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导演魏瑛娟与导演陈宏一共同指导的新片《揭大欢喜》入围了第50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大银幕单元。本次专访主编Xavier与巴黎芝麻社成员Kim合作采访两位导演, 听他们讲述在这部电影剧本的研究与改编,角色的挑选打磨等过程中的细节考量。同时他们讨论个人生活与工作的平衡, 以及对台湾当地的一些社会议题的思考和在电影中的呈现。
本期节目中,导演李骏硕的新作«浊水漂流»在鹿特丹电影节大银幕单元举行了世界首映。这是一部聚焦社会边缘人群的故事片。影片集结了吴镇宇,谢君豪,李丽珍,朱柏康等实力派演员,叙事客观沉稳,人物鲜活生动,在电影节一众实验性视觉化的作品中,格外引人注目。我们有幸在媒体首映后第一时间采访到了导演。 他们是一班于深水埗天桥底下聚居的露宿者,有着充满江湖气的名字,辉哥,老爷,木仔,神婆......他们需要他们需要对抗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街头生活,对抗毒瘾和毫无精神寄托的生活,还要面对政府因为城市再发展而长期进行的扫荡清场。他们在义工的帮助下建起棚屋,一个城市中心另类的乌托邦,同时起诉政府,艰难维权的故事。 ▲《浊水漂流》剧照 对于一个90后年轻导演来说,第二部长片就着眼于如此深沉厚重的现实题材,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 出身性别问题研究,李骏硕从自己学生记者的经历中积累了大量和社会边缘人群相处的故事,清楚他们的生存现状与矛盾的现实。2012年,他见证过政府的清场,街友的对抗;同年,在变性人婚权案终审前,他和主人公W相识。这也成为了他的处女作«翠丝»与«浊水漂流»的灵感来源。 ▲《翠丝》剧照 在影片开始前,荧幕上出现了这样一段话: 当这群体在街上睡眠和住宿, 他们正公开展示其生存条件, 并印证在经济及政治领域缺乏的平等条件。 乍读起来,这段话像是一位社会学家精准的描述和评论。其实,这段话出自美国女性主义和后解构主义学者,朱迪斯巴特勒。李骏硕说,她在自己创作生涯中的影响,举足轻重,润物细无声:出身性别研究,理论发散到对于更广泛层面的边缘人群的关注,而后回归到社会哲学层面对公平和正义的讨论,在«浊水漂流»中,李骏硕通过流畅的叙事,统一于叙事现实的视听呈现,细腻的人物刻画,娴熟的群戏描写,成功地完成了这个过程。 ▲朱迪斯巴特勒 对于片名中“浊”的含义,李骏硕解释说,这源自于广东话中 “浊水” 与 “着水” 的谐音:着水而居的人们本身向往着富足而怡然自得的生活,但经济及政治领域缺乏的平等条件造成了资源分配的不均,对于或是误入歧途,或是一无所有的露宿者来说,匮乏的现实只能载他们一程浊水漂流。影片中段,辉哥和木仔坐在吊车上,观赏着夜幕下缓缓远离的城市繁华,“这么多楼,那样高,那样拥挤,小小的香港岛,如何塞得下这一切呢?” ▲《浊水漂流》剧照 电影中吴镇宇,谢君豪,李丽珍,朱柏康对于角色的刻画也是叙事成功的关键。我们丝毫看不出影帝影后们以往任何角色的影子。(也许要归功于预算有限的剧组简陋的设施帮助了演员们更好走进人物也未可知。)李骏硕并没有着过多的笔墨在于人物们的过去,对于观众来说,这更加促成了文本的成立:他们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此刻沉重的当下,是他们唯一拥有的东西,有些人想要苟且地紧紧抓住,而有些人宁愿放弃一切也要有尊严地活。他们在维护尊严面前做出的不同抉择,出自性格的迥然,也更源于一种无法逃避的宿命。直到影片片尾字幕升起,我们才明白现实的无情和英雄主义的无力。 ▲《浊水漂流》剧照 坦白说,在偏重实验性的鹿特丹遇到这种类型的电影,是一件挺意外的事,我们作为局外人,觉得这部电影更符合柏林电影节的气质。但身为新人导演,李骏硕却说,“既然他们选择了我,那就已经很好了,鹿特丹有鹿特丹的好,能和其他年轻作者交流,已经很有趣了。”他用他并不很灵光的国语表达,流露出与电影一样的接地气和坦然。接下来的创作,李骏硕还将目光放在现实题材上,已经写好的剧本聚焦内地妈妈在港产子的现象。虽然遇到了现实的阻力,但我们相信,在«浊水漂流»上映后可以预见的成功的推动下,他的下一步作品一定会很快和我们见面。 02:53 世界首映:线上的方式让我稍稍轻松了一些 03:33 片名来源:谐音广东话,“着水”而居有选择,“浊水”更虚妄 05:40 片头引用:性别研究解构主义学者的社会议题发言, 她在潜意识层面深刻影响了我的创作 07:17 影片灵感来自于学生记者时期的新闻故事 08:33 影片有独立主线,人物和事件来自不同现实的结合 09:17 «浊水漂流»和«翠丝»灵感和故事产生于同一时期 10:42 新片聚焦内地妈妈在港产子的社会事件, 但遇到了很大的创作阻力 12:21 和华丽卡司的合作过程:没有见过吴镇宇的剧组这么穷, 演员更贴近角色生活状态 14:08 大吊车桥段:一个诗意的Plan B,给予观众的一个浪漫的Break 16:01 一把大火的结局:固执维护尊严, 是意外的事件,也是强烈的宿命感, 17:30 当重叙事的故事片遇上实验性的鹿特丹:对新人导演来说,是一个有趣的跳脱
在本期节目中,导演张大磊携新片«蓝色列车»做客耐观影播客。这是一次坦诚,流畅,轻松,有趣的交谈。导演和主编Xavier,记者Nina交流了作品的创作故事和幕后趣闻,并从80后留学归国导演的身份出发,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对电影的认识。 提名第四届平遥国际影展藏龙单元最受欢迎影片,入围24届塔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马获奖作品八月之后的张大磊带着«蓝色列车»回到了人们的视野里:二十世纪末,在中俄边境小城哈巴罗夫斯克,出狱的昔日黑道人物被名为«蓝色列车»的童谣触动,被处在同样境遇的人们温暖,决意顺着关于旧爱的记忆,寻找那些已经丢失的时间。 上世纪70年代的俄罗斯电视银屏上,人偶动画电影短片《切布拉什卡》和《鳄鱼盖纳》风靡一时。切布是被装进了产自南国的橘子箱里送来,外形介于小熊与猴子之间的奇特小动物,设定上为“身份不明”;盖纳在动物园以当“鳄鱼”为业,每天从自己住的公寓来到动物园上班,到动物园的打烊时间为止都待在自己的围栏里,是只正义感强烈,个性温和却孤单的鳄鱼。擅长演奏俄式手风琴与唱歌,跟切布是好朋友。切布一直在为了寻找自我定位而徬徨,在盖纳的温暖下,两人一起建立起“朋友之家”,甚至切布还加入了苏联少先队。 这首源自系列短片的插曲«蓝色列车»,温柔欢快,朗朗上口,将苏联意识形态的氛围解构为同伴的可贵,也成为电影的主要线索:当物是人非,时间流逝的痕迹无处可寻又无处不在,寻找往昔的过程中,同样心境的伙伴或许会给你慰藉和温暖。 从故事里延续到真实生活里,伙伴也是本片创作的关键词:在梁景东的表演里,张大磊找到了同样的纯粹和深沉,海清也并不是小银屏上活跃的小媳妇那样活泼轻盈,而是和他一样喜爱无用的思考。和这样的伙伴在俄罗斯的冬日里共同创作,兜里总是有酒,困难的过程回忆起来也变成了纯粹的快乐。 之所以这样的故事发生在俄罗斯的边陲小镇,是因为那里是张大磊人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代表一种超越经历的联系,“那是我梦里梦到过的熟悉感,一点也不陌生”:年少离家,和音乐玩伴一起留学圣彼得堡,凭着喜好考上了音乐学院,但随着理解的深入,他发现自己永远无法达到用理性支配感性的境界,于是退学,来到了电影学院。在电影学院里,被不着边际的创作自由和同道人们包围着,他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从«八月»到«蓝色列车»,张大磊经历了从金马回到金马的旅程,对台湾新浪潮黄金时代的追忆和崇敬也潜移默化的影响他的创作。他身上有着一日摇滚乐手终身摇滚乐手的敞亮,因而这次交谈是坦诚,轻松且愉悦的,但同时,人生经历又造就了他钟爱着古典老派的创作方式,喜欢不言自明的交流,被虚实关系中的朦胧和暧昧吸引:不管是«八月»还是«蓝色列车»,真实也好,虚构也好,都是对时间的寻找,是同样的创作的脉络不同的时空延伸。他正在创作的新片,亦是如此。 在聊天的末尾,他轻松的投下了一个承诺的种子:或许我们很快会再见的。
可以盖棺定论的说,2020年世界的方方面面都变得更糟糕了。巨大的显性因素横亘在各行各业,虽然各国的疫情有轻重缓急和先来后到,但无一例外,所有和公共体验有关的都逐渐被禁止。在国内,影院被迫关门七个月,院线业内哀鸿遍野。在欧洲,一整年下来,影院关关停停反反复复,去心仪的影院看一场喜欢的电影,已是黄粱一梦。 在这样的情形中,作为电影行业风向标的各大电影节展无一例外受到了巨大的挑战: 在欧洲,柏林电影节在欧洲疫情大爆发之前惊险过线成功举办,威尼斯电影节也抓紧了第一波疫情锋芒消退的良机,而戛纳电影节就没有那么幸运,被法国政府“禁止5000人以上文化活动”的一纸令状逼的动弹不得,最终宣布停办。 柏林和威尼斯的铤而走险很好理解,作为三大,需要首先保证规模,维持运营,并尊重电影的形态。但在其他规模相对较小的电影节中,线上成了普通观众和媒体的主要观影渠道:多伦多电影节,洛迦诺电影节,伦敦电影节…… 线上观影也由此成为业内讨论的焦点:在疫情时代产生的线上观影的习惯,会多大程度的改变观众和行业呢?小到7天左右的电影节中,新片选择线上首映,大到华纳影业选择在HBO Max上线2021年所有新片,院线的未来会是怎样的呢? 2020年,如同笑意,小玄儿和Xavier,媒体人们作为微小的个体,陪伴了电影节展走过了曲折但还算坚挺的一年,见证了电影行业为数不多的新鲜事:多伦多电影节首映的国产片《不止不休》成为了令人期待的作品,讨论新闻的价值,记者的操守,实属难得;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作品《新秩序》在节展尾声炸翻行业,上演了墨西哥版“寄生虫”。当中阶级的矛盾,阴谋论的得逞,一步对当下的社会寓言以极高的完成度拿下了威尼斯评审团的银狮奖;但和金狮奖得主,赵婷导演的《无依之地》相比较,仍然少了些韵味。通过讲述移动房车中的女人Fern穿越美国西部的旅程,着眼于非典型性边缘人物的广阔人生。虽然被电影手册批评“叙事冲突的缺席很快使电影演变成了一场平缓的流浪”,但无可置喙的是,这个流浪者的故事魅力就在于此。 聊天中,三位媒体人在笑声中回忆了以往难忘的节展瞬间:偶遇大师李沧东时,他如何在凶猛的外表下藏着温柔的性格?多伦多电影节期间,张艺谋导演的影为何让记者们纷纷中途退场?多伦多电影节和柏林电影节的抢票攻略?艰难时代中,对于过去节展自由时代的怀念显得尤为珍贵。 2021年伊始,未来一年的情况只能用生死未卜来形容。疫情反复无常,电影节是否还将成为人类生存大计的牺牲品还未可知,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电影的潮水不会退去。
正在进行中的第24届塔林黑夜电影节上,中国导演王一骜的作品«极乐点»获得了处女座竞赛单元最佳影片奖。在本期耐观影播客中,王一骜导演和主编Xavier,记者Nina围绕«极乐点»的创作历程和人生履历两个部分,深入地聊了聊天。 塔林国际电影节(PÖFF)是自1997年以来在爱沙尼亚首都塔林举行的年度电影节。PÖFF是北欧或波罗的海地区唯一的A类电影节,举办了国际竞赛电影节,并与其他14个非专业竞赛世界性节庆活动同时举行,包括柏林,戛纳,威尼斯,卡罗维发利,华沙和乌兹别克斯坦。圣塞巴斯蒂安。 什么是幸福的生活?幸福生活的具体形态是什么样的? 这或许是当下中国年轻人们共同的疑惑,也是青年导演王一骜想通过他的处女作«极乐点»和观众探讨的问题:隋晟,游礼,王西宁是西宁长大的三个好朋友。隋晟是个有着职业操守和艺术家抱负的青年建筑师,在出手阔绰但毫无节制的富二代游礼的资助下,开了一家建筑公司。眼看事业起步,两人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隋晟在未婚妻去英国留学的期间出了轨,还赶上母亲患病的大困境;游礼表面风光,实际上资金早已经出问题,岌岌可危;王西宁则“深耕”体制内,在家人和事业发展的催促下,迫切地需要妻子为自己怀上孩子… 三个男孩在上一代的影响下,于成人世界中执拗追寻着自己定义的幸福,渴望无限接近极乐点,而平凡的生活流淌过去,鸡毛蒜皮,婚丧嫁娶,理想主义变得像片尾的海市蜃楼一样遥不可及。 这样的故事在中国是具有绝对普世性的。但相比于同类型作者电影影像中意识形态气味浓烈的北京,诗意流动的成都,乡土妩媚而摇曳的凯里,极乐点中的西宁虽说出自土生土长的西宁人之手,却不像我们印象中那样偏僻:宽阔,明亮,冷静,和故事中让人啼笑皆非的现实组成了颇有新意的组合。这也是导演刻意为之的结果:“不是所有悲伤的的故事,都需要在昏暗的环境下发生,把他们放在阳光下,依旧很有张力。” 当然,导演也并未刻意规避属于西宁的刻板印象:为隋晟爸爸投资的“昆仑王母乳业”制作的土味贴片广告,被特意放在了片头,以戏谑的方式展现故土气质,更和全片产生颇具趣味的连接。 这是一部充满个人气质的作品,镜头和剧作中流露出和导演本人高度一致的幽默和实在。带着北方人的健谈和真诚,他向我们透露了本片创作的方方面面,剧本的概念由来,片名的设计等等,又从他的个人经历出发,讲述了他在西宁的童年回忆,求学经历,和法国电影的渊源等等,呈现出当下青年电影创作者最真实的状态:关怀本土,并充满希望。 内容提要 电影创作 03:40 极乐点是一部关于寻找幸福的电影 04:30 剧作灵感来源:锯鱼,冰箱里的人奶,和追求幸福 05:32 极乐点的真正含义:源于经济学 11:45 乌鸦,经济学家,乒乓情节:特质新闻片段还原记忆中的西宁 21:49 选角困难:原定的游礼成了肌肉霸王 24:02 国内上映一日游?方言电影区域放映或许是出路 个人经历 26:30 儿时为了色情镜头误打误撞接触新浪潮 28:42 从剧本写作到成片,都是一股脑儿完成的 30:09 为什么投塔林?图它年轻,图它酷 32:20 独生子女题材是我的舒适圈 36:19 喜欢侯麦,喜欢法国喜剧片,但更偏向感觉 39:05 文化差异面前,人类的共性更显性 41:40 在法国独立院线放映是我的向往 闲聊花絮 46:18 年龄焦虑具有普适性 47:30 导演主编塔林观影交流 耐观影播客已上线喜马拉雅fm和小宇宙,欢迎前往收听评论我们的节目,了解更多华语影人前沿动态 喜马拉雅fm:耐观影 小宇宙:耐观影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