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去 EP53 | 融资过千万 & 33k star 的生姜 Iris

出海去孵化器

我们很高兴邀请到出海去老朋友、Batch5 孵化导师生姜 Iris。生姜是 AFFiNE Cofounder & ex-COO,荣登福布斯亚洲 30U30,累计参与融资超过 1000 万美元,4 年从种子轮到 Pre-A,产品开源后拿到超过 33k star,出海运营经验触达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冷启动和增长、Zero-paid 和 Paid Marketing 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这次直播,我们请生姜聊聊 4 年创业 pivot 的心路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对投资人的祛魅,创业之后为什么又去了一线大厂,以及在聊过了 100 多家 startups 之后总结的一些反常识的 common sense。此外,生姜还会聊一个特别的话题——Couple 创业的利与弊。 让我们在成为超级个体,打造「一人公司」的道路上一起踏浪,扬帆出海! ---- 本期播客探讨了独立开发者和小型团队的出海创业历程,以及在 AI 时代如何实现产品增长。生姜 Iris,AFFiNE 的创始人兼前 COO,分享了她四年创业的经验,包括从学术编辑器到生产力工具 AFFiNE 的转型过程。她强调了产品迭代的重要性,指出在找到产品市场匹配点(PMF)之前,多次调整方向(pivot)是正常的,关键在于围绕核心能力持续深耕。更重要的是,她分享了在与 150 多家 AI 创业公司接触后总结出的经验:成功的关键在于执行力,而非仅仅拥有一个好的点子。例如,她详细描述了 AFFiNE 开源发布时的精细化运营策略,以及如何在 Demo Day 上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吸引投资人的关注。 随后,讨论转向了融资策略,生姜强调要避免对赌协议,并建议创业者在特定领域展现出比投资人更高的专业认知,才能提高融资成功率。最后,播客还探讨了情侣创业的利弊,建议创业者在创业初期就明确股权分配、工作职责等关键问题,避免因恋爱关系影响公司发展。 Takeaways * AFFiNE 的成功并非源于一开始就拥有完美的商业模式,而是通过一年多的时间,多次迭代和调整(pivot),最终找到了产品市场匹配点 (PMF),并结合开源和出海战略实现了快速增长。 *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AFFiNE 从开源后积累了超过 3 万个 star,其出海运营经验覆盖了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 * 奇迹创坛 80% 的项目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都进行了方向调整 (pivot),这表明产品方向的调整在创业初期是十分正常的。 * 成功的营销活动,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其本质在于渠道和用户的精准匹配,以及高质量的内容设计,而非随机性。 * 在融资过程中,创业者需要在特定领域或场景下的认知水平显著高于投资人,才能说服投资人并提高融资成功率。 * 与投资人建立良好关系的关键在于以交朋友的心态进行沟通,并展现出在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独特见解,而非盲目追求融资。 * 对于小微团队而言,在 AI 时代,应优先关注注册到付费的转化率,宁可牺牲一部分用户来换取更高的营收,而非盲目追求用户规模。 * 情侣创业有利于分担创业压力和完成琐碎工作,但需要提前明确股权分配、工作职责和生活与工作的平衡,避免因恋爱脑而影响公司发展。 * 大厂注重用户体验,但独立开发者拥有更灵活的沟通方式和更强的个人品牌塑造能力,这是其竞争优势。 * 创业成功的关键在于执行力,能够耐得住寂寞,并坚持打磨产品细节,而非盲目追逐热点。 Outlines 00:05节目开场及嘉宾介绍 02:03生姜的创业经历:从学术编辑器到 AFFiNE 12:21创业经验总结与反思:Pivot 的策略和 Notion 的成功经验 16:07运营技巧与策略:精准匹配和高质量内容 21:37对投资人的看法与融资策略 31:00创业模式与融资建议:Bootstrapping 和对赌协议 40:05“出海去” 孵化器介绍及生姜离职原因 47:46大厂与创业公司的对比及成功策略 1:00:14反常识的常识与情侣创业的利弊 1:13:15情侣创业的经验分享与总结 Q & A 请生姜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职业和创业经历吧。 我从 2020 年到 2024 年进行了第一次创业,一开始做的是学术编辑器,先在国内市场运营,一年后转向 AFFiNE 项目。幸运的是,我们踩中了开源加出海的风口,从 2022 年 8 月开始积累开源运营和出海运营经验。AI 浪潮在 2024 年推动了出海市场的火热,2025 年开源也异常火爆。我的前男友精准预测了这两个赛道,让我提前两年积累了相关经验。因为之前踩了很多坑,我希望帮助更多创业者,尤其是在 AI 时代涌现的众多独立开发者和小团队。我聊过 150 多个 AI 创业公司,Pre-A 轮之前的问题基本都能解答,除了硬件和巨型智能项目。 这四年创业过程中有几个比较代表性的项目,请生姜给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创业过程中 pivot 是很正常的。我们第一轮融资来自奇迹创坛,据我观察,80% 的奇迹创坛项目都经历了 pivot,大约一年后才找到 PMF 方向。熬过第一年,才算真正开始创业。从拿到种子轮到天使轮,pivot 的过程很多。我们一开始对互联网一无所知,2020 年因为疫情和学业受阻,决定创业。最初的想法是做一个所见即所得的学术编辑器,因为我和前任都深受 Latex 排版之苦。但我们对前端后端一无所知,很快发现编辑器领域非常难,市面上开源编辑内核都不符合我们的标准。2021 年,Notion、Monday、ClickUp 成为百亿美金独角兽,我们决定 pivot,自己做一个开源编辑内核,并瞄准了巨大的生产力工具市场。我们最初做的是 Notion 替代品,但发现已有类似开源产品,于是我们结合白板功能,打造了文档和白板融合的差异化产品,并选择出海。2022 年 8 月上线后,我们成为全球首个打出这个概念的产品,迅速获得大量关注。 你对 pivot 的理解是什么?以及 AFFiNE 的 pivot 过程是如何的? pivot 不意味着随意尝试多个想法,而是沿着一条主线深耕。AFFiNE 始终专注于编辑器内核领域,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实力。团队成员都是资深的编辑器专家,汇集了全球最擅长编辑器内核的人才。虽然在其他方面踩过坑,但编辑器内核这条主线一直很稳。 所有的生产力工具都在讲故事,Notion、ClickUp、Lurk、Offend 都是如此。它们的核心是提供一个 all-in-one 的平台,让用户构建应用。我们和 Notion 团队交流过,故事不同,但实践路径不同,最终考验的是执行力和能否将产品迭代做到用户心坎上。 你那些在 demo day 上的灵机一动的小点子,是天生的吗?还是说后来总结出来的套路?对于初次创业者如何学习这些运营技巧? 我认为运营和市场营销的本质是渠道和用户的精准匹配,以及高质量的内容设计。所有成功的 campaign 都是精心设计的,比如 Minus 的营销案例,其物料、发布时间点、节奏、用户案例都是精心打磨的。线下活动的关键在于预测用户路径,就像 AFFiNE 开源时,我设计了用户路径,确保用户无论从哪个入口进入,都能回到 Github Readme 页面并关注我们。demo day 上,我用砸蛋和氢气球吸引眼球,设计了印有二维码的餐巾纸和水,以及独特的帆布袋,提高转化率。任何 campaign,线上线下,都要精细化准备,精准预设用户路径,才能提高转化率。我从小就有一些线下地推的天赋,比如在大学竞选学生会主席时,48 小时内拉到 800 多票,这与我现在的运营策略有共通之处。 你对投资人的看法是如何转变的?从一开始的高高在上到现在的看法? 在 AFFiNE 创业初期,我将投资人视为高高在上,主要负责一些文书工作。出来后,我主动与 40 多个投资人交流,发现可以和他们做朋友。他们并非无所不知,每天要接触大量项目,需要你展现在这个领域的专业性,甚至可以反过来 “给投资人上课”。只有在特定领域展现出比投资人更高的认知,才能获得融资。投资人也是打工人,他们也有金主爸爸,也要交作业,也要面临基金的管理周期和投资回报的压力。 你认为投资人身上的 “魅” 是什么?以及如何看待投资人的作用? 一开始,我觉得投资人高高在上,以获得投资为最高优先级。现在我更注重打造用户喜欢并买单的产品,而不是讨好 VC。当然,市面上也存在纯突击 VC 的模式,但那更像资本运作。投资人可以帮助创业公司在 PMF 后快速放大规模,但种子轮阶段,如果不想投入太多资金,可以选择一些有理想主义的早期投资机构。选择投资人就像选择伴侣,要三观相合。 拿投资要不要签对赌协议?以及如何看待对赌协议的风险? 我坚决反对签对赌协议,这不如直接贷款。对赌意味着投资方能力不足,需要通过对赌来规避风险。真正的美元 VC 通常不会签对赌协议。创业要考虑最坏的情况,但不要影响个人信用。有些钱可以不拿,宁可自己苦撑,也不要签对赌协议,让自己陷入困境。国内创业者一提到创业就想到融资,但海外有很多 Bootstrapper,他们依靠自身产品营销。AI 时代,小微团队更应关注早期变现,宁可牺牲部分用户,也要提高营收。对赌协议也反映了投资方自身能力的不足。 创业后你为什么又去了一线大厂工作? 我第一段创业招募了很多大厂员工,但管理不善,浪费了很多钱。我们缺乏大厂的体系和经验,难以分辨大厂员工话语的真假。大厂的福利待遇很好,但缺乏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缺乏视角。我庆幸先创业后进大厂,可以带着创业公司的视角去看待大厂的决策和执行流程。大厂注重用户,但决策路径慢,只做大规模项目,而小切口反而有更多机会。 你总结的 “反常识的常识” 有哪些? 好的点子并不难想,难的是执行力。我教过很多人同样的方法论,但真正执行下来的很少。很多创业者急于做 PR 和投流,但应该先提高注册到付费的转化率,再做大规模推广。创业需要做很多脏活累活,比如修 bug、用户访谈、精细化运营等。要耐得住寂寞,才能离成功更近。不要盲目追风,要找到垂直场景,服务好一小批用户,并满足他们的需求。要更快的变现,付费用户是最好的指标。 请谈谈你对情侣创业的利与弊的看法。 情侣创业的优势在于更容易找到靠谱的合伙人,可以分担压力,互相支持。但劣势在于公司人员可能难以区分一号位和二号位,容易将两人合二为一,影响决策。如果两人地位不对等,在业务方向和战略上可能难以达成一致,也可能因为顾及感情而无法坚持立场。股权分配和工作职责要白纸黑字写清楚,避免因为恋爱脑而吃亏。要公私分明,保护好自己。 情侣创业有哪些不可避免的弊端? 首先,团队成员可能难以区分情侣双方的角色,将两人合二为一。其次,如果双方地位不对等,在公司战略和业务方向上可能难以达成一致,甚至因为顾及感情而无法坚持自己的立场。最后,与投资人沟通时,需要智慧地处理两人关系的问题。 如何看待大厂与独立开发者的竞争关系? 大厂注重用户,但独立开发者更具个性和温度,可以与用户进行更直接、更个性化的交流。独立开发者拥有 ownership,这带来巨大的动力,而大厂员工很难拥有 ownership。大厂的流程繁琐,决策路径慢,只做大规模项目,小切口反而有更多机会。 ----

75分钟
99+
3个月前

出海去 EP52 | 00 后 Vincent@Bonjour! 数字卡片

出海去孵化器

我们很高兴邀请到一位非常帅气文艺长发的 00 后创业者、Bonjour! 的创始人 Vincent。02 年的他,之前做了三年半的产品经理,穿越了移动互联网的末法时代。现在是产品、设计、iOS 三合一的「全干工程师」,想要为文明留下些事物。在这次直播上,Vincent 将和大家聊聊为什么做 Bonjour 这个产品,为什么用微信小程序来承载和小程序平台的一些思考。作为杭州良渚开发者社群的代表人物,我们也会请 Vincent 分享他们的车库创业和良渚的方方面面。体验 Bonjour! 👉 #小程序://Bonjour/fQA9VW8eyQcCVvm 。 ---- 本期播客探讨了 00 后创业者 Vincent 及其产品 Bonjour 的开发历程和商业模式。Vincent 分享了他之前社交产品 LinkUp 失败的经验,归因于产品过于复杂且盈利模式不明确。 随后,他介绍了 Bonjour,一款以个人资料(profile)为核心的社交平台,旨在解决用户自我介绍和寻找同类人群的难题。 更重要的是,Vincent 分析了选择微信小程序作为载体的原因,以及他对于小程序平台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的思考,例如小程序在付费和用户获取方面的不足。 他还讨论了 Bonjour 的商业化策略,包括订阅、广告和企业认证等,并着重强调了建立用户信用体系的重要性,这与 LinkedIn 的模式类似,但更注重年轻化和创造力。 最后,Vincent 分享了他对良渚开发者社区的看法,认为其低成本和强社群氛围对独立开发者具有巨大价值,并展望了未来良渚社区的发展潜力。 Takeaways * Vincent 的产品 Bonjour,最初以用户个人资料 (profile) 为切入点,而非直接构建完整的社交平台,避免了早期社交平台项目 LinkUp 因过于复杂而失败的困境。 * Bonjour 选择微信小程序作为载体,降低了用户使用门槛,减少了 App Store 下载和注册登录两步,从而降低了用户流失率。 * Vincent 认为,构建个人信用体系是 Bonjour 未来重要的商业化方向,通过用户之间的连接和评价,建立类似 LinkedIn 的信用背书机制。 * Bonjour 的卡片是其线下品牌和文化建设的入口,将线下流量导向线上平台,形成闭环,而非单纯的商业产品。 * Vincent 认为,做社交产品的人往往性格偏内向,并以张小龙为例,说明内向性格有助于洞察用户需求。 * Vincent 总结了开发 Bonjour 的三个原因:AI 的下场、00 后成为社会中心以及个体和小团队时代的到来。 * Vincent 认为,成功的社区 App 需要先找到 40 万高精准用户,再逐步扩圈。 * Bonjour 的商业化模式将参考 LinkedIn,采用订阅、广告和企业认证收费等方式。 * 良渚开发者社区的优势在于其低成本和自发形成的健康生态,为独立开发者提供抱团取暖和互相支持的氛围。 * Vincent 认为,针对 00 后用户的产品开发需注重 “好玩” 和 “反叛” 这两个关键标签,并需理解 00 后的消费习惯和心理。 Outlines 00:05节目介绍及嘉宾 Vincent 的背景介绍 04:01LinkUp 项目失败原因分析及 Bonjour 项目的起源 11:27Bonjour 产品介绍、用户需求验证及商业模式 20:07选择微信小程序作为载体及产品推广策略 34:05“出海去” 会员服务及良渚开发者社区介绍 43:06良渚社区的价值、00 后用户特点及产品冷启动策略 Q & A 你之前那个社交产品 LinkUp 是如何失败的?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LinkUp 与 Bonjour 现在的形态有点像,但它一开始就做成一个很重的社交平台,这是个大坑。它启动难,有信用成本,而且离钱很远。持续两个季度后,我们转向了 Bonjour。Bonjour 也是社交平台,但我们从 profile 切入,更轻量,用户更容易接受。 在做 LinkUp 之前,你是否验证过用户的需求?你是如何发现 LinkUp 不可行的? 其实需求是有的,我做了 30 到 50 次用户访谈,也包括我自己的需求。LinkUp 和 Bonjour 都是基于我自己的需求,因为我是一个很孤僻的人,想找到一个能让我找到同类,并展现自己的平台。但 LinkUp 失败的原因是现金流问题,社交平台离钱比较远,最好的切入口是做社区或 profile,通过社区收钱,再导流到平台或寻求融资。 一个想要做社交媒体的人,他的性格到底是偏内向还是偏外向? 我觉得其实会偏内向。像张小龙,他内心极其敏感,对人感知力很强,但他非常内向。因为他很内向,所以他能把握用户的很多点。我觉得做社交的真神就是张小龙。 之前的社交产品 LinkUp 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是资金还是推广的问题? 其实是因为 LinkUp 一直没有赚钱,没有资金流,团队崩溃了,最终团队解散。 Bonjour 的需求点是如何发现和定位的? 我发现自己很难做自我介绍,有羞耻感,又想告诉别人我是做什么的,以此获得聊天话题。我担心跟别人交流没话题的尴尬,所以想看看别人的 profile,或者让别人看我的 profile,以此产生话题。在陌生人交流中,最好是有一个人能主动创造话题,另一人接住。Bonjour 就是从这个简单的想法切入的。 在 Bonjour 中,你是否考虑过两个人都有 profile 后,会不会产生连接? 我观察了 Facebook 和 LinkedIn 的起家,他们最初都是做 profile,没有 feed 流。LinkedIn 是 profile 加行业分类,再做连接机制。我们也观察到三个趋势:AI 下场带来新机会;00 后进入社会,未来会成为社会中心;未来是个体和小团队的时代。这三个原因促使我们做了 Bonjour。 你觉得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能验证用户需求成功? 我觉得看到它我就知道它成功了。我们现在定了一个指标,只要有 40 万高精准用户活跃在平台上,它就应该起来了。我们的打法是找到一群精准的人,先把他们留住,再扩圈。 Bonjour 的商业化路径是如何考虑的?如何解决小团队资金不足的问题? Bonjour 的商业化分两方面:一是靠用户,我们对标 LinkedIn,但想做得更年轻、更有创造力,所以会做订阅、广告、企业认证收费和线索收费;二是融资。我们也考虑未来做一个个人信用查询的功能,类似基建,方便用户判断合作对象的可靠性。 Bonjour 的核心卖点是什么?如何体现人与人之间连接叠加信用度的属性? 我们认为未来信用是一个可行的卖点。现在有一些基建,比如加好友,合作后可以填写评价,让别人看到你的评价,判断你的可靠性。这会在一个月内的新版本中做得更完善。 为什么 Bonjour 选择微信小程序作为承载方式? 我一开始很讨厌小程序,但不得不做。因为华人市场几乎人人都有微信,小程序省去了从 App Store 搜索下载和登录注册两步,降低了用户 Onboarding 成本。我们的策略是先主推小程序,用户多了再转向 App。我们现在已经有 App 和 Web 版本,只是还没大力推广。 实体卡片在 Bonjour 中的定位是什么?它是主要商业模式还是营销手段? 卡片是线下品牌和文化的入口,是做品牌和文化营销的手段,把线下流量导到线上平台,形成闭环。它不是主要商业模式,而是补充线上 profile 的实体化,提高传播力。 你对小程序平台有哪些思考?建议大家是否都应该先用小程序承载产品? 小程序损失了 App Store 的红利,但因为我们做社区需要流量,所以选择了小程序。建议做工具类或精品 App 的开发者使用 App Store,因为编辑推荐流量很多,而且小程序不允许 iOS 做虚拟订阅,开发体验也差。我们已经脱离小程序环境开发了。未来会转向独立 App 或 WebApp。 Bonjour 的推广营销策略是什么? 我们主要做品牌,讲好故事,让用户觉得这是不一样的东西。我们认为这个时代没有壁垒,最好的方式是做品牌,让用户觉得使用产品的人很酷,很与众不同。我们通过写内容(小红书、Twitter 等)、线下活动(例如在 Let'sVision 放一台 Macintosh)来进行口碑传播。 良渚开发者社区对独立开发者最大的价值是什么? 良渚社区有两个好处:一是成本低,房租便宜;二是抱团取暖,不会感到孤独,可以互相交流、碰撞想法,互相支持,在低谷时互相帮助。 你认为针对 00 后开发产品与之前有什么区别?00 后有哪些显著特征? 00 后从小接触互联网,观念不受长辈影响,心智成熟快,有反叛精神,爱玩,不喜欢太正经的东西。他们喜欢新奇事物,容易形成口碑传播。他们的消费能力很强,但要打到他们的点上,例如二次元、盲盒等。 Bonjour 的冷启动是如何做的? 我们在 AdventureX hackathon 上上线,精准定位了目标用户,在活动中启动产品,利用活动参与者的口碑传播。 你对独立开发者或小微团队的建议是什么? 不要一开始就什么人都做,找到精准用户群体,先做小圈子里的 “大鱼”,再逐步扩圈。不要对第一个产品抱有太大期望,把它上线,它可以成为你认识更多人、获得资源的入场券。 良渚开发者社区的投资氛围如何? 良渚现在主要是一个居住地,大家聚集在一起,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爱好者和专业团队都有。投资渠道还没正式建立,但通过活动认识了一些投资人。 ----

62分钟
99+
3个月前

出海去 EP51 | AI 出海创业者 & 赛博岛屿主播 - 明皓 Arya

出海去孵化器

我们很高兴与「赛博岛屿」播客主播明皓 Arya 一起联名直播。明皓是 CreateWise AI 的创始人,前 TikTok 产品经理,这次联名直播,明皓将与我们分享做过的或成功或失败的产品实操经验,探讨如何寻找和验证用户需求,解析如何进行海外用户访谈,还会聊聊在小红书上运营的方法和策略。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直播明皓也将作为特别的联席主持,畅聊出海去孵化器自身和会员社区的发展历程,独立开发者经常面临的一些困惑苦恼和我们的见解建议。 让我们在成为超级个体,打造「一人公司」的道路上一起踏浪,扬帆出海! ---- 本期播客邀请赛博岛屿主播明皓 Arya 与出海去孵化器团队共同探讨独立开发者在国内外运营产品和获取用户需求的经验。节目首先分析了一个直播工具失败案例,指出国内直播生态的限制;随后分享了两个成功的 AI 写作工具案例,强调了挖掘下沉市场需求的重要性以及用户访谈的重要性。最后,讨论了国内外用户访谈的差异,以及如何利用小红书等平台进行产品推广和社群运营,并给出了具体的运营策略建议,例如 532 原则(50% 干货,30% 个人见解,20% 个人生活)。 通过分享成功与失败案例,节目为独立开发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可操作的建议。 Takeaways * 国内直播平台生态不鼓励站外直播产品,导致独立开发者难以在该领域竞争,而海外直播生态则更为开放。 * 一款针对小红书创作者的 AI 写作工具,因其简化了小红书文案创作流程,满足了大量用户的需求,获得了成功,证明了垂直细分市场的巨大潜力。 * 开发者应避免 “知识诅咒”,关注下沉市场,为非专业用户开发产品,市场空间更大。 * 国内用户访谈难度高于国外用户,国内用户存在防备心理,而国外用户更开放和热情。 * 通过分析竞品,发现其产品质量较差但流量尚可,可借鉴其已验证的需求,并打造更优质的产品,从而占据市场份额。 * 小红书运营中,功能号应发布实用性强的攻略、集合、教程等内容,并巧妙地植入产品,避免过度营销;IP 号则需注重真实性和互动性,通过直播增强真实感。 * 出海去孵化器通过付费社区模式,提升社群质量,并提供增值服务,如实战课程、内部分享会等,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 独立开发者容易面临倦怠,建议通过短暂休息、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缓解压力,并保持持续创作,以保持动力。 * AI 时代,开发者应积极拥抱变化,将至少一半时间用于学习设计、产品、内容创作等非代码相关技能,以提升自身竞争力。 Outlines 01:06节目开场及嘉宾介绍 04:17直播产品失败案例分析 10:50AI 写作产品成功案例及需求挖掘 17:31产品选品方向及用户调研方法 22:27国内外用户访谈经验对比 29:08海外用户调研方法及平台选择 34:45小红书运营策略及技巧 44:24出海去孵化器运营经验分享及付费社区的价值 1:00:06独立开发者目标用户选择及应对 AI 发展 1:07:56独立开发者应对倦怠及未来发展趋势 Q & A Q: 本期播客讨论的主题是什么?两位主播分别是什么背景? A: 本期播客邀请了赛博岛屿播客主播明皓 Arya 与出海去孵化器进行联名直播。讨论主题围绕独立开发者,特别是出海产品开发的经验、用户访谈技巧、产品选择和运营策略,以及独立开发者面临的困境等方面展开。 Q: 明皓 Arya 分享了哪些国内用户访谈的经验和感受?与国外用户访谈有何不同? A: 明皓 Arya 提到,国内用户访谈较难,用户存在防备心理,尤其独立开发者更难撬动,需要付出更多成本(例如会员资格等)。而国外用户则更开放、热情直接,语言障碍也较小,他们更愿意主动交流并了解开发者的动机。 Q: 明皓 Arya 的第一个产品——一款直播工具——为什么失败了? A: 明皓 Arya 的直播工具旨在成为 OBS 的替代品,提供更便捷的直播体验。但它失败的原因在于忽视了国内直播平台的生态环境:国内平台不鼓励站外直播产品,限制推流地址申请,容易被封禁,导致用户无法顺利开播,最终产品体验失败。此外,直播链路过长,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用户体验,也导致产品未能成功。 Q: 明皓 Arya 的第二个产品——一款面向小红书创作者的 AI 写作工具——为什么成功了?其成功经验是什么? A: 这款 AI 写作工具成功的原因在于精准定位小红书创作者的垂直需求,并提供开箱即用的解决方案。许多新手创作者不会编写复杂的 prompt,该产品简化了流程,直接生成符合小红书风格的文案,满足了大量用户的需求。成功经验在于:避免知识诅咒,下沉市场有大量需求;专注于解决用户痛点,将复杂的技术转化为易用的结果。 Q: 明皓 Arya 如何寻找和验证用户需求?她分享了哪些关于选品方向的经验? A: 明皓 Arya 寻找用户需求的方法包括观察竞品、分析市场数据,以及直接与用户交流。她提到,即使自己并非目标用户,也能通过与用户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使用场景,从而克服自身局限性,开发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选品方面,她建议关注竞品,如果发现竞品做得不好但市场需求存在,则可以尝试开发更优质的产品。 Q: 明皓 Arya 的第三个产品——一款面试辅助工具——是如何找到市场机会的? A: 明皓 Arya 的第三个产品源于其伴侣的反馈:面试官在处理八股文式面试时感到痛苦。她发现市场上已有同类产品,但质量较低,这表明市场需求存在。因此,她开发了一款更优质的产品,成功验证了该细分领域的市场机会。这体现了一种 “蓝海” 思路:在细分领域寻找竞争对手做得不好的产品,并开发更优质的替代品。 Q: 明皓 Arya 如何看待国内外用户访谈的差异? A: 明皓 Arya 认为,与国外用户交流比国内更容易。国外用户更开放、热情,语言障碍较小,且对外国开发者更包容。而国内用户则存在防备心理,尤其独立开发者更难获得信任与合作。 Q: 出海去孵化器是如何运营的?其核心目标和服务是什么? A: 出海去孵化器最初由宇成和百顺在推特上发起,旨在为独立开发者提供一个社区,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海外市场拓展。核心服务包括付费社区、实战课程、内部分享会、孵化项目等,旨在帮助独立开发者解决营销和增长方面的难题,提供运营和增长中台支持。 Q: 出海去孵化器为什么选择付费社区模式?付费对社区运营有何影响? A: 出海去孵化器选择付费社区模式,是为了提升社区质量,并确保社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付费模式能够筛选出真正有需求的用户,提高用户参与度和互动质量,并提升社区的整体价值。付费也成为衡量社区运营质量的重要指标,续费率直接反映社区的价值和用户满意度。 Q: 出海去孵化器是如何进行社区增长的? A: 出海去孵化器目前主要依靠口碑和自然增长,但也在尝试其他增长方式,例如开展训练营、联系媒体渠道等,以提升社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Q: 对于独立开发者来说,在初期阶段,是应该优先获取中国用户还是外国用户? A: 这取决于产品类型。如果是面向海外市场的工具型产品,可以在小红书等国内平台获取一部分真实用户,并验证产品功能和需求。但如果是纯海外 2C 产品,则应优先在目标市场进行用户验证。小红书可以作为走向海外市场的第一步,积累经验,并逐步拓展到其他海外平台。 Q: 独立开发者如何应对倦怠(Burnout)? A: 百顺建议独立开发者在倦怠时,给自己两三天的休息时间,远离信息噪声,并通过个人兴趣爱好来调整心态。他以自己创作 AI 音乐的经历为例,说明通过其他创作活动可以有效缓解压力,并重新调整工作状态。 Q: AI 技术发展对独立开发者有何影响?独立开发者应该如何应对? A: AI 技术提高了开发效率,但同时也带来一定的冲击和挑战。宇成建议独立开发者拥抱变化,突破舒适圈,将至少一半的时间用于学习设计、产品、内容创作、营销等其他技能,与 AI 协作,而不是被 AI 取代。 Q: 明皓 Arya 如何评价小红书作为独立开发者运营平台的价值?她分享了哪些小红书运营技巧? A: 明皓 Arya 认为小红书用户群体广泛,适合独立开发者进行产品推广和用户获取。她建议开发者采用多账号策略,其中一个账号作为个人 IP 号,其他账号作为功能号,发布攻略、教程等高质量内容,并巧妙地融入产品信息,避免过度营销。她强调内容的真实性和互动性,并建议利用直播来提升账号的真实感和用户粘性。 Q: 明皓 Arya 如何快速判断一个人的 MBTI 类型?她根据本期播客嘉宾的言行,对宇成和辰丰的 MBTI 类型作出了何种判断? A: 明皓 Arya 称自己只需观察几分钟就能大致判断一个人的 MBTI 类型。她判断宇成的 MBTI 类型为 INTJ,辰丰的 MBTI 类型为 ENFJ,并得到了嘉宾本人的确认。

80分钟
99+
5个月前

出海去 EP50 | 互联网赛道下不了车的创业者 Cydiar

出海去孵化器

我们很高兴邀请到大家在推特上很熟悉的 Cydiar。Cydiar 有很多的标签,用他自己的话说,浪迹互联网20年,边创业边带娃,边做设计边做产品。不会带娃的奶爸不是好产品,不会讲段子的产品不是好设计师。作为聚合了多个大模型的 AI 对话产品 Juchats 的创始人,C 大跟大家聊聊 Juchats 诞生和发展的故事,聊聊去年的创业历程,也分享那些没赚到钱的产品。C 大也是一位能说 5 分钟脱口秀的男人,一起来听他讲一段。 让我们在成为超级个体,打造「一人公司」的道路上一起踏浪,扬帆出海! ---- 本期播客采访了 Juchats 创始人 Cydiar,主要围绕其创业历程和 Juchats 产品展开。访谈首先介绍了 Cydiar 的个人经历和对产品与工具的理解,之后深入探讨了 Juchats 的开发理念、设计细节以及对 Agent 技术的展望。Cydiar 分享了 Juchats 的命名由来、产品迭代过程中的挑战和经验,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规划,例如打造陪伴型 AI 和基于 Agent 的工作流自动化。最后,他还分享了对独立开发者的看法,强调产品价值和商业模式的重要性。 通过访谈,听众可以了解到一个优秀产品背后的设计理念和开发过程,以及对 AI 行业未来趋势的洞察。 Takeaways * Cydiar 将产品和工具区分开来,认为产品会不断生长新的需求并与用户磨合,而工具只需满足现有需求即可。 * Cydiar 认为 Juchats 的成功源于其对 AI 行业的理解、自身的产品理念以及对用户需求的深入思考,最终形成产品闭环。 * Cydiar 的 Juchats 产品在设计上注重细节,以像素为单位进行打磨,体现了其作为设计师出身的产品人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 Juchats 的名字是 Cydiar 随意想到并注册域名,之后通过与用户的互动和反馈不断完善,最终形成用户熟知的名称。 * Cydiar 团队在 Juchats 的开发中,经历了一年时间深耕底层架构,并最终转向以 Agent 为核心进行产品迭代。 * Cydiar 认为成功的产品能够深入了解用户,并通过细微的反馈让用户感受到产品的理解和关怀,Juchats 正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 Cydiar 将 Juchats 定位为陪伴型 AI,并通过细节设计,例如明暗模式切换的日落日出效果,来增强用户体验和产品情感连接。 * Cydiar 认为通用型 Agent 最终会被大模型所覆盖,而垂直型 Agent 将会占据比 SaaS 更大的市场份额,并改善企业办公和商业效率。 * Cydiar 认为未来的 Agent 将会通过自然语言进行控制和编排,实现更灵活高效的任务完成。 * Cydiar 建议独立开发者应该思考产品的商业平衡点,并通过 SEO、转化等手段来实现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Outlines 00:04产品与工具的差异以及 Cydiar 的自我介绍 06:43Cydiar 的创业历程和早期项目 11:55从打工者到创业者的转变 18:00Juchats 产品的命名和早期发展 21:57Juchats 产品的设计理念和用户反馈 31:33Juchats 的品牌和未来发展方向 41:07出海去孵化器会员介绍和对 Agent 的深入探讨 53:13对 Agent 的定义和未来发展趋势 1:04:30独立开发者生态和 Juchats 的未来规划 Q & A Q: Cydiar 如何区分产品和工具?他认为 Juchats 更偏向于哪一种? A: Cydiar 认为工具满足用户的现有需求即可,而产品则会不断生长出新的需求,并与用户磨合,不断迭代。他强调 Juchats 更注重产品属性,从满足自身需求出发,结合对 AI 行业的理解,不断迭代,最终目标是将其从一个简单的套壳产品,打造成一个更完善、更具用户粘性的产品。 Q: Cydiar 在创建 Juchats 产品的过程中,最看重的是什么?他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A: Cydiar 强调 Juchats 的设计理念是用户视角与产品人个性的结合。他首先注重产品自身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思考自己作为用户会如何使用该产品,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团队对 AI 行业的理解,不断完善产品细节,最终形成一个闭环。 这包括产品整体的设计、排版以及所有细节的权衡。他认为合格的产品必然融合了用户视角、产品人个性以及产品闭环这三个要素。 Q: Cydiar 将自己比作 “IE 浏览器”,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和职业经历? A: Cydiar 将自己比作 “IE 浏览器”,意在说明他兼具 “I 人” 和 “E 人” 的双重性格:一方面,他具有爱人的细致和耐心,注重产品细节;另一方面,他也有艺人的创造力和表现力,能将产品设计得独具特色。 他的职业经历也印证了这一点,他从视觉设计工作转向产品工作,并自学成才,展现出他在不同领域适应和学习的能力。 Q: Cydiar 之前的创业经历如何?他从这些经历中获得了哪些经验教训? A: Cydiar 经历过三次创业。第一次创业年轻气盛,缺乏经验;第二次创业虽然营收达到两千万,但团队价值被低估,沦为 PC support,让他深刻体会到团队价值的体现和自身价值的追求的重要性。 这些经历让他明白创业并非易事,需要稳固的资源、团队的凝聚力以及对自身价值的清晰认知。 他强调团队成员间的长期信任和共同愿景是成功的关键。 Q: Juchats 的名字是如何产生的?其最初的设计理念和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A: Juchats 的名字源于 Cydiar 在半夜三点多突发奇想,直接将 “Ju” 与 “Chat” 结合,并注册了域名。 最初,Juchats 只是一个简单的套壳产品,用于帮助用户充值 ChatGPT。 在第一个版本完成后,Cydiar 意识到 AI 赛道是一个契机,并开始投入更多精力,将 Juchats 打造成一个更完善的产品,不断根据用户反馈迭代,注重用户体验和产品细节。 Q: Cydiar 如何看待 Juchats 与其他同类产品的区别?他认为 Juchats 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A: Cydiar 认为 Juchats 与其他同类产品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对用户体验的重视。 他认为 Juchats 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工具,而是一个陪伴型的 AI 产品,注重用户情感体验,例如日落和日出的明暗切换效果。 Juchats 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底层架构的不断优化和对 agent 技术的深耕,而不是简单的 API 调用。 他认为 agent 的爆发式增长是未来的趋势,而 Juchats 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Q: Cydiar 如何定义 agent,以及他对于 Juchats 未来发展方向的规划是什么? A: Cydiar 认为 agent 的未来发展方向是 agent 独立和 agent 协作。 他希望将所有的工具和功能封装成独立的 agent,并通过自然语言进行控制和调用,实现灵活的 workflow 编排。 Juchats 未来将朝着陪伴型 AI 的方向发展,通过融合用户思维、意图拆解和记忆等功能,最终成为一个能够随时被唤醒,并提供即时服务的 bot。 Q: Cydiar 如何看待独立开发者在 AI 赛道上的机遇和挑战?他给独立开发者提出了哪些建议? A: Cydiar 认为独立开发者在 AI 赛道上拥有独特的优势,例如对产品细节的把控和对用户体验的重视。 然而,独立开发者也面临着商业模式的挑战,很多产品难以实现盈利。 他建议独立开发者应该深入思考产品的价值和商业平衡点,找到既能创造价值又能获得收益的模式,例如通过 SEO、自然增长等方式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转化率,并积极与用户沟通,了解用户需求。 他还鼓励独立开发者之间互相合作,共同发展。 Q: 直播中提到的出海去孵化器会员服务包含哪些权益? A: 出海去孵化器会员服务包含八项权益:1. 付费论坛访问权限;2. 内部微信群组;3. 实战课程;4. 知识库;5. 孵化项目申请;6. 会员专属分享会;7. 每周 building public 项目例会旁听;8. Product Hunt 助力。 会员还可以享受直播间的专属优惠价格。 Q: Cydiar 如何分析 OpenAI 的 deep research 产品背后的运作机制? A: Cydiar 认为 OpenAI 的 deep research 产品利用超级个体来测试其 agent 技术。 他推测该产品通过思维链不断地向用户提问,收集信息,然后将任务分解成多个子任务,由不同的 agent 并行处理,最终由一个主 agent 整合结果,并进行批判性反思,从而形成完整的报告。 这个过程解释了信息膨胀和收缩的现象。 Q: Cydiar 如何看待 agent 在执行任务时是否需要使用大型语言模型 (LM) 的问题? A: Cydiar 认为 agent 执行任务时,并非所有情况下都需要使用大型语言模型。 他解释说,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直接调用 API 接口来获取信息,而无需大型语言模型的介入。 然而,大型语言模型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用于处理自然语言输入,理解用户意图,并协调不同 agent 之间的协作。Agent 的优势在于其开放性和灵活性,可以根据任务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模型和工具。 Q: Cydiar 对 Juchats 的未来定位是什么? A: Cydiar 将 Juchats 定位为陪伴型 AI,而非单纯的工具。他强调了产品的情感化设计,例如明暗模式切换的日出日落效果,旨在拉近用户与产品之间的距离。 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将 agent 技术融入其中,使其成为一个能够随时被唤醒,并提供即时服务的 bot。

77分钟
99+
5个月前

出海去 EP49 | AI 如何赋能出海创业者,从 0 到 1 突围与增长 - Build on Trae

出海去孵化器

出海去孵化器联合中国首个 AI 原生集成开发环境 Trae 举行特别直播活动,我们一起聊聊 Trae 如何凭借 AI 编程助力开发者高效打造产品、推动出海创业者迭代产品。剖析全球 AI 产业态势,挖掘 “AI + 出海” 机遇,展现 AI 在多领域创新带来的市场切入点。探讨让 AI 产品走向全球的增长策略,拆解成功案例,探讨新技术的影响。 ---- 本期播客由出海去孵化器联合 Trae、稀土掘金、AI 编程社、WaytoAGI 等机构举办,主题围绕独立开发者出海、AI 编程应用及全球化发展展开。 播客首先介绍了 Trae AI 编程工具的功能,包括代码生成、调试和多模态能力,并演示了其便捷性,随后讨论了 AI 工具对开发者效率提升和成本节约的影响,以及 Build on Trae 计划如何帮助开发者获得流量扶持和市场曝光。 最后,嘉宾们分享了出海策略,例如利用 Product Hunt 平台推广产品,以及出海去孵化器的孵化模式,旨在帮助独立开发者更好地走向全球市场。 Takeaways * 使用 Trae AI 编程工具,一位加拿大开发者及其联合创始人仅用一个月时间开发出一款 AI 辅助 PPT 制作产品,并在 ProductHunt 上获得全球第四名,当天获得上千新用户和企业订单。 * 硅谷普遍认为,未来一到三年内将出现市值达十亿美元的 “一人独角兽公司”,AI 编程工具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 Trae AI 编程工具能够将前端开发效率提升三到四倍,后端开发效率提升二到三倍,并为技术团队节省三到四成的成本。 * Agent2.AI 利用数字人和虚拟机技术,为软件公司提供 AI 驱动的产品演示服务,解决了个人开发者和华人出海公司在海外客户演示方面的困境,并能同时与数百个客户进行演示。 * 在 AI 时代,一人公司或超级个体(AI+ 个人)的创业模式将成为高效的创业形态,并为经济活动和人力潜能的释放带来无限可能。 * 利用 AI 进行数据驱动的选品和市场切入,可以实现跨境电商的全流程自动化,降低选品和市场测试的风险和成本。 * ProductHunt 平台是独立开发者和小型团队推广产品,获取早期用户和订单的有效途径,通过社区投票和平台推荐,可以获得数百个新注册用户。 * 对于小微团队或独立开发者而言,产品上线后的营销推广比产品开发更具挑战性,需要关注用户信任的建立和持续的运营。 * 出海去孵化器提供从见习学习到深度陪跑的孵化模式,帮助独立开发者提升产品营销、品牌建设、社交媒体运营等方面的能力,最终实现产品全球化。 Outlines 00:04节目开场及嘉宾介绍 02:15出海去孵化器及其团队介绍 04:04Trae AI 编程工具演示及未来规划 15:00Trae 的优势及 Build on Trae 计划 24:00产品出海策略及 ProductHunt 平台 31:33AI 赋能下的出海创业机遇与挑战,以及 Agent2.ai 的介绍 1:03:00出海去孵化器项目介绍及未来规划 1:16:07针对小微团队的出海策略及市场分析 1:28:00总结与展望:一人独角兽的可能性 Q & A Q: 此次直播活动是由哪些机构联合举办的,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A: 此次直播活动是由出海去孵化器、Trae、稀土掘金、AI 编程社和 WaytoAGI 联合举办的 “Build on Trae” 特别直播活动。其主要目的是演示 Trae 的 AI 编程功能,探讨独立开发者出海、AI 编程应用、产品创新、全球化突围和技术破局等前沿话题,并促进参与机构之间的合作。 Q: 出海去孵化器的使命是什么? A: 出海去孵化器的使命是为全球首个一人独角兽公司构建基础设施,帮助发掘独立开发者和超级个体潜力,打造更多全球化一人公司。 Q: Trae 是什么,它与传统的代码编辑器(如 VS Code)有何不同? A: Trae 是一个强大的 AI IDE,它在 VS Code 的基础上整合了独有的 AI 编辑能力。不同于传统的代码编辑器,Trae 能够通过对话的方式帮助开发者更快地开发产品,并支持多种编程语言(如 React, Python, JavaScript)和多模态能力(例如,根据图片生成代码)。 Q: Gary 在直播中做了哪些演示?这些演示旨在说明什么? A: Gary 演示了如何使用 Trae 创建 landing page 和音乐播放器。他还展示了 Trae 如何通过对话理解需求、生成代码、进行 debug 和预览最终产品。这些演示旨在说明 Trae 如何简化开发流程,提高开发效率,并赋能开发者。 Q: Trae 目前的收费策略是什么?未来收费计划如何? A: 目前 Trae 是免费的,但未来会根据市场情况进行收费,以保证付费用户的服务体验。具体收费时间和价格尚未确定,但官方表示会在市场成熟后公布。 Q: Agent2.ai 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它如何与 Trae 互补? A: Agent2.ai 是一个帮助个人开发者和国内华人出海,解决在海外向客户做 demo presentation 困境的工具。它使用 AI 数字人,可以更有效地向美国客户展示产品,并允许客户进行 hands-on 体验。Agent2.ai 与 Trae 互补,Trae 用于快速开发 MVP,Agent2.ai 则用于更有效地展示和销售产品。 Q: 直播中提到了数据驱动的 AI 选品和市场切入点,这方面有哪些机遇和挑战? A: 数据驱动的 AI 选品可以帮助跨境电商公司更高效地选择产品,并进行市场测试。AI 可以 24 小时不间断地进行数据分析,并自动完成选品、上架等流程,降低了人力成本和风险。然而,挑战在于数据门槛和市场营销,需要建立用户信任,并进行有效的推广。 Q: 如何利用 Product Hunt 平台推广产品? A: Product Hunt 是一个发布新产品的平台,可以帮助开发者获得早期用户和反馈。要成功使用 Product Hunt,需要准备一个有效的 landing page、产品截图、demo 视频和一套简洁明了的宣传文案。提交产品后,需要积极参与投票和与用户的互动,以提高产品排名和曝光度。 Q: 出海去孵化器的新一轮孵化计划包含哪些内容? A: 出海去孵化器的新一轮孵化计划分为见习期、陪跑期和正式孵化期三个阶段。见习期主要学习独立开发出海的体系;陪跑期进行更深入的指导,例如市场验证、个人品牌打造、营销推广等;正式孵化期则会投入更多资源,并签署相关协议。 Q: 出海去孵化器提供哪些会员服务? A: 出海去孵化器的会员服务包括参与孵化计划、学习独立开发出海实战课(内容涵盖 AI 编程,使用 Trae 作为 IDE)、参与会员群组讨论、参加内部分享会和孵化例会等。 Q: 对于小微团队或独立开发者,选择哪些出海赛道更具优势? A: 对于小微团队,选择面向中小企业 (SMB) 的 B2B 产品或服务更具优势。这类市场机会多,付费意愿强,且竞争相对较小。 专注于垂直领域的应用,更容易找到目标客户,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Q: 为什么选择美国市场,特别是 2B SaaS 领域,对于中国开发者更有优势? A: 美国市场,尤其是 2B SaaS 领域,对于中国开发者来说,机会巨大。美国企业对高效工具的需求强烈,且单笔订单金额巨大,可以弥补中国市场竞争激烈、利润微薄的不足。 然而,挑战在于销售和营销,需要有效地与美国客户沟通,并建立信任关系。 Q: 出海去孵化器对未来 “一人独角兽” 公司有何展望? A: 出海去孵化器认为,随着 AI 技术的发展,未来将出现数以百万计的 “一人独角兽” 公司。这些公司将利用 AI 工具提高效率,并通过 AI 驱动的销售和营销策略拓展全球市场。 出海去孵化器希望通过提供软基建和平台化服务,支持这些小型创业者的发展。

98分钟
99+
5个月前

出海去 EP48 | 2024 年独立开发赚到 200 万的 James

出海去孵化器

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社区的老朋友 James。James 是一名全栈开发者,10 年的时间里都在全职上班。但是在去年,James 在上班之余,走上了独立开发的道路,并且在第一个项目上就达到 $25000 MRR,全年赚到超过 200 万人民币。James 在这个过程中秉持 Build in Public 的理念,在 Twitter 和小红书上分享了很多心得体会,在这场直播里 James 将全面回顾从第一天到现在的整个故事和心路历程,以及当时的一些思考和未来的规划。 在新的一年里,让我们在成为超级个体,打造「一人公司」的道路上一起踏浪,扬帆出海! ---- 本期访谈的核心主题是独立开发者如何高效赚钱,并挑战了程序员 “先做产品再推广” 的传统思维。访谈首先介绍了嘉宾 James 的成功经验,年收入超过 200 万人民币,然后深入探讨了更短路径的赚钱方法,例如从最终目标(例如年入百万)逆向推导,分解成可执行的步骤,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定价策略、用户获取和信任感建立等关键问题。James 强调,独立开发者应专注于高客单价,利用信息差和用户感知,并通过积极参与社区互动建立信任,避免低价竞争。 Takeaways * James,一位全栈开发者,在兼职独立开发一年半的时间里,通过第一个项目实现了超过 200 万人民币的年收入,其中月均收入超过 2 万美金。 * James 认为,程序员独立开发时,先做产品再做运营推广的路径较长,建议从最终目标(例如赚取 100 万人民币)逆向推导,分解成更小的可执行步骤,例如每周增加特定数量的粉丝并实现一定转化率。 * James 通过将目标收入拆解成更小的单元,例如每周目标粉丝数和转化率,并将其视为日常工作,最终在六个月内实现了预设的百万收入目标。 * James 的定价策略是动态的,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能力进行调整,例如东南亚地区价格为 8 美金,欧洲地区 8-12 美金才能实现转化。 * James 认为,程序员独立开发初期应采用高客单价策略,专注于服务少量高价值客户,而非追求低客单价的大规模用户增长。 * James 通过与用户建立信任感,例如提供 24 小时在线客服,并积极参与社区互动,提升了用户粘性和复购率,从而维持高客单价。 * James 强调,独立开发者应根据用户群体的需求调整产品和定价策略,并通过迭代升级产品功能来维持高价位,而非一味降价竞争。 * James 建议独立开发者在面对厌恶的运营工作时,应先亲身实践一段时间,积累经验后再考虑外包或寻求合作,避免盲目投入资源。 * James 分享了两个成功案例:一位徒弟通过持续的运营工作,在七个月后实现了月入五万人民币的收入;一位香港高中生通过线下推广和持续的线上运营,在短短几个月内获得了 30 万用户。 Outlines 00:04James 的独立开发之路与初期想法 03:05程序员创业的误区与最短路径 17:00定价策略与用户感知 24:29建立用户信任感与克服厌恶感 38:42独立开发的案例分析与成本考量 53:47产品理念、用户获取和市场选择 1:10:19产品启动策略、出海建议及用户触达 1:20:12产品开发策略、护城河构建与总结 Q & A 许多独立开发者认为应该先开发产品再进行运营和推广,你认为这种思维方式存在哪些误区?为什么程序员应该避免这种 “先做产品再卖” 的路径? 这种思维方式的问题在于路径过长,导致时间成本、资金成本和机会成本过高。如果目标是赚钱,那么不一定非要通过开发产品来实现。有很多例子表明,无需实际的 IT 产品也能赚钱。因此,应该思考更短的路径,例如直接获取业务或收入的部分。James 自己创业的经历就印证了这一点,先做产品再运营推广的模式战线拉得太长,效率低下。 如何将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例如赚取一百万人民币)分解成可执行的步骤?你之前是如何将这个目标分解并最终实现的? 可以采用逆向思维,从最终目标倒推。例如,赚取一百万,可以先确定客单价,然后计算需要多少付费用户,再根据转化率计算所需的用户量或流量。之后,可以将这个目标分解到每月、每周甚至每天,例如设定每周获取多少粉丝,并思考如何通过特定渠道(例如 Twitter)实现。 James 自己曾经在另一个群里立下 flag,要在上班之余赚到一百万,并通过这种分解方法在半年内实现了目标。 对于小团队而言,是选择一千个用户,每个用户客单价一百,还是一万个用户,每个用户客单价十,哪种模式更容易实现? 这取决于团队的属性和能力。James 自己选择的是高客单价模式,因为作为程序员出身,他的流量获取能力是短板。高客单价模式可以弥补流量不足的问题,只需要服务少量用户,但每个用户贡献的利润更高。 而如果团队擅长增长和运营,拥有强大的流量获取能力,则可以选择低客单价,大规模覆盖用户。 独立开发者开发的产品功能可能不强大,却定价较高,这是否是一个悖论?如何平衡产品功能和价格? 价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对用户的心理感知是动态的。一开始可以大胆定高价,利用信息差赚钱,因为用户可能更看重产品的知名度而不是功能本身。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用户会进行比价,这时需要考虑降价或提升产品功能来维持高价。 James 认为,可以通过产品迭代不断提升功能,并向用户讲清楚这个故事,从而维持高价。 如何让用户感受到的价格高于实际支付的价格?这与乔布斯发布 iPhone 时的策略有何异同? 这需要将产品的价值进行拆解,让用户感受到其价值远超实际价格。这与乔布斯发布 iPhone 时将手机、iPod 和移动网络终端的价值打包销售的策略类似。 James 在销售过程中也经常使用这种策略,例如在销售给 B 端用户时,将产品的不同功能和附加价值进行拆解,让用户感受到更高的价值。 这种策略在各种商业模式中都有应用,例如超市促销、理发店办卡等。 针对不同地区消费能力差异,如何制定差异化定价策略?你之前是如何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消费能力调整产品价格的? 可以根据不同国家的 IP 地址进行差异化定价,根据投放数据和转化率来调整价格。James 自己就针对东南亚和欧洲地区进行了价格调整,发现东南亚地区价格需要大幅降低才能产生转化,而欧洲地区也需要较大幅度的降价才能获得转化。 这主要是因为不同地区消费能力差异较大,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价格以提高销售额。 如何有效地应对独立开发者在运营过程中遇到的枯燥和厌恶的任务?是坚持完成还是寻求外部帮助? 只有两个选择:坚持完成或寻求外部帮助。坚持完成需要良好的心态和持续练习,即使是寻求外部帮助,也需要了解运营的相关知识,以便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协作。 James 建议先尝试坚持一段时间,积累经验,再考虑寻求外部帮助,这样才能更好地评估和管理外包工作。 如何在用户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建立信任感和依赖感? 最重要的就是提供优质的客服服务,最好亲自处理。 这不仅能及时获取用户反馈和需求,更能建立用户信任感和亲近感。 James 强调,在初期,他几乎 24 小时在线回复用户消息,与用户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这成为其产品的重要资产。 如何帮助用户在使用产品一段时间后对价格变得不敏感? 亲自提供客服服务是关键。通过与用户的直接互动和及时回应,建立信任感和亲近感,让用户对价格变得不敏感。 对于独立开发者而言,哪些广告渠道比较有效?你的经验是什么? 这取决于产品和目标用户。James 尝试过 Google、Reddit、Facebook 和 TikTok 等渠道,但只有 Google 广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他渠道都付出了学费。 他认为,Reddit 广告之所以没有效果,可能是因为他当时还不够擅长投放。 他建议根据产品特点选择合适的渠道,并不断学习和改进投放策略。 你的客户主要来自哪些地区?你如何看待社交媒体发布的内容与流量转化和成交之间的关系? James 的客户主要来自海外,几乎没有中国用户。他认为社交媒体发布的内容直接决定了吸引到的用户群体,而产品应该基于这些用户的需求来开发。 他强调,内容和产品之间应该形成闭环,先找到用户群体,再根据他们的需求开发产品。 从开始有想法到获得现金流,多久是可接受的时间范围?如何进行归因分析来判断项目的成功或失败? James 认为三个月是一个可接受的时间范围,但正反馈不一定是现金流,用户等待列表等数据也可以作为正反馈。 关键在于进行归因分析,判断正负反馈的原因,并据此调整策略。 如果问题出在自身,则需要改进;如果问题出在市场环境或赛道选择,则需要考虑更换方向。 你如何看待独立开发中 “护城河” 的概念?对于小微团队来说,什么样的因素可以构成有效的护城河? 对于小微团队来说,产品本身并非护城河,因为很容易被复制。真正的护城河是用户资产、SEO 优化和团队能力。 拥有忠实的用户群体,可以持续挖掘用户需求并进行产品迭代; 良好的 SEO 排名可以保证稳定的流量; 一个高效且适应变化的团队是持续发展的关键。 你从哪些渠道获取产品创意? James 主要从 Twitter、Indie Hacker、和小红书等平台获取产品创意。 他强调,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去阅读和观察,才能发现有价值的创意。 他以 Marc 作为例子,说明每天花大量时间在 Twitter 上的人更容易发现市场机会。 你的徒弟的收入是如何实现的?是通过单纯的粉丝变现还是其他途径? James 的徒弟最初尝试通过 Instagram 粉丝变现,但效果不佳。后来他转向跨境电商,并结合知识付费,最终实现了稳定的收入。 KOL FUN 产品是如何启动的?它是否具有参考意义? KOL FUN 产品启动主要依靠 James 已有的 Twitter 粉丝基础,用户购买更多的是出于对他的支持,而非产品本身的价值。 因此,KOL FUN 的启动方式不具有普遍的参考意义。 James 目前将 KOL FUN 作为 SEO 和红人营销的工具,来完善其产品策略。 独立开发者都应该选择出海市场吗?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有哪些区别? 这取决于个人的优势和资源。如果团队擅长流量运营,国内市场更容易获得流量;如果团队不擅长流量运营,海外市场的高汇率可以作为杠杆。 国内市场竞争激烈,获客成本高;海外市场竞争相对较小,但需要克服语言和文化差异等挑战。 在寻找早期用户和验证产品想法的过程中,有哪些有效的方法? Yu Cheng 以 Marc Lou 为例,说明持续发布高质量内容(例如每天 20-30 条推文)是获取早期用户的重要方法。 这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 James 补充说,寻找早期用户需要一个持续的反馈过程,并根据反馈不断调整策略。 对于独立开发者而言,是选择套壳开发还是重开发?如何定义 “套壳” 以及如何建立产品的护城河? 这取决于如何定义 “套壳”。从技术角度来看,大多数产品都是基于现有技术进行开发的,都可以被视为某种程度上的 “套壳”。 但 James 认为,他所做的并非简单的套壳,因为他服务的是海外客户,不存在国内 “套壳” 产品所面临的政策限制。 真正的护城河并非产品本身,而是用户资产、SEO 优化和团队能力。

92分钟
1k+
5个月前

出海去 EP47 | 不懂编程也能快速实现想法的 viggo

出海去孵化器

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社区的老朋友、推特上大家很熟悉的 viggo。viggo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从 UI 设计师成长为产品负责人,在腾讯工作数年,带领过多个千万下载量的项目,其后也合伙创业失败过。从去年开始,短短半年内,viggo 借助 AI 独立开发并上线超过 10 个产品,实现了多个项目的盈利。在这场直播中,viggo 将把 AI 驱动的开发经验倾囊分享,帮助大家在 AI 时代与 viggo 同样实现从 0 到 1 的突破,即使不懂编程的人也能快速实现自己的想法! 在新的一年里,让我们在成为超级个体,打造「一人公司」的道路上一起踏浪,扬帆出海! ---- 本期访谈邀请 Viggo 分享其利用 AI 独立开发产品的经验。访谈首先介绍了 Viggo 的背景和成就,随后深入探讨了其使用各种 AI 工具(如 ChatGPT、Claude、Cursor)的经验,以及如何克服不懂编程的限制,快速开发并上线多个盈利项目。Viggo 强调了产品前期规划和后期运营的重要性,并建议从小型项目入手,逐步迭代完善。最后,讨论了 AI 在产品设计、后端开发和推广运营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 AI 提高工作效率和个人品牌建设。 一个关键的建议是:在使用 AI 工具开发产品时,要清晰地规划产品文档,并充分利用现有的开源框架和第三方服务,降低开发难度。 Takeaways * Viggo,一位 UI 设计师转型产品负责人,在短短半年内利用 AI 独立开发并上线了超过 10 个产品,实现了多个项目的盈利。 * 使用 AI 工具开发产品,编写代码的时间仅占整体的六分之一,更多时间花费在前期准备、产品推广和运营上。 * Viggo 在开发过程中,主要使用 Cursor 结合 Claude 3.5 模型,并根据实际情况切换使用 ChatGPT、DeepSync 等其他 AI 工具。 * 一个简单的项目,例如 Mac 主题的官网,利用 AI 工具可以在两天内完成上线,并持续获得每月一百多美元的收入。 * 对于不懂编程的人来说,入门 AI 开发的关键在于掌握基础工具的使用,例如翻译工具、开发环境配置以及项目部署流程,而非单纯的代码编写。 * AI 在产品设计上的助力主要体现在利用现有的前端框架和组件库,例如 Tailwind CSS,并通过 AI 辅助调整样式和添加动效。 * 在处理 bug 时,可以尝试更换 AI 模型,调整实现方式,或者参考开源项目,并结合自身逻辑进行问题排查。 * 后期的产品维护主要包括功能添加、bug 修复以及推广运营,其中推广运营占据大量时间,需要持续投入。 * 对于后端开发,需要先明确项目需求,例如用户系统、数据存储和图片/视频存储,并选择合适的第三方服务或工具。 * 利用 AI 开发产品并分享开发过程,可以有效地进行个人品牌建设,从而提升产品推广效率,避免产品上线后无人问津的困境。 Outlines 01:03节目开场和嘉宾介绍 03:55Viggo 的 AI 工具使用经验 07:00AI 开发入门指南及产品类型选择 14:09开发环境配置及问题解决 18:19项目开发周期和快速上线策略 21:25项目盈利策略及推广方法 24:20Bug 修复和 AI 工具的局限性 31:20产品文档的重要性及后期维护策略 41:10AI 在产品设计和推广中的应用 1:03:40后端开发策略及课程总结 Q & A 如何定义一个项目 “跑通”,以及如何实现盈利? 一个项目 “跑通” 意味着上线并开始运营。盈利则取决于推广能力。个人推广可以探索 SEO、外链建设和联盟营销等渠道,这些渠道能快速反馈效果。但一些产品周期较长,SEO 和外链建设耗时较多。建议先完善产品,再逐步进行 SEO、运营和外联,如有时间,可进行联盟合作。 对于不懂编程的人来说,如何入门 AI 驱动产品开发? 入门并非必须会写代码,但需要了解一些代码结构,这可以通过向 AI 提问来学习。更重要的是前期准备,包括产品规划、工具选择、上线后的推广和运营。实际编码时间可能只占整体的六分之一。 需要掌握基础工具的使用,例如翻译工具、提升效率的软件和浏览器插件,以及开发环境的配置。项目初始化过程很简单,例如使用 Next.js,只需几步即可完成项目创建、代码提交和部署上线。 你在选择 AI 工具时,是如何进行比较和选择的? 最初使用 ChatGPT 进行一些简单的样式修改。之后比较了 Claude 和 GPT,发现 Claude 对代码的理解更好。最终选择 Cursor,因为它提高了效率。认为选择工具的关键在于是否顺手且能满足需求,不必尝试所有工具。 使用 AI 工具开发产品时,不同工具的优缺点以及模型选择? 宇成分享了他使用 Cursor、Windsurf 和 VSCode 插件的经验,认为 Cursor 最顺手,Claude 3.5 模型在没有特殊需求时适用性最好。Viggo 补充了他使用过 ChatGPT、Claude 和 DeepSeek 的经验,最终认为 Claude 最好。 他们都强调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模型。 从开始构思到产品上线,一个项目通常需要多长时间? 这取决于项目的复杂程度。可以将项目拆分成多个版本,先完成核心功能,再逐步完善。例如,一个 Mac 主题的项目,只用了两天时间就完成了上线,后续再完善细节和视觉设计。 建议先快速上线一个 MVP 版本,再根据用户反馈迭代。 如何让项目最终实现盈利? 盈利取决于推广能力。个人推广可以利用 SEO、外链建设和联盟营销等方式。许多产品需要长期运营,SEO 和外链建设耗时较长。建议先完善产品,再逐步进行推广和运营,并考虑联盟合作。 在开发过程中遇到 bug 时,如何有效解决?特别是对于不懂编程的人来说。 遇到 bug 时,可以尝试更换模型(例如从 Claude 3.5 换成 GPT),或者将问题提交给 ChatGPT 寻求帮助。如果仍然无法解决,可以尝试寻找其他实现方案,或者检查自身逻辑是否出现问题。 建议在开发前写好产品文档,清晰地描述需求,以便 AI 更好地理解并提供解决方案。 如何高效地处理后端开发,特别是对于缺乏后端经验的开发者? Viggo 建议首先明确项目是否需要后端,以及需要哪些功能(例如用户系统、数据存储、图片/视频存储)。 宇成建议在产品文档中定义 Prisma 或类似 ORM 的数据库结构,让 AI 了解数据库结构,从而生成更准确的后端代码。 如果完全没有思路,可以参考主流的收费或免费开源模板,并让 AI 生成技术报告来学习。 AI 在产品设计方面,特别是 UI 设计方面,能够提供哪些帮助? Viggo 表示他很少使用 AI 进行 UI 设计,主要利用现有的前端框架(如 Tailwind CSS)和组件库,并通过 AI 辅助调整样式。 他认为,对于简单的网站,可以直接使用现成的框架和组件,无需复杂的 UI 设计。 如果需要更精细的 UI 设计,可以后期再寻求专业设计师的帮助。 AI 生成的代码安全性如何? 宇成认为 AI 生成的代码通常比大多数人写的代码更安全,并建议使用代码扫描工具检查安全性问题。 Viggo 建议使用成熟的第三方服务,例如用户登录、数据库和存储服务,以提高安全性,并减少自行开发的风险。 在产品后期维护方面,AI 能提供哪些帮助? AI 可以辅助添加新功能和修复 bug。更重要的是,AI 可以辅助 SEO、外联建设和品牌推广等运营工作,这些是长期需要持续投入的。 当产品验证成功后,可以考虑外包部分维护工作。 如何利用 AI 提升个人品牌建设和产品推广? 分享使用 AI 开发产品的过程,进行 Building in Public,可以提升个人品牌影响力。 Viggo 建议挖掘高转化的关键词,优化网站和产品介绍,并进行联盟推广。 出海去孵化器课程中包含了关于 SEO、外联建设和产品增长的内容。 对于完全没有后端经验的开发者,如何利用 AI 进行后端开发? 需要先了解项目是否需要后端,以及需要哪些功能(例如用户系统、数据存储)。 然后,可以参考现有的后端框架和模板,并利用 AI 辅助生成代码。 重要的是要让 AI 了解整个项目的架构和需求,才能生成更准确和高效的代码。

71分钟
99+
6个月前

出海去 EP46 | 图图记账开发者张子恒

出海去孵化器

蛇年第一场视频号直播,我们很高兴邀请到社区的老朋友、图图记账开发者张子恒。“眼红但冷静看待别人的增长方法”,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子恒带领图图记账团队,探索了很多产品增长的推广手段,在真金白银的投入下,得到了很多失败的经验,最终也找到了适合图图记账的增长方法,我们一起聊聊子恒趟过的坑和对于推广增长的感悟。社媒增长启动后,图图记账也迎来了很大的曝光和安装量,子恒将会分享如何通过对产品付费引导的加强,攻破付费转化却不尽人意的问题。作为圈子内的知名开发者,子恒也会探讨 BiP 和个人品牌在产品宣发上的利弊权衡和经验教训。 在新的一年里,让我们在成为超级个体,打造「一人公司」的道路上一起踏浪,扬帆出海! ---- 本期访谈的核心是独立开发者张子恒分享其一年来图图记账 APP 的增长经验,特别是社媒营销策略。访谈首先回顾了 ASO、ASA 等传统推广方式的尝试及其局限性,随后重点介绍了通过抖音和小红书等平台的内容营销,特别是 “讲故事” 策略,以及如何加强付费引导来提升转化率的成功经验。张子恒强调,找到适合自身产品的增长方式至关重要,并建议独立开发者优先尝试低成本的社媒内容营销,例如在小红书上分享产品故事,提升用户粘性,最终实现可持续增长。 通过优化付费引导页,图图记账的付费转化率提升了一倍。 Takeaways * 图图记账在抖音上获得五六千万播放量,转化为五万多新增用户,付费转化率接近 7%。 * 通过在抖音上讲述产品半自动记账功能的便捷性(反差点),图图记账获得了显著的流量和用户增长。 * 将付费引导页添加到图图记账应用后,收入较之前翻倍。 * 对于工具类应用,小红书等平台上的内容营销策略更有效,其核心在于讲好产品故事,而非单纯展示功能。 * 独立开发者在社媒推广中,应优先选择成本低廉、可获取免费流量的平台,例如小红书和抖音。 * 针对不同平台,需要采用不同的推广策略,例如抖音更注重内容本身,而微博更看重粉丝数量。 * 将个人品牌与产品绑定,利大于弊,但需谨慎发言,避免因争议性言论影响产品形象。 * 对于小团队,应优先考虑产品运营和增长,而非过度追求产品性能的极致优化。 * 积极处理用户群中的负面反馈,并将其转化为提升用户信任度和产品改进的机会。 Outlines 00:04社媒推广策略:讲好故事的重要性 03:30图图记账的增长尝试与失败经验 12:27内容营销与不同平台策略 18:51抖音推广策略:利用产品亮点讲故事 24:17小红书推广经验及建议 30:56产品优化与运营的平衡 40:54数据驱动与内容营销的工程化 50:00付费引导策略及海外市场规划 1:02:13内容营销技巧、用户群运营及出海策略 Q & A 在过去一年中,你尝试了哪些用户增长方法,最终取得了什么成果? 我们尝试了 ASO、ASA、社媒营销、与网红博主合作、以及海外的 Facebook 和 Google 广告投放等多种方法。最终发现,ASO 和 ASA 在竞争激烈的记账赛道效果不佳,与 KOL 合作虽然有效,但并非所有产品都适用,效果与产品定价密切相关。最终我们主要依靠在抖音、小红书和 TikTok 上自主生产内容进行社媒营销,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为什么你认为投流广告并非最佳增长策略? 投流广告需要持续优化 ROI,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对于小团队而言,资金压力巨大。即使能打平甚至盈利,小规模投放对产品营收和增长的影响也不大,性价比不高。因此,我们几乎放弃了这种方法。 你认为哪些类型的 APP 更适合通过 ASO、ASA 或投流广告等方式进行推广? 这很难回答,因为影响因素很多,包括赛道、产品类型、定价、UI 和功能等。我有一个小众赛道的产品,虽然关键词排名很好,但在社媒上却难以推广,因为它比较有争议,也受到平台限制。 社媒推广的关键是什么?你的成功经验是什么? 社媒推广的关键在于讲好故事,无论是个人故事还是产品故事。小红书和抖音上成功的策略就是讲好一个独立开发者如何开发产品,解决用户痛点的故事。 我们图图记账的成功案例是通过抖音宣传半自动记账功能,这个功能让用户体验质变,引发了用户的兴趣。 你目前主要在哪些社媒平台进行推广,为什么选择这些平台? 我们目前主要在抖音和小红书(国内)以及 TikTok(海外)进行推广。抖音和 TikTok 的泛流量属性,更注重内容本身,算法会根据内容标签推荐给更多用户。小红书的用户价值高,付费能力强,但流量越来越难获取。 你是如何在抖音上进行内容营销的? 我们在抖音上主要宣传图图记账的半自动记账功能,这是一个让用户意想不到的便捷操作,解决了记账麻烦的痛点,从而引发用户兴趣。我们通过展示在各种场景下快速记账的流程,来讲述这个故事。 图图记账的快捷记账功能,是系统自带的还是需要用户自行配置? 我们最初提供的是快捷指令功能,但对普通用户来说配置难度较大。后来,我们把预设好的方法封装到图图记账中,用户只需下载并启用开关即可,大大简化了操作流程。 你对独立开发者在小红书上进行推广有什么建议? 我建议独立开发者都去尝试在小红书上推广,因为可以获得免费流量。关键是发布与产品相关的内容,并讲好故事。 如何平衡产品开发与社媒推广的时间分配? 独立开发者需要明确目标:是追求高品质产品还是追求快速回报。如果追求回报,则应将更多精力放在社媒推广和运营上,让更多人知道你的产品并愿意付费。 你认为个人品牌与产品品牌绑定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利大于弊,但需要谨慎。绑定个人品牌可以提升产品知名度,获得免费流量,但同时也需要谨慎发言,避免因个人言行影响产品形象,尤其是在国内社媒环境下。 你对图图记账的付费引导做了哪些改进,效果如何? 之前我们的付费引导很弱,导致流量转化率低。在一月份,我们增加了主动告知的引导页,向用户展示会员功能和权益,结果付费转化率翻倍。 你目前如何看待 ASO 的价值和作用? 我们现在只做 App Store 上截图和文案的优化,没有采用关键词买量等策略,因为性价比不高。将时间花在社媒推广上,效果更好。 你对图图记账未来的出海规划是什么? 我们计划针对海外市场开发一款更轻量级、本地化的产品,并主要通过社媒进行推广。 在内容营销中,你是如何将产品功能与用户场景结合的? 我们不直接介绍功能,而是通过场景化故事来展现产品功能的实用性,例如在小摊付钱后快速记账的场景,更容易引起用户的共鸣和兴趣。 如何处理用户群中出现的负面反馈? 积极处理,不要逃避。如果是产品问题,积极解决并给予用户情绪价值;如果是无理取闹,则直接处理,甚至踢出群组。真诚面对用户,并让用户感受到你的重视。 如何看待 “黑红” 现象在产品推广中的作用? 如果追求流量,黑红也是一种方式;但如果想长期发展,并以真实形象影响用户,则不推荐这种方式。长期来看,产品需要建立在用户信任的基础上。

76分钟
99+
6个月前

出海去 EP45 | 设计师妈妈副业美元淘金 - Li

出海去孵化器

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社区的老朋友 Li,Li 通过 build in public 的方式,短短数月就将副业转化成数千粉丝,成功打造 for startups 的订阅制设计服务 StudioSalt.co。我们将一起探讨 BiP 过程中的增长经验,聆听她从 designer 到 entrepreneur 的心路历程。Li 对于初创小团队,尤其是 AI 和 Web3 初创团队的设计有着深刻理解和洞察,我们一起聊聊对于初创团队的设计指导和最佳实践。 在新的一年里,让我们在成为超级个体,打造「一人公司」的道路上一起踏浪,扬帆出海! ---- 本期访谈节目邀请了设计师 Li,分享了她从设计师转型为创业者的经验,以及如何利用 Build in Public (BIP) 策略在短短几个月内积累上万粉丝并成功打造订阅制设计服务 StudioSalt。访谈涵盖了 Li 在 BIP 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学习资源(例如《Find Joy in Chaos》一书)、以及关键策略(例如积极参与社区互动、分享真实收益、展现设计价值)。Li 还分享了对于初创团队,特别是 AI 和 Web3 初创团队的设计指导和最佳实践,并建议开发者在寻找设计师合作时,应关注设计师在不同设计领域的专业能力、处理冲突的能力以及沟通效率。最后,Li 探讨了订阅制设计服务的优势和挑战,以及如何通过产品化设计服务来提升效率和扩大影响力。 一个关键的建议是:初创团队应优先关注产品市场匹配 (PMF),在获得付费用户后再投入更多资源到设计优化上。 Takeaways * 在 Twitter 等社交媒体上建立个人品牌,需要从建立关系和网络入手,而非一开始就试图强势推销自己。 * 对于服务型产品,特别是设计和软件服务,通过分享收入增长过程和经验,更容易引起潜在客户的共鸣和兴趣。 * 独立开发者在选择与设计师合作时,应关注设计师在不同设计领域(产品设计、营销设计等)的专长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 AI 设计工具可以辅助 Indie Hacker 快速生成初始设计稿,但专业设计师的审美判断和产品策略思考仍然不可替代。 * 对于初创团队,尤其是在 AI 和 Web3 领域,应重视品牌设计的实用性和多场景适用性,而非盲目追求所谓的 “Web3 风格”。 * 订阅制比小时计费更适合设计服务,但需要设定清晰的边界和服务范围,并根据客户需求灵活调整定价策略。 * 独立设计师可以通过产品化部分设计流程,例如创建可复用的设计模板,来提高效率并实现规模化。 * 在选择发展方向时,独立设计师需要权衡个人兴趣和市场需求,并根据自身优势选择合适的商业模式。 * 国内客户的沟通习惯和边界感可能对独立设计师的订阅制业务造成挑战,建议优先考虑海外市场。 * 成功的独立创业并非完全依赖于病毒式传播,更重要的是产品价值、市场定位和高效的执行力。 Outlines 00:51节目开场和嘉宾介绍 02:07嘉宾 Li 的自我介绍和背景 03:53Li 的 BIP 增长经验分享(初期阶段) 08:25Li 的 BIP 增长经验分享(突破阶段) 09:59BIP 策略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14:58BIP 带来的意外收获和网络扩展 16:51从设计师到创业者的转变和 StudioSalt 的现状 19:52Li 的 Newsletter 内容方向和读者反馈 20:07从独立设计师到创业者的心路历程 26:08独立开发者与设计师合作的建议 36:44AI 对设计行业的影响和未来趋势 40:02AI 设计工具在 Indie Hacker 中的应用和设计师的价值 43:37Web3 和 AI 初创团队在设计中常见的错误 52:55订阅制设计工作室的商业模式和挑战 1:00:06设计师对产品加持的量化方法和杠杆点 1:09:19关于 BIP 策略的进一步讨论和总结 1:15:05节目结束和总结 Q & A Q: 本次播客讨论的主题是什么?嘉宾 Li 的背景和成就如何? A: 本次播客讨论的是独立开发者,特别是设计师如何利用个人品牌建设 (BIP) 在社交媒体上获得增长,最终实现从设计师到创业者的转变。嘉宾 Li 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设计师,拥有十三年以上的设计经验,曾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并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和南部大学攻读研究生并任教。她创立了 StudioSalt,一个提供订阅制设计服务的公司,并通过 BuildPublic 的方式在几个月内积累了上万粉丝。 Q: Li 是如何在 Twitter 上建立个人品牌的?她最初的策略是什么,以及后来是如何调整的? A: Li 最初在 Twitter 上尝试模仿大号,发布简洁的、权威性的内容,但效果不佳。后来,她阅读了《Find Joy in Chaos》这本书,并参加了相关的课程,改变了策略。她开始积极地与其他用户互动,在别人的帖子下评论,并提供免费的设计建议和修改。她还采用了 “设计对比” 的策略,展示设计前后效果,最终吸引了一位客户并获得了第一笔收入。之后,她利用这一势头,逐步提高价格,并通过限量销售等方式保持关注度和增长。 Q: Li 认为哪些类型的产品或服务更适合 BIP 策略?哪些类型不太适合? A: Li 认为,线上产品或服务,例如软件、设计服务等,更适合 BIP 策略,因为它们更容易通过视觉化的方式在社交媒体上呈现。课程等内容型产品相对较难,因为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分享经验,并建立信任。DevHouse 等开发型服务也比较困难,因为其呈现方式不如设计或软件更新那么直观。 Q: Li 认为成功的 BIP 策略需要哪些关键要素? A: Li 认为成功的 BIP 策略需要以下几个要素:1. 内容必须具有视觉冲击力,直观易懂;2. 愿意分享收入和增长过程中的起伏,引发共鸣;3. 分享有价值的经验教训,让受众从中获益;4. 利用 “涟漪效应”,通过与其他用户的互动和分享,扩大影响力。 Q: Li 的 BIP 策略带来了哪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A: Li 的 BIP 策略让她结识了 Nick 等其他创业者和创始人,建立了长期的联系和合作关系,并获得了超出预期的影响力和客户。 这说明了 BIP 策略不仅仅是简单的自我推广,更重要的是建立人脉和合作关系。 Q: Li 是如何从独立设计师转变为创业者的?这个转变过程中,她面临了哪些挑战和机遇? A: Li 在生下第一个孩子后,决定将副业发展成正式的业务。她最初尝试兼职,但发现时间和精力有限,难以兼顾家庭和工作。之后,她开始接外包项目,但由于沟通问题和时间安排冲突,工作效率低下。最终,她意识到需要组建团队,并开始培养和招募设计师。这个过程中,她面临的挑战是时间管理、团队协作和业务拓展,但同时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Q: 如果独立开发者想与设计师合作,应该问设计师哪些关键问题? A: 独立开发者应该问设计师以下几个问题:1. 你更擅长哪种类型的设计(产品设计、营销设计等)?你的强项是什么?2. 描述你上次设计被批评时如何处理的?你如何与他人合作解决冲突? 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开发者评估设计师的专业能力、合作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Q: AI 技术对设计行业带来了哪些影响?设计师应该如何应对这些变化? A: AI 技术可以辅助设计师进行设计,提高效率,但并不能完全取代设计师。设计师需要学习如何利用 AI 工具,并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和判断力,才能在 AI 时代保持竞争力。关键在于,设计师需要能够判断 AI 生成的成果是否符合自身标准。 Q: Li 对 AI 设计工具在独立开发者中的应用有何看法? A: Li 认为,独立开发者应该充分利用 AI 设计工具来降低成本,但不能完全依赖 AI。在找到产品市场契合点 (PMF) 之前,可以先用 AI 工具生成初始设计稿;找到 PMF 之后,再寻求专业设计师进行优化和改进。设计就像为牛排调味,虽然核心是牛排本身,但好的设计能提升用户体验。 Q: Li 在为 Web3 和 AI 初创公司提供设计服务时,发现了哪些常见的错误? A: Li 发现 Web3 项目的设计中,很多创始人没有充分考虑品牌的通用性(versatility),导致 logo 等设计在不同场景下难以应用。在 AI 项目的设计中,很多 Chatbox 界面缺乏视觉吸引力,用户体验不够友好。 Q: Li 是如何看待订阅制设计服务的?这种商业模式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 A: Li 认为订阅制比按小时计费更有潜力,因为它更能体现设计师的高效率和价值。但订阅制也需要设定边界,避免客户过度依赖,并需要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调整服务内容和价格。她认为,对于产品设计而言,单纯的被动订阅制难以满足客户需求,需要更积极地参与到客户的决策过程中。 Q: 如何量化设计师对产品带来的价值?设计师的杠杆在哪里? A: 设计师对产品的价值可以通过用户参与度(engagement)、转化率(conversion)等指标来量化。设计师的杠杆在于将设计流程中的部分环节产品化,例如创建可复用的设计模板或工具,从而减少人工投入,扩大服务规模。 Q: Li 对个人品牌建设 (BIP) 的长期看法是什么?它在当前环境下是否仍然有效? A: Li 认为 BIP 仍然有效,但其作用可能有所改变。在过去,BIP 更容易带来病毒式传播,但现在由于 AI 技术的发展和竞争加剧,BIP 更像是在一个特定圈子内的互动,其效果与营收并不完全成正比。 闷声发财也是一种选择,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市场和受众,并拥有强大的执行力。

76分钟
99+
6个月前

出海去 EP44 | 将创业比做打牌一样的玄瞳

出海去孵化器

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社区的老朋友玄瞳,在多年的创业生涯中,玄瞳把这个过程比作打牌一样,关键不在于抽的牌如何,而是如何在创业中凑牌。玄瞳认为做得好的人和做得不好的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有没有把除了产品之外的方面也看成产品的一环,1000 美金 MRR 并不难,但需要掌握关于「追求胜率」的规律。我们会和玄瞳深度探讨他在创业中形成的知识框架,如何验证需求、如何增长、如何营销,以及最核心的「胜率」规律。在新的一年里,让我们在成为超级个体,打造「一人公司」的道路上一起踏浪,扬帆出海! ---- 这是一期访谈播客,主题是独立开发者如何提高创业成功率。访谈中,嘉宾玄瞳以 “打牌” 作比喻,阐述了创业过程中 “凑牌”(而非单纯 “摸牌”)的重要性,强调需将产品、定价、渠道三者结合考虑,并持续进行工程化增长(可持续、可重复的增长方式),例如持续投放广告以验证需求。玄瞳建议独立开发者应列出所有可行方案,专注于可持续的增长方式,并及时止损,避免在错误方向上投入过多时间和资源。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完整的商业体系,而非追求单次成功。 Takeaways * 将创业比作打牌,成功的关键在于 “凑牌”(整合资源、策略等),而非仅仅依赖初始的 “摸牌”(初始想法或资源)。 * 创业的核心是做生意,必须将产品、定价、渠道(流量)等要素综合考虑,并以货币化来衡量价值。 * 追求胜率的关键在于选择已被验证的需求,并将其应用于不同的场景,而非追求完全创新的产品。 * 工程化的增长(可持续和可重复)至关重要,应持续进行,直到无法继续为止,例如持续投放广告或内容创作。 * 及时止损,避免在错误方向上投入过多时间和资源,应根据实际反馈快速调整策略。 * 独立开发者应将用户增长视为产品的一部分,积极尝试各种增长手段,并持续优化。 * 即使产品初期存在缺陷,如果能获得用户的付费,则表明产品具备商业价值,应继续改进并迭代。 * 对于小微团队,应优先考虑能够快速验证需求和商业模式的策略,例如小规模的广告投放。 * 成功的关键在于对自身能力的清醒认知,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策略,避免盲目追求完美或创新。 * 要建立完整的商业漏斗模型,并优化每个环节,最终实现盈利,而不是只关注单一环节。 Outlines 00:04广告投放作为验证增长的有效手段 00:53节目介绍及嘉宾玄瞳的自我介绍 03:11创业如同打牌:注重 “凑牌” 而非 “摸牌” 07:50产品之外的因素同样重要 08:26职场思维与创业思维的差异 09:55职场经验对创业的影响及创业的本质 13:45商业的构成:商品与货币价值 15:04从兴趣爱好到商业模式的转变 17:06货币化验证的重要性及商业模式的构成 19:03创业如同开路边摊:选品、定价、流量 22:17将路边摊模型应用于软件产品 24:13体系化工作的重要性及案例分析 26:421000 美元 MRR 的实现难度及选品策略 29:14追求胜率:选品和增长策略 33:00工程化增长:可持续和可重复的增长手段 40:03及时止损和选择的重要性 41:03资源有限的小微团队如何高效利用资源 45:23尝试多长时间后应该放弃? 50:00嘉宾百顺的创业经验分享 52:40嘉宾波波的创业经验分享及对胜率的理解 56:03小微团队投广告的策略及漏斗模型 1:05:20无法货币化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1:08:35独立开发者的建议及总结 1:12:07结束语及课程推荐 Q & A 如何有效验证产品的可持续和可重复增长? 玄瞳认为投放广告是最高效的验证手段。因为人群和资源都是无限的,可以持续投放,并迅速得到结论。如果花钱都无法实现增长,则说明需求可能不足,需要及时调整方向。 创业过程中,除了产品本身,还有什么需要重视的方面? 玄瞳将创业比作打牌,关键在于 “凑牌”,而非仅仅关注初始的 “摸牌”(产品本身)。成功的创业者会将产品之外的方面,例如营销、推广、渠道选择等,都视为产品的一部分,并将其工程化、可持续化。 为什么有些人明明知道小红书流量很大,却做不好推广? 因为他们没有将小红书推广视为产品的一部分,而仅仅将其视为一项任务。成功的推广需要将推广过程本身视为一个产品,进行系统化、持续化的运营,而非简单的任务完成。 如何理解 “创业就是做生意” 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创业的本质是做生意,需要用货币来衡量产品的价值。如果一个产品无法用货币衡量其价值,则说明其出发点就有问题。创业者需要从做生意的角度出发,考虑产品的商业价值,而非仅仅关注产品本身的质量。 如何避免创业过程中常见的错误,例如只关注产品本身而忽略其他方面? 玄瞳建议将创业过程视为打牌,要考虑 “选品”(产品)、“定价”(价格策略)、“渠道”(推广渠道)这三张牌。 不要只关注产品质量(“摸牌”),而要将所有因素综合考虑(“凑牌”),才能提高成功的概率。 如何定义并实践 “工程化的增长”? 工程化的增长是指可持续和可重复的增长。 这意味着要选择那些可重复、可持续的增长手段,例如持续投放广告、定期发布高质量内容等,而不是依赖不可持续的方式,例如仅仅依靠朋友圈推广。 对于独立开发者而言,1000 美元 MRR 的目标难易程度如何? 玄瞳认为并非很难。他建议选择那些需求已被验证的产品,并将其应用于不同的场景中,例如将咖啡馆的模式应用于 CBD、写字楼或社区等不同场景。 这比创造一个全新的产品更容易获得成功。 如何提高创业的胜率? 提高胜率的关键在于选择,而非努力。 首先,选择已经被验证需求的产品,将其应用于新的场景;其次,将增长视为产品的一部分,持续进行工程化的增长,例如持续投放广告、持续内容创作等;最后,及时止损,不要在一个错误的方向上浪费过多时间和资源。 对于小微团队而言,如何在众多营销细节中选择最有效的策略,尤其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玄瞳指出没有标准答案,每个团队的情况都不同。 他建议列出所有可能的策略,然后选择那些自己能够深入研究并执行的策略。 如果发现某个策略无效,则应及时放弃,并尝试其他策略。 关键在于持续尝试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 尝试多长时间后应该放弃一个项目? 没有标准答案。 放弃的时机取决于对项目的深入程度和是否看到了积极的信号(例如货币化)。 如果已经竭尽全力,仍然没有看到积极的信号,则应该及时放弃。 但要记住,对于独立开发者而言,失败意味着没有收入,因此需要竭尽全力。 如何区分真正有效的商业信号和无效的反馈? 有效的商业信号是用户愿意为产品付费。 即使产品获得了很多好评,但如果没有实际的付费行为,则不能视为有效的商业信号。 建立付费墙是验证商业信号的最有效方法。 对于小微团队来说,投放广告是否过于冒险? 玄瞳认为,投放广告并非冒险,而是验证产品市场需求的有效手段。 小微团队可以根据自身预算,进行小规模的测试,快速验证产品的市场需求和盈利能力。 这比在错误的方向上投入大量时间和资源更有效率。 独立开发者在创业过程中应该具备哪些关键素质或心态? 独立开发者需要具备全面的商业理解,而非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接受建议并及时调整策略;需要具备合作精神,不要拒绝与他人合作。

73分钟
99+
7个月前

出海去 EP43 | 出海去小圆桌 2025 出海之路

出海去孵化器

2025 年第一场视频号直播,让我们一起回顾与展望。过去的 2024 年是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一年。在孵化与增长业务中,我们与众多优秀的独立开发者和一人公司实践者并肩同行,积累了宝贵的收获与经验,也为我们服务体系的迭代和优化提供了深刻的启发。展望全新的 2025 年,我们锁定了一些值得重点关注的发展方向。从独立开发者的成长支持到全新服务模式的探索,我们致力于为大家提供更加精准、务实和有价值的服务。同时,我们也希望与更多的超级个体建立联系,激发新的可能性。在这场直播中,我们分享过去一年中我们的关键成果与反思,并与大家探讨 2025 年的战略规划。在新的一年里,让我们在成为超级个体,打造「一人公司」的道路上一起踏浪,扬帆出海! ---- 这期播客回顾了 2024 年出海孵化器的成果与思考,并展望了 2025 年的发展方向。宇成分享了他对一人公司趋势、AI 工具发展的看法,强调从最初的 “培养大于筛选” 到认识到商业模式中 “筛选大于培养” 的转变。百顺则补充了跨境电商领域的新趋势,并讲述了自己从专注产品开发转向更加注重能力输出的经历。最后,他们讨论了 AI 在公司内部管理和内容创作中的应用,指出 2025 年出海孵化器将重点关注跨境电商和 AI 领域,并介绍了独立开发者的实战课程。听众可以深入了解独立开发者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 AI 赋能下商业模式的变化。 Takeaways * 跨境电商为小型创业团队提供了高不对称性的机会,其市场规模远大于开发小软件或插件,即使投入时间精力相同,最终结果也可能相差巨大。选择合适的赛道对创业成功至关重要。 * 对于独立开发者而言,最大的挑战在于将技术思维转变为商业思维,这比想象中困难得多,需要时间和契机,不能操之过急。 * AI 赋能虽然能提升效率,但缺乏商业洞见则无法发挥其作用,因此帮助独立开发者提升商业认知至关重要。 * 越来越多的非技术人员开始参与出海,他们将自身技能或创意包装成产品或服务,这展现了出海的新趋势和可能性。 * 构建 AI 友好的公司是未来趋势,公司运营应以 AI 为核心,而非以人为核心,利用 AI 提升效率和决策能力。 这需要将公司知识和信息以代码形式管理,方便 AI 访问和分析。 * 跨境电商领域存在大量未被满足的需求,独立开发者可以通过与行业专家合作,挖掘并满足这些需求,从而获得成功。 行业专家对市场的理解远比技术能力更重要。 * 独立开发者选择独立站而非亚马逊,是因为独立站更利于品牌建设,且运营模式与开发产品有共通之处,更符合独立开发者的优势。 * 对于想进入跨境电商领域的独立开发者,建议先以身入局,深入了解行业需求和痛点,再进行产品开发,这比单纯依靠技术能力更有效。 * AI 教育领域存在机遇与挑战,成功案例往往存在道德风险,而高质量的 AI 教育产品需要克服技术瓶颈和市场推广难题。 Outlines 00:04跨境电商的杠杆效应与小微创业团队机遇 01:06出海去孵化器播客介绍及 2024 年回顾 02:372024 年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及趋势展望:一人公司与 AI 工具发展 05:37AI 赋能与商业思维转变的挑战 07:08观念转变:筛选大于培养与技术到商业思维的转变 14:15孵化器模式调整与独立开发者心态转变 16:022024 年趋势:非技术人员加入出海浪潮及个人观念转变 20:28AI 在公司内部管理中的应用及 “Content as Code” 理念 27:53出海去孵化器 2025 年发展方向:跨境电商与 AI 31:34跨境电商的巨大潜力与小微创业团队的机遇 40:12非技术出身独立开发者的成功案例及经验分享 49:53课程介绍及跨境电商需求分析 1:00:02AI 教育领域的成功案例与挑战 Q & A Q: 为什么播客认为跨境电商对于小微创业团队而言是一个 “包高不对称性” 的机会? A: 播客认为,跨境电商流量巨大,能够为小微创业团队提供更大的杠杆,即使技术能力并非绝对优势,也能通过选择合适的赛道撬动更大的资源和市场规模。相比于开发小软件或插件,跨境电商的市场规模远大于前者,即使投入时间精力相同,最终的收益差距也可能达到一千倍甚至一万倍,这正是 “包高不对称性” 机会的体现。 Q: 出海去孵化器在 2024 年取得了哪些关键成果,以及这些成果对 2025 年的发展方向有何启发? A: 播客提到出海去孵化器在 2024 年与众多优秀的独立开发者和一人公司实践者并肩前行,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收获,这为其服务体系的迭代和优化提供了深刻的启发。这些经验和收获体现在对独立开发者成长支持以及全新服务模式的探索上,为 2025 年更加精准、务实和有价值的服务提供了方向。 Q: 播客中提到的 “一人公司” 趋势,其挑战和机遇分别是什么? A: 机遇在于 AI 工具的快速发展,例如强大的语言模型和自动化开发工具,极大降低了独立开发者的门槛,一人公司可以借助 AI 实现高效的工作和产出,未来发展潜力巨大。挑战在于商业模式的探索,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找到盈利点,以及如何应对快速变化的技术和市场环境,都需要独立开发者不断学习和适应。 此外,作为独立个体,资源相对有限,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也是一大挑战。 Q: 播客中多次提到 AI 对商业的影响,请问如何理解 AI 对缺乏商业洞见的独立开发者的赋能作用及局限性? A: 播客指出 AI 可以极大提升生产效率(“一到十或者一到一百的过程”),但对于缺乏商业洞见的开发者而言,AI 仅仅是工具,其赋能作用取决于开发者本身是否具备商业思维。 即使 AI 能力再强(“负能一千倍”),若开发者缺乏商业规划、用户触达能力及产品价值创造能力(“你是零”),AI 也无法发挥其最大效用。因此,帮助开发者补足商业知识和技能缺口(“补习一下这部分的这个短板”),才能真正实现 AI 的乘数效应(“乘以百乘以千”)。 Q: 播客中提到的 “筛选大于培养” 的观点,如何在商业模式与开发者培养之间取得平衡? A: 播客中提到,早期倾向于 “培养”,深入参与开发者各个方面,但这种模式商业逻辑上难以平衡,成本高且难以量化收益。而后转变为 “筛选”,优先选择更成熟或具备商业潜力的项目。这种转变并非完全放弃培养,而是寻求平衡点,在提供学习机会、帮助开发者提升(例如从 0 到 0.5)的同时,控制投入,避免过度消耗资源。这需要在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和对开发者社群的长期支持之间寻找平衡点,目前仍在探索中。 Q: 播客中提到独立开发者在年初和年末心态上有何不同?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A: 播客中提到,年初时对独立开发者的扶持模式是 “妈妈级”,深入到项目的每一个细节。年末时则调整了策略,因为这种模式在效率方面存在问题。同时,独立开发者自身心态也发生了变化,从年初的依赖性较强,到年末逐渐能够独立承担项目责任,将项目视为自己的事业,而不是简单的将所有工作都交给孵化器。这种变化源于独立开发者从公司体制走出来后,心态和责任感的转变,以及孵化器策略的调整。 Q: 播客中提到的独立开发者群体在 2024 年发生了哪些显著变化? A: 播客指出,年初时,目标群体主要为依靠自身技术技能开发产品盈利的程序员(独立开发者)。然而,年末观察到越来越多的非技术人员,甚至部分程序员,倾向于不直接使用代码开发,而是转向提供产品或服务、AI 辅助创作(音乐、图片)、Notion 模板等新方向,实现盈利。这体现了独立开发者群体从单纯的软件产品开发转向多元化商业模式的转变,衍生出更多新的赛道和方向。 其中,一位名为 “顿宇” 的参与者通过 Notion 模板获得了不错的营收,成为这一趋势的典型案例。 Q: 如何理解并实施 “content as code” 这一理念? A: “content as code” 是指将公司内部所有内容,包括输出内容、报告、会议记录等,都以代码形式提交到代码仓库中进行管理。 这包括利用 AI 工具总结会议内容并将其存储到 CRM 系统中,以便通过 AI 进行全局搜索和信息检索。 此方法的优势在于方便信息的查找和复用,并通过 AI 辅助进行项目管理和效率优化,即使是几个月前的信息,也能快速被 AI 检索并提供上下文关联,从而提升团队协作效率和决策质量。 Q: 播客中提到的 “出海去孵化器” 具体指什么?其战略意义何在? A: 播客中 “出海去孵化器” 指的是播客团队计划拓展跨境电商业务,将国内成熟的供应链和运营模式(SOP)与海外市场结合,尝试孵化一人运营的跨境电商公司。其战略意义在于:一、探索新的商业模式,突破传统独立开发的局限;二、利用国内优势资源,降低出海风险;三、验证在没有技术或设计背景的情况下,是否也能成功运营跨境电商业务的可行性。 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旨在寻求更广泛的商业成功路径。 Q: 访谈中多次提到 “行业专家” 的重要性,请问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A: 访谈中指出,独立开发者成功的关键在于同时具备行业专家和技术专家的双重角色。即使撇开技术能力,拥有对行业的深刻理解(行业专家)也能更容易取得成功,因为他们能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开发出真正有价值的产品。而对于纯技术人员而言,缺乏行业洞见是其发展的瓶颈,因此培养行业洞察力至关重要。此外,许多行业专家深藏于传统行业内部,难以被发现,如何找到并与他们对接,将他们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产品,是另一个关键点。 Q: 播客中多次提到独立站和亚马逊的区别,请问从独立开发者的角度来看,选择独立站而非亚马逊的优势是什么? A: 从播客内容来看,选择独立站而非亚马逊的主要优势在于:首先,独立站更利于构建自己的品牌,避免受平台规则限制;其次,独立站的运营模式与开发者的产品开发和运营模式更为相通,更容易上手;最后,独立站虽然初期获客较难,但长期来看更有利于打造个人品牌和长期发展,这与独立开发者追求自主性和长期价值的理念相符。播客中也提到,独立站的客户是自己的,而亚马逊的客户是亚马逊的,这体现了独立站对品牌自主权的掌控。 Q: AI 教育领域面临哪些主要的挑战和瓶颈? A: AI 教育领域面临诸多挑战,包括:1. 产品质量与用户喜好之间的差距: AI 生成内容的质量难以达到与人类创作内容相同的水准,难以满足儿童的审美和认知需求;2. 市场推广和销售的难度: 如何说服家长和学校购买 AI 教育产品,特别是如何突破 “付款方和使用者并非同一人” 的困境;3. 道德伦理问题: 例如利用 AI 技术帮助学生作弊,虽然商业上成功,却存在伦理争议。 此外,海外市场推广还面临着寻找决策者(decision maker)的难度,这需要强大的销售团队和策略。

67分钟
99+
7个月前

出海去 EP42 | 做小应用生意的赖嘉伟Gary

出海去孵化器

今天我们邀请到践行「新增驱动」理念的独立开发者赖嘉伟Gary,一起揭开新手做产品上来先写代码这个常见误区,以及如何通过「新增驱动」开发模式打破误区,实现产品的持续增长。我们也将深度讨论在进行广告投放时,独立开发者和小团队如何确保自身品类值得投放,如何构建广告系列和提高广告质量,并设定符合当前阶段的出价策略和转化目标。 ---- 本播客聚焦于独立开发者如何通过 “新增驱动” 开发模式实现产品的持续增长,并深入分析结合谷歌广告投放的策略。嘉伟首先阐述了 “新增驱动” 的概念,强调它与传统的开发推广模式的不同:在开始编写代码之前,要通过市场调研和用户反馈验证产品方向,并以新增用户数作为主要指标来引导开发。他建议新手开发者可以先借鉴优秀产品,然后根据用户反馈进行迭代和优化。最后,播客还讨论了谷歌广告投放的策略,包括如何评估产品的广告投放价值,设定合理的出价和转化目标,以及提升广告质量的方法。通过这些内容,独立开发者将能够更深刻理解产品增长的模式,并提高广告投放的效果。 Takeaways * 新增驱动开发模式: 抛弃传统 “先写代码” 的误区,以新增用户数为核心指标,驱动产品开发方向,优先获取用户反馈,再进行迭代开发,从而降低开发风险,提高产品市场适应性。 * 模仿而非原创: 对于新手开发者而言,模仿市场上成功的产品是一个低风险、快速验证产品方向的有效策略。 先复制,再创新。 * 收入公式与资源分配: 收入 = 新增用户 × 付费率 × 客单价 × 复购率。 早期阶段应优先投入资源到新增用户获取上,因为新增用户带来的反馈最直接,且增长潜力最大。 * 谷歌广告投放策略: 判断产品是否值得投放广告,需要调研其盈利能力,并参考同行数据;设定转化目标时,应先以注册用户为目标,积累足够数据后再转向付费转化;手动出价,逐步调整,持续优化广告系列和素材。 * 精细化运营与持续测试: 广告投放是一个持续测试和优化的过程,需要记录投放日志,定期分析数据,并根据结果调整投放策略,例如调整地区、人群、关键词等。 不要频繁调整,至少间隔一周观察数据。 * 价格策略与产品矩阵: 不要害怕低价策略,可以考虑构建产品矩阵,提供不同价位的产品,以满足不同用户需求,并优化整体利润率。 独立开发者应大胆定价,并充分考虑人力成本等因素。 * 持续学习与信息收集: 即使是与自身业务关系不大的广告,也可以多关注,从中学习广告素材、落地页的设计技巧,并发现新的商业机会。 卸载广告屏蔽插件,积极接触市场信息。 Outlines 00:04产品收入公式与新增用户驱动模式 04:10新增驱动开发模式详解及避坑指南 09:56新增驱动与收入的关联及早期策略 14:16新增驱动开发的实践方法:先获客后开发 17:58如何 “抄” 产品及市场选择策略 24:59技术难题解决及海外用户需求把握 33:05多语言策略及流量洼地分析,以及需求挖掘方法 40:55谷歌广告投放策略及优化技巧 53:18广告系列构建、广告质量提升及 ROI 分析 1:09:12团队建设、招聘信息及跨年直播预告 Q & A Q: “新增驱动开发” 模式与传统的 “先写代码” 开发模式有何根本区别,如何避免后者带来的误区? A: 传统开发模式通常是程序员先编写代码,再根据代码完善产品,容易陷入技术细节而忽略用户需求和市场反馈。而 “新增驱动开发” 模式则强调以新增用户为核心驱动,优先考虑如何获取更多用户,再根据用户反馈迭代产品,从而保证产品持续增长。它避免了 “先写代码” 模式中可能出现的资源浪费和方向偏差,更注重市场验证和快速迭代。通过关注新增用户数据,可以更有效地调整产品方向,并获得持续的正反馈。 Q: “新增驱动开发” 与传统的开发模式相比,其核心优势和避免的误区分别是什么? A: 新增驱动开发的核心优势在于它以用户增长(新增)为核心指标,引导产品开发方向,避免了传统开发模式中可能出现的闭门造车、脱离市场需求的情况。其避免的误区主要包括:1. 基于自身或少量用户需求进行开发,忽视市场调研;2. 高估产品能力,低估市场竞争;3. 缺乏明确的产品方向和用户定位。 通过关注新增数据,开发者可以获得持续的正反馈,并据此优化产品,最终提升注册率、使用率和付费率。 Q: 播客中提到的 “新增驱动开发模式” 的核心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它对独立开发者如此重要? A: 播客中 “新增驱动开发模式” 的核心在于将 “新增用户” 作为关键绩效指标(KPI),因为收入=新增用户 * 付费率 * 客单价 * 复购率。 在该公式中,付费率、客单价和复购率相对稳定,而新增用户可以通过运营手段和增长黑客策略成倍增长,直接影响最终收入。 对于独立开发者而言,这代表着他们可以通过专注于用户增长来实现快速发展,而无需在早期阶段过度关注那些难以迅速提升的指标。 Q: 如何理解并实践 “新增驱动开发” 模式? A: “新增驱动开发” 的核心在于先获客,后开发。 它与传统的先开发后推广模式不同,更强调根据市场需求和用户反馈进行迭代开发。 具体实践方法包括:预售产品收集用户反馈,利用谷歌趋势等工具寻找市场热点,快速开发轻量级产品 (例如 landing page) 占据 SEO 优势获取流量,再根据流量情况决定是否进行全功能开发或调整商业模式,例如投放广告等。 这种模式降低了开发风险,并能更有效地贴合市场需求。 Q: 如何在国内有效获取海外用户需求? A: 嘉伟在播客中提到,由于难以完全了解海外用户的本地化需求和文化属性,建议采取 “做工具” 的策略。通过开发提升效率的工具,降低用户成本,从而获得用户价值。 这比直接针对特定文化或习惯开发产品风险更低,也更易于拓展海外市场。 同时,建议多关注如谷歌扩展市场等平台,通过分析用户评价,了解用户痛点,从而挖掘需求,降低产品开发风险。 此外,选择合适的市场进行推广,例如选择竞争相对较小的市场先站稳脚跟,也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Q: 如何平衡现有网站的 SEO 优化和开发新网站所需要的新关键词挖掘? A: 这取决于你的资源分配。 如果你是一个人,需要考虑现有网站的运营是否得心应手,能否腾出手来做新项目。 两种选择:一是寻找合作伙伴或组建小型团队;二是暂时搁置现有项目,专注于新产品开发。 最终选择需根据具体情况判断,例如 AI 浪潮的兴起可能会促使团队调整产品方向。 这需要具体案例具体分析,核心在于资源的有效分配和对市场趋势的判断。 Q: 如何制定有效的谷歌广告投放策略,才能在控制成本的同时获得理想转化? A: 有效的谷歌广告投放策略需要循序渐进,首先要调研产品盈利能力,判断是否值得投放。 其次,应采用手动出价策略,从最低价位 (例如 0.01 美元) 开始测试,逐步调整至找到成本与转化率的平衡点。 关键在于设定正确的转化目标,初期应优先设定为 “注册”,收集足够的用户行为数据(至少 100 个付费事件)后,再调整为 “购买”。 通过追踪注册、提交、活跃、订单提交、支付等一系列事件,完善数据上报,帮助谷歌算法学习用户画像,提高广告投放精准度,从而降低成本并提升转化率。 最后,持续优化广告系列、广告质量和点击率,以达到最佳效果。 切记,广告投放并非立竿见影,需有耐心,前期可能需要亏损以积累数据,最终才能实现成本下降和转化率提升。 Q: 如何有效提高 Google 广告投放的 ROI? A: 根据播客内容,提高 Google 广告投放 ROI 的关键在于精细化运营和成本控制。首先,要根据用户搜索意图的不同,将广告系列分为需求词和竞品词两种,分别制定投放策略。其次,要持续监控投放效果,根据数据调整投放地区、人群和关键词,并记录投放日志以便追踪和优化。此外,挖掘一些竞争对手未投放但转化率高的长尾关键词,也能提高效率。 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客单价和定价策略,合理提高价格以弥补广告成本和人力成本,避免只追求 ROI 大于 1 而忽略整体利润。 最后,要持续测试和优化,不要频繁调整,并保持至少一周的观察周期,才能有效学习和改进。

73分钟
99+
7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