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迟到的开篇:每个生命都有“不可说”

这一期本应是开篇之作,但由于后现代的主播们偏偏不爱循规蹈矩,所以才拖到了第三期来介绍本播客,特别是为什么我们要取名为“不可说”以及两位主播到底是什么样的咖……(但愿不是瑞幸哈)。 本期内容包括: 1. 小时候的我们常常被警告“这个不可以乱说”,这些对我们有何影响?心理师又是如何突破对“说”的“禁令”的呢? 2. 心理师需要一个说心里话的地方,就像是FB上的“心理师宵夜摊”,行业中的“Shadow”需要被照见。 3. 咨询师也是真实的人,然而我们的工作准则遏制了一些真实的表露,连同关系的告别,都可能带来一些伤感的体验。 4. 主播分别展开以“不可说”为主题的生命叙说。张怡的“超越性别” (ps没讲完下次继续哈)vs 浚溢的“超越残障”。 5. 戏剧治疗的发展转化法(DvT)中的“UNplayable”;以及各种相关议题,特别是背后所处的系统。 6. DvT是如何让那些“不可玩”变得可玩呢?DVT的核心相信与团体切片。 7. 音乐治疗是如何转化“不可说”卡住的能量呢?(歌曲再创作与即兴音乐) 8. 音乐治疗和戏剧治疗可能存在一个共通之处:治疗师可成为一个“破烂的玩具”(Broken Toy,来自DvT),让客户觉得我们不是一個「強者」,甚至也可以是一個「弱者」了。另外,这两个治疗流派一般也都在相应的艺术学院进行人才培养。 9. 学戏剧治疗需要治疗x戏剧的背景经验结合。 10. 浚溢为什么走上了心理咨询的“不可说”之路?当时是如何选择专业的,以及赴台前的工作经验。 11.各行各业都有“不可说”的小秘密以及心理咨询行业乱象(证书 vs 口碑)。 12. 张怡的入行动机和探索与成长之路,似乎每个从业者都有一些“不可说”的个人脉络; 13. 张怡去台湾前助人自助的工作,大自然乡野间的戏剧心理工作坊 14. 心理咨询是一门“可说”与“不可说”的艺术,就让我们的能量流动起来吧! 15. 还有一个关键人物,也说过“不可说”。 【播客介绍】 不可说——由张怡与朱浚溢私人出品,倡导心理咨询圈的多元与反思,试图提供一个给心理师说心里话的地方。 【主播介绍】 张怡:一枚人本+后现代咨询师,DvT戏剧治疗师。在武大“双修”心理与戏剧,后赴台进修心理咨询硕士,也系统学习北美戏剧治疗疗法。让我们一起聊聊在本土做咨询的体验,敞开与玩耍其中的不确定性。工作联系:psycamille(微信) [email protected](邮箱) 朱浚溢:一个固执的后现代。在大陆完成心理学的本、硕训练后,毅然逃脱行业困局,赴台攻读心理咨询博士学位,试图成为独特的个体,发出别样的声响。邮箱勾搭:[email protected]

60分钟
99+
5年前

02 个督理论花样多:哪种是你的菜?

本期节目内容如下: 2:30 浚溢作为督导的工作方式 6:15 不同督导理论取向的丰富层次 7:12 流派督导 V.S. 基本派督导 10:10 「角色理论」以及督导有哪三种角色? 15:28 文化对督导角色的影响 17:50 受督者需求与督导角色的匹配 18:40 张怡的受督经验 21:20 「自我觉察模式」督导 22:45 基本派督导可百搭不同学派吗? 25:15 督导会劝退不适合走这行的人吗? 27:20 心理咨询师的「二律背反」能力 32:45 2种容易引起满堂喝彩的督导历程 35:37 方向大同小异,差异只在细腻铺陈与节奏 38:06 量身定制的个督体验 45:46 督导角色与咨询师角色的重叠部分 48:00 慢热的追问:不谈督导要求,回到受督者需求 【播客介绍】 不可说——由张怡与朱浚溢私人出品,倡导心理咨询圈的多元与反思,试图提供一个给心理师说心里话的地方。 【主播介绍】 张怡:一枚人本+后现代咨询师,DvT戏剧治疗师。在武大“双修”心理与戏剧,后赴台进修心理咨询硕士,也系统学习北美戏剧治疗疗法。让我们一起聊聊在本土做咨询的体验,敞开与玩耍其中的不确定性。工作联系:psycamille(微信) [email protected](邮箱) 朱浚溢:一个固执的后现代。在大陆完成心理学的本、硕训练后,毅然逃脱行业困局,赴台攻读心理咨询博士学位,试图成为独特的个体,发出别样的声响。邮箱勾搭:[email protected]

51分钟
99+
5年前

01 蹭“万人督导”的热度,谈“团体督导”参与度

本播客第一期想不到来的这么突然,首先是2020的疫情让我们无法在台湾录制,而且主播之间也只能远程对谈,本应该拖延着直到过了期中回台,殊不知希望已渐渐渺茫。正当这时,大陆“互联网+心理”爆出了一个有趣的议题,那就是关于在网络上进行超万人参与的督导是否合适的话题。很多专家都参与了讨论,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同时,两位主播正好在探讨着“不可说”的想法的时候,也顺便聊了聊这件事情。突发奇想,要不然就将我们讨论的内容作为第一期播客来与大家分享。也正因为我们两个主播都有在台湾接受团体督导的经验,所以在这一期中主要探讨的内容也是我们心理师如何更好地参与团体督导的内容。具体的内容按照时间点可能有以下这些: 1. 关于万人督导的学习效果和无线的可能性 这一段中,我们YY了参与者可能是怎么看待这样的学习方式,引发的反思是“我们抱着什么学习心态在参与”。我们也畅想了一下如何可以让“万人”发挥群体的效用,这也或许是未来互联网心理工作乃至互联网教学可以思考的方向。 2. 反思团体督导共同参与者的参与度 团体督导的进行,相比于个体督导,有着独到的价值,那就是所有参与团体的参与者的经验,团体丰富的资源对于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有不同价值而不仅仅是督导者本身的价值。如果你没有汇报个案,坐在那里倾听的你,如何贡献自己,如何收获更多,这些问题可能是参与之前我们需要提前考虑过的。 3. 团督汇报者的四种类型猜想 如果你也有过参与团督的经验,是否像主播一样,曾经看过形形色色的汇报者? 他们有的在激情洋溢的分享,有的会止不住地哽咽求助,有的平平淡淡就结束了报告,最让你感到同样收获满满的常常是那种不断与督导对话、与团体对话,在对话中探索的那一个。 主播猜想,这可能是汇报者的四种类型说:表现型、疗伤型、敷衍型和对话型。 当然,这只是作为一个耍废的观察者提出的无稽之谈,供大家娱乐而已。只不过每个人真的也多少在这四个类型中看到了自己多元的受督需求,而在进行督导的时候,如果能够对自己参与督导的诉求、期待、参与方式有所觉察的话,想必你的团督参与度会有所提升,并且收获也更多哦。 第一期播客,难免比较粗糙,不过也打开了主播的表达欲,所以我们决定下一期继续聊一聊团体督导之外的个体督导的那些事儿,让我们共同期待吧~~ 【播客介绍】 不可说——由张怡与朱浚溢私人出品,倡导心理咨询圈的多元与反思,试图提供一个给心理师说心里话的地方。 【主播介绍】 张怡:一枚人本+后现代咨询师,DvT戏剧治疗师。在武大“双修”心理与戏剧,后赴台进修心理咨询硕士,也系统学习北美戏剧治疗疗法。让我们一起聊聊在本土做咨询的体验,敞开与玩耍其中的不确定性。工作联系:psycamille(微信) [email protected](邮箱) 朱浚溢:一个固执的后现代。在大陆完成心理学的本、硕训练后,毅然逃脱行业困局,赴台攻读心理咨询博士学位,试图成为独特的个体,发出别样的声响。邮箱勾搭:[email protected]

47分钟
99+
5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