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32《八次危机》温铁军才是真正讲透中国经济的人

【推荐语】 这几年疫情叠加经济下行,强烈感受到个体的无力和经济周期的汹涌浪潮,开始渴望了解经济是如何运作的,政府在当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正如约翰·多恩所言:“没有人是孤岛, 每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每个人都是国家经济的一部分,也深受宏观经济影响。 在各种关于中国经济的分析中,温铁军老师可谓独树一帜,他的观点尖锐、赤裸、一阵见血。在他的书中我们得以窥见政府是如何“操控”经济这一复杂、缜密而残酷的机器,经济危机又是如何环环相扣不断演变,最终影响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让我们在过往的历次危机中,读懂当下。 【时间轴】 02:04 民国时期遗留的恶行通货膨胀引起的第1次经济危机 07:47 苏联停止对华援助引起的第2次经济危机 09:50 三线建设引起的第3次经济危机 10:26 大规模引进外资引起的第4次经济危机 12:35 高福利高投入引起的第5次经济危机 15:15 物价大闯关引起的第6次经济危机 18:09 快速放开三大资本市大规模增发货币引起的第7次经济危机 20:05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金融危机 【本期提及作品】 《八次危机 : 中国的真实经验》温铁军 等 / 东方出版社 / 2013 《去依附 : 中国化解第一次经济危机的真实经验》董筱丹、温铁军 / 东方出版社 / 2019 《置身事内 : 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兰小欢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21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郭建龙 / 鹭江出版社 / 2017

25分钟
3k+
1年前

Vol.30《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那篇差点要了马尔克斯命的报道

【内容介绍】 马尔克斯记者生涯里最重要的报道,诺奖得主 巴尔加斯·略萨评价此书:“这本书集冒险文学的所有成功特点于一身:客观性,不断推进的情节,优秀的戏剧性转折,悬念与幽默感……最具挑战的是:如何才能将主人公在漂流中度过的这空虚无聊、一模一样的十天写得不重复、不野蛮?一切都是真实而感人的,既无怜悯,也无煽情。这要归功于马尔克斯的文学天才。” 【时间轴】 00:17 马尔克斯对记者的偏爱,“我不想作为《百年孤独》的作者或者诺贝尔奖得主被铭记,而希望人们记得我是一个记者” 02:18 故事梗概及其社会背景,为什么这篇报道差点让马尔克斯丧命 05:54 马尔克斯的天才叙述,《百年孤独》中预设未来的写法在本书中初见端倪 11:11 英雄是如何成为一门生意 12:13 真的英雄,敢于直面谎言,敢于炸毁自己的雕像 13:40 《太平洋大逃杀,我们11人杀了22名同伴》现实比故事更生猛 16:30 太平洋大逃杀中的海上猜疑链,不杀人就被杀 【节目提及作品】 《 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 陶玉平 / 南海出版公司 / 2017 《百年孤独》[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 范晔 / 南海出版公司 / 2011 《我不是来演讲》[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 李静 / 南海出版公司 / 2012 《枯枝败叶》[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 刘习良 / 笋季英 / 南海出版公司 / 2018 《檀香刑》莫言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2012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贾樟柯 / 贾平凹 / 2020 《太平洋大逃杀》 杜强

19分钟
99+
1年前

Vol.29《我在伊朗长大》从王室女孩到校园毒贩

【内容介绍】 《我在伊朗长大》是玛赞·莎塔碧的自传体漫画。通过她的经历我们得以了解,伊朗是如何从开放的世俗化社会,转变成保守的原教旨主义国家,女性是如何被极端保守思想所束缚,战争和革命又是如何带走一个又一个无辜的生命。 同时在宏大历史背景下我们也不应忽视玛赞经历的个体性,她在书中坦诚地自我剖析,向我们呈现出一个不那么完美的女孩,是如何应对文化冲击和国族认同,如何在爱情中迷失和成长,又如何在家庭的帮助下找到自我。 茨威格说:”谁展示了自己的一生谁就为了所有人;谁展示了自己所处的时代谁就为了所有时代。“愿你在玛赞的经历中看到自我和时代。 【时间轴】 03:03 两分钟伊朗极简近代史,从激进世俗化改革到极端原教旨主义 06:47 战争中的政府骗局,所谓战争就是富人指挥穷人上战场 08:21 不论身处什么年代,什么样的环境,什么年龄,女性都有追求美的权力,也都有表达美的自由 09:22 国外的商店琳琅满目,但“没有一家商店贩卖友谊 ” 09:57 战争、革命没有毁掉我,一段平庸的爱情故事差点要了我的命 11:44 我在伊朗是西方人,在西方是伊朗人 13:29 玛赞耿直性格源自强大家庭的支持 【节目提及作品】 《我在伊朗长大》玛赞·莎塔碧 / 马爱农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2017 《我在伊朗长大》文森特·帕兰德 / 齐雅拉·马斯楚安尼 / 2007 《小鞋子》马基德·马基迪 / 默罕默德·阿米尔·纳吉 / 1997 《小王子》[法] 圣埃克苏佩里 / 马振聘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003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朱塞佩·托纳多雷 / 莫妮卡·贝鲁奇 / 2000 《Mahtab》 Marjan Farsad

21分钟
99+
2年前

Vol.27《巨浪下的小学》灾难是死了一个人这件事,发生了两万次

【内容介绍】 12年前的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发生9.0级地震,地震引发超过10米的特大海啸。大川小学的84名师生在海啸中失去生命,但同时受灾的学校中,只有一名学生遇难,为什么大川小学的伤亡如此严重?除了天灾之外,是否有人祸的因素?日本的国民性和制度是如何成为这一悲剧的幕后推手?作者查德·劳埃德·帕里耗时六年,深入挖掘灾难背后的故事,带我们还原这一场本可以避免的悲剧。 【时间轴】 00:56 “灾难并不是死了两万人这样一件事,而是死了一个人这件事,发生了两万次。” 03:07 “排成一队的孩子正直直地迎向翻涌而来的巨浪”,为什么最安全的学校会发生最伤心的悲剧 08:22 “偶然性在悲剧中没有一席之地”,日本的等级社会如何成为灾难的隐性推手 10:35 每个人的悲伤都有一个不同的等级,同样是受害者却彼此厌恶 12:55 日本独具东方特色的灾后心理治疗,法师和灵媒如何替代心理咨询师疗愈幸存者 15:19 用加油安慰受害者真的合适吗? 18:05 日本制纸石卷工厂的重建 【本期提及作品】 《巨浪下的小学》 [英] 理查德·劳埃德·帕里 《以纸为桥——日本制纸石卷工厂灾后复生记》[日] 佐佐凉子 《灾后北川残酷一面》 李海鹏南周特稿 背景音乐:《花开》(NHK东日本大震灾复兴支援工程主题歌)

21分钟
99+
2年前

Vol.26 2022年读书总结:5个主题60本书 我最推荐这5本

【内容介绍】 失踪人口回归啦~ 过去的一年里我读了大概60本书,涵盖非虚构、旅行文学、中国政经、小说和其他杂书5个主题。本期节目直接提及的就超过30本,每个主题还会各推荐一本最佳读物,堪称年度超级分享,一年不更新,更新看一年,快收下这一年的阅读大礼包吧~ 【时间轴】 01:26 【非虚构作品推荐】女性面对男性侵害时,似乎只能依赖文字和舆论来抗争 07:35 【旅行文学推荐】后工业时代,当时间和空间被压缩得几乎不值得测量时,徒步是对主流的抵抗 14:33 【中国政经类书籍推荐】疫情这几年明显的感受到政府这双有形的手,出于本能会渴望了解他是如何运作的 19:13 【小说类推荐】整本书充满茂盛的想象,精妙的比喻,和残暴华美的文字。用莫言的话说“如此文笔可惊天” 25:33 【其他推荐】好的脱口秀应该说真话,敢批评,有态度,甚至有偏见 【本期提到的作品】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德] 娜塔莎·沃丁 《什么也别说》[美] 帕特里克·拉登·基夫 《上学记》[中] 何兆武 《这些人,那些事》[台] 吴念真 《知晓我姓名》[美] 香奈儿·米勒 《黑箱》[日] 伊藤诗织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台] 林奕含 《从大都到上都 : 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中] 罗新 《重走 : 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中] 杨潇 《午夜降临前抵达》[中] 刘子超 《失落的卫星 : 深入中亚大陆的旅程》[中] 刘子超 《人在故乡为异客》[美] 比尔·布莱森 《失落的大陆 : 美国小城之旅》[美] 比尔·布莱森 《幽暗国度》[英] V.S.奈保尔 《平原上的摩西》[中] 双雪涛 《飞行家》[中] 双雪涛 《冬泳》[中] 班宇 《小花旦》[中] 王占黑 《迷路员》[中] 沈大成 《杀鬼》[台] 甘耀明 《寂寞的游戏》[台] 袁哲生 《流俗地》[马来西亚] 黎紫书 《繁花》[中] 金宇澄 《树上的男爵》[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八次危机 : 中国的真实经验》[中] 温铁军 《去依附 : 中国化解第一次经济危机的真实经验》[中] 董筱丹、温铁军 《变革中国 : 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 [英] 罗纳德·哈里·科斯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中] 吴晓波 《筚路维艰 : 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中] 萧冬连 《置身事内 : 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中] 兰小欢 《结构性改革 : 中国经济的问题与对策》[中] 黄奇帆 《回归故里》 [法] 迪迪埃·埃里蓬 《香港重庆大厦 : 世界中心的边缘地带》[美] 麦高登 《忧郁的热带》[法]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绝对笑喷之弃业医生日志》 [英] 亚当·凯 【本期引用的音乐】 《小娟(化名)》谭维维 《公路之歌》 痛仰乐队 《国际歌》 唐朝乐队 《平凡之路》朴树 《风平浪静》 陈永淘

33分钟
9k+
2年前

Vol.25 迟到的年度总结:2021年读了60本书,我最推荐这10本

【内容介绍】 朋友们,这是「假装有用」第二季的最后一期,也是我姗姗来迟的个人年度阅读总结。2021年我一共读了整整60本书,算是最近三、四年读的最多的一年(都是为了做播客)。我从这些书中选出10本最喜欢、最值得推荐的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带给你一点启发~ 【时间轴】 01:15 和平队志愿者盛产非虚构作家 04:40 为什么中国的城市需要更大 09:32 美国癌症村的故事,要论证癌症群有多苦难 15:20 图像小说大火的原因 20:01 没有豆瓣条目的作品 26:07 崔娃的母亲堪称女性主义代表,独立、平等、不依附、不激进 【本期提到的作品】 1.《夜晚的潜水艇》[中] 陈春成 2.《海地两万里》[法] 儒勒·凡尔纳 3.《南方周末特稿手册》 [中] 杨瑞春主编 4.《大地孤独闪光》[中] 李海鹏 5.《汤姆斯河 : 一个美国"癌症村"的故事》 [美] 丹·费金 6.《xx孤儿院xx》[中] 7.《雨》 [马来西亚] 黄锦树 8.《猴杯》[马来西亚] 张贵兴 9.《野猪渡河》 [马来西亚] 张贵兴 10.《流俗地》 [马来西亚] 黎紫书 11.《百年孤独》 [哥伦比亚] 马尔克斯 12.《南京大屠杀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 [美] 张纯如 13.《梦之囚徒:起源》 [法] 马克-安托万·马修 14.《3秒》 [法] 马克-安托万·马修 15.《无敌救星》 [法] 帕斯卡尔·茹瑟兰 16.《大国大城》[中] 陆铭 17.《天生有罪 : 特雷弗·诺亚的变色人生》[南非] 特雷弗·诺亚 18.《长乐路》 [美] 史明智 19.《江城》[美] 彼得·海斯勒 20.《东北游记》 [美] 迈克尔·麦尔 21.《再会老北京》 [美] 迈克尔·麦尔

37分钟
99+
3年前

Vol.24《最后的熊猫》一个外国人决定拯救中国大熊猫

【推荐语】 乔治·夏勒是第一位参与中国熊猫保护和研究的外国人,光环的背后是来自WWF和中国的双重压力。两个强势赞助方和一个复杂项目中的种种琐事、误会、冲突,远比动物保护的华丽外衣来得尖锐、真实。本书将带你回顾80年代那些中国熊猫项目中鲜为人知的细节。 【时间轴】 00:41 乔治·夏勒是世界最杰出的野生动物研究学家。他是第一个拍到雪豹照片的人,第一个向西方揭露藏羚羊皮毛产业的人,也是第一个在野外研究大熊猫的外国人。 05:17 WWF熊猫会徽的灵感来源 06:53 WWF和中国方面,在大熊猫保护项目上的目的与方法存在巨大分歧,让夹在项目中间的夏勒备受煎熬 11:54 夏勒指名道姓的批评卧龙自然保护区领导的不作为和缺乏学术精神 13:42 中国研究员肆意圈养熊猫,拿甘蔗和甜粥喂它,为了找乐子把熊猫训练为营地宠物,吸引各种媒体、游客。 19:19 2021年7月国务院宣布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800多只,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 20:56 朱鹮的学名是“Nipponia nippon”,意为日本之鸟 21:34 日本朱鹮的灭绝过程与中国朱鹮的保护经历 【本期相关联作品】 《最后的熊猫》 [美] 乔治·夏勒 著 《卧龙的大熊猫》 [美] 乔治·夏勒、[中] 胡锦矗 著 《西藏生灵》 [美] 乔治·夏勒 著 《第三极的馈赠 : 一位博物学家的荒野手记》 [美] 乔治·夏勒 著 《可可西里》 [中] 陆川导演电影 《朱鹮的遗言》: [日] 小林照幸 著

29分钟
99+
3年前

Vol.23《进入空气稀薄地带》因为山就在那里

【推荐语】 有记者问:“你为什么要攀登珠峰?” 乔治·马洛里说出了那句后来广为流传的名言:“因为山就在那里!”马洛里曾三次冲顶珠峰均以失败告终,并在第三次登山时不幸遇难。在他去世后的29年,人类终于第一次登上珠峰。站在世界之巅的征服感是无可比拟的,而进入空气稀薄地带的危险亦是不容小觑。在每7个攀登珠峰的人中就有一个丧命。在所有记录这些山难的作品中《进入空气稀薄地带》无疑是最细致、最真挚的一本,无愧乎 “登山者的圣经” 【时间轴】 01:53 克拉考尔是作家亦是探险家,《荒野生存》和《进入空气稀薄地带》让他成为最杰出的探险作家 03:46 因为商业登山队的入侵,珠峰被专业登山者视为“矿渣堆”,缺乏挑战和审美 10:45 复盘登顶过程中的各种致命错误,没有严格遵循关门时间、向导不管顾客执意无氧登顶、领队隐瞒病情 18:08 卡瓦格博,至今仍是无人登顶的处女峰,我国唯一明确立法禁止攀登的雪山 19:40 山对于我们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高度和征服。而在于它的丰富,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美 【本期提到的作品】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 [美] 乔恩•克拉考尔 著 《荒野生存》 [美] 乔恩•克拉考尔 著 《荒野生存》 [美] 西恩·潘导演电影 《梅里雪山:寻找十七位友人》 [日] 小林尚礼 著 《活山》 [英] 娜恩·谢泼德 著

25分钟
99+
3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