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建筑和他们的时代。本期继续盘点,继迁台初代建筑师后,八十年代至千禧年的第二代本土建筑师的实践、探索和思想。 七十年代初,蒋经国逐渐上台掌权,国际局势的变迁和台湾内部的生存压力,使得小蒋彻底放弃了父亲老蒋的基本路线和国家意识,转而以更务实的态度和手段经营台湾本土。1973年开始的“十大建设”,用了将近十年的时间奠定了台湾工业基础,这段时间的辛勤积累最终在八十年代厚积薄发,一举将台湾推上了“亚洲四小龙”的宝座,也使得台湾的精英有了独步于华人世界的骄傲。 这个时期,建筑设计的大业主逐渐由政治机器变成了大财团和企业家。在经济高歌猛进的时代,台湾建筑师有了更为广泛的服务对象和实践类型,建筑界涌现出诸多至今还活跃的人物。李祖原和谢英俊似乎是这个时代台湾建筑实践的两个极端,一个是用夸张的元素符号大声宣告“新儒家”价值的大设计师,另一个是摒弃文化累赘用朴素建构回归居住本源意义的艺术匠人。他们二者之间的差异和距离,构成了台湾建筑师的某种光谱。本期就将着重探讨他们二位的设计成就与思想贡献。 ——时间目录—— 2:30 台湾人对大发展年代的美好回忆 4:15 “财大气粗爆发户”or “新时代儒家宣言”浅析李祖原的设计语言 10:09 闽粤地区的传统审美是否塑造了中华后现代的样貌? 17:54 台湾精英想要领导华人世界的雄心 20:05 高歌猛进大建设时期的某股清流,人民建筑师“谢英俊” 24:07 与谢英俊老师共事过是怎样一种体验? 27:17 装配式建筑的另一种发展理念,当代营造法式 33:07 谢英俊的建筑实践是否在讨好白左价值观 40:28 谢英俊与王澍之间的互动,二者的异同 ——关键参考—— 70年代台湾街景 蒋经国 十大建设推动了台湾的工业化 李祖原 泉州关岳庙 台北101大厦的竹节造型和宝塔顶 台北101大厦细节——巨型吉祥纹饰 宏国大楼 长谷世贸大厦 中台禅寺 李祖原大陆作品:沈阳方圆大厦(曾被评为十大最丑建筑) 李祖原大陆作品:盘古大观(北京奥运会顶级配套) 谢英俊 邵族安置邵区 杨柳村居民自主协力造房的立架 谢英俊在汶川的灾后重建实践 尼泊尔灾后重建 谢英俊提出的屋架体系 from 常民建筑 谢英俊村宅的建造体系 from 常民建筑 后巷桃花源 谢英俊单线图的哲思 标准基础材料所组成的建构与空间 谢英俊与王澍 王澍在富阳文村的实践
本台首播,将用三集的篇幅来帮大家梳理台湾从战后至今大约三代建筑师的实践历程和思想变迁。 台湾是华人世界中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古代,它是华夏教化的边陲;近代,它是文明拉锯的前线。多元的族群和复杂的历史使得这个岛屿成为中国乃至亚洲在面对现代性和全球化波荡中的一块遗产丰富的文化试验田。建筑作为社会生产和文化演化的集合体,是研究历史不可忽视的样本。 首期我们聚焦在解放前中国建筑师的追求,两岸建筑师的渊源,以及在战后迁台的大背景下,被种种因素干扰的中华建筑现代化进程在两岸出现的分化。当时的台湾是否守得住它们认为的“中华道统”?而对岸建筑师又是如何在传统形式和现代趣味之间进行选择和调和的? ——时间目录—— 1:39 先给PSA一波自来水,国内建筑展的高地 6:45 台湾复杂的文化基底与三大族群 10:52 王大闳:紧跟时代的先锋建筑师 or 抱守道统的末代士大夫 21:55 自宅与“故宫”,民国精英的得意于失落 32:00 陈其宽:仙气翩翩的画家 or 精确完美的建筑师 40:25 如鸟斯革,如翚斯飞。路思义教堂如何实现了中华建筑精神的现代化? 45:15 所有的故事里都有贝聿铭的影子 ——关键参考—— PSA 台湾建筑展 王大闳(右下)与格罗皮乌斯(右中) 王大闳的严肃表情 王大闳的台北故宫博物院方案 现实中的台北故宫博物院 南京金陵大学——民国式建筑的代表 丹下健三·圣玛丽大教堂 筱原一男·伞之家 建国南路王大闳自宅内景 建国南路王大闳自宅模型 国父纪念馆的现实与理想 陈其宽作画 东海大学设计图 路思义教堂模型 路思义教堂内景 路思义教堂外景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