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作者埃丽卡•法特兰花费数年时间研究,两次进入中亚旅行采访,包括土库曼斯坦这个少有人被允许进入的国家。她在穿越哈萨克斯坦的火车上和陌生人一起喝伏特加吃鱼子酱,参加塔吉克斯坦农村的婚礼,亲眼见到土库曼斯坦总统参加赛马的惊心动魄的瞬间。从沙漠到草原,从农田到雪山,从保留着传统文化的古老城市到新兴都市,一路上与导游、卡车和出租车司机、年轻母亲、考古学家、火车上的乘客、德裔门诺派教徒、移民官员和电视记者交谈。详细记录了这些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有一席之地的突厥民族的国家化现状。形成了这部结合游记、历史与社会学调查的非虚构杰作。 【时间轴】 02:48 土库曼斯坦 10:04 哈萨克斯坦 14:00 塔吉克斯坦 17:16 吉尔吉斯斯坦 20:54 乌兹别克斯坦 【节目提及作品】 《中亚行纪》 [挪威] 埃丽卡·法特兰 / 杨晓琼 / 河南文艺出版社 《失落的卫星 : 深入中亚大陆的旅程》刘子超 / 文汇出版社 《1984》[英] 乔治·奥威尔 / 孙仲旭 / 译林出版社
【内容介绍】 这本书讲述了作者迈克·辛格 40年臣服实验的心路历程,分享他是如何因为一次偶然的觉醒,开始选择冥想和隐居的生活,如何决心向生命臣服,遵循宇宙的智慧。而在臣服于生命之后,命运洪流是如何帮助他从一名林间隐士成为掌舵10亿美元公司的CEO 迈克强调的“臣服”并不是一种软弱,相反是一种看透的豁达。当一个人真的将自己交给命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欣然接受生命里发生的一起,他不一定能获得成功,但一定能获得平静;当一个人把自己的所作所为当做献给宇宙的礼物,不问回报,追求极致,他不一定会很成功,但一定会很有魅力。 【时间轴】 01:39 故事的前半段:放弃成为经济学教授,选择成为林间隐士追寻内心的平静 11:23 故事的后半段:踩中两轮行业红利,从一贫如洗到10亿美金公司掌舵者 16:12 启示1:接受生命的随机性并欣然处之,不纠结不内耗 18:42 启示2:极致专注、极致投入,成功只是热爱的附赠品 21:37 抽奖互动:分享一下你和命运的故事 【节目提及作品】 《 臣服实验》[美] 迈克·A· 辛格 / 易灵运 / 南京大学出版社
【推荐语】 这几年疫情叠加经济下行,强烈感受到个体的无力和经济周期的汹涌浪潮,开始渴望了解经济是如何运作的,政府在当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正如约翰·多恩所言:“没有人是孤岛, 每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每个人都是国家经济的一部分,也深受宏观经济影响。 在各种关于中国经济的分析中,温铁军老师可谓独树一帜,他的观点尖锐、赤裸、一阵见血。在他的书中我们得以窥见政府是如何“操控”经济这一复杂、缜密而残酷的机器,经济危机又是如何环环相扣不断演变,最终影响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让我们在过往的历次危机中,读懂当下。 【时间轴】 02:04 民国时期遗留的恶行通货膨胀引起的第1次经济危机 07:47 苏联停止对华援助引起的第2次经济危机 09:50 三线建设引起的第3次经济危机 10:26 大规模引进外资引起的第4次经济危机 12:35 高福利高投入引起的第5次经济危机 15:15 物价大闯关引起的第6次经济危机 18:09 快速放开三大资本市大规模增发货币引起的第7次经济危机 20:05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金融危机 【本期提及作品】 《八次危机 : 中国的真实经验》温铁军 等 / 东方出版社 / 2013 《去依附 : 中国化解第一次经济危机的真实经验》董筱丹、温铁军 / 东方出版社 / 2019 《置身事内 : 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兰小欢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21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郭建龙 / 鹭江出版社 / 2017
【内容介绍】 八平米在日本被称为“四畳半”,即只有四个半榻榻米大小的房间,在没有厨房、冰箱,也法洗澡和洗衣服的逼仄空间,吉·井忍如何把生活延伸到城市的街头和公共空间,活出属于自己的宽广世界 ▲ 八平米平面图,吉井忍手绘 【时间轴】 00:24 租房经历就是一个人的小历史 03:32 租房哲学1:房子虽然小但城市的基础建设是我房子的延伸 05:37 租房哲学2:用极限思维处理租金、地段、房屋质量这组不可能三角 07:07 租房哲学3:走近社区,找寻附近性 07:36 洗衣房老太太的故事 09:31 金星堂老板大泽的故事 15:44 需要付费听的咖啡店女老板故事 【节目提及作品】 《东京八平米》[日] 吉井忍
【内容介绍】 马尔克斯记者生涯里最重要的报道,诺奖得主 巴尔加斯·略萨评价此书:“这本书集冒险文学的所有成功特点于一身:客观性,不断推进的情节,优秀的戏剧性转折,悬念与幽默感……最具挑战的是:如何才能将主人公在漂流中度过的这空虚无聊、一模一样的十天写得不重复、不野蛮?一切都是真实而感人的,既无怜悯,也无煽情。这要归功于马尔克斯的文学天才。” 【时间轴】 00:17 马尔克斯对记者的偏爱,“我不想作为《百年孤独》的作者或者诺贝尔奖得主被铭记,而希望人们记得我是一个记者” 02:18 故事梗概及其社会背景,为什么这篇报道差点让马尔克斯丧命 05:54 马尔克斯的天才叙述,《百年孤独》中预设未来的写法在本书中初见端倪 11:11 英雄是如何成为一门生意 12:13 真的英雄,敢于直面谎言,敢于炸毁自己的雕像 13:40 《太平洋大逃杀,我们11人杀了22名同伴》现实比故事更生猛 16:30 太平洋大逃杀中的海上猜疑链,不杀人就被杀 【节目提及作品】 《 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 陶玉平 / 南海出版公司 / 2017 《百年孤独》[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 范晔 / 南海出版公司 / 2011 《我不是来演讲》[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 李静 / 南海出版公司 / 2012 《枯枝败叶》[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 刘习良 / 笋季英 / 南海出版公司 / 2018 《檀香刑》莫言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2012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贾樟柯 / 贾平凹 / 2020 《太平洋大逃杀》 杜强
【内容介绍】 《我在伊朗长大》是玛赞·莎塔碧的自传体漫画。通过她的经历我们得以了解,伊朗是如何从开放的世俗化社会,转变成保守的原教旨主义国家,女性是如何被极端保守思想所束缚,战争和革命又是如何带走一个又一个无辜的生命。 同时在宏大历史背景下我们也不应忽视玛赞经历的个体性,她在书中坦诚地自我剖析,向我们呈现出一个不那么完美的女孩,是如何应对文化冲击和国族认同,如何在爱情中迷失和成长,又如何在家庭的帮助下找到自我。 茨威格说:”谁展示了自己的一生谁就为了所有人;谁展示了自己所处的时代谁就为了所有时代。“愿你在玛赞的经历中看到自我和时代。 【时间轴】 03:03 两分钟伊朗极简近代史,从激进世俗化改革到极端原教旨主义 06:47 战争中的政府骗局,所谓战争就是富人指挥穷人上战场 08:21 不论身处什么年代,什么样的环境,什么年龄,女性都有追求美的权力,也都有表达美的自由 09:22 国外的商店琳琅满目,但“没有一家商店贩卖友谊 ” 09:57 战争、革命没有毁掉我,一段平庸的爱情故事差点要了我的命 11:44 我在伊朗是西方人,在西方是伊朗人 13:29 玛赞耿直性格源自强大家庭的支持 【节目提及作品】 《我在伊朗长大》玛赞·莎塔碧 / 马爱农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2017 《我在伊朗长大》文森特·帕兰德 / 齐雅拉·马斯楚安尼 / 2007 《小鞋子》马基德·马基迪 / 默罕默德·阿米尔·纳吉 / 1997 《小王子》[法] 圣埃克苏佩里 / 马振聘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003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朱塞佩·托纳多雷 / 莫妮卡·贝鲁奇 / 2000 《Mahtab》 Marjan Farsad
【内容介绍】 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在《合作的进化》中探讨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什么样的策略能在博弈中获得利益最大化? 通过对比不同策略在囚徒困境中的表现,他发现“一报还一报”策略的得分最高,且表现出极强的鲁棒性。“一报还一报”是指在最开始采取合作,之后每次重复对方上一轮的策略,对方合作则合作,对方背叛则背叛。 “一报还一报”之所以能稳定成功,是原因它综合了善良性、报复性、宽容性和清晰性。它的善良性防止它陷入不必要的麻烦,它的报复性使对方试着背叛一次后就不敢再背叛,它的宽容性有助于重新恢复合作,它的清晰性使它容易被对方理解,从而引出长期的合作。 【时间轴】 01:56 从现金流游戏谈起,合作如何放大收益 04:37 三个人才能建立党支部,但两个人就会有博弈 05:10 囚徒困境实验介绍和一报还一报策略分析 09:39 博弈论中的道德理性 15:15 海盗分金,理性人为什么会做出反直觉行为 19:15 许多人连合格的“精致利己主义者”都做不到 【本期提及作品】 《合作的进化》 [美] 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 著 《自私的基因》 [英] 理查德·道金斯 著 《富爸爸,穷爸爸》[美] 罗伯特・清崎 著
【内容介绍】 12年前的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发生9.0级地震,地震引发超过10米的特大海啸。大川小学的84名师生在海啸中失去生命,但同时受灾的学校中,只有一名学生遇难,为什么大川小学的伤亡如此严重?除了天灾之外,是否有人祸的因素?日本的国民性和制度是如何成为这一悲剧的幕后推手?作者查德·劳埃德·帕里耗时六年,深入挖掘灾难背后的故事,带我们还原这一场本可以避免的悲剧。 【时间轴】 00:56 “灾难并不是死了两万人这样一件事,而是死了一个人这件事,发生了两万次。” 03:07 “排成一队的孩子正直直地迎向翻涌而来的巨浪”,为什么最安全的学校会发生最伤心的悲剧 08:22 “偶然性在悲剧中没有一席之地”,日本的等级社会如何成为灾难的隐性推手 10:35 每个人的悲伤都有一个不同的等级,同样是受害者却彼此厌恶 12:55 日本独具东方特色的灾后心理治疗,法师和灵媒如何替代心理咨询师疗愈幸存者 15:19 用加油安慰受害者真的合适吗? 18:05 日本制纸石卷工厂的重建 【本期提及作品】 《巨浪下的小学》 [英] 理查德·劳埃德·帕里 《以纸为桥——日本制纸石卷工厂灾后复生记》[日] 佐佐凉子 《灾后北川残酷一面》 李海鹏南周特稿 背景音乐:《花开》(NHK东日本大震灾复兴支援工程主题歌)
【内容介绍】 失踪人口回归啦~ 过去的一年里我读了大概60本书,涵盖非虚构、旅行文学、中国政经、小说和其他杂书5个主题。本期节目直接提及的就超过30本,每个主题还会各推荐一本最佳读物,堪称年度超级分享,一年不更新,更新看一年,快收下这一年的阅读大礼包吧~ 【时间轴】 01:26 【非虚构作品推荐】女性面对男性侵害时,似乎只能依赖文字和舆论来抗争 07:35 【旅行文学推荐】后工业时代,当时间和空间被压缩得几乎不值得测量时,徒步是对主流的抵抗 14:33 【中国政经类书籍推荐】疫情这几年明显的感受到政府这双有形的手,出于本能会渴望了解他是如何运作的 19:13 【小说类推荐】整本书充满茂盛的想象,精妙的比喻,和残暴华美的文字。用莫言的话说“如此文笔可惊天” 25:33 【其他推荐】好的脱口秀应该说真话,敢批评,有态度,甚至有偏见 【本期提到的作品】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德] 娜塔莎·沃丁 《什么也别说》[美] 帕特里克·拉登·基夫 《上学记》[中] 何兆武 《这些人,那些事》[台] 吴念真 《知晓我姓名》[美] 香奈儿·米勒 《黑箱》[日] 伊藤诗织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台] 林奕含 《从大都到上都 : 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中] 罗新 《重走 : 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中] 杨潇 《午夜降临前抵达》[中] 刘子超 《失落的卫星 : 深入中亚大陆的旅程》[中] 刘子超 《人在故乡为异客》[美] 比尔·布莱森 《失落的大陆 : 美国小城之旅》[美] 比尔·布莱森 《幽暗国度》[英] V.S.奈保尔 《平原上的摩西》[中] 双雪涛 《飞行家》[中] 双雪涛 《冬泳》[中] 班宇 《小花旦》[中] 王占黑 《迷路员》[中] 沈大成 《杀鬼》[台] 甘耀明 《寂寞的游戏》[台] 袁哲生 《流俗地》[马来西亚] 黎紫书 《繁花》[中] 金宇澄 《树上的男爵》[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八次危机 : 中国的真实经验》[中] 温铁军 《去依附 : 中国化解第一次经济危机的真实经验》[中] 董筱丹、温铁军 《变革中国 : 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 [英] 罗纳德·哈里·科斯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中] 吴晓波 《筚路维艰 : 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中] 萧冬连 《置身事内 : 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中] 兰小欢 《结构性改革 : 中国经济的问题与对策》[中] 黄奇帆 《回归故里》 [法] 迪迪埃·埃里蓬 《香港重庆大厦 : 世界中心的边缘地带》[美] 麦高登 《忧郁的热带》[法]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绝对笑喷之弃业医生日志》 [英] 亚当·凯 【本期引用的音乐】 《小娟(化名)》谭维维 《公路之歌》 痛仰乐队 《国际歌》 唐朝乐队 《平凡之路》朴树 《风平浪静》 陈永淘
【内容介绍】 朋友们,这是「假装有用」第二季的最后一期,也是我姗姗来迟的个人年度阅读总结。2021年我一共读了整整60本书,算是最近三、四年读的最多的一年(都是为了做播客)。我从这些书中选出10本最喜欢、最值得推荐的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带给你一点启发~ 【时间轴】 01:15 和平队志愿者盛产非虚构作家 04:40 为什么中国的城市需要更大 09:32 美国癌症村的故事,要论证癌症群有多苦难 15:20 图像小说大火的原因 20:01 没有豆瓣条目的作品 26:07 崔娃的母亲堪称女性主义代表,独立、平等、不依附、不激进 【本期提到的作品】 1.《夜晚的潜水艇》[中] 陈春成 2.《海地两万里》[法] 儒勒·凡尔纳 3.《南方周末特稿手册》 [中] 杨瑞春主编 4.《大地孤独闪光》[中] 李海鹏 5.《汤姆斯河 : 一个美国"癌症村"的故事》 [美] 丹·费金 6.《xx孤儿院xx》[中] 7.《雨》 [马来西亚] 黄锦树 8.《猴杯》[马来西亚] 张贵兴 9.《野猪渡河》 [马来西亚] 张贵兴 10.《流俗地》 [马来西亚] 黎紫书 11.《百年孤独》 [哥伦比亚] 马尔克斯 12.《南京大屠杀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 [美] 张纯如 13.《梦之囚徒:起源》 [法] 马克-安托万·马修 14.《3秒》 [法] 马克-安托万·马修 15.《无敌救星》 [法] 帕斯卡尔·茹瑟兰 16.《大国大城》[中] 陆铭 17.《天生有罪 : 特雷弗·诺亚的变色人生》[南非] 特雷弗·诺亚 18.《长乐路》 [美] 史明智 19.《江城》[美] 彼得·海斯勒 20.《东北游记》 [美] 迈克尔·麦尔 21.《再会老北京》 [美] 迈克尔·麦尔
【推荐语】 乔治·夏勒是第一位参与中国熊猫保护和研究的外国人,光环的背后是来自WWF和中国的双重压力。两个强势赞助方和一个复杂项目中的种种琐事、误会、冲突,远比动物保护的华丽外衣来得尖锐、真实。本书将带你回顾80年代那些中国熊猫项目中鲜为人知的细节。 【时间轴】 00:41 乔治·夏勒是世界最杰出的野生动物研究学家。他是第一个拍到雪豹照片的人,第一个向西方揭露藏羚羊皮毛产业的人,也是第一个在野外研究大熊猫的外国人。 05:17 WWF熊猫会徽的灵感来源 06:53 WWF和中国方面,在大熊猫保护项目上的目的与方法存在巨大分歧,让夹在项目中间的夏勒备受煎熬 11:54 夏勒指名道姓的批评卧龙自然保护区领导的不作为和缺乏学术精神 13:42 中国研究员肆意圈养熊猫,拿甘蔗和甜粥喂它,为了找乐子把熊猫训练为营地宠物,吸引各种媒体、游客。 19:19 2021年7月国务院宣布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800多只,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 20:56 朱鹮的学名是“Nipponia nippon”,意为日本之鸟 21:34 日本朱鹮的灭绝过程与中国朱鹮的保护经历 【本期相关联作品】 《最后的熊猫》 [美] 乔治·夏勒 著 《卧龙的大熊猫》 [美] 乔治·夏勒、[中] 胡锦矗 著 《西藏生灵》 [美] 乔治·夏勒 著 《第三极的馈赠 : 一位博物学家的荒野手记》 [美] 乔治·夏勒 著 《可可西里》 [中] 陆川导演电影 《朱鹮的遗言》: [日] 小林照幸 著
【推荐语】 有记者问:“你为什么要攀登珠峰?” 乔治·马洛里说出了那句后来广为流传的名言:“因为山就在那里!”马洛里曾三次冲顶珠峰均以失败告终,并在第三次登山时不幸遇难。在他去世后的29年,人类终于第一次登上珠峰。站在世界之巅的征服感是无可比拟的,而进入空气稀薄地带的危险亦是不容小觑。在每7个攀登珠峰的人中就有一个丧命。在所有记录这些山难的作品中《进入空气稀薄地带》无疑是最细致、最真挚的一本,无愧乎 “登山者的圣经” 【时间轴】 01:53 克拉考尔是作家亦是探险家,《荒野生存》和《进入空气稀薄地带》让他成为最杰出的探险作家 03:46 因为商业登山队的入侵,珠峰被专业登山者视为“矿渣堆”,缺乏挑战和审美 10:45 复盘登顶过程中的各种致命错误,没有严格遵循关门时间、向导不管顾客执意无氧登顶、领队隐瞒病情 18:08 卡瓦格博,至今仍是无人登顶的处女峰,我国唯一明确立法禁止攀登的雪山 19:40 山对于我们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高度和征服。而在于它的丰富,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美 【本期提到的作品】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 [美] 乔恩•克拉考尔 著 《荒野生存》 [美] 乔恩•克拉考尔 著 《荒野生存》 [美] 西恩·潘导演电影 《梅里雪山:寻找十七位友人》 [日] 小林尚礼 著 《活山》 [英] 娜恩·谢泼德 著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