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3一期由“女科技人员”与“女博士”带来的 Girls Power!

【循环往复】第十三期邀请了来自微软公司的算法研究员Serina、英国牛津归来的经济学博士Shery以及【星空漫谈】的制作者MASA来和大家从对“女科技人员”与“女博士”的刻板印象聊起~ 在节目开始之前我想首先声明一下: 我们这期所提倡的Girls Power 绝不是对女性学历和背景的追捧,而是想要鼓励更多女性可以突破以往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积极加入到那些由男性主导的领域中去。因为行业中男女性比例的不平等可能也会造成由此引发的社会性别不平等问题 在这里我将引述一段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执行干事办公室首席顾问 塞西莉亚·乌加兹·埃斯特拉达女士去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女性菁英论坛中的致辞: “如今,女性在获得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相关的工作机会方面仍然面临重重挑战和阻碍。在创新和技术变革仍由男性主导的情况下我们不能否认性别偏见的存在 例如:在网上搜索首席执行官的照片时,算法显示只有11%的首席执行官为女性。然而 格兰特·索顿的研究显示,全球仅29%的高级职位由女性担任,人工智能领域约20%的工作由女性担任。在制造业,需要人工智能技能的职位只有15%的女性担任 开始得到广泛应用的智能技术,比如虚拟数字助理,可能会使有害规范永久化。例如:研究表明儿童在与女性角色的语音辅助系统互动时缺乏普遍的礼貌,且他们可能将这样的行为转向现实生活中的女性 在汽车行业,安全带、头枕和安全气囊都是根据模拟男性体型的假人碰撞测试数据设计的结果导致女性受到的保护较少。因此,女性在车祸中严重受伤的可能性比男性高47%,死亡的可能性比男性高17% 如果女性持续在STEM方面的任职人数不足,并且没有机会带领产业变革,人工智能将会扩大性别偏见,而我们则需要承担相关风险。此外,由于女性从事低技能和常规制造业工作的比例过高,人们担心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将取代更多女性的工作,而非男性” 部分剧透: 【04:00】 前几年大家围绕“女程序员”及“女博士”的身份有一些刻板印象和很有意思的讨论,这样的讨论中隐含了哪些性别偏见? 【6:05】 从之前大家调侃“男人、女人、女博士”,“女博士”被看为有些贬义的第三类性别,到最近“女博士”在相亲市场上受欢迎,看起来大家对这个身份感知有一些很大的转变 但其实这里有对这个身份的“”前提:从“女博士”或许会有性格缺陷,到女博士有更好的工作从而可以平衡家庭 这种被指摘的性格缺陷会不会是男性在智识上被女性超越感到的不舒服,成为了“女博士”被指摘性格缺陷的原因? 【13:00】 长久以来社会文化影响了女性的职业定位,比如去做老师,让很多女性自觉或不自觉的接受来自家庭和社会的规训 从小时候对男女生粉蓝色分类,到以娃娃与机械类玩具分性别接触培养,男女生在思维方式与擅长领域中渐渐分化 或许这种分化不是来自天然性别属性,而是来自成长过程中的人为引导? 【19:30】 在梁鸿老师的《梁庄十年》中,村子里常常对“不一样”的人,尤其是女人,给予最多的关注和非议。这种不友好非议却是来自村子里的其他女人,一种女性对女性,集体无意识的压迫 就连作者本身也后来才意识到自己书写的女性只以XX家媳妇的从属身份出现,而没有自己的名字和职业 【22:10】 独行疾,众行远,女性要相互鼓励 女性想打破自己的笼子,需要一部分女性先走出来,让更多女性看到榜样的力量和不同的可能性 微软公司对女性员工比例提升的努力,以及鼓励更多女性进入科技领域 【29:40】 Masa所遇到的男性困境——做为一名需要养家的父亲,没办法去做自己喜欢的环保类工作,哪怕依旧有薪水可以养家,但因不符合父母对成家男性的期待而被迫放弃 【39:00】 两位在工作中的焦虑 【55:30—76:00】 何以摆脱内卷?传统行业的过饱和 我们需要向更大的疆域去拓展,去往创新领域前进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上世纪七十年代汽车革命后的职业大分工 导致知识的分化与细分 我们需要回归教育的本质 教孩子对事物全局与原理的思考 目前的学校教育是否有为社会培训和输送螺丝钉的可能? 周轶君《他乡的童年》《全局学习法》博雅教育 【1:15:30】 创新教育是回归满足人类求知欲与探索欲的本能 在工作中找到人生的意义或许是个伪命题 在众多对世界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中发现那颗最让自己惊喜、惊讶进而找到自己生命热情的“火种”——或许才是真正的生命意义所在…

79分钟
99+
3年前

Vol.12区块链将如何参与我们的未来生活?

[5:45] 抛开围绕NFT的金融属性泡沫,作为基础技术,它可以应用在我们日常的哪些场景? NFT 全称为 non-fungible Token,中文名为:非同质化代币 同质化代币可实现币币兑换,非同质化代币具有独特和唯一标识性,可实现权益转移,比如门票的转让 NBA与迷恋猫(Cryptokitties)开发团队合作,推出数字加密版明星周边 奢侈品牌古驰(GUCCI)创作的NFT作品PROOF OF SOVEREIGNTY:A Curated NFT Sale by Lady PheOnix” 拍卖会上 [13:30] DeFi(“Decentralized Finance”,中文意思是“去中心化金融”) 比特币因为市价的不稳定,不足以成为流通币。DeFi概念赋予加密货币的抵押资产属性 元宇宙的七个层面 图片来源:Jon Radoff [21:00] 元宇宙(Metaverse) 是一个虚拟时空间的集合, 由一系列的增强现实(AR), 虚拟现实(VR) 和互联网(Internet)所组成 例如电影《头号玩家》里的绿洲,除了沉浸式的体验感,还能以数字公民的形式在这个虚拟世界中发生社交、支付等更多交互场景 [26:50] 回到区块链技术本身来讲,到底什么是区块链? 密码学与共识机制的结合,不可篡改性 分布式账本带来的去中心化 篡改账本成本与收益的巨大落差进一步增强了区块链网络的安全性 [37:20] 为什么会进入区块链这一新兴行业? 《跨越鸿沟》新技术爆发总会形成鸿沟的两面: 早起采纳者与主流市场 《黑镜(一千五百万的价值)》 图片来源:Matrix、Harry Potter、I, Frankenstein相关电影海报 [43:50] 基于区块链技术更远的未来应用场景 (人类开启星际文明之后) 《黑镜(圣朱尼佩诺)》 人的思维上载与机器融合的升级 未来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并行,以及在资产阶级固化的背景下,去往虚拟世界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未来区块链作为一种基础技术的存在未来需要和其他技术合作以及各个行业的加入 “我的推特网络自画像” 图片来源:David Sousa-Rodrigues

68分钟
99+
3年前

11: 开始做播客前,我们思考了些什么 x特别工作法|串台

新一期【循环往复】是我端午假期去北京参加一场播客活动,和老朋友也是【特别工作法】的播客制作者周鹏见面,即兴串台的一期节目 我们浅谈了一下各自做播客的初衷、自己对播客的认知,以及对播客行业的商业化展望 【特别工作法】采用了基于Newsletter的内容创作,这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分发方式,比依靠微信平台分发更有主动权,但也相对窄域 这期我们也聊到了目前音频介质利用RSS机制做分发可能面临的创作归属权问题 未来【鲸落Hval】订阅号,也将考虑以邮件形式做分发,希望能尝试脱离喧嚣的社交媒体打造更高质量的内容源和阅读环境 而【循环往复】播客节目将考虑尝试WavPub分发工具,找到更安全的音频传播路径 对谈成员: 周鹏 【特别工作法】节目制作者 阿鲸 《循环往复》播客制作者 | 前三十分钟剧透 01:30 与【特别工作法】在北京相遇的机缘,共同参加播客论谈 关于这次播客论谈的讨论 12:25 我所理解的播客: 声音介质的陪伴性 个人对信息量的反刍 碎片化的信息扑捉 播客创造了一个少数群体的安全表达语境 19:00 阿鲸:2020年下半年,从三联中读APP听到《声东击西》关于美国大选的追踪报道,接触到播客 周鹏:2016年做电影行业,收集不同影评人的视角,接触到《反派影评》,被朋友推荐《得意忘形》 21:55 最喜欢的播客《声东击西》对科技和商业领域的兴趣 新闻人的专业度和使命感 《随机波动》有真正的关心和关注 大鹏的《吉祥如意》与贾玲的《你好,李焕英》 31:55 播客行业的商业化 不能用短视频的变现思维去考虑音频介质的变现模式 卖周边,接广告都是小且基本的盈利模式,应该考虑如何吸引资本入局。只有大的资本进来,才能形成从内容创作到制作后期到分发变现甚至上市的完整产业链条,反过来会更好的催生内容 虽然创作者和投资人都积极入局探索,但资本怎么运转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 VC们在关注的三点: 1.主播本身的IP性 2.原创内容的版权收益 3.听众是私域里的变现渠道 国内音频平台使用RSS分发机制所涉及的版权分配问题 40:00 在播客高度同质化的今天,在声音类型上的突破(包括收录环境音、现场音等不同声源) 挖掘声音介质的不同可能性以及尝试不同的剪辑方式 我为什么会选择做播客 人类很多伟大的思想与文明都是在交谈中发生 50:20 我最近对亲密关系新的理解

88分钟
99+
3年前

10:“冻卵中介”是种怎样的存在?

【循环往复】第九期,我邀请了身边曾经在辅助生殖行业工作过的好朋友颜女士,一起来聊一聊这个行业的发展情况以及当我们面临生育需求时还应该了解到的哪些选择? 对谈成员: 颜女士 前辅助生殖行业从业者 X先生 在女权主义的北欧生活了十四年的青岛大叔 阿鲸 《循环往复》播客制作者 本期音频已同步到小宇宙APP、Apple podcast、喜马拉雅、荔枝播客App、网易云音乐、QQ音乐、等泛用型播客平台,大家 搜索【循环往复】即可订阅收听~ | 前三十分钟剧透 阿鲸: 冻卵中介这个身份从商业属性和法律上应该怎么界定?是属于医疗系统的一环还是专业的机构注册公司? 颜: 目前辅助生殖行业内的中介有两种,一种是自己成立的注册公司来帮忙对接到海外的医疗资源,及办理出国就医的相关细节。另一种是医疗机构的直营板块,我的公司更像是国外的医院在中国的市场部 阿鲸: 我上周去青岛的医院挂了生殖医学科,想了解一下国内的冻卵现状,发现在技术方面已经很成熟了,费用在3~5万左右,价格几乎是国外的三分之一。但是法律方面卡的很严,不仅单身女性不能冻卵,就算结婚之后如果不符合病理指标,也是没办法做冻卵的 所以是不是基于目前国内这种生殖辅助医疗的现状才催生出对接国外医疗资源的中介行业? 颜: 中介行业存在是因为信息不对称,个人的诉求没办法直达需要中间的服务商来帮忙解决。其实在中国这个诉求不光是受制于是否合法,去就医其实是非常专业的领域。比如在国内我们遇到一些健康问题,哪怕不是和辅助生殖相关,还是要找专业人士问一下 在大的健康系统里其实存在很多中介的服务商,去解决我该去看哪一科,哪个医院,或者是全国的医疗资源哪一个是与我需求最匹配。海外医疗的话可能存在更大的信息不对称以及语言,出入境相关细节,所以一直就会存在这样的服务商 阿鲸: 在这个行业中时,每年大概会有多少女性来找你做咨询?或者冻卵这个概念对女性来说普及度是怎样的? 颜: 我感觉还蛮高的,一年大概有二百多名,这还是对华北区域来说 当“冻卵”从一种辅助生殖技术 变为“独立女性”的标配 阿鲸: 这些咨询者的诉求都有哪些? 颜: 大龄女生是为了保存自己的生育力 或者有肿瘤癌症的患者进行放化疗,需要保存自己的卵子免收伤害 我还遇到过特殊单位的,比如部队、武警。其实国家对高危职业是有政策支持的,在国内最好的医院都可以做,比如北医三院,三零一都会有很多支持 还有一些名媛圈,这种风气会很流行 阿鲸: 现在“冻卵”已经从一种医学意义上的生殖辅助技术变成了所谓独立女性的象征,很多女性可能觉得做了冻卵我就可以最大程度的掌握了人生的自由度。这里我想问,做了冻卵是不是就一定意味着在生育方面可以没有了后顾之忧? X先生: 美国2013年的数据显示,在25岁之前冻卵,有健康宝宝的比例只有30%,如果是40岁左右冻卵,这个比例会下降到14.8%,也就意味着结果和你选择冻卵的初衷会有很大的不同 冻卵步骤示意图 阿鲸: 除了因为年龄不同造成的卵子的质量的不同,在这个过程中卵子还会存在怎样的风险? 颜: 解冻的可激活率,以及后续的配胚胎,养囊胚这些过程都会造成卵子的损耗。还有PGS的筛查,甚至选性别,成功的着床,健康的发育,一直到活产,都会存在风险 女性是否拥有对自己的生育选择权? X先生: 女性是否有对自己的生育有选择权? 是否现在的科技给了一种女性可以掌握自己生育权的假象?为什么说假象,因为冻卵到活产的成功率太低了,而且花费巨大 颜: 我觉得当女性去衡量和反思自己的独立和价值时,应该把价值和生育剥离开 我认为女性对自己的生育是有选择权的,只是方法不同。在电影《白银帝国》中郝蕾演的角色因为不想给“老爷”生孩子就去医院把自己的子宫切除了,我觉得女性不想生孩子的话她还是会有各种办法的 阿鲸: 我跟你持相反看法,就像之前国家实行计划生育调控,很多孕妇被迫流产。现在又开放二胎三胎鼓励生育,这些国家层面的意识和政策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女性的生育选择。包括现在有了冻卵这种医学技术,但又被包装成了独立女性的标配,很多人又无法避免的被这种意识裹挟 阿鲸: 你有研究过这些冻卵机构在世界范围的分布状况吗?比如可能受技术、法律及社会因素,在欧美国家和东南亚国家分别是怎样的分布状况? 颜: 中国香港台湾、日本、新加坡这几个地方价格相对欧美便宜,单身女性冻卵是合法的,但未来要做IVF(试管婴儿),是需要出具结婚证的,而且试管时不可以选择胎儿性别,以及不可以进行第三方辅助生殖(代孕) 泰国从2015年开始停止为国际客人提供第三方辅助生殖(代孕)但东南亚的代孕产业比较繁荣,灰色地带比较多,可操作性非常强 美国现在冻卵的医疗套餐平均价格在1.5~1.9万美金左右,加上吃住行可能在14~18万人民币左右就可以完成一个冻卵的医疗周期 美国的法律政策是单身女性可以冻卵,包括后面的试管单身女性也可以做。很多州也开放第三方辅助生殖(代孕)我的建议是你未来试管在哪做 ,就把卵子冻在哪个国家 | 剩余部分剧透 30:00 一个正规的服务机构会在各个方面运作好,包括所有合理合规合法的手续,包括律师签署的法律文书,出生证上的父母是谁?孩子前期是以旅行证回国入境 33:10 作为一个男性旁观者的角度这个产业的崛起会不会主要是利益驱动?里面的利润空间是怎样的? 前期利用宣传让大家接受这个意识 然后反过来催生这个产业的经济运作 因为如此高昂的费用和低的成功率,“冻卵”是否被过于大力普及? 国内外有很多名人都是通过冻卵及试管来生宝宝 39:00 AMH值是临床可以代表女性是否适合冻卵的重要指标,当在2~6.8ng/ml时属于正常值,当低于0.7ng/ml时就比较难以受孕,35岁后这个数值呈断崖式下跌 目前由于社会压力及环境变化,我接触到的很多28岁左右的女性这个数据就非常不乐观 45:00 远古文明的生殖崇拜是基于“壮大族群”的考虑,现在高度崇尚“自我意识”生育行为会走向何方? 关于教育焦虑和“鸡娃”现象,目前“鸡娃”大军主要是76和80这个群体,而90和95后会更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接下来的教育思考可能会反内卷 现在社会生存选择的多元化可能也会逐步弱化“鸡娃”现象 周轶君对教育的思考以及国内“一土”等创新学校的出现,对未来的教育会比较乐观

63分钟
99+
3年前

09:女性的“母亲”角色转变:要保持自我觉察的批判性思维

前42分钟内容剧透: 由社会塑造的“母亲”刻板印象 阿鲸: 今天这期节目的初衷是想打破对“母亲”形象的刻板印象,也就是所谓“主流的妈妈”形象 我们采访了几位妈妈,想先讨论一下,在成为“妈妈”之前,大家对这个角色怀有怎样的想象?或者希望自己将来成为一个怎样的“母亲”? 大米: 我的原生家庭给我的记忆和体验是不快乐的,所以我一度坚定的认为自己是个不婚主义者。在那个年代,不婚也就等于不育。我相信每一位女士都对“母亲”有自己的定义,这个定义非常深的来自于社会,也来自于她的成长环境。比如像我和我妹妹这种坚定的不婚主义者,一旦有一个契机成为母亲,都会豁出去的让自己成为一个“好妈妈”这个“好妈妈”有一部分是社会塑造的形象也有一部分是我们对未完成的体验的期待。如果我当妈我会给我的孩子创造一个什么样的家,夫妇双方,尤其是我,我会自律要求自己要做到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阿鲸: 那会不会说您对您的母亲有一定的期待,但这个期待没有得到满足,您会把这种未满足的期待有意补足在下一代的身上? 大米: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我对我的童年几乎没有抱怨,我不知道是不是我特别能理解我的爸妈,特别能理解这个复杂关系里的每一个人,所以没有抱怨。但不满还是真实存在的,是在我生了孩子,他们当了姥姥姥爷之后才集中爆发的。在这种隔代抚育的过程中我才意识到我对他们做我的爸妈时没要求,但在他们做我的孩子姥姥姥爷时我是有要求的。我想这是母亲的本能,为了自己的孩子不惜与自己的父母决裂。我发现很多原生家庭的创伤集中爆发,都是在这个过程里 阿鲸: 那您对姥姥姥爷这个角色的期待具体是哪方面?比如对爱的付出的期待、教育理念的期待还是某一种行为的期待? 孙琳: 有很多的细节,比如说我们觉得孩子不饿不吃饭,那就不吃好了,但老人会想尽一些办法往嘴里怼。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变成一种冲突 02 由新兴观念裹挟的“正确母亲”2.0版 大米: 在那一刻我们都经历了同样的抓狂,这个抗争不仅仅是因为姥姥拼命的追着喂饭这件小事,而是这个场景把自己曾经在小时候被玩命追,被玩命控制的那个记忆给激活了 这有个大背景,就是这几年所谓身心灵的成长,包括心理学及自我疗愈概念的兴起。大家一夜之间开始了自我意识的觉醒。互联网上又输出很多完整的体系、概念,我们又被第二度洗脑,童年的不爽找到了理论依据。 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真实存在,创伤也真实存在。你曾经只是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只是出于要做个好孩子的本能压抑了自己的需要。但现在这些新的概念揭开了另一个面纱,告诉你你现在的失败来源于原生家庭的创伤,告诉你真正的“好妈妈”应该是怎样的,“正确的母亲”应该是怎么样 阿鲸: 所以在这种被“高效能父母”“非暴力沟通”“原生家庭创伤”概念的裹挟下,现在对“母亲”形象的刻画已经升级到了一个2.0版本,不仅是传统的无私奉献形象,已经迭代到要武装到头脑和心灵,武装到对孩子的教育板块 大米: 我们看似在觉醒,但只是处在一个觉醒过程中,还没有真正的觉醒。我们被一窝概念席卷而来卷进去,隔几天又被另一窝概念洗脑。这个洗脑的过程似乎又迎合了自己内在的某一种需求,你越来越相信它,然后拿这个去框这个世界 阿鲸: 现在各种理论依据和观点很多,可以供我们套用的观点更多。所以有时我们只是因为这个观点符合自己当下的需求,所以我选择使用它作为自己行为合理化的借口。就像在五一假期期间,我母亲生病住院了,她出院后才告诉我,当时我已经做好了五一规划和准备,就用不要被亲情束缚和框制,要活出自己的理论合理化了自己的行为,没回家。过后感觉自己太没责任心,没有意识到自己该担起对母亲的责任和义务,陷入矛盾之中 03 亲情观念里的责任与义务 大米: 每个人的内在简单的说都有两个自我。一个成年人的自我,一个内在受伤的小孩。每个人都在这两种心态之间被拉扯和分裂。真正理想的状态是每个人对自我负责。当你表达的时候不要去期待别人一定去按你的意愿去做 阿鲸: 在亲情关系里一定会存在什么权利和义务这种说法吗?我感觉社会声音对父母和儿女是两面安抚的状态。比如一方面社会声音对父母说父母有养育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又对儿女说你要知道父母对你好不是天经地义的,你必须要知道感恩 曾祥彬: 虽然这好像有些道德绑架,但其实是一个大系统的问题。比如我在教小朋友写作的时候,凡是涉及到母亲的话题,必须是感恩、致敬、妈妈辛苦。你不能写妈妈开心,妈妈必须是累的,不然我们要怎么去致敬呢。为什么一定要把“母亲”塑造成一个劳累和悲情的形象?在小家我们必须要有这样一个致敬对象,在大家里,祖国母亲也是一个崇高的致敬对象。所以说这是一个大系统的问题 大米: 我希望向其他母亲传递的声音是:母亲要自我成长,要真正长大。只有你不是巨婴,你的孩子才不会被巨婴控制也成为巨婴,只有一个个个体的改变,才能终结大家都被捆绑,大家都不自由的整体性悲剧 阿鲸: 1. 从一个女生到一个“母亲”,在这样的转变过程中是否能清晰的感受到来自“自我”和“周围”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比如消费观念的变化、对自我规划的变化、在育儿过程中两性关系的变化等)以及在履行母职责任的过程中是否会以社会期待的“完美母亲”形象要求自己或者被“完美母亲”形象胁迫? 04 对抗“科学育儿”的批判性思维 孙琳: 在孩子出生之前不管如何自我建设,在出生后发生的状况都会超出你的想象空间。所以变化还是非常明显的。第一是你眼前24小时都有一个不能自理的人型小动物,你的时间和能到达的空间被限制了,自我没有了。还有可能面临产后抑郁和母乳喂养的问题。关于母乳喂养又是一个被“科学育儿”的概念裹挟的问题。每个个体都是有自己的状况的 大米: 我的月子期间因为所谓的“科学育儿”和身边人爆发巨大的冲突,本来月子期间心理上应该是个被呵护的状态,但身边人却不停的在指责你,比如不能生气,生气后你的奶水有毒等等,大家集体审判你的育儿方式并认定你有罪。我觉得在这方面大家一定要有“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才有可能抵挡来自周围的声音 阿鲸: 昨天准备做母亲节选题并寻找访谈嘉宾时,孙琳姐说我们要有一个做母亲很多年的角度加入进来。因为我想聊女性在人生角色转变这个过程的感受,所以会担心做母亲很多年后女性的那个“自我”会不会已经被“母亲”这个角色驯化了,但是今天聊了这么多,感觉其实还好 大米: 我觉得不要对抗这个角色,如果你当了妈妈你就面对这个角色就好。你没办法做好所有准备再去完成转变。 孙琳: 其实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自我肯定是会坍塌的,除非你完全不管这个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回报”这个逻辑是怎么建立的呢,大部分人可能会选择把这个辛苦的现状看成一种付出和牺牲,否定了自己的处境。只是一种社会任务的达成,在心理上完成我是在奉献的合理化,这很匹配社会意义上对母亲的标签:付出、无私、伟大,这就对上了。从此之后这种亲子关系的模板和基本框架就形成了,所以现在很多家庭亲子关系依然很难冲破原有的逻辑,母亲也很难突破现在的身份 社会给到的很多信息从你怀孕甚至备孕开始你必须要做到怎样才能接近完美,一直到你怀孕,生下来、育儿。 阿鲸: 是的,这种“完美母亲”的焦虑已经倒逼到我们单身未婚未育女性身上了。上周我刚刚录完关于冻卵的一期节目,这种生殖焦虑已经让我开始考虑要不要以冻卵的方式保存我质量最高的卵子,就已经倒逼到这种程度了我感觉 其余剧透 42:20 具备独立的批判性能力是真正的重点 当母乳喂养被医院、专家、权威所宣扬而丧失对个体差异性的理解,那新手妈妈会处在一个怎样孤立无援的状态 46:30 一个负责任社会可能为女性提供那些选择权 选择权不是别人赋予的,而是自己给予的 55:00 关于无痛分娩的选择 无痛分娩没有得到它应该得的普及度,用一个阴谋论的猜测会不会是因为社会不允许消除生产时的惨烈度以保全“母亲”牺牲与神圣的主流形象 封建社会女性没有建立自我价值的空间,只能用生孩子来作为自我价值的体现 对自己生命的独立思考,独立意识不是某一刻获得的能力,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1:09:00 践行一种保持独立思考的教育理念,跟生孩子的年龄段有没有关系?也就是说思想的成熟度 叔本华有一个论述:这个世界上有一小部分人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完全知道了自己一生的道路(自我觉醒和觉察的一个状态)有一些会在人生的某个环节触发这种机制,哪怕是在年轻的时候做了母亲,她也会加速成长 1:15:00 在讨论“母亲”和生育的话题中,男性该怎样介入? 男性在这个话题的讨论中很容易陷入一种没有生育就没有话语权的原罪中 父亲一直是参与在家庭中对孩子的直接教导中,是一个跨代际的纵向参与,而没有形成横向的冲破家庭范围的小团体 父亲们需要一个分享经验与教训的伙伴式氛围小团体 1:24:20 在生育成本如此高,不婚不育观念盛行的当下,是什么原因促使你们依然愿意成为一个母亲 对通过血缘关系实现对生命强连接的渴望 爱情的结晶 奥里亚娜法拉奇《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

106分钟
99+
3年前

08:“极限运动”之高空跳伞与潜水

清明小长假,我请来了我身边的极限运动小达人——徐一哲,来和大家一起聊一聊高空跳伞和潜水,带大家一起感受一下上天入海的人生体验! 徐一哲 【主播】阿鲸 《循环往复》播客制作者 【嘉宾】徐一哲 导演及摄影专业 极限运动爱好者 徐一哲 本期剧透: 01:15 一开始接触跳伞是因为在美国上学期间,没有过多的社交活动。偶然在Instagram上刷到高空跳伞视频,决定尝试并开始学习 因为生活在洛杉矶,周末开车去SkydivePerris (美国空军跳伞基地)练习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跳伞基地之一,也是红牛大神聚集地 阿鲸 20:42 比起在天上更喜欢在海里的感觉,潜水时在海里有更大的安全感 开始学潜水时是因为报名巴厘岛海洋保护公益潜水组织学习潜水考取OW 阿鲸 27:30 在仙本那跳岛潜水,去“上帝的水族箱”——诗巴丹潜水经历 在杰克风暴中看到“鱼王”在海底追鲨鱼 在峭壁上看到超大只的龙虾 在600米深的海底悬崖参观,没经历醉氮反应却异常兴奋 36:50 在去马步岛沉船潜水的途中遇到“海上吉普赛人”巴瑶族的孩子,划着一条漏水的小船在卖椰子 遇见的巴瑶族孩子 03 海洋保护 40:35 最近在关注海洋微塑料的环境问题,和冲浪组织一起在海边捡垃圾 徐一哲在海边捡垃圾 潜水时看到大片白化的珊瑚丛,和激增的水母 现在在践行的可持续行为方式是尽量减少一次性塑料的使用、自带水杯餐具、自备购物袋以及尽量少的买衣服,尽可能的买二手物品 希望大家能更加重视海洋生态环境,减少自己的碳足迹,一起保护自然生态! 片尾音乐 Gravity 配图来源 拍摄:徐一哲 阿鲸 部分图片:网络 互动方式 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weixinxuxin1995

51分钟
99+
4年前

07:从“肖像摄影”探讨女性“真实”之美

波伏娃在《第二性》的扉页中写到:“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女性天生就拥有成为任何样子的权利,可以性感、可爱、不苟言笑,但这些都不是具象的存在,而是一种无畏展示自己的状态。 “以事物本身凝视事物” 【对谈成员】 茄子Elsa 法国留学海归,生活美学和女性领导力持续倡导者 王本冠 服装摄影师 曲恩仕 肖像摄影师 Pin 艺人造型师 “以“肖像摄影”探讨女性真实之美”及女性主义00:0063:23未加入话题 本期音频已同步到小宇宙APP、Apple Podcast、网易云音乐、荔枝播客、QQ音乐、喜马拉雅等泛用型播客平台大家 搜索【循环往复】即可订阅收听~ “以“肖像摄影”探讨女性真实之美” 01:10 关于“多元化女性肖像展” 拍摄不同职业和社会身份的女性,呈现女性在社会的多元化角色 02:06 在拍摄时,化妆师放大我女性特质的部分,让喜欢“中性风”的我感觉不适应,这是否存在“厌女情绪”? 05:20 这种喜欢中性风的“厌女情绪”,可能是因为独居或者在陌生环境中探索,在无意识中隐藏自己的女性特性来自我保护 09:00 这种不喜欢“女人味”的风格,也隐藏着不想被精致和外貌引来“花瓶”的标签,致使别人忽略自己的努力 13:26 作为一个男性摄影师,在为女性拍摄的时候,会怎样以自己认为的“美”去记录? 对“美”的理解是通过时间来打磨自己,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状态。 不同的「我」= 不同的「美」 16:30 年轻时候的装扮更像是对某种风格的角色扮演 成熟后,不再关注标准意义上的审美,而是学会接受自己所有的不完美从而呈现出一种对自己的坦然感,这样状态下的“美”是有力量的 19:27 从“美图秀秀”审美到“真实肖像”的审美,也是女性从向外寻求认可到为“自我”而活的意识觉醒 回归摄影技术本身,其实是对生活片段的截取,是对生命瞬间的永久保留 《黑色鸢尾花》 欧姬芙 21:14 “肖像摄影”一定是“真实”的吗? 通过用光、不同的机位,还是存在着摄影师的主观视角 前期与被拍摄者的沟通,了解,是对“捕捉真实”的细化 25:30 法国女人怎么去认识和定义自己的“美”? 通过运动的气色和健康状态 多元文化与阅读 “女性友谊及女性主义” 30:40 女性友谊 “那不勒斯”四部曲 女性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友谊 38:06 对“田园女权”的理解:不是争取女性在政治权利上的公平,而是追求一种依然在男权审视下的性别上的优越性 作为“次等公民”与波伏娃笔下的“他者”女性真正该争取的权利是什么? 男性与女性在权利之争上根深蒂固的矛盾 45:00 现在社会对“独立女性”的框架 真正的平等应该是女性可以拥有更多的选择权 男女两性利用天然优势分工合作,也需要拥有分工角色互换的权利 在95后的已育家庭调查中,有超过65%的男性愿意做“家庭煮夫” 《Suffragette》妇女参政论者 53:00 在生活中或者影视、文学作品中自己受到激励和欣赏的女性形象 今敏《千年女优》 背景音乐 「Chill.Future.house」夜空飞行 配图来源 拍摄:曲恩仕、王本冠 模特:阿鲸Hval 部分图源:网络 推荐您使用小宇宙APP、Apple Podcast、网易云音乐、荔枝播客、QQ音乐、喜马拉雅等泛用型播客平台订阅收听《循环往复》 互动方式 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weixinxuxin1995 感谢【不是市集】【曲恩仕摄影工作室】对本次拍摄活动及节目录制的支持 扫码关注 ∨ “There is 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 ” 喜欢我们就大胆pick我们吧, 分享、赞、在看!

63分钟
99+
4年前

06:在夜晚的海洋深处看月亮升起

我们游轮工作探访的下半期请来了曾在歌诗达邮轮公司工作过的好友——大包,来和大家聊一聊她在游轮餐厅的工作经历。作为我身边最可爱的一枚吃货女孩,在这期节目也为大家带来了超欢乐的美味分享~ 【主播】阿鲸 《循环往复》播客制作者 上期【嘉宾】丹尼尔(木木) 前皇家加勒比国际游轮公司旗下“海洋绿洲号”及“海洋量子号”随船摄影师 下期【嘉宾】贾丽娜(大包) 前意大利歌诗达邮轮公司旗下“维多利亚号”及“大西洋号”餐厅员工 环游航行之旅||在夜晚的海洋深处看月亮升起 00:0048:58 未加入话题 本期音频已同步到小宇宙APP、荔枝播客App、网易云音乐、QQ音乐、podcast、喜马拉雅等泛播客平台,大家 搜索【循环往复】即可订阅收听~ 本期剧透: 多年航行在占地球面积71%的海洋之中,大包见到了一些不同于陆地上的独特风景。在员工甲板上看狮子座流星雨,在船尾看到跳跃前进的海豚群,以及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夜光海水以及独特的月升景观,这些经历的分享也给这期节目带来对夜晚海洋的无限遐想~ 02:10 第一艘船上了“维多利亚”号,从不适应到适应 在船上餐厅的“偷吃”经验 哈哈哈(´-ω-`) 05:45 在游轮行驶过程中遇到渔船沉船事故,施行救援 船上的医疗系统——“万灵药”止疼片 emmm 10:45 在土耳其的海港城市马尔马里斯的经历 在大洋中行驶时看到海豚群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七彩的夜光海洋 在甲板上看狮子座流星 在大洋中看月升过程 候麦电影《绿光》 19:10 在游轮餐厅的工作内容 想吃中餐的时候贿赂一下中餐厨师来盘酸辣土豆丝 在船上过年时吃到久违的“麻辣烫” 27:10 船上的“娱乐项目”——“丛林之夜”脱衣舞表演 晚上大妈们在游轮上跳广场舞 船上“冰雕”表演 柬埔寨的小吃与甘蔗汁 36:30 在工作中遇到的暖心客人 为可可爱爱的小姐姐相亲啦(・ω< ) If every unfolding we experience takes us further along in life, then, we are truly experiencing what life is offering… 如果我们在人生中体验的每一次转变都让我们在生活中走得更远,那么,我们就真正的体验到了生活想让我们体验的东西。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相亲角 Meet the love 如果有想要带大包去吃吃吃的小哥哥(小姐姐也可约饭哦)可以在后台公众号留言呀~O(∩_∩)O~ 配图来源 拍摄:大包 部分图片:网络 推荐您使用小宇宙APP、荔枝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podcast、喜马拉雅等泛播客平台订阅收听《循环往复》 扫码关注 ∨ “There is 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 ” 喜欢我们就大胆pick我们吧, 分享、赞、在看!

48分钟
99+
4年前

05:在豪华游轮工作是种怎样的体验?

今年比较特殊,很多朋友可能没办法回到家和家人团聚,而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这个春节假期 也因为疫情原因,喜欢旅行的小伙伴们可能也没办法出去游走,所以我请来我身边之前在国际邮轮上工作过的小伙伴,制作了这期新年特辑,来聊一聊他们的海上生活以及独特的工作经历,也带大家以声音的方式神游一下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有趣地方~ 【主播】阿鲸 《循环往复》播客制作者 【嘉宾】丹尼尔(木木) 前皇家加勒比国际邮轮公司旗下“海洋绿洲号”及“海洋量子号”随船摄影师 【嘉宾】贾丽娜(大包) 前歌诗达邮轮公司旗下“维多利亚号”及“大西洋号” 餐厅员工 本期剧透 01:40 作为曾经世界上最大最豪华的游轮,海洋量子号大概是什么样的吨位和设施? 比泰坦尼克号大四到五倍,船上核载8000人左右,共21层 05:04 在船上的主要工作内容 为六千多个客人拍上船留念照片和船内巡回拍照 07:23 船上的上网问题 船上使用卫星网络,员工和客人需要购买船上的网络服务,大概20美元300M流量 11:50 在加勒比海岛国圣马丁离港去买鞋,迷路差点赶不上船,吃到一个非常严重的员工警告 15:20 在芝加哥转机时被海关关进小黑屋 18:00 给大家推荐几个小众的地方: 亚速尔群岛 (山顶子母湖) 西班牙卡塔赫纳(观鲸港口) 巴塞罗那 (对偶像高迪的遗迹瞻仰) 22:00 游客为什么不能带着皮卡丘形象的帽子进入雅典神庙? 自己来听答案哦(´-ω-`) 24:40 在雅典遇到一位目前为止见过的最专业和尽职的导游“老司机” 离开时收到这位“老司机”送给男生的临行礼物——一张希腊风格,本地特色,原汁原味的“小黄片” 31:30 在船上会遇到比较危险的极端天气吗?船上有没有什么祈求好运的传统? 34:00 在船上从摄影师转到画廊拍卖官的职位 艺术品拍卖的岗前培训 41:30 在去意大利庞贝古城的火车上遭遇“扒手” 45:00 在洛杉矶转机,带了五十美元去周边逛,打到车之后才发现,起步价23美元。半路下车,偶遇在海边晒太阳的海象群 48:00 游轮航行过程中会不会遇到“海盗”? 船上备有高压水炮,但海盗一般不会抢劫这种吨位的船 海盗抢不过来 50:30 在日本广岛边缘的小岛,发现一个比奈良的鹿还多的岛 这个岛上也有日本唯一的“海上神社 ” 注意看管好自己的纸质物品,被鹿吃掉了随身带的地图 猫头鹰“活体博物馆” 55:40 在船上三年半的时间,去见过世界上这么多的地方和人,在丹尼尔身上有什么改变和认识?

60分钟
99+
4年前

03:科技是否会把我们带向更好的未来?

【阿鲸】 过去一年,新冠疫情带给整个社会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同时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下滑、自然灾害的频发还有不同领域的名人逝世也让我们感觉非常沮丧。但在这些充斥着不安与动荡的声音中也有值得我们激动与充满希望的时刻。 从中国天问一号的火星探索,到space x 公司对可回收火箭和火星殖民的不断尝试再到人工智能与生物医疗领域的突破性合作与中国量子原型计算机的可喜进步,让我们对未来或许有了一点点期待同样伴随着物联网、无人车等科技创新领域的商业化投产,未来那些出现在科幻想象中的生活方式好像也即将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今天我请到了我身边对科技和未来世界非常关注的小伙伴 太一,来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未来我们的世界在创新科技的引领下会不会更好? 【主播】阿鲸《循环往复》播客制作者 【嘉宾】韩丰宇(太一)教育创新共识社区创业者 《循环往复》播客制作本期音频已同步到小宇宙APP、荔枝播客App、网易云音乐及喜马拉雅播客平台,大家搜索【循环往复】即可订阅收听~ 2:20科技这个概念到底意味着什么?是产品技术的迭代进步还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走向的探寻?军用意义上的科技 3:00为了保持国家的军备优越性,拒绝分享目前的前沿发现,只有在战争爆发时,我们或许才能认识到我们现在的科技到底到了什么阶段 7:20导演陆川“超自然研究院”《749局》 11:30以色列安全太空计划负责人爆料美国军方与高等智慧的协议去年美国军方承认不明飞行物影像商业民用领域的科技 16:10科技如果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一定是基于一个可商业化和产业成熟度比较完善的基础上。 目前民用科技的进步会受限于投资人对项目希望短期获益的要求吗? “投资女王” 徐新 成立“28年基金” 李嘉诚基金在科研领域的投资有两个领域获得诺贝尔奖 最近几年硅谷几家大的投资公司的投资方向都集中在生物医疗、太空商业化和 人工智能领域,很多独角兽企业也诞生在这些科技创新领域 社会企业对“自身社会”价值的要求 21:50马斯克成为世界首富的背后意义—资本的迭代去年九月特斯拉发布“ Cyber truck”车型发布首月的预订了量达到福特“F-150型车”的七分之一 马斯克以“第一性原理”思维控制成本 人工智能对未来人民日常可能出现的影响 29:30科技发展对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可能出现的颠覆性变革人工智能可能取代劳动密集型甚至智性的工作职位贫富极端化 瓦尔赫拉利《未来简史》“火星殖民计划”人类走出地球,成为多星球物种是否就需要抛弃掉一些底层群众? 38:50短片《今夕何夕》人类以自我复制,意识被保留实现永生,却找不到永生的意义。三代复制人回到初代本体的时空抓取对日常生活美好的感动瞬间在这个流动和不确定的世界中科技也同样不确定会把人类带到更好还是更糟糕的方向 44:10AlphaFold是Google旗下DeepMind团队开发的一款人工智能程序,它能够预测蛋白质结构,蛋白质的组成成分氨基酸会通过卷曲折叠构成三维结构 ,蛋白质的功能正由其结构决定。人工智能与生物医疗领域的合作将大大加快新药的研发和降低生产成本或许未来在我们这一代就会看到抗衰和逆生长药物面世 51:50最喜欢的科技人物—【尼古拉•特斯拉】人类的想象力或许会成为我们将来对抗人工智能的有力优势以探索教育创新领域来培养想象力的发展特斯拉父亲对他的培养,“天才”是后天习得的 1:00:30人类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同时要考虑我们想要的是什么 互动方式: [email protected]微信:weixinxuxin1995

64分钟
99+
4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