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 | 33 CC OO 什么时候会开始想家? 对于上海大学生来说,大概是每一天。 不知不觉间,已经是封校的第七十六天。习以为常的生活成了最奢侈的希望,曾经触手可及的自由变成了稀缺品,而我们也在发生着许许多多的变化。 当灾难来临,我们从疫情开始的惶恐与虚幻,再到努力适应和积极应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虚无缥缈的希望成为了最折磨人的东西,曾经内心的美好的期许如梦幻泡影般溃不成军,渴望在内心深处扎根,叫嚣着自由。 无论是七十天,八十天,这样的数字实在是难以概括这段时间的遭遇,也难以言说内心所有的伤痛与苦楚,于是我们这次尝试从个人出发,从干涸的生活中找寻属于我们的希望。虽然最终遗憾错过了上海的春天,但还好在夏天开始的时候,我们终于踏上了回家的旅途,也为这段旅程画上了句点。 最后,祝大家回家快乐,拥有一个自由的夏天。
主播 | 33 小马 楠哥 > 关于记忆中妈妈的样子, > 是晚自习放学后站在校门口, > 人群中大声呼唤你的她; > 是倾盆大雨的夏天顶着蓝白条纹伞, > 狼狈不堪的她; > 是机场门外深邃夜色中, > 突然挥着手出现的她; > 是由过往看似不起眼的一个又一个温暖瞬间组成的爱你的她。 > 碎碎念念,岁岁年年, > 将生活用爱意填满。 提起妈妈,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母亲节刚过,我们录制了一期关于母亲的节目。节目里,33分享了妈妈教给自己的生活道理:学会感恩、接受普通人以及不一样的“成功定义”,小马讲述了成长过程中妈妈的坚韧对自己性格养成的影响,楠哥则从女儿和母亲的“双重身份”角度分享了自己不一样的感受。录制过后,我们才发现原来真正的生活哲学大师是妈妈。 妈妈的存在,给我最特别最鲜活的爱,于是悲伤和苦难都可以被战胜。 7:55 “难道我只有在母亲节才是你的妈妈吗?” 11:44 一岁半的小小楠给楠哥买锅巴礼物 22:38 成长中妈妈为我们做的事 37:02 面对真实的世界,妈妈教给我们的道理 54:24 小马从妈妈身上学会坚强 58:00 成为母亲之后,楠哥与父母和解
主播 | 黑黑 泡泡 嘉宾 | 薇薇老师 你会用“普信”形容自己吗? 脱口秀大会之后,“普信”这个词汇进入到所有人的视线中。疫情当下,我们暂时离开外界,拥有很多闲暇时间用于自省。脱离了社会群体之后,在自己的空间里我们终于从“普通人”变成自己的“主角”,但是此时,“如何自处”又成为了大多数人烦恼的主题。本期节目,我们将会和薇薇老师一起,在为“普信”拨乱反正的同时,解答关于“自处”的难题。 在人生这个剧本当中,规则好像是每个人带着不同脚本去做世界的配角。但是拥有着不同“前情提要”的我们,要如何在与一群优越的其他人一起走主线剧情的同时,发现自己原来也可爱?如果可以的话,希望自信也是一种本能。 这一期日新说,我们一起做“普信人”。 7:16 “普信”暗含男女性在社会期许上的差异 11:58 什么导致了自恋 20:16 我们的自我价值判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26:34 “恰到好处的挫折” 35:49 普通不代表没有价值
上海因疫情封控将近30天时间,我们见证了太多的魔幻瞬间。谁会想到在均价10万一平的小区里,有人会因为吃不上饭而抱团取暖;可乐取代黄金,成为这座金融中心的硬通货。2022年的春天,在疫情带来的恐慌之下,很多上海人因为社区团购第一次感受到了邻里之间的温暖与爱。 疫情之下,在上海想要买到一个鸡蛋需要几步? 社区团长是怎样为居民续命? “冰冷”的楼道如何变成“温暖”的港湾? 这期节目,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长宁区某社区的团购组织者们,一起聊聊在上海做团长的那些事儿。 本期嘉宾 猫奴 Rose——团购发起者、团购公约起草人、楼长、社区志愿者 科研女工 Jack—— 团购发起者、团购公约起草人 理工硕士 任莺——团购公约拟订参与者、供应商资质审核者、团长 资深企业内训讲师 珊珊——团长助理、楼长助理 外企白领 小周——楼长 博物馆展览策划 小郑——社区志愿者 非典型金融程序员 小郭——社区志愿者 2:22 团购公约发起的背景 7:52 团购公约如何制订 9:38 制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3:56 团长的工作是什么 16:14 团购中的小插曲 19:12 楼长的工作是什么 21:47 楼长工作中的波折 27:05 楼长助理的工作是什么 32:00 楼长助理的“破案”故事 36:51 为什么加入志愿者的队伍 38:52 志愿者的工作包括什么 41:19 第一单团购成功背后的故事 49:53 组织团购的过程中面对的质疑 55:08 团购经历中的感受
春意渐浓,窗外的山茶花如火如荼地开放着,而平日里常路过的枯树也在一夜之间白花开遍,距离封校第一天已过去半月有余,最初的错愕与慌乱,已经在两周的隔离中逐渐消散。回顾这十四天的封闭生活,除了煎熬与难捱,也有很多特别而难忘的经历。这一期,日新说邀请了老朋友“楠哥”和她的“限定隔离室友”尔雅老师从教师的角度分享她们的隔离生活。 自第一期节目启动后,日新说后台陆陆续续收到了一些温暖的留言,有可爱活泼的小强学妹和一些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听众朋友,其中收到了一封来自校内疫情中心区域同学的特别来信,与我们分享了一些浪漫的粉色落日与温暖瞬间。这些投稿将会在接下来的节目中陆续放出。而我们的征稿活动也将持续进行,欢迎来信。 嘉宾:尔雅老师、楠哥 主播:33
昨日还在相约出校春游的朋友,穿上了白色的防护服,在深夜的校园里挥舞着手指引方向; 平日里嬉笑打闹的同学,拿起相机赶赴现场,直到凌晨天光乍亮; 日日生活的校园突然空空荡荡,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 本期节目录制的时候,是我们所在的学校宣布封校的第一天。 疫情开始到现在,在封校管理的不真实和真实的慌乱之中,才感受到疫情距离自己这么近。这是一期很特别的日新说,作为疫情亲历者,我们可以看到操场上的志愿者们坚守的背影以及面对疫情时团结互助的所有人,但与此同时也有许多同学在面对疫情时滋生出的不安焦虑与难过压抑,于是我们想到做这么一期节目以看似轻松的口吻来记录下这个特别的时刻,希望能够在这个严肃的时刻带来一点点放松的时间。 今天,日新说开启疫情特别企划系列,用声音记录我们在疫情下的真实生活。如果你正在受到疫情影响,或是曾经经历疫情,欢迎通过图片、文字或者声音的形式向我们投稿,希望能为全国各地的伙伴们提供一个情绪分享平台。
关于京剧的记忆是什么? 是不曾见过的春色如许的梨园盛况 或是电视机里滚动播放着的经典剧目 或许是被视作阳春白雪的高妙艺术 又或许只是一袭戏袍、一方戏台和说不尽的热爱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两位热爱京剧的嘉宾,由童年回忆出发分享他们与京剧的情缘,同时畅谈京剧本身,从古到今,从一个字儿到一首曲儿,从高雅到通俗,从传统到流行一一带我们领略京剧的风采。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京剧不仅仅只是受保护的传统文化,更是极具魅力和生命力的艺术。 这期节目之后,一起重新认识这渐渐被遗忘的经典。 嘉宾:邱老板、欧阳老师 主播:耳东 小马 1:00 “票友”的确切含义原来是—— 7:48 京剧是如何“吊嗓子”的? 16:45 京剧的魅力在哪 24:11 京剧中的“如”字怎么念? 32:27 娱乐圈中很多说法原来是从京剧中来 34:28 京剧并不是“阳春白雪” 39:54 怎么看待现今流行歌中的戏曲元素 42:48 京剧演员吃过的苦无法想象 48:07 京剧的坚守
我们究竟为什么考研? 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有何不同? 学历膨胀的前提下,资深HR是否会偏爱研究生? 成为一名学术研究人员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当圣诞的气息布满街道,众人开始期盼冬雪降临之时,就到了百万考研学子赶赴考场的时候。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报考人数达457万人,比去年增加了80万。如今,考研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了大家普遍的选择,本期节目的四位嘉宾从本科生、准研究生、研究生、研究生导师的四个角度来谈谈考研这件事。 本期节目由 对考研完全不了解的大三生——33 低调做事成功保研的——卷卷 取得大学生活续费卡的——凯妹 一直在害怕写论文但仍旧在写论文的硕导——楠哥 4:14 为什么要读研? 4:40 从学年论文谈到对本专业的热爱续费校园生活 6:16 质朴的想法:提升自己的第一学历 6:48 在众多道路之后,找到归宿,续费校园生活 9:30 读博士是最简单的工作 需要坐冷板凳的精神 18:00 大学期间的绩点高低与考研无直接关联 19:20 考研的生活就是研究工作的生活缩影 20:00 对未来生活的想象指导未来选择 23:15 “卖红薯都不读博士!” 28:50 不清楚目标之前多去尝试 29:30 从HR的角度来看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区别 34:00 读研与就业的平行人生 35:00 “我现在是坐着高铁的硕士研究生啦!” 42:20 职位要求明晰了选拔我们的标准
关于家的记忆会是什么样的? 或许是夜晚母亲轻轻开门掖好的被脚 或许是雨天校门口突然出现的父亲的摩托车 或许是离别的车站奶奶被飞驰的列车掀起的满头银发 又或许只是饭桌上的一道简单的菜肴 一年四季,一日三餐 一餐一饭,满是家的味道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可爱的鸭鸭来到节目中和大家一起从挑食的过去讲起,用一种特别的方式诉说在外求学的我们对家的想念。 本期节目由 与流心蛋有不得不说往事的———33 和爸爸结成反抗妈妈做菜联盟的——耳东 以及对爸爸烩菜避之不及的五百年难得一见的美女——鸭鸭 1:30 贵州折耳根与挑食记忆 3:05 关于别人家的菜肴 4:20 关于辣子的记忆 6:30 本地人:“这菜根本不正宗!” 9:30 挑食大户对抗记 14:20 流心蛋记忆:“你的嘴怎么流出了黄色的口水?” 18:00 那些年爸妈说过的谎言:可乐的一百种别称 20:20 鸭鸭家的烩菜配方:取决于昨晚剩的菜 22:10 上了大学之后最思念的一道菜
当第一炉香燃尽后, 女性的出路到底在哪儿? 如何感受张爱玲笔下的“末日感”? 当“新女性”真的被创造出来, 男性又该如何自处? 一篇真正的“大女主”日记都写了些什么? ……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中文系的朱老师,一起从张爱玲笔下冒着雾气的香港城出发,从“第一炉香”说起,辗转于文学与作家之间,看看他们笔下的女性角色如何说话。 “生活是很复杂的,文学给我们在年轻时候多一种参考” 主播:黑黑、猴猴 嘉宾:朱老师 本期节目推荐阅读: 第一炉香燃尽后,女性的出路到底在哪儿——《沉香屑·第一炉香》张爱玲 “末日感”下的爱情——《倾城之恋》张爱玲 启蒙者的“唤醒”——《伤逝》鲁迅 当“新女性”真的被创造……——《创造》茅盾 女性“主体意识”的爆发——《莎菲女士的日记》丁玲 “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娜拉走后怎样》鲁迅 5:16《第一炉香》里的空间: 香港、上海、长三堂子 9:45原著深刻的地方在于葛薇龙是在是清醒的状态下选择 17:24葛薇龙为什么选择乔琪乔 21:29张爱玲的作品中,爱情是借口 23:39张爱玲的作品是将生活的现状告诉你,而没有给出出路 29:16茅盾的《创造》:当女性被启蒙,男性会怎样 33:45突破男性视角的叙事: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 37:28丁玲,现实中的大女主 47:18女性话语权的落实在于制度的保障
离告别2021只有不到48小时了,又到了跨年的时候。时间好像总是在不经意间悄悄溜走,只有到身上的衣服一件件地加厚、老师开始宣布期末考核的时间、音乐榜又被圣诞要你命占领时,才恍然发觉,一年又快接近尾声。 在我们发出的年度回忆投稿征集里,有许多小伙伴们向我们分享了这一年特别经历。有的小伙伴参加了进博会的志愿者,有的小伙伴迈出了踏入社会的第一步,也有小伙伴经历了恋爱与失恋。那么,日新说的小伙伴们在这一年又有哪些回忆呢?欢迎打开这一期的日新说,一起听听我们的2021。
等夏天的橙味汽水售罄 玻璃瓶身不再冒汗的时候 暑假也在不知不觉中悄悄溜走了。 两个月左右的时间不长不短 每一个我们 无论是居家悠闲或是出门旅行 晒一轮夕阳 听一首歌 只要这些时刻足够使人向外拓展或是向内审视 就能够帮助我们跨过那些未敢涉险渡过的河 今天 我们就聊一些“向外拓展”的故事 走出校园这座象牙塔,成为社畜也需要经历“入门考试”,外出实习几乎是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是拨开云雾见青天的途径之一,于是今天我们找来了两份“历年真题”,和她们谈谈自己在大厂实习的心路历程与收获的经验。 本周主角 “附加卷”主播——33 “卷一 ”——在笑果学习了两个月脱口秀的十点(划掉) “卷二 ”——成功打入b站内部的阿岚 在节目开始之前,提前感谢你的收听!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