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滚粥 Rolling Congee
一系列生动、新鲜的发问和讨论

Album
主播:
Tan Yue_00、Nikita影茜
出版方:
广东时代美术馆
订阅数:
2271
集数:
28
最近更新:
7个月前
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播客简介...
为了活抓这些转瞬即逝的思考和体验,我们决定开始录制播客“生滚粥”:它是一系列生动、新鲜的发问和讨论,是困惑而饥饿的我们,背靠艺术,面对复杂繁盛的现实时的蠢蠢欲动。This podcast is part of Times’ “Rolling Congee” series. It is mainly conducted in Chinese.
生滚粥 Rolling Congee的创作者...
Tan Yue_00
Nikita影茜
生滚粥 Rolling Congee的音频...

生滚粥24:在艺术和田野中,A娃也能熬成博

在艺术圈持续了数年的“田野”热潮中,本期“生滚粥”邀请到何伊宁和冯启迪两位嘉宾,交流自己在艺术研究领域以及人类学研究领域中,对“田野”及其差异化的历史背景、方法论和实践语境的思考。在这段一个小时左右的轻松对谈中,可以识别出艺术从业者与人类学研究者,对于“田野”概念和研究伦理的不同立场与看法,比如说伊宁认为云游、壮游、采风也是一种田野,迪迪则始终强调研究者的身份,进入田野的方式、时长和卷入程度。 而面对研究及研究所必须的“专注力”,两位曾是A娃的在读博士,也慷慨分享了自己不乏挫折和挑战的教育和成长经历。对于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们似乎都非常擅长发挥自己的优势,创造出与别人不一样的方法。也许正如毕肖普所说的,那种高度专注的凝视者,只是殖民现代性塑造出来的理想主体,在当今的媒介技术环境中已经不复存在。而艺术与研究、艺术与田野的交叉,恰恰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和想象力的中间地带,我们可以在其间,“彼此借对方的一双眼睛看世界”。 嘉宾:何伊宁、冯启迪 主持:蔡影茜、谭悦 本期播客剪辑、图文编辑:韩一可、谭悦 片尾音乐:I Am Ocean - Larraji 04:05 伊宁在2018年之后转向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研究;她当下的博士研究方向是华裔艺术家回应殖民地遗产的实践 06:05 迪迪研究生阶段在广州做田野,正赶上疫情中黑人社群遭遇的例外状态危机;而他正进行的博士研究,对象是中非时尚中的假发 08:43 马林诺夫斯基奠定了人类学中“田野”的根基;只有当你成为当地人,才能去研究当地人的身份 10:00 早期的人类学家都是殖民者;当今的人类学家会更多的研究自己的文化;人类学者的人生进程也有可能成为田野的一部分 13:34 视觉人类学对摄影的反思,它是一个殖民媒介;庄学本在云贵的工作奠定了中国本土人类学的基础 14:48 疫情期间,出现了很多艺术从业人员组成的集体田野小组;在伊宁看来,云游、壮游、采风也是一种田野,迪迪则对此保留意见 16:00 研究者的身份是至关重要的;成功进入田野的瞬间,就是 “我”被彻底卷进去了;迪迪在田野中被选上为唱诗班的秘书长 17:29 拍摄者和被拍摄者之间,是否有入侵和被入侵的关系?关键在于研究者是如何进入田野的 18:50 research-based art(研究型艺术)是一种艺术和研究拼凑起来的状态吗?还是彼此借对方一双眼睛去看这个世界? 20:38 从毕肖普新作《打乱的注意力:今天我们如何观看艺术和表演》中对研究型艺术的讨论展开,注意力缺失(ADHD)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共享的症候;在当下的技术和媒介环境里,是否还存在一个高度专注的注意力主体? 23:57 ADHD作为一种艺术工作天赋;含A量很高的艺术圈 25:35 ADHD的光谱和表现其实非常多样;伊宁是一个在家长老师的支持下快乐成长起来的A娃 29:28 擅长归纳总结,却难以推理;脑子比嘴快乐很多倍;两边拉扯,阅读困难;先有结论,再找出逻辑链 35:05 不同的天赋和兴趣,造就不同的策展方法;发散的星图式策展 vs 深入的个案研究 39:04 学术圈需要多样性;人类学更包容的理论空间,为身患ADHD的研究者提供发挥特长的可能 50:05 ADHD如何能成为网红病;信息抓取式的阅读成为常态;6分钟看完一部电影和3倍速听完一本书 58:26 “作为一个社会,我们已经决定改变我们的环境太昂贵了,所以我们决定改变我们的孩子” 59:53 艺术作为一种中间状态,可以为我们带来疗愈和启发 “相地堪舆”展览幕后,广东时代美术馆工作人员和导览志愿者团队正在手绘徐晓晓《饮马长城窟行》插图。图片由何伊宁提供。 “相地堪舆”展览幕后,参展艺术家张紫璇在tm顶楼漂白胶片。图片由何伊宁提供。 何伊宁策划的“在群山、丘陵与湖泊之间”几种考察了瑞士摄影艺术家创作与田野和地理的关联。由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委任,在2020-2021年期间分别在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深圳)、誌屋/Modern Art Base/(上海)、三影堂北京摄影艺术中心(北京)、高台当代艺术中心(乌鲁木齐)以及画英雄(杭州)展出。图片由何伊宁提供。 何伊宁,研究论文《铁路及其图像:中国视觉艺术家作品中的解殖景观》,收录于《劳特利奇摄影,表征与社会正义》,莫里茨·纽穆勒(Moritz Neumuller)编著,劳特利奇出版社,2022。图片由何伊宁提供。 何伊宁与中国港口博物馆共同发起的“港口与影像”项目第三期关注思考“口岸”作为地理、交通和文化生产的空间,在中国近现代百年历史中的变迁。图片由何伊宁提供。 《港口与影像 III — 口岸的回响》 编著:中国港口博物馆 主编:何伊宁 艺术家:陈荣辉、程新皓、刘雨佳、宋天琪、孙海霆、王翰林 2022年7月出版 赵汀阳,《历史·山水·渔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图片由何伊宁提供。 Katy Higgins Lee, Autism / ADHD / Giftedness Venn diagram,图片来自神经多样性治疗师Katy Higgins Lee的博客Tending Paths,2022年更新版。图片由何伊宁提供。 tendingpaths.wordpress.com 《资优儿童》,让娜·西奥-法金,三联书店出版,2017 《如何养育有学习障碍的孩子?》,让娜·西奥-法金,三联书店出版,2017 《太聪明所以不幸福?》,让娜·西奥-法金,三联书店出版,2015 让娜·西奥-法金这三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带领读者认识资优儿童(成人)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以及如何与自己和解与突破困境的方法。图片由何伊宁提供。 许昌的假发厂的博士田野,由冯启迪父亲拍摄,2024。图片由冯启迪提供。 荷兰埃因霍温Van Abbemuseum, 2023。图片由冯启迪提供。 冯启迪在广州美博城里的假发店卖假发, 2024。图片由冯启迪提供。 参加荷兰阿姆斯特丹The Black Archive的活动, 2023。图片由冯启迪提供。 本期嘉宾介绍: 何伊宁 策展人、研究者和写作者。关注当下的边缘文化与更广泛社会、政治之间的联系,关注艺术家的个人经验、知识来源和历史之间的关联。在伯明翰城市大学中国视觉艺术中心进行博士项目,考察当下华裔艺术家回应殖民地遗产的实践。 冯启迪 人类学学者。本科毕业论文在广州的黑人社区研究尼日利亚伊博人社群的宗教与娱乐生活,硕士毕业论文研究疫情期间非洲移民生活的“例外状态”,目前在阿姆斯特丹大学的博士项目有关非洲时尚,以假发为研究对象。

58分钟
99+
7个月前

生滚粥23 : 在展览里谈“感觉”:为什么是现在?为什么在这里?(瞿畅)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对“感觉”有着不同的感知和表达,因为它是一种基于语言的情感结构。无论是选择“躺平”,还是对“日式装修美学”的偏爱,又或者是中学时期看完的“席娟全集”,都可能是我们与世界建立关系的某种尝试。 作为时代美术馆重启后的第一个展览,“跟着感觉走”不知不觉已经走过了三分之二的展期。本期“生滚粥“的录制其实在展览开幕前就已经完成了,为了回应忠实听友对我们的不断催更,以及新认识的观众们希望更多了解展览和作品的反馈,我们终于赶在闭幕前完成了这期破纪录长度播客的剪辑。 瞿畅从学者、策展人和艺术家三个不同角度谈论了“感觉”作为思考对象、展览主题和表达结构的可能,在她看来,这种“斜杠状态”也是当代青年的共通现实。瞿畅的博士研究与爱情有关,她同时也认为空间能驱动自己的创作欲,而创作令思考的范围变广了,展览也可以成为一个包裹身体的媒介。在香港的工作和学习经历,为瞿畅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土壤,而她也在恢复了流动性之后,走出了对“南方性“的执着。希望大家在听完瞿畅的流畅分享和深度刨析之后,赶上展览的最后一个月到美术馆来,和我们一起谈谈感觉! 嘉宾:瞿畅、蔡影茜 本期播客剪辑、图文编辑:卓颖 片尾音乐:跟着感觉走-苏芮 04:38 - 本·海默文章中提到“情动的转向”,他认为通过分析艺术作品里的情感结构,可以找到一种此时此地之所以为生活的时代感 06:22 - 情动和情绪的区别在于,情动是观察到的、客观的,它仍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身体;情绪是自己生成的、主动的,是有语言基础的社会概念 08:51 - 文化研究学者雷蒙·威廉斯提及的“情感结构”的概念,指出在这个时代大家共有的一些感觉,比如挫败、躺平等,作为这个社会某一处正在萌芽中的一种感觉,预示着一些将要发生的东西 10:28 - 初中时期看完了席绢全集,工作后开始疑惑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是什么;博士研究与爱情有关 12:47 - 由空间驱动的创作欲:展览作为一个空间创作和包裹身体的媒介,打开了很多可能性 19:37 - 《基建礼赞》通过回溯社会主义时期对重工业的迷恋,表达了基建虽属于工具理性的逻辑,但也同时在生产很内在、强烈的迷恋情绪、对发展的期待和渴望 20:46 - 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在欲望表达上的同构性 23:49 - 多年后对“跟着感觉走”的重访:为什么是现在,为什么在这里? 25:53 -从80年代的改革开放开始,人们想要成为一个国际化的个体。情绪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人需要走上旅途入去自我创造 30:44 - 疫情中的禁动和疫情后流动的恢复与“跟着感觉走”产生的张力、反差和延续,出现了很多跟“走”有关的动词,比如说“润” 34:12 - 在一个高度集权化的社会里地方性也可能是一种幻觉,过于强调地域性容易走入误区 40:08 - 研究/策展/创作间的交互,斜杠青年作为一种共通的状态,有什么契机和挣扎? 45:20 - 留在艺术行业里的某种动力是通过把自己放在一个不同的角色和跟不同的人合作,启发、反哺到我们的个人领域中 “跟着感觉走”展览幕后,选择布料。 “跟着感觉走”展览幕后,结构到场。 “跟着感觉走”展览幕后,布展开始。 在广州看到的各种和“走”有关的标语。 在广州看到的各种和“走”有关的标语。 在广州看到的各种和“走”有关的标语。 巴黎展览“Assembly#38 Alrededor de tu piel ato y desato la mía” © Julio 巴黎展览“Assembly#38 Alrededor de tu piel ato y desato la mía” © Julio “Sur le feu” 展览第一层全貌。 我们在巴黎 Palais des Beaux-Arts 的展覽 “Sur le feu” 中设置了一个“裁缝空间”。其中, Sofia Magdits 的作品《Nos vemos en el cosmos》(2023)前总是围着一起编织天空的观众。 罗玉梅的展览“我安静地像一块石头”里散落着整齐叠放的吸音棉和被吸收走声音和振动的物件,它们提醒我一个“多孔洞空间”给予叙事的可能性。 劳丽丽在一个周末为飞地空间的“光明却没有背离黑暗”导览。展览期间,她定期来深圳走一趟的频率几乎就像处理农务一样规律。 KUNCI学习论坛及集体的文章Touch and aesthetics of concern 瞿畅受“错地而行”(2020-2021)邀请撰写的录像回信《近田》,录像与郝敬班共同完成。 2021年起,瞿畅与郝敬班、沉莘、施昀佑共同发起“楔xiē”,并于柏林DAAD画廊举办展览“连接、嵌入、反射、承托”。 © daadgalerie KUNCI 小组的网站。最初是一个文化研究学习小组,目前的工作重点是通过空间营造、讨论、研究、出版和学校组织等方式将学习集体化。KUNCI 跨越并连接了机构、学科和地域的界限。 魏思安(Sianne Ngai)在她的著作《丑陋的感觉》(Ugly Feelings)中,构建了一个分析和调动情感概念的理论框架,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负面情绪美学的研究,探讨了负面情绪在一系列文化艺术品中的政治模糊作用。 本期嘉宾介绍: 瞿畅 瞿畅是一位生活于香港及深圳的独立策展人及写作者。她的近期策展项目包括“魔法念动”(2022,香港 Art Central)、“巴西咖啡室”(2019,Para Site)、“黯恋”(2018,Para Site)、“陈泳因:硬忌廉”(2019,黄边站)、“罗玉梅:那传来浪声的方向”(2018,香港巴塞尔)、“他/ 她从海上来”(2016,与陈立、曾文琪共同策划,OCAT 深圳)等。瞿畅现为为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博士候选人,研究课题关注改革开放时代中国大陆“爱”的话语演变。此前,她任Para Site 艺术空间策展人(2016-2020)及 OCAT 深圳助理策展人(2013-2016)。

58分钟
99+
11个月前

生滚粥22:在一个老牌殖民国家的美术馆里,如何建构收藏?(李佳桓)

进入高温和台风交替的盛夏,各种进口大展成为美术馆暑期档的焦点,与此同时,以收藏为基础的新一代基金会也逐渐蔚为气候。然而,我们在中国大陆仍无法看到任何以当代艺术为主体的、有一定研究线索的永久馆藏,作为研究者,也很难在公立美术馆的官网和其它公开渠道上,了解到馆藏作品的信息。这种公共性收藏的缺失,不仅不能为观众带来有关当代艺术的在地认知,也难以让各式各样的私人收藏与本土历史和语境形成共鸣和对话。在这一期的“生滚粥”里,我们特别邀请了现为英国泰特美术馆大中华区副策展人的李佳桓(Alvin),来和我们聊一聊有关“收藏”这个略微严肃的话题。 Alvin在播客里指出泰特美术馆的收藏首先要面对的,是“在一个老牌殖民国家首都的全球西方美术馆里,如何建构一个非线性、跨历史和跨国的收藏?”的问题。他也跟我们分享了泰特的策展团队、购藏委员会等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如何通过协商作出购藏决定,以及在各类项目和展览中,不同时期、主题的作品和不同身份的艺术家们的作品间,可能形成的对话。那么我们的问题是什么呢?我们的当代艺术,在历史、当下和未来的语境里,又可以跟谁对话? 本期播客剪辑、图文编辑:谭悦 片尾音乐:Srangefruite by Erwan Sene 03:07 - Alvin介绍2021年离开上海之后的工作,并坦诚自己在所谓艺术圈外的工作是让他保持工作动力的一个秘诀 04:43 - 中国当代艺术系统性收藏的缺失,从一开始至今,都与市场关系更为密切;泰特也经历了一个从私人收藏到公共收藏转变的百年历程 08:16 - 概括泰特馆藏演变的几个关键节点,包括欧洲现代艺术藏品的进入、国际化的转向以及非白人艺术家、华裔艺术家的出现等;其中50年代和National Gallery的分家,是为了把不列颠艺术和更加国际化的现代艺术从空间上分开,然后才有了2000年的泰特现代 11:16 - 泰特也开发出各种各样的资金来源来支持美术馆的收藏,Alvin工作比较紧密的亚太地区收藏委员会(Asia pacific acquisition committee) 12:16 - 泰特收藏的决策过程以及跨国主义(Transnationalism)的考量;一件作品的购藏需要1-3年的决策讨论过程,馆藏按照1994年颁布的“博物馆法”的规定,也具有永久性 15:16 - 在西方语境中,公共收藏是如何出现的?美术馆为什么需要有馆藏? 17:22 - 收藏机构(Collecting Institution)中的馆藏陈设(collection display)和临时展览(Temporary Exhibition)的区别; 为了找到不一样的讲故事的方法,泰特采取了非线性的馆藏叙事,从而区别于一般的收藏机构通常采用的艺术史脉络,这种脉络往往在巩固一个欧洲中心的前卫运动向外弥散影响的过程 21:00 - MoMA(纽约现代美术馆)既线性又按照主题来规划的藏品,泰特更关注于梳理全球当代艺术跨地域的感应方式;Alvin举了曾广智的例子 26:55 - 当代艺术收藏的意义,在提供从当下的角度去重新理解历史的可能,也就是不一样的讲故事的方式 29:07 - 美术馆收藏所面对的困境和危机 33:55 - 格罗伊斯(Boris Groys)在《收藏的逻辑》中对收藏的差异性及演变历程的辩证分析,从艺术史中的周期性运动,到媒介和技术演变,到把差异建立在身份细分上——这也是近年来英美美术馆展览和收藏策略的主要趋势 37:53 - 很多与身份有关的展览,当然都是有其必要性和正义性诉求的,也确实也有可能被固化为一种稳定的、本质主义的、原真性的。作为艺术家、策展人和从业者,我们该如何讲述自己的差异性。 48:17 - 收藏链条中的其它费用,比如说绘画作品的修复费用,媒体艺术的展出费用等等,也会影响到收藏的决策。然而,媒介更新和迭代的速度,真的能被预测吗? 55:58 - 以后展览的竞争对手,应该就是Apple Vision Pro或者AI,如果要在消费体验和沉浸感受上竞争,当代艺术大概率是竞争不过技术娱乐产品的 泰特美术馆(Tate Britain)的设计图纸 今天的泰特美术馆 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 泰特圣艾夫斯美术馆(Tate St Ives) 泰特现代美术馆的涡轮大厅(Turbine Hall) 林真今(Kim Lim, 1939-1997, 华裔新加坡裔英国艺术家),斯芬克斯(1959),泰特现代美术馆馆藏。 林寿宇(Richard Lin Show Yu, 1933-2011),舒缓(1964),泰特现代美术馆馆藏。 赵无极(Zao Wou-ki, 1920-2013),风暴之前(1955),泰特现代美术馆馆藏 北京东村艺术家作品在泰特现代博物馆的展陈方式 艺术家黄汉明(Wing Wong)和曾广智(Tseng Kwong Chi)在泰特现代博物馆的展陈方式 曾广智(Tseng Kwong Chi), 纽约帝国大厦(1979),2018 在《收藏的逻辑》这本文集中,鲍里斯·格罗伊斯(Boris Groys)提出了一个具有独创性和挑衅性的命题:如果一件艺术品符合博物馆藏品的逻辑,那么它就被认为具有历史意义。在这些批判文章中,这位杰出的艺术和媒体哲学家和理论家分析了收藏的逻辑与各种现代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通过数字媒体的发展趋势,他思考了艺术生产和传播的爆炸式增长,也会影响艺术品在未来的收集和保存方式

63分钟
99+
1年前

生滚粥21: 艺术内部的问题一直在,但好像不必再讨论了(李然)

​距离上一次生滚粥的更新过去了半年,在这半年里,我们又开始了一些在不同城市的走动。从3月的香港巴塞尔,马克龙访华后的上海,到近期的北京画廊周,这些日程背后的驱动力,是疫情防控的放开和急待重启的线下艺术市场。与朋友们在各种开幕后的短暂相聚,谈学术和创作的时候少了,更多是聊生存:如何在艰难的外部环境里找到动力,如何在机构暂停和挣扎求存,媒体艺术和研究型艺术都难以获得支持的现实当中继续创作。这些看起来都是“艺术内部”的问题,虽然它们似乎都不是艺术本身可以真正解决的。 “生滚粥”一直以联结不同学科议题和区域现实的讨论为出发点,除了这些外部参照以外,我们背靠的艺术又是怎样一种现状呢?我们所说的同时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在疫情后越显脆弱的艺术共同体,又是怎样一个共同体?对于这些问题,不同代际、经历和教育背景的艺术家都有着不同的理解。本期邀请到的嘉宾李然,他的艺术实践是在2010年头十年,与时代美术馆以及其它民营艺术机构同期成长起来的。在对话里,我们触及到了一些“房间里的大象”:比如说(艺术)共同体感召力的丧失;艺术家和机构是否需要跟不同类型的观众进行联结?从景观、观念到研究的转变过程里,对创作动机的关注似乎也随之消失了;面对无处不在和无微不至的审查,我们的出路何在?出生于特定年代的艺术家,是否还能依赖反智本能继续走下去?在离开和卷入间踌躇,我们是否都成了浪人、流浪儿或者孤儿?展览的时代是不是就这么过去了?…… 李然的解决方案是对绘画的回归和对小知识份子形象的描摹,他认为“这个是很浪漫又很脆弱的事情”。作为同时代的对话者的“生滚粥”听友们,在面对这些现实的挑战和处境时,你们的思考和方案又是什么呢?欢迎你们关注我们在小宇宙、喜马拉雅和Apple Podcast上的推送,并在评论里跟我们讨论和反馈。 本期播客剪辑、图文编辑:谭悦 片尾音乐:Class Historian by Broncho 01:18 2012年李然在魔金石空间表演《圣维克多尔山》;2023年4月30日晚上在花厅重演《维克多二山的重复》 04:08 川美毕业后的李然所参与的2010年代的展览;景观性的装置作品作为主流和小制作(company)出现的背景;观念主义的“短平快”,以及如何拉长作品的“时间线” 10:29 对于什么是策展人的自我反思;艺术家方案的重要性;为什么要做项目(project);大家都在看书和阅读,但似乎不是在看同一本书 16:14 前东欧当代艺术在冷战结束后的策略以及全球观念主义的出现,这些语境延续到了2010后的头几年 18:47 李然谈在展览《比赛继续,舞台留下》中创作的新委任作品;艺术家和策展人之间的互相激发 24:31 展览的概念框架以及艺术家在不同媒介间转换的自由;艺术家对于自己作品诠释语境的把控 28:07 李然在2016、2017年左右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工作室,得以重拾绘画;影像是一个写作媒介,可以对某些内容进行深入表达;当研究的reference(参照)开始越来越多的时候,(作品)也从一杯expresso变成了一大锅美式 30:35 最后一代本土艺术学院毕业的艺术家创作当中的“本地”和“这里”;艺术家的对话对象在转变;这是一个共同体感召力丧失的时代;艺术批评写作不再关心艺术家创作的动机;历史语境的丧失,让我们变成了流浪儿 38:14 女性艺术家处境的改变以及海归艺术家对于艺术生态的“整风” 41:02 艺术在面对现实问题时的无力感;全球化的困境以及交流的有效性 43:52 在艺术变得如此公共化之后,艺术家面对审查的策略有哪些?在被压制的现实里,是否能产生好的文艺作品? 46:14展览可能也会像绘画一样,变成一种经典样式;画画是有瘾的,而且非常的身体性;要如何调动“在场感”;画家其实很需要策展人,他们之间的关系是陪伴性的 53:07 观念绘画、后网络和全球语境里的写实主义和跨文化身份;艺术家的世界变成了一个远近不同的星空 56:37 星丛式策展是对非线性世界的回应;在观念和参照成为复杂网络的背景下,无论是普通观众,还是专业观众,翻译理解的难度都增加了;艺术机构向民粹主义的转向和艺术专家的失落 61:01 艺术内部的问题无法通过艺术内部解决,联结是需要耗费大量精力的;如何打通不同部门之间的障碍? 李然,《圣维克多尔山》(2012),现场表演,录像装置,尺寸可变 李然在花厅计划的特别沙龙“漩涡”中表演《维克多尔山的重复》 李然在花厅计划的特别沙龙“漩涡”中表演《维克多尔山的重复》 Company小组合影,左起:李明、鄢醒、陈轴、李然。图片由李然提供 Company在杭州 艺术家在工作室,图片由李然提供 工作室一角,图片由李然提供 李然,能走多远走多远(2022),布面油画,60x130x5cm 李然,占线(2022),布面油画,100x100cm 李然,西班牙矿石红的异象(2023),布面油画,160x150x5cm 本期嘉宾介绍: 李然 1986年出生于中国湖北。他在2018年从北京迁居上海。他2009年本科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李然的创作涉及影像、表演、绘画、装置、写作等多重媒介,近几年,他的开启了中国自1950年代以来对于话剧、舞台美术和化妆、译制片生产和制作、谍战电影中反面角色设置的考察之旅。艺术家常常通过照片文献收藏、角色场景摆拍、配音模仿独白进行影像写作,同时他也在绘画、声音、装置等创作里扩充着这种书写的更加复杂与个人化的时空。

65分钟
99+
1年前
生滚粥 Rolling Congee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