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燕 | 民营先驱今日美术馆的点点滴滴

艺术家李怒在今日美术馆的个展,引起了业内很多人的关注和好评。作为民营先驱的今日美术馆,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且还在不断推广和促进当代艺术的发展……副馆长晏燕和李怒一起做客本期“闲弹时光”,把她自从业开始到今天的困惑以及对明天的展望,都做了详尽的回顾和诠释。(周哥大彤) 主持:周哥大彤 & 小八陈曦 嘉宾:晏燕,李怒 晏燕 今日美术馆副馆长,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西方艺术批评史研究方向硕士,2011年毕业后就职于北京今日美术馆,至今11年。拥有多年美术馆展览策划、学术活动策划、学术出版及大型项目管理经验。参与出版《中国民营美术馆运营与筹建研究》,担任执行主编。独立策展“生生与共——数字时代的艺术与设计”“未知的未知:郑达个展”“铁的事件:王家增个展”“数香丸记:欧阳文东个展”“控制之外——李婧个展”“未来折叠|今日未来馆@苏州2018”。联合策展2017年“.zip 未来的狂想|今日未来馆”,2018年“根茎:中国当代艺术自主性研究展”。 李怒 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2015年荣获英国皇家雕塑家协会Bursary大奖,英国皇家雕塑家协会成员,现生活和工作于北京。李怒的创作植根于日常,以自我经历和主观感受为媒介,表现对大环境的普遍性感知、个体的情绪波动和群体在宏观社会演变中的精神状态。 本期相关文献 动的张力:隋建国新作展,今日美术馆展览现场,2009年 徐冰《凤凰》吊装展示,今日美术馆展览现场,2010年 演译中国:雅尼斯·库奈里斯个展,今日美术馆展览现场,2011年 “自在之物”:乌托邦、波普与个人神学王广义艺术回顾展,今日美术馆展览现场,2012年 上世纪——吕胜中个展,今日美术馆展览现场,2015年 啊昌——何云昌个展,作品《长生果》行为现场,今日美术馆,2016年 比特宫-乌洛波洛斯:吴珏辉个展,今日美术馆展览现场,2016年 悬置:孟柏伸个展,今日美术馆展览现场,2017年 .zip 未来的狂想 | 第二届今日未来馆,今日美术馆展览现场,2017年 根茎—当代艺术自主性研究展,胡介鸣作品《共时》现场,2018年 第四届今日文献展——缝合,今日美术馆展览现场,2019年 无形的剧场:范勃个展,今日美术馆展览现场,2020年 埃塔诺·佩谢:人无完人,今日美术馆展览现场,2022年 流沙即磐石:李怒个展,今日美术馆展览现场,2022年 展示于今日美术馆1号馆东侧的文本装置作品《What’s The Date Today?》,恰巧安装在美术馆一号馆修旧如旧的建筑外墙上,链接这着上世纪70年代建筑作为啤酒厂锅炉房斜面屋顶的空间形态,与今天成为美术馆方盒子空间的形态,在这个细节上,将时间,物理空间形态的变迁,隐藏在“今夕何夕”的背后,来提示“当下”的意义。 流沙即磐石:李怒个展,今日美术馆展览现场,2022年 流沙即磐石:李怒个展,展览海报 2022.9.17—11.15 图文来源:晏燕,李怒,网络 | 音频剪辑:郎粲 | 编辑排版:陈曦

76分钟
99+
2年前

郑维 | 摇滚精神内核是再出发

郑维,一个央美版画系大二就被黄燎原发现的艺术家,属于学生时代就能养活自己的,之后的创作起起伏伏,和老黄,还有摇滚都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次,在愿景艺术做的个展,策展人冯兮和他一起从新出发,在木头画板上,用油画颜料,还有铁矬种种材料,重新塑造艺术家的创作,闲弹时光和策展人、郑维一起聊聊这些年的来龙过往。(周哥大彤) 主持:周哥大彤 & 小八陈曦 嘉宾:郑维,冯兮 郑维 做作品,策划活动。最近准备虚拟出几个不同方向的艺术家,给他们提供创作,为他们策展。1983年生于哈尔滨,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生活工作于北京。郑维的作品创作多以木刻和综合材料完成,他不仅可以把一切物品信手拈来,而且还能使其丝丝入扣。对材料的选择和研发应用,也构成了郑维作品的一大特色。郑维作品有很强的文学性和丰富的细节,他投身或者游离于现实和虚幻,都是对现实和虚幻的一种注解,是反解说反批评反庸俗化的。 冯兮 作为徘徊于系统边缘的业余策划人,冯兮有着区别于主流策展思想与方法的意识和实践。他善于将空间的物理属性进行重新地解构,试图转换出空间与作品之间新的展览语言,将其融入展览语境中与现实关系进行重新塑造,并努力掌握对展览之间上下文关系的理解与输出,使展览独立于审美性的展陈逻辑,拓宽理解展览语言与呈现方式的通道。同时,作为独立艺术空间实践者,曾分别担任外交公寓12号空间艺术总监、掩体实验空间主理人、车库实验空间展览总监。以及单行道画廊、晨画廊、槐谷林当代艺术中心等艺术机构的艺术总监。现为中间艺术基金会下设“赵文量杨雨澍艺术中心“的学术委员和研究员。SIMULACRA 拟像画廊下设“虹吸项目”的展览总监。另外,于2017年加入策划实践小组孑孓社,以介于策展人与艺术家之间的身份和思考,将展览作为创作与实践的方法,成为三名小组成员之一。 本期主要文献 最早老黄买的作品,大学时画的。 大学时的木刻,在安妮画廊做了第一个个展。 终于要在北京现在画廊做个展了,很高兴,做了张老黄的肖像送给他。 摇滚系列 二手玫瑰 性手枪乐队贝斯手席德 电击系列,用高压电击打物体后产生的效果。 今年的新作品 最近中国绘画看得比较多 展览现场 展览海报 图文来源:郑维,冯兮,网络 | 音频剪辑:郎粲 | 编辑排版:陈曦

62分钟
42
2年前

闲聊艺术市场2022新变化

我们播客的两位颜值担当嘉宾Una和彭哥,接着给大家介绍2022当代艺术拍卖的一些变化,尤其聊到国内新生代艺术家正在崛起的现实。希望那些对中国当代艺术感兴趣的朋友们,收听且参与到收藏中。(周哥大彤) 主持:周哥大彤 & 小八陈曦 嘉宾:Una,彭哥 Una 在中国获得视觉传达学士学位后,Una在澳大利亚悉尼的新南威尔士大学(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获得了艺术管理硕士学位的。同时,进入艺术行业开始职业生涯。2013年初,返回北京,进入中国画廊行业担任画廊市场总监及画廊副总监直至2019年底。2019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市场营销管理专业,完成了第二个硕士学位。2020年初,加入纽约Tong Art Advisory,任职中国区总监,此后一直帮助中国收藏家收购国际艺术品,并专职负责房地产公共艺术配置项目。2021年初创立云仙艺术顾问公司。 彭哥(彭景云) HDM画廊销售 本期相关文献 今年拍卖破纪录的部分艺术家作品 闫冰 《五头牛之五》 160×280cm 布面油画 2011 宋琨 《这就是我的生活(90件)》 27×35cm×90 布面油画 2006 梁远苇 《生活的片断》 28×24.5cm×14 布面油画 2006-2008 刘晓辉 《海平面上》 145×165cm 布面油画 2013 唐永祥 《蓝色背景上有些头像》 200×300cm 布面油画 2013 邱瑞祥 《无题》 130×160cm 布面油画 2008 张恩利 《少女》(三联画) 147.5×321cm 布面油画 1999 马轲 《成语故事》 200×150cm 布面油画 2007 黄一山 《毕加索的自画像》 120×90cm 板上综合材料 2019 本期推荐部分艺术家作品 兰昭形《史特瑞特-史密斯》170×150cm 布面油画 2022 陆超 《厨窗 No.4》150×200cm 布面油画 2021 邱瑞祥 《大谷仓-1》 237×190cm 布面油画 2013-2015 张新军 《土身》 30×30cm×12 布面油画 2019 张雪瑞 《400 201805-1&-2》 240×240cm×2 布面丙烯 2018 图文来源:Una,彭哥,网络 | 音频剪辑:郎粲 | 编辑排版:陈曦

60分钟
99+
2年前

珺哥 | 把摄影收藏成了“光社”

北京收藏圈,很多人都认识珺哥,知道他收藏的摄影特别到位。尤其是他为了自己的喜爱,还开了一个专门做摄影展览的“光社”。作为秦一峰老师的藏家,珺哥还想让更多人认识秦老师的作品,于是在光社做了展览,并且和“闲弹时光”一起,给大家分享摄影收藏的乐趣。(周哥大彤) 主持:周哥大彤 & 小八陈曦 嘉宾:王珺 王珺 当代艺术收藏家,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赞助理事,“青年艺术100”投资人。2017年4月,在尤伦斯艺术中心举办个展“在路上那点事儿:王珺摄影展”。2017年9月创办“光社影像中心”,着重于青年摄影艺术家的扶持工作,致力于以机构化、平台化的思路对当代摄影进行梳理、展览、研究与推广。 本期相关文献 “光社” 以往部分展览 “光社” 目前展览 秦一峰个展:去幻 展 期:2022.09.16 - 11.20(公众开放) 地 点 :光社影像中心 北京市顺义区竺园路12号院56号楼(天竺综合保税区东门进) 关于展览 光社影像中心将于2022年9月16日呈现由顾铮策展,艺术家秦一峰的个展“去幻”。 “如果说单眼透视法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为解决如何表征世界的问题所做出的重大贡献的话,那么秦一峰运用基于透视法则而发展完善起来的观看成像装置的照相机的拍摄,则是一种故意、决意用照相机来获得压缩了空间纵深而得抽象平面的负像摄影图像的成功探索。这也是一次用照相机展开的“去”照相机视觉之“幻”的颠覆性探索。” —— 顾铮 本次展览将展出艺术家不同创作时期的摄影作品、绘画及雕塑作品二十余件,从多个维度向观众展示艺术家将同一事物通过反复的行动,重新建立其秩序的过程。 秦一峰个展“去幻” 展览现场 关于光社 光社承继了成立于1920年代的中国第一个摄影社团“北京光社”的艺术基因。光社以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尤其是以摄影为主要媒介的当代艺术为己任。 光社致力于通过举办高质量的展览、设计与实施满足当下迫切需求的教育项目以及建立体系性的摄影与艺术收藏,在将自身的充沛能量注入到当代艺术现场的过程中,来主动引领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发展的潮流,积极改变中国当代影像艺术的生态,持续激活当代中国的影像艺术与文化。 图文来源:光社,网络 | 音频剪辑:郎粲 | 编辑排版:陈曦

67分钟
48
2年前

秦一峰 | 用相机格物致知

秦一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研究现代主义和抽象绘画,海内外参加了许多展览。到了本世纪,他在拍摄中国明代家具的过程中,偶然发现摄影负片可以用作正片观看——其结果是摄影对象的物像被消解,从而物体的真正本体变为真实存在。这种独特的拍摄和观看方法,推动他继续探索。光社的创始人王珺被深深打动,举办了关于此道的展览。(周哥大彤) 主持:周哥大彤 & 小八陈曦 嘉宾:秦一峰,王珺 秦一峰 1960年出生于青海,1岁时就与祖母在一起生活,1989年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并留校任教,之后一直在上海生活和工作。 1992年前后,秦一峰确立其称之为“线场”的绘画风格,这是以线条建构出立方体作为视觉主体,探讨线与面的构成、平面与立体的关系,以及空间的重叠与翻转,之后,他舍弃了立方体的构图而渐趋精炼,纸上绘画成为其主要的创作形式,只透过线条、笔触与颜料层次等单纯的元素,构建出优美的网线,在简练构图中,创造出关于形式美学、空间关系、视觉虚实、以及心境氛围的无尽变化。 21世纪初,他主动搬离市区至距离上海市区30多公里的郊外,在这里他开始专注于新的创作手法——摄影。十多年来秦一峰一直持续拍摄古代木作艺人制作的素工家具,这些精美但却在岁月流逝中不断衰变的物件成为他创作的主题。从2010年开始到2013年,三年时间他坚持一直拍摄同一张桌角,用140余次拍摄“磨”出一张作品。 在此之后,他持续创作这类作品,用相机这个客观存在的机械去阐释“负”的存在,于是这种没有前后、没有明暗、没有投影,全部压缩掉了之后形成的新的形态被带到了我们面前。 王珺 当代艺术收藏家,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赞助理事,“青年艺术100”投资人。2017年4月,在尤伦斯艺术中心举办个展“在路上那点事儿:王珺摄影展”。2017年9月创办“光社影像中心”,着重于青年摄影艺术家的扶持工作,致力于以机构化、平台化的思路对当代摄影进行梳理、展览、研究与推广。 本期相关文献 “负片” 第一阶段,将立体拍平实验。 2010 年至 2014 年,共拍摄 185 张负片。 [2012/03/13 11:00 晴] 8x10 英寸明胶银盐负片 自然光 曝光 36" [2014/02/23 12:38 雨] 8x10 英寸明胶银盐负片 自然光 曝光 52' “负片” 第二阶段,平系列拍摄。 [2013/04/11 12:15 晴] 8x10 英寸明胶银盐负片 自然光 曝光 4' [2013/06/25 13:58 多云] 8x10 英寸明胶银盐负片 自然光 曝光 11' [2013/11/28 13:00 晴] 8x10 英寸明胶银盐负片 自然光 曝光 32" 第三阶段,被拍摄的是明代素工家具残件,在我看来,它就是树的尸骸。 我的作品形式是 8x10 负片。自然光拍摄,近期,妄想在“光天化日”之下物体被拍摄成全然地消失。我的工作方向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但是,可以无限接近目标。 为此,我采用蚯蚓土给被摄物体化妆;等待光线照射物体明暗失效的时刻,去立体,并将空间压缩,消除透视;物体既不暗也不明,融入在用时间调制的灰阶里,往画面里退,向画面深处延伸。 相机面对的灰阶域并不存在,是我主观用时间调制的灰阶域。 消解物体的立体感、物质感。物质性消除了,精神性是否能显现? [2019/11/28 10:46 晴] 框 137.5x110cm,8x10 英寸明胶银盐负片 自然光 曝光 42" [2020/02/05 11:18 晴] 铝框 1099x1368mm ,8x10 英寸明胶银盐负片 自然光 曝光 13' 15/16 [2022/04/17 11:33 晴] 框 110x137.5cm,8x10 英寸明胶银盐负片 自然光 曝光 2' 2" 这件明代素工铁力木平头案残件, 我每天拍摄一次, 一共拍摄了 16 次, 最终选择了第 15 次的那张。 [2020/11/20 12:11 阴] 框 110x137.5cm,8x10 英寸明胶银盐负片 自然光 曝光 2' 秦一峰个展:去幻 展 期:2022.09.16 - 11.20(公众开放) 地 点 :光社影像中心 北京市顺义区竺园路12号院56号楼(天竺综合保税区东门进) 关于展览 光社影像中心将于2022年9月16日呈现由顾铮策展,艺术家秦一峰的个展“去幻”。 “如果说单眼透视法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为解决如何表征世界的问题所做出的重大贡献的话,那么秦一峰运用基于透视法则而发展完善起来的观看成像装置的照相机的拍摄,则是一种故意、决意用照相机来获得压缩了空间纵深而得抽象平面的负像摄影图像的成功探索。这也是一次用照相机展开的“去”照相机视觉之“幻”的颠覆性探索。”———顾铮 本次展览将展出艺术家不同创作时期的摄影作品、绘画及雕塑作品二十余件,从多个维度向观众展示艺术家将同一事物通过反复的行动,重新建立其秩序的过程。 关于光社 光社承继了成立于1920年代的中国第一个摄影社团“北京光社”的艺术基因。光社以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尤其是以摄影为主要媒介的当代艺术为己任。 光社致力于通过举办高质量的展览、设计与实施满足当下迫切需求的教育项目以及建立体系性的摄影与艺术收藏,在将自身的充沛能量注入到当代艺术现场的过程中,来主动引领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发展的潮流,积极改变中国当代影像艺术的生态,持续激活当代中国的影像艺术与文化。 图文来源:秦一峰,光社,网络 | 音频剪辑:郎粲 | 编辑排版:陈曦

73分钟
68
2年前

谢墨凛 | 把机器当成画笔去作画

谢墨凛,一个不去忙生意只想做艺术的温州异类,一个央美毕业不用画笔却改用机器作画的艺术奇葩。大学期间,他就不安分,总不按常理和传统去搞创作。后来到了英国留学,他发现原来自己尝试用机器创作的探索,在当代艺术发展非常深入的欧美,也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于是更坚定了自己的方向。到了今天,随着绘画机器的不断发展变大,材料从丙烯到油画颜料,他对于绘画的认知,也越来越清晰。(周哥大彤) 主持:周哥大彤 & 小八陈曦 嘉宾:谢墨凛,杨天歌 谢墨凛 1979年出生于中国温州,先后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及英国爱丁堡美术学院绘画专业,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从开始亲手改装制作第一台绘画机器开始,谢墨凛逐渐形成了自己在绘画中的独特路径。他对“机器”的拥抱既是源于他对绘画形式感更精确表达的需求,也同时是观念意义上的。“机器” 不仅可以被艺术家用来替代传统工具对绘画这种创作形式做出新的探索,其实践本身也对应著中国当下文化里对技术带来的可能性的多重想象。谢墨凛的作品曾于多个美术馆展出,其中包括泰康中心、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昊美术馆、荷兰波伊曼·凡·布宁根博物馆、美国亥俄州立大学城市艺术中心、明尼苏达州古斯塔夫阿道尔夫学院 Hillstrom 美术馆、迈阿密卢贝尔家族收藏馆、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宾夕法尼亚州迪金森学院等。 杨天歌 策展人、写作者。现任北丘当代美术馆顾问策展人。他曾于北丘当代美术馆、户尔空间、歌德学院、中间美术馆等地策划“晦暗里,身体循光深潜”“合作,为了污染,不为完善”“佛系青年:冷漠与共”“海面之下是火山”等展览。他长期关注二十世纪中国本土与国际当代艺术,并在近期的研究中聚焦于人文地理视角下的身体、身份认同与民族形式建构问题。 本期相关文献 汽油喷灯,谢墨凛本科三年级浮雕敲铜课上接触到的工具 《坠落的山鹰》,240×240cm,2002,用汽油喷灯制作的素描 《坠落的山鹰》局部 《卖你一张皮》,2002年本科三年级将丙烯涂在蜡上脱模,将丙烯颜料作为一种塑料来看待。 《对一则新闻的另一次报道》,在铁板上贴手纸浇水生锈,2003年毕业创作期间,由于遭遇非典,离校回温州家中创作。 刻字机,在爱丁堡上研究生时(2005-2007)使用 《重生》,50×60cm,布面丙烯参加由房方发起的为汶川地震后捐建小学的活动而创作的作品,画面背景是用百安居买的锯画的。 百安居买的锯 2008-2009年做的第一台绘画机器 悬刀 · 敦煌 2020. 12. 18,2020,布面丙烯,62×46.8cm 悬刀 · 竖线 2021. 8. 22,2021,布面丙烯,120×86.4cm 谢墨凛个展“竖线”展览现场 谢墨凛个展“竖线”展览海报 图文来源:谢墨凛,杨天歌,北京公社,网络 音频剪辑:郎粲 | 编辑排版:陈曦

94分钟
58
2年前

韩勇 | 结缘绘画一散仙

从延边到北京,韩勇热爱绘画的热情一直没变。不过他受不了拘束,于是落户京北的上苑画家村,和老农、退休老师等一起,生活在北方的田园沟壑间。韩勇自我学习圣经,将心中感悟变成一张张图画,很早就被圈内艺术家喜爱。策展人邸小伟,除了做“绘画艺术坏蛋店”公众号,还不忘把喜爱的艺术家,推给广大艺术爱好者。而在所有的艺术家中,韩勇则是他这辈子都要推动的那个。(周哥大彤) 主持:周哥大彤 & 小八陈曦 嘉宾:韩勇,邸特绿 韩勇 中年画家,住北京昌平农村,擅长宗教故事画。1978年生于吉林省延边,2000年毕业于延边大学美术系,获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获硕士学位。 近年个展:“如婴儿般观看”,2022,艺·凯旋画廊,中国北京;“你来,帮我画画”,2016,红鼎画廊,中国北京;“断瓦余画”,2015,復言社,中国北京;“展开书卷”,2015,上海衣恋空间,中国上海。 邸特绿 本名邸小伟,“绘画艺术坏蛋店”店长、创办者,“新鬼”APP创始人,擅长批判艺术家。 本期相关文献 韩勇在山石上绘画 韩勇在山中的树节上绘画 韩勇的创作风格质朴中赋有灵气,以贴近自然的简单用色描绘出作品的场景感与层次感。艺术家保持进山创作的习惯,在天然的风貌之上进行绘画逾十多年,同时也带动当地村民画画。除架上绘画外,艺术家生活环境中的墙壁、砖瓦、树节、山石等均成为绘制的“画板”,作品题材不乏叙事性的日常生活记录,以及民俗式的、地域文化式的故事再创作。 造房记,50×79cm,布面油彩,2022 金梭银梭,30×40cm,纸板裱布油彩,2021 守山人的房子,24×30cm,布面油彩,2021 喵星星,40×30cm,纸板裱布油彩,2021 听讲者,40×30cm,纸板裱布油彩,2021 哭,170×130cm,布面油彩,2020 养蜂人,30×40cm,布面油彩,2020 七个创造日,50×40cm,布面油彩,2016 你来帮我写,30×24cm,布面油彩,2016 球球,30×40cm,布面油彩,2011 韩勇工作室 韩勇个展“如婴儿般观看”展览海报 图文来源:韩勇,邸特绿 | 音频剪辑:郎粲 | 编辑排版:陈曦

76分钟
99+
2年前

冈本信治郎 | 所见皆可入画

当美国人把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总结出一种主义后,才发现日本艺术家冈本信治郎,很早就把东京市井的各种图案,变成现代审美的绘画内容。作为平面设计师,冈本从平常生活里将所有感触的图像,不分高下地纳入自我艺术,与后来的波普似乎有相像的部分。可他并不认同后来艺术史的波普概念。真诚对待日常,把简单所见变成提炼过的画布,才是这个老艺术家一辈子的追求。(周哥大彤) 主持:周哥大彤 & 小八陈曦 嘉宾:迟丽萍,刘霞 迟丽萍 東京画廊+BTAP北京空间负责人 刘霞 前媒体人,曾供职于Hi艺术、在艺等媒体;前画廊人,曾供职于東京画廊+BTAP;目前供职于华艺国际拍卖现当代艺术部。 本期相关文献 1950年代日本东京银座8丁目,東京画廊的街景 1958年斋藤义重、泷口修造、山本孝(自左至右)在東京画廊 1958年11月5日斋藤义重第一回展览,東京画廊外景 1962年3月12日白发一雄第一回个展在東京画廊,白发一雄(左) 1965年冈本信治郎参加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新日本绘画雕塑展》展览照片 冈本信治郎1966年東京画廊展览现场 1966年新闻记事报道 日本波普艺术先驱——冈本信治郎,東京画廊+BTAP北京空间展览现场,2020年 Okashin——“波普”之外的冈本信治郎,東京画廊+BTAP北京空间展览现场,2021年 寂静的喧嚣——冈本信治郎纪念展第三回,東京画廊+BTAP北京空间展览现场,2022年 部分画廊文献资料 山本丰津(左)和田畑幸人(右) 冈本信治郎,2020年 图文来源:東京画廊+BTAP,刘霞 | 音频剪辑:郎粲 | 编辑排版:陈曦

85分钟
50
2年前

戴陈连 | 表演、绘画,都是艺术行为

戴陈连,先考上中国美院,之后转而学习表演,并且将其发展成为一门剧场行为艺术,在国内和海外赢得了不少好评和奖项。这次墨方的个展,艺术家和志愿者的舞蹈被置入到绘画展场之中。群众的参与和家人的图像,既温暖了身体和展场,也滋润了观众参与艺术的心灵。在今天中国当代艺术的范畴中,戴陈连的独特实践,无疑是一朵不可思议之花。(周哥大彤) 主持:周哥大彤 & 小八陈曦 嘉宾:戴陈连,冯兮,何脉,饶子君 戴陈连 艺术家、导演,1982年生于浙江绍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北京。通过剧场、绘画等形式进行艺术实践,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和调整个人和世界的观看角度, 减轻生理及心理上所带来的深度自卑感, 将行动中遇到的困难和局限重新利用渐渐形成作品的方法, 2007年以来,已持续推出了美术馆剧场、家庭剧场、架上剧场、文档剧场等在内的多个艺术项目。在当代艺术的范畴中, 不断地在拓宽疆域划分与思维桎梏,将小人物的平凡故事、新闻事件等场景挪到作品当中,展开对于世界的叙述和想象,记录这个社会转型时代之中被遮蔽的情感和事件。他曾获得 东京艺术节最佳作品奖(2019),入围华宇青年奖(2016)。 他近期的展览包括:“桂花寻去月轮移II”,墨方画廊,北京(2022),“桂花寻去月轮移I”,PSA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上海,中国(2021),“天涯共此时”,我在艺空间,大连,(2021),“人生何处不相逢”,PAC当代艺术中心,天津(2020),“移动剧场”,激发研究所,北京(2019),“东来紫⽓满函关”,韩国国⽴现代美术馆,⾸尔,东京艺术剧场,东京,爱因斯坦文化中心,慕尼黑,上海明当代美术馆(2018), “⽪娜•鲍什遗忘的动作”,博⽽励画廊BLG LAB项⽬空间,北京(2018), “海上明⽉共潮⽣”,A+亚洲当代艺术空间,上海(2017),“回眸⼀笑百媚⽣”,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2017),“万紫千红总是春”,欧洲艺术中⼼,德累斯顿(2017), “社会现实剧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北京(2016),“千军万马来相见”,龙⼝空间,北京(2016)。 冯兮 作为徘徊于系统边缘的业余策划人,冯兮有着区别于主流策展思想与方法的意识和实践。他善于将空间的物理属性进行重新地解构,试图转换出空间与作品之间新的展览语言,将其融入展览语境中与现实关系进行重新塑造,并努力掌握对展览之间上下文关系的理解与输出,使展览独立于审美性的展陈逻辑,拓宽理解展览语言与呈现方式的通道。同时,作为独立艺术空间实践者,曾分别担任外交公寓12号空间艺术总监、掩体实验空间主理人、车库实验空间展览总监。以及单行道画廊、晨画廊、槐谷林当代艺术中心等艺术机构的艺术总监。现为中间艺术基金会下设“赵文量杨雨澍艺术中心“的学术委员和研究员。SIMULACRA 拟像画廊下设“虹吸项目”的展览总监。另外,于2017年加入策划实践小组孑孓社,以介于策展人与艺术家之间的身份和思考,将展览作为创作与实践的方法,成为三名小组成员之一。 何脉 墨方MOCUBE主理人。 墨方Mocube,2015年创立于北京798艺术区,是一家充满实验、开拓和多元立场的独立艺术空间。成立至今,墨方成功举办了众多风格各异且具开创性的展览,合作超过一百多位活跃于当下最前沿的艺术家与策展人,涵盖各种媒介和思潮。墨方立足本土立场,从自身现实出发,通过持续且深入地观察与行动,以探索当前艺术的趋势与可能为己任,积极沟通过去与未来,鼓励和推动一切富有创见与活力的非凡实践并与公众分享最具时代前瞻性的艺术创作。今年双空间合并。 饶子君 影像工作者。 本期相关文献 “冯国东:1989—1999生活与工作”展览现场,马刺画廊,北京,2021,图片由冯兮及马刺画廊提供 “潜:李怒个展”展览现场,单行道画廊,北京,2017,图片由李怒及单行道画廊提供 “潜:李怒个展”闭幕式火锅宴现场,单行道画廊,北京,2017,图片由李怒及单行道画廊提供 母亲三部曲-桂花寻去月轮移II-画廊剧场计划-墨方画廊-2022 作品简介: “桂花寻去月轮移”,出处于唐代诗人李商隐诗词《一片》,如桂花之芬芳吐耀,如月亮明镜相照(艺术家母亲是农历8月桂花飘香之时出生),虽然时空交错,但这句诗词是历史的巧合也暗含了女性从古至今的命运。 展览将以绘画为主线,围绕表演文本《给妈妈的二十首诗》展开,《给妈妈的二十首诗》来源于艺术家对于母亲和自己的记忆、联想,是二十首关于记忆表演学和对时间思考的表演诗歌。 艺术家以一张旧画像为叙述的起点,作品内容借用大自然中的精灵和母亲充满伤痛的过往经历进行交叉糅合,以这样的方式作为诗歌主题的喻体联结了中国妇女的斗争与记忆。运用表演记录现实,记录并虚构华丽的布景,模糊迥异的人物和嘈杂纷乱的声音,在表演纪实美学、神秘主义、家庭剧场之间自由切换。作品描述了艺术家母亲在家庭关系中陷入的困境和矛盾(同母异父的舅舅将艺术家外公的唯一遗像焚毁),由此连带出家庭和母子永恒的爱与阴影,漫步游移在心理现实和物理现实之间。这种游移既是母子情感的变迁过程,是母亲和外公之间的无尽思念,同样也是当下中国历史的神话现场,它强烈实在且充满幻觉。 东来紫气满函关-美术馆剧场计划-韩国国立美术馆-(首尔),SPIELART 艺术节(慕尼黑),明当代美术馆(上海),东京艺术剧场(东京)-2019 作品简介: 这是一个艺术家的剧院个展的录像,尝试在展览的立体空间中展开的“平面剧场”。剧场故事主线引用了《酉阳杂俎》 的一些片段重新组合成新的故事,并交织以风格化的个人记忆与日常生活碎片,以此纪念艺术家的外婆。 文本通过创造一个现实与梦想、鬼故事和个人记忆的世界,由此构建出时间的中断和重启,通过借用一个经典的纸影式样的表演来重写出与之相似的历史情节,通过一系列的绘画、装置、实物和影像的运动配合和视频的混合重组拓展并注释出关于表演的疆域。进入剧场艺术家如同再次回到一个记忆的隐场 —— 艺术家来自水乡绍兴,这也是鲁迅的家乡,鲁迅身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现代运动的旗手,同时也对《酉阳杂俎》情有独钟。 遗忘的动作-画廊剧场计划-马刺画廊-2018 作品简介: 《遗忘的动作》是个双频录像,脱胎于艺术家为博而励画廊项目空间特别定制的现场表演作品《皮娜·鲍什遗忘的动作》的现场记录视频。四位表演者在该空间复刻了皮娜·鲍什在1978年录制的影像版《穆勒咖啡馆》。皮娜在《穆》中把舞台布置成咖啡馆,艺术家则把咖啡馆的户外和室内设置为舞台。艺术家还利用空间外一条车人往来的街道,把观众安排在街道外的“观众区”。由此,舞台、街道、观众在录像里成为三条时间线,糅合成一张时空并置的“三联画”:表演者模仿呼应40年前《穆》里舞者的动作姿势;街道上偶尔飞驰过的汽车提醒观众和表演者之间的距离;摄像机镜头所在位置代表的观众视角。户外和室内表演的时间顺序在此双频录像中分别经过重新混合剪接。 在《皮娜•鲍什遗忘的动作》中,每张椅子底下都贴一组数字,每组数字对应一家画廊。表演者每打翻一张椅子就有一家画廊被“抽中”。艺术家在现场表演结束后的清晨,向每家被抽中的画廊送去一杯咖啡,到此完成整个表演项目的完整表达。打翻椅子后的动作,被艺术家指认为皮娜遗忘的动作,“如同我们一次次地以艺术之名去展览去演出,又一次次地遗忘艺术的初衷,因为这是个记忆与遗忘并存的时代”(戴陈连)。送去一杯咖啡,以兹鼓励。 八千里路云和月-美术馆剧场计划-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2016 作品简介: 这个作品以对戏剧思考为切入点,其内容包括了戏剧文本、故事高潮点、边⻆料处理,展示前期宣传的文字、图片资料,展示物料清单、自述、前期排练、展览搭建场景的图像和现场演出的并置,展示灯光的经典节奏技巧,展示关于一个舞台场景设计的故事,还展示了在肯定的指令背后所对应的是内容的无效。由这些被处理的展示内容呈现对于剧场本体的追问和对个体在美术馆、展览机制下所显现的被裹挟的影响和焦虑。 一江春水向东流III-家庭剧场计划-闫冰工作室-2016 一江春水向东流IV-家庭剧场计划-贺勋工作室-2016 作品简介: 一江春水向东流 V 是家庭剧场计划的第五回,在艺术家贺勋的工作室中展开,以诗歌、剧场为出发进行创作,以诗歌中的音律(平仄发声与单音节)作为表演的切入点,除了词语性质和单音音质的展现,现场还展示了表演与实时影像的并置,为呈现多重、局部时间的观看提供了可能。顺由这些枝枝节节延展开来的则是关于时代截面下小人物的英雄梦想。 艺术家网站:www.daichenlian.net 图文来源:戴陈连,冯兮,墨方 | 音频剪辑:郎粲 | 编辑排版:陈曦

79分钟
99+
2年前

J.Yang 杨君 | 追求自由永不归类

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杨君就在中央美院任教,开展连环画的教学研究。而后他毅然前往德国,考察和研习现当代艺术,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展览。这次他在磨金石空间的个展面貌多变,超现实、抽象多有涉猎,仿佛用中华的十八般武艺,打出西方的自由搏击。无法归类的背后,是艺术家对于艺术本身的自由追求。(周哥大彤) 主持:周哥大彤 & 小八陈曦 嘉宾:J.Yang(杨君),张营营 J.Yang(杨君) 于20世纪60年代出生在中国,90年代起旅居欧洲,他是中国首届现代艺术展的当事人,也是1995年威尼斯双年展亚洲展的参与者。他的作品以多样的媒介和形式呈现了其自恰且合乎逻辑的艺术叙事,对他来说,艺术不过是一种借题发挥的工具,其目的是用它来撬动历史、神话与现实之间互相作用的力,为入世的信仰寻找源泉。除绘画之外,他还从事摄影、装置、录像艺术的创作,他以一种个体相对自由的、自我的人文关照的态度,在已知维度上寻找着文化间的平衡。 张营营 策展人和写作者,卡塞尔文献展研究者,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青策计划2019”获奖策展人,ARTLINKART当代艺术数据库编辑。 本期相关文献 杨君(J.Yang)作品《无题》在威尼斯双年展亚洲展“来自远东的当代艺术”(ASIANA: Contemporary Art from the FarEast)展览现场,1995,摄影,灯箱装置,300×400cm 杨君(J.Yang)作品《无题》在威尼斯双年展亚洲展“来自远东的当代艺术”(ASIANA: Contemporary Art from the FarEast)安装现场,1995 杨君(J.Yang)作品《无题》手绘方案,1995 艺术家杨君(J.Yang)工作室中“现代艺术大展”的文献资料 杨君(J.Yang)在“中国现代艺术展”展览现场,1989年,中国美术馆 J.Yang,圣山1号,2022,700×900mm,布面油画和丙烯 “J.Yang”展览现场,魔金石空间,2022 J.Yang,一个浪漫主义倒霉鬼,2017,2170×3570mm 布面油画 J.Yang,北极狐的眼泪,2022,1200×1500mm,布面油画和丙烯 J.Yang,杯中花,2019,2180x1850mm,布面油画和丙烯 J.Yang,斯柯学说,2021,600x450mm,布面油画和丙烯 J.Yang,波茨坦大街15号(脚本),2015,摄影和影像,尺寸可变 J.Yang早期拍摄的大量摄影照片(胶片),1982-2022 J.Yang的影像作品方案手稿,作品描绘的是对于即将开发的上海外滩图景的记录和反思,1995年,拼贴、手绘、水彩 展览J.Yang橱窗海报,2022 J.Yang展览布展环节,2022 J.Yang展览展陈细节,2022 注:以上图片均由魔金石空间,艺术家J.Yang,以及策展人张营营提供 音频剪辑:郎粲 | 编辑排版:陈曦

76分钟
43
2年前

马海蛟 | 用影像记录回不去的故乡

从中国美院毕业的马海蛟,一直用照片和视频,记录自身的思考。在拍摄叔叔马国权的过程里,马海蛟在影片中用旁白回忆了儿时的记忆。原本熟悉的家人和故乡,在不断的观看和审视下,越来越遥远,映照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意境。作为影像艺术家,马海蛟通过镜头和幕后编辑,让原本隐匿的个人历史,转化成观众的切身体验。(周哥大彤) 主持:周哥大彤 & 小八陈曦 嘉宾:马海蛟,Sammi 马海蛟 1990年生于河北,于2009至2016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先后获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他长期关注生命中的“日常性”部分,并以此为基底追踪逻辑线索构成工作形态以及影像文本。 其近期个展包括“北方”(TABULA RASA 画廊,北京,2022);“如果把绿色删除,如果开始关心植物”(TABULA RASA 画廊,伦敦,2022);“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浙江美术馆,杭州,2021); “快乐区域”(TABULA RASA 画廊,北京,2018)。同时他的作品在诸多美术馆和艺术机构参展,银川当代美术馆,(2021);中间美术馆,北京(2020);Baton画廊,首尔(2019);巴塞尔艺术博览会,香港(2019);OCAT,深圳(2019);OCAT,上海(2018);首届安仁双年展(2017);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7);第11届上海双年展(2016)。 马海蛟的作品《洞见》入围2021年FIRST影展超短片单元,2020年他被提名集美·阿尔勒发现奖,2018年入围三亚华宇青年奖以及第10届三影堂摄影奖,于2017年被提名“ART021×保时捷年度中国青年艺术家”,其作品由芝加哥大学斯马特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ZARYA当代艺术中心(符拉迪沃斯托克)收藏。 Sammi Tabula Rasa 画廊主,艺术有读”播主。 本期相关文献 《马国权-绘画 之一》,2022,布面油画,18×24cm 《马国权-绘画 之二》,2022,布面油画,18×24cm 《如果,我把它忘记》影像静帧,2012,短片,彩色,25分06秒 《希望,希望,我快被冻僵了》影像静帧,2014-2015,超级8毫米胶片转高清,2分30秒,创作于挪威奥斯陆 《在寂静处》,2018,三联摄影,单幅尺寸 40×50cm,整体展示尺寸 42×170cm,创作于俄罗斯海参崴 《昨日以前》No.13,2018,银盐黑白照片,实寄明信片,装裱尺寸35×50cm 《马国权 1989-2022》,2022,彩色收藏级喷墨打印照片,马国权笔记本原件,油性笔在照片上书写,装裱尺寸146×146cm 《马国权 1989-2016》,2016,彩色收藏级喷墨打印照片,马国权笔记本原件,油性笔在照片上书写,装裱尺寸60×88.5cm 《马国权》影像静帧,2016,单频影像,黑白,有声,54分59秒 《马国权》展览现场,上海双年展,2016 《马国权 2021》影像静帧,2021,单频影像,黑白有声,3小时10分57秒 《马国权 2021》展览现场,Tabula Rasa 画廊,北京,2022 图文来源:马海蛟,Tabula Rasa | 音频剪辑:郎粲 | 编辑排版:陈曦

92分钟
66
2年前

王一妃 | 努力把798画廊周做成全球最好

从画廊经理到画廊周北京总监,王一妃只有一个信念:做的一年比一年好。“画廊周北京”作为全中国有影响力的艺术活动,走过的路并不平坦。公众的不理解,疫情的影响,似乎每年都会有意想不到的困难。可随着这些困难被一个个超越,“画廊周北京”不仅成为首都艺术的一大名牌,而且越来越被全世界所重视。王一妃和艺术家葛宇路,做客本期“闲弹时光”艺术播客,给大家聊聊这一切。(周哥大彤) 主持:周哥大彤 & 小八陈曦 嘉宾:王一妃,葛宇路 王一妃 生于1985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史论系。在当代艺术领域拥有超过10年的经验。在担任画廊周北京总监之前,曾任林大艺术中心北京分部的总经理、新加坡 MOCA@Loewen美术馆中国区艺术总监,以及新加坡33 Auction北京区负责人。 自2017年任职画廊周北京总监以来,专注引领该平台的发展——画廊周北京将北京地区最前沿的画廊和非营利机构凝聚起来,共同呈现一年中最精彩的展览阵容;首创了包含艺访、新势力、公共单元在内的特约单元设置并为进一步搭建公众沟通平台,同时在项目中包含公众日的设置。画廊周北京在2022年迎来六周年,于2022年6月24日至26日向贵宾开放,同时在6月28日至7月3日向公众开放。 葛宇路 1990年出生于湖北武汉,2013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2018年于中央美术学院获得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葛宇路的兴趣多集中于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趣味表达,试图通过作品调侃生活中隐藏的矛盾。他用自身对公共空间进行介入和协商,企图从中制造新的动态关系。 本期相关文献 画廊周北京2022外景图 画廊周北京2022“艺访单元”外景图 画廊周北京2022观展现场 画廊周北京2022观展现场 画廊周北京2022主单元特别展览“交叉的宣叙调”导览现场 画廊周北京2022主单元特别展览“交叉的宣叙调”展览现场 画廊周北京2022“艺访单元”格莱斯顿画廊“明日之问”展览现场 画廊周北京2022主单元论坛“绘画,及凭空的绝决”现场 画廊周北京2022公共单元特别项目“共同的‘专列’”发车仪式现场 图文来源:画廊周北京,葛宇路 | 音频剪辑:郎粲 | 编辑排版:陈曦

71分钟
99+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