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为什么有人买盲盒就是停不下来?

22. 为什么有人买盲盒就是停不下来? 潮玩公司泡泡玛特即将赴港上市,这个三年净利暴涨近300倍的公司曾表示要打造“中国的迪士尼”——先不说他们离这个目标还有多远,潮流玩具与盲盒的确深受当下消费者 和资本市场的青睐。本期贝望录,我们请来一位潮玩爱好者,聊了聊盲盒圈里的概念,盲盒、收藏癖与年轻人风险管理心态的关系,以及泡泡玛特的模式要如何才能走得更 远。 【主持】 李倩玲 Bessie Lee,中国广告界和营销科技界领军人,碚曦投资协作体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刘雨静 Jennie Liu,南加州大学Annenberg传播学院毕业,长期观察消费与营销行业的记者。 【嘉宾】 小玉,广告行业里的一枚潮玩爱好者 [05:54]盲盒圈与盲盒的二级市场 [07:19]盲盒的定价策略 [08:30]盲盒、潮玩、手办与扭蛋,以及这些概念是如何红起来的 [15:32]盲盒与背后的消费者行为学 [17:20]收藏癖、年轻人风险承担能力与社交需求之间的关联 [28:13]泡泡玛特的营销策略与盲盒的成本组成 [32:30]2019年是如何成为“盲盒元年”的 [40:22]泡泡玛特的企业护城河未来会在哪里 [47:01]除了联名,盲盒的商业价值还有哪些 【后期制作】CC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贝望录》,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互动方式】 微博:@贝望录 微信公众号:贝望录+ 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

51分钟
12k+
4年前

21. 我们和Twitter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聊了聊中国品牌出海那些事

21. 我们和Twitter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聊了聊中国品牌出海那些事 中国制造曾贴着“低廉”的标签,而如今越来越多优秀的中国品牌正通过互联网出海。出海的起点常常是几个主流社交媒体、搜索引擎和新闻平台——Twitter也是渠道之一。 他们在海外做营销的方式不仅限于建立自己的官方账号,也有各种形式的广告投放、品牌认知度建立与海外业务转化。但在把中国品牌带到海外去这件事上,品牌们还有很 长的路要走。本期贝望录,我们请来Twitter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和他聊了聊中国品牌通过推特出海的趋势、机遇、挑战与困难。 【主持】 李倩玲 Bessie Lee,中国广告界和营销科技界领军人,碚曦投资协作体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刘雨静 Jennie Liu,南加州大学Annenberg传播学院毕业,长期观察消费与营销行业的记者。 【嘉宾】 蓝伟纶 Alan Lan,Twitter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 [04:39]疫情之下中国品牌出海的趋势 [06:01]中国手游要如何通过Twitter打开日本市场 [08:03]Twitter不是社交媒体,是新闻平台? [13:00]疫情时每0.04秒就有一条相关推文发出 [14:50]为什么手游品牌常在Twitter上做营销 [16:13]中国品牌出海青睐哪些地区市场 [20:10]不同性质中国品牌的Twitter出海方法论 [23:08]中国品牌出海遇到的问题不是曝光,而是认知度与口碑 [34:50]诸如Twitter这类平台,主流广告形式有哪些 [44:21]除了广告收入,Twitter公司的收入结构 *节目中有几处内容待修正,特此注明: 1. 节目提及Twitter2019年9月的月活,该数字实际为2019年第一季度的月活数量。 2. 节目提及OPPO直播观看数量900万,实际数字为1250万。 3. 节目提及73%戛纳获奖作品使用了Twitter平台,实际数字为75%。 【后期制作】CC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贝望录》,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互动方式】 微博:@贝望录 微信公众号:贝望录+ 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

49分钟
6k+
4年前

20. 特斯拉开杠拼多多,是谁坏了“规矩”?

20. 特斯拉开杠拼多多,是谁坏了“规矩”? 近期商业新闻中,画风混搭的事件越来越多。如今,特斯拉和拼多多又杠上了,起因是拼多多在平台上销售了5辆特斯拉的特价车,而团购成功的消费者提车时却遭遇特斯 拉的拒绝。一个是酷炫的未来科技、自动驾驶,一个是4.9元封顶、9.9元包邮,首次同框的两大巨头,本身就充满了话题性。 本期贝望录,我们请来了老朋友赵律师,和我们一起剖析,为什么拼多多平台帮特斯拉卖了车,特斯拉反倒不愿意了?特斯拉开杠拼多多,是谁坏了“规矩”?为什么特斯拉 如此介意旗下产品在其他平台销售?平台补贴对品牌、消费者和平台来说,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主持】 李倩玲 Bessie Lee,中国广告界和营销科技界领军人;碚曦投资协作体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栋哥,媒体人;长期专注财经报道的记者,热衷探究热闹背后的门道。 【嘉宾】 赵律师,多年中美IPO、投融资及企业并购从业经验的资深律师。 [01:07] 为什么拼多多帮卖车,特斯拉还不高兴? [04:00] 品牌对平台认识的“真香”定理 [07:10] 拼多多“碰瓷”特斯拉,意在打破低价形象 [08:14] 特斯拉以格式合同条款拒绝消费者提车合理吗? [10:53] 非善意购买行为如何认定? [14:32] 品牌与平台合作时对价格管理相当重视 [18:54] 拼多多价格优势不再显著 [20:20] 平台补贴是双刃剑 [26:10] 画风虽不搭,“特”“拼”理念却殊途同归 [27:10] 特斯拉降价+量产,为何还要拒绝拼多多? [28:50] 特斯拉被迫“入局”,免费帮拼多多宣传 [31:04] 特斯拉的品牌“洁癖” [34:05] 期待变革者黄峥的新玩法 [36:15] 坐拥庞大用户,拼多多可以先小范围测试转型 [37:00] “特”“拼”结局大猜想:消费者或成最大赢家 【后期制作】CC,栋哥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Spotify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贝望录》,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互动方式】 微博:@贝望录 微信公众号:贝望录+ 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

41分钟
4k+
4年前

番外:“逗鹅冤”到底冤不冤?

番外:“逗鹅冤”到底冤不冤? 一边是“从不打广告,坚决不上市”的“国民女神”老干妈,一边是充钱才能变强的“鹅厂”腾讯,两个大佬“破圈”掐起来了。 6/29腾讯以拖欠广告费为由,将老干妈告上法庭; 6/30老干妈发表声明,表示从未与腾讯合作,并报案; 7/1贵阳公安发布通告,三名犯罪嫌疑人冒充老干妈公司名义,与腾讯合作签约,已被刑事拘留。 本期贝望录,我们请来一位资深律师,和我们一起剖析,这个一天一反转的广告乌龙背后,究竟有哪些隐秘的角落?事件最终会走向何方? 【主持】 李倩玲 Bessie Lee,中国广告界和营销科技界领军人;碚曦投资协作体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栋哥,媒体人;长期专注财经报道的记者,热衷探究热闹背后的门道。 【嘉宾】 方正宇,上海纽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上海市法治研究会理事;东方卫视、新闻综合、第一财经等电视广播长期特约评论嘉宾。 [02:04] 老干妈味的大瓜,反转比以往来得更早一些 [02:49] 律师建议:此“瓜”可分阶段吃 [04:10] 与李鬼签约,为李逵代言,这可能吗? [04:40] 自动广告申请系统背锅? [05:28] 户外广告造假黑历史:不存在的广告牌 [06:52] 互联网,让广告发布造假更容易? [07:20] 真实的广告推广 虚假的金主爸爸? [08:37] 诈骗嫌疑犯涉案1000多万,只为游戏兑换码? [09:15] 与其诈骗游戏码,不如4A搞策划 [09:55] 腾讯出品,必属精品,不仅广告质量保证,还不用预付款 [11:10] 代理商垫款成为广告行业常态 [12:11] 腾讯“输”一次,为何网友幸灾乐祸? [13:23] 互联网特色:嘲笑强者 同情弱者 [14:10] 腾讯自认憨憨 让网友无处可嘲 [15:10] 幽默化处理公关危机 成为新趋势 [17:50] 大瓜来袭 几大巨头纷纷来蹭热度 [19:46] 强者放低身段 才不会让人觉得傲慢 【制作总监】王若弛 【后期】栋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Spotify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贝望录》,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互动方式】 微博:@贝望录 微信公众号:贝望录+ 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

21分钟
5k+
4年前

19. 聊聊正当红的新国货们:喜茶、元气森林、花西子

19. 聊聊正当红的新国货们:喜茶、元气森林、花西子 国货新消费品牌正当红——从李佳琦直播间迅速卖空的产品、便利店最显眼的货架和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讨论,你就会发现——完美日记、喜茶、元气森林、花西子、钟薛高等人 气品牌都是年轻的新国货。与传统快消不同,这些新消费品牌有自己的产品开发逻辑和营销逻辑,资本市场也相当青睐它们。本期贝望录,我们请来Bessie的好朋友、新零 售女王蒋美兰女士,聊聊她对于这些年崛起的新消费品牌的看法、以及这些品牌到底是如何红起来的。 【主持】 李倩玲 Bessie Lee,中国广告界和营销科技界领军人,碚曦投资协作体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刘雨静 Jennie Liu,南加州大学Annenberg传播学院毕业,长期观察消费与营销行业的记者 【嘉宾】 蒋美兰,安索帕中国集团费芮互动创始人兼CEO ,安索帕中国集团首席商务官 [06:02]元气森林、完美日记等新消费时代的国产品牌,是如何红起来的 [12:10]为什么C2M(Customer to Manufacturer)的模式在中国行之有效 [14:00]中国新消费品牌“轻资产模式”的利与弊 [18:44]后起之秀Lululemon是如何吸引消费者的/超过了Nike和Adidas [23:45]信息茧房对品牌和营销人的好处 [28:00]喜茶的小程序,是用来解决问题的 [30:29]美国一家叫“胡闹”的公司是怎么胡闹的 [33:35]资本市场如何看待这些新消费品牌 [38:00]为何ApplePay无法打开中国市场 [42:42]D2C(Direct to Consumer)模式为何能在国内崛起但在国外的发展却大相径庭 [47:20]银发族成为国内电商环境的最大增量? [48:00]被我们“跳过”的邮件行销依然在海外很受欢迎 【后期制作】CC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贝望录》,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互动方式】 微博:@贝望录 微信公众号:贝望录+ 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

53分钟
28k+
4年前

18. 明星和大佬都在入局的直播卖货,未来将何去何从

18. 明星和大佬都在入局的直播卖货,未来将何去何从 年初,我们在节目中曾聊过直播电商的前世今生——李佳琦、薇娅是如何红起来的,资本如何看待直播电商……短短半年过去,疫情催生了直播电商的进一步成熟,如今无论是 大的购物节还是日常促销,品牌和平台都离不开直播了。 但新的问题也在涌现:直播是卖货的万能解药吗?哪些品牌适合直播、哪些在直播间水土不服?为什么董明珠、罗永浩等大佬都在试水直播?本期贝望录,我们请来熟悉直 播电商的老朋友赵圆圆,聊聊这半年间直播发生的变化,以及未来的走向。 【主持】 李倩玲 Bessie Lee,中国广告界和营销科技界领军人;碚曦投资协作体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刘雨静 Jennie Liu,南加州大学Annenberg传播学院毕业;长期观察消费与营销行业的记者。 【嘉宾】 赵圆圆,圆气文化创始人 [05:02]疫情期间上网时长暴增、内容端供给量不够,人们开始看直播 [07:13]带着光环空降直播的大佬,没有一个是认真的 [09:15]直播开始被写进代言合同,是明星商业资源的新模式 [11:40]为什么直播主播对消费者的主动补贴越来越少了 [13:02]直播数据造假不是由行业造成的,而是人造成的 [15:45]是谁在直播刷单? [17:25]并不是所有品牌都适合直播间,直播的规则瓶颈主要限制了谁? [24:10]AR、VR和直播电商的结合 [29:30]直播的产学研由谁来牵头? [31:10]2020年,倒闭的MCN们 [35:40]传统广告人和传统电视人看不起直播电商,但未来他们势必会入局 [39:21]快手入局直播电商 [42:30]未来内容电商和直播电商的新机遇 【后期制作】CC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贝望录》,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互动方式】 微博:@贝望录 微信公众号:贝望录+ 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

43分钟
5k+
4年前

17. 从瑞幸财务造假聊聊美股的做空机制

17. 从瑞幸财务造假聊聊美股的做空机制 从“民族之光”到黯然退市,瑞幸这半年一直处在风口浪尖。今年1月,知名做空机构“浑水”披露瑞幸财务造假,宣布做空瑞幸;此后经过一番自证与调查,瑞幸财务造假被 证实为真,今年6月,瑞幸正式从纽交所摘牌退市。7月31日,财政部披露瑞幸财务造假事件调查结果,宣布对瑞幸境内主体行政处罚。但中概股被做空这件事——瑞幸并不是 第一个,也可能不会是最后一个。本期贝望录,我们请来一位有多年中美IPO经验的律师,聊聊做空机制、瑞幸是如何被做空的、以及中概股频频被做空背后意味着什么。 【主持】 李倩玲 Bessie Lee,中国广告界和营销科技界领军人;碚曦投资协作体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刘雨静 Jennie Liu,南加州大学Annenberg传播学院毕业;长期观察消费与营销行业的记者。 【嘉宾】 赵律师,有多年中美IPO、投融资及企业并购从业经验的资深律师 [04:41]做空机制、做空报告和做空手段分别是什么? [06:20]做空机构如何选择自己的标的公司 [08:15]做空机构的盈利方式,以及他们到底是如何操纵股票价格的? [13:20]做空机构“浑水”从成立伊始,就是为中国市场存在的 [16:01]上市公司被做空的几个常见结局 [22:24]证监会能否监管中国出海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问题? [24:04]A股是审批制,美股是注册制 [26:30]港股还是美股上市,不同行业公司分别如何选择 [36:30]瑞幸当时的品牌故事包装得太好,现在要怎么办? [41:54]浑水收到的瑞幸的匿名做空报告,到底是谁发来的? [43:24]上市公司被做空之后面临的集体诉讼,是怎么回事? [45:50]处于边缘地带的做空机构也加强了美股的规范性 [47:22]国内市场为什么没有做空机构? [52:15]做空成功的标准之一:股价下跌60%以上 【后期制作】CC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Spotify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贝望录》,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互动方式】 微博:@贝望录 微信公众号:贝望录+ 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

55分钟
5k+
4年前

16. 那些“逃离”广告行业的人们

16. 那些“逃离”广告行业的人们 广告行业是个以人为核心的行业。但近几年,广告公司的人才不断流失,咨询公司、科技公司、甲方品牌……等等不同的角色都在与传统广告代理商争夺人才。另一方面,从 去年起,全球各大代理商纷纷传出裁员、减薪、裁撤办公室的消息,在疫情发生之前这一苗头就出现了。围绕“人”和“技术”,广告行业一直在探讨——这个行业如今需要怎样 的人才? 本期贝望录,我们请来一位有超过20年外企和广告公司HR经验的嘉宾,聊聊过去的20年中,广告行业的薪资架构和组成、中国广告行业人才结构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到底 是如何发生的? 【主持】 李倩玲 Bessie Lee,中国广告界和营销科技界领军人;碚曦投资协作体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刘雨静 Jennie Liu,南加州大学Annenberg传播学院毕业;长期观察消费与营销行业的记者 【嘉宾】 李文海 Roger Li,碚曦投资协作体合伙人;超过20年跨国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经验 [04:20]想进入广告行业,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09:23]这么多代理商都叫“广告公司”,他们的角色和职能有何不同? [11:15]上世纪90年代起,广告公司们的分工专业化之路 [13:16]广告公司为什么“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16:30]咨询公司和科技公司正在抢夺广告公司的人才吗? [23:40]为什么近20年中,广告行业的起薪几乎没什么变化? [28:10]对于广告公司而言,为什么技术投资是重要的? [30:34]广告公司正愈发同质化,但这并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 [36:03]人力成本过高,想节约成本时广告公司的第一选择往往是裁员 [43:20]广告公司对技术的“又爱又恨” [47:22]外籍广告人比重下降,中国广告行业开始培养大批本土人才 【后期制作】庆斌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贝望录》,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互动方式】 微博:@贝望录 微信公众号:贝望录+ 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

55分钟
6k+
4年前

15. 暂停全球社交媒体广告投放,可口可乐们怎么想的?

15. 暂停全球社交媒体广告投放,可口可乐们怎么想的? 6月下旬,可口可乐公司突然宣布,从7月1日开始,将在全球范围内暂停包括Facebook在内,所有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数字广告,为期至少30天。这一行为被认为是出于对Fac ebook放任用户发布种族歧视等仇恨性言论的不满。此后,联合利华、星巴克等公司纷纷加入。 时间来到七月下旬,越来越多的知名品牌加入抵制,据不完全统计,数量已经超过1000家。而据《华尔街日报》的最新报道,作为Facebook今年上半年最大的广告主,迪士 尼也“入场”了,其已暂停Disney+和Hulu流媒体服务在Facebook及Instagram上的广告。 面对愈演愈烈的抵制浪潮,本期贝望录,我们请来一位资深律师,和我们一起剖析,这些品牌抵制Facebook究竟是为了什么?这样的抵制会持续多久?对于国内的社交媒体 又是否有所警示? 【主持】 李倩玲 Bessie Lee,中国广告界和营销科技界领军人;碚曦投资协作体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栋哥,媒体人;长期专注财经报道的记者,热衷探究热闹背后的门道。 【嘉宾】 方正宇,上海纽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上海市法治研究会理事;东方卫视、新闻综合、第一财经等电视广播长期特约评论嘉宾。 [02:35] 零售巨头“硬杠”Facebook,是为选边站队? [03:03] 弗洛伊德死亡并未品牌抵制根本原因 [04:10] 推特Twitter已经行动了,脸书Facebook看你的了 [05:08] 众多品牌因为害怕而跟进抵制 [05:45] 禁止套娃!抵制投放广告本身就是一种广告? [06:40] 暂停一个月,暗藏玄机 [07:45] 越来越多消费者对广告产生不信任感 [08:30] “金主爸爸”的广告费是有效武器 [09:15] 社交媒体纵容假消息并非一日之寒,为何此时品牌纷纷亮剑? [11:20] 巴菲特喝的可乐并不一定比我的好喝 [12:10] 品牌“硬杠”平台,谁更受伤? [14:00] 抵制社交媒体,能给传统媒体带来机会吗? [14:25] 三年前的抵制YouTube事件 [17:35] 抵制事件未来走向如何 [19:10] 广告主和用户利益冲突,平台如何抉择? [20:50] 用户核心诉求是平台最应关注的 [21:50] 享受流量红利的同时,也要提防流量反噬 [24:25] 抵制事件真的是全球事件吗 [25:50] 脸书Facebook遇抵制,应该像国内社交媒体学习? [27:09] 北美没有网信办 [28:30] 社交媒体“理中客”,有可能吗? [31:30] 报团站队或将成为大趋势 “理中客”很难 [33:51] 社交媒体发声容易了,受到语言暴力也容易了 [37:48] 可口可乐已经这么有名了,为什么还要做广告? [38:33] 年轻一代不断涌现 大品牌也要与时俱进 [42:14] 百年老店打广告 开始更注重社会责任 【后期制作】CC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Spotify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贝望录》,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互动方式】 微博:@贝望录 微信公众号:贝望录+ 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

47分钟
4k+
4年前

14. 我们和星座博主聊了聊:星座是伪科学吗?

14. 我们和星座博主聊了聊:星座是伪科学吗? 现代人的寒暄常常离不开星座——不管你相信与否,它已经成为一种用来破冰的社交语言,生活不顺时,怪水逆就对了。星座KOL也由此在大众中流行起来,将占星变得更大 众化和娱乐化;而这些“星座网红”也逐渐摸索出自己的商业变现方式。本期贝望录,我们请来心理咨询师兼占星师戴月,她同时也是在社交媒体拥有不少粉丝的星座KOL, 聊聊占星、星座、以及星座博主的商业化变现方式。 【主持】 李倩玲 Bessie Lee,中国广告界和营销科技界领军人;碚曦投资协作体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刘雨静 Jennie Liu,南加州大学Annenberg传播学院毕业;长期观察消费与营销行业的记者。 【嘉宾】 戴月,占星KOL;自媒体“无限月”创始人 [08:52]占星和心理学是一门“理科” [12:23]现代占星不是宿命主义,是修正主义 [13:56]占星不是特别准,也没关系? [16:43]当代占星人群画像:亲子关系、原生家庭占星咨询增加,男性爱看职业和求爱 [19:55]越来越多海外留学生爱找占星咨询,平均年龄也越来越小 [23:08]占星的商业化手段有哪些? [25:33]星座博主和美妆、生活方式等内容的博主,有哪些不同? [32:15]占星和星座的娱乐性,是商业化转型的先天优势 [33:23]对于星座博主而言,什么样的内容更适合直播? [39:26]顾问经济时代,星座KOL是怎么赚钱的? [41:25]资本运作下的星座博主们:带有星座属性的偶像经济 [43:35]AI(人工智能)会改变占星这个职业吗? 【后期制作】CC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贝望录》,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互动方式】 微博:@贝望录 微信公众号:贝望录+ 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

49分钟
17k+
4年前

13. 品效协同、直播电商、私域流量-如何理解这些“营销黑话”

13. 品效协同、直播电商、私域流量...我们如何理解这些“营销黑话” 营销科技(MarTech)是当下行业中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广告主和代理商们都投入大笔预算加码AR、VR和直播电商等领域,各种科技平台和湾区的初创公司则早已成为广告 行业最有竞争力的外来者。不过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这些正在改变我们消费日常的技术,远不及一条电视广告直观易懂。本期贝望录,我们请来两位营销科技公司的创始 人,聊聊营销科技是什么,而行业里都在说的私域流量、品效协同、直播电商、社群营销——等等“营销黑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主持】 李倩玲 Bessie Lee,中国广告界和营销科技界领军人;碚曦投资协作体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刘雨静 Jennie Liu,南加州大学Annenberg传播学院毕业;长期观察消费与营销行业的记者。 【嘉宾】 李蓓贝 Blair Lee,它说Touch Virtual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陈万锋 Winder Chen,筷子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05:32]疫情如何加速了国内商业中的营销科技发展? [09:12] 上海时装周的“云走秀”等形式,会成为品牌利用AR做营销的未来吗? [18:44] 家居、房地产、汽车销售行业,要如何走向线上 [21:30] 微信社群营销的弊端,能通过营销科技解决吗? [22:30] 肖战事件后,品牌对代言人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转变? [24:20] 虚拟偶像作为品牌代言人的优势与机会 [29:33] 小程序和直播电商时代的私域流量和公域流量 [34:18] 私域流量为什么ROI(投资回报率)更高? [39:20] CRM(客户关系管理)和私域流量的概念之前就存在,但当下更注重背后的转化 [40:32]直播电商时代,品牌为何也要打造“人设”? [47:10]比起产品本身,直播是围绕人展开的流量游戏 【后期制作】Jesse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Spotify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贝望录》,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互动方式】 微博:@贝望录 微信公众号:贝望录+ 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

51分钟
7k+
4年前

12. 茑屋、诚品和书店背后的经济学

12. 茑屋、诚品和书店背后的经济学 开业31年的台湾敦南诚品书店在今年5月31日正式画下营业句点。这个24小时都亮着灯的书店是不少人心中的文艺指明灯,但最终还是成了时代的眼泪。随着电子书的诞生 、零售模式和消费模式的改变,实体书店看起来是个“只亏不赚”的情怀生意。但现实或许不能一概而论。 当下,实体书店业正积极向复合商业体转型,越来越多购物中心纳入书店业态,日本茑屋书店计划进中国并开出超过1000家……本期「贝望录」,我们聊了聊那些“网红”书店 、实体书店生意,以及商业地产在近几年的演变。 【主持】 李倩玲 Bessie Lee,中国广告界和营销科技界领军人;碚曦投资协作体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刘雨静 Jennie Liu,南加州大学Annenberg传播学院毕业;长期观察消费与营销行业的记者。 【嘉宾】 许卉 Rachel Xu, 商业自媒体《锐裘零售观察》创始人 [08:40]书店和购物中心业态的转变:从纯卖货到公共空间 [11:24] 什么是商业空间的公共性,以及什么是公共空间 [16:00] 为什么上海的购物中心在做亲子化转型? [16:55] 营销方法论的简析 [17:30] 商业地产的最终定位往往不是开业时决定的 [19:23] 近20年中国书店业的发展时间轴 [23:50] 传统书店转型成复合式书店空间,能赚钱吗? [24:20] 为什么明明不赚钱,购物中心还是喜欢引进书店业态? [27:30]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台湾诚品书店的发展模式是什么? [29:00] 茑屋书店的商品陈列逻辑 [32:20]茑屋、诚品等书店,要如何在中国内地市场打开局面? [35:27]苏州诚品书店的“水土不服” [41:02]实体书店品牌进入新市场,选书逻辑不能简单复制 注:42分处提及茑屋书店进中国为加盟模式有一定偏差,茑屋书店盈利主要来自特许经营业务,可理解为轻资产形式的策划和技术输出。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Spotify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贝望录》,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互动方式】 微博:@贝望录 微信公众号:贝望录+ 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

47分钟
38k+
4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