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如今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大多已经结婚生子,过着上有老下有小的日子,而今天我们要给大家推荐的一部电影作品《生于82年的金智英》,其实这也是一部近年来在韩国十分火爆的小说。电影有别于书,在故事安排及情节设置上,也是略有删改,然而随之带来的争议,也是比较大。这部电影一经播出,就在韩国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关注与争论,有的人觉着它“小题大做”,有的人觉着它“颠覆现实”,也有的人觉着它“言之有物”,今天,我们就简单介绍下剧情,顺带剖析剖析电影背后的故事。82年出生的金智英,到底过着怎样一种生活,她背后又反应着当今社会的哪些现象?
2008年11月26日,十名年轻人乘坐橡皮艇在印度西海岸城市孟买的某个贫民区渔港登陆。他们兵分五路,每路两人,分别前往泰姬玛哈酒店、中央火车站、利奥波德咖啡馆、奥贝罗伊大酒店(三叉戟酒店)和纳里曼大楼(犹太人活动中心)。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新建文件夹也将一改每两周周末更新的传统,将新的一期节目提前至周四。之前的往期的节目里,我们也推荐过一些书,但从这一期开始,推荐图书将会成为另一个独立企划。 说到推荐图书,我想起小学时候年纪组织的推荐图书大赛。小时候,我完全不喜欢看文学作品,那时候最喜欢的书是蓝绿红橙共四本的百科全书,还有21世纪阶梯百科全书,各国国旗国徽,以及全套的人类未解之谜。于是那次参赛,我就挑选了人类文化未解之谜,自己写词,从金字塔写到复活节岛石像,再写到水晶头骨,顺利拿到了每个班的两个名额,进入了年级决赛。决赛已经忘了拿了第几名,只记得别人推荐的图书类型都和我不一样,另一个班的同学推荐了当时刚出的哈利波特,让我印象深刻。 有人可能会问,在资讯爆炸的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书。个人觉得,的确很多文学作品都被拍成电影、电视,视听效果和效率都远高于书籍,但是文字本身的魅力是其他手段暂时无法代替的。 读书的另一个作用是伴随着思考。读书的节奏慢于影视,所以有了很多边读边思考的空间。如果把读书类比成投资,读书确实不是一个短期投资,花了时间不会很快有收入或者其他回报。但是读书是一个长期投资,也不用多,每年读5-10本的话,对人自身的建设肯定是有积极作用的。所以我也个人不太推荐读那种“你以为会马上见效”的书,比如教你怎么赚钱之类的书。 当然我们也不会推荐那种书。这次我们推荐的书是日本长跑运动员大迫杰写的《跑过,烦恼过,才知道的事》。
想起江南,小时候最大的印象就是看康熙微服私访的场景,印象中的江南,永远是春天(仿佛冬天从来不存在),小桥流水人家似乎成了我儿时对江南唯一的印象,那时候,江南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个具体的地名,心中以为是一座城市。时光芿然,我已经忘了第一次去游江南的情形了,一段时间内,一说到“江南”二字,我的第一反应似乎是林俊杰的那首“江南”。我对江南的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细想貌似从8年前开始,当时说找个假期一起出去玩玩,思前想后,最后选择了扬州。别问我为啥选扬州,因为确实也忘记了,(没准儿是小时候看皇帝烟花三月下扬州,自己也想过把瘾?)但那确实是我“青春期的尾巴”的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好吃的扬州炒饭与狮子头,还赶上晚上别人的婚礼,青春期的我觉着江南不再是“小桥流水人家”,而是成了“美食聚集地”代名词。后来再去江南时,更多的则是出差了。记着出差时在南京喝多的场景,记着玄武湖旁边有家大包子铺是我心中难舍的爱,记着一边逛宏村,一边跟客户聊天,对了对了,如果不是这次疫情,三月底,我应该在无锡参加一场马拉松比赛。长大后再看江南,明白了江南不再是儿时心中的“一城之名”,明白了江南的冬天比北方还冷,明白了“小桥流水人家”可以套用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然而当我再忆江南时,依旧每次都有新的发现。这期为了录节目,我跟黄瓜老师都开始疯狂的搜寻着各自去江南游玩的照片,开启了一次回忆游江南的旅程,都说烟花三月下扬州,春天至美在江南,这次就跟着我们一起回忆回忆江南的冬天与春天。
上学的时候,有首叫“bad day”的歌特别火。如今来听,我们刚刚经历的不是一个bad day ,而是长达两个月的bad day...我们的情绪在这一段期间经历了各种波动,仿佛每一天我们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情绪,有积极,有消极,然而当疫情过后之后,想做什么,就成了我们近期最翘首期盼,全家齐规划的事情。这一期,我采访了身边的很多朋友,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然而在梳理这些愿望的时候,又想起来了和朋友么一起的快乐时光。生活就是这样,在回忆与期许中不断的流逝,而当我们结束bad day时,我们要放开玩耍!
很多人都说,这是一部真实历史背景与电影艺术塑造上完全相反的电影。确实,看完电影的人,对于导演塑造的“特殊时期”的德国,并不是我们普遍认知上的混乱与不堪,相反在影片的开头,我们觉着这仿佛是一部“青春片”,阳光/少年/训练营,活脱脱的少年夏日训练营。然而当我们看到这些“青春训练营”里教官的训话/训练的内容的时候,我们又会觉着这也许正是导演想表达的一种“反差的讽刺”。在电影里,你可以听到David Bowie的歌曲,你可以看到“寡姐”不再一身黑,红头发的造型,你甚至可以看到盖世太保在给你“演小品”。这部电影所营造的氛围,确实超乎了我之前的想象。在我们这期节目里,我和黄瓜老师都觉着正是这种“反差的讽刺”,让我们都对这一部电影有了更多的思考。我们经常在现实生活中都在讨论着“何为善恶”,也许在这种电影里,我们就可以找到一个答案。欢迎大家收听本期节目,也期待您先看看《乔乔兔》(又名:乔乔的异想世界)这部电影。
科比对于我这代人,不再是一个球星。有人说他代表的是一种精神,有的人说他代表的是一个符号?我能想到的,是科比代表着我们一段青春。这事儿说起来特矫情,但后来自己一想,为什么感慨,除了老科精湛的球技与强大的个人魅力,我们感慨的还有那些一起与科比“陪伴”的岁月。有的人穿着他的鞋参加体育会考,有的人把他的LOGO花在课桌上,有的人读了他的故事后激励着自己继续深夜熬夜学习(估计就为了看个凌晨4点的城市),有的人干脆把他的头像纹在了自己的皮肤上。这些或多或少的印记,就是日记一般,陪伴着我们自己。科比的离去,让我想起了同样英年早逝的约翰列侬。我曾经在英国上学时去利物浦旅游,那座曾经在19世纪辉煌的工业城市已经没落,但城市里有两个永恒的符号:利物浦足球队和Beatles乐队。在Beatles的博物馆里,我看到了很多有关列侬的故事,即便他已离去几十年,但他那首Imagine的歌声响起,依然让人感动;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昔日搭档保罗-麦卡特尼弹唱起他们的Hey Jude,依然会被全场和全世界的观众合唱。人们,不仅从未忘记约翰列侬,甚至列侬本身也成为了利物浦的文化符号,成为了人类历史中一个时代的符号。我相信,科比也是这样。他会成为洛杉矶的一部分。即便在十年后,二十年后,甚至我们以后都消失后的世界,他的81分,他的曼巴精神,他的一切一切,都会被世界记得。而世界,也因为他的曾经存在,而变得不一样了。
2020年,新建文件夹重大发表来了!
跟着黄瓜老师的脚步,我们一起来到了西安(长安),从长安十二时辰,聊到这次的西安之行。
电台休
跟着香蕉老师一起去跑马看世界吧!第一站我们聊聊日本北海道的港口城市:函馆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