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 杨中依:讨厌人类(但可以爱一个具体的人)上集

这两期我请大家都爱的aaajiao前来壮胆,对阵石景山第一美男子(自称)杨中依。 我们从杨中依2017年的爆款文章《在三和玩游戏的人们》谈开,讲了讲创作者在乎、坚持和备受折磨的事情,也讲了讲游戏和具体的人——杨中依写过的三和大神也好、怼玩家的疯王子也好,aaajiao模拟的NPC也好),最后不知怎么的还说到白龙王和吃苹果(也可以是梨)。 三个西北话痨一不小心就聊了两集,辛苦您了,听吧:) 嘉宾 杨中依,写作者,石景山第一美男子 aaajiao,艺术家,没那么多臭屁的自我描述 提到的作品 杨中依,《在三和玩游戏的人们》 杨中依,《我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一个底层男孩的自白》(公号:讨厌人类) 杨中依,《7元国产游戏《商人传说》,和它怒怼差评玩家的开发者“疯王子”》 NHK,《三和人才市场・中国日结百元的青年们》https://www.nhk.or.jp/docudocu/program/2443/2409342/index.html 程新皓, 《愚人金》(展览),OCAT深圳馆,2019 aaajiao,《洞穴模拟器》,艾可画廊,2020 《山顶洞人》是一个寻找有趣大脑并在里面钻洞的播客节目,有时也会尝试另类的播客表达方法。想要收听更多内容,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和喜马拉雅订阅「山顶洞人播客」,也可以在Apple Podcast和各种泛用型播客找到我们。 必须承认我们不很擅长社群运营,常常把交流简单粗暴得变成约火锅约游戏的小群组,如果你这也不在乎的话,可以来我们的微信公号「山顶洞人播客」、电报群、还有微博来相会。 如果有什么想悄悄说的,或是有推荐的创作人被我们拜访,请发送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51分钟
99+
4年前

#011 播客剧场:有罪无罪什么罪 你来定夺

如何访问一个不愿接受采访的艺术家?如何交叉访问一个身在疫区内的人?这都是我在面对艺术家“坚果兄弟”时第一时间要处理的问题,他帮我提供了一种解答的可能:“你自己编吧,反正以前记者也是我让他们随便写的。”他是真的不在乎,这个常常能够抓到社会痛点以荒谬行为登上头条的湖北艺术家,说这些话的时候是真诚的。除了本身不爱说话外,他也对艺术系统有不信任——“当代艺术有点像时尚产业的一环”。但他确实值得书写,而从不同角度来看他确实也会有不同解读。我软磨硬泡倒真是想到了一个解决办法:“不如我们做角色扮演,请你得罪过的所有人和公司来控诉你把。也叫艺术史家和记者、营销号发出他们的声音。”他当然同意——这也是自己编的一种。于是就有了你将要读到的这篇奇怪文字:虚拟模拟审批。需要说明的是,稿件中来自艺术记者、大惊小怪晚报记者和公关狂人的部分文字的确来自于艺术记者、媒体好奇心日报和一个叫“公关狂人”的自媒体。 写完成稿,忽然觉得也许声音是一种可能的表达,刚好做“山顶洞人”。软件硬件都齐备,只是缺人,于是我找来自己的好朋友们(主要按声音和口音筛选),还余下一些角色没有着落。坚果于是按自己的常用方法,拉了一个群,里面都是他这些年做公共艺术时遇到的、帮助过的、帮助过他的当地人。大家听到这是一件为了坚果的事情,踊跃报名,小小微信群变成广播剧场试镜片场。有个人被我选中录音前,问我:“这个不是为了黑他 吧,他是个好人。”录音中大家会听到来自湖北、北京、内蒙古、陕西、广东多地的口音,这也是意外的收获 原文请移步:《有罪无罪什么罪:请参与一场对艺术家坚果兄弟的公审》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517-culture-performance-art-bro-nuts/?utm_medium=copy © 端传媒 Initium Media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一直想用声音的方法做个剧场,最近又打了很多剧本杀类的语音游戏。 于是最后把一篇艺术访问做成了虚拟法庭。 更机缘巧合地遇到了很多方言口音。 为了不透露剧情,只能说: 这是一个人格分裂的低难度法庭 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人格分裂的高难度社会 所以我们早就受过极好的训练 以为断案判案都十分简单 感谢参与录制的所有声音: 法官:碧海 坚坚:科长 果果:陈硿 汪老板:小刀 艾记者:良骏 钱经纪:陈拍岸 赵家人:阿粽 姚董事长:Kay 公关狂人:小鳄 大惊小怪记者:山高人为峰 梁董事长:寿荣 剧本:杨静 剪辑:Ramune 杨静 后期:杨静

41分钟
2k+
4年前

#010 aaajiao:数字高地 信息韭菜

这次我们的嘉宾是一个伪装自己是bot的真实人类,艺术家 aaajiao (三个a哦,您瞅准了)。 我们不能免俗地跟着近日的新闻,聊了聊数字高地里我们如何放弃战斗、分不清敌友、最后沦为前的后的浪花一朵。在个人的、私有的数据内容都被扒干净之后,所谓公共数据的奶酪你与我又能咬着多少?在数字高地平地而起,被卖煎饼的、跳大神的占据后,曾经自诩的才华与初心又被如何冲淡(池子加油)。 是和黑暗共谋,还是搭着正能量的雄风直上青云,还有别的道道道吗? 数据艺术家aaajiao常年和信息与数据共处,审视人和机的关系,从emoji到数据美颜机,从高频交易到直播bot,我们的魔幻世界里,假亦真时真亦假,欢迎来到21世纪,你逃不掉的。 这次播客提到的作品: [image.png] protester/cursor/emoji [image.png] The last media [image.png] User, Love, High-frequency Trading 生词: wabi-sabi (侘寂,日语罗马音:Wabi-sabi),一种以接受短暂和不完美为核心的日式美学。侘寂的美有时被描述为“不完美的,无常的,不完整的”。它是从佛教三法印派生的概念,特别是无常。(维基) 运力:人或机器的运算能力,将会决定你能看见和掌握的信息量与内容。 这是机器人本人: [8411125260_443594.png] aaajiao,是年轻艺术家徐文恺的化名,也是他虚构的网络分身。1984年(他的出生年份恰好是乔治·奥威尔经典预言式小说的名称),出生于中国最古老城市之一的西安,aaajiao的创作结合了浓重的反乌托邦意识、对文人精神的反思。他的很多作品都致力于探索新的科技和媒体影响之下的文化现象和政治策略,从社交媒体写作、数据处理,到网络和移动媒介下的新美学景观。作为今天全球新一代媒体艺术的代表人物,aaajiao将今天中国特殊的社交媒体文化、科技运用带入了国际艺术的话语和讨论。

60分钟
99+
4年前

#008 坚果兄弟:恶作剧式社会参与

这一集因为拖延症拖过了无忧无虑的秋冬,直接进入疫情肆虐的春。当时的欢声笑语,剪辑时听起来尽然有些治愈。这一期的主要嘉宾坚果兄弟从好几年前开始就积极介入公共事务,从水污染到弱势儿童就学,从性小众的婚恋问题到呼吁煤老板学习垃圾回收。 在中国,很多当代艺术家都会通过自己的创作反思和回应社会问题,其中有一小部分则会选择以社会参与的方式用艺术家擅长的形式、展演的方式,用或激进或荒谬的方式把我们已经见怪不怪的问题,用滑稽或丑陋的样貌高声带入大众视野。 坚果兄弟就是此中一员,多年的经验亦或是天性使然,他有一套处变不惊、见招拆招的方式来和管制跳探戈。又善于借助荒唐、幽默的进入方式,和社交媒体与大众传媒合作,有效传递自己的信息给看热闹的人们。 这期节目有四个人登场,除了我,还有坚果兄弟的长期关注者、关心性小众议题的Bayar,坚果的战友+女友「2B妹子大师范儿」——协助他完成大量公共艺术项目,当然还有坚果。 事后再听我们聊了那么多社会问题,但那一种自嘲与幽默在今天这样严酷的日子里快没有了,特此把这集献给所有在疫情中想要借助创作,表达意见,提供关怀的创作者们。 Episode 008 Nutbrother: Playing pranks on the society As a fast-growing country, China has encountered a lot of challenges in many social aspects.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contemporary artists from this country creatively and critically express their ideas and concerns through social art. Nutbrother is the most humorous one among them. Based in Shenzhen, the artist is curious how modern life is undergoing rapid changes in Chinese urban environments. Throughout the years he raised much social awareness for such topics a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xcessive consumerism, education gap between the city and the rural. He is also know as a savvy social media user that carryout a significant part of his practices on Douban, WeChat and Weibo. In this episode, Nutbrother walked me through many funny yet heavy moments in his creative life, and how he tries to conduct the kind of art practise separated from mainstream art circle but in the quotidian life of everyday China.

57分钟
99+
5年前

#007 周轶君:在别人的街头

在这么多期节目中,除了汤包,我认识轶君时日最长。她像身怀永动机一样,似乎可以不眠不休地汲取信息,然后在大脑中高速运作,第一时间化作发人深省的内容呈现给观众。这样一个人身上可以贴一百个身份角色标签,而在我眼中,她总是那个让你在见面前既兴奋又有点紧张的厉害前辈。兴奋是你知道,这一杯咖啡、一顿午餐、一程路肯定能够学到很多,也许是具体的知识,也许是处世的见识,也许是思维的方式。而紧张,也是真的紧张,因为有点怕自己的成长速度太慢,没有新的长进足够交流。 《山顶洞人》关注大脑极度活跃的人,这样的人看上去都是天才,一休哥一样休息一下就灵感不绝。但创意需要强大的执行力和坚毅的性格才能化为可见的实体,而这些年和轶君工作所见,她恰好就是灵与力的完美结合,既轻盈又扎实。 [image.png] 过去一年零散见过她几次,算是很遥远而片段地见证了《他乡的童年》从零到完成的整个过程。像以往一样,轶君带着本地的大哉问去不同国家的现场找寻不一样的回答。她始终相信现场的关键性,相信亲力亲为才会有的独特视角。看到她在北欧的森林和小朋友闻泥土的味道,然后睁大眼睛问这问那,作为观众的我很快明白这一份报道的含金量十足,而作为内容创作者也能稍稍感觉到她在当时当地的些许兴奋。 和轶君工作那段时间,成长迅速,一方面是有人言传身教,一方面也是因为「压力密度很大」(是的轶君我在此又来黑你了)。盖应上司已经异常优秀,仍然对她自己的创作不能感到满足,那作为初来乍到的新手自然会战战兢兢。这一份不满足是那样真实,「怎样可以更好」,「别人是如何做的」,我常常在想每天都在问这些问题的她,在令人仰止的履历表之外,她是如何一路走来成为今日的样子。 [image.png] 这一次的节目我们从《他乡的童年》聊起,不知不觉也说起自己的童年,往日不可追,但可追溯,从而更明白今日的你我,这也许和去他乡街头寻找本体议题的可能答案有异曲同工之妙。轶君说她拍的不是一个关于教育问题的纪录片,是一个关于教育的故事集,那我们这一集聊的大概是故事外的故事吧。 [image.png]

60分钟
2k+
5年前

#005 张哲川:爱看戏的声音侦探

Have you heard "Unheard"? [1080 432.jpeg] 自从玩了《疑案追声》我就特喜欢这样问游戏玩家,Unheard 是腾讯 Next Studio 2019年出品的声音游戏。这个五个人小团队做出的另类叙事游戏,凭借出色的创意和精致的执行,一跃成为今天steam全球游戏排行榜的前位。在游戏中玩家被神秘组织请来担任外包侦探,根据户型图和录音来找出一桩桩疑案的玄机。每过一关,游戏难度增加几度,人物愈来愈多,案件也更加扑朔迷离,就当你逐渐上手,以为掌握了声探真谛的时候,一个被压在心底的声音涌上来问你——为什么是你来断案,你是谁,这个组织又是什么…… [unheard room.jpg] 这一期的《山顶洞人》我来到上海,请这款游戏的两位游戏设计师之一张哲川聊聊如何脑洞大开,想到这么有趣的玩法。想到《疑案追声》动用了大量的配音演员上阵为没有面孔的角色赋予生命,我还请好友戏剧演员汤包助阵。没想到就是这么巧,原来曾经在纽约读书的张哲川是个大写的剧场爱好者,而这款将感官体验最小化到听觉的游戏,最初的灵感居然是沉浸式戏剧《Sleep No More》。 所以,别再睡觉啦,一起来听听这集吧!你不但会听到关于一个超好玩游戏的台前幕后,还能知道游戏人和戏剧人碰撞会产生何种火花。 也许这一集还可以叫,《那些剧场教我的事》

44分钟
99+
5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