望寻找生活新的方向,她选择了到政府基层挂职,任职西安碑林区文旅局副局长一年。 这期间,她要负责西安碑林区图书馆的建设。但以往教书育人的工作准则与政府行政体系的“规矩”却有些冲突。 在她眼中,图书馆的灵魂是书目。为了确定这份书目,她遇到了各种潜规则和来自各方的阻力,关关难过关关过…… 豆瓣读者给予本书9.1的高分,这应该并非基于文笔或者结构,实际上书中很多篇章及片段读者似乎和书名并没有什么关联性。 但是,它在信息“扫盲”方面给我们带了诸多惊喜,比如 体制里的“规矩”“黑话” 图书馆藏书的筛选门道 西安独特的风土人情 职场思考:赛道身份转变、管理协调等等 你能在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作者杨素秋身上那股知识分子的单纯与赤诚,她对生活细节的洞察也颇令人艳羡。 而更令人动容的是,她对书籍,或者说对知识的敬畏—— 并不仅仅是忠于事,而是忠于人。对读者负责,思虑周全,不失本心。 这份细心还体现在书后附录的书目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都是精选后的佳作,涉及哲学、科普、文学、漫画、儿童文学等古今中外方方面面。 如果你正想拿起一本书,却又不知该读什么,这份书目就是个不错的开始。 本期节目,你将收听到以下内容—— 1.对图书馆的初印象及最深感受 2.《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作者及内容简介 3.信息“扫盲”:那些读后收获 4.印象深刻的人物 5.分享精彩片段 6.整体评价 本期节目涉及的音乐—— 来自动画短片《神奇飞书》 (The Fantastic Flying Books of Mr. Morris Lessmore, 2011) 背景乐 片头声音特出 | 小乐 录音 | Q 包子 后期 | Q 上传 | 包子 图片&文案 | Q 桑夏

73分钟
99+
1年前

EP. 72 我的名字叫红:以正义之名的谋杀!凶手是谁,这重要吗?

扯读

预告了很久(其实是跳票了很久)的书籍分享终于上线了,感谢还在期待的听友们。 本期我们仨@包子、@Q和@桑夏为大家带来的是土耳其文学巨擘,同时也是唯一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费利特·奥尔罕·帕慕克的最负国际盛名的作品——《我的名字叫红》。 故事发生在1590年末的奥斯曼帝国,国王苏丹秘密委制一本伟大的书籍,颂扬他的生活与帝国。四位当朝最优秀的细密画家齐聚伊斯坦布尔,绘制这本传说将动摇宗教与社稷的书。此时,为爱情离乡12年的青年黑在恋人父亲的召唤下终于回归,迎接他的除了爱情,还有接踵而来的谋杀…… 一位细密画家被发现死于深井中,奉命为苏丹绘制抄本的长者也惨遭杀害。苏丹命令宫廷绘画大师奥斯曼和青年黑在三天内查出结果,而线索,就藏在书中未完成的图画某处。 深呼吸感慨一下——不愧是诺奖!虽然近几年备受质疑且陷入一些zz旋涡,但它的评选水准,依然配得上国际权威文学奖的地位。 截止目前,我们相关选题(萨拉马戈、马尔克斯、莫言)的阅读体验都超乎预期,这期帕慕克的作品依然如此。 帕慕克从1974年开始创作第一部小说,但直到1998年出版《我的名字叫红》后,才确立了不可撼动的国际地位。这本小说在2002-2003年度包揽了欧洲三大文学奖项(法国文艺奖、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和爱尔兰都柏林文学奖),也成为了诺奖的敲门砖。 2006年,诺奖给他的颁奖词这样写道: 在寻找故乡的忧郁灵魂时,发现了文化冲突和融合中的新的象征。 故乡:伊斯坦布尔 冲突与融合:东方与西方交汇、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冲突、传统与现代碰撞 可以说,这两大要素贯穿了帕慕克的所有作品,在《红》一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对不熟悉这座城市及其历史的读者来说,这无疑会造成阅读障碍。各种伊斯兰教教义教派、细密画、奥斯曼帝国、萨法维王朝……我们仨就仿佛被二向箔攻击了,文化储备像从1到0~ 同时让人震惊的还有帕慕克的写作手法——整本书的结构像颗洋葱。 最外层是悬疑谋杀案,再往里是爱情家庭伦理剧,再深入是宗教、艺术流派之争,最深处是历史与社会变迁,最终上升到信仰、幸福等人类永恒终极追求 情节之中还穿插了众多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古城中的日常生活 你能在帕慕克这里尝到全球文学大师们优秀技法的“融合菜”,但你又知道这味道是帕慕克独家,来自伊斯坦布尔街头! 或许正是因为自己是切实的博采众长受益者,帕慕克在作品里流露出的总是趋向于“求同”。毕竟,在巴别塔之前,人类不分彼此,而世界和平是众生之愿。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就背景知识做了较多分享,而具体情节分析偏少,希望能为大家阅读帕慕克做点小贡献。 以上只是我们仨的浅薄看法。欢迎大家听完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观点。 本期节目,你将收听到以下内容—— 1.五彩斑斓的黑:如何为盲人解释颜色? 2.《我的名字叫红》作者及内容简介 3.“剥洋葱式”的体验 ①主线背景介绍:一宗谋杀案 ②文化背景介绍:细密画历史与内涵 ③主要人物分析:凶手、动机、结局 4.如何理解书名“我的名字叫红”? 5.整体评价 本期节目涉及的音乐—— Istanbul'da Ilk Gezinti - Can Atilla 片头声音特出 | 小乐 录音 | Q 桑夏 包子 后期 | 包子 上传 | 包子 图片&文案 | Q 桑夏

112分钟
99+
1年前

EP. 71一次延更特辑:欢迎在春天走进诗园

扯读

特别抱歉地告诉大家,我们要延更一次书籍分享啦。 原本要分享的小说是一本诺奖巨著,涉及了历史、宗教、艺术、哲学等诸多主题。 考虑到它的叙事手法的特殊性、内容的丰富性及话题的复杂性,我们希望留足时间做更深度、更充分的准备,以便给大家带来更多有意义的分享~ 即便如此,我们(共情地)认为,亲爱的听友们应该不会希望等来一场如渣男般敷衍的断更ghosting,所以—— 春和景明之际,我们诚邀大家走入诗歌的园地,因为“春天是最好的诗料”。这期特辑,你将听到由@包子、@Q和飞行嘉宾@武老师分别用中文、英文、日文献声朗读的诗歌。 (世界诗歌日、世界睡眠日、世界读书日都在春天,听三位主播的朗读真的很像做了一次心灵spa哦!) 而本期标题“欢迎在春天走进诗园”,则是化用了波斯著名诗人莫拉维.贾拉鲁丁.鲁米的诗歌《欢迎在春天走进果园》(小小提示:这位诗人与我们要分享的小说有关)。 PPS. 附本期特辑中所分享的诗歌文字版,供大家欣赏。 《请原谅》(王计兵) 请原谅,这些呼啸的风 原谅我们的穿街走巷,见缝插针 就像原谅一道闪电 原谅天空闪光的伤口 请原谅,这些走失的秒针 原谅我们争分夺秒 就像原谅浩浩荡荡的蚂蚁 在大地的裂缝搬运着粮食和水 请原谅这些善于道歉的人吧 人一出生,骨头都是软的 像一块被母体烧红的铁 我们不是软骨头 我们只是带着母体最初的温度和柔韧 请原谅夜晚 伸手不见五指时仍有星星在闪耀 生活之重从不重于生命本身 《我笨拙地爱着这个世界》(王计兵) 邻居送来的旧沙发 让妻子兴高采烈 她一面手舞足蹈地计划着 给沙发搭配一个恰当的茶几 一面用一本一本的书垫住 一条断掉的沙发腿 我在卫生间,用清水洗了脸 换成一张崭新的笑容走出来 一直以来 我不停地流汗 不停地用体力榨出生命的水分 仍不能让生活变得更纯粹 我笨拙地爱着这个世界 爱着爱我的人 快三十年了,我还没有做好准备 如何在爱人面前热泪盈眶 只能像钟摆一样 让爱在爱里就像时间在时间里 自然而然,嘀嘀嗒嗒 When You are Old ( William Butler Yeats ) 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 当你老了,头发花白,睡意沉沉, And nodding by the fire,take down this book, 倦坐在炉边,取下这本书来, And slowly read,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慢慢读着,追梦当年的眼神 Your eyes had once,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你那柔美的神采与深幽的晕影。 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多少人爱过你昙花一现的身影,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爱过你的美貌,以虚伪或真情,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惟独一人曾爱你那朝圣者的心,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爱你哀戚的脸上岁月的留痕。 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 在炉罩边低眉弯腰, Murmur,a little sadly,how Love fled 忧戚沉思,喃喃而语, 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 爱情是怎样逝去,又怎样步上群山, 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 怎样在繁星之间藏住了脸。 《世界的约定》(谷川俊太郎) 涙(なみだ)の奥(おく)にゆらぐほほえみは 晶莹的泪光之中,微微摇曳着的笑容。 时(とき)の始(はじ)めからの世(せ)界(かぃ)の约(やく)束(そく) 万物初始值之际,与世界许下的约定。 いまは一(ひと)人(り)でも二(ふた)人(り)の昨日(きのう)から 此时此刻的孤单,那曾经相伴的往日, 今日(きよう)は生(う)まれきらめく 孕育出今天的闪耀光彩, 初(はじ)めて会(あ)った日(ひ)のように 仿若初次相逢的美好。 思(おも)い出(で)のうちにあなたはいない 尽管回忆之中,遍寻不获你的身影 そよかぜとなって頬(ほほ)に触(ふ)れてくる 你已化作阵阵和风,轻抚我的脸庞。 木(こ)漏(も)れ日(び)の午(ご)後(ご)の别(わか)れのあとも 光影斑驳的午后,依依不舍的分手, 决(け)して终(お)わらない世(せ)界(かい)の约(や)束(くそく) 与世界的约定,决不会就此结束。 いまは一(ひと)人(り)でも明日(あした)は限(かぎ)りない 即使现在形单影只,明日依旧满怀希望, あなたが教(おし)えてくれた 是你让我初次体会, 夜(よる)にひそむやさしさ 潜藏夜色中的温柔 。 思(おも)い出(で)のうちにあなたはいない 尽管回忆之中,遍寻不获你的身影 せせらぎの歌(うた)にこの空(そら)の色(いろ)に 潺潺流淌的小溪里,白云千载的蓝天上, 花(はな)の香(かお)りにいつまでも生(い)きて 静谧馨香的花朵中,你将永远自由飞翔。 本期节目,你将收听到以下内容—— 1.延更说明 2.王计兵《请原谅》 3.王计兵《我笨拙地爱着这个世界》 4.威廉·巴特勒·叶芝《当你老了》 5.谷川俊太郎《世界的约定》(《哈尔移动的城堡》主题曲) 本期节目涉及的音乐—— 原谅(伴奏)- 买辣椒也用券 忘忧草 (Live|伴奏) - 李铢衔James,刘凤瑶 当你老了 伴奏 (唯美钢琴) - 一宁 世界的约定 - (口琴)园园 世界的约定 - 久石譲 片头声音特出 | 小乐 录音 | 包子 Q 武老师 后期 | 包子 上传 | 包子 图片&文案 | Q 桑夏

9分钟
69
1年前

EP.70 假装外宾返场惊喜,和没读完的《苏联的外宾商店》

扯读

盼望着,盼望着,阔别已久「扯读」的主播@陈老师返场回归~ 与此同时,感谢诸多听友的深情厚谊,让我们的节目在【小宇宙】App上订阅用户顺利突破了1000,抱拳比心,感恩有你。 在这个欢欣愉快的隆重时刻,我们决定放弃原定选题——关于《苏联的外宾商店》的深度分享。 emm……毕竟老大哥解体不是什么开心的事,内容过于严肃、琐碎,涉及要点之广、信息密度之高,使得阅读体验并不是很友好嘞!但并没有说本书很差的意思! 我们4人@陈老师、@桑夏、@Q和@包子本期为大家准备了【春日荐读】,安利一下近期看过的书籍、影视、动画、音乐等等,供大家“上春山”时可以杀时间~ 有谁记得,我们虽然叫「扯读」,但正经是一档话题丰富、类型多样、扯起来有鼻子有眼的泛文化播客呢! PS. 本期节目提及的书影音 书籍 1.《毫无意义的工作》/《40%的工作沒意義,為什麼還搶著做?》 2.《可能性的艺术》 3.《埃隆·马斯克传》 4.《只工作,不上班》 5.《苏联的外宾商店》 影视(话)剧 《青蛇》 音乐 1.周深《小美满》 2.Millet《Bliss》 「扯读」BLSHREAD 本期节目,你将收听到以下内容—— 1.返场惊喜2.节后复工的种种思考与安利 本期节目涉及的音乐 —老子明天不上班 - 谢帝 「扯读」BULLSHREAD 片头声音特出 | 小乐 录音 | Q 桑夏 包子 陈老师 后期 | Q 上传 | 包子 图片&文案 | Q 桑夏

83分钟
99+
1年前

EP. 69 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天才or疯子?看不懂,但我们大受震撼

扯读

这期节目要分享的书籍,我们仨@Q、@桑夏和@包子是初看惊讶、再看惊叹、看完语塞,套用李安导演的话——我们看不懂,但我们大受震撼。 这本书叫做《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是智利新锐作家本哈明·拉巴图特的短篇小说集。 书中的5个故事均引入了真实的历史人物,包括“毒气战”的发明者弗里茨·哈伯、“黑洞理论”的提出者卡尔·史瓦西、得了肺结核的埃尔温·薛定谔、天才物理学家沃纳·海森堡、解决ABC猜想的望月新一等众多科学巨匠,并结合他们的生平虚构了一些情节,展示出闪耀的人类群星与他们的癫狂的背面。 初见这个书名,大致会有两种感觉:像这种抽象的标题,要么是不入流作家胆大包天,故弄玄虚;要么是大神有真才实学,所写内容无法被准确概括。 读完之后,我们仨一致认为,本书打破了我们的阅读舒适区(主要是仨纯文科生知识储备确实有限)。 套用一个“饭圈”流行语来形容,从2w+豆瓣读者评分8.2和入选“豆瓣2022年度外国文学”的实绩来看,它当属后者。 普鲁士蓝、史瓦西奇点、ABC猜想、量子力学……大量的自然科学名人、理论及术语,构成了全书50%~60%的内容,上次这么烧脑应该是看《星际穿越》——该电影核心理论正是“史瓦西黑洞”。 科学史、战争史、人物大事记等真实历史和虚构的生活细节、心理活动无缝衔接,打破了虚构与非虚构写作(现实与瞎扯)的边界。 它的叙事风格着实让人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分不清,连作者本人都“拒绝”给出一个清晰的定位: “这是一本书,由一篇文章(化学性质不纯)、两个尽量不成为故事的故事、一部短篇小说和一篇半传记散文组成。” 当然,这不过是高阶文学玩家调戏读者的把戏——全书形散而神不散,主题高度统一。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莎翁的问题。 拯救还是毁灭,天才还是疯子,这是我们认为本书在讨论的问题。 在展现科学技术两面性的同时,作者也为我们揭开了科学工作者们的B面人生。 “要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 假如你听过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里的这句话,或许可以更好地理解拉巴图特在抽象的标题下所表露的具体意见(&我们节目里讨论的话题)。 「扯读」BLSHREAD 本期节目,你将收听到以下内容—— 1.虚构与非虚构的界限与意义在哪里? 2.《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作者及内容简介 3.书中5个故事引发的关键性思考 ①有关科学知识的认知更新 ②对于科学技术双刃剑的思考 ③对于知识分子作用的探讨 ④人类科学史“作死”趣事分享 ⑤有关战争伦理的反思 4.如何理解“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 5.整体评价 本期节目涉及的音乐 — — Scarlet - DAZBEE 「扯读」BULLSHREAD 片头声音特出 | 小乐 录音 | Q 桑夏 包子 后期 | 包子 上传 | 包子 图片&文案 | Q 桑夏

82分钟
99+
1年前

EP68. 最后的耍猴人:为什么四川的猴子让河南人耍了?

扯读

春节期间,各地举办了不少民俗庙会,大家去逛了吗? 本期我们仨@包子、@Q和@桑夏要分享的这本书也和一项即将消失的民俗有关—— 《最后的耍猴人》,由摄影记者马宏杰创作的一部纪实摄影作品。 从2002年开始,《中国国家地理》记者马宏杰深入河南新野耍猴人群体,跟随他们扒火车、露宿街头,记录他们日常遭遇的酸甜苦辣和命运的流转变化。 书中记述了几个极具代表性的耍猴人:从业20多年的杨林贵,靠耍猴抚养五个弟弟成家、自己晚景凄凉的乔梅亭,含冤入狱的“闯东北五人组”等等。 不同侧面的耍猴人讲述,让我们能够知晓这个群体的全貌,进而得以一窥与之有关的当时的社会生活面貌。 也许有人要问:这群人与我何干? 借用迅哥儿一句来解释: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且介亭杂文续编〈这也是生活〉》)这正是作者的创作发心,也是我们选书的一个理由。 耍猴真实存在过,甚至有着2000多年历史; 在我们身边,有一群人曾这样生活过…… 你能从中了解到—— 1.耍猴的历史 2.耍猴之乡和耍猴人身份——主要是河南新野县农民 3.耍猴的原因——农闲及欠年时靠这门手艺糊口4.以及,随着时代发展和文明进步所面临的困境风险——后继无人和动保伦理及法律争议 身处21世纪的盛世年景,初接触这些人的故事很容易惊诧,甚至会有些”不食肉糜“的发问:苦成这样,为什么不干点别的呢? 鉴于这是一本纪实读物(而且书中很多内容也的确无法展开讨论),我们的看法就不在此过多赘述,听完节目&读完了书,大家心中自会有一个答案。 本期节目,你将收听到以下内容—— 1.关于耍猴的记忆 2.《最后的耍猴人》作者及内容简介 3.那些颠覆认知的耍猴新知识 4.不得不说又说不清的耍猴人背后的故事 5.最受触动的那张照片 6.整体评价及相关推荐 本期节目涉及的音乐—— 豫家门 - 熊猫五分裤 / 隆历奇 片头声音特出 | 小乐 录音 | Q 桑夏 包子 后期 | Q 上传 | 包子 图片&文案 | Q 桑夏

86分钟
99+
1年前

EP. 66 在细雨中呼喊(上):《活着》之前的余华,男孩平安长大是多么不容易

扯读

关于莫言老师《生死疲劳》的分享,在小宇宙荣登【扯读】23年度“最受欢迎节目Top3” ,我们倍感荣幸!(此处请大家不要吝啬掌声) 既已有莫言老师,怎能不谈他的“兄弟”余华老师——曾经同住一个屋檐下的两人,脾性十分相投,那文学上会不会互相影响?有什么异同之处?相信很多人和我们怀着同样的好奇。 我们仨@包子、@Q和@桑夏本期就要和大家聊聊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 故事讲述了“我”孙光林,一个出生在江南某地南门村少年,一个多孩家庭中的“边缘人”的心灵成长史。 并通过“我”的视角与坎坷经历,反映出那个时代下,典型的农村生活里的个人与家庭、个人与集体之间形形色色的是是非非。 它虽不是余华的自传,却是他童年与少年时期记忆的复现与思考—— 男孩,要平安长大也是真心不容易啊! 比如,多孩家庭的养育难题、原生家庭的漠视、青春期的恍惚(代表特征:性懵懂)、“花样作死”的冲动,以及社会规训对男性的压抑……像是一部更私人化、具象化的“活着”。 为什么没选《活着》? 《活着》确实自带巨大流量,可主题与叙事过于宏大。它刻画的时代与人物,距离当代人有些遥远和陌生了,解读是有门槛的。 (我们曾想分享同背景下的非虚构作品,冯骥才的《一百个人的十年》,考虑其引发的相似的沉痛、压抑情绪和解读门槛遂放弃了,但私心依然安利一下。) 而且,我们更想知道,在《活着》之前,余华是如何成为余华的。 这是余华的首部长篇小说,也是文学界认为的,他写作的转型与成熟之作。在此之前,余华多以先锋短篇创作为主,在此之后,他写出了多部现实题材的长篇。 “音乐诗人”李健认为,余华最好的作品就是这本《在细雨中呼喊》。 熬过第一章,你会发现,这小说很好读,很幽默,已经显露出余华作品特有的“沉重感”。其中精妙的修辞和细致的心理描写,非常动人。 内容“过分精彩”,以至于我们对它的喜爱之情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所以,关于本书的分享将分为两期上线。 在(上)中,你将收听到情节、人物、语句的细节分享; 在(下)中,将有总结及对“摸(莫)鱼(余)”二位老师的比较分析。 欢迎大家读&听完后,在评论区留言或者加入我们【听友群】分享你的看法。 PS. 私信祈祷,以余华老师目前的人气,这期节目拿个年度TOP不难吧~ PPS. 豆瓣上线【播客评分】功能,欢迎大家“高抬贵手”予以支持~ 「扯读」BLSHREAD 本期节目,你将收听到以下内容—— 1.关于余华老师的初印象 2.《在细雨中呼喊》作者及内容简介 3.最触动自己的情节 4.印象最深刻的男性与女性角色 5.分享最喜欢的语句 本期节目涉及的音乐 — — 本期无片尾音乐哦!戛然而止,是余音未止。 「扯读」BULLSHREAD 片头声音特出 | 小乐 录音 | Q 桑夏 包子 后期 | 包子 上传 | 包子 图片&文案 | Q 桑夏

103分钟
2k+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