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第一期:w/Bassem Saad(毒性、熵与希望)ft. Nene H

天地之间,众生繁衍,诸植物异花授粉,动物身姿变幻无穷,猛兽亦雌雄莫辨,都与人类在无限的空间中共存,物质和现象也在不断流动交换。身体所传达的,是宇宙的形状与逻辑,总是多孔而四溢,既统一了阴阳,又超越了死亡与欢愉。透过激进的假想,我们将打破认知壁垒、祛除感知障碍,阐明一种与陈腐想象中截然不同的未来。我们的思考以星球为尺度,与周遭环境亲密无间,意在营造一种安全、欢愉、感性的共栖地。 本播客从属于未来主人持续进行中的题为《经》(Scripture)的小说写作项目。《经》是一部以《山海经》为灵感的思辨虚构作品。小说以两条线索展开:其中名为“钦原”的极微飞行生物凭谋杀穿透神话地理。在另一个世界,主角则是景德镇陶艺人的儿子,她以女儿身游荡于纽约及安特卫普,手上沾满了无法溶解的泥。《经》的中英文章节将与播客同步发布。 Cross-pollinated species, transmutable beings, androgynous beasts and humans thrive in the infinite space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where matter and phenomena are in a constant flow of exchange. Body, as an expression of the shape and logic of the cosmos, is cultivated with porosity and fluidity, unifies yin and yang, transcends beyond death and pleasure. Through progressive speculation,we break epistemic entrapment and sensory deprivation to articulate a future beyond popular cliches. We think on a terrestrial scale to form an intimate solidarity with our surroundings, to hold space for a safe, pleasurable and emotive cohabitation. This podcast belongs to Future Host’s on-going writing project “Scripture”. “Scripture” is a book of speculative fiction inspired by The Book of Mountains and Seas, an ancient Taoist classic. The fiction unfolds in two directions: Qinyuan, a diminutive bee-bird, sexes and assassinates its way out of the mythological landscape. In another world, the son of a master potter from Jingdezhen wanders in the western world as SHE, with insoluble mud on her hands. Chapters from “Scripture” will be released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oncurrently with the podcast. Bassem Saad (@bassem_s_)是贝鲁特的一位建筑背景的艺术家兼作家。疫情爆发时,我正在阅读Bassem的《无熵卡桑德拉2020》(No Entropy Cassandra 2020),从中得到很多启发。他的写作和实践是个人化、本土化的,同时又具有高度的星球意识和历史意识。他的《针管 纺锤 权杖》(Syringe Spindle Scepter)一文完美表达了在发展中国家作为非二元人士存在的三重困境。在这个无助而充满灾难的后真相世界里,Bassem作为酷儿的存在境遇吸引了我的注意,因此,我试图与他进行了这档播客节目最初的一场对话。 Bassem Saad (@bassem_s_) is a Beirut artist and writer trained in architecture. Reading Bassem’s No Entropy Cassandra 2020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pandemic was an illumination. His writing and practice is personal,localized while being hyper-reflective in its planetary and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The trilemma of his non-binary existence in global south was conveyed beautifully in his story Syringe Spindle Scepter. In this toxic, disastrous, post-truth world, I look to Bassem's exemplary queer existance, and sought to have a conversation with him since the inception of the pod. 本期同样收录了Beste Aydin(又名Nene H)(@nenishka.h) 的两首曲目。她是一位来自伊斯坦布尔的女性制作人。Nene H挑战电子乐所有共有的享乐主义倾向,并将其作为政治行动的有力手段。她的音乐取样于 “智利女性主义抗议的呼喊”,以反对中东地区的女性歧视,另一首则揭露以色列扩张无形战争、非法吞并巴勒斯坦私人土地的行径。密集的节奏和随电音而来的狂热感切入听者的皮肤,直攻耳膜。 Also featured in this episode are two tracks from Beste Aydin aka Nene H(@nenishka.h),a female producer from Istanbul, who defies techno’s hedonistic tendency and utilizes it as ammunition for political actions. She samples the “Chilean feminist protest chant” against misogyny in the Middle East, and addresses issues around Israel's illegal annexation of private Palestinian land by amplifying its invisible warfare. The loaded intensity and electrifying feverishness are meant to be corporeal. Your eardrums might hurt a little bit. 音轨 Tracks: -un violador en tu camino -Palestine 提及概念 Mentionings: Normandy Landfill / The kafala system / Anti-Racism Movement (ARM) / Friedrich Hayek /C. S. Holling / Walid Sadek / Ounsi el-Hajj 制作团队 Credit: 主题音乐作曲 Theme music composed by Thoom aka Zeynab Marwan (@thoom_report). 封面图像 Cover image by Sam Lubicz (@slubicz) 设计 Design: Matt Tecson(@one________________winged) 技术顾问 Technical consultant: 秦榛 Zhen Qin 助理 Assistants : Lauren Wolchik

56分钟
99+
3年前

童义欣:鲸歌交响,深海录音

在“卡壳”的第四期,我们有机会一起聆听艺术家童义欣的新专辑《人鲸歌曲》。童义欣用自己的声音模拟鲸鱼的歌声时,内容参考了海洋哺乳动物基金会(Marine Mammal Fund)录制的《深海之歌》(Songs from the Deep)。对于童义欣来说,这次模仿鲸鱼的尝试,产出了一种没有任何遮挡和处理的音乐,有几分温柔和感性,却也同时可以放在他的“噪声”实验的线索中。他的“噪声”创作不仅是一种反叛,也是回归人间(或动物间)烟火和生活的表达。 00:28 专辑片段“弓头鲸、髯海豹、白鲸_北冰洋” 01:44 来自《深海之歌》的灵感 04:05 专辑片段“虎鲸,小群_圣胡安岛” 04:39 “深喉”与** 06:35 专辑片段“白鲸_北太平洋” 08:05 “虎鲸小猫”Pepe Viskovitz 11:23 鲸鱼为什么会唱歌? 13:29 虎鲸的性格 15:10 专辑片段“虎鲸,大群_圣胡安岛” 15:39 虎鲸也有方言和口音 19:23 白鲸的节奏感 20:40 专辑片段“白鲸_北太平洋” 22:07 独角鲸是独角兽的文化来源 23:02 专辑片段“独角鲸_北冰洋” 25:14 独角鲸的角是用于打斗、仪式还是感知? 26:21 座头鲸——复调交响之王 27:25 专辑片段“座头鲸_夏威夷” 29:50 弓头鲸的骨骼 31:30 专辑片段“弓头鲸_北冰洋” 32:12 混迹鲸群的髯海豹 36:02 在海滨亲眼见到鲸鱼 38:38 专辑片段“弓头鲸、髯海豹、白鲸_北冰洋” 39:17 音乐创作媒介的演变 42:33 “音乐”而不是“声音艺术”? 50:28 噪音与生活气息 童义欣 生于庐山山上。现在他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是做什么的,也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他曾在中国地质大学学习地质学。童创作雕塑和影像装置来了解自己,探索人类文化与自然的动态关系,以幽默的方式对社会关于价值、体面和理性的信念进行干预。今年,他日里在厨房做树脂雕塑,夜里在野外拍视频。 卡壳 :鲸歌就是鲸鱼的语言,其发声原理是通过挤压空气进入声唇。你的专辑的副标题叫做“深喉录音”,如果鲸鱼的发声部位是声唇,但人的声音是从喉咙发出的,当时起名的时候是有这么一个考虑吗? 童义欣 :也是一个玩笑。我参考的原始专辑叫做Songs from the Deep,作为副标题,然后我就在后面加了一个 throat,就成了“深喉录音”。“深喉”也有好几个其他的意思,在**上有很强的关联。一个是水门事件中秘密线人的代号;另一个是1972年的电影《深喉》。我也看了那部片子,虽然说有历史意义,但也没有拍得特别好。 卡壳 :这张专辑也有感性的感觉吗? 童义欣 :有一些关系。比如说某些鲸鱼唱歌就是为了吸引异性,像人们唱山歌一样。但是我觉得录制它的过程是一个很理性,甚至是去除艺术家角色的过程。我非常遵循原本的原始自然环境中的录音,只是去尽量精准地用我自己的人声来复制,所以并不是很浪漫、激情、随性的一个过程。但我觉得这之间的关系和张力也挺有意思。 卡壳 :独角鲸、虎鲸、白鲸的声音,各自有什么不一样? 童义欣 :虎鲸感觉有一点像猫叫声,独角鲸感觉有点更像牛叫声吧。我这样比喻也比较奇怪,因为独角鲸的声音非常深,很幽怨,节奏感也非常强。如果我们从人的那个角度来听的话,会觉得它们好像是在说话一样,它们沟通情感也非常强烈。这和白鲸有点相似,白鲸有的时候还会模仿人的语言。潜水的时候,就有潜水员发现白鲸会和他们沟通。 整个这个作品追溯到2013 年,当时我对南极科考的项目很感兴趣,后来就又研究到了一些鲸类的东西,当时研究的主要就是独角鲸。我有做一件作品,叫做《克劳德对独角兽过敏》。在文化上,独角鲸可以说是独角兽的一个起源。它前面有很长的角,是螺旋状的,但它其实是一颗很长的单牙,有好几米长。有人说,它的牙齿是繁殖期互相竞争理想伴侣时候的武器。但其实,后来我研究到,牙上面的神经都是外露的,所以说非常疼痛。如果真的有相对强烈的碰撞,我猜想它会是更加仪式性的一个物件。但这也可能不是真的,也许它就是更加感受性的一种器官,是它感受水或环境的天线。这样的一个物件,是非常神奇的,没有任何其它生物有这样一颗巨大的牙齿。 卡壳 :很多现在的当代艺术家,一般都会管自己的作品叫“声音艺术”,但是在你一直都有用“音乐”这个词。甚至把很多声音装置或者是非专辑的东西也叫做音乐。对于音乐这个词,你的看法好像是不一样的。 童义欣 :特别感谢这个问题,而且基本上没有人问过我这个问题。我甚至还用“美术”呢。我感觉今天没有当代艺术家用美术这个词来形容视觉艺术。但我其实是有意识的一个选择。美术和音乐其实是很类似的两个词,我觉得这两个词很美,比起声音艺术、当代艺术、视觉艺术这些更现代的词要美很多,也更加包容,甚至因为它的历史而被抽象化了。比如我们小时候在学校学习的就叫做美术,没有细分到当代艺术、传统艺术、古典艺术。在现在的当代艺术领域,它却好像完全过时了。所以我就把它使用进来,因为它虽然过时了,我却觉得它可以包含的东西更多了,像音乐也是一样。 卡壳 :你怎么理解噪音这个概念? 童义欣 :噪音和其他的音乐很类似,只是一个不同的流派。对我来说,噪音一直都是一种很好听的声音,所以我也一直在做和噪音相关的声音。噪音的生活性非常强,真的是可以随处碰到的声音,可以捕捉很多生活中的气息和烟火气。它非常地自然。噪音还有一些其他的功能,它可以很反叛,可以很暴虐,也是一种含有非常强烈情感的声音,这些都是很美好的,或者说可以用作很美好的事情。 卡壳 :好像生活会比生活感和烟火感会对你来说比反叛更重要一些。 童义欣 :可以这么说。慢慢地肯定有这种趋势。我觉得反叛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但生活气息是更加大的,可以囊括更多的东西。 音频中涉及的资料及概念 1. 鲸歌、鲸语或鲸咏,指的是人类通过仪器在鲸类交流时搜集到的声音。由于某些种类的鲸(比如座头鲸)常常发出的声音模式是可预测而重复的,所以鲸类学家将其比喻为人类世界中的“歌”声。 2. 《深海之歌》(Songs from the Deep)是一张58分钟的CD,其中收集了5种鲸类动物的歌声和叫声。由Jean C. Roché编辑制作,其录音来自旧金山海洋哺乳动物基金会(Marine Mammal Fund),录音最早追溯至1992年,专辑则发行于2007年。 3. “深喉”是美国历史上“水门事件”中向《华盛顿邮报》透露幕后信息的秘密线人的代号。“深喉咙”的真实身份一直是个谜,直到2005年马克·费尔特承认他就是“深喉”,当时他曾任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副局长。 4. 《深喉》是1972年在美国上映的电影,剧作家及导演是杰拉德·达米亚诺(Gerard Damiano),女主角是琳达·拉芙蕾丝(Linda Lovelace)。它被视为是经典的****,是色情时尚(porn chic)的代表作。 5. 复调(polyphony)是一种由两行或多行同时存在的独立旋律构成的织体类型,与只有一行声音的单音(monophony)织体或一个主音的主音织体伴以和弦的主音(homophony)织体相对应。 6. 在音乐中,赋格是一种基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声部的对位作曲技巧,建立在一个音乐主题之上,主要特点是相互模仿的声部以不同的音高,在不同的时间相继进入,按照对位法组织在一起。 7. “克劳德对独角兽过敏“(Claude Is Allergic to Unicorns),是童义欣在2013年针对独角兽、独角鲸和音乐家发起的研究项目。他对独角兽角的文化渊源和几何形状进行追溯,以来自多种语境的信息、不同形式的物体,呈现和创建对独角兽不同寻常的描述。项目曾展出于纽约华盛顿南街80号展馆。 8. 沙巴州博物馆(Muzium Sabah)是马来西亚沙巴州的州立博物馆,坐落于该州首府亚庇的旧皇宫山(Bukit Istana Lama)上,占地17公顷(42英亩),成立于1965年。 9. 蝙蝠侠标志创始于1940年,是一个穿着类似蝙蝠斗篷的超级英雄的剪影,在超过70年的演变过程中,这个标志有过几十种不同版本。 10. 武当帮(Wu-Tang Clan)也译作武当派,成立于1991年,纽约史坦顿岛的美国嘻哈乐团(少数成员来自布鲁克林区),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嘻哈团体之一。最初由东海岸嘻哈歌手RZA,GZA,Ol&`&Dirty Bastard,Method Man,Raekwon,Ghostface Killah,Inspectah Deck,U-God和Masta Killa组成。 11. 《墓地尽头的阁楼》(Gravesend Attic)是童义欣于2015年6月在纽约纺织娘唱片发布的音乐专辑。 12. 《天涯海角》(Ultima Thule)是童义欣于2018年3月在纽约纺织娘唱片发布的音乐专辑。

54分钟
99+
3年前

Winnie Wu:是爱吗?数据时代的孤独、浪漫与悖论

在“卡壳”的第三期,我们很高兴邀请到一位自称正在“放长假”的研究者、艺术家、策展人,同时也是浸会大学电影学在读博士Winnie,和大家分享她对爱情的研究和感悟。作为一个艺术家,她的影像装置作品(In)visible Wounds(2018)捕捉到了计划生育下的亲密关系;而作为一个研究者,她更关注的是爱情在不同媒介中的表现。在她看来,爱情观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建构的结果,浪漫爱情充斥着悖论,并在算法的加速下变得遥不可及。要去回答“爱情是什么”这个问题,倒不如反过来提问:“什么不是呢?” 00:28 办公室情感故事和Labor of Love 04:24 关于从艺术转向理论研究 09:23 计划生育怎样影响了独生子女的感情观 20:08 爱情的定义 31:40 约会的历史 34:04 Bumble和历史的源渊 34:59 Lee Mackinnon对约会和爱情的观点 36:36 在约会软件中,人是游戏化的 37:44 约会软件对我们的爱情观造成了什么影响? 38:56 关于电影Her的讨论 40:54 使用软件的困境 44:37 约会软件的矛盾点 49:56 情感理论(Affect Theory) 53:13 人可以和Siri相爱吗 54:12 影视作品里爱情观的变化与趣事 57:45 浪漫爱情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01:10:05 一个小声明 Winnie Wu ,曾在加拿大修读艺术专业和纪录片专业,现在是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博士生。做过艺术家、策展人、新媒体编辑和老师。现居香港。 卡壳 :计划生育这种国家政策,是不是也在影响我们的爱情观? Winnie :当然有啊。首先,在我过往的情感经历里面,我认识和交往的人未必是独生子女。我在国外接触过的所有人里面,很多都不是在中国大陆长大,他们都会有兄弟姐妹。这也意味着他们生活有很大一部分的内容是跟兄弟姐妹有关的,经常会出现需要把一部分时间留给兄弟姐妹的情况。有时候,这会成为矛盾,因为我往往不能理解这种关系的重要性。我会觉得,兄弟姐妹们跟你年纪差不多,他就不能自己handle自己吗?但是对他们来说,这是生活的一部分,等于是你有一部分的时间,你需要留给家人,兄弟姐妹是和爸妈一样重要的人。 另外,是我的成长里面围绕着我的最多的一种情绪或者感受,就是无聊。如果用广东话说,就是“闷”。我小时候,尤其是放暑假的时候,我经常自己在家。当你是个小孩,你不可能总是和你爸妈一起玩,而总是想和同龄人一起玩。我爸妈是保护欲很强的那类父母,不太信任别人家小孩,也不希望我和同小区的孩子一起疯。所以有一次我就跟我妈妈说,我真的觉得很无聊就很闷。我妈妈就反驳我:你知道无聊是什么意思吗?你知道闷是什么意思吗?你都不知道你就在那里瞎说。她觉得你根本就是没有感受,你还没有可以认知这种情绪的能力。但实际上,那种百无聊赖的感觉,从你很小的时候就产生了。我会想,除了我们这样一代人之外,那些成长过程中有人陪伴的孩子,会这么早地感受到无聊吗? 之所以我觉得无聊,是因为大家很常用这个词,这件事似乎很稀松平常,但是往往很少有人能去思考无聊背后的意味。我可能在很小的时候就觉得无聊了,当你意识到周围只有你一个是小孩,其他人都是大人,甚至是长辈。这个时候你会比其他人更早地明白,无聊是一种什么样空洞的感觉。你对孤独的认知过于深刻。为什么单身你就不能闲着,而是要去dating,是因为你觉得孤独吗?可能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自己很孤独,但是诚实来讲,真的就是因为很孤独。我很早就感到孤独了,所以我一直想要逃离这种状态。对于我来说,逃离孤独就是找一个partner。那就是对我的爱情观的影响,很大的一个动机是为了从这种百无聊赖之中逃离出来。 之所以我觉得无聊,是因为大家很常用这个词,这个事情似乎很稀松平常,但是往往很少有人能去思考无聊背后的意味。我可能在很小的时候就觉得无聊了,当你意识到周围只有你一个是小孩,其他人都是大人,甚至是长辈。这个时候你会比其他人更早地明白无聊是一种什么样空洞的感觉,你对孤独的认知过于深刻。为什么你单身你就不能闲着而是要去dating,是因为你觉得孤独吗?可能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自己很孤独,但是诚实来讲,真的就是因为很孤独。我很早就感到孤独了,所以我一直想要逃离这种状态。对于我来说,逃离孤独就是找一个partner。那就是对我的爱情观的影响,很大的一个动机是为了从这种百无聊赖之中逃离出来。 卡壳 :你觉得Tinder所带来的这种爱情和约会软件出现以前的爱情有区别吗? Winnie :我觉得没有一个确定答案,有可能会改变,也有可能不会有改变。Lee Mackinnon的书是我读的比较多、比较细的。她是艺术家、策展人,也在伦敦艺术大学教书。她写了好几篇关于爱情和算法的论文。她其中有一个观点:人在玩Tinder的时候就是在玩游戏,不是说那种象征性的游戏(metaphorical game),而是literally它的确就是一个游戏(game)。你玩Tinder的时候,你配对了,配对了之后,就要聊天,聊天了之后你就去决定要不要去跟他见面,这种步骤性就很像游戏通关。Mackinnon认为这种五十五十的机率,也就是说你可以选择和对方出不出去,同时你又可以跟别人配对,和不同的人玩这个游戏。她把这种机遇性叫做游戏化(gamification),这种游戏化不像流行曲里的“我不想再玩这个爱情游戏”,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手机游戏的那种操作方式。 还是说回我的同事妹妹,她研究了一个游戏平台叫橙光游戏,橙光游戏是一类虚拟恋爱互动类游戏。橙光游戏是作者预设的,所以你的结果可能性不会有太多,取决于作者用心地做了多少种可能性。实际上Tinder在现实生活里就很像一个虚拟互动爱情游戏,但是没有人给你预设的结果,它的不确定性更强。Mackinnon更倾向于去相信一种,可能人们还没有见过的,由科技所主导的一种爱情模式。 音频中涉及的资料及概念 1. Labor of Love: The Invention of Dating是莫伊拉·韦格尔(Moira Weigel)撰写的一本关于现代美国约会历史的跨领域研究书目。 2. 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在社会科学中或又称为量化研究,指的是采用统计、数学或计算技术等方法来对社会现象进行系统性的经验考察。 3. 情感理论(Affect Theory)是一种探讨组织化情感的理论,有时候会交替探讨情绪、主观经验感受,并探讨并其在生理、社会、人际关系以及内化表现形式的不同型态与分类。 4. Bumble是惠特尼·沃尔夫(Whitney Wolfe)于2014年创建的交友软件。它的官方宣传语是“Bumble的第一步是重新发明了约会游戏的规则。[...]在这里女士需要迈出第一步,有助于两性关系的平等。这个尊重彼此和友善的社群使线上交友变得更容易、更安全。” 5. 李·麦金农(Lee Mackinnon)是一位学者、艺术家、教育者和策展人,撰写过多篇关于爱情和女性视角的文章,其中一篇Love Machines and the Tinder Bot Bildungsroman可见https://www.e-flux.com/journal/74/59802/love-machines-and-the-tinder-bot-bildungsroman/ 6. 橙光游戏是一个网络阅读、互动平台,创作者们可以使用橙光制作工具制作自己的RPG游戏,大多为恋爱养成相关游戏。 7. 《这不是你,是算法》,载于《黑齿》杂志2021年1月7日,作者本杰明·伯曼(Benjamin Berman),其中详细分析了约会软件中的算法逻辑。 8. Cruel Optimism是学者Lauren Berlant在同名书籍中提到的理论,直译为“残酷的乐观主义”,其来源自1980年代美国自由资本主义下,人们在一边在面对勾勒出的美丽中产阶级幻想和现实中的差异。 9.《她》(Her)是一部2013年由斯派克·琼斯(Spike Jonze)导演的科幻爱情电影,讲述了在近未来影片主人公和人工智能系统Samantha相爱的故事。 10. 《随意芝加哥》(Easy)是Netflix(网飞)自2016年推出的系列浪漫短剧,其中有很多描绘都市人追寻浪漫爱情的多样化情节。 11. 齐泽克的观点原句为“We want to breathe safe sex, sexual encounters without the fall, without this fatal attachment, and I think this is the saddest thing here”,来源于他为 Progressive International做的一期访谈“Red Valentine's: Love & Revolution”。 主播 陈百超 片头曲 Guardian Angels by The Philosophers’ Club 插曲 Nomance by slodown 片尾曲 Vacant in the 21st Century by Matt Maltese

71分钟
99+
4年前

清明节特辑:青团、扫墓、乡村回忆,艺术怎样“叶落归根”?

清明是回到家乡的时节,对于中国人来说常常饱含着“叶落归根”的情绪。吃寒食、扫墓、乡野景致,与春季草长莺飞的环境相映成趣。乡村寄寓了我们怎样的回忆和浪漫想象?怎样用艺术谈论和展示乡村才是合适的?什么样的乡村艺术实践能够让我们感到亲切和有趣?今天,我们和艺术史背景的陈於建、黄洁华以及人类学背景的王婧思一起来聊一聊有关清明和乡村的遐思。 00:45 青团的味道 04:17 有关扫墓的记忆以及各地习俗 09:32 陈胄《长在亭子》与墓葬政策 10:58 科技介入传统习俗:线上扫墓 14:20 Wolfgang Steppe的“冥间超市” 15:41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Malangan”木雕 24:52 埃里克·侯麦的电影《双姝奇缘》 32:00 库哈斯在古根海姆的“乡村·未来”展览 35:50 艺术乡建的知识分子情怀与碧山计划 42:28 王婧思在羊磴艺术合作社的经历 53:48 羊磴艺术合作社的理念与持续性 59:38 理解乡村生活,寻求共识? 01:12:05 从乡村出发的艺术家个展“凉灯” 01:21:49 靳勒与石节子村 01:23:45 艺术乡建与日本“民艺运动”的关联 卡壳 :今天我们一边吃着青团一边聊天,大家不知道吃青团的时候有没有对口味的什么偏好? 黄洁华 :我以前是比较喜欢吃甜口的红豆沙,芝麻之类的,今年尝了一些新口味,马兰头香干、咸蛋黄肉松之类的,觉得都不错。 王婧思 :我奶奶家是在江苏,其实好像青团也是那边比较传统的一种食物,以前也是用来祭祖的,我基本上只吃过豆沙馅儿的,还有那种以前会有很小的没有馅的小青团,一口一个。别的馅儿我还没有吃过,今天尝尝洁华带来的咸蛋黄肉松还有马兰头馅的。 陈於建 :我其实知道青团是上学来北京之后的事情,南方同学带过来的青团,我就一下子爱上了。之前在清明节的时候,唯一指定的食品是煮鸡蛋,我爸妈提前煮了好多让我带到学校去吃。除了吃,它还可以玩,用彩笔画一些图案在鸡蛋上,感觉好像复活节彩蛋一样。 卡壳 :除了吃东西之外,不知道小时候有没有回家乡扫墓,或者是其他的一些活动的记忆? 陈於建 :我感觉清明节在我的记忆里就是小时候大家小学一起集体去扫墓,因为在我们村子里有一个陵园,这个陵园大多是给村子里故去的老人的存放骨灰用。不过,里面有一个墓碑特别高,有点像缩小版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面写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所以我们每年清明节就会老师带领大家一块去扫墓。 卡壳 :我有一种印象,是对我们这一代人,比如 90 后而言好像就是回家乡扫墓这个记忆比起学校组织的这种烈士陵园的扫墓,好像学校的集体记忆还要更加深刻一些。 黄洁华 :在我自己的老家,清明扫墓倒还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传统。去公墓烈士陵园,现在我记忆很淡薄。但是,两广传统的去乡下扫墓,就会带着酒、食物、烧纸钱。 卡壳 :我今天也在想,为什么我们会经常谈到清明的时候,就会想到乡村这个话题,因为除了小学课本,可能会念到清明时节雨纷纷,最后就是牧童遥指杏花村。但是其实这个联系可能确实也有一个,那就是传统上我们会有一个回到家乡去扫墓的这么习惯。如果在西方,墓碑常常是在教堂周围,是在居住的城市的中心,但是在中国一般来说都是在乡村,对于中国人来说,土地还有一种叶落归根的情绪在。 黄洁华 :对,我觉得其实清明节,它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它一方面是一个节气,也是跟我们祭祀民俗有关的节日。我之前看到好像清明节最早应该是1935年左右,是民国政府把它立为民族的扫墓日,当时也是面对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想要唤起大家对这种民族凝聚力。所以,可能节日总是饱含着很多层的含义。 卡壳 :对,提到有关乡村的话题,我就想起我最近看的一个电影是埃里克侯麦的一个电影,叫做《双姝奇缘》。它里面就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对比,它讲的是两个女孩的故事,一个是巴黎女孩米拉贝,她是比较理性,甚至看起来有一点阴郁,她到乡村里遇见了乡下女孩雷妮特。雷妮特是一个特别热情,淳朴的女孩,之后他们就互相诞生了好感,一起去巴黎上大学,雷妮特在巴黎遇到了很多事情,比如在餐厅被服务员歧视,但她还是觉得一定要把钱给老板,而巴黎女孩却带着他逃跑。后边这个电影里,产生了很多有关城里人和乡下人对于施舍和盗窃的不同看法的对比。 最后有一个情节很有意思。雷妮特会画画的,她画得非常好,但是城里女孩米拉贝看到它,就说你这个是超现实主义的,但她不知道超现实主义是什么,他也从来没有认识过达利或者玛格丽特这样的画家。但是他到了巴黎之后,因为没有钱,却想要留在城市里边,所以她就想找一些活干。但类似于教语言这一类的零活,都不能让她感兴趣,她只想去卖画。果然拿到画廊去,画廊老板一看就觉得非常好,但因为她不太会解释绘画的理念,所以城里女孩就叫她假装哑巴,以此来合谋来把价格抬高。 我觉得这个电影里非常微妙的一些探讨非常有意思,但与此同时,我也能感觉到侯麦对于乡下女孩的描绘有一些可能浪漫化的地方,比如说她特别慷慨、有艺术天分。 王婧思 :我在想两个关系,一个是可能城乡之间看上去比较对立的关系,可能他们并不一定真的存在,但是在很多作品里面其实被凸显出来。另一层是中西方的关系,西方的乡村可能更偏田园牧歌式,但是中国的农村问题其实是更复杂的,涉及到可能土地制度、政策、历史。 黄洁华 :里面可能也包含着他作为一个城市的文化有产阶级他对于农村作为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的想象。虽然法国也是一个发达国家,但是巴黎和外省的生活方式还是有非常大的差异,有的时候是一种文化资本的反差。 王婧思 :我觉得到这里我就想到,在中国近些年来很多艺术家或者艺术工作者,其实都在做自己的乡村实践。比较早也比较出名的,就是碧山计划。大概在2014年左右的时候,当时碧山计划的发起者之一欧宁还有哈佛博士周韵,他们曾经发起过一场很激烈的笔战。 陈於建 :放在每一个乡村艺术介入乡村的实践当中,知识分子和实践者的笔战都会有一些水花,都可以适用,因为你只要涉及到一个到乡村去的动作,就要涉及到他者的目光。但是我的总体的观点,是觉得对于行动者还是要宽容一点。欧宁虽然现在不再主导碧山项目了,但碧山依然在持续地作为乡村建设的样本发光发热。我觉得这个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持续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点。持续性,在我的理解中不仅仅是项目在乡村的绝对时间,它还意味着你在历史语境上要跟乡村的地方有一个连接,在广义的时间上也要有一个持续性。 王婧思 :我非常同意乡村实践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相比于 30 年代以梁漱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在进行乡村建设的运动实践,到了21世纪,现在我们在关注的是一种艺术家、艺术实践者在做的乡村建设,其实是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可以参考的方法的。 比如羊磴艺术合作社,实际上是川美焦兴涛老师发展发起的一个项目。羊磴是黔北很小的一个镇,当时我去镇上做了为期三到四天的一个观察,是一个驻地写作的项目。我印象当中整个镇其实就只有一条主街,羊磴艺术合作社在镇口那有一个自己建的房子。他们的方式最明显的,其实就是无目的性。 我觉得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个也回应咱们刚才说到的,比如说所谓的超现实主义艺术,是不是在乡村就绝对不存在,他如果创造出来,是不是就一定惊人?在这种原始社会里面,其实艺术已经相伴相生了,所以,重要的有可能是如果以艺术家的身份去介入这件事情,跟当地大家一起有共生或者协作的状态。 陈於建 :我补充一点关于羊磴艺术合作社的东西,我比较喜欢它的一点就是焦老师他在进行这个项目的时候,就已经有比较强的反思性,带着谨慎的态度。它在定义自己的这种自身定位的时候,用了几个“不是”去定义自己的这种行为:不是艺术采风,不是艺术下乡,也不是乡村建设。每一个“不是”都对应了很多同时存在的一些生态,他应该也是看到了这些不同生态各自有的弊端。所以他是一个比较被动触发的机制,如果村民愿意来,或者愿意做,我们就来做一点有趣的东西。 我觉得这个东西,对于人的精神来说是一个好事情,我们说城里人跟乡村人面临的状况是完全不同的,我们能理解他们的痛苦和难过吗?我觉得可能很难。但是作为人来讲,总有精神空虚的时候,城里人也有无聊的时候,乡下人也有,包括我父母,他们也有很委屈或者被事务性的工作压得很重的时候,心理上也会有烦恼,这个时候其实艺术的某些东西是可以成为一个出口的。这其中当然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不过我觉得这是一个很细微的、很有一点温柔的东西。 哈贝马斯曾经说过,我们在很多时候不是为了去寻求一种共识,或者寻求一种结果上的共识,而是为了在共识已经土崩瓦解的情况下,我们再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所体会到的一种异质性,就是我们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们体会到我们都想去自由地说话。

93分钟
99+
4年前

Saurabh Datta:以机械设计批判社会行为,何以有效?

在“卡壳”的第二期,我们有幸邀请到大众汽车集团亚洲未来中心的设计工艺副理Saurabh Datta,与我们聊一聊他的两件作品Chinese Whispers(2018)和Ears After All(2016),两件作品都是从对人类听觉行为的日常观察出发,再以机械模拟的工程计划。Datta的作品有着深厚的设计工艺底蕴,又结合了极为独到的社会批判。他认为,工程学上自足且流程上没有伪造成分的装置设计,才能真正切入现实现象和社会行为。 00:17 简介Saurabh Datta与他两件的作品(中文) 03:50 Chinese Whispers装置录音片段 04:43 Saurabh Datta自我简介教育与工作背景(英文) 08:47 有关automato.farm小组以及集体创作 12:32 有关设计师和艺术家身份的探讨 19:56 Chinese Whispers:一个传话游戏装置 20:59 有关工作中交流误差的思考 22:43 利用工程重现生活场景 26:49 社交软件截图和流言 30:04 Ear After All:墙上有耳 33:37 从AI学习模拟到作为存在的机器 37:46 有关机器能动性的探讨和例子 46:01 作品制作过程的规划与流程 49:38 童年对硬件的浪漫主义以及对非伪造的坚持 56:18 病毒生存:埃娃和弗朗哥·马蒂斯 的Biennale.py 57:54 !Mediengruppe Bitnik的《随机黑市买手》 01:00:31 人机的亲密:诺阿姆·托兰的《孤独人的物品》 01:02:55 对于噪音的理解 Saurabh Datta 的作品涉及自我观察到的行为和社会中的细微差别,它们常常与不同层次的技术使用和消费有关,再以雕塑或偏批判的方式将其进行沟通。 他是起源于中国上海的automato.farm小组的一员。 他也在中国北京的大众汽车集团亚洲未来中心担任设计工艺副理一职。 音频中涉及的资料及概念 1. Arduino电路板,是使用各种微处理器和控制器设计的一种电路板,配有一组数字和模拟I/O引脚,可以连接各种扩展板或面包板(屏蔽板)和其他电路。 2. Raspberry Pi“树莓派”,是只有信用卡大小的微型电脑,其系统基于Linux。 3. 埃娃和弗朗哥·马蒂斯(Eva & Franco Mattes)又称为0100101110101101.org,是常驻于纽约的意大利网络艺术二人小组。 4. Biennale.py是埃娃和弗朗哥·马蒂斯为第49届威尼斯双年展创造的一个电脑病毒。在开幕当晚释出后,它迅速传遍了世界。非物质的病毒会自我复制,当它进入计算机后,就会隐藏在那里,试图尽可能长时间地存活下去。 5. Omegle是一个免费的在线聊天网站,用户无需注册就可以与其他人进行社交。该服务将用户随机配对进行一对一聊天。这个网站是由来自佛蒙特州伯瑞特伯勒的18岁的Leif K-Brooks创建的,并于2009年3月25日推出。在推出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Omegle每天获得了大约15万的页面浏览量。 6. !Mediengruppe Bitnik是生活和工作在苏黎世/伦敦的当代艺术家,他们的实践从数字扩展到物理空间,经常有意地利用失控来挑战现有的结构和机制。 7. 《随机黑市买手》(Random Darknet Shopper)(2014 - 2016)是一个自动化的在线购物机器人,!Mediengruppe Bitnik为它提供每周$100比特币的预算。这个机器人每周会在深层网络购物一次,它会随机选择并购买一件商品,然后直接邮寄到展览空间。一旦物品到达,它们就会被打开并展示出来。 8. 诺阿姆·托兰(Noam Toran),出生于新墨西哥州的拉斯克鲁塞斯,生活和工作在荷兰鹿特丹。其作品反思记忆、抹去、神话、身份和叙事的基本力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其体现在档案、电影、文学和表演中。 9. 《孤独人的物品》(Object for Lonely Men)是诺阿姆·托兰创作于2001年的影片,讲述了一个男人设计并建造了一个托盘,它有凹槽,可以容纳人们与之互动的物品。这些物品包括一个酷似女主角的人头、一把枪、一顶帽子、一台电话、一份《先驱论坛报》、一双太阳镜、一个烟灰缸、一个方向盘、一个后视镜和一包Gitanes无滤嘴香烟。

65分钟
99+
4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