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25 长期主义做IP有那么难吗?—站酷总编纪晓亮对谈远麦刘斌(上)

设计史太浓

有幸再次受邀在站酷总编纪晓亮老师的小宇宙播客栏目《设计,几何》中进行对谈,本次话题主要关于做IP,节目整体长达两小时,分为上下两回。 纪晓亮老师: 今天来到我们节目的是老朋友刘斌老师,以防有的听众没有听过之前节目,刘斌老师还是三两句话简单的做个自我介绍吧。 远麦刘斌: ok,大家好,今天应该算是个返场+串台节目,我简单介绍几句,我是一名设计公司经营人,然后在业余时间里,会做设计方面的分享,其中包括设计史、艺术风格及设计行业的思考,主要以科普为主。 纪晓亮老师: 今天找到刘斌老师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平时也都在《设计几何》听友群里,某天聊的时候,刘斌老师就说最近也开了一档播客,我们今天其实想从设计师做播客这件事作为一个起点聊一聊,刘斌老师那个播客叫什么名字? 远麦刘斌: 我的小宇宙播客跟公众号、B站、站酷都是一样的名字,叫做“设计史太浓”。 纪晓亮老师: 对了,为什么要用这个名字? 远麦刘斌: 名字我不知道上回有没有讲过,就是蛮多大V他们的账号名字其实都蛮随意的,他们成名之后谈起这事情,其实都是一些很小的原因改的,最开始并不会有这么长远,专业的考虑,我也一样,当时是因为谐音一位美国动作明星,就是史泰龙。然后我们是做设计史起步的,我就把它两个关联起来,希望能够朗朗上口一点,就这么一个原因。 纪晓亮老师: 我其实特别好奇,做播客现在多长时间,一年半年? 远麦刘斌: 其实没有,认真说来就是一个月左右,但账号注册是去年,注册完之后我发了几期效果不好就停了,很长时间就只有几十个粉丝,当时大概更新了六期,然后今年我在琢磨一个事情,因为我自己这一年都在听小宇宙的播客,感觉我的内容其实放在上面还是可以的。 于是就开始发,没想到转化效果很好,我再更的时候大概40个粉丝,今天看了一下,已经到了400多个粉丝,这个时间大概一个月,说明可能平均每天会有20到25个粉丝进来,而且我看了一下播放量跟这个粉丝量的比例是好像是三比一,就是三个人听了居然就有一个关注,现在可能接近二比一了。 纪晓亮老师: 反而变得更高了? 远麦刘斌: 我认为可能是他们小宇宙播客的算法很精准。 纪晓亮老师: 那我就有一个问题了,你前面6期跟这次重新激活的更新内容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吗? 远麦刘斌: 我觉得这里头最大的原因是因为小宇宙平台今年的发展速度。因为我自己虽然做自媒体不是很成功,就是说数据没有很大体量,但我有个心得,觉得非常重要,就是说能跟着平台去成长是成长最快的。 纪晓亮老师:加入上升期的平台? 远麦刘斌: 对,任何红利基本上你都能够覆盖它,因为在增量的时候你也增量。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主要的原因,我自己的内容其实也是一鱼多吃,也是把过去旧的内容做了一些针对性修整后放上去,我所说的修整是把音量调一调,做下剪裁,然后弄清晰一点(音质)。 纪晓亮老师:所以目前为止,更新的内容都是之前历史内容的一个音质优化版,可以这么理解? 远麦刘斌: 对。 纪晓亮老师:有没到目前为止,至少还没有专门针对播客这个载体去重新录一些新的节目,至少目前还没有? 远麦刘斌: 暂时是没有的,但接下来会。 纪晓亮老师:我有个问题特别好奇,为什么会选择艺术史或者设计史这个起点做内容,从一开始写文章直到后来做中视频或者长视频。 今天又开始做播客,整个心路历程大概是怎么样的?遇上过什么困难,后来又怎么解决了问题之类的,咱们可以从头开始谈谈。 远麦刘斌: 是这样子的,我们设计师从毕业到社会工作一定时间后,就会碰到瓶颈。主要是几个方面,第一是你的专业能力感觉提不上去了。第二是会迷茫自己的前途,不知道设计师这个路走下去,最后怎么样,有没有更好的出路等等。 当时带着这样的困惑,我只想到两种解决途径,一种是找人请教,另一种的话就是去看书,当时通过这个方式接触到王受之教授的设计史相关内容,主要是看视频,就觉得老师很有趣。讲设计历史一点不枯燥,而且还会有很多展开内容,随后我就去买他的书籍来看,那时候我就开始对这个东西很感兴趣,开始比较专门的研究。 这个时候适逢知识分享开始兴起,这个风潮是从罗振宇的公众号带起来的。我当时我就想不如也做一下这方面的分享,因为我都非常认同分享性学习这个方法。 过去我做的第一次直播其实是教吉他。我曾经做过民谣吉他老师,就是我在琴行里面教过吉他(2015年-2018年期间),为什么忽然提起这个话题,因为当时我去教吉他的动机是为了学好吉他, 因为我的水平可以教初学者,然后通过这个过程倒逼自己再次系统的学习梳理吉他知识,除了线下还有线上,finger这个软件不知道你们是否,据说是在阿里巴巴离职的人出来创办的音乐学习平台,当时还没有抖音,所以这个平台流量还不错,我在上面至今还有主页,我的课都卖了有2000节左右了。 所以当时我做设计史也是这么一个原因,而我学设计史目的不是搞学术。是想给我做设计提供营养与思路,以及参考知名设计师的发展轨迹等。 纪晓亮老师:在这之前有一个教吉他的经历。然后从这上面得到了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通过分享倒逼学习,然后在设计史这个事情上可以再一次复用这个经验。 远麦刘斌: 是的。 纪晓亮老师:我想再追问一个问题。就是99%想做分享的人会被以下这几种想法劝退。比如说他心中会有把声音在说:凭什么你来教这个东西?这是第一。第二是前面已经有这么好的老师做了这么好的内容。难道世界上还缺你一个?这是可能是第二个声音,第三个声音就是这件事除了你此时此刻有五分钟热情之外,是不是能在更长的时间做这件事? 我觉得大多数人就被这几个问题问住了,觉得就算了,我还是老老实当个听众,我特别想知道刘斌老师当时是怎么回答这几个灵魂拷问的? 远麦刘斌: 我觉得有几个解决方式,第一个,我很实诚的说,我确实不是很在乎别人看不看我的内容,就算没人看我其实还是会去做,这个是第一点,这个骗得了别骗不了自己,你必须俯心自问。 比方说我现在还可以花一个月时间写一篇文章,我最近写了一个关于茶包装的历史研究,花了我一个月,但并不是说整天在写,而是工作之余断断续续写了一个月。 如果说发出去之后我很关注有多少人点赞跟转发的话,一定会很痛苦,因为你会去做各种迎合,但是我不会。 第二个就是你的这个内容确实要用心做好,做好之后,正常来讲是会有一些良性反馈的,良性反馈有几种层面,其实最重要的一种是会有一些合作者过来。 比如首先是虎课网来找我去拍视频,而且有酬劳,这里头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跟以前文艺复兴搞艺术的人都有赞助商一样。明白我的意思吗?有个赞助商在后面,做内容的时候心里会比较稳当一点。 因为这个原因,我在虎课网上面做了蛮多系列,比方说最典型的就是《世界平面设计史》五十回。有一个平台跟你合作的情况下,你也会督促自己把这个内容做得更好,而且更有稳定频率去更新。 如果没有这样的话可能会很散漫,时间会膨胀。 这跟我当时教吉他一样,就是尽量让爱好能产生收益,那么才能去养这个爱好,我的经验总的来讲,主要是这两点。 (以下文字省略)...

60分钟
99+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