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趟由冬天开往春天的列车,我们并不知晓列车上装载的到底是什么,也不知道我们将背负着什么。 同样,我们也不知晓属于我们的轨道在哪里,我们究竟在此处等待着什么。 (本期嘉宾:阿泽、24601) 注:本篇播客节目参加第四届凹凸镜DOC纪录片影评大赛——播客赛道 第一部分:火车、户籍、遗失的身份 1. “以火力驱动铁车”这一概念更像是那一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映照 2. 车同轨书同文,从而形成了一个更直观的国土区域,构建起了一个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现代性的中国的概念 3. 在更细枝末节的能够经由火车这一载体输入现代性的地区,必须要更为精确地判断其所属地,从而造就了一个更为细碎的中国 4. 丢失身份证意味着标定身份的遗失,个体存在的遗忘 第二部分:时间的沉默,粘滞的时间 1. 钟表时刻听上去好像是个和时间一样久远的概念,但这个概念恰恰是近代的发明 2. 而在一开始,钟表其实是为特权、为资本、为利益而服务的产物,旁人并不能参与以及认识到时间 3. 影像中对时间概念的淡化和回避 4. 流浪者们的时间锚点实际上是他们自己 5. “沉默的两分钟” 第三部分: 家庭、城市、乡村、盲目的流亡 1. 家其实是一种极度私人化属性的东西,牵涉到人类社会演化过程中财产私有化的问题 2. 家庭是一种在通往共产主义之中必须要被消除的个人与社会相依附的状态,而现如今正逐渐被取缔和消解 3. 乡村→城市:人可以被约束住,但资源、金钱可不会。 第四部分: 真实与真理、编织和自然、我们在我们自己的故土上流亡 1. 真实与真理电影之别 2. 我们最深也只能抵达创作者的眼睛,不能再进一步 3. 流亡从未停止,只是从肉体转向了精神 ------------------------------------- 最后的小故事,出自余华《兄弟》 李光头学习了三年的俄语,俄语大有长进;训练了三年的体能,体能日渐强壮。再过半年他就要去俄罗斯的太空训练中心,去接受航天员的基本训练课程。眼看上太空的日子越来越近,李光头心驰神往,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时,常常忘记自己立下的规矩,说几句俄国话,又说几句刘镇土话。李光头像一个老人那样喜欢唠叨了,对着两个俄罗斯留学生,左一个宋钢,右一个宋钢。他数着自己的手指说:美国佬蒂托带上太空的是照相机、摄影机、光碟和老婆孩子的照片;南非佬沙特尔沃思带上太空的是家人和朋友的照片,还有显微镜、便携电脑和磁盘。然后他伸出一根手指,说中国佬李光头只带一件东西上太空。 是什么? 就是宋钢的骨灰盒。 李光头的眼睛穿过落地窗玻璃,看着亮晶晶深远的夜空,满脸浪漫的情怀,他说要把宋钢的骨灰盒放在太空的轨道上,放在每天可以看见十六次日出和十六次日落的太空轨道上,宋钢就会永远遨游在月亮和星星之间了。 “从此以后,” 李光头突然用俄语说了, “我的兄弟宋钢就是外星人啦!” Op:《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蒋大为 Ed:《亚细亚的孤儿》---罗大佑
我们常说再见,再见总是让我们太伤感,但也应该恭喜我们,能坦然对别人、对自己说出再见,然后继续走下去。 (本期嘉宾:阿泽) Op:《南方》---文雀 Ed:《You Don't Understand Me》---The Raconteurs (有空就把歌听完~)
家庭幸福、婚姻美满的全部秘诀:你要拥有一栋舒适的“大”房子。 (本期嘉宾:阿泽) 前情提要: 1. 更加淡薄的现实感,但更加严谨的创作 2. 结构上的进一步完整——段落式的剧本(相处模式的殊途同归等) 3. 象征意义的丰富——先画靶再射箭(借角色之口的“金句”等) 4. 和童年以点带面的角度相反,婚姻是以面击点 碎裂的两半之一:终将坠入婚姻的人 1. 四次借钱——四个阶段——看得见的进步,看不见的代价 2. 婚姻生活或者是中产生活在逐渐消解单独的个体 碎裂的两半之二:反复挣扎的人 1. 眼镜——异邦女人——平静生活中的刺和新世界 2. 家庭对于叛离者的审问和嘲讽/叛离者的内心画面 余下只有白噪音: 1. 吻是留给“丈夫”的,不是留给“安托万个体”的 2. 房子究竟要大到什么程度才能婚姻美满? 3. 不可逆的普遍中产阶级生活 Op/Ed:《Lover's Hell》---爱是唯一
对于越南人的死亡总是轻描淡写,而对于美国人的受伤,抑或是心灵创伤抑或是身体损失穷尽笔墨,又或者将欲望与赏味投射到越南女人身上,这怎么就不能说是一种霸权对其自身话语权的病态自恋呢? (本期嘉宾:24601) 越战期间的美国: 1. 肯尼迪:“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些什么。” 2. 全境直播这场“民主正义”的战争 3. 1969年采取的抽签征兵制度 电影反映的越战的一些细节: 1. 美军官对南越进行军事训练策略的崩盘 2. 精神分裂所引领的矛盾纠葛的士兵状态 3. 沿着二战“为自由”的路走,但却完全不知道为何而战的茫然 在所谓的“美式反思”之外: 1. 被导演特化过的审美与凝视:不光是男性的视角,更是一种父权与霸权的赏味 2. 片中两次出现的越南风尘女 3. 失语者没有说话和表达的权利,在各种意义上都是,甚至是自己的历史,关乎自己的真实 Op:《Top Of The World》---Carpenters Ed:《Hello Vietnam》---Johnny Wright
看风景的人只要站着看风景就行了,而成为风景的人考虑的问题就要多得多了。 (本期嘉宾:阿泽) 前情提要: 1. 较之前作,从偶有奇迹出现的现实切片转为了被蒙太奇弧光围绕的结构故事 2. 由现实主义风格转向了结构精巧但很明显是由主创设计的古典主义风格的回归 安托万的身份嬗变: 1. 不合格的士兵→涉世未深的旅馆看门人(由局限转回所谓“自由”) 2. 看门人→游荡在巴黎的私家侦探(“自由”的载体是无谓的“窥视”) 3. 私家侦探→电视机修理工(由“窥视者”转为"被窥视者") 围绕在安托万这唯一角色周遭的意义符号: 1. 两次寻风尘女子的节点 2. 与塔巴尔夫人的“一早”风流 3. 老侦探的意味死亡 4. 象征“回归”的克里斯汀 5. 象征“审判”;“质问”的另外一个窥视者 重返23岁: 1. 轻重之辩,无依无靠的窥视、游荡以及背后的自由 2. 成为风景、融入风景也无法逃离风景 3. 无负担的下一个观测者与注定会成为观测对象的上一代人 OP: 《Piano Sonata No.16 in C K.545 "Sonata facile":1. Allegro》---内田光子 ED: 《Habibi》---Tamino
历史的真相究竟藏在何处?我想这一切都无从知晓,不过这就是历史本身最大的魅力所在。 (本期嘉宾:24601) 何谓越南: 1. 在美国的冷战史架构下,在美国媒体和主流文化中,越南是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越战的历史联系在一起的;集中在国际运动上和围堵共产主义 2. 另外一个架构则是以法法国为主的概念,西方帝国侵略性的扩張政策在十九世纪进入东亚和東南亚,在同一时刻,美國跨越太平洋·将目光放在菲律和日本,越南则成法国人的目标。 3. 越南的历史从来不是独立的发展,整部越南史就是受到外在影响的历史,北方的中国;西方来的法国和冷战時期的美国。對於当代越南,主要就是建立在不同大国的侵略和殖民。 《现代启示录》: 两个比较有意思的角色: 劳伦斯·菲什伯恩所饰黑人小孩:代表着年轻的、无知的美国 阿尔伯特·海尔所饰船长:在混乱中寻求秩序的核心 1. 黑暗的心:舢板屠杀、尸体上的扑克牌、最后的答案 2. 余下只有疯狂:越战的疯狂、嬉皮士、黑豹党、垮掉的一代 3. "越复杂的系统就越容易崩溃":热熵 再谈越南: 1. 刻板印象之外的越南是如何? 2. 《高山下的花环》 3. “共产主义者为何会反对共产主义者?” 4. 我们为什么会对越南如此陌生? OP:《Highway to Hell》---AC/DC ED:《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黑鸭子
谨以此片献给彷徨少年时,也仅以此片献给在影像当中纠缠的现实。 兴许你能看见小时候彷徨、懵懂、渴望自由的自己;兴许你能看到更多,能看到自由的代价、能看到自由意志的消亡、一转身,你有可能就看不见少年、看不见长大的地方了。 (希望诸位有缘听到之后,可以去自己看看这些电影) Op: 《Rememberances》---Itzhak Perlman Ed: 《String Quartet No. 5, Op. 64 "The Lark": III. Menuetto - Allegretto》---Leoš Janáček
-楔子- 近期一段时间,我们能发现人群渐渐能够感受到时代车轮的份量,时代从一个离人群非常遥远的某个概念词汇,已经上升到一个迫在眉睫的宏观实体,车辙印在人群身上的痕迹变得愈发的清晰。故我们想以一艘时代巨轮所承载的故事和历史背景,向时代之前也向我们所处的当代望一望。 之前: 1. 电影明暗线的实际表意? 2. 烂俗的穷小子×富家女的故事? 3. 人类精神文明的逸散和流失? 4. 基于1912沉没的时间节点,英国经济地理、人口地理面貌的改变? 5. 欧洲传统封建贵族的落寞与资本主义的甚嚣尘上? 6. 破碎的旧大陆与吃透了两次工业革命红利的新大陆,选谁? 7. 一战带来的巨大动荡以及更加毫无限度的二战摧毁了什么? 之后: 1. 泰坦尼克号是一艘不会沉默的船、是一艘假定不会沉没的船 2. 人是用脚投票的,去到哪里就是选择哪里 2. 国家间的剪刀差→地区区域内的剪刀差;沪币→东北币 3. 每个人虽然说某种程度上摆脱了一定的控制,也摆脱了一定的管束,但始终未能真正建立起自身乐意遵守的一系列准则 4. 怀旧的当代人、流亡的当代人 Op:Nearer My God to Thee(与主更近)--- I Salonisti Ed:Le Temps Des Cathedrales(大教堂时代)---Gringoire
我们看到的天空,只不过是比“这个”大不了多少的泡泡,我们头朝中间,在里面行走,我们的双脚被泡泡的硬外壳吸附着。 外壳有多厚,外面那是什么? How sick is the crust? and what's beyond it? 不知道,有识之士从不闻这些问题。 That's no question to raise among gentlemen. 一. Jim(占) Jim是非常典型的,在时代的重大变迁之下产生思想和态度上转变的一个人,在该片中甚至可以将他称之为受一战影响的欧洲人的一个符号化代表。 正如我在一开始所说,两个分割点将Jim其人拆分成为了三个不同时期。 1. 战前巴黎时期:和挚友谈天说地、写作、有诸多情人、生怕自己陷入婚姻等日常琐事、对于朋友的目标对象保持相对距离,且并无更进一步的想法,会在乎并且受制于世界、社会的共同认知(道德层面等其他层面) 2. 战后乡野时期:并不抵触凯瑟琳在婚后的叛离和背弃、对此的态度显得非常中庸、渐趋无法控制对凯瑟琳的想法、对个体诉求的追逐上升了一个台阶,更专注在个体之爱。社会公共认知体系对他的影响程度已经降到了一个非常低的值。 3. 新巴黎时期:再造生命结晶尝试的失败让他回归到了对之前爱人白头偕老的承诺、以及回归到了对控制自我、忠贞、妥协、虚伪、谦逊上去。 二. 变化节点 三个时期当中的两个变化节点可分列为两个方向:一是对于时代变迁的表达,二是针对个体变化的表达。 (世界是荒谬的、 人生是痛苦的) 第一个变化节点:一战(神性意识和宏大叙事的消亡) 于基督,人不得入窄门;于佛陀,人不能得道。 第二个变化节点:创造爱情结晶努力的失败(个体追求意义的残酷和无序世界的基因传递) 它是一个不断和先前的世界对抗的过程,但由于探索本身既承担了抵达某种意义的重担,又承担着践行这件事本身的使命,故当中弥漫不散的虚无感是注定会存在的。 说到最后: 新浪潮(其实也是存在主义)诊出了一个绝症,药方就是请不要吃任何权威医生的给出的方子,你可以自己想一个出来。 最后的决定权其实是交给观众自己的。 希望诸位有缘听到之后,可以去自己看看这些电影 本期节目使用曲目: Op:《Le Tourbillon, Par Jeanne Moreau》——Georges Delerue Ed:《Suite sympphonique》——Georges Delerue
“在这艘Bebop号上,我将会长久地为诸位演奏。” 本期节目录制于新疆乌鲁木齐24601家中。 愿我们都能对自我、对他人抱有一份真诚。
“有很多人天天都在焦虑,怕没得到,怕寂寞,我喜欢不焦虑的人”。 本期节目录制于云南昆明摩尔酒店。 那就让我们上路吧朋友,我们在路的另一端再相见。
每个人都是第一个,每个人都不是,因为人之间的链接形成了人性的纽带,让每个人都能开始一条新的链接,是这条链接的综合形成了文化的编织。 今天,原来的编织已破如罗线,虽然未被全然点五、扯碎或损毁。然而,留下的罗线,那长存的,是人性的罗线。 人的毁灭,只不过是一个注定要消失的幻觉。 我们永远也不能将人拆开, 因为,每时每刻,正在编织这锦缎的,正是我们人类自己。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