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经常在沟通中吃亏、总是事后才想起来“我刚刚应该这样说”,或者总觉得自己明明有理却说不过别人——那真的该听听这期节目。 我们聊了一本由 FBI 前人质谈判专家写的书《掌控谈话》,他用20年实战经验告诉我们:真正厉害的谈判,不是吵赢谁,而是让对方觉得“一切都是我自己决定的”。节目里我们会一起拆解什么叫“战术性共情”,为什么“让别人说不”才是谈判高手的第一步,还有一个机场改签却意外升舱的神奇小故事。 从职场谈加薪到家庭沟通再到客户应对,我们聊的这些谈判技巧,真的每个人都能用得上。 📌 本期节目你会听到: 00:00 一开场就击中痛点:为什么说不过别人不是你嘴笨 04:43 所有的冲突都可以调和:沟通的底层逻辑 08:24 什么是战术性共情?不是讨好,是精准打动对方 13:56 战术性共情具体怎么做?从观察到贴标签 17:37 不要太快进入“解决问题”模式 19:11 怎样让对方感觉“这决定是我自己做的” 20:08 允许别人说“不”,反而更容易达成共识 23:54 警惕谈判中的“黑天鹅”信息
“我明明这么努力了,为什么还是一场空”的挫败感,你是不是也经历过? 明知道结果可能无功而返,那我们为什么还要一次次出发? 在这条坚持的路上,为什么孤独感总是如影随形? 在这一期里,我们聊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不仅讲了那句经典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还聊到了孤独、坚持、个人成长的阶段变化,以及从“硬汉文学”聊到动物性、生命力,还有怎么在诱惑、虚荣和规则里,守住自己想要的生活。 时间轴 00:32 《老人与海》的故事梗概与核心精神 08:08 故事里的孤独感与“虽千万人吾往矣” 13:27 海明威的婚姻、硬汉人生与自我成就 17:41 文学的价值与受众的变化 21:43 硬汉文学的魅力与个人成长书单 27:29 “美”的社会规则与思维陷阱 29:33 海明威的其他作品与反战思想 33:36 动物性与直觉式选择
明明读了很多书、做了不少笔记,可到真要用的时候,却像大海捞针一样找不到重点? 是不是也常常觉得知识零散、表达卡顿,脑子里有想法,却没办法顺畅说出来? 怎么才能搭建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不是光靠搜索引擎临时抱佛脚? 这一期我们聊的,就是解决这些难题的“卡片盒笔记法”——一套曾让德国社会学家卢曼在没有社会学学历的情况下,硬生生靠写笔记写成社会学教授的神级方法论。 我们不仅拆解了卢曼的“两个盒子”笔记系统,还聊了如何用现代的手机、备忘录软件复刻他的思维流程。以及,在表达这一关,我们要怎么找到自己的方式、突破害怕输出的心理障碍,真正让“记录-思考-表达”成为自己的能力闭环。 【节目时间轴】 00:00 为什么我们做了很多笔记却没办法用上? 04:18 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06:18 卢曼的惊人产出,靠的竟然是卡片盒笔记法 11:05 卡片盒笔记法的三个核心步骤:记录、思考、表达 22:01 知识管理的关键在“关联” 26:45 写笔记最重要的不是软件,而是动手写 30:01 真正的难点:独处思考的时间从哪儿来? 41:10 认真生活,快乐工作 44:38 从知识到表达,从表达到专业背书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但路过的人只看到了一阵烟。 从少年卖画,到青年当牧师,再到27岁半路出家开始画画; 这一期我们一起看看梵高作品背后的故事,比如那幅拍出8700万美元的《加歇医生》; 还有他生命中几个关键人物——无条件支持他的弟弟提奥、曾经相依为命的妓女西恩、让他精神彻底崩溃的高更、以及死后帮他走红的弟妹。 00:32 梵高是谁?我们为什么聊他 02:31 从卖画到当牧师:梵高年轻时的选择 04:27 对宗教的失望,转向艺术 06:04 27岁开始画画:弟弟提奥的全力支持 06:43 十年创作之路的三个阶段 14:16 他为什么穷?为什么那么惨? 16:15 感情生活:一段非典型“爱情”故事 18:07 梵高的艺术观:画人物不是画五官,而是画性格 19:47 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几个人(1)弟弟提奥 21:35 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几个人(2)妓女西恩 24:10 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几个人(3)高更 29:59 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几个人(4)加歇医生 32:40 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几个人(5)弟妹与他的死后爆红 39:00 梵高的艺术宣言:我想画出滔滔的一生 41:44 看梵高,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找一份静谧 《吃土豆的人》 《向日葵》 《星夜》 《加歇医生》 《杏花》 《阿尔勒的卧室》
成都茑屋书店在2025年8月31日关门了,关门之前大家都去排队买书、买杂货,因为在清仓甩卖。这个时代,是不是不再需要这样的读书空间了? 书店可能真的不太能赚钱了,但我们还是渴望它存在。 00:57 成都茑屋书店关门,我们的打卡经历 01:47 理想书店应该长啥样 06:53 卖杂货救不了书店,那靠什么? 16:09 为什么在家看书这么难? 19:56 意识消费时代,贵书店为啥活不下去? 22:45 买书在线上,逛书店看氛围 24:03 村咖、打卡经济,空间流量值多少钱? 27:55 你会为了一个书店专门跑一趟吗?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店: 📍 咖啡图书馆CAFE AT GARDEN(花园城店) 📍 同楷书店 📍 中信书店(兴隆湖店)
在一个已经注定灭亡的旧王朝里,个人的命运还能挣扎出什么样的可能性?当优渥的生活剥夺了一个人面对挑战的能力,还能为命运奋力一搏吗? 我们就顺着《我的前半生》,不仅看见了溥仪这个人,也顺带回顾了一整个王朝的落幕,以及那个特殊历史时期里荒诞、哀伤又不乏讽刺的故事。 🕰️时间戳 · 节目结构 00:00 溥仪的故事有什么好聊的?为什么我决定读这本书? 04:09 一本检讨书,怎么变成了历史畅销书? 05:59 紫禁城里的奢靡日常:浪费、古董和私人厨房 08:51 皇帝变“新津市民”:溥仪的半生享乐和求生欲望 21:02 天津的花钱日常 & 被忽悠的“复辟大业” 34:49 打骂、算卦、吃药、害怕:一个傀儡皇帝的真实日常 37:52 求生本能:溥仪的“悔过”到底有多认真? 41:54 婉容的悲剧、文秀的清醒、最后一个“国家保姆” 47:30 高处不胜寒,皇帝其实最惨? 风吹不倒草,却能吹倒树。
为什么革命、道义和大义,却用女人的身体作为代价?那些看起来像是爱情的关系,背后真的有爱吗,还是只是权力的操控和人性的冷酷? 我们在聊完张爱玲的《色戒》之后,有了更深的感触。我们聊到了小说和电影的差异、王佳芝的悲剧、老易到底有没有爱过她,也聊到了革命话语下的女性身体、个体命运、甚至现实生活里那些结构性的不公和“看不见的压迫”。 我们还聊了张爱玲自己的情感经历,聊了胡兰成,聊了她三十年不断打磨这个短篇小说的执念。 最后,我们聊到了命运、自由和“女性怎么拥有自己的主体性” 00:00 《色戒》小说 vs 电影:谁更温情?谁更残酷? 05:00 张爱玲写这个故事想说啥?聊聊男权社会、革命虚无、女性的身体被征用 07:30 老易到底爱不爱王佳芝?我们用5个细节狠狠分析了一遍! 13:00 色戒不是“男”的戒,而是“女”的戒,也是情的戒 15:00 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真实原型:爱上错的人,赔上创作生命 25:00 李安的一句“快走”背后,是女性的觉醒与毁灭 27:00 色戒不是爱情故事,是两个频道的错位演出
经常下午犯困,感觉怎么睡都睡不醒?是不是尝试过各种减肥方法,但体重就是纹丝不动?又或者,情绪总像坐过山车,莫名其妙就烦躁起来?这期节目,我们就来聊聊这些困扰背后的共同敌人——血糖波动,并和你分享一本超有用的书《控糖革命》。 我们从为什么需要关注血糖开始,聊到血糖剧烈波动对身体造成的隐形伤害,再分享几个简单易行、能轻松融入日常的控糖小技巧。最后,还有思琪亲身佩戴动态血糖仪两周后,发现的那些令人惊讶的“升糖刺客”。 节目时间轴 00:00 控糖能解决的精力和体重问题 02:28 从身边故事说起:为什么要开始关心身体? 09:46 血糖波动如何让人变累、变胖、变暴躁? 19:16 三个实操小技巧:轻松稳住血糖 24:10 动态血糖仪实测大揭秘:什么才是真正的“刺客”? 32:30 除了控糖,我们还聊了聊生命与保持天真
觉得自己很努力了,但就是不快乐; 常常因为别人比自己好而沮丧; 拼命追求兴奋刺激,最后却更空虚; 甚至,有时候觉得“幸福”这事离我们太远了。 这期节目,我们聊了伯特兰·罗素的经典著作《幸福之路》,我们一起探讨了这样几个问题—— 为什么有些人明明“拥有一切”,却依然不幸福? 我们以为的“浪漫忧郁”真的那么高级吗? 兴奋感是不是快乐的升级版? 答案都藏在这本书里——更藏在我们对生活的重新理解中。 从自我出发,一点点修炼自己,我们发现:幸福其实是可以习得的,而且方法论还不止一个。 00:00 幸福是什么?这本书为什么值得分享? 04:38 拿到幸福的第一把钥匙:跳出“自我中心” 05:28 哪些“隐藏人格”正在偷走你的幸福? 15:21 八个让人不快乐的真相,句句扎心 30:51 兴奋≠快乐?短视频、喝酒、刷剧是逃避不是享受 37:24 疲劳其实是心累,不是体累 41:28 嫉妒是害怕别人比你强,不是你想变更好 43:42 犯罪意识与负罪感,竟然我们从小就被植入? 46:04 被虐狂和舆论恐惧症,也都是幸福杀手 50:03 幸福其实有方程式:兴趣广泛+善意待人 56:31 女人对世界缺乏兴趣,可能从“乖巧文静”开始 57:22 情爱为什么让人幸福?不是因为浪漫,是因为安全感 01:01:23 家庭和当父母,是不是幸福的一部分? 希望你听完以后,也像我们一样,更理解幸福,也更愿意靠近它。 如果你觉得有所收获,别忘了推荐给你关心的人。 记得经常来空中书房找我们玩~
明知道自己钱不多,却总忍不住为「精致生活」买单? 为了一只梦寐以求的名牌包,咬咬牙买了,结果除了朋友圈里几张照片,生活并没因此更幸福? 又或者花了大几千去上网课、请家教、买课程,却隐隐觉得这些投入未必真的「值回票价」? 在这一期节目里,我们终于到了可以聊理性富的状态。绝对不是要劝你抠门,而是想带你看看:我们怎么从为人设买单、为虚荣付费,一步步转变成现在更理性、轻松、踏实的花钱方式。我们也回顾了那些曾经让我们肉疼的消费决策,聊了聊什么样的花钱才是真的聪明,什么样的「消费」其实是被套路了。 00:58 从精致穷到理性富,我们终于可以聊这个话题了 03:27 从“月光族”到“不敢花”,消费观念转折背后的社会背景 04:37 精致穷vs理性富:我们怎么定义这两个词? 07:22 那些年我们为人设买的单 18:52 为什么我们曾经愿意为这些“虚荣”买单? 22:31 转变的起点:去魅之后,我们开始明白价值不靠物质来定义 29:50 理性富的三大消费原则:为质感、时间和体验买单 46:07 理性消费小tips:记账真的很重要 48:41 从衣服多到极简风:真正了解自己才知道什么值得买 51:09 不买将就的,只买最爱的——像找对象一样选物品 53:36 “开源比节流更重要”:认真赚钱,也是一种聪明消费 我们都曾是「精致穷」的一员,也都在努力成为理性富的路上,边试错边成长。希望这期节目能给你带来一些共鸣和灵感,也欢迎你在评论区和我们分享你的消费故事~
总觉得爱情故事里,女人总要更委屈一点吗? 今天我们聊聊《青蛇》,为什么李碧华把“白蛇传”从男女爱恋,翻成了姐妹同盟?为什么许仙这种“普通到骨子里”的男人,总能牵动剧情甚至拖累结局?以及,90 年代港片的“俗”“快”“火爆”,怎么会和今天的短剧热遥相呼应、甚至变成新的经典? 这些问题在我们的聊天里,一点点被搅动、对照、拆解。 这一期里,我们从《青蛇》的情节走起:汤圆里塞的七情六欲、婚后“男弱女强”的隐痛、法海与许仙的双重隐喻;再聊到女性书写的锋利视角和“稳稳的幸福”的代价;最后把镜头拉远,放进港女气质、流行文化的“雅俗共赏”,以及创作者如何当“人性的矿工”。 【节目时间轴】 00:57 为什么又去读《青蛇》:电影重映勾起兴趣 04:17 《青蛇》的故事情节 18:05 女性视角下的“男人是一种让女人伤心的同类” 20:05 要不要主动表白?表达的“爽”与得失 22:58 情感博主逻辑vs.体验情感本身 27:39 为何仍执念“完整家庭”? 28:59 没有男人也能过得很好:姐妹同盟的回望 29:25 港女气质与时代环境:干练、独立与选择 35:41 雅俗共赏:经典如何被时间筛出来 45:27 没有“善终”的人生:列车仍在向前 46:53 别执念圆满:活到哪一站是哪一站 48:06 收尾:把背靠给同伴,先抓住自己
说到35+,就被“门槛”两个字卡到呼吸不顺? 一边是招聘启事里冷冰冰的年龄限制,媒体又把焦虑放大到满屏;但对于每个个体来说,可能在意的事:到底要怎样不被这套规则框住,还能把路走宽? 虽然35之后身体不如从前扛熬夜了,可心智的稳定、性格的从容,却在变好;还能停止用“年轻貌美”当自我KPI,改用“是否有趣、是否从容”来重新定义自己! 在这一期里,我们聊了:35岁的真实感受、从“被规则规训”到“自己定规则”、以及如何在耐心与长期主义里,慢慢把人生盘活。 【节目时间轴】 00:00 两拨35+:被压弯的与活得舒展的差别从哪来? 08:14 年龄的礼物:更喜欢现在的自己(从敏感刺猬到松弛) 10:19 三件救命的小事:勇敢、努力、读书 17:18 单身自由与技术红利:AI让个人更像“一人公司” 19:34 不再以“终身美貌”为目标:把标准换成“有趣与从容” 26:54 野心与耐心:才华需要时间去托举 33:03 工作与休闲:为什么“会工作”才能真正会休息 39:54 关键词:不被规则绑架,开始制定自己的规则 47:24 别被刻板印象困住:35+不是人生截止线 47:55 爱情也不设限:50岁也许更适合谈恋爱 49:50 收束:把35岁当礼物,继续书写新篇章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