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目由读客文化出品,JustPod制作】 这是一期关于日本作家小林泰三的特别节目。 11月23日,小林泰三因癌症去世,终年58岁。他最为人所知的作品有《醉步男》《玩具修理者》《看海的人》。 小林泰三不仅写科幻,还写推理和恐怖小说,其作品常常是这三者的结合。他的神奇脑洞创造了一个颠覆读者日常认知的独特世界。 本期节目我们请到了最早将小林泰三译介至中国的丁丁虫,以及日本文学图书编辑夏言,一起来聊聊这位作家,和他作品中的独特魅力。 【主持】 肖鼠,科幻迷、媒体人 【嘉宾】 丁丁虫,科幻作家、文学翻译 夏言,图书编辑、文学翻译 【内容提要】 04:30 丁丁虫介绍日本科幻的几个世代。小林泰三是“日本科幻新御三家”之一,是日本科幻的中坚力量。 11:15 两位嘉宾介绍自己如何入小林泰三的坑。中国对日本科幻的译介主要是跟着奖项走,但小林泰三获奖并不算多,因此引进相较少。 14:30 小林泰三译介到中国源于丁丁虫在日本一次偶然逛书店的经历。 19:00 丁丁虫解读《醉步男》,它和其他“时间旅行”题材作品不同的地方。 26:00 小林泰三科幻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脑洞大,他对物理世界规律的颠覆。另外,他喜欢加入纯爱的元素,丁丁虫表示很喜欢,而夏言对他的纯爱故事不太认可。脑洞型作家在日本并不少见,但是他能用一套科学理论“圆”回来。 32:00 《醉步男》本身有恐怖元素,他受过克苏鲁的影响。小林泰三和其他日本作家的恶趣味。 37:00 日本科幻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和推理分不开关系。日本作家的“跨界”写作。 42:00 日本科幻和英美科幻相比是比较独特的一支,译介到西方可能更靠动漫。 48:00 小林泰三有一个“颠覆世界观”的核,外面可能会包裹了各种类型。中国刘洋的《勾股:2.013》有些这种类似的感觉。 【参考】 小林泰三: 《看海的人》 《醉步男》 《玩具修理者》 《沙漏中的凸镜》 《天狱与帝国》 贵志祐介: 《来自新世界》 刘洋: 《勾股:2.013》 【音乐】 狂気山脈 - 人間椅子 Alone Again (Naturally) - Gilbert O'Sullivan 【视觉设计】五颜六色的大亮哥 【后期制作】hotair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Apple播客、Spotify、小宇宙App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惊奇电台》,也可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收听。 【联系我们】 微博@读客熊猫君 微信公众号:卖书狂魔熊猫君
【本节目由读客文化出品,JustPod制作】 菲利普·K·迪克,科幻迷口中的PKD,一直都是一个特别,或者说“古怪”的存在。 他是《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高堡奇人》《少数派报告》等小说的作者,生前受到许多作家和读者的喜爱,但却长期过着潦倒的生活。 死后,他的多部作品都好莱坞改编成电影,这里面有《银翼杀手》《命运规划局》《暗黑扫描仪》等等。 他饱受药物依赖和精神疾病的困扰,有过多段破碎的婚姻,难以和任何人维系亲密关系。 这一期我们请了金雪妮和姜振宇,一起聊聊PKD。 【主持】 肖鼠,科幻迷、媒体人 【嘉宾】 金雪妮,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博士在读,《菲利普·迪克传》中文版译者 姜振宇,科幻研究学者,中国首名科幻文学博士 【内容提要】 06:30 两位嘉宾对迪克的整体印象。金雪妮觉得PKD小说中的科幻元素都是“漫不经心”的,不是传统的“探索遥远宇宙”的故事。姜振宇提到迪克是一名“不得志”的文学青年,他一直有很强烈的文学野心;他的作品中经常有一种个体和整个人类在对话的感觉。 11:40 他的作品有种“玩世不恭”的感觉,嘲弄一切,包括自己的写法。 16:00 五六十年代的加利福利亚的环境,“现代主义”耶路撒冷”,嬉皮士和自由主义者的热土,这样一个小圈子文化,给迪克的写作产生了影响。 25:00 金雪妮谈《菲利普·迪克》传。这本书把迪克还原成了一个普通人,让人看到迪克的人性面,内心的纠缠、敏感和矛盾。 28:00 迪克是亲密关系中的恶魔吗?迪克饱受妄想症之苦,在亲密关系中会做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行为。 36:00 迪克描述的社畜生活,仿佛一切东西都在挤压他。 38:40 《高堡奇人》开创了“另类历史”这样一个亚文类。要读明白这个小说,一定要把小说中虚构的历史进程,和现实中真实的历史进程对照着读。它把主流的二战历史叙事颠倒了过来。 44:30 《仿生人会遇见电子羊吗》中探讨的议题比其他“仿生人”题材更有深度的地方,关于什么是人的标准,有一个追问;并不是仅仅是关于仿生人意识的问题。当“共情”可以批量生产的时候,人的感情还那么珍贵吗? 51:00 《银翼杀手》和原著内核不一样的地方。电影运用了黑色电影的框架,稀释了原著的深度。 62:00 科技挑战的不仅仅是肉体层面的东西,它在挑战根源性的、哲学性的,跟我们世界观相关的东西。 【参考】 菲利普·迪克: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高堡奇人》 《帕莫·艾德里奇的三处圣痕》 《一个废物艺术家的自白》 安妮·R.迪克: 《菲利普·迪克传》 雷德利·斯科特: 《银翼杀手》 丹尼斯·维伦纽瓦: 《银翼杀手2049》 【音乐】 solari (Jóhann Jóhannsson Rework) - 坂本龍一 / Jóhann Jóhannsson shadows of rainbow - 溝口肇 【视觉设计】五颜六色的大亮哥 【后期制作】hotair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Apple播客、Spotify、小宇宙App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惊奇电台》,也可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收听。 【联系我们】 微博@读客熊猫君 微信公众号:卖书狂魔熊猫君
【本节目由读客文化出品,JustPod制作】 继上次聊过科幻黄金时代巨头之一的阿瑟·克拉克之后,这期节目我们聊聊另一位黄金时代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 阿西莫夫是美籍犹太人,一生拥有充沛的创作精力,写下了超过500册的书籍,其中包括“基地”系列、“机器人”系列等。 “机器人三定律”为后来的多部科幻作品奠定了思考机器伦理的基点。 “基地”是无数科幻迷心中经典中的经典。 我们邀请到孙孟晋和马海平两位“跨界嘉宾”,一起聊聊这位伟大的科幻作家。 【主持】 肖鼠,科幻迷、媒体人 【嘉宾】 孙孟晋,知名乐评人、影评人 马海平MHP,资深电子音乐人 【内容提要】 04:00 两名嘉宾讲述接触阿西莫夫的过程。马海平谈到流行音乐文化中机器人等科幻元素促使他去了解和阅读阿西莫夫,孙孟晋从《2001:太空漫游》开始阅读科幻。 08:30 阿西莫夫著作中人和机器的关系是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他写外星人写得比较少。孙孟晋觉得阿西莫夫的故事在好莱坞的叙事中被庸俗化了。 11:30 阿西莫夫早年也写外星人,但是小说被坎贝尔加入了一些军国主义的基调,就开始避免写外星人。《日暮》可以看出阿西莫夫的一个写作特点。他能把对话写得很漂亮,这个短篇故事前面铺垫很多信息,最后戛然而止。 16:30 马海平觉得克拉克的文笔偏诗化、散文化,而阿西莫夫更像一个通俗作家,一个讲故事的人。阿西莫夫说克拉克是第一科幻作家,而自己是第一科普作家。 18:30 关于机器人三定律反映的机器伦理、机器和人的关系。好莱坞中“好机器人”和“坏机器人”。 24:30 孙孟晋觉得《机器管家》和《我,机器人》这两部电影都跟阿西莫夫没有太大的关系,是比较失败的改编,他也不看好《基地》的改编。相较于改编电影,马海平觉得《基地》拍成电视剧算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29:00 “《基地》是最伟大的科幻作品,永远,一直是。”黄金时期的三个大师把探索的精神奉献给全人类。宏大的叙事和时代、国家的状态有关。孙孟晋提到冷战后音乐中的太空题材,如Frank Zappa。 33:30 马海平觉得现在就是一个正在运用“心理史学”的时代。心理史学是让基地系列成为“伟大基地”的一个重要原创元素。阿西莫夫不是一个宿命论的人,他相信帝国的未来是可以被创造出来的。 38:30 “基地”系列中的科学教。阿西莫夫的小说放在基督教背景中来看,更显震撼。马海平觉得阿西莫夫没有把任何事物看作“神”。 43:30 冷战对科幻文化的影响。隔绝和阻断也许会给世界带来很多革命性的影响。 【参考】 艾萨克·阿西莫夫: 《神们自己》 《罗比》 《日暮》 《最后的问题》 《裸阳》 《基地》系列 《人生舞台:阿西莫夫自传》 阿瑟·克拉克: 《星》 亚历克·内瓦拉-李: 《惊奇》 亚历克斯·普罗亚斯: 《我,机器人》 克里斯·哥伦布: 《机器管家》 【音乐】 Skies of Love (Orchestration Version) - 風戸慎介 Adios Amigos - Matt Morton 【视觉设计】五颜六色的大亮哥 【后期制作】hotair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Apple播客、Spotify、小宇宙App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惊奇电台》,也可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收听。 【联系我们】 微博@读客熊猫君 微信公众号:卖书狂魔熊猫君
【本节目由读客文化出品,JustPod制作】 阿瑟·C·克拉克,英国科幻作家,科幻黄金时代代表作家之一,代表作有《2001:太空漫游》《与罗摩相会》《天堂的喷泉》等。 克拉克对技术持乐观的态度,也是一个和技术走得很近的作家。二战即将结束时,阿瑟.克拉克就以论文的形式提出通过地球同步卫星实现全球通信的设想,后来地球同步卫星轨道也因此被命名为“克拉克轨道”。 他对中国的科幻作家也影响巨大。刘慈欣曾称:“我所有的作品都是对《2001:太空漫游》的拙劣模仿。” 他和斯坦利·库布里克共同创作的《2001:太空漫游》,是电影史上开创性的科幻片。 今天,他过时了吗?他的文字魅力在何处?克拉克和库布里克分歧在哪里? 这一期我们请到科幻研究学者吴岩和科幻作家刘洋,一起来聊聊伟大的阿瑟·克拉克。 【主持】 肖鼠,科幻迷、媒体人 【嘉宾】 吴岩,南方科技大学教授、科幻学者 刘洋,科幻作家、《火星孤儿》作者 【内容提要】 06:30 克拉克是改革开放后首批引进中国的外国科幻作家之一,在这之前科幻文学是“儿童读物”。 10:30 刘慈欣高考前看了《2001:太空漫游》。中国的科幻迷开始感到科幻不仅仅是关于科学的,更是关于存在的,关于人类到底要往哪里去的文学。 13:00 吴岩回忆和克拉克的通信往来,那是克拉克收到的第一封来自中国读者的信。 17:30 克拉克的语言非常有特点,最有魅力的地方,是能把宇宙的广袤、深邃和无限的神秘“转述”出来,因此翻译特别重要。 21:00 克拉克的文字有很强的把技术转化为“看得到”的场景、故事的能力,这是对中国的写作者比较有启发的地方。 26:00 今天的读者阅读克拉克不会再有当年的“惊奇感”,和几十年前的氛围不同。但克拉克最重要的部分可能不在于“惊奇感”,而在于一种神秘感,一种对宇宙的叩问,这种情绪不会过时。 29:00 克拉克和其他作家不太一样的地方是有“视觉”。 33:00 克拉克是一个世界主义者,这种倾向在作品中也可以窥见,并且他在实际生活中也是身体力行。 37:00 克拉克对技术是乐观的。他的小说中,新技术带来的问题,往往也是由技术来解决的。 40:00 黄金时代的很多作家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坎贝尔的“化身”。 45:00 库布里克找了很多科幻作家写故事梗概,最终选了克拉克的短篇《岗哨》。《2001:太空漫游》的爱好者中分为“书派”和“影派”,克拉克和库布里克在创作上也有一些分歧,但程度远没有外界传得那么严重。 49:00 电影《2001:太空漫游》的结构性非常强,像音乐一样;但是小说里没有这些。 这部电影至今仍然有很多先进的地方。 57:00 东方神秘主义对克拉克的影响,比如《天堂的喷泉》《与罗摩相会》《神的九十九亿个名字》。 62:00 现在的太空题材电影相比几十年前更加写实。 【参考】 阿瑟·克拉克: 《2001:太空漫游》 《月海沉船》 《天堂的喷泉》 《伊卡洛斯的夏天》 《与罗摩相会》 《神的九十九亿个名字》 《岗哨》 刘慈欣:《三体》 艾萨克·阿西莫夫:《最后的问题》 斯坦利·库布里克:《2001:太空漫游》 亚历克·内瓦拉-李:《惊奇》 【音乐】 Blue Danube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There'll Never Be Good-Bye - Minako Obata 【视觉设计】五颜六色的大亮哥 【后期制作】hotair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Apple播客、Spotify、小宇宙App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惊奇电台》,也可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收听。 【联系我们】 微博@读客熊猫君 微信公众号:卖书狂魔熊猫君
【本节目由读客文化出品,JustPod制作】 美国裔加拿大作家威廉·吉布森被称为“赛博朋克之父”,代表作包括《神经漫游者》《全息玫瑰碎片》等。 赛博空间(cyberspace)一词就出自他的小说。吉布森的文风具有后现代的风格,其作品确立了很多后来被统称为“赛博朋克”流派的经典元素:日本、霓虹、边缘人、义肢、虚拟现实、黑客…… 在赛博朋克不断被主流化的过程中,也有人论断:“赛博朋克已死。”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 这一期,我们邀请了兔子瞧和电子骑士,一起聊聊赛博朋克和威廉·吉布森,以及赛博技术对人们产生的影响。 【主持】 肖鼠,科幻迷、媒体人 【嘉宾】 兔子瞧(李兆欣),未来事务管理局合伙人 电子骑士(严蓬),影评人 【内容提要】 05:30 在回忆吉布森的作品时,有时候会把他和菲利普·K·迪克搞混。兔子瞧对《神经漫游者》中第一章名《伤心千叶城》印象极深,作者确立了赛博朋克的基本经典元素,其中包括西方对日本这样一个后工业的战败国的想象。 10:40 吉布森本人对技术、对网络“一窍不通”。如果一个科幻作家对一种技术太了解,反而可能被框住。 14:00 相比之下,作为计算机科学家的弗洛·文奇书写赛博朋克作品技术细节非常丰富,几乎在今天都已经实现,但却让人没什么可聊的空间了。而吉布森离技术比较远,他的魅力在于构建了一个不存在的赛博空间,让人想要去重现和讨论它。 19:30 赛博朋克运动缺乏一种制造新的疆界的潜力。兔子瞧认为“赛博朋克的本土化”是个伪命题。 26:00 “赛博朋克已死”这个论断的发生,和互联网发展的真实轨迹的关系。 30:00 赛博朋克中碎片化的写作,是吉布森本人推崇的文学观,他离后现代写作比较近。小说中只有一段段片刻的爱情。 35:00 跟迪克作品的命运完全相反,吉布森的作品没有遇到一个比较好的导演,拍出来都是小B级片的感觉。但是很多后来的经典科幻电影都偷走了他的点子。 40:00 吉布森描述了一种“又绝望又浪漫的”的人际关系,和当下互联网社会中的体验很接近。 46:30 赛博朋克在美国的产生,一部分出于知识分子对大财团控制技术的恐惧。中国没有这样的发生语境。 52:00 美剧《上载新生》给我们的启示。赛博技术能够改变很多传统语境中零和一的概念。在赛博技术中,生死变成了一种光谱。《赛博格宣言》中也提到技术会让传统二元性别界限不再存在。 62:00 吉布森写过《异形3》的剧本,不过没有被采纳,有特色,但是不太像异形谱系中故事。 【参考】 威廉·吉布森: 《神经漫游者》 《全息玫瑰碎片》 《异形:冷战》 弗诺·文奇: 《真名实姓》 格雷格·丹尼尔斯: 《上载新生(第一季)》 凯瑟琳·毕格罗 《末世纪暴潮》 唐娜·哈拉维: 《赛博格宣言》 《人物》杂志: 《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 【音乐】 Unnatural City II - 川井憲次 Love Theme From Bladerunner - Vangelis 【视觉设计】五颜六色的大亮哥 【后期制作】hotair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Apple播客、Spotify、小宇宙App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惊奇电台》,也可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收听。 【联系我们】 微博@读客熊猫君 微信公众号:卖书狂魔熊猫君
【本节目由读客文化出品,JustPod制作】 特德·姜,美国科幻小说作家,是一个低产量、高质量的写作者。 他的短篇小说曾获得四项星云奖、四项雨果奖、约翰·W·坎贝尔最佳新作家奖、四项轨迹奖和其他奖项。2016年,他的代表作《你一生的故事》被改编成电影《降临》。 姜的魅力在于,他把很多传统的人文话题,比如宿命论、真实和真相、存在、自由意志等等,以他自己的方式写作出来。他对科技的态度,似乎不像很多其他科幻作家那样“反乌托邦化”,而更倾向于一种中立和超然。 这一期我们请到两位把特德·姜作品引入中国的嘉宾,一起聊聊特德·姜。 【主持】 肖鼠,科幻迷、媒体人 【嘉宾】 吴莹莹,编辑,编辑出版《你一生的故事》《呼吸》 陆大鹏,译者,曾经手特德·姜作品中文版权购入 【内容提要】 03:30 特德·姜觉得《赏心悦目》是一篇不太成熟的作品,是赶稿赶出来的,为此拒绝了一次雨果奖。这篇在他的作品中属于跟现实联系比较紧的,我们仿佛也进入了一个这样的时代。陆大鹏提到《黑镜》中一个类似的设定,但和姜写的“审美干扰镜”这种技术不同的是,它是让人看到所有东西都是“美”的。 05:30 特德·姜对技术的态度似乎是中立的,并不排斥。很多其他科幻作品对科技是持批判的反乌托邦立场。在姜的作品中, 一个技术出现后,就不会突然终止其发展过程。 07:30 《双面真相》中的设定“Remem”,一种技术可以存储所有的记忆,并且可以随时调取。在这篇小说中,有两条故事线平行进行,一个是讲这种想象中的新技术对我们人类行为的影响,另一个故事则定位于一个口传文化社会中,殖民者给当地带来了文字这种记录方式,新技术带来的影响。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不同的文化社会中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 09:30 对于一些传统的、常见的议题,特德·姜用自己独到的方式来呈现出来。《商人和炼金术士之门》,一个时空穿梭的故事,但带来完全不一样的体验。 10:30 特德·姜的作品是科幻还是奇幻?科学和魔法的区别,姜有相关论述。科学现象不依赖个人天赋,而魔法则相反。 14:00 宗教题材的短篇《地狱是在上帝不在的地方》中,作者似乎对宗教的世俗化是持否定态度的,他怀疑那不是“真的信仰”。小说中的天使降临是一种自然灾害。 18:00 特德·姜几乎每写一篇小说都会跳出自己原来的风格、模式进行创新。他是一个点子型作家,故事是为了传达他的idea,很难写成长篇。这些点子都比较适合凝练型的风格。 24:00 姜的小说虽然强调宿命论,但似乎也传达出一种特别强调过程的价值取向。即使地球要完蛋,但是人生还是值得过的。“得以存在便是一个奇迹,能够思考就是一件乐事。”他的科幻很治愈。每个短篇都是独立的,似乎没有特别清晰的写作上的脉络可循,可以从任何一个短篇开始读。 30:00 “审美干扰镜”这个技术设定涉及歧视和政治正确的讨论。吴莹莹不赞同佩戴“审美干扰镜”,它剥夺了人审美的权利,科技不能解决歧视。 36:00 刘宇昆和特德·姜的气质是非常不同的。刘的小说似乎和当下现实的讨论联系更加紧密,而姜在意的点是更加形而上的、关乎生存意义的。 40:00 电影《降临》和原著小说《你一生的故事》的不同之处。《你》是一个很难改编的作品,吴莹莹觉得导演已经做得很不错了。 【参考】 《你一生的故事》 《呼吸》 《降临》 《黑镜》 【音乐】 Two Weeks & Counting - Clint Mansell Clouds Across the Moon - Rah Band 【视觉设计】五颜六色的大亮哥 【后期制作】hotair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Apple播客、Spotify、小宇宙App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惊奇电台》,也可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收听。 【联系我们】 微博@读客熊猫君 微信公众号:卖书狂魔熊猫君
【本节目由读客文化出品,JustPod制作】 道格拉斯·亚当斯是英国科幻作家,代表作有《银河系漫游指南》系列,风格以“欠”著称,和同时代的很多科幻作家形成了鲜明对比。 他是一个梗驱动型作家。他创造的许多梗,在流行文化中广为流传,也至今被科幻迷用来识别“敌我身份”——42,别恐慌(Don't Panic), 毛巾,忧郁的机器人等等等等。 这种“冷烂欠”的写作本来只是一种小圈子文化,它是如何形成并出圈、进入更大范围流行文化产品的? 这一期我们请到王侃瑜、丁丁虫、土豆三位嘉宾,侃侃亚当斯。 【主持】 肖鼠,科幻迷,媒体人 【嘉宾】 王侃瑜,科幻作家 丁丁虫,科幻文学评论者、科幻文学翻译者 土豆,神秘嘉宾、资深科幻迷 【内容提要】 03:00 道格拉斯创造了很多梗,是科幻迷用来识别“敌我身份”的。 07:00 道格拉斯式的“冷烂欠”风格的写作,是一种小圈子文化,在中国也有继承者,“白烂杯”是其中的例子之一。“白烂杯”停办了很多年,最早是一场打赌,谁写得越宅、越烂,得票就越多。 14:30 小圈子文化可以作为一种亚文化去跨越国别的。两个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可能会因为“42”而相互秒懂。亚当斯写了很多英式的“小圈子文化”,比如一个英国人早上一定要喝茶,他到了太空也一定会喝茶。 19:00 亚当斯最早是写笑话的,干过各种各样的工作。他的生活经历的丰富性是其他科幻作家身上比较少见的。而黄金时代的很多科幻作家从一开始就在科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纸浆杂志,有主编和相关的从业人士刻意往市场上推。比如美国《惊奇》杂志的主编坎贝尔在那个年代培育了很多的作家,打造了一批作家团队。 23:00 圈子文化是互相影响的。海因莱茵这样的黄金时代作家写的科学点子驱动型的作家也影响了写笑话的亚当斯,后者又可能会影响别的喜剧。其他的科幻作家写“隐身”这个点可能会描述光绕过某个人,而亚当斯直接写了个东西叫“别人的麻烦枪”——照射到你,我虽然还能看到你,但是我怎么都想不起来我见过你这事儿,你就是个“麻烦”一样。 27:00 几位嘉宾对亚当斯印象最深的梗是“强拆”。毛巾可能是“英式小圈子”文化的一部分,英国天气比较冷,到哪儿都喜欢裹条毛巾。前人的创作形成了科幻的元素和氛围,到亚当斯这里可能就可以“拿来就用”。为什么亚当斯选择科幻来作为梗的包装,而不是奇幻?土豆认为是因为时髦,王侃瑜认为也有个人偏好的原因。 33:00 道格拉斯可能像一个交汇点,有人会因为想看喜剧、笑话去看,也有人会因为想看科幻去看。也有马斯克的粉丝因为飞船上写着“don't panic”就去看了亚当斯的书。 38:00 国内可能不太会给冷烂欠风格的小说颁奖,这种风格在日本会被接受得更多。建构和解构可能会结对出现,比如《流浪地球》和《疯狂的外星人》,又比如在小松左京写了《日本沉没以后,筒井康隆写了一本《日本以外全部沉没》。 42:00 以梗驱动的写作可能会让人难以记住书中全部的梗。有人会喜欢《基地》,也有人会喜欢《银河系漫游指南》,价值没有高低之分。亚当斯的笑话看两页就爽了。 【参考】 《银河系漫游指南》 《宇宙尽头的餐馆》 《全能侦探社》 《布莱克书店》 《疯狂的外星人》 《惊奇》 《基地》 【音乐】 Journey of the Sorcerer - Joby Talbot So Long & Thanks For All The Fish - Hilary Summers / Kemi Ominiyi / The R'SVP Voices 【视觉设计】五颜六色的大亮哥 【后期制作】hotair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Apple播客、Spotify、小宇宙App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惊奇电台》,也可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收听。 【联系我们】 微博@读客熊猫君 微信公众号:卖书狂魔熊猫君
【本节目由读客文化出品,JustPod制作】 厄休拉·勒古恩是美国幻想文学作家,也是一名女性主义者。 在很多方面,勒古恩都是独一无二的。《黑暗的左手》中,她构建了一种和我们现实完全不同的性别文化和政治体制。《地海传奇》中,她向读者呈现出一种非中心化的世界样态。 为什么她和同时代的科幻作家如此不同?为什么她能得到严肃文学界的承认和尊敬?她的女性主义文本,又是如何书写的? 这一期节目,我们邀请到北京大学教授、国内知名学者戴锦华,以及中央民族大学讲师、文学研究学者赵柔柔,请她们聊聊各自眼中的勒古恩。 【主持】 肖鼠,科幻迷、媒体人 【嘉宾】 戴锦华,北京大学教授、国内知名学者 赵柔柔,中央民族大学讲师、文学研究学者 【内容提要】 04:30 厄休拉·勒古恩像一个哲人或智者,她是用想象表达思想的作家,和同时代的科幻作家极端地不同,她的写作不是类型化的。勒古恩也说过她在自己创作一种类型。 07:00 她所有的作品都基于对不同文明的想象,和对地球文明的反思,每个作品中都能看到一个社会雏形,很有意地在书写他者。其文本提供了关于不同社会的想象,读者并不会在其中找到究竟哪个是更重要、比别的更好的,或者更中心的。《地海传奇》系列建构的社会和托尔金的中土世界是完全不同的,它拥有很多岛,而每个岛有不同的特征;主角一直在旅行,始终是没有中心的。 10:30 “地海”系列是一个更加具有想象性的奇幻序列,“伊库盟”系列是一个和现实有更多映射关系的科幻序列。《一无所有》(《失去一切的人》)是一个冷战的隐喻,是很现实的政治思考。而谈到《黑暗的左手》,人们一定会注意到在那个星球上雌雄同体的性别状态、性爱状态和繁衍状态。在我们一个以男性阳刚气质为主导的两性文化中,大家会觉得那种性别状态很怪诞,而在那个星球的人看来,我们却是“性变态”。 21:30 勒古恩是一个非常有意识的女性主义者。写《黑暗的左手》的时候,她正处在美国的女性主义浪潮中。作为一个三个孩子的母亲,她好像不能完全地去贴合这个浪潮,而《黑暗的左手》是一本写给她自己的探索。 25:30 勒古恩的小说主角虽然都是男性,但却都是那么柔软,是瞩目于生产性和建设性的男性,而不是征服、占领、破坏。她的作品充满了一种只有女性的智者才会拥有的基调和韵律。戴锦华和Donna Haraway交流勒古恩,后者说:“如果你爱她,又怎么会绝望呢?”勒古恩和Donna Haraway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人们在她们的作品中都找不到女性主义作为律令的基本元素,但是你又会觉得她们更加精准和原创性地表达了女性主义原初的诉求和精髓。 30:00 道德经和老子是勒古恩作品的构成元素之一。勒古恩在一个人类学家庭长大,她接触的异文化成为了她自身文化的不同参照,道德经是其中一面镜子。 34:00 勒古恩恢复和继承了“说书人”的传统。说书绝不是靠撒狗血,她从来不靠戏剧性的情节冲突,而是真正做到了娓娓道来。 38:00 严肃文学在激进革命中放弃了叙事,文化市场中发展出一个分支,就是类型写作,包含侦探、言情、幻想文学,形成了各种可复制的类型和亚类型。 40:00 勒古恩不是一个情节驱动者,是炉火纯青语言艺术,她的作品很难影视化。 【参考】 《黑暗的左手》 《地海传奇》 《变化的位面》 【音乐】 Piano Trio No. 1 in B Major, Op. 8:Allegro con brio - Emanuel Ax / Leonidas Kavakos / Johannes Brahms / Yo-Yo Ma We'll Meet Again - Vera Lynn / Sailors / Soldiers & Airmen of Her Majesty's Forces / Roland Shaw and his Orchestra 【视觉设计】五颜六色的大亮哥 【后期制作】hotair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Apple播客、Spotify、小宇宙App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惊奇电台》,也可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收听。 【联系我们】 微博@读客熊猫君 微信公众号:卖书狂魔熊猫君
【本节目由读客文化出品,JustPod制作】 克苏鲁神话的开创者、美国作家H·P·洛夫克拉夫特被视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恐怖小说家之一。后世的许多作家、导演、漫画家、游戏制作者等等,都受过他的启发和影响——这个没有尽头的名单包括尼尔·盖曼、小岛秀夫、史蒂芬·金、吉尔莫·德尔·托罗…… 所谓“不可名状的恐怖”是洛氏恐怖美学最显著的特征。克苏鲁神话体系是如何形成的?洛氏的影响力在游戏、文学和影视中,分别都有什么样的发展和变形?洛氏的小说,存在什么样的阅读门槛?它们的乐趣又在何处? 这一期节目,我们邀请了两位克苏鲁的资深爱好者,插画师赵老湿和《死灵之书》的编辑黄二刀,一起聊聊“洛老”。 【主持】 肖鼠,科幻迷,媒体人 【嘉宾】 赵老湿,插画师、游戏策划(微博@赵老湿爱吃肉包 ) 黄二刀,从事编辑工作八年,《死灵之书》编辑(微博@黄二刀 ) 【内容提要】 08:00 阅读洛氏有一些门槛,连中文版的编辑都叫他“洛夫特啰嗦斯基” 13:30 克苏鲁神话体系的形成,离不开他生前笔友的整理和推广 15:30 近年来流行的跑团和桌游,都是作家德雷斯整理后的克苏鲁神话体系设定的延伸 23:30 在克苏鲁神话进入更多流行文化产品的过程中,丢失了一些洛氏恐怖原有的东西,但同时也有所发展 27:00 HBO新剧《恶魔之地》(Lovecraft Country),作为“反洛主义”的恐怖类型创作 33:30 一个AI设计的动物形象,还原了某种“不可名状的恐怖” 36:00 作为白人的洛氏,书写来自异教的恐怖 42:30 《异形》如何做到视觉上的恐怖 44:30 日本的幻想作品、漫画、游戏等等的西化时期 46:00 在中国,克苏鲁神话必然难以下沉 【参考】 《死灵之书》,H·P·洛夫克拉夫特 《文学中的超自然恐怖》,H·P·洛夫克拉夫特 《黄衣之王》,罗伯特·W.钱伯斯 《真探》第一季 《恶魔之地》 《普罗米修斯》 【音乐】 政府公報 - 川井憲次 Roar! - Michael Giacchino Contamination - Ennio Morricone 【视觉设计】五颜六色的大亮哥 【后期制作】hotair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Apple播客、Spotify、小宇宙App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惊奇电台》,也可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收听。 【联系我们】 微博@读客熊猫君 微信公众号:卖书狂魔熊猫君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